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课件)第六章学前课程
学前教育学第2版全套PPT完整教学课件

创新能力
能够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 手段,提高教育质量。
2024/1/25
23
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途径
学历教育
通过参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历教育,系统学 习专业知识。
在职培训
参加各类在职培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 学技能。
自我学习
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参加学术研讨会等方式 ,拓宽视野,提高专业素养。
具体运算阶段
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运算,理解事物的可逆性和守恒性。
2024/1/25
教育策略
提供丰富的感知觉刺激,鼓励儿童进行探索和发现;通过 游戏和活动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儿童进行 简单的逻辑运算和问题解决。
9
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
• 情感表达逐渐丰富:学前儿童的情感表达逐渐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能够表达更复杂的情感。 • 情感理解能力增强:开始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尝试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 情感调节能力初步形成: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采取适当的情感调节策略。 • 教育策略:营造温馨、和谐的情感氛围,让儿童感受到关爱和支持;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听他们的心声;引导儿
2024/1/25
14
学前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
01
02
03
教学方法概述
介绍常用的学前教育教学 方法,如直观法、口授法 、游戏法等,并分析各种 方法的优缺点。
2024/1/25
教学手段运用
探讨如何运用各种教学手 段,如多媒体、实物教具 、环境创设等,提高教学 效果。
教学活动设计
阐述如何设计有趣且富有 教育意义的教学活动,包 括活动目标、内容、形式 、评价等方面的考虑。
童理解他人的情感,培养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品质;帮助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情感调节能力。
《学前教育学》课件学前教育学第六章

《学前教育学》课件学前教育学第六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学前教育学》第六章——儿童认知发展。
本章详细阐述了儿童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的认知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启示。
具体内容包括:1. 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2. 儿童感知发展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儿童感知发展的特点与教育应用3. 儿童记忆发展记忆的分类和过程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策略4. 儿童想象发展想象的分类和作用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及其培养5. 儿童思维发展思维的分类和过程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与教育启示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和特点。
2. 学会运用认知发展理论指导学前教育实践。
3. 培养学生关注儿童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2. 教学重点:儿童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启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视频、实物模型。
2. 学具:学习笔记、彩色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儿童认知发展的视频,引发学生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本章内容,阐述认知发展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3. 讲解:详细讲解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的特点及其教育启示。
4. 例题讲解: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儿童认知发展基本理论皮亚杰理论维果茨基理论2. 儿童认知发展特点感知记忆想象思维3. 教育启示与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位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针对本章内容,设计一个学前教育实践活动。
2. 答案:作业一:学生需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观察并分析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作业二:学生需设计一个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特点的学前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
幼儿园学前教育原理6第六章幼儿园教学ppt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科学性是指向儿童传授的知识、技能应该是正确 的、可靠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性原则体现在 教学内容上是科学的、正确的,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发展水平和认识事物规律的。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思想性原则指在幼儿园全部教学中,贯彻完成幼儿 园德育的任务,即要寓德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年龄 小,知识贫乏,辨别能力差,分不清什么是正确的,什 么是错误的,所以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贯彻思想性十 分重要。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
2、儿童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相统一 学前儿童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引导的主体。二
者之间是平等的、合作的、“互为主体”的关系,且教 师的主导性必须建立在儿童的学习主体地位之上。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
3、过程性和结果性相统一 幼儿园教学活动重视将“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
统一在活动之中,通过学前儿童自身的感知和行为上的 操作,获得感性经验,体验不同感受,形成良好的习惯。
一、活动名称
不适宜的命名
歌曲:《大树妈妈》 歌唱活动:大树妈妈 故事:春天的电话
适宜的命名
中班艺术活动:大树妈妈(歌曲) 大班艺术活动:大树妈妈(歌唱活动) 中班语言活动:春天的电话(故事)
练习 尝试修改以下不适宜的活动名称。
不适宜的命名 讲述活动:小猫生病了 计算活动:5的组成
适宜的命名 大班语言活动:小猫生病了
幼儿园学前教育原理
第六章 幼儿园教学
第一节 幼儿园教学的概述 第二节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 第三节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评价
第一节 幼儿园教学的概述
一、幼儿园教学思想的发展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类型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 四、幼儿园的教学过程 五、幼儿园的教学原则
《学前教育学》课件

04
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早期教育逐渐普及
随着社会对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 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 重视孩子的学前教育,早期教育
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教育方式多元化
传统的学前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 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教育 方式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如亲子 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等。
计。
03
学前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学前教育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观察法
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 语言、表情等,了解其 发展状况和需求,为教
育提供依据。
实验法
通过实验设计,对幼儿 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 教育干预,以观察教育
效果。
案例法
通过对幼儿实际生活场 景的描述和分析,提供 具体的教育方案和策略
。
互动法
通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 交流、互动,促进幼儿 的语言、认知、情感和
实践方法
组织亲子活动、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等,提高家长的教育 素质和参与度。
学前教育的社会应用和实践
社会应用
学前教育机构应与社会各界合作,如社区、企业、公益组织等,共同促进儿童发 展。
实践案例
某幼儿园与当地博物馆合作,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 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05
学前教育的实践和应用
学前教育的实践模式和案例
实践模式
以儿童为中心,注重游戏化教学,强 调师生互动和家长参与。
案例
某幼儿园采用蒙台梭利教学法,通过 丰富的教具和自由的学习环境促进儿 童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的家庭教育实践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习惯 和价值观有深远影响。
学前教育学讲课 ppt课件

第二节 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2.亚里士多德 把学前教育分成三个阶段:出生前的胎教、出生至5岁的婴幼儿 教育、5-7岁的儿童教育;
重视胎儿的保健、优生、优育;
重视婴幼儿的体育、游戏,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第二节 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学前教育思想较集中地反映在 众多教育家的教育论著中。 3.夸美纽斯 代表作:《大教学论》、《世界 图解》。
❖ (五)幼儿班
城镇、农村,附设在小学。
❖ (六)儿童福利院
招收残疾儿童的社会福利机构,主要是被父母遗弃的残疾儿童。
❖ (七)SOS国际儿童村
收养孤儿的国际慈善组织。
❖ (八)家庭教育
在家庭中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育。
三、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学前教育学定义—— 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
二、学前教育的机构及形式
❖ (一)胎儿学校
对胎儿进行教育的专门场所,主要由医务部门管 理。
❖ (二)托儿所
对0-3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机构,全天开放。
❖ (三)幼儿园
对3-6周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机构,主要由 教育部门负责。
二、学前教育的机构及形式
❖ (四)托幼园所一体化
托儿所、幼儿园联在一起,招收出生几个月至六周岁的儿童。主要由工厂兴 办。
二、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
(4)提出教师要加强对学前 儿童的指导。教师的作用, 从本质上说,是帮助儿童发 展个体中已有的学习的内部 能力。 (5)指出学前教育要注意 游戏化。指出“游戏、学习 和工作”这些活动是“不可 分割的整体”,是未来“光 明幸福生活的基础”。
福禄培尔创立了一个独特 的游戏体系,这一体系的主 要特征是操作“恩物”。
《学前教育学》精品课件学前教育学第六章

《学前教育学》精品课件学前教育学第六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学前教育学》第六章内容,主题为“幼儿的认知发展”。
具体章节内容包括:6.1 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6.2 幼儿感知与注意发展,6.3 幼儿记忆与思维发展,6.4 幼儿语言发展,6.5 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教育策略。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
2. 掌握幼儿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3. 学会运用教育策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认知发展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教育策略的实践运用。
教学重点:幼儿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
2. 学具:学习手册、画笔、彩纸、贴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幼儿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幼儿在认知发展方面的特点。
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第六章的各个小节内容,结合PPT课件、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
3. 例题讲解(10分钟):针对每个小节内容,给出一个实际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某个话题进行讨论,促进互动交流。
六、板书设计1. 《学前教育学》第六章幼儿的认知发展2. 主要内容:6.1 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6.2 幼儿感知与注意发展6.3 幼儿记忆与思维发展6.4 幼儿语言发展6.5 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教育策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
(2)分析幼儿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3)结合实际案例,谈谈如何运用教育策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学前教育学ppt课件完整版

目录
• 学前教育学概述 •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 • 学前教育目标与内容 •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活动设计 • 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 • 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
01
学前教育学概述
学前教育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学前教育学是研究0-6岁幼儿教育 和相应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 的科学。
特点
社会领域
设计人际交往、社会认知、情 感培养等活动,帮助儿童建立 良好的社会关系。
艺术领域
设计音乐欣赏、美术创作、舞 蹈表演等活动,激发儿童的创 造力和艺术表现力。
05
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与策略
安全性原则
确保环境安全,消除安 全隐患,保障幼儿身心
健康。
教育性原则
环境创设应与教育目标 相一致,有利于幼儿全
伤和感染。
学前儿童生理发展需求
02
合理的营养、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前儿童生理发展教育策略
03
提供均衡的饮食,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鼓励儿童参加户外活
动,加强健康教育。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及教育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感知觉迅速发展,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情绪情感丰富多变,自 我意识开始萌芽。
语言领域
包括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方面,要求幼儿能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愿意 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 能力,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
社会领域
包括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要求幼儿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有自 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关心尊重他人,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具 有初步的归属感。
[课件]第六章——学前教育机构保教活动的组织与实施PPT
![[课件]第六章——学前教育机构保教活动的组织与实施PPT](https://img.taocdn.com/s3/m/7196213fa300a6c30d229f24.png)
区角活动的环境创设与材料配置
生 活 区
角色区
表演区
建构区
美工区
科学区
益智区
阅读区
沙水区
• 隐蔽空间
• 幼儿园的公共区域(p.218)
区角活动的观察与记录
• 观察内容
–各区角活动观察
–区角活动中幼儿的互动情况观察
–区角活动间互动状况观察 –对单个幼儿的追踪观察
• 观察结果的记录
• 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
–科学性
–思想性
–目标性 –整合性 –活动性
• 主题活动方案的设计
–主题活动是指以贴近幼儿生活的某一中心内容,即某 一主题为活动主线来组织与实施教育教学的活动
• 类别:
–内容 –时间
• 主题确定 • 确定主题的考虑因素
–幼儿、主题自身的特征、教师、教育资源
• 常见主题的分类
• 保教结合原则 • 一致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 全面管理与个别照顾相结合的原则 • 支持性与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 丰富性与流畅性相结合的原则
• 科学制定与实施日常生活制度 • 影响日常生活制度制定的因素
–年龄、消化系统、身体活动、睡眠……
–季节、地域…… –文化背景、教育理念……
• 科学地实施日常生活制度
包含哪些活动呢?
一日生活活动的意义
• 保障幼儿生命和身体的健康 • 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 生习惯 • 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 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一日生活活动的组织原则
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 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 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园工作规程 》
第六章——学前教育 机构保教活动的组织 与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学前课程的特点
(六)学前课程的潜在性
潜在性是从学前课程对学前儿童的影响而言的。 学前课程总是蕴涵在环境、材料、活动之中,潜移
默化地作用于儿童,影响儿童的发展的。
第二节 学前课程的几种主要模式
一、五指活动课程方案与模式
(一)五指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
五指活动课程是由陈鹤琴(1892-1982年) 创编的。 “活教育” 的目的论 “活教育” 的课程论 “活教育” 的方法论
(二)课程目标
海伊斯科普课程最初的课程目标是促进儿童认知能 力的发展,具体反映在儿童认知能力的5类49条关键 经验中。
这些关键经验并不是课程的目标,而是实现课程目 标的“ 营养”,是教师努力促使儿童获得的重要的 学习经验,也是给教师实施课程提供的一种提示物。
四、海伊斯科普(HIGH/SCOPE) 课程模式及方 案
目录
第一节 学前课程的含义与特点 第二节 学前课程的几种主要模式 第三节 我国学前课程的变革与实践
第一节 学前课程的含义与特点
一、课程的词源分析及含义
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宋代学者 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
西方英语世界中,“课程” (curriculum)一词最早 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1859年) 一文中。
(一)学前课程的基础性
基础性,是从学前课程在人的一生发展中所起作用 的角度而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明确指出:“幼 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 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三、学前课程的特点
(二)学前课程的全面性
全面性是从学前课程的目标角度而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提出“幼儿园
二、幼稚园行为课程方案与模式
(三)行为课程的组织
整体的。 偏重于儿童个体的发育。 注重儿童的直接经验。
二、幼稚园行为课程方案与模式
(四)行为课程的实施
确立了运用“ 设计教学法”来拟订行为课程计划, 并采用“单元教学” 来进行,具体包括: 动机 目的 活动 活动过程 工具及材料
三、蒙台梭利课程模式及方案
幼稚园行为课程是由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张雪门 (1891-1973年) 创编的。
“幼稚园课程的目的,在于联络孩子们的旧观念, 以引起其新观念,更谋其旧经验的打破,新经验的 建设”。
二、幼稚园行为课程方案与模式
(二)行为课程的内容
在行为课程的内容方面,张雪门使用了“教材”一词。 儿童自发的诸般活动 儿童的自然环境 儿童的社会环境
科普课程的著作《认知中心课程》。 第二阶段,1971-1979年。第二本著作《活动中的儿
童》出版,第一次把儿童的主动学习与儿童发展作 为课程的核心思想。 第三阶段,1979年以后至今。出版了一系列的关于 海伊斯科普课程的著作,尤其是1995年的《儿童的 教育》。
四、海伊斯科普(HIGH/SCOPE) 课程模式及方 案
(三)课程内容
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内容是围绕关键经验所提供的各 种类型的活动。
“主动学习” 已成为课程实施的一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础,同时, 具体化了“主动学习” 的要素,主要包括: 材料 操作 选择 儿童的语言表达 来自成人的支持
四、海伊斯科普(HIGH/SCOPE) 课程模式及方 案
三、蒙台梭利课程模式及方案
(一)蒙台梭利课程的理论基础 教育观
自由教育 有准备的环境
总之,在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中,自由、工作、秩 序是蒙台梭利为儿童活动营造的主要支柱。
三、蒙台梭利课程模式及方案
(二)蒙台梭利课程方案
课程目标:协助儿童开发自己内在的潜能。 课程内容:
日常生活练习 感官教育 语言教育 数学教育 文化科学教育
(一)蒙台梭利课程的理论基础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 , 1870-1952),世界著 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课程思想是与其儿童观、 教育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儿童观 吸收力的心智——儿童发展的内在冲动力 阶段性——儿童成长发展的特点 敏感期——儿童发展的特殊能力 工作——儿童发展的主要方式
一、五指活动课程方案与模式
(二)五指活动课程方案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陈鹤琴认为“幼稚园的课程全部包括在五指活动中, 并采用单元制,各项活动都围绕着单元进行教学”。
课程组织 课程的编制与实施
该课程基本反映了陈鹤琴早期“ 做中学” 的生活教育 观。
二、幼稚园行为课程方案与模式
(一)行为课程的目标
三、学前课程的特点
(四)学前课程的活动性
活动性是从学前课程的实施角度而言。 只有在活动中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只有以直
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才是理解性的学习。
三、学前课程的特点
(五)学前课程的整合性
整合性是从学前课程的组织角度而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也明确指出,学
前课程相对划分为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 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 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 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三、学前课程的特点
(三)学前课程的生活性
生活性是从学前课程的内容角度而言。 学前课程必然带有浓厚的生活特征,课程内容来源
于儿童的生活,课程实施更要贯穿于儿童一日生活 的各个环节,所以生活性就是学前课程的一个重要 特性。
当代比较常见的关于课程的定义: 课程即学习的科目和教材; 课程即儿童在学校获得的学习经验; 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 课程即教学计划;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二、学前课程的内涵
对于学前课程的界定主要有三种类型: 学科倾向的界定 活动倾向的界定 经验倾向的界定
三、学前课程的特点
三、蒙台梭利课程模式及方案
(三)对蒙台梭利课程方案的评价
孤立的感官训练。 对创造力的忽视。 过于强调读、写、算,忽视儿童实际的生活经验。 缺乏增进社会互动与发展语言的机会。
四、海伊斯科普(HIGH/SCOPE) 课程模式及方 案
(一)海伊斯科普课程的理论基础及发展
30多年发展历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1年之前。出版了第一本介绍海伊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