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 高中语文 唐宋诗词鉴赏 清平乐
《清平乐》翻译赏析

《清平乐》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平乐》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
曾识姮娥真体态。
[译文] 耳畔风声呼呼作响,浪花飞快退去,万里飞行入月宫,原本认识嫦娥的真体态。
[出自] 南宋刘克庄《清平乐》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
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
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蒙蒙。
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
注释:蟾:蟾蜍,这里指代月亮。
姮娥:奔月之嫦娥。
粉黛:妇女的装饰品。
素面原无粉黛:嫦娥的面貌本来洁白,不搽脂粉。
积气蒙蒙:层层云雾迷迷茫茫。
桂树:此指月中桂树。
译文:耳畔风声呼呼作响,浪花飞快退去,万里飞行入月宫,原本认识嫦娥的真面目,容貌洁白不施粉黛。
我在月宫四处游览,俯看人间云雾迷蒙。
醉后偶摇桂花树,人间便刮起阵阵凉风。
赏析:刘克庄这首《清平乐》,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他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遨游月宫的情景。
开头“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二句,是写万里飞行,前往月宫。
“风高浪快”,形容飞行之速。
“蟾背”点出月宫。
《后汉书·天文志》刘昭注引张衡《灵宪浑仪》:“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是为蟾蜍。
”后人就以蟾蜍为月的代称。
“曾识姮娥真体态”,“曾”字好。
意思是说,我原是从天上来的,与姮娥本来相识。
这与苏轼《水调歌头》“多欲乘风归去””的“归”写得同妙。
“素面原无粉黛”,暗用唐人“却嫌脂粉污颜色”诗意。
这句是写月光皎洁,用美人的素面比月,形象性特强。
下片写身到月宫。
“俯看积气蒙蒙”句,用《列子·天瑞篇》故事:杞国有人担心天会掉下来,有人告诉他说:“天积气耳。
”从“俯看积气蒙蒙”句,表示他离开人间已很遥远。
末了“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二句,是全首词的命意所在。
晏殊《清平乐》全方位解读:意境、情感与艺术特色

晏殊《清平乐》全方位解读:意境、情感与艺术特色1. 原文清平乐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2. 译文微微的秋风正在细细吹拂,梧桐树叶正在轻飘飘坠下。
我刚刚新酿的酒,味道正浓厚香醇,尝一口便让人心醉不已。
在小窗前沉沉入睡。
紫薇花、朱槿花在秋寒里凋残,夕阳的余晖正映照着楼阁栏杆。
一双燕子到了将要南归的季节,银箔镶嵌的屏风昨夜已透着微寒。
3. 注释●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
●金风:秋风。
古代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演变,秋属金,故称秋风为金风。
●叶叶梧桐坠:梧桐树叶一片一片地坠落。
●绿酒:古代土法酿酒,酒色黄绿,诗人称之为绿酒。
●紫薇:落叶小乔木,花红紫或白,夏日开,秋天凋,故又名“百日红”。
●朱槿:红色木槿,又名扶桑,落叶小灌木,夏秋之交开花,朝开暮落。
●却照:正照。
●归:归去,指秋天燕子飞回南方。
银屏:屏风上以云母石等物镶嵌,洁白如银,故称银屏,又称云屏。
4. 作者介绍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进贤)人。
北宋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
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5. 背景故事此词具体的创作时间以及创作契机已难以考证。
但根据词意,《清平乐·金风细细》当作于秋天,是晏殊在朝为官、地位极高之时的作品。
北宋时富贵人家的生活,歌舞酒宴必不能少。
据说晏殊无日不宴,常常酒过三巡后,他就命人取来纸笔填词。
清平乐黄庭坚翻译及赏析

清平乐黄庭坚翻译及赏析### 清平乐·黄庭坚话说这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宋代的大文豪。
他的文章写得好,诗词也唱得响。
特别是那首《清平乐》,真是让人听了心花怒放。
今天,咱们就一起聊聊这首词,看看黄庭坚是怎么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
#### 1. 词牌介绍说起“清平乐”这个词牌,这可是宋代的一种曲调,就像我们唱歌时的调子一样。
它的名字听起来就挺悠扬的,好像在告诉我们:“生活啊,平平淡淡才是真。
”黄庭坚用这个调子写词,就是想表达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平淡日子的珍惜。
#### 2. 词中意境说到黄庭坚的《清平乐》,咱们就得说说他的词里都画了些什么风景。
你看,“清平乐”这个词牌,就像是给咱们描绘了一个宁静美好的画面。
黄庭坚在词里写了什么?哦,他说:“山明水净夜来霜”,这句话说得可好了,就像是把一幅山水画挂在了咱们眼前。
山清水秀,夜深人静,还有那一抹淡淡的霜,真是美得让人心醉。
#### 3. 情感表达咱们再说说黄庭坚在词里的情感吧。
他说:“天寒岁暮思无疆”,这句话说的是,到了冬天,天气冷了,时间也过去了,他就开始想念远方的朋友了。
这种思念之情,就像是冬天里的一杯热茶,让人心里暖暖的。
#### 4. 词中的幽默当然啦,黄庭坚的《清平乐》可不是光有诗意那么简单。
他还在词里加了点幽默的小段子,比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这句词说的就是,你看这青山多么美丽,我见了你也应该觉得美。
这样的幽默,让整首词都活跃了起来,读起来也不觉得枯燥了。
#### 5. 结尾的感慨黄庭坚在词的结尾说了句:“不须计较与安排。
”这话说得可好了,就像是告诉我们,生活嘛,不必太计较,顺其自然就好。
这样的态度,真是让人佩服。
#### 6. 结语总的来说,黄庭坚的《清平乐》真是一首好词。
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还让我们学到了如何去欣赏和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所以,下次当你听到这首词的时候,不妨跟着黄庭坚的节奏,一起哼唱起来,感受那份来自心底的快乐吧!。
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清平乐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江山残照。
落落舒清眺。
漳壑风来号万穷。
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
醯鸡日远天高。
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译文放眼远望,江山映一抹残阳。
分明莽莽苍苍。
深涧幽壑风来,万千孔穴呜呜作响,汇入松涛声悲壮。
如井蛙面临大海云涛观赏,似醯鸡看到了日远天长。
在这千峰顶上,醉眼朦胧微张;见世间多少事务,原来不过与秋毫相当。
注释词作于金亡后二年(1236),时作者与友人游泰山。
太山,即泰山。
井蛙:作者谦称。
井底之蛙,由于受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
醯鸡:醋瓮中一种小虫(即蠛蠓)瓮子有盖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它就见到天了,为词人谦称。
赏析:蒙古灭金之后,元好问感慨故国沦亡,不愿为官。
公元1236年3月,他与一位友人赴泰安旅行,在三十天的行程中,他游览了东岳泰山并写下了《清平乐》等词。
在词中,元问好表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时世事得失的闲淡心情。
词一开篇,便展现了一派苍莽景象。
夕阳的余晖照遍了眼前的山峦河流,词人在泰山上极目远望,四周景物历历在目。
此句全从杜甫《次容灵岸》诗中的“落落展清眺”一句来,概括了能见到的总印象,给人以开阔而清的视觉感受。
接下来另起一笔,从视觉范围转入对听觉形象的描写,以盛声来表现虎山的壮伟气势。
作者借用《庄子·齐物论》中描绘的“作则万窍怒号”。
来形容峡谷间山风吹来,大小洞穴齐声作响的动态美。
下句进一步加强风声效果,风入松林,林间响起阵阵悲壮的呼啸声。
两句一从山谷中写风,一从松林间写风。
风不可见,借物可知,一“号”一“啸”,表现生动。
“悲”字又具有词人的主观色彩,同时开启后片的抒情。
泰山以其高耸特立,视野开阔,历来为登临的人们的赞叹。
词人登泰山而纵览,白比于井蛙见到了大海上的云的波涛,醯鸡见到了遥远处的太阳、高高的天,大开了眼界。
“井蛙”出于《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读者,拘于虚也。
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译文] 春回没有踪迹谁能知?除非问婉转鸣叫的黄鹂。
[出自] 北宋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因风:顺着风势。
唤取:唤来。
取,语助辞。
译文1: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
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
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译文2:美好的春天回到了何处?悄悄地走了没有行踪去路。
如果有人能够知道,美好的春天归去何处,请他把春天唤来与我同住。
春回没有踪迹谁能知?除非问婉转鸣叫的黄鹂。
黄鹂百啭无人明白,它只好乘风飞过蔷薇花去。
译文3:春天回到了哪里?四面一片静悄悄,找不到她的踪迹。
如果有谁知道了,春天的去处,赶快把她追赶回来,不要令人失望啊,让她和咱们一起同住。
谁也找不到春天的脚印,真的要想知道吗?可只有这个办法了,那就去问一问黄莺吧。
那黄莺千百遍地宛转啼叫,特别是在这春夏之际啊,可是,谁又能懂得黄莺的语言?看吧,黄莺也离去了,正飞过盛开的蔷薇花,趁着这春天归去的风势。
赏析:这首词写的清新雅致,天真活泼。
全词通过曲折的手笔,起落有致的句法,含蓄委婉的把作者留春,惜春情态描绘的栩栩如生。
词一开篇就把‘春’拟人化,“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春天又到哪里去了?她为什么悄悄地就离去了呢?为什么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似问非问,似答非答,隐约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寻春与留春的热切心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晏殊《清平乐》翻译赏析

晏殊《清平乐》翻译赏析晏殊《清平乐》翻译赏析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晏殊《清平乐》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晏殊《清平乐》翻译赏析1清平乐①晏殊红笺小字②,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注释]①清平乐:唐教坊曲名。
《清平乐》又名《清平乐令》、《亿梦月》、《醉东风》。
②红笺:有红线格的绢纸,多指情书。
翻译:红色信笺,写满小字。
道尽我平生的爱意。
(只等信使传递,信使啊!)鸿雁却在云中飞翔,那鱼儿在水中浮游,心中思念的惆怅,真是难以寄达。
斜阳中我独倚西楼,看远山正对闲挂的帘钩。
犹如桃花美的她,不知今在何处?然春水绿波依旧东流,(不解我满腹的忧愁。
)【译文】粉红的信笺上写满蝇头小字,说尽了我对情郎的深深爱意。
无奈雁在云间鱼在水底,满怀惆怅这份深情难以投寄。
夕阳西下我独倚西楼远望,远处青山正对着窗上帘钩。
不知心上人今在哪里?只见那绿水依旧东流。
译文2:淡红色的信笺上写满小字,说尽平生的爱慕之意。
但是传信的大雁却在云里,鱼儿在水中,这书信难以寄到。
夕阳西下,我独倚西楼,远处的山峰遮住了视线。
心上人已经不知去了哪里,只看见江水依旧向东流去。
译文3:红色信笺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把我一生的思念尽情地表达。
鸿雁在天,鱼在水中,真令人惆怅呀,我的这份思念难以寄递给你。
斜阳西下,我独自登上西楼,远山对着我身后的窗户。
美丽的心上人你在哪里呀,只看见江水依旧不停地向着东流去。
译文4:写在红笺上的蝇头小楷麻麻密密,说尽了平生爱慕之意。
鸿雁高飞在云霄,鱼儿潜游在水底,雁杳鱼沉,真令人伤感啊——这书写着我柔情蜜意的情书由谁传递?夕阳西下,我独登西楼,倚栏眺望,那远山恰对着帘钩,遮挡了视线,徒增了我的烦忧。
赏析《清平乐》

赏析《清平乐》赏析《清平乐》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常到信州(今江西上饶)附近的名胜之处鹅湖、博山(今江西广丰县西南)等地游览。
一个清秋的夜晚,作者来到博山脚下一户姓王的人家投宿。
这儿只有几间破旧的小草庵(茅屋),屋后是一片松林,环境十分荒凉冷落。
词人即景生情,百感交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写成了这首寄寓很深的小令。
上阕描绘环境,渲染气氛。
开头两句写室内所见:夜幕刚刚降临,一群群饥饿的老鼠便窜出洞外,来到床下,奔驰追逐,寻觅食物。
蝙蝠也闯进屋中,围着昏暗的灯光上下飞舞。
接着两句写耳中所闻:松林里寒风呼啸,夹着雨点,不断向茅屋袭来。
窗户纸被风吹破,发出呜呜的响声,好像有人在低声悲泣、自言自语一样。
这四句以动态的景物、喧闹的词语,反衬环境的孤寂冷清,写得心事沸腾,为下阕中的抒情及刻画心理活动,作了有力的铺垫。
下阕头两句,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辛弃疾出生在北方沦陷区,少年时代曾“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美芹十论》),准备乘机起义。
完颜亮南侵时在家乡济南附近,组织领导农民义军,和金兵进行过浴血奋战。
率众南归之后,足迹遍及吴楚,积极为抗金救国奔走呼号。
“平生塞北江南”,即为词人回顾自己前半生的经历。
“归来华发苍颜”,是就目前的境遇而言。
如今被弹劾罢官,退居农村,闲着双手,抱负难以实现,不知不觉头发花白,容颜苍老,已经快到暮年了。
这两句自叙生平遭遇,语气是舒缓平静的,笔端却凝聚着无比深沉的愤慨。
读到这里,人们自然会发出这样的质问:像辛弃疾这样文武双全,志在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英雄豪杰,为什么要把他们闲置山林,不让其发挥自己的才智呢?这层意思虽未明言,但读者是不难体会到的。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词作最后两句为全篇思想的核心,充分表达了词人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大抱负。
深秋的夜里,作者从梦中醒来,眼前还展现着祖国壮丽的.万里河山。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清平乐》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清平乐》含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9分)
清平乐
[元]白朴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
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
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中“朱颜渐老”“白发添”“浑过了”直接抒发了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感慨。
B.“地迥无尘”“一片闲云”则是通过景物描写直接表达了词人洒脱闲逸、恬淡自在的人生态度。
C.“浑过了”中“浑”字用得极好,看似俚俗,实则意蕴甚丰,它既有“等闲”之意,又有“全部”之意,用于句中就把“一切的一切全部白白流走了”的惆怅之情做了确切而完满的表达。
D.最后两句是本词的点睛之笔:词人流连忘情于青山,这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钟情;然而人的生命毕竟是短暂的,与青山相比,人生不过是流星划过长空的一瞬,因此青山即使有情而欲留人,也“未必”能把人长留于怀抱之中。
【答案】B【解析】“直接表达”错,应是“间接表达”。
2.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词语言朴实无华,平易晓畅。
词中“浑过了”“老夫”“恋杀”“青山未必留人”等词比较口语化,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煜
1 反复诵读,涵咏别离词的意境。 2 引导学生分析词中意象。 3 分享离别经历,珍惜相聚之好。
作者简介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 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 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 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 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 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 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 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 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 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把握基调反复诵读
作者是如何表达离情的?
直接抒情的语句: 愁肠 离恨 选择的意象: 落梅 鸿雁 归梦 春草
问题探究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有人说 这句词前句是从词人角度写,后句是从对方 的角度写;也有人认为这两句都是从词人的 角度来写的。你赞成哪种说法?为什么?
拓展研究
相聚固然美好,但人间总有离别,你有刻骨 铭心的离别经历吗?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作业
课下搜集李煜的资料
①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 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 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 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所以王国维说: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 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②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 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 种境界。 ③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 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 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词作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 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 为降宋后所作,多写故土之思与亡国之恨,哀婉凄 绝。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 品”。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 相见欢》 等,皆成于此时。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 位,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甚大。他继 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 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 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 的表现领域。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