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
李达 矛盾论解说

李达矛盾论解说
李达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矛盾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矛盾论是指在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矛盾,并且这种矛盾是运动和发展的根源。
李达在矛盾论中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和具体性。
他认为,在任何一个事物内部,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这种矛盾既是普遍的,也是特殊的。
而且,每个矛盾都有其具体的内容和形式,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也各不相同。
李达将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决定事物运动和发展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在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次要问题。
他认为,只有正确处理主要矛盾,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在矛盾的处理上,李达提出了“实践第一”的原则,即要根据实践的需要来处理矛盾。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解决矛盾,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李达的矛盾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对于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和具体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矛盾的理论和方法,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运用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达实践论解说

李达实践论解说《李达实践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立足于实践的哲学思想。
他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和真理。
以下是本文对《李达实践论》解说的内容。
在《李达实践论》中,李达强调了实践论的重要性。
他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感知客观世界的存在及其变化,进而构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而仅凭主观思维或推理,无法真正获得客观真实。
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践来验证和修正我们的认识,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认识。
李达在《李达实践论》中还强调了实践与认识的互动关系。
他认为,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同时也推动着认识的发展。
通过实践,人们不断与客观世界进行反馈和互动,从而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出发点,也是认识的落脚点。
只有通过不断实践和反思,才能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在实践的过程中,李达提出了实践的指导作用。
他认为,实践不仅应当是对世界的观察和认识,更应当是改造世界的过程。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发现世界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通过实践来解决和改变这些问题。
实践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人类获得幸福和美好生活的途径。
在《李达实践论》中,李达还对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关系进行了思考。
他认为,实践的主体是人类,而客体是客观世界。
人类通过实践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不断改造和发展自己。
实践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和统一。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改变世界,也能够改变自己,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总之,李达的《李达实践论》提出了一种立足于实践的哲学思想。
他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能够获得真知和真理,还能够不断改善自身,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我们要树立实践的观念,注重实践并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以实践为指导,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己的认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李达同志生平

李达同志生平李达同志生平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原顾问李达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一九九三年七月十二日十九时十分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九岁。
李达同志一九○五年四月十九日生于陕西省眉县横渠区崖下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五岁时就开始给地主打短工,饱受凌辱。
后来先后考入西安市私立东道中学和省立单级师范学校。
其间,他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在“五四”、“五卅”运动中,和同学们积极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游行示威等活动。
一九二六年考入冯玉祥在甘肃平凉创办的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毕业后任排长、连长。
一九三一年十二月,李达同志参加了著名的宁都起义。
一九三二年九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连长、湘赣苏区独立第一师参谋长、第十七师参谋长兼团长、第六军团参谋长。
参加了湘赣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曾荣获二等红星奖章。
一九三四年红六军团实行战略转移,他率军团部分部队,几经辗转,冲出重围,与贺龙同志所率第二军团胜利会合。
后调任第二军团参谋长,参加指挥了龙家寨、梧溪河、忠堡、龙山、板栗园等战斗,为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长征途中,他先后担任红二军团和红二方面军参谋长,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成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在军事方面的得力助手。
一九三七年初,李达同志任援西军参谋长,为接应突围的西路军部队,作出了积极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达同志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参谋长,后兼太行军区司令员。
他跟随刘伯承、徐向前等同志,率领第一二九师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
以袭击、伏击、阻击等战法,先后在长生口、七亘村等地重创日军。
随后,他协助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率领第一二九师,转战晋冀豫、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精心制定作战方案,部署战役,事必尽责。
他作为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的主要助手,参与指挥了著名的反六路围攻、反九路围攻、开辟冀南、白晋战役、百团大战、一九四二年夏季反扫荡、沁源围困战、安阳战役等一系列战役、战斗,粉碎了日军的残酷围攻、“扫荡”,及其“囚笼政策”、“三光政策”、“治安强化运动”,为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达实践论解说 -回复

李达实践论解说-回复李达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重要人物,他的著作《李达实践论》是一部全面解读中国实践和社会变迁的重要理论著作。
本文以《李达实践论》为主题,将逐步回答相关问题。
一、李达是谁?《李达实践论》是什么?李达是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
他在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以其卓越的学术贡献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中国学术界广为人知。
《李达实践论》是他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对中国社会变迁和实践探讨做了深入剖析。
他的研究对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他提出了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揭示了实践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为什么要研究实践?实践是社会变革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李达强调,理论必须发源于实践,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真正指导社会的发展。
研究实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社会进步提供有效的指导。
三、实践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作用是怎样的?李达认为,中国的社会变迁是一个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中实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践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变化。
李达指出,中国革命实践的成功,使中国社会从一个落后的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阶段,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点。
实践的力量推动了中国走上了一条符合其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四、实践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是怎样的?在政治领域,实践是推动社会制度创新和进步的力量。
李达认为,政治实践不仅包括政府机构的实践,还包括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序参与和集体行动,可以在政治制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领域,实践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李达强调,经济实践是生产力的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不断改进生产方式和提高生产力水平。
在文化领域,实践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关键。
李达认为,文化实践是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创造和传承。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文学作品和科学研究成果,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李达

刘邓的好参谋长——李达南亩/《党史博采》2000/11如果说,刘邓中间夹不进一个顿号,那么,刘邓旁边同样也缺不了一个人——李达。
纵观李达的戎马生涯,他在长达30年的参谋长职位上,一半多的时间是在刘邓身边为之运筹帷幄。
(一)李达原名李德三,1905年4月19日生于陕西省眉县崖下村。
1926年在甘肃平凉考入冯玉祥的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毕业后任排长、连长。
1931年12月随赵博生、董振堂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9月由王震、甘泗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李达曾是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著名将领在军事方面的得力助手。
他先后担任红五军团连长、湘赣苏区独立第一师参谋长、第十七师参谋长兼团长、红六军团参谋长。
1934年7月,红六军团奉命实行战略转移,他率军团一部首先与贺龙所率红二军团(当时称第三军)会合,后任红二军和红二方面军参谋长。
在1933年春湘赣苏区的反“围剿”中,他曾获银质红星奖章。
抗日战争开始后,李达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参谋处长,1938年12月任参谋长。
此后,相继担任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中原军区参谋长、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参谋长。
作为刘邓在军事上的助手,李达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付出了满腔心血。
作为有着卓越指挥才能的刘邓首长的参谋长,李达与他们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无形中学到了许多非凡的指挥方略和精辟的军事理论。
他精心协助刘邓首长制定作战方案,部署战役,事必尽责。
李达常常是在距前线最近的制高点观察战斗进展情况,有几次都是刘伯承亲自把他从山头上拉下来。
他善于组织司令部和各部队的侦察网,及时摸清各路进攻之敌的番号、兵力和出动时间,甚至准确地预测出各路敌人的行军速度。
每逢大的作战行动,他都要提出几个不同的作战预案,在战役或战斗的进行中,还要提出许多有见地的建议供刘邓首长参考。
如在淮海战役中,以中原野战军主力截断徐州至宿县间铁路这一重要作战构想,就是由李达拟订,以刘(伯承)邓(子恢)李(达)联名向中央军委和陈(毅)邓(小平)建议的。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达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达李达,1920年8月与陈独秀、李汉俊等建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后代理书记,1921年7月参与筹备和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共第一届中央局委员、中央局宣传主任。
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宣传家和教育家。
1919年7月,留学日本的李达在寄回国内发表的文章中提出建党问题。
他得知五四运动领袖陈独秀被捕,立即赶写发表《陈独秀与新思想》一文,热情赞扬陈独秀“能够把一般青年由朦胧里提醒觉悟起来”,强烈谴责段祺瑞政府,坚定地表示要用革命的“新思想”改造旧制度,建设“新国家”。
1920年8月,李达应陈独秀之邀,从日本回到上海,与陈独秀、李汉俊开始筹建中国共产党组织,创办并主编《共产党》月刊,参与编辑《新青年》。
他们建立上海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推举陈独秀为书记,拟定党纲主张“劳工专政,生产合作”,并致函约请各地社会主义者组织支部,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
陈独秀、李大钊、李达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和创始人。
半年后,李达代理陈独秀的上海发起组书记职务,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的地位日益趋重。
《共产党》月刊是上海共产党组织出版的秘密理论刊物,1920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三周年之际创刊,发行5000份,编辑出版7期。
主旨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革命方向,批判无政府主义主张,重点宣传有关共产党的知识,大量介绍第三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材料,介绍俄国共产党经验和列宁建党学说,并译载过列宁的重要著作。
《共产党》月刊在提高共产主义者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方面,促进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起了重要作用。
第一期《短言》明确指出:中国的“生产劳动者全体结合起来”,“跟着俄国的共产党一同试验新的生产方法”,“只有用阶级战争的手段,打倒一切资本阶级,从他们手抢夺来政权;并且用劳动专政的制度,拥护劳动者底政权,建设劳动者的国家以至于无国家,使资本阶级永远不至发生”。
李达实践论解说 -回复

李达实践论解说-回复流行于20世纪初的实践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而李达是中国实践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提出的实践论在中国哲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以李达实践论为主题,一步一步回答与其相关的问题。
什么是实践论?实践论是一种哲学理论,强调实践在人类认识和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人的实践活动又受到人的认识的指导。
实践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通过实践不断完善理论。
李达的实践论观点是什么?李达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活动。
实践活动分为生产实践和阶级斗争实践两个方面。
生产实践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的过程,而阶级斗争实践则是人类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和矛盾的体现。
实践论如何指导科学研究?根据实践论的观点,科学研究应该以实践为导向,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科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和推翻科学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论也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借鉴,强调通过实践去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
实践论如何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实践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实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践的不断摸索和探索,才能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实践论对中国的影响是怎样的?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关键时期,李达的实践论对中国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实践论观点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实践论对中国的影响不仅是理论层面上的,更重要的是实践层面上的,它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李达的实践论观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真理的标准,科学研究和社会主义建设都要以实践为指导。
实践论为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对中国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数学家事迹

数学家事迹李达,字仲珩,湖南平江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航天航空专家。
他早年就读于国立东南大学,攻读数学统计专业。
1928年,李达留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天文,并于1933年获数学博士学位,是我国最早发表差分方程稳定性论文的数学家。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李达先后在清华、山东、同济、重庆、复旦、中央等大学及兰田国立师范学院任教授。
1946年,由教育部派至美国进修,研究应用数学,曾服务于“阿波罗登月计划”。
1905年7月20日,李达出生于湖南平江县的新平村。
李达在家中排行第二,兄弟姐妹中有四人大学毕业,其父李介藩曾担任过小学校长。
李达幼时家贫,“以家贫,蒙方校长浼江隽、万国钧二先生资助,1923年考入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初习文史,后改数学”。
当时东南大学的数学系实力雄厚,在国内属一流地位,系主任是熊庆来,还有何鲁、段子燮等教授,同学有周绍濂、陈传璋、周怀衡、胡坤陞、唐培经、周鸿经,可谓人才济济。
东南大学后来改为第四中山大学,当时民生凋敝,学校又加费,很多学生不能缴费,李达于是号召同学,作免费运动。
1927年毕业后,留校助教。
李达在东南大学的经历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学业基础。
德国学术院(Deutsche Akademie)在中国招收研究生时,给了湖南两个名额,当时的教育厅长黄士衡主张公平竞争,进行公开考试。
结果李达名列第一,与另外一位中试者何凤山一起,顺利进入德国慕尼黑大学学习。
李达师从庇隆(Oskar Permn)、卡拉西奥多里(Caratheodory,1873~1950,是原希腊籍数学家阂可夫斯基门下博士,擅长实函、复函、偏微、变分法和数值计算)及哈尔托格(Hartogs)研习数学,并跟随索末菲(Sommerfeld,1868~195l,著名原子物理学家)和威尔肯斯(wilkens)学习物理和天文。
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
留学期间,李达以“变系数差分方程组解的稳定条件”的课题,连续两年争取到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资助,并在瑞典的《数学学报》上发表了几篇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诗
咏中共一大代表李达 江北川 江北川 两赴扶桑读理科,书生意气总蹉跎。 两赴扶桑读理科,书生意气总蹉跎。 传播马列烽烟起,唤醒工农血雨磨。 传播马列烽烟起,唤醒工农血雨磨。 交恶无声钦大德,著书立说化干戈。 交恶无声钦大德,著书立说化干戈。 诲人不倦身垂范,六六犹难渡劫波。 诲人不倦身垂范,六六犹难渡劫波。
李达故居
• 现李达故居座北朝南,分 李达故居座北朝南, 座北朝南 前后两栋,中有天井, 前后两栋,中有天井,属湘西 地区典型的庭院式建筑。 地区典型的庭院式建筑。院中 有院,高低错落有致 有致, 有院,高低错落有致,与周围 自然环境有机结合, 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形成乡间 小园林式的布局 前栋围房, 的布局。 小园林式的布局。前栋围房, 后栋是正屋,左间为李达卧室, 后栋是正屋,左间为李达卧室, 右间为书房,东西为厢房。 右间为书房,东西为厢房。砖 木结构,盖小青瓦。 木结构,盖小青瓦。室内为木 壁间墙,方花格窗,正屋檐高4 壁间墙,方花格窗,正屋檐高 顶高6.6米 占地1260平方 米,顶高 米,占地 平方 米。199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 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 2000年,对故居按原貌进行了 年 修复。 修复。
谢谢!
•
Thank you!
•
毛泽东点评李达
• 李达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是最早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准确地、坚定地传播给中国人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学习 勤奋,治学态度谨严。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素养根底深厚。半个多 世纪以来,李达把他的全部精力都用在正确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上, 用以武装革命人民的头脑,同时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反对社会主 义、共产主义的反动学者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中国民主革命与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是同真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正确宣传分 不开的 李达的功绩永垂青史。他为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真 理而献身的革命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的英灵将伴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全人 类的解放,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李达(中共一大代表) 李达(中共一大代表)
介绍人: 介人:向红艳 制作人: 制作人:徐孝娟 葛进 向红艳
李达简介
1890年10月生, 1890年10月生,湖南 月生 永州人。1919年五四运动 永州人。1919年 致力于研究、宣传马克思 后,致力于研究、宣传马克思 主义。1920年夏与 年夏与陈独秀 主义。1920年夏与陈独秀 等人发起成立上海的中国共产 上海的中国 等人发起成立上海的中国共产 早期组织,并主编《共产党》 党早期组织,并主编《共产党》 月刊,参加《新青年》的编辑 月刊,参加《新青年》 工作。1921年 工作。1921年2月起任上 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代书 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代书 1921年 月出席中国 记。1921年7月出席中国 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成为 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 主任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 领导人,1921年 期领导人,1921年9月创 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出版机构 --人民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著作和革命丛书。 列宁主义的著作和革命丛书。 1922年 1922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 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李达逝世
• 1966年8月24日,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共一大代 表李达逝世。李达(1890年生——光绪16年)。湖南零 陵人。1920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主编《共产党》月 刊。中共一大被选为宣传主任。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 军总政治部编审委员会主席。曾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校 长,中国哲学学会会长、中共八大代表、第一至三届人大 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第一、二届政协委员等职。著 有《社会学大纲》、《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 主编《唯物辩证法大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