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我国技术引进的若干特点及其评价

合集下载

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

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

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自从20世纪初西学东渐以来,中国一直在探索一条自己的科技发展道路。

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其中有什么样的经验与教训?21世纪,中国怎样走出一条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创新之路.第一个阶段,是从16世纪末到鸦片战争。

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交流甚少。

来华传教士传入了欧洲的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力学以及火器与钟表等技术。

然而,中国人几乎不了解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启蒙运动与社会变革。

为了改革历法,徐光启主张:“取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

”他认为,追赶西方科学的路径应该是从翻译到会通,再到超胜。

这反映了中国人在17世纪对科学发展道路的一种选择。

康熙帝对科学兴趣浓厚。

他向传教士学习数学和天文学,支持传教士主持天文台,却拒绝了由西学构建的《穷理学》。

实际上,他研习科学的动机不同于法国的路易十四和俄国的彼得大帝。

18世纪的“礼仪之争”显现天主教与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的冲突与不可调和性,清廷由此关上了与西方世界交流的大门。

虽然欧洲科学技术在本质上并未对中国文化带来冲击,但在闭关政策的影响下,其向中国的传播几近中断。

1712年起,康熙帝亲自指导和支持中国学者编写《律历渊源》,书中既包含传入的西方知识,也含有中国固有知识。

虽然其内容不能展现当时世界先进的科学知识,也不代表科学发展的方向,但却是中国人在鸦片战争之前能够进行数学、天文学等方面研究的主要知识基础。

18世纪90年代,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来华,争取与清朝通商。

乾隆帝以“天朝上国”自居,拒绝英国人的通商请求。

从那时到道光朝,清朝拥有体量很大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并依靠传统技术维持着对欧洲的贸易顺差。

那时,中国人仍然不了解欧洲发生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等巨变。

第二个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到1895年。

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迫使清朝开放通商口岸,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

魏源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但这并未成为清朝的国策。

直到19世纪60年代,社会上层意识到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未遇之变局,数百年未遇之强敌”。

项目论证与评估

项目论证与评估

1、项目论证与评估技术作为一种专门对现代项目进行论证与评估的程序和方法,是在20世纪70年的末期伴随着项目可行性研究等方法引进到我国的。

2、项目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为创造特定的产品或服务而开展的一次性努力。

3、项目的特征:(1)目的性。

(2)独特性——这是项目与周而复始的日常运营的最大区别。

(3)一次性。

(4)不确定性——开展项目论证与评估的前提。

(5)制约性。

(6)其他特性,如项目的不确定性、项目的风险性、项目后果的不可挽回性、项目的渐进性和项目组织的临时性等。

4、项目论证与评估的主要作用:(1)它是项目决策的前提和保证。

(2)它是获得项目融资的凭证盒依据。

(3)它是促进和提高项目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4)它是政府管理机构开展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

6、项目生命周期的内容:(1)项目的时限。

(2)项目的阶段。

(3)项目的任务。

(4)项目的成果。

(5)项目生命周期描述。

7、项目生命周期的特性:(1)项目不确定性不断提高的特性(2)项目资源投入不断累积的特性(3)项目全过程的阶段特征8、项目前评估的主要内容:(1)组织发展战略评估(2)项目的机遇研究(3)项目的必要性研究(4)项目可行性研究(5)项目备选方案的比较研究9、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是指包括整个项目的建造、使用以及最终清理的全过程。

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一般可划分成项目的建造阶段、运营阶段和清理阶段。

但项目生命周期只是项目全生命周期重点项目建造或开发阶段。

10、项目前评估是全部项目论证与评估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11、项目前评估指在项目前期决策阶段,从项目全局出发,根据国民经济和组织发展的需要对项目及其备选方案所进行的全面评估,从而辨别项目及其备选方案的可行性和优劣,决定取舍。

12、项目前评估的特性:(1)预测性。

(2)系统性。

(3)科学性。

(4)实践性。

13、项目前评估的作用:(1)它是项目投资决策的保障。

(2)它是项目融资的必要条件。

(3)它是确保国家利益的一种手段。

略论我国的技术引进

略论我国的技术引进

051创新与思考略论我国的技术引进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经济落后的国家要追赶经济发达国家,必须充分利用国际的有利环境,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和优秀科技成果,通过国际技术转让㊁技术交流和其他多种形式,把它们引至国内,用于国内各部门,使本国得到借鉴,并有所发展㊁有所创新㊂这已是世界各国工业现代化的一个带有规律性的普遍现象㊂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也证明,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有计划㊁有目的㊁有选择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博采世界各国技术之长,是我国经济㊁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㊂通过引进,赢得时间,提高起点,争取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建立我们自己的强大的科学技术体系,这已是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㊂一㊀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技术进步的捷径企业要在改革中成为充满活力㊁充满生机的经济实体,就要加速技术进步,不断进行自我改造㊁自我发展㊁自我完善㊂在加速技术进步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借鉴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博采世界各国技术之长与管理之道,搞好技术引进㊂1 以前车之鉴作为后车之辙㊂人类自古以来,经济社会与物质文明的发展,总是与各国㊁各地区之间技术的相互引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㊂中国的四大发明 指南针㊁火药㊁造纸术与活字印刷传播到欧洲,推动了欧洲的进步;欧洲崛起的新技术革命及其成果又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㊂这种各国之间技术的相互引进㊁取长补短发展本国经济的事例在世界近代史上多如牛毛㊂比如,美国的兴起主要靠英国技术,并在英国技术后边穷追不舍,1825年英国修了第一条铁路,时隔不久,美国便引进了这项技术;1837年英国发明了电报,美国就在1838年引进;在美国工业化初期,规模宏大的引进全面铺开,有蒸汽动力㊁炼铁技术㊁机械制造㊁铁路运输等,并把从英国引进的蒸汽机第一次用在船舶上㊂在机器制造方面从引进的单机发展到组合技术㊁自动化技术,对美国后来的技术优势起了重大作用㊂日本在明治维新的初期,工业水平比英国几乎落后了整整一个世纪,比美国㊁联邦德国㊁法国落后了半个世纪,但通过大量的技术引进,使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成了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但他们以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引进速度,对美国㊁西欧施尽了技术引进的战术,且引进的数量之多㊁范围之广㊁速度之快是任何国家都不可比拟的㊂就是现阶段,日本也是公认的引进新技术最积极㊁收益最大㊁成绩最显著的国家㊂在亚洲从技术引进中取得成效㊁创造 奇迹 的还有新加坡㊁南朝鲜(现为韩国)㊁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这几个国家和地区原来的经济㊁技术都是比较落后的,但由于它们充分利用国际资金市场㊁大量开展技术引进,并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理位置㊁资源㊁劳动力的优势,使本国㊁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成了国际经济社会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引进,对社会主义建设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扩大了生产建设能力,增强了经济实力,而且赢得了时间,锻炼了队伍,提高了科技水平㊂特别是近几年的技术引进,只要与现有企业的技术进步结合起来,生产就如虎添翼,效益极为显著㊂如常州253厂,1966年从英国进口了一台生产聚树脂的设备,生产能力500吨,他们不仅很快地掌握了设备性能,而且又经过改造㊁革新,把生产能力提高了一倍,达到1000吨,之后又在改造㊁革新的基础上仿造了3套,1979年全厂的生产能力已达到4000吨,比原来进口设备提高了7倍㊂该厂1966 1979年,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25 4%,玻璃纤维产量平均五年翻一番,利润增长15倍,平均每年递增43 6%㊂再如青岛纸箱厂,该厂原设备用纸360克/平方米,进口的日本D3型双壁瓦楞纸板制造机用纸仅为300克/平方米,每平方米纸壳节约0 4元,一年只这一项就可节约200多万元,也只这一项就可赚回设备进口的全部价款;其生产的啤酒箱,原来是两条两接头,每只箱151略论我国的技术引进251创新与思考子接头处用纸壳5厘米,进口的设备是一条一接头,接头处只需要留4厘米,仅这一项每年可多生产啤酒箱4万多个㊂这些引进项目除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之外,还带来了经济的生机与先进的管理㊂因此,技术引进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经济政策是不容动摇的㊂2 以博采世界各国的技术之长作为现有企业自我进步之路㊂当今世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且技术研制速度之快㊁技术转移之快都令人难以想象㊂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发展中国家要发展,要缩短与发达国家之差距,只靠本国的技术水平㊁技术力量㊁技术基础是无法胜任的㊂目前,我国40万个企业要自我改造㊁自我完善㊁自我进步,首先碰到的就是技术问题,即用什么样的技术来改造与完善?用国内技术还是国外技术?是自己研制,还是引进他国?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我国已有经验,特别是近几年的新鲜经验均已证明: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设备㊁博采各国技术之长是一个极好的办法㊂这是因为:(1)企业技术基础的薄弱性㊂当前我国先进技术与设备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是比较低的,如果只用这些技术与设备去改造企业㊁完善企业㊁装备企业,其结果是时间长㊁速度慢,不仅贻误宝贵的时间,就连原有的 先进技术与设备 也变得落后了㊂(2)企业的封闭性㊂我国企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 闭门造车 ,对世界各国的技术发展状况很不了解,有许多我们攻克或正在攻克的技术㊁设备,在国外早已解决,只要采取 拿来主义 就行了,这可以节约从研制㊁设计㊁试验到生产的大量费用㊂(3)经济技术发展的依赖性㊂当今在世界各国经济㊁技术发展中相互依赖的程度越来越大,经济贸易㊁技术贸易额不断增长,因此,一个国家㊁一个地区㊁一个企业不依赖其他国家㊁其他地区㊁其他企业是难以发展的,企业的技术进步也是不堪设想的㊂(4)未来生产的集约性㊂随着世界各种资源的惊人消耗,尤其能源㊁水资源以及原材料的大量消耗与减少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忧虑,因此,各国技术的发展都转向研制与生产节约资源㊁节约能源㊁节约原材料的设备,如果能在这方面借鉴与引进国外现有科研成果与技术,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节约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对企业的技术进步无疑将起到重要作用㊂。

中国的技术贸易概要

中国的技术贸易概要

四、我国技术引进工作存在的主 要问题
1、技术引进的方式比较落后
2、重复引进现象十分严重 3、科研机构与企业生产相脱节,技术引进未 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科研开发以科研院所为主导,企业研发尚未发展起来。 中国科研人员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分布在 企业的仅占27%。
四、我国技术引进工作存在的主 要问题
三、我国技术引进回顾
(一)20世纪50年代 (二)20世纪60年代 (三)20世纪70年代 (四)20世纪80年代后
1、技术引进的方式向灵活、多样化转移 2、下放技术进口项目的审批权限 3、经营技术进口的公司、企业不断增加 4、以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发展技术进口
四、我国技术引进工作存在的主 要问题
1、技术引进的方式比较落后
(三) 我国技术引进的策略
1.在技术引进运行机制上,使企业作为技术引进主题 企业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拥有技术引进 的决策权,投资权,收益权,同时承担技术引进的 风险。这有利于激励企业增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 收,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技术引进的效益。 2.在技术引进结构上,加强产业导向。 一是加强对企业及有关管理部门关于优化引进技 术结构的宣传,引导,使之认识到优化引进结构的 意义。二是国家应采用适当的财政,税收调控政策, 鼓励引进软技术,抑制进口成套设备等硬技术。
引进技术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从国外引进工艺、制造技术,包括产品设 计、工艺流程、材料配方、制造图纸、工艺检 测方法和维修保养等技术知识和资料,以及聘 请专家指导、委托培训人员等技术服务 • 2)引进技术 • 3)引进先进的经营方法 • 4)引进国外的新学术思想和科学技术知识 • 5)引进人才
三、我国技术引进回顾
(一)20世纪50年代 (二)20世纪60年代 (三)20世纪70年代

浅析中国技术引进

浅析中国技术引进

浅析中国技术引进技术引进是实现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发展中国家试图缩短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实现经济赶超战略的最佳选择。

但是并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利用外来技术都能迅速实现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只有对引进的技术实现了消化、吸收、创新和扩散的良性循环,才能使引进的技术最大限度地变成经济发展的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有良好的企业环境,又需要有适当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既需要有技术引进的经济基础,又需要有丰厚的人力资本积累等各种条件的配合。

我国在工业革命以后开始进行了技术引进:“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康有为、梁启超进行“戊戌变法”,学习国外先进的制度;20世纪50年代,引进技术的对象主要是苏联和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60年代,引进的技术主要是日本和西欧的化纤、化工、冶金等成套设备;20世纪70年代,引进的技术主要是日本、西欧和美国的化肥设备、化纤设备、数据处理设备、轧机处理设备和采煤机组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技术引进的方式趋向灵活、多样化,经营技术进口的公司、企业不断增加。

我国技术引进模式分为硬件引进模式、软件引进模式、以直接投资为载体的技术引进模式、引进人才模式。

硬件引进模式的优点是能够直接增强工业实力和生产能力,直接提高生产工具的水平,而且对引进国的技术能力要求低;缺点是成本高、对外部依赖强距离拉大、不易与国内环境配套等。

软件引进模式的优点是能节约资金,关联效应强,引进未工业化技术;但是引进软件是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要企业自主引进,企业还要有工业生产能力和研究能力,必须把科研、生产和贸易紧密结合,还需要有技术输出国的政策支持。

以直接投资为载体的技术引进模式能够同时解决设备、资金的问题,引进的技术先进、适用且易消化,更有利于投资环境的优化;但直接投资技术作价高,难以提高直接投资企业的声望,还会伴随着其他购买,也会受技术生命周期的影响。

然而,引进人才模式是最综合最有效的引进战略,这个就要求双方国家有类似的文化和较为开放的人员政策,还要求输入国民族歧视意识弱,输入国环境好。

20世纪50年代我国技术引进的特点成效分析

20世纪50年代我国技术引进的特点成效分析
( ) 视科 备和技 术 , 通过 大规 模产业 移 植 的办法 , 较短 年代从 苏联 和东 欧 各 国引进科 技 成就 和生 产经 验等 在
的时 间 内 , 得 了 巨 大 的成 效 , 取 同时 也 遗 留 了一 些 方 面 的资 料达 500多 项 。 虽 用 汇 较少 , 由于 只 0 但
问题 。
支付复印工本费 , 无须支付知识产权费用 , 因此通过
这种 途 径 引进 的技术 不 能简 单按 照消 耗 的外 汇来衡 量 。我 国还 很重 视 提 高 引进 设 备 的 国 内分 交 额 , 重
为 视成 套设 备制 造 能力 的配 套 , 如发 电设 备 引进 时 很
1 技 术 及 设 备 引进 的特 点
建 国初期 , 国工 业 基 础 异 常 薄 弱 ,9 2年 工 项 , 工 业 2 我 15 电力 5项 , 油 工业 2项 , 学工 业 7项 , 石 化
业 总产 值在 工农业 总产值 中仅 占 4 . % , 业 创 造 轻 工业 和 医药工业 项 目 3项 , 中投 资额 最 大 的三 31 工 其 的国 民收入 仅 占国 民 收 入 总 额 的 1. % 。整 个 重 个行 业是 钢 铁 (6 6 元 ) 机 械 (84亿 元 ) 电 95 5 .4亿 、 2. 和
立 0 现工业 化 的成 功 经 验 , 国优 先发 展 了重 工 业 。 引 来 以后 , 即进 行 30 0千 瓦水 轮 发 电机 组 的试 制 。 中 97年 , 国 已能 够 自行 设 计 、 自制设 备 施 工 我 以 进 的技术设 备 主要集 中于冶金 、 动力 、 石化 、 山 、 矿 机 到 15
工业 很不 发达 , 术水平 很 低 , 能 生产大 型 成套设 力 (32亿元 ) _ 技 不 2. 。2 因此 , 一 五 ” 划 确 定 的 以苏 3 “ 计

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引进五十年

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引进五十年

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引进五十年【内容提要】机械工业技术引进是中国技术引进的主体和缩影。

本文回顾了建国50年来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引进的四个发展阶段:50年代主要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大量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建设了一批机械工业基地,奠定了中国机械工业与机械科技发展的基础;60年代技术引进转向日本、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受国内外政治气候的影响,技术引进规模较小,进展迟缓;70年代技术引进扩大到整个西方国家,出现了两次进口成套设备的高潮,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业技术引进进入了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文章还对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引进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总结与评述。

【关键词】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引进【正文】历史昭示人们,技术引进是实现技术进步的一条捷径,几乎所有“后发”国家都是从引进和模仿先进国的科学技术“起家”的,日本和韩国是这方面的典范。

中国的机械I:业也是在引进和利用国外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建国50 年来,机械工业的技术引进在曲折前进中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时期。

一、50年代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成套引进先进技术装备解放初期的中国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大国,工业基础脆弱,以修配为主的机械工业尚未形成独立的制造业,且技术十分落后。

根据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建设的需要,国家确立了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本国技术水平的方针。

由于当时美、英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采取“封锁禁运”的“冷战”政策,因此50年代我国技术引进的来源国主要是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一五”期间的技术引进是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为核心,以引进重工业部门所需大型成套设备为重点而展开的。

据国家外贸部门统计,1950-1959年,我国共签订成套设备等合同约450个,其中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签订的成套设备合同分别为215项和108项,与西方国家只签了3项,另外还进口了单项设备120余项。

2022年全国乙卷文综历史高考真题文档版(原卷)含答案

2022年全国乙卷文综历史高考真题文档版(原卷)含答案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卷)历史1.据图4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2.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

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

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A.小篆B.楷书C.行书D.草书3.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

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

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D.削弱州府权力4.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

这可用于说明()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5.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

这种主张()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6.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

这一转变反映出()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7.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11-05作者简介:李国青(1972-),男,辽宁绥中人,东北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娄成武(1949-),男,辽宁北宁人,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6卷第1期2004年1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Vol 16,No.1J a n.2004文章编号:1008-3758(2004)01-0008-0420世纪50年代我国技术引进的若干特点及其评价李国青,娄成武(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004)摘 要:总结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技术引进的特点:以共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同盟为基础;在中央的严格计划和统一部署下以中央政府为主体进行;体现了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以成套设备引进为主,辅之以单项设备引进、技术软件引进和人才交流等多种引进方式;技术引进与技术管理模式引进相伴进行。

结合历史和现实对这些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关 键 词:技术引进;政治同盟;成套设备;苏联中图分类号:F 125 文献标识码:A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技术、经济基础上通过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技术引进,迅速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重要基础。

深入研究这一时期我国技术引进的特点并分析其利弊得失,对我们做好当前的技术引进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技术引进以共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同盟为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很快由战时的合作走向了对抗,进而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抗。

新中国成立前后,苏联急需扶植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强大中国作为自己的盟友,增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斯大林在召见即将带领技术人员去东北帮助中共修复铁路的柯瓦廖夫时就说:我们当然要给予新中国一切可能的援助。

如果社会主义在中国胜利,其他一些国家也将走上这条道路,那就可以认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有了保障,我们就不会受到任何偶然事件的威胁。

因此,“为了援助中国共产党人,我们不能吝惜力量和金钱。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支持国民党,阻止台湾解放,并随之发动朝鲜战争,从而切断了中国与西方的一切联系,致使新中国不得不实行外交一边倒的战略,完全倒向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缔结了坚定的政治同盟。

20世纪50年代我国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就是建立在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共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同盟基础上的。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后,中苏之间先后签订了《苏联帮助中国建设与改造50个企业的协定》、《专家协定和贸易协定》、《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协定和议定书》、《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甚至签订了苏联帮助中国发展原子能和核武器的协定。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与我国签订了类似的协定。

根据这些协定,苏联和东欧国家从技术设备、技术资料、技术人才以及资金等方面,给予了我国全方位的、大量的无私援助。

比如他们提供的大量技术资料,只收复制的成本费,不收技术使用费。

因此,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技术引进尽管不是无偿的,但带有很大的受援性质。

如陈云同志所说: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那时他们对我们的援助是真心诚意的。

比方说,苏联造了两台机器,他们一台,我们一台[1]。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技术援助使我国迅速建立起了工业基础,积累了技术能力,缩小了与工业化国家几十年的技术差距。

20世纪50年代,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尖锐对抗。

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两国都对阵营内部的国家给予了大量援助。

对于阵营内部的其他国家来说,利用这种有利条件大量引进技术不仅成本低,而且效果好。

当时的日本和中国都是各自阵营中的受益者。

就中国来说,如果当时完全按照市场规则去引进这些技术,成本可能会高得多,技术能力的积累也会缓慢得多。

但这种基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同盟的技术引进完全取决于对方的政治战略及两国的政治关系。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赫鲁晓夫着手缓和与美国的关系以及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独立自主倾向的增强,最终导致中苏两国意识形态的分歧和政治同盟的破裂。

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全部专家,中国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技术的道路被完全堵死。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国家之间的竞争从政治、军事领域转移到经济、技术领域,谁掌握了先进技术,谁就会获得竞争优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再期望通过共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同盟获得大规模的技术援助(尤其是先进技术)是不现实的,引进技术一般要按照市场规则进行,但我们仍然能从20世纪50年代的技术引进中得到这样一个启示:建立和发展与其他国家良好的政治关系有利于我国的技术引进。

二、技术引进在中央的严格计划和统一部署下以中央政府为主体进行20世纪50年代的技术引进主要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框架下进行的。

中央在1951年2月开始酝酿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予以批准。

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优先发展重工业。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技术引进就是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由中央确定引进项目的轻重缓急、先后顺序、投资比例和地区部署的。

一些重大的技术引进协定往往由国家领导人直接参与谈判,如《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协定和议定书》就是由周恩来、陈云、李富春等国家领导人直接参与谈判的。

1953年,我国专门设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负责国民经济综合计划、社会发展计划和重要生产要素分配和配置计划的制定。

技术引进项目一般由中央各个部、委、局提出申请,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审批,重大项目则由计划委员会提出审核意见后报国务院批准。

技术引进的洽谈、签约则由对外贸易部下属的中国技术进出口公司会同有关部门进行。

这种在中央的严格计划和统一部署下以中央政府为主体进行技术引进的模式,对于技术、经济一穷二白的国家来说,是实现技术跨越的既迅速又经济的模式。

新中国成立时,不仅工业基础极其薄弱,而且工业布局极不合理。

国民收入只有358亿元,人均66元,按当时汇率不足20美元。

国民收入中工业比重只有1216%。

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只占2614%,机器制造业尤其落后。

少得可怜的工业也主要集中在东部少数几个沿海城市,广大内地几乎一片空白。

在这样的技术经济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必须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外汇,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用。

这就要求在进行技术引进之前,要由中央政府进行统一的计划和部署,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确定引进项目的轻重缓急以及如何合理部署这些项目。

但这种技术引进模式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国家一穷二白基础上的大规模产业移植,在国家技术、经济有了相当基础之后,如果继续坚持这种技术引进模式,由国家对技术引进进行严格计划和统一部署,同时以国家为企业代劳,无视企业的能力、需求和自主性,不发挥企业在技术引进中的主体作用,势必由于国家掌握的信息有限造成引进的技术与企业能力和需求的矛盾,造成浪费,并进而抑制企业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当前,我国技术、经济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和水平,20世纪50年代那种在中央的严格计划和统一部署下以中央政府为主体进行技术引进的模式显然已经不适用了。

但我们今天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引进中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通过经济杠杆搞好国家的宏观调控,尽量减少企业的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同时将企业的技术引进引导到服务于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上来。

三、技术引进体现了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时,仍面临西方国家的包围和封锁,时时面临战争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维护国家的独立,为此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就是:“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1956年,周恩来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中强调,要通过三个五年计划“基9第1期 李国青等:20世纪50年代我国技术引进的若干特点及其评价本上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能够生产各种主要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基本上满足我国扩大再生产和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需要。

同时,它也能够生产各种消费品,适当地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的需要”[1]。

为了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 20世纪50年代的技术引进以重工业技术引进为主。

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技术引进实际执行合同按照消耗的外汇计算,仅电力工业、机电工业(包括军事工业)、冶金工业就超过7514%;按照签订的成套设备引进合同来统计,这三个行业在总共423项中就占了293项。

1952年,纺织、食品两个轻工业部门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116%,到1962年,机电、冶金、化学、能源等重工业部门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2012%、1011%、1111%和1013%,而纺织和食品工业的产值比重下降到2913%,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和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上升到5315%和3515%[1]。

可见,通过20世纪50年代的技术引进和建设,我国的工业结构有了很大改观,建立起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同时对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发挥了重要作用。

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发展战略的技术引进战略,对于当时面临战争威胁的中国来说是必要的选择。

但这种引进战略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政治因素,而非经济因素。

一是得益于由西方的包围、封锁和威胁所激发起来的民众政治热情以及新中国政权出色的社会控制和社会动员能力;二是得益于基于政治同盟的苏联老大哥资金、人才、设备、技术资料等全方位的援助。

从经济的角度看,重工业的特点是投资规模巨大;技术要求高,发展初期大部分设备国内不能生产,需要大量外汇引进;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

这三个方面恰恰是当时中国奇缺的。

如果没有前述有利的政治因素,这种技术引进战略是难以奏效的,清末洋务运动的失败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从历史上看,以英国为代表最早进行工业化的国家,一般是从纺织等轻工业开始,然后逐渐过渡到重工业的。

工业化起步晚的国家往往为了实现经济自立,首先引进和发展重工业。

但由于重工业具有前述特点,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打上深深的政治烙印,尤其是这些国家的政府往往会直接卷入企业的组建和发展,至少会在企业组建初期为其提供巨大的帮助。

这些国家此后如何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成败。

在这个问题上,日本政府功成身退,为企业创造竞争和发展的环境,造就了战后经济的奇迹;中国政府则长期介入企业的决策、经营和发展,将企业变成政府的附属物,窒息了企业的活力,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

四、技术引进以成套设备引进为主,辅之以单项设备引进、技术软件引进和人才交流等多种引进方式新中国成立时,由于我国工业和技术基础极其薄弱,所以技术引进以成套设备引进为主,辅之以其他多种引进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