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十世纪文献辨伪学述略(一)

合集下载

20世纪中国古代戏曲辑佚的回顾与反思(一)

20世纪中国古代戏曲辑佚的回顾与反思(一)

20世纪中国古代戏曲辑佚的回顾与反思(一)戏曲曲文的辑佚是20世纪戏曲史料搜集整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20世纪戏曲文献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戏曲史研究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戏曲曲文的辑佚就是“把那些全书已经失传了而还有零碎的曲文附载在曲谱曲话等书里的戏曲残文辑出的工作”①。

从研究方法上来讲,它是对传统治学方式的一种继承,但受现代学术观念和研究机制的影响,已被逐渐改造成为一种有效的学术研究方法,已不同于先前较为简单的抄录古书工作。

如果从近现代学术转型这一大的语境下来看,辑佚这种清代朴学大师所惯常采用的治学方法在通俗文学上的应用本身就代表着学术风尚的转变,显然,这意味着“曲的研究更严肃了。

有不少的学者,肯用清代大师治经子的态度去治曲”②。

一辑佚是对古代失传典籍的一种复原和整理,虽然从汉代起,就不断有人进行古代典籍的辑佚工作,但真正形成规模,并成为一种专学,却是在清代。

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学术风气使辑佚成为清代学者们所偏爱的一种治学途径,成为清代学者整理旧学的实绩之一③。

中国古代社会屡有社会动荡,无论是改朝换代还是天灾人祸,都对典籍的保存造成损害,因而典籍失传较多。

但与其它类别的古代文化典籍相比,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的中国古代通俗文艺作品佚失情况更为严重。

进入20世纪后,随着文学观念的转变以及一系列学术机制的建立,古代小说史、戏曲史等学科逐步建立,因史料的缺乏,作为学科基石的史料搜集整理便受到研究者的格外重视,成为一项首要的基础工作,对已失传作品的辑佚工作正是这种基础工作之一。

清人的辑佚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限于当时的观念,他们的目光多放在经史类典籍上,古代通俗文艺作品的辑佚则是个空白。

直到近代,随着人们文学观念的转变,这一工作才开展起来。

古代小说史学先驱者鲁迅先生辑录于1909年至1911年间的《古小说钩沉》开中国古代通俗文艺作品辑佚之先声,是现代辑佚的典范之作。

该书从约八十种古代典籍中辑录周至隋间散佚小说36种,“采辑审慎”、“搜罗宏富”、“比类取断”、“删汰伪作”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中国小说史略》一书有五章就是在这种辑佚的基础上写成。

8讲文献的辨伪与考证

8讲文献的辨伪与考证

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及大多 学者都先述老子及先秦道家思想, 再述孔子及儒家学派; 而冯友兰笃信《老子》成书于战 国之际,他的《中国哲学史》便 将《老子》排列于孔墨之后。 考辨古书真伪及其成书年代对于 学术源流的影响之大,由此可见 一斑。
考辨伪书的方法
关于辨伪的方法,最早作系统总 结的是晚明胡应麟。他把历代学 者关于辨伪的见解和实际采用过 的辨伪方法,加以归纳总结,使 之条理化系统 化。在《四部正 讹》中指出考辨伪书的方法有八:
如《尉缭子》一书,在过去相当 长的时间里人们对它不甚了解, 因而怀疑它是伪书,清人更深加 指责其是“后人杂取苟以成书而 己”,姚际恒斥其教人滥杀无辜, 甚至主张“必焚其书然后可也”, 钱穆也讥其开首即模仿孟子见梁 惠王之问答,他们都认为此书没 有什么学术价值。
其实,今传本《尉缭子》是一部比较可信的 书,书中纪录的尉缭子向梁惠王献言时的身 份、语句及引述吴起的言行都与历史真实相 符,特别是书中保留了“世将”等后世不用 的语辞,所以,其中史料不会晚至秦并六国, 将此书成书定于魏襄王时期的尉缭,当无问 题。 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尉缭子》更证明了 该书的价值。 由此可见,古书辨伪重在“求真”,以确定 古书真实的学术价值。
二是,不辨真伪,无益于古籍的整 理。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献不经过整 理往往无法卒读,其中真伪混杂, 而深层的古籍整理工作是多种历史 文化知识的综合运用,古籍辨伪则 尤为要务。 首先,是在古书整理之前,必须明 辨其真伪及其年代,然后务使真者 得其用,伪者另有所归,方能言及 其他问题。
其次,是即便是真书书,其中又大 都夹杂着某些伪文伪篇,不辨其真 伪将大大影响古书整理的价值。 如西汉刘向等在整理《晏子》时, 把收集到的《晏子》定为8篇215章, 8篇又分为三类: (1)符合“六经之义”者列为前6篇; (2)将“文辞颇异”“又有重复” 者归为1篇;

文献学之考辨伪书的方法

文献学之考辨伪书的方法

• 至于古书中出现的称谓、专用名词以及某些特定的提法,往往是考辨真伪 最好的线索。
• 马叙伦《列子伪书考》指出:
• “《周穆王》篇记儒生治华子之疾,儒生之名,汉世所通行, 先秦未之闻 也。”
• 仅仅抓住“儒生”这一个名词,就把伪作《列子》的时代上限,限制在汉 代以后了。
• 先秦所用的韵和《广韵》有种种不同。如“为”、“离”今在“支”韵, 古在“歌”韵。《诗》《易》都不以“为”、“离”叶“支”。
• 集中所述时事,亦皆在南渡以后,这些都不是苏过所能接触到的。
• 清人编《四库全书》,发现南宋词人刘过(1154~1206年)《龙洲集》 所载之诗与此尽同,所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提要》判断此书“盖作伪者因二人同名为过, 而抄出冒题为《斜川集》以渔利耳”。
• 从上述例子看来,凡作者时代和书的内容有明显出入,或作者传记根本未 载曾有此种著作,就有必要引起注意;
•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提出辨伪书的十二条公例: • 1.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徵引,而忽然出现者,什有九皆伪; • 2.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等
与旧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皆伪;
• 3.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 • 4.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 本题某人旧撰 为不确
• 如果发现书中所载事迹,明显在作者时代之后者,可断其书为伪,或者杂 有部分伪篇。
• (三)分析作品内容:
• 文字作品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书中所叙述的历史事实、典章制度, 以及所表现的学术思想、所采用的文体文法、所使用的词语、所表现的文 字风格,无不带有时代的特征,必须把这些因素纳入特定的时代范畴之中, 分析比较,找出其相符或矛盾,作为判断书籍真伪的参考。

中国二十世纪文献辨伪学述略

中国二十世纪文献辨伪学述略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中国二十世纪文献辨伪学述略刘重来 中国文献辨伪学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由构建学科体系到多元发展的道路。

文献辨伪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和可观的学术成果,但真正构建成一门学科却是本世纪的事。

其主要标志是:在辨伪理论上,由过去传统的、较为零散的归纳总结逐渐形成科学的、系统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辨伪方法上,由过去主要是乾嘉考据辨伪方法,逐渐加入了现代科学方法,包括考古学、社会学、逻辑学、计算机等等;在学科体系上,由过去附庸于其他学科之中而逐渐构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回顾本世纪中国文献辨伪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本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中国文献辨伪学的构建时期;第二个时期,从4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是中国文献辨伪学;第三个时期,从7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末,是中国文献辨伪学多元发展,成就突出的时期。

回顾和反思中国文献辨伪学在本世纪的历史轨迹,对文献辨伪学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文献辨伪学的构建从本世纪初到30年代末,是中国文献辨伪学的构建时期。

首先应该明确,辨伪与辨伪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辨伪是指对有真伪问题的事和物(在此主要是指有真伪问题的典籍文献)进行考察鉴别。

而辨伪学则是对辨伪的研究,包括对辨伪理论、辨伪方法、辨伪历史、辨伪成果等的研究,使其成为一门科学的、系统的、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

这一时期,正是中国辨伪学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初步形成时期。

(一)辨伪理论的构建辨伪理论的奠基人是梁启超。

他于20年代撰写了《中国历史研究法》(1921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4年)、《古书真伪及其年代》(1927年)等著作。

这些著作不仅构建了新史学理论,也以求实求真的理性眼光,运用近代科学演绎、归纳等方法,构建了辨伪学理论。

在这三部书中,他对伪书的种类、作伪的原因、辨伪的意义、辨伪的方法、伪书的价值等等做了系统的阐述,进行了具有规律性的理论总结。

第十四章文献辨伪学

第十四章文献辨伪学

唐代学者对于古书的辨伪,较汉人要自觉得多。 刘知几在其所著史评名著《史通》中,撰有《 刘知几在其所著史评名著《史通》中,撰有《疑 古》、《惑经》两篇,指斥“五经”与上古之书 惑经》 真伪不分、 “隐没者多”,主张轻传闻重经历, 以杂史、雅言及出土资料与古史相印证。 韩愈在 《答李翊书》中也曾讲到,他平日读书, 答李翊书》 非常注意“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 昭然黑白分矣”。与韩愈齐名的柳宗元,也是一 位疑古的学者 ,著专文以辩《鬼谷子》、《亢仓 ,著专文以辩《鬼谷子》 子》、《吴子春秋》、《鹖冠子》、《文子》诸 吴子春秋》 鹖冠子》 文子》 书之伪。所有这些,都对后世文献辨伪的工作产 生过一定影响。
又有姚名达综合《诸子辨》 又有姚名达综合《诸子辨》、《四部正讹》、 四部正讹》 《古今伪书考》三书,列成《宋、胡、姚所论列 古今伪书考》三书,列成《 古书对照表》,附于顾颉刚校点的《古今伪书考》 古书对照表》,附于顾颉刚校点的《古今伪书考》 后行世。 后来黄云眉以姚、顾二人之书既各证不足,又各 是其说,依违之间,尚无确论,乃详征博引以补 正之,略仿朱彝尊《经义考》,作成《 正之,略仿朱彝尊《经义考》,作成《古今伪书 考补正》一书,于30年代韧首次印行。此后张心 考补正》一书,于30年代韧首次印行。此后张心 瀓另起炉灶,又将宋、胡、姚三书拼合补缀,总 汇于一编,集结为《伪书通考》一书,于30年代 汇于一编,集结为《伪书通考》一书,于30年代 末出版。初版时,全书共收录论辨之书1059部, 末出版。初版时,全书共收录论辨之书1059部, 50年代修订时增入45部,使总数达到1104部,考 50年代修订时增入45部,使总数达到1104部,考 证丰繁,检索亦方便,为日前所见最完整的一部 综合性辨伪工具书。
清代考据学大盛,文献辨伪也取得了显著 的成就。这里首先要说到万斯同和姚际恒。 万斯同是清初著名历史学家,他在《 万斯同是清初著名历史学家,他在《群书 辨疑》一书中对《易传》 辨疑》一书中对《易传》、《周礼》、 周礼》 《仪礼》、《左传》等书都提出了疑问, 仪礼》 左传》 在当时学术界颇有影响。姚际恒则是清初 勇于疑古的学者,史传称他多“言人所不 敢言”,写有《九经通论》 敢言”,写有《九经通论》其专为辨伪而 作的,则有《古今伪书考》 作的,则有《古今伪书考》。

辨伪

辨伪

《内篇》为庄生自作,无同题;《外篇》则后人伪续者甚多;《杂篇》亦间有 《韩非子》中《初见秦篇》。由《战国策》混入 《史记》中记昭、宣、元、成以后之文句。褚少孙至刘歆等多人续入 《楚辞》中之屈原《大招》。汉人摹仿《招魂》而作 (戊)部分伪未决定者: 《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中之《虞夏书》。二十八篇为孔子时所有,盖无疑。但《虞夏书》是否为 虞夏时书,则大有问题,恐是周初或春秋时人所依托 《左传》中释经语。今文学家不承认《左氏》为解释《春秋》之书,谓此部分皆汉人伪托 《论语》二十五篇中后五篇。有人谓汉张禹所窜乱 《史记》中一部分。
梁启超根据自己的治史以验,提出了十二种方法:
①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忽然出现者,十有九皆伪。如明人所刻古逸书忽有《三坟 记》、晋史《乘》、楚史《梼杌》等书,此类书既不见诸史志著录,亦未闻汉以后人征引,十之 八九为伪造。
②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今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等与旧本完全不同者,十有 九皆伪。如缪荃孙藏明钞本《慎子》,篇数、内容与旧读本全异,盖为伪作。
的方法
胡应麟的方 法
梁启超的方 法
辨伪方法有很多种,最早作出系统总结的是胡应麟,他在《四部正讹》中提出了八种方法: “一、核之《七略》,以观其源;二、核之群志,以观其绪;三、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四、 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五、核之文,以观其体;六、核之事,以观其时;七、核之撰者,以 观其托;八、核之传者,以观其人。这是胡应麟对前人及他自己辨伪经验的总结,概括得非常精 要。
辨伪
为古籍或内容进行鉴别辨认
辨伪,乃是古籍研究之重要手段,对其真伪进行辨别,以区分真伪之异同。此一研究方法,涵盖 两个方面:一者在于考辨古籍文献之名称、作者、著作年代等细节;二者则在于考辨书籍内容, 如事实、论说之真伪等。前者与古籍版本学、目录学之关系密切,后者则与校雠学及史学中史料 考辨工作相接壤。

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回顾和反思

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回顾和反思

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回顾和反思20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和思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变化,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也处于从研究观念到研究方法的转型期。

概括起来可划为四个阶段:渐变期、突变期、一元发展期、多元开放期。

一20世纪初至五四(1900-1918)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观念和方法转型的渐变期。

也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新时代的发轫期。

20世纪以前的中国学术界,弥漫着浓厚的信古、崇古之风。

几千年来的学术思路基本上是沿着“注经”和“解经”路子,遵循着“注不破传”和“疏不破注”的尊经信古的原则,没有大的发展。

虽说十三经的注疏洋洋几百万言,但都是阐述“圣人”的思想,作者本人不敢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即使是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打着对经书注释的方式,来贩卖自己的“私货”——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的。

如北宋的王安石,清代的戴震(注:王安石著《三经新义》借训释《诗经》《尚书》《周礼》来阐述他的变法思想。

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一书,借训释字义,批判程朱理学的唯心主义,坚持“理在气中”的唯物主义哲学。

)等人,他们的新思想和新见解都淹没在对“圣人”思想的注疏中。

在文学研究方面也是如此,对诗歌、散文、戏曲和小说的研究,大都体现在学者对诗文集和戏曲小说的注释和评点中,既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也没有科学的说明,只能是科学研究的资料,而不是学术研究的最终成果。

清代乾嘉学派的考证,算是比较接近历史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了,但也只是“准科学”,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受到维新变法思潮的影响和西学东渐的沾溉,才有个别先知先觉的思想家和学者打破了旧的治学框子,尝试着用新的治学观念和方法,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做了新的试探。

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梁启超和王国维。

梁启超在20世纪初为推行其政治维新的学说而提倡“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他论诗能以西方诗歌与中国诗歌对比,主张中国诗歌革命以“旧瓶装新酒”,“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注: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1页。

历史文献学第五章 文献辨伪与辑佚09历史

历史文献学第五章 文献辨伪与辑佚09历史

梁启超从史迹、思想、文学三个方面指出辨伪书的必要。主
要从史迹即史学方面,看他的具体分析。 一是进化系统紊乱。梁启超所说的进化系统实即社会发展。 他讲道:‚打开最可靠的 《汉书 · 艺文志》 ,里面载神农、 黄帝时代的著作,不知道有多少。至于伊尹、太公的著作, 更是指不胜屈。要是那些书都是真的,则中国文明与世界文 明进化原则,刚刚相反,所谓黄金时代他人在近世,我们在 远古,中国文明万年以前是黄金,千年以前是银,以后是铜, 渐渐地变成为白铁。若相信神农、黄帝的许多著作,则殷墟 甲骨,全属假造,不然就是中国文明,特别地往后退化,否 则为什么神农黄帝时代已经典章文物,灿然大备,到商朝乃
二是‚散乱与购求‛,因中国历史上内乱太多,每一次
大战乱往往造成书籍的浩劫。每次动乱书籍散亡过后, 统治者都要设法恢复补充,愿出高价收买。这时由于政 府急于补充,因之不能严格,从重赏赐,从宽取录,遂 与人以作伪的机会,许多人出来做这种投机事业,以图 获取厚利。伪书之所以如此之多,一方面因为散亡太多, 真本失传,一方面因为购求太急,赝品充斥。梁启超认 为这是伪书如此之多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三是‚因秘本偶然发现而附会‛。早在古代就是偶然
的意外发现,如西晋时《竹书纪年》等书的出土。这
种事一时影响很大,于是便有人假造附会,所以历史 上记载某处老房子某处古冢发现古书的事情很多,于
是伪籍流传,日甚一日。
从有意作伪和非有意作伪两个方面,分析作伪的动机。
在有意作伪方面总结为六条,杜泽逊 《文献学概要》 基 本上承用了梁氏的说法,稍作变通。我们根据他们所讲, 将主要内容归结为四点。
《周礼》 一般认为亦出战国,却托名为西周初年的周公。
有时也有同时代的造伪,如《周秦行记》,即为唐代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二十世纪文献辨伪学述略(一)中国文献辨伪学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由构建学科体系到多元发展的道路。

文献辨伪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和可观的学术成果,但真正构建成一门学科却是本世纪的事。

其主要标志是:在辨伪理论上,由过去传统的、较为零散的归纳总结逐渐形成科学的、系统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辨伪方法上,由过去主要是干嘉考据辨伪方法,逐渐加入了现代科学方法,包括考古学、社会学、逻辑学、计算机等等;在学科体系上,由过去附庸于其他学科之中而逐渐构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回顾本世纪中国文献辨伪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本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中国文献辨伪学的构建时期;第二个时期,从4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是中国文献辨伪学缓慢发展时期;第三个时期,从7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末,是中国文献辨伪学多元发展,成就突出的时期。

回顾和反思中国文献辨伪学在本世纪的历史轨迹,对文献辨伪学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文献辨伪学的构建从本世纪初到30年代末,是中国文献辨伪学的构建时期。

首先应该明确,辨伪与辨伪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辨伪是指对有真伪问题的事和物(在此主要是指有真伪问题的典籍文献)进行考察鉴别。

而辨伪学则是对辨伪的研究,包括对辨伪理论、辨伪方法、辨伪历史、辨伪成果等的研究,使其成为一门科学的、系统的、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

这一时期,正是中国辨伪学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初步形成时期。

(一)辨伪理论的构建辨伪理论的奠基人是梁启超。

他于20年代撰写了《中国历史研究法》(1921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4年)、《古书真伪及其年代》(1927年)等著作。

这些著作不仅构建了新史学理论,也以求实求真的理性眼光,运用近代科学演绎、归纳等方法,构建了辨伪学理论。

在这三部书中,他对伪书的种类、作伪的原因、辨伪的意义、辨伪的方法、伪书的价值等等做了系统的阐述,进行了具有规律性的理论总结。

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他提出了辨伪书的12条标准,证真书的6条标准及辨伪事的7条标准。

这些标准既有对前人如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关于辨伪方法的总结,也有他自己的创新。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中》一书中,他专设“辨伪书”一节,对“中国伪书何以如此其多”,“伪书种类和作伪动机到底有多少种”等问题逐一作了详细阐述。

他把古今伪书依其性质分为10类,每类都附例证说明。

对辨伪方法,他在总结清儒辨伪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从著录传授上”,“从本书所载事迹、制度或所引书上”,“从文体及文句上”,“从思想渊源上”,“从作伪家所凭借的原料上”,“从原书佚文佚说的反证上”等6种方法来检查古书真伪。

他对比了“清儒”和“宋儒”的辨伪,认为“清儒不如宋儒之多而勇,然而解决问题,宋儒不如清儒之慎而密。

宋儒多轻蔑古书,其辨伪动机,往往由主观的一时冲动。

清儒多尊重古书,其辨伪程序,常用客观的细密检查”。

对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辨伪,他有自己独到之见:“《四库提要》为官书,间不免敷衍门面,且成书在乾隆中叶,许多问题或未发生或未解决。

总之,《提要》所认为真的,未必便真,所指为伪的,不一定是伪,我敢断言。

”其论精辟而有创见。

《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一书则是梁启超的辨伪专着。

全书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为总论,下分5章,是从理论上对辨伪的意义,伪书的来历,辨伪的历史,辨伪的方法,伪书的价值做了系统总结;第2部分为分论,分别考辨了两汉以前的14部经书如《易》、《尚书》等的真伪问题。

之所以说这三部书构建了辨伪学的理论体系,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系统性。

三书不仅系统概述了自古至今的辨伪历史,系统评述了自司马迁至刘知几、柳宗元、欧阳修、吴棫、朱熹、宋濂、胡应麟、姚际恒、阎若璩、胡渭、崔述、康有为等人的辨伪功绩,而且系统阐明和归纳了辨伪的意义、作伪的原因、辨伪的方法、伪书的种类和价值等等。

其论述贯穿古今,阶段分明,脉络清晰。

二是科学性。

三书所论述都贯穿着时代特点,即在干嘉考据的基础上注入了近代的学术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西方近代学术思想,包括某些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使辨伪理论和方法具有新的时代风貌和较严密的科学性。

三是开创性。

三书不仅在辨伪思想理论上有开创性,在辨伪方法上也有创新。

梁启超的这些辨伪理论,至今还闪烁着光芒。

如1996年在西安冒出的所谓“家传”简牍《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一些学者就是“按照梁启超‘辨伪法先辨伪书,次辨伪事’(见《中国历史研究法》)的思想”来考辨其真伪的(吴九龙:《〈孙武兵法〉八十二篇考伪》,《光明日报》1996年12月17日)。

(二)近代辨伪方法的产生20世纪初辨伪方法的最大突破,就是王国维创立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

“二重证据法”是把近代的实证主义方法同传统的干嘉考据方法结合起来,强调运用传世的“纸上材料”与出土的文献文物相互印证来考辨古书古史的真伪。

这种方法突破了以往学者辨伪时或“以经证经”,或在注疏传笺上兜圈子的传统方法,第一次提出以地下出土的文献文物与传世典籍文献相印证来辨伪,从而推进了重视实物证据的科学历史观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证据法”出自王国维并非偶然。

首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大量出土文献如殷墟甲骨文、汉晋简牍、敦煌遗书的发现,震动了中外学术界,极大开阔了学者的眼界,为王国维创造新的治学方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思维模式,诚如王国维所说:“古来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

”(《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二是他深受西方近代哲学,特别是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再加上自己扎实的国学功底,自然不甘拘泥以往传统的考据方法。

因此,可以说“二重证据法”也是时代的产物,正如他本人所说:“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古史新证》)王国维利用甲骨文、金文考辨《尚书》、《诗经》、《左传》、《史记》和殷商历史,运用简牍考辨汉代历史和西北地理,利用敦煌遗书考辨唐史,利用金文、铭刻研究民族历史,均取得了很大成绩,也为以后的辨伪提供了全新的方法。

“二重证据法”的创立,是辨伪方法由传统走向科学的标志。

“二重证据法”至今仍被学者奉为圭臬,70年代大量文献出土,掀起了80年代辨伪热潮,更加显示了“二重证据法”的强大生命力。

(三)辨伪思潮的兴起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学术界掀起了一股辨伪浪潮,不仅出现“古史辨”派,而且产生了大量辨伪成果,从而推动了辨伪学的发展。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一批精于国学,又受西方近代学术思想影响的学者如胡适、钱玄同、顾颉刚等人,他们以“疑古”、“求真”相标榜,主张“严格的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根据的东西”(《五十年来之世界哲学》,《胡适文存》第2集),冲破了“经书即信史”的传统观念,对儒家经典,对古书古史都持有怀疑态度和重新认识考辨的决心。

在他们的倡导下,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又在近代复兴起来。

其中最突出的,则是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的崛起。

胡适精通国学,深受清代辨伪大学崔述、姚际恒疑古辨伪精神影响。

留美期间,又受赫胥黎“拿证据来”和杜威实验主义的影响,把存疑主义作为自己的一种哲学信仰,强调疑古和考信,并提出了著名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而早在1918年,他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导言》中,就提出了应从史事、文字、文体、思想、旁证(即从别书中取证辨伪)等5种取证方法辨伪。

对每种辨伪方法,他都予以充分说理。

如从思想上取证辨伪,胡适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想,每个著书立说的人总有一个思想体系可寻,决不致有大相矛盾的冲突。

“故看一部书里的学说是否能连络贯串,也可帮助证明那书是否是真的”。

钱玄同更把矛头直指儒家经典和偶像人物,宣称“根本不相信孔子定‘六经’,”认为“经”不过是古代留下的“断烂朝报”而已(《古史辨》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本,第242页)。

他主张不仅要辨伪书,还要辨伪事,提出“不但历史,一切‘国故’,要研究它们,总要以辨伪为第一步”(《论今古文经学及〈辨伪丛书〉书》,《古史辨》第1册)。

顾颉刚则在姚际恒、崔述、康有为的影响下,在胡适、钱玄同等人疑辨精神激励下,于1923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著名论断:认为时代越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时代越后,传说中的古史中心人物材料越多,形象越大。

这样作成的古史,自然包含了大量虚假的成分,必须考辨其真伪。

此说一出,惊世骇俗,反响极大。

胡适、钱玄同、傅斯年、周予同、罗根泽等著名学者都支持顾颉刚的这一论点,而反对者也不少,从而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论战,并形成了一个“古史辨”派。

“古史辨”派把过去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学家的辨伪,把只考辨伪书发展到还要考辨伪史,使中国辨伪学达到了一个新阶段。

但不能不说,“‘古史辨’派所辨者,基本上仍是史料问题;一接触到更加本质的人文内涵和艺术表现问题,他们就往往显出无能为力,甚至有意规避不谈。

”(徐公持:《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近代化进程论略》,《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顾颉刚等人也认为:“我们研究史学的人,应当看一切东西都成史料。

”(《古史辨》第3册“自序”)所以,《古史辨》与其说是辨伪史,不如说是辨伪书。

顾颉刚也说过,人们有理由认为他的书是“古书辨”而不是“古史辨”(同前)。

“古史辨”派的崛起,致使怀疑、考辨古书古史真伪在学术界蔚然成风,并产生了大量辨伪成果,在相当程度上廓清了有关中国古书古史的荒谬传说,为中国现代史学的建立,预先在史料方面做了清扫尘障的工作。

胡绳说:“中国远古历史的史料笼罩在重重烟雾里,层累地造成古史的观点确是提供了考辨古史传说的一把有用的钥匙,马克思主义者没有理由不正视它、重视它。

”(《顾颉刚古史辨学说的历史价值》,《学习与探索》1994年第3期)(四)辨伪成果的激增这一时期,疑古辨伪已成为时尚。

至30年代末,用新观点、新方法投入到古书古史论辨中的学者之众,疑古辨伪的名文卓论之多,都是空前的。

仅7册《古史辨》,就收入了从1926年至1941年国内考辨古书古史的论文多达350篇,共325万字,令人叹为观止。

可见当时学者参与古书古史考辨是多么积极踊跃。

在此期间,辨伪专着也不断问世,较著名的有黄云眉于30年代初撰写的《古今伪书考补证》(1932年版,1959年、1964年均再版,齐鲁书社1980年重排),对清人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以及顾实、姚名达等人对该书的考辨给予补正。

30年代末,张心澄《伪书通考》一书问世。

这是一部集大成的辨伪论着。

它以书名为纲,将诸儒辨伪该书之说列其下,引文均注明出处,编者案语则列于各说之末,考证内容相当丰富,也颇便查阅。

初版时,全书收录考辨之书1059种,50年代修订再版,又增加45种,共1104种,是目前所见包罗最丰富,也是最完备的一部综合性辨伪工具书。

在辨伪论文方面,《古史辨》中收录的350篇文章不少是有创见的高论,如第1册中收录顾颉刚《论辨伪工作书》、《论伪史例书》、《论〈通考〉对于辨伪之功绩书》、《论伪史及〈辨伪丛刊〉》等;还有胡适《嘱点读〈伪书考〉书》,钱玄同《论近人辨伪见解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