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鉴赏知识诗词的特殊句法...》147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学案含答案

高二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学案含答案

课前导语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

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为咏史怀古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宝藏。

咏史怀古诗或借古讽今,表达对现实政治的关怀;或借史抒怀,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阐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人们在历史古迹中寻找灵感,又通过自己的创作丰富着历史古迹的文化内涵。

欣赏这类诗歌,要了解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把握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

可以利用当地的历史资源,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寻访活动,并试图从历史陈迹中探究现实意义,试着写一首咏史怀古诗。

西塞山怀古一、诗人名片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贞元九年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与柳宗元等人参加了“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

回京后,又贬为连州刺史。

历任夔州、和州刺史。

后回京任主客郎中等。

此后又曾出外任苏州、汝州刺史。

刘禹锡性格倔强,信奉佛教。

年老多病,而时思振奋。

诗风爽朗,有“诗豪”之称。

与白居易齐名,合称“刘白”。

其怀古诗十分为人称道。

还有一些诗向民歌学习,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有《刘宾客集》。

二、诗词故事前度刘郎今又来“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朗州。

十年后,才被召回长安。

他和友人们到玄都观观赏桃树。

观中道士所种的数百棵桃树开花时,如同朝霞一般灿烂,极为美艳壮观。

刘禹锡看后当即吟诗一首,名《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不料这首诗被人告发,说是“语涉讥刺”,是用“桃千树”影射当时涌进朝廷的大批保守势力,引起执政大臣的不悦。

因此,刘禹锡非但不能留京任用,反被赶往更加边远的连州等地。

这一去,又是整整十三年。

现在,再回玄都观,他又吟《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课件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课件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诗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刻意锤炼语言,造
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有《李长吉歌诗》。
◎明背景
这首诗是元和八年(813)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
中所作。其时唐王朝国运日衰,藩镇割据,兵祸迭起,民不聊生;
而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报国无门,处
处碰壁。诗人有感于此,因而借金铜仙人辞汉的史事,来抒发兴亡
鉴赏 文本研读

一 部
第 三 课

领悟 探规寻律 应用 体验之旅
积累 鉴赏知识
K12课件
A级必读诗歌 B级扩展阅读
诗句的特殊句法 课后视野拓展
1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
K12课件
2
西塞山怀古
◎释标题
[资料助读]
西塞山,位于今湖北大冶县东面的长江边,一名道士洑
矶,形势险峻,是六朝时有名的军事要塞。此诗歌咏晋、宋
垫。汉武帝在世时,宫殿内外,车马喧阗。如今物是人非,画
栏内高大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香气飘逸,三十六宫却早空空
如也,惨绿色的苔藓布满各处,荒凉冷落的面貌令人目不忍睹。
K12课件
14
◎悟意旨 4.“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 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这四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从汉武帝在世时的状况和现在“三十六宫”的 状况考虑。 参考答案:感叹韵华易逝,人生难以长久。
“铅水” 性”,而“铅水”一词又与铜人的身份相适
应,婉曲地显示了他的“物性”。
“衰兰”
写形兼写情,而以写情为主。用衰兰的愁 映衬金铜仙人的愁,亦即作者本人的愁。
此语十分巧妙,望月之思,常常能引人千
古忧恨,此诗也不例外。“空将汉月出宫门”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诗”教学案含答案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诗”教学案含答案

一、学习目标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经典精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西塞山,曾是东吴著名的军事要塞。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赏析:“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句是对当年历史的回顾。

公元279年(西晋咸宁五年),司马炎完成统一的大业,下令伐吴。

在东起滁州西至益州的辽阔战线上,组织了数路大军,向东吴发动了全面进攻。

当时身为龙骧将军的王濬,在益州造战船,“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处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晋书•王濬传》),此即诗中所言之“楼船”。

船造好后的第二年,王濬带兵从益州出发,沿江东下,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吴主孙皓的投降,从此东吴灭亡。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承上联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

“千寻铁锁”是东吴在西塞山下江险碛要处的设防。

它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孙皓政权尽管腐败,但还是不愿轻易失国,而进行拚死抵抗的;二是渲染王濬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

当时的东吴,为防御晋武帝的讨代,曾在西塞山一带筑营垒,设江防,并用铁锁链横截长江,以阻挡王濬的楼船。

但王濬用木筏数十,上载麻油火炬,烧融了铁链,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吴主孙皓举“降幡”投降。

从历史上看,当时的东吴,非兵不多,将不广,城不固,地不险。

只因孙皓不修内政,荒淫误国,致使“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三国志•孙皓》),所以必然要导致“铁锁沉”“降幡出”的下场。

这个历史教训是深刻的,不能不令人感慨深思。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

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滚滚东流。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唐诗宋词鉴赏》教案)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唐诗宋词鉴赏》教案)

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项城一高史明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咏史怀古诗的选材特点和抒情方法,把握作者寄寓在诗篇中的观点态度。

2、了解古代诗词的特殊句法,准确恰当地解读诗歌中字、词、句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深入探究入的思想倾向与诗人的个人遭际之间的联系,把握作品的人文内涵,并从中认识历史、体味人生哲理。

2、认真剖析人对历史与作者的思想观点中发现契合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为咏史怀古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宝藏。

咏史怀古诗或借古讽今,表达对现实政治的关怀;或借史抒怀,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阐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人们在历史古迹中寻找灵感,又通过自己的创作丰富着历史古迹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咏史怀古诗的选材特点和抒情方法,把握作者寄寓在诗篇中的观点态度。

2、认真剖析人对历史与作者的思想观点中发现契合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前同学们学过的“金陵五题”组诗里的《石头城》、《乌衣巷》,就属于咏史怀古诗。

学生一起背诵这两首诗: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二首怀古诗的作者是刘禹锡,侧重写昔盛今衰的感慨,从而讽喻统治者。

下面学习刘禹锡的另一首《西塞山怀古》。

此首怀古诗被誉为“金陵怀古之冠”,读后请思考这首诗有何优点。

二、题目解说西塞山,六朝时著名的军事要塞。

在今湖北大冶县东面的长江边。

此诗歌咏晋、宋兴亡事迹,慨叹地形之险不足恃,而历史上割据一方的局面,终归统一。

三、走近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贞元年间中进士,授监察御史,后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

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再贬为连州刺史。

后以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

【高中语文】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第二课时) 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高中语文】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第二课时) 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识记咏史怀古诗的常用手法技巧及鉴赏步骤;2.把握两首诗中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重点)【知识链接】:一、【手法技巧】1、“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3、“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抑扬,讽刺,含蓄此外还有直抒胸臆、象征、比喻、对偶等手法也常用于咏史怀古诗。

二、【鉴赏步骤】怀古诗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体悟意图、领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手法)弄清史实→体悟感情→分析技巧(怀什么古)(作者怀古的态度情感)(怎么怀古)一、导(2分钟)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

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二、自读《金铜仙人辞汉歌》整体感知1.下列对本诗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前小序中“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此句乃诗人因病辞官,由京赴洛,寄悲情于金铜仙人,表达亡国之痛。

B、诗中“茂陵刘郎秋风客”“衰兰送客咸阳道”两句中的“客”均指金铜仙人,也是自己。

人都是天地间匆匆过客。

抒发韶华易逝,人生难久的感慨。

C、诗前四句,通过金铜仙人观察的角度,描绘了一幅荒凉、凄清、冷落、悲凉的景象。

D、“忆君清泪如铅水”比喻奇妙,把金铜仙人的眼泪比作铅水,既符合铜人的物性,又赋予了铜人人性,眼泪的沉重正是内心的沉重。

E、此诗是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想象奇特,形象鲜明,怨愤之情溢于言表,怒目圆睁,气峻难平地抒发内心之悲。

思(15分钟),完成2—4题2.本诗前四句,作者在谈到武帝汉宫时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慨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久的?3.中间四句细腻生动描写了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凄婉情态。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明妃曲二首(其一)》15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明妃曲二首(其一)》15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明妃曲二首》(其一)教案甘肃省宁县第一中学方小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由题目引导学生认识古人避讳的文化常识。

2、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炼信息和概况信息的能力。

2、在鉴赏中体会情感,把握主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全诗主题,分析作者塑造的王昭君形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阅读咏诗怀古作品时,只关注诗人对古迹、古人、古事的态度和评价,不能理解诗人更深层的情感。

因此,把本节课难点确定为王昭君遭遇与作者士不遇的有机衔接上。

三、重点难点1、体会情感,把握主题2、分析王昭君的形象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王昭君、杨玉环、貂蝉、西施。

她们每个人都有一段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

但古代文人墨客,却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悲悯给予了王昭君,据统计,吟咏王昭君的诗作有500多首,高居四大美女之首。

今天,我们学习《明妃曲二首》(其一),共同领略王昭君的绝代风华与千年幽怨。

(二)古代文化常识(学生阅读注释1、8,教师补充。

)1、古代的避讳封建时代为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即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

如:李世民,避民,改写为人;刘邦,避邦,改写为国。

昭君遂为“明君”,后人为避免歧义“明君”(英明的君主),或为抬高她的身份,(昭君出塞时为宫女)又改为明妃。

“曲”是一种文体.2、王昭君其人其事王昭君:名嫱,是汉元帝的宫女,后宫美人太多,无法一一召见,皇帝通过画师所画的美人图召见宫女。

宫女都重金贿赂画师,昭君不肯,画师就把她画的很丑,所以,她的美貌就一直不为元帝所知。

三年后,匈奴单于来汉求亲,昭君请嫁与匈奴,汉元帝惊艳昭君的容颜,非常后悔,回去后就杀了毛延寿。

3、王安石介绍(教师补充)王安石: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的作品有《泊船瓜洲》《元日》及熟悉的《梅》。

(三)学生默读,整体感知。

2018年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2018年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资料助读]◎释标题西塞山,位于今湖北大冶县东面的长江边,一名道士洑矶,形势险峻,是六朝时有名的军事要塞。

此诗歌咏晋、宋兴亡事迹,慨叹地形之险不足恃,而历史上割据一方的局面,终归统一。

◎知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晚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诗风爽朗,有“诗豪”之称。

有《刘宾客集》。

◎明背景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

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

[精要赏析]◎品语言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试加以分析。

提示:赏析词语一般先从动词找起,从内容和情感方面赏析。

参考答案:“下”和“收”字用得好。

“下”,一语双关,既说明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的路线,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析技巧2.“山形依旧枕寒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依旧”用意何在?提示:“枕”字已含拟人手法,“依旧”含有“怀古诗”的思想。

参考答案: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

“依旧”是说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但人间的英雄霸主们并不识相,偏要凭借山川险峻,称王图霸,因此难免要一一受到西塞山的嘲讽。

“山形依旧”同英雄们的霸业荡然无存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更突出了他们的可悲。

3.联系刘禹锡所处的时代背景,据此分析诗人写作此诗的用意。

提示:刘禹锡所处背景与诗中所写状况是一致的,其吊古伤今的意蕴自现。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金铜仙人辞汉歌》156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金铜仙人辞汉歌》156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金铜仙人辞汉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咏史诗的有关知识及其鉴赏要点。

2.学习诗歌比喻、对比、夸张、用典等表现手法。

3.掌握诗歌侧面落笔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4.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5.了解诗人所处的背景,理解诗人对时代的反思和生不逢时的感慨。

教学重点:诗歌用典、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诗歌语言品析,诗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身世之叹。

教学过程:一、咏史诗的知识点回顾:1.咏史诗的特点:凭吊古代人或事,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的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后的沉思,蕴含了作者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2.咏史诗的内容:(1)对人或历史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

(2)通过仰慕凭吊古人,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

(3)对昔盛今衰的感叹,咏古实为伤今,讽喻社会现实。

3.如何鉴赏咏史诗:(1)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用典。

(2)揣摩历史,了解古人意图所在。

(3)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推敲作者对此的态度,古今的联系。

(4)归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咏史诗的主要表现手法:用典诗歌中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包括对现实生活些问题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5.如何分析咏史诗的用典手法;(1)了解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的诗歌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

唐以后的诗歌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学习《金铜仙人辞汉歌》(一)作者介绍:李贺,字长吉,昌谷(今河南宜阳)人,以乐府诗著称。

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极度浪漫主义风格。

诗中反映出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强烈不满,对劳苦人民的疾苦亦寄予关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②。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 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①周密的友人陈君衡为蒙元朝廷所召,将要前往大都赴任。作者为此写了一首送别的词。但因作 者一向热爱宋朝,宋亡以后坚隐不仕。②方回:贺铸字。周密此处以方回自比。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 词的前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以豪放的笔调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 的景象。 B. “茸帽风欹”写友人头上戴的皮帽被郊野的风吹得略略倾斜,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人物 志得意满的神气。 C. 下阙前三句阔大而凄凉的景象与上阙中“叠鼓清笳”的欢乐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面的抒情 做了铺垫。 D. “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是自己已是风烛残年,江南人谁会念及我呢?词人有一腔愁怨, 故以贺铸自比。 E. 这首词中词人既写了眼前的实景,也写了想象中的虚景,虚实结合,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词人羡慕友人 前程,哀叹自己命运复杂情感。
所以,我们在解读诗歌时,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全面调动知识 储备,准确理解诗意。
一、改变词性(词类活用)
例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例2、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例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形容词的使动,使……变绿 名词作动词,下雪 形容词作动词。遮蔽
牛刀小试
方法归纳1、知晓“活用”,还原词性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 社林边旧时茅店,溪桥路转忽见。 溪桥路转,社林边旧时茅店忽见。
方法归纳2:识别“倒装”,还原语序
三、省略压缩——省略句 方法归纳3、注意“省略”,补足成分
1、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笑(于)春风
2、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苏轼《新城道中》)
教学目标
1.掌握读懂“诗家语”的方法; 2.运用方法,有效读懂诗歌,解决相关题目。
明白诗歌的表层意思,能翻译出(诗歌的)大意: 即“时间、地点、人物、景物、事件。”
在古代诗歌里,尤其是在近体诗和词曲中,或出于篇幅的限制, 或出于声律的要求,或出于修辞的需要,诗人常常会打破通常的语言 结构习惯,而灵活的进行词语的使用与组合,或改变词性、或颠倒词 序、或跳跃省略……于是形成属于诗歌所特有的一种凝练而含蓄的美, 王安石把这类不合常规却能巧妙达意的诗歌语言称之为“诗家语”, 即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
读懂“诗家语”
学情分析
作为文学作品中文字最精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的古典诗词,是 高考的必考题。从体裁上看,所选诗歌以唐宋诗词为主。名家非名篇作品成 为考查热点,有时也会涉及非名家的名篇作品。
古诗词所抒发的都是人之常情,文字较容易,切入点较小,但考生在考试 中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普遍较低。有的考生憋了半天就回答一句不着边际的话, 有的考生即使挥墨如雨,洋洋洒洒写几大行,但也未答到点子上。究其原因, 在于考生思路模糊,答题欠规范,而读不懂“诗家语”是最常见的原因。
状语后置 主语后置(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牛刀小试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2、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应笑我多情 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拓展迁移 ——句序的变化
2、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设想友人远去北国燕山雪飘的冰天雪地的
景象,表达了对友人远去的不舍。 ②“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不仅包含了年老力衰、无人念及的伤感,还有国家沦亡的伤
痛。 ③“东风渐绿西湖岸”至结尾,借对江南早春之景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了与友人离别的伤感
1、晓镜但愁云鬓改,月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2、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3、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满庭芳》) 4、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阅读下列几组诗句,看看各有什么特点, 该做怎样的理解,同学间可以商量。
二、改变词序——倒装句式
()松下问童课堂小结
方法归纳——读懂“诗家语”
1、知晓“活用”,还原词性 2、识别“倒装”,还原语序 3、注意“省略”,补足成分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 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例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正序:天外 七八个星,山前 两三点雨。 例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正序:浣女 归竹喧 ,渔舟 下莲动 。 例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正序:不知人面去何处,桃花依旧春风笑。
例4、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正序:我欲因之梦吴越,一 月 夜飞渡镜湖。
和对友人仕元的不满。
诗人艾青说过:“诗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美是通过语言 表现的,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时首先要品味语言的魅力。如 果脱离了语言而去欣赏诗歌,无异于缘木而求鱼,一切都是 徒劳。
希望同学们平时多读多想,感受诗家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特别提醒】
1、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 2、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 升到综合阅读。 3、这段时间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读 懂诗歌放在首位。
(像)
3、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我)浓睡不消残酒。(我)试问卷帘人,( 海棠花怎么样?) (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我)知否?知否?(海棠花)应是绿肥红瘦”。
4、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 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