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古典文献的辨伪

合集下载

文献学概论题库

文献学概论题库

《文献学概论》试题(一)一、填空题(1分X20=20分)1.宋末元初著名学者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即2.古典文献的载体类型有三种:3.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是o4.别集的编排体例有、、三种。

5.我国最早的政书是唐代刘秩的o6.我国历史上的“三通”是指、7.古籍按刻书单位可分为、、o8.校勘的方法主要有、、、______ 四种。

二、判断正误:(2分X5=10分)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属通代的有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的作品总集。

()2.藩刻本质量精良,为历代藏书家所重视。

()3.校勘的目的是改正古书中的错误。

()4.校勘记用语若为“某,某书作某”,则可推知所用校勘方法为对校法。

()5.我国古代的藏书印章内容丰富,其中的一类为记事印,如鲍廷博的“老屋三间,赐书万卷”。

()三、名词解释:(4分X5=20分)1.文献学:2.丛书:3.善本:4.敦煌学:5.佚书:四、简答题:(6分X5=30分)1.简述文献载体形式的演变特征。

2.简述别集在文献研究中的价值。

3.索引通常包括哪些内容?4.文献亡佚的原因有哪些?5.简述伪书的价值。

五、论述题:(10分X2=20分)1.试述如何根据古籍本身的特征、记载来鉴别版本?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献学的认识和看法。

《文献学概论》试题(二)一、填空题:(1分X20=20分)1.我国正式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是由郑鹤声、郑鹤春撰写的2.文献按其加工程度不同可分为3.我国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时编的4.我国古代纸质文献的装订形式主要有、5.官刻本包括许多类型,如6.古典文献讹误的类型有、、、、_ O二、判断正误:(2分X5=10分)1.《全唐诗》属断代的不加选择的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

()2.我国最早的丛书是唐代陆龟蒙的《笠泽丛书》。

()3.书帕本一般学术价值较高。

()4.校勘记用语若为“某本某下有某字”,则可推知该文献讹误的类型为脱文。

()5.我国古代的藏书印章内容丰富,其中的一类为记事印,如毛晋的“开卷一乐”。

8第五章++辨伪+(方法编5)

8第五章++辨伪+(方法编5)

出现者,十有九皆伪。 出现者,十有九皆伪。 ♦ 2、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 、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 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与旧本完全不同者, 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与旧本完全不同者, 十有九皆伪。 十有九皆伪。
♦ 3、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 、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
第二节 考辨伪书的方法
♦ 一、始于东汉马融考辨《泰誓》 始于东汉马融考辨《泰誓》 ♦ 二、朱熹提出的考辨方法-思想内容角度 朱熹提出的考辨方法- ♦ 1、义理之当否 、 ♦ 2、左验之异同 、 ♦ 3、代表作 、
考辨《古文尚书》《毛诗序》 考辨《古文尚书》《毛诗序》 》《毛诗序 ♦ 三、胡应麟提出的考辨八法-目录学角度 胡应麟提出的考辨八法- ♦ 1、核之《七略》以观其源 、核之《七略》 ♦ 2、核之群志,以观其绪 、核之群志, ♦ 3、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 、核之并世之言,
♦ 第一节 伪书出现的原因 ♦ 第二节 考辨伪书的方法 ♦ 第三节 考辨伪书的注意点
第一节 伪书出现的原因
♦ 一、伪书出现的时间 ♦ 胡应麟认为秦火以后西汉时期 ♦ 洪湛侯认为春秋、战国时期 洪湛侯认为春秋、 ♦ 二、无意造伪与蓄意造伪 ♦ 先秦古籍的特殊性:语音异声、文字异 先秦古籍的特殊性:语音异声、
形,古书体例的特点。 古书体例的特点。 ♦ 三、伪书产生的原因
♦ (一)托古传书-传道 托古传书- ♦ 1、《汉书 艺文志》指明托古造伪者有数十种。 艺文志》 、 汉书·艺文志 指明托古造伪者有数十种。 ♦ 如《神农》、《大禹》、《天乙》 神农》 大禹》 天乙》 ♦ 2、魏晋至明代,造伪之风尤炽 、魏晋至明代, ♦ 陆喜《西州清论》-托名诸葛孔明 陆喜《西州清论》 ♦ 《十六国春秋》题名崔鸿-明人所为 十六国春秋》题名崔鸿- ♦ (二)造伪补佚 ♦ 1、《古文尚书》:孔壁(16篇)-梅赜(58 梅赜( 、 古文尚书》 孔壁( 篇)-梅赜

古典文献的辨伪与考证

古典文献的辨伪与考证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 所列上述各项,有的是说伪书的流 传及人们对伪书的认识问题,如 (1)(2)(16)(18) (19); 有的是说作伪的动机、目的问题, 如(11)(12); 有的是说伪书存在的形式问题,如 (15)(17); 其余皆是说作伪的手段方式方法问 题,凡12类。
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中也有 精辟的论述: 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 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 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 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 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 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 会得出错误结论。这样的结论,比 没有更要有害。

前人对古书辩伪在学术研究中的 重要意义多有论述,今概括起来 大致有四点: 一是,不辨古籍之真伪,就无法确 定文献的价值。一部古书,只有 对其作者明确、成书时代肯定、 书中是否有附益并得以认知的情 况下,才能正确地评定其价值。

对于古典文献的辨伪工作在历史文 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古今许多学 术大家都有切身体会,如清代辨伪 名家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有云: 造伪书者,古今代出其人,故伪书 滋多于世。学者于此,真伪莫辨, 而尚可谓之读书乎?是必取而明辨 之,此读书第一义也。



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对辨 伪的学术意义也有深刻的论述: 因为有许多伪书,足令从事研究的人扰 乱迷惑,许多好古深思之士,往往为伪 书所误。研究的基础先不稳固,往后的 推论结论更不用说了…几千年来,许多 学问都在模糊影响之中,不能得忠实的 科学根据,固然旁的另有关系,而为伪 书所误,实为最大原因。所以要先讲辨 伪及考证年代之必要。
凡核伪书
之 道 : 核 之《七 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 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 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 核之文,以观其体;核之事,以 观其时;核之撰者 ,以观其托; 核之传者,以观其人。核兹八者, 而古今赝籍无隐情矣。

文献学资料

文献学资料

第四章古典文献的校勘第一节: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校勘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地恢复文献的原来面目。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主要有四种:讹——将原有的文字写错了;脱——将原有的文字弄丢了;衍——增加了原来没有的文字;倒——将原有的文字变换了位置。

此外,便是同时出现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错误。

现分别举例述之如下:一、讹:讹也称误,是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二、脱:文献在传抄出版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古代简书因编绳断烂,在重编时失去一简或数简称为脱简,后世因而也称脱文。

较多的现象为脱简。

还有脱页、脱篇、脱卷。

三、衍:原稿所元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衍一字或数字较常见,也有衍一句或数句的。

四、倒: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

先后次序被弄颠倒了的文字称倒文,纠正之则称为乙正或乙转。

字数较多的倒文习惯上称“错简”。

这其中又有字倒、句倒、篇章倒等不同情况,甚至目录、表格也有错乱现象。

五、多重错误:有的文献同时出现两种错误或三种错误类型,我们称之为多重错误。

多重错误有既讹且脱、既讹且衍、既讹且倒、既脱且衍、既脱且倒、既衍且倒、既讹且脱又衍、既讹且脱又倒、既脱且衍又倒等情况。

第二节校勘的资料:校勘的目的既然是纠正文献中的各种错误,尽可能地恢复其本来面目,那就应当尽可能地掌握可以用来比勘与佐证的资料。

这些资料大致可以分为本书的异本、他书的引文、其他有关资料等三类,现分述如下:一、本书的异本:1.稿本:稿本一般指作者成书时的最初文字记录,亦即此书的本来面目,因此它是校勘最可靠的依据。

2.抄本:稿本为数甚少,留存无多。

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是以抄写的方式流传的;即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特别是其初期,抄本仍不失为书籍的一种主要形式。

因此,抄本特别是旧抄本的校勘价值是相当高的。

就文献载体而言,抄本有简书、帛书、纸抄本之分。

历史文献学第五章 文献辨伪与辑佚09历史

历史文献学第五章 文献辨伪与辑佚09历史

梁启超从史迹、思想、文学三个方面指出辨伪书的必要。主
要从史迹即史学方面,看他的具体分析。 一是进化系统紊乱。梁启超所说的进化系统实即社会发展。 他讲道:‚打开最可靠的 《汉书 · 艺文志》 ,里面载神农、 黄帝时代的著作,不知道有多少。至于伊尹、太公的著作, 更是指不胜屈。要是那些书都是真的,则中国文明与世界文 明进化原则,刚刚相反,所谓黄金时代他人在近世,我们在 远古,中国文明万年以前是黄金,千年以前是银,以后是铜, 渐渐地变成为白铁。若相信神农、黄帝的许多著作,则殷墟 甲骨,全属假造,不然就是中国文明,特别地往后退化,否 则为什么神农黄帝时代已经典章文物,灿然大备,到商朝乃
二是‚散乱与购求‛,因中国历史上内乱太多,每一次
大战乱往往造成书籍的浩劫。每次动乱书籍散亡过后, 统治者都要设法恢复补充,愿出高价收买。这时由于政 府急于补充,因之不能严格,从重赏赐,从宽取录,遂 与人以作伪的机会,许多人出来做这种投机事业,以图 获取厚利。伪书之所以如此之多,一方面因为散亡太多, 真本失传,一方面因为购求太急,赝品充斥。梁启超认 为这是伪书如此之多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三是‚因秘本偶然发现而附会‛。早在古代就是偶然
的意外发现,如西晋时《竹书纪年》等书的出土。这
种事一时影响很大,于是便有人假造附会,所以历史 上记载某处老房子某处古冢发现古书的事情很多,于
是伪籍流传,日甚一日。
从有意作伪和非有意作伪两个方面,分析作伪的动机。
在有意作伪方面总结为六条,杜泽逊 《文献学概要》 基 本上承用了梁氏的说法,稍作变通。我们根据他们所讲, 将主要内容归结为四点。
《周礼》 一般认为亦出战国,却托名为西周初年的周公。
有时也有同时代的造伪,如《周秦行记》,即为唐代同

第五章 古典文献的辨伪

第五章 古典文献的辨伪
前贤往往以“道统”作为定真伪的标准,凡是不符道统 思想者即加以贬斥,所谓求善而不求真,结论往往难以 正确。南宋高似孙、明代宋濂等即是如此。崔述《考信 录》虽为辨伪名著,也同样迷信儒家经典,无法真正实 事求是,以至有自相矛盾之处。
现代“古史辨派”则又完全不信儒家经典,走上另一极 端,致使几乎无书不伪,无事不伪。因此,一切以尊重 事实为上,不迷信,无偏见,方能使当代辨伪工作超越 前贤。
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
三是因政治相争而产生的伪书。政治斗争中,为制造舆 论而不惜造伪以陷害对手。如原题唐牛僧孺撰《周秦纪 行》,即为牛李党争中,李德裕门人韦瓘假托牛僧孺之 名而陷害对方的。
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
四是因学术相争而产生的伪书。古代学术亦多有门户之 争,同时而才名相当的学者往往互相轻视,彼此攻讦, 为抬高自己、取胜对方,伪造古书亦成为重要之手段。 曹魏时王肃为贬低郑玄而伪造《孔子家语》最具代表性。
第三节 辨伪活动的历史
1、早期(唐前)辨伪工作的主要成就
文献辨伪大致滥觞于春秋战国。 子贡:“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 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 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 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 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
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
二是因文献亡佚而产生的伪书。文献大量散佚是伪书产 生的重要原因。种种原因导致前代文献大量亡佚,后代 统治者多有搜亡补遗之举,投机者趁机欺世盗名以谋取 私利。
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
西汉时期正是我国伪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胡应麟称: “赝书之昉,昉自西京乎?六籍既焚,众言淆乱,悬疣 附赘,假托实繁。” 东莱张霸伪造102篇之《尚书》最为典型。而《古文尚 书》、《竹书纪年》(今本)均为因亡佚(或部分亡佚) 而导致作伪掺假的显例。

文献的辨伪08

文献的辨伪08

• 刘向《晏子书录》 • 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文章可观,义理 可法,皆合六经之义。又有复重,文辞颇 异,不敢遗失,复列以为一篇。又有颇不 合经术,似非晏子言,疑后世辩士所为者, 故亦不敢失,复以为一篇。凡八篇。
伪书不可一概废弃
• • 伪书有无使用价值,要作具体分析。有些伪书,置于所 伪的时代,固无足取,然而放在它伪作的成书时代,却 未尝没有史料价值。也能够保存古代的神话、制度、思 想、语言、佚书等资料。 • 如托名周公所作的《周礼》,实际上是战国至汉初才逐 步写定的,用它来研究西周的典章制度,并不适合,若 用来研究战国至汉初的制度,却是很有价值的文献。 • 《列子》题作列御寇撰,自属伪书,若把它作为魏晋文 献来研究,却有它的作用。《列子》书中还有一些仅存 的古代资料,例如杨朱的学说,现在只有《列子·杨朱 篇》保存的记载最为详细。
• (四)分析作品内容。 • 文史著作,所表现的学术思想,所采用的文体文 法,所使用的辞语,所表现的文字风格,无不带 有时代的特征,因而必须把这些纳入特定的时代 范畴之中,分析比较,找出其相符或矛盾之处, 作为判断书籍真伪的参考。 • 《孔丛子》,托名秦末陈胜博士孔鲋所撰。 • 朱熹:“《孔丛子》说话多类东汉人文,的积习,是古人作伪的一大心理基础。 • 《淮南子·修务篇》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 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暗主, 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 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此见是非之分不明。” •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指明为托古作伪的,就 有数十例。 • “诸子略”农家有《神农》二十篇,注云:“六国时, 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
• 古人不仅在学术争论中造作伪书,为自己的见解 张目,在政治斗争中,党同伐异,势如水火,伪 造书籍,诬蔑对方,更是常有之事。唐代牛、李 之争中,李德裕的门人就曾伪撰《周秦行记》一 书,题作牛僧孺撰,藉以攻牛。 • 北宋魏泰假冒梅尧臣之名撰《碧云騢》,指骂当 朝官吏,以引起公愤。 • 道佛争胜之伪书《老子化胡经》。

(2021年整理)中国古典文献学

(2021年整理)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的全部内容。

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印刷型与非印刷型的出版物,诸如图书、期刊、报纸与特种文献.中国古典文献,一般是指记录中国“五四”运动以前各种知识信息的印刷品与非印刷品。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我国古代文献及有关的文献工作的一门学科,主要涉及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

1.古代无文献学,称校雠学.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广集诸本,施以校雠,编定目类,撰写叙录,开创了独特的学术门类。

校:本义是犯人带的木枷。

引申为比堪核对。

雠: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校雠。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郑樵《通志·校雠略》、章学诚《校雠通义》均沿用了校雠之名。

2。

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中文世界第一部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春秋战国之际,周室衰微,诸侯视周 春秋战国之际,周室衰微, 室典章制度而不顾, 室典章制度而不顾,士子有多假借古 人以自重其说, 人以自重其说,故而有意造伪的现象 开始出现。秦始皇焚书, 开始出现。秦始皇焚书,书籍横遭劫 汉初求书,上古书籍出现颇多, 难。汉初求书,上古书籍出现颇多, 然真伪杂糅。此时造伪者大多是迎合 然真伪杂糅。此时造伪者大多是迎合 当时需要以扩大献书者的影响。 当时需要以扩大献书者的影响。其作 伪方法大多是拼凑战国以前的书籍而 伪方法大多是拼凑战国以前的书籍而 此为汉代人有意作伪之始。 汉代人有意作伪之始 成。此为汉代人有意作伪之始。
一、伪书及其产生的原因
所谓伪书,就是指作者、 所谓伪书,就是指作者、成书年代以 及其间史实不可靠的古书。 及其间史实不可靠的古书。如《神农 本草经》 列子》都是伪书。 本草经》、《列子》都是伪书。如果 书中有假的史料、 书中有假的史料、或者书的版本被人 作了手脚,如以元明刊本冒充宋本, 作了手脚,如以元明刊本冒充宋本, 都不属于“伪书”之列。 都不属于“伪书”之列。
(二)混淆著作内容
• 第一,无中生有,歪曲历史事实。一 第一,无中生有,歪曲历史事实。 种是内容全部是伪造的。 种是内容全部是伪造的。如《老子化 胡经》 是附会《史记》 胡经》,是附会《史记》中老子西出 函谷关的话写成的。子部中如《 函谷关的话写成的。子部中如《鬼谷 经部中如《尚书孔氏传》 子》,经部中如《尚书孔氏传》都是 这种情况。 这种情况。
• 续作混入原作的。如《史记》凡百三 续作混入原作的。 史记》 十篇。其后,刘向等18人次相持续作 人次相持续作。 十篇。其后,刘向等 人次相持续作。 汉书·司马迁传 司马迁传》 十篇缺, 《汉书 司马迁传》称“十篇缺,有录 无书” 但是没有列举所缺篇目。 无书”,但是没有列举所缺篇目。 • 《汉书 司马迁传》注及《史记 太史公 汉书·司马迁传 注及《史记·太史公 司马迁传》 自序·集解 并引张晏说: 迁没之后, 集解》 自序 集解》并引张晏说:“迁没之后, 景纪》 武纪》 礼书》 亡《景纪》、《武纪》、《礼书》、 《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 乐书》 兵书》 相年表》 日者列传》 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 龟策列传》 家》、《龟策列传》、《傅靳蒯列 传》。”
(一)好古托古而伪
孔子在《 论语·述而篇 述而篇》 孔子在 《 论语 述而篇 》 说 : “ 述而不 信而好古。 作,信而好古。” 贵近贱远” 好古”观念: “贵近贱远”的“好古”观念: 以古为贵,越古越贵; 物,以古为贵,越古越贵;书,以古为 越古越重。 重,越古越重。
• 梁启超在《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中说: 梁启超在《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中说: • 文化发达愈久,好古的心事愈强,代 文化发达愈久,好古的心事愈强, 远年湮, 远年湮,自然有许多伪造古书以应当时 的需要。这种情形,各国都有, 的需要。这种情形,各国都有,尤其是 在中国,造假的本领更是发达! 在中国,造假的本领更是发达! • 因此,托古立说,便成为产生伪书的一 因此,托古立说, 个主要原因。 个主要原因。
• 第二,张冠李戴,混淆黑白。如孔子 第二,张冠李戴,混淆黑白。 对鬼神的看法。 论语·先进 先进》 对鬼神的看法。《论语 先进》称孔子 的弟子季路问侍奉鬼神的问题。 的弟子季路问侍奉鬼神的问题。孔子 回答道: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回答道:“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可见,孔子对于鬼神是否定其存在的。 可见,孔子对于鬼神是否定其存在的。 然而, 易经·系辞 又称孔子说: 系辞》 然而,《易经 系辞》又称孔子说: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 之情状。 之情状。”
• 托古取重,集中表现在无名氏的书籍 托古取重, 一般来说,有这样几种托古方式: 上。一般来说,有这样几种托古方式: • 因书中提到某个古人,而托书其名的。 因书中提到某个古人,而托书其名的。 素问》本是战国至西汉的作品。 如《素问》本是战国至西汉的作品。 因为书中涉及某个古人的事迹而托书 其人的。 孝经》 其人的。如《孝经》,因为书中曾经 提到曾参,便托名。 汉书·艺文志 艺文志》 提到曾参,便托名。在《汉书 艺文志》 所列古书,注有“六国时人依托者” 所列古书,注有“六国时人依托者”, 就属于此类。 就属于此类。
明代的胡应麟在《四部正讹》 明代的胡应麟在《四部正讹》是最为突 出的一部有关辨伪的理论著作。 出的一部有关辨伪的理论著作。他将 前人的辨伪方法概括为八种: 前人的辨伪方法概括为八种: 核之《七略》 以观其源;核之群志, 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 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 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 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 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 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其时; 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其时; 核之撰者,以观其托;核之传者, 核之撰者,以观其托;核之传者,以观 其人。 其人。
三、辨别伪书的方法
• 张舜徽先生的《校雠广略》将刘向的 张舜徽先生的《校雠广略》 辨伪方法归纳为六种: 辨伪方法归纳为六种:明定某书为依 但未能确指为某人;从文辞方面, 托,但未能确指为某人;从文辞方面, 审定系后人依托;从事实方面, 审定系后人依托;从事实方面,审定 系后人依托;明确指出依托之时代; 系后人依托;明确指出依托之时代; 明确指出系后世增加;不能肯定的, 明确指出系后世增加;不能肯定的, 暂时存疑。 暂时存疑。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第四章 辨伪的方法。 “辨伪的方法。”先后提出了十二条 辨伪公例和二个系统三十二条辨伪经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验。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讲 到的审定史料的方法, 到的审定史料的方法,也适用于辨别 伪书。其后,曹聚仁《国故学大纲》 伪书。其后,曹聚仁《国故学大纲》, 综合梁氏、胡氏二人的说法列成一表, 综合梁氏、胡氏二人的说法列成一表, 条目清晰,今引如下: 条目清晰,今引如下:
• 第三,本无其书而伪造的。如《亢仓 第三,本无其书而伪造的。 子华子》 子》、《子华子》,这些书历代史志目 录中都没有记载, 录中都没有记载,因为某书中提及其人 其事,故而被人借机附会伪造出来的。 其事,故而被人借机附会伪造出来的。 其内容自然无信之处。 其内容自然无信之处。 • 第四,剽窃他人著作内容的、杂凑作伪 第四,剽窃他人著作内容的、 如晋郭象的《庄子注》 的。如晋郭象的《庄子注》,主要剽窃 向秀等人的著作而稍有补充。 向秀等人的著作而稍有补充。
• 在学术上也存在谋私而伪的现象。东 在学术上也存在谋私而伪的现象。 汉末年,王肃嫉妒郑玄,而伪造《 汉末年,王肃嫉妒郑玄,而伪造《孔 子家语》 圣证论》 子家语》及《圣证论》就是典型的例 证。
(四)混同误编而伪
• 注解混入原文的 。 如 《 庄子 》 , 起初 注解混入原文的。 庄子》 庄子》 的内篇是庄周原作, 《 庄子 》 的内篇是庄周原作 , 外篇为 后人注解庄周的书。 后人注解庄周的书 。 结果后世的抄书 人把内、 人把内 、 外篇抄在一起同列在庄周名 误编为一书。 下,误编为一书。
如《管子》、《商君书》是先秦作品, 管子》 商君书》是先秦作品, 可以用来研究春秋、战国历史, 可以用来研究春秋、战国历史,但是 两书皆非原名。 两书皆非原名。 第三,其书因佚而作伪的。 列子》 第三,其书因佚而作伪的。如《列子》, 旧称列御寇撰。刘向校定共分八篇, 旧称列御寇撰。刘向校定共分八篇, 汉书·艺文志 曾著录此目,早佚。 艺文志》 《汉书 艺文志》曾著录此目,早佚。 今本为魏晋间张湛伪托。 今本为魏晋间张湛伪托。
• 先秦简册多著录官家法令,私人著述 先秦简册多著录官家法令, 只能寄于口耳,流传的过程中, 只能寄于口耳,流传的过程中,内容 难免会出现变化。致使后世所记, 难免会出现变化。致使后世所记,各 有所自,真伪难辨。同时, 有所自,真伪难辨。同时,先秦古籍 作者多不署名。此时虽然存在伪书, 作者多不署名。此时虽然存在伪书, 但并非有意为之。 但并非有意为之。 • 章学诚《文史通义 言公》说: 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 言公》 • 古人之言,所以为公也,未尝矜于文 古人之言,所以为公也, 词而私据为己有也,志期于道, 词而私据为己有也,志期于道, • 言以明志,其道果明于天下,而所志 言以明志,其道果明于天下, 无不申,不必其言之果为我有也。 无不申,不必其言之果为我有也。
辨伪
一、伪书及其产生的原因 二、伪书的类型 三、辨别伪书的方法 四、辨伪的产生和发展
朱熹《朱子语类》 朱熹《朱子语类》卷84 :“天下多少是 伪书!开眼看得透,自无多书可读。 伪书!开眼看得透,自无多书可读。” 张之洞《輏轩语·语学 语学》 一分真伪, 张之洞《輏轩语 语学》:“一分真伪, 而古书去其半。 而古书去其半。”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辨别伪书及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辨别伪书及 我们除《 考证年代的方法 》: “我们除《汲冢 以外,无论拿着一部什么古书, 书》以外,无论拿着一部什么古书,只 要是在西汉以前的,应该以《汉志》 要是在西汉以前的,应该以《汉志》有 没有这部书名,做第一个标准。 没有这部书名,做第一个标准。若是没 便是伪书,或可疑之书。 有,便是伪书,或可疑之书。”
(二)求取功名利禄而伪
• 张霸伪造《尚书百两篇》 。 张霸伪造《尚书百两篇》 • 刘炫,他伪造《连山易》、《鲁史记》 刘炫,他伪造《连山易》 鲁史记》 等百余卷送官,后来被人揭发除名。 等百余卷送官,后来被人
• 《汉书·王莽传》卷九九 :“符命言井 王莽传》 汉书 王莽传 石金匮之属,副应言雌鸡化为雄之属, 石金匮之属,副应言雌鸡化为雄之属, 其文尔雅依托,皆作伪说。 其文尔雅依托,皆作伪说。” • 刘歆篡改了不少古书。据后人所考, 刘歆篡改了不少古书。据后人所考, 周官》 仪礼》 礼记》 《周官》、《仪礼》、《礼记》、 史记》等书中的部分篇章, 《史记》等书中的部分篇章,都经过 了刘歆的改窜。(康有为《 。(康有为 了刘歆的改窜。(康有为《新学伪经 汉书刘歆王莽传辨伪》 考·汉书刘歆王莽传辨伪》) 汉书刘歆王莽传辨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