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唐宋诗词鉴赏练习:唐宋词 1 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
第一讲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抒怀诗鉴赏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

低沉惆怅 送别诗的情感:哀伤凄婉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雨霖铃 柳永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四、送别诗中常用艺术手法 (六) 其它修辞手法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送别诗鉴赏三部曲
抓意象 析情感
明手法
常见意象:柳、酒、日暮、月亮 、长亭、南浦等。
送 内容及主题:伤感离别、劝勉
别 诗
安慰、表明心志等
六、送别诗的感情 1.表达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2. 表达对友人的殷切的叮嘱、情深意长的劝勉和真挚祝福 3.表达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仕宦征戍送别) 4.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宣泄对朝廷的不满,或表明对友 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贬谪送别) 5.表达对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牵挂 6.借送别坦陈告白自己的心志
四、送别诗中常用艺术手法
直抒胸臆
衢洲别李秀才 方干
千山红树万山红。把酒相看日又曛。 一曲离别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
四、送别诗中常用艺术手法
(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四、送别诗中常用艺术手法
(三)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常见艺术手法:直抒胸臆、借 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虚实 结合、比喻等
谢谢观看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考语文 多情自古伤离别之送别诗鉴赏课件 人民版

第一页,共21页。
• 送别诗的产生
•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
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
难以(nányǐ)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
离别。过去的习俗是:离别之际,
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唱
歌送别,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
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
第十五页,共21页。
白雪(bái xuě)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cén
•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c。ān)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húqin)琵琶与羌
第二十页,共21页。
横塘
范成大 南浦(nán pǔ)春来绿一川,
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 细雨垂杨系画船。
第二十一页,共21页。
纷。
第五页,共21页。
3.坦陈(tǎn chén)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lián jiānɡ)夜入吴, 平明
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于易水送人(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第六页,共21页。
宣州谢朓楼饯别(jiànbié)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第八页,共21页。
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
勉励;坦陈心志(xīnzhì)的告白;别后情 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思念的深情厚 谊。
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
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

关于词牌——《苏幕遮》②
另有言,苏幕遮亦称“乞寒节”,是龟兹 国为祈祷当年冬天严寒以降更多的雪,来年水 源充沛。唐代时,苏幕遮传入中原,曾轰动京 城,成为唐和宋时的一个重要节日。唐人写的 关于苏幕遮歌舞的诗词,就数量繁多。到宋时, 苏幕遮就成了词牌名。
关于作者——范仲淹①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 谥号“文正”,后追封“楚国公”。朱熹称其为“天 地间第一流人物”。作词能开拓词的意境,风格兼有 婉约、豪放。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 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 有敢言之名。 中年做官后,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后 得罪宰相吕夷简,贬饶州。
3、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拟人
六、鉴赏: 1、把握特征: ① 文字特征:出现“送”、“别”、“赠”等字样; ② 意象特征:出现与送别相关的词语; ③ 情感特征:表达的是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别后 的孤寂和思 念以及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 ④ 表达技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物喻人、心 理刻画。 2、把握诗歌风格。
小结
上片:即景生情,情景交融,感情流 露 真挚自然。 下片:虚实相生,感情的抒发极为缱 绻婉转。 语言多用白描,淡淡勾勒,明净自 然,有如天籁。
主旨
诗文再现了在恼人的春色中 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 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离愁 别绪。
苏 幕 遮
范仲淹
关于词牌——《苏幕遮》①
苏幕遮,词牌名,又名:《古调歌》、《鬓云松 令》、《云雾敛》、《般涉调》等。原是唐玄宗时教 坊曲名,来自西域,为一种少数民族服饰。幕,一作 “莫”或“摩”。代表作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 云天》、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修: “‘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 出龟兹国,西至今犹有此曲。
2018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第二部分 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 含答案

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对应学生用书P42][资料助读]◎释标题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忆萝月”“醉东风”。
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或三仄韵。
◎知作者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却有非凡的艺术才华。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等,被称为“千古词帝”。
◎明背景这首小令相传是李煜亡国之前的作品。
有的研究者甚而指出说,它是李煜请求宋太祖放还他的七弟从善而不可得的时候写的。
[精要赏析]◎赏形象1.试分析“梅”这个物象的含义。
提示:扣住“梅”的特点及现状思考。
参考答案:“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
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
◎品语言2.分析开头“别”字的表达效果。
提示:从“别”的位置及词人的情感考虑。
参考答案:劈头一个“别”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
3.“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历来被诗家评为写愁之佳句。
试作简要分析。
提示:从用词表达技巧等角度去分析写愁之妙。
参考答案:用了“更行”“更远”“还生”三个词语,将复迭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喻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
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
◎析技巧4.试分析“拂了一身还满”一句中的表现手法。
提示:从“拂了一身还满”实指和虚指两方面考虑手法。
参考答案:“拂了一身还满”,以象征(双关)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
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
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
[资料助读]◎释标题苏幕遮,原为唐教坊曲名,由西域传入,是当时高昌国语的音译。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扩展阅读》7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拓展阅读之<雨霖铃>》教学设计长沙县一中杨柳教学目标:1、学习《雨霖铃》借景抒情的手法;2、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重点:学习《雨霖铃》借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我们透过这些诗行,可以想象朋友分别时的悲楚,情人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雨霖铃》。
二、初读词作,整体感知1.自由读2.点学生读(正音、停顿)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3.整体感情基调是什么?师:那么,《雨霖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生:悲、伤……师:词中最能体现情感的是哪一句哪个字?(“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插入补充《雨霖铃》创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师:是啊!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
其中最苦是“爱别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
师: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的别离意象及鉴赏43页PPT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的别离意象及鉴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高一语文词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语文词试题答案及解析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柳永的这首词,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是。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和来展现这种情感。
(3分)【答案】伤离别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解析】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
本篇为作者离开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之作。
词中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
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受。
他真实地描述了临别时的情景。
全词由别时眼前景入题。
既写出了饯别欲饮无绪的心态,又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执手相看无语的临别情事,语简情深,极其感人。
“念去去”二句,以“念”字领起,设想别后所经过的千里烟波,遥远路程,令人感到离情的无限愁苦。
下片重笔宕开,概括离情的伤悲。
“多情”句,写冷落凄凉的深秋,又不同于寻常,将悲伤推进一层。
“今宵”二句,设想别后的境地,是在残月高挂、晓风吹拂的杨柳岸,勾勒出一幅清幽凄冷的自然风景画。
末以痴情语挽结,情人不在,良辰美景、无限风情统归枉然,情意何等执着。
整首词情景兼融,结构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时间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交叠着循序渐进,一步步将读者带入作者感情世界的深处。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这首词在景物描写中运用了两种典型的表现手法,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
(4分)【答案】①情景交融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冷落清秋节”的景物的描写,来寄寓自己与友人分别的离愁别绪。
(2分)②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既描写眼前离别时的景象,又想象离别后的场景,虚实结合写出离愁的难以排遣。
高考复习: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词的鉴赏 PPT课件

合作探究
说说送别诗词常见的表 现手法。
送别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
衢洲别李秀才
——送别诗词的鉴赏
送别
古道长亭,芳草萋萋, 夕阳映山,离情满怀。 晚风拂柳,残笛在耳, 执酒留别,酒尽梦寒, 浓浓情意就在这无言的 梦境中永远地飘荡……
导入语:
有一种感情“失去才知道珍贵”,这 就是离别之情。如果说爱情是缠绵悱 恻的悲歌,那么友情则是情牵意绕的 古曲,而亲情更是感天动地的乐章。 离情中有情人晶莹的泪水,有朋友的 依依不舍,有母亲鬓边的白发,更有 赤子拳拳的情怀。也许相见就意味着 离别,离别就意味着伤感,但有谁能 否认这离别是美的,这伤感也是美的。 浓烈的感情化作语言的珠玑散落在历 史的盘中。
导学案反馈
班级 优秀小组 优秀个人 存在问题
1、列举意象不全,举例太少。分析不透彻。 2、对所列举诗歌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准确。 3、对送别诗歌的情感类型把握不到位。 1、端正你的学习态度。 2、结合学过的送别诗词深入思考。 3、有条理地组织答案,语言表达准确具体。
高三九班 第一组、第四组
改进措施
学习目标:
送别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古代送别诗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常见的 手法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乐 景衬哀情、托物寓情、虚实结合、比喻、 想象等
黯 然 销 魂 者 , 唯 而 已 矣 !
——江淹《别赋》
诗歌用它自己的方式给后人展示古人的喜怒 哀乐,它让悲伤、快乐、沉寂、淡雅、思念、 欢聚、忧国忧民都穿越时空从一个时代走到 了另一个时代。每一个字都是一种心情,每 一首诗都是一个灵魂。让我们用心去感悟诗 歌、感悟送别诗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组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空伫立侯馆梅残B.波上寒烟翠明月楼高休独倚玉簟秋月迷津渡C.拂水飘棉送行色梨花榆火催寒食砌成此恨草薰风暖D.渐别浦萦回回头迢递便数驿雁子回时花自飘零解析:选B。
A项,“侯馆梅残”中的“侯”应为“候”;C项,“拂水飘棉送行色”的“棉”应为“绵”;D项,“雁子回时”的“子”应为“字”。
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拂水飘绵送行色..行色:行人出发前的神态、情景或气派B.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趁:趁机C.玉阶空伫立..伫立:久立D.黯乡魂,追旅思..旅思:羁旅之思解析:选B。
B项,“趁”这里意为随着、伴着。
3.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C.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D.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解析:选D。
A、B、C三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D项,“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是互文见义。
4.下列对有关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平乐》借助落梅、鸿雁、春草等意象来直抒胸臆,达到了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字字写物,句句写景,可是我们却能感受到字字句句都是在写人心。
B.“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天、地、山、水,浑然一体,由下及上,由近到远,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C.《兰陵王》写欲留不得,非去不可,以柳发端,以行为愁,回想落泪,极回环往复之致,具沉郁顿挫的风格。
D.《一剪梅》中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和李煜《相见欢》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选B。
B项,“由下及上”有误,应改为“由上及下”。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张元幹①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②。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
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③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④,听《金缕》。
【注】①张元幹:南宋初爱国词人。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向金屈辱求和,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字邦衡)因上书请斩秦桧,被贬为福州签判。
绍兴十二年,胡再遭迫害,被除名押送新州(今广东新兴)加以管制。
时张元幹寓居福州,作《贺新郎》以送胡铨,后因此词而被捕下狱,并被削职为民。
②故宫离黍:旧时宫殿长满荒草。
③耿:明亮。
④大白:酒杯。
5.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送别词与通常的婉约之作迥然不同,满纸忠愤,慷慨悲凉,具有震撼心弦的力量。
B.“底事”,即何事、为什么,冠领以下三句,是作者客观的疑问;“昆仑倾砥柱”,指遭逢地震之类的自然灾害。
C.“更南浦”二句,始入送别正题,将送别场面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下,突出了送别的意义,充满悲壮感。
D.“目尽”二句是说:我们关注的是天下古今大事,怎么能像小儿女那样只顾个人的恩怨呢!解析:选B。
B项,应是悲怆的质问;“昆仑倾砥柱”,喻指北宋的灭亡。
6.结合整首词,具体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答案★★:①对沦陷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深切思念。
②对沦陷区惨遭金兵铁蹄践踏的悲惨景象的极度悲愤。
③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投降、求和苟安的责问与抨击。
④对自己长期报国无门、渐至衰老的悲怆。
⑤对好友胡铨一再遭受迫害的不平。
⑥对胡铨前途命运的牵挂与担忧。
⑦对挚友面对厄运的支持与激励。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
满庭芳苏轼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
因送陈①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摐摐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④。
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①陈:字季常,眉州人。
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
②司州:王长官当时住在黄陂,古时属司州。
③摐摐:形容雨声。
④釭:灯。
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将长江拟人化的同时暗含了词人傲视天下的豪情。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出了与王长官在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D.“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复杂的情感。
解析:选A。
A.这三句无“傲视天下”意,主要表达的是对王长官的赞颂之情。
8.词作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答案★★:①对友人的赞颂之情。
借“苍桧”“云溪”“松窗”,赞颂友人风骨凛然、志趣高雅。
②相聚的欢愉之情。
主客相见恨晚,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豪爽奔放。
③惜别之情。
主客相见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虞美人雨后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①叶梦得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
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罥②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
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注】①干誉、才卿:皆叶梦得友人。
来禽:林檎别名,南方称花红,北方称沙果。
②罥:缠绕。
9.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写一场风雨过后,落花无数,清晨天气放晴,庭院中半是残花,只有游丝飘荡,写景富有层次,意境凄清迷蒙。
B.上片写景的重点从时间上来看是在清晨,即“晓来”之际,是实写;而前两句是回忆昨日风雨落花的景象,是虚写。
C.“落花”两句用了比拟的修辞,一个“舞”字,写出落花随风飘舞的景象;一个“送”字,赋予落花人的情态,创意新奇。
D.全词既有“落花”“风”“雨”等哀景,又有“游丝千丈罥晴空”的高旷清新,婉约中有豪放之气,颇得东坡婉约词之妙。
解析:选A。
A项,“意境凄清迷蒙”错。
10.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答案★★:①惜花伤春的情怀。
上片前几句写风雨摧残落花,残红满院,透出伤春之情。
②对雨后初晴美景的喜爱。
雨后初晴,天空游丝飘荡,更显晴空辽阔高旷,以乐景写乐情。
③与朋友聚饮的喜悦。
雨后初晴,词人花下置酒,殷勤劝酒。
④宴终人散的伤感。
最后两句借劝慰美人,委婉地写出了“酒阑”之后曲终人散的伤感。
三、语言表达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文意,续写一句话结论。
中国画讲究“留白”,文学作品同样如此。
十九世纪的作家大多是上帝,似乎什么都知道,比如雨果;读者是信徒,只能老老实实地听着。
二十世纪的读者和作家则往往是平等的,比如在周朴园对侍萍有没有爱这个问题上,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如果一篇作品把什么都说了,读者就会反感:你都说了,要我干什么?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学作品要留给读者自我思考、抒发见解的空间。
12.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雏鹰如果害怕折翅,那它永远不能高飞;钻石如果害怕琢磨,那它永远不能生辉。
答:★★答案★★:(示例1)花朵如果害怕凋零,那么它永远不会开放;猛虎如果害怕失足,那么它永远不会奔跑;流星如果害怕湮灭,那么它永远不会发光。
(示例2)矿石如果害怕冶炼,那么它永远不能成钢;蜡烛如果害怕点燃,那么它永远不能照明;航船如果害怕风浪,那么它永远不能起航。
读李煜邵盈午在历代帝王中,似乎还没有哪一个能有李煜这样的幸运,虽千载之下,只要一提他的名字,连文化档次并不高的人也会将他与下列词牌联系在一起:《虞美人》《乌夜啼》《浪淘沙》……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推《虞美人》。
《虞美人》一词所反映的无疑是末世昏君的亡国之愁。
但如果仅着眼于此,便很难解释李煜的这首词何以会在不同阶层的读者中间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
其实,这首词所凝聚的经过符号化的情感,并不是与亡国之愁一一对应的。
就李后主当时的心境推究,他的“往事”、他的“故园”,乃至他的“雕栏玉砌”和“朱颜”,皆有具体所指,它们与“春花”“秋月”“小楼”“东风”一起,构成了连贯的意象群,于是“愁”被净化了,剥离了亡国之愁的实体,只剩下万古恒同的外形,达到如斯境界,才算得上真正的艺术,才会超越时空而获得永恒的意义。
无论哪一个时代的人,不论当时人的“愁”是什么,都不难从中领悟到人类最普遍的直接经验:经过繁华的梦想和破落的悲哀,经过人生的蹉跌和磨难之后,对生命、对人生的那种深切的发现。
而诗与非诗的差别,难道不就在于对人类直接经验本身的综合、提炼与升华的程度吗?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煜又是有幸的:他在“仓皇辞庙”中失去的面子,却在文学里挽回来了,并在这里重新获得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如今,人们提起李煜,所指的已不复是那个袭位怠于政事的昏君,而是一个创作出不朽作品的文学家。
如果说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那么李煜便堪称我国伟大的词人。
他的词,上脱花间派的窠臼,下开苏轼“大江东去”的豪放词风,对自宋以来的词人影响甚巨。
我不禁想起《西清诗话》所载宋太祖“李煜若以作诗工夫治国事,岂为吾虏也”的话。
其实,宋太祖的这一假设毫无意义,李煜原本就不是什么政治家;降宋后,做了虚有其名的违命侯,哪里还构得成对大宋江山的威胁;可悲的是,李煜乃一天生情种,总也收不了泪,忘不掉他的“故国”。
这一下可了不得,他的那些情辞双美的作品一经脱手,便不胫而走,轰传江南,这就不能不使宋太宗意识到李煜的存在就是江南旧梦死灰复燃的希望。
狠毒、阴鸷的宋太宗,遂传旨御医,务必设法使李煜死后尸体作俯首屈身之状,以示永世臣服。
当李煜在42岁生辰的那天,奉旨饮下宋太宗派人前来给他“祝寿”的御酒后,顿时五脏剧痛,全身痉挛,头足相就,状如牵机,于次日晨气绝身亡。
自此,世界上将不复再有南唐时的那个李后主;幸好,这幕宫闱残杀的惨剧,已渐渐被人们淡忘了;岁月冲刷不掉的,却是那“东流”至今的“一江春水”。
【赏评】亡国前的君主,安于享乐;国破后的违命侯,又沉溺悲哀。
其实,明明你就是一位风流的才子,根本就做不了一代君王,是那纠葛的命运把你推向浪尖。
你通音律,工书画,能诗善文,真可谓才貌双全,多才多艺,只叹惜“风流才子作人主,最终牵机为之恨”。
作者以凄婉的笔调为我们叙述着南唐后主李煜的悲恨愁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