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发展(明治维新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日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对照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日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对照李金旭一、引言日本和中国都位于东亚,彼此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在建筑、语言和气候方面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古代日本文化隶属中国文化圈,其中建筑、造园等深受中国的影响。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脱离以前所属的中国文化圈,投身于西方文化圈,从此走上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建筑设计现代化道路。
日本现代建筑设计在发展过程中一边对西方文化吸收、创造,一边继承本国的传统文化,取得一系列惊人成就。
自20世纪末便有学者开始对日本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
研究日本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这对矛盾,能够为中国建筑设计走向现代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日本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发展(一)砖石建筑兴起时期。
1868年日本政治改革,这场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日本在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基础建设、政治军事各方面迅速西化,这些想法很快就传播到了建筑领域。
日本这一时期建筑设计的本质是模仿西方建筑,“拟洋风”建筑盛行,日本长野县开智学校(1876年,立石清重)是代表之作。
此时期的拟洋风建筑具有鲜明的外部形式特征:和式屋顶与西式建筑主体相结合。
拟洋风建筑在立面形式上注重构图,强调形式感。
同时期中国自开埠以来,传统建筑文化也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同样经历“中体西用”的思想变迁,但从历史时间轴来看,中国稍显滞后。
由此推断,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日本自省意识强,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接受、吸收西方文化较为迅速。
而中国对于新技术、新文化抱有顽固的鄙夷态度,思想保守和向后看,旧传统文化的地位难以动摇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中国建筑发展较慢。
其次在建筑领域,日本对西方古典文化的研究较为扎实和完备,为进一步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日本传统木构建筑的自我进化阶段。
在20世纪初期,探索传统样式相继出现三种倾向:近代和风、进化主义、亚洲主义。
在这一时期是新的“民族形式”,明治神宫宝殿(1915年)是该时期典型的代表。
日本房产发展史

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日本至今为止的经济开展轨迹,以及三井不动产的发展历程.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情况,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实现了经济快速开展,当时日本以经济现代化为目标.当时的日本与现在的中国是一样的,每年实现了两位数的经济增长,我们公司自1941年创立以来,以治理和租赁位于东京几处房产为主业,我们之后开始天还造地工程,这是位于东京东部的千叶县.日本当时严重缺少用于海外贸易的临港工业用地,我们想日本经济开展离不开优质的用地,我们向这全新的领域发起了挑战.当时日本也缺少一些宽广舒适的写字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公司建造了日本最早的摩天大楼,也就是36层的霞光大厦.日本多发地震,所以当时人们一致认为在日本建造摩天大厦是天方夜谭, 是不能实现的,我们打破了日本这种陈旧的观念,说服了政府,于1968年建成.霞关大厦随后成为先驱工程,至今已经过去40年,仍旧是日本最高租金的写字楼之接下来我们看一下70年代,进入70年代,日本进入了经济稳定增长阶段,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化比例到达了50%,由于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高质量住宅的需求也逐渐加大,提升高质住宅的供给成为当时的一大课题,当时在日本舒适度非常低的兔小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葛苣,也受到了国内外的批评.此前的住宅是以政府供给为主,目的主要在于人们对于舒适上的要求,为了迎合人们对高水平住宅的需求,我们公司开始多元化开展,进军住宅产业.我们在郊外大规模开发的绿地充分的新城,以及高层公寓,我们力求向人们提供更多的高品质住宅.1 / 8我们公司在商品房开发方面已经有近40年的经验,被供认是高品质供给商,也享有业界第一的美誉.同时为了满足二手房买卖需求,我们也成立了专门从事中介活动的三井不动产销售公司.同时为了更专业有效的满足独栋房的需求,我们也成立了专业的独栋房公司,三井独栋房公司.接下来我们看一下80年代,进入80年代以后,制造业倾向于扩大出口, 这促进了日本的贸易顺差,但是同时引发了日本与欧美各国间的贸易摩擦.这一时期我们公司在其他公司之前,将街区规划这一概念引入了房地产开发工程,我们开始从事集高层建筑,商业设施绿地和公园于一体的综合性开发.具有代表性的个案是图片右上方的工程,这个工程距离东京两公里的市中心地块,土地面积是14公顷,在这里我们建造了可以容纳4000户的住宅和写字楼,为当地的社区提供了广阔的绿地和亲水空间.同时我们又预见到汽车普及的时代即将到来,我们在郊外建造了大型购物中央,这个至今已经有30年的历史,在这30年我们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使之我们保持业界领先的地位.另外我们还接手建立了东京迪斯尼乐园,人们当时认为这个工程很难成功,但是现在受到亚洲许多国家人们的喜爱.先于其他公司我们率先建设了日本首个欧美型设施,为已经开始感受到富裕的人们提供新的事物,创造了新的价值.到现在我介绍了上世纪80年代为止的情况,日本经济和房地产行业还有我们公司的开展都是十分顺利的,我们接下来看一下90年代,这时候发生了房地产经济的破灭,这种情况下我们公司如何应对的呢?80年代后由于金融政策的放缓,社会上产生了大量的流动资金,资金大量融入股市和房地产行业,也就是产生了所谓的泡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自1990年转变政策,抽紧银根,限制房地产融资, 提升房地产税,这导致了日本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崩盘.从图表中可以看到股价和低价进入90年代以后下跌,这就是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这种下跌的趋势一直持续到2005年.在日本人们一直认为地价绝对会上涨的,这种土地神话破灭之后,这种以土地为担保的公司和银行受害首当其冲.我们公司的业绩在1990年以后逐渐低迷,甚至出现了赤字的情况,面临创业以来的最严峻的危机,很多房地产公司相继倒闭,我们也不必不进行重组, 我们再次熟悉到持有房地产风险.身处重组风暴之中,我们也开始面向未来做了一系列的准备.首先日本有巨额的个人资产,在股市低迷,低利率的情况下,个人资产要找到合理的投资渠道,我们势必把这些资金引入不动产市场,这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其次,从前只要持有土地就有收益,今后土地的价值我们认为是从如何利用来决定的,土地如何利用呢?我们集团的170家企业经过多年努力,在房地产开发、租赁和运营治理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根据以上两点想法,我们建立起了新的经营模式,通过不动产证券化,将这和资金直接挂钩,我们把此方案称之为不动产和金融向融合的方案,从下一页开始具体介绍这些内容.图片是泡沫经济破灭前房地产金融模型,一般的企业以房地产为担保向银行借了很多钱,经济泡沫破灭之后地价下跌,银行认为以不动产,房地产做抵押的公司放贷风险过高,银行也开始减少放贷额.银行不向房地产和及持有房地产的贷款放贷,另一方面个人手里有大量的闲置资金.所以我们想到的是不惊动银行,而是将个人资产代入到房地产市场,就是将不动产证券化,以不动产投资信托的形式来操作.写字楼这种大型地产交易金额巨大,对于个人来讲直接投资的本钱是巨大的.证券化实现了之下几点,由于依托证券的形式,证券在交易所上市之后流动性和可兑换性都大大提升.当时日本是零利率,而这种证券的回报率在4-7%,因此个人资产也找到了新的投资渠道,这样一来包括个人资金的大量资金混入了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回暖现象.证券化以后房地产的意义已经不在于保值,而是要提升收益,获得报酬.同时房地产的证券化也面临着几个问题,首先是制定法律,其次是税制改革,还有交易所上市.为了解决以上的困难,我们这一民营企业四处奔波,在行业内部统一认识,与证券行业进行假设干协调,向政府提出了种种呼吁.经过努力2021年9月房地产投资信托市场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我们公司也成为在日本上市的第一个建筑基金投资法人.这个图标显示了上市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和未上市私募基金的资金变化情况,从2021年雷曼危机以来开展出现了停滞,但是即便如此目前的规模已经超过1兆6千万人民币,这个资金已经翻了很多番了.私募基金虽然未在政府设立的证券交易所上市,但是根本机制和房地产投资信托是一样的,可以说私募基金是面向保险公司以及养老基金等专业的投资机构.可以说房地产投资市场的创立是在捕捉到经济结构变化以后,创造新价值的举措,也是让房地产行业找到出路的划时代的举措.之后我们又继续挑战房地产行业的新价值,取得了一些成绩,接下来我们讲到的是东京中城的建设工程东京中城工程开始于2001年9月,当时IT行业不是很景气,股市也低迷, 当时9.11事件对东京也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公司一直以来的目标就是通过城市再造创造不动产的价值,并且我们一直希望将日本建设成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国家,因此我们公司决定参加这一工程.目标地块是位于日本中央地块六本木原防卫厅旧址,我们准备将这一块土地建设成新的街区,我们用五年半的时间完成大规模的开发,这在日本的开始史上也是不曾有过的.东京中城是由我公司和投资者共同投资的,是一项新街区,投资额是320 亿人民币,总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这由六栋建筑物组成,目前有员工3000 多名,每年要接受来自全世界的很多访客.每年来到这里的访客大约有3000万人,这也超过了东京迪斯尼乐园的访客,这里面凝聚了我们公司的一些创造和成果,我今天重点介绍一下我们引以为豪的成果.实际上东京中城整体开发建设是由我们公司负责推进的,但是在开发过程当中我们公司所占份额只有50%,其余的50%是保险公司和投资机构,他们实施开发前,就是利润产生前就投资了我们,也说明了对我们公司的信赖.接下来我说一下开发理念,在城市总体开发布局上,我们注重与世界其他城市的竞争性和差异化,希望向世界展现日本的魅力和价值观,我们提出了日本价值这个概念.开发理念的具体内容之一是多样性,这一局部目标通过环保工作来实现,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根底上的多样性.从这一理念出发我们巧下功夫,从写字楼、酒店,商业设施和多功能于一身,吸收全世界人才来这里交流、学习,使这些功能在城市内实现了有机统现在也有典型的日本跨国企业,还有雅虎日本法人入驻这里,这里面实现了国际标准化操作.此外我们还与美国的顶级医疗机构合作,为住户提供便利的医疗效劳.为了保持高水平的城市功能,我们通过专门的治理公司对城市实现一体化治理,工程的竣工并不意味着结束,之后进一步提升价值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理念获得了之后很多人的支持.环保型城市的建设.环保不仅是削减二氧化碳排放,保证放心、平安、舒适的居住环境,建设优美的景观和城市,减少废弃物等方面的工作也是同等重要的.首先说一下节能减排,我们认为节能减排不应该是紧紧依靠引进新装置和新设备,而是应该从建筑物的筹划阶段开始考虑的一个问题.从建筑物筹划阶段就应该开始如何有效的利用能源,如何创造舒适的环境.中城40%的面积是开放式绿地,这不仅能缓解酷暑,到达降温30摄氏度左右的效果,也是城市中央非常珍贵的绿色空间,餐馆、商业设施消耗大量的能源,我们尽量让写字楼摄取阳光,对雨水进行循环利用,我们没有引进新的技术,而是在设计阶段在建筑商下功夫.在规划阶段考虑到环保因素,可以说是对开发商本领的表现,也是开发商发挥作用的环节.在中城我们也引进了中央冷暖器,水需热系统等高效热源系统,以平均昼夜耗电量,以及采用太阳能发电技术有效的利用能源.节能减排离不开工作和居住在中城人们的配合,一个城市不管设计和建设怎样讲究环保,如果没有取得人们的认同也是不会获得效果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中城通过上述举措其节能效果比传统大楼提升了30%.除环保与我们还进行了各种各样独特的实践,其一就是城区治理,在建筑物竣工以后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比方说举办各种各样的季节性活动,我们捕捉季节的特征发布信息,开展宣传,此外还有与周边地区的人们一起参与区域清扫活动,而且我们也开展一些预防打击犯罪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提升城市的整体价值.不仅是简单的楼盘建筑,我们也参与到竣工后的治理,为楼盘做深层次的推广,在中城之外的很多工程当中,我们也采取了这种方式.中城的优化举措有助于提升周边地区的价值,中城不仅成为六本木的地标,还美化了周边的社区,我公司复杂开发的国力新美术馆,以及六本木新城共同宣传,举办活动,这在更大范围内带动了周边热点工程的开发.正如我开始所说中城建设已经不仅是一个单个的楼盘工程,这促进了整个地区和城市的开展,为这个地区增添了活力,从这一点来说,它也完成了房地产行业的公益使命.综上我想对之前我讲过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在日本经济不断变化的过程当中,我们也不忘挑战精神,创造出了新的商务模式和房地产的新价值.我们认为比拟重要的两点,一个是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另一个就是公益使命感.上世纪50-60年代我们参与了填海造地工程,为日本建设做出了奉献,敏锐捕捉到70年代人口项城市集中,以及住宅需求的同时,我们开发了住宅, 80年代我们进行了工厂改造.90年代我们建立了房地产和金融相结合的新型金融模式, 2000年以来创立房地产投资市场,建立面向投资者的新型经营模式,开发东京中城再生工程, 无论在哪个时代我们工作都是在创造新价值的精神下完成的,东京中城再生项目也是围绕国家摆脱90年代混乱时期为民间企业注入活力推出的宽松政策而进行的,这些工程也说明我们在预测社会经济大趋势的同时,不仅要满足客户的具体需求,还要理解和抓住客户的潜在需求,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综上三井不动产以治理租赁为主的公司,转型为综合性的房地产公司.最后我们希望可以将日本经济大潮中的经验带入中国,推动中国事业的发展.我们公司在中国的事业刚刚起步,我们将会放远眼光,不计短期利益,努力推进各项事业的开展.并且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开展奉献微薄的力量,今后也请大家多多的指教、照顾.短期内我们或许与到场有业务上往来,我们也十分期待与各位的合作,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设计美学)

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一、背景:19世纪末叶已经把国家的中心放在海外扩张上,基本没有进入过真正的经济和平发展阶段,全部现代化时间都耗费在军事扩张上所以日本始终没有能够进入现代设计的运动阶段。
日本的真正设计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特别是1953年的朝鲜战争结束后逐渐发展起来。
二、发展1、日本的工业化与西方设计艺术思潮在日本的初步传播(明治维新到1945年)日本明治唯心之后,逐渐摆脱了东方文化的范畴,把文化和经济大门向西方开放,从而使日本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和教育等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西方的技术和文明迅速传入日本,使日本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强国。
西方对日本产生影响的同时,欧洲出现的一系列设计探索也给日本传统工艺带来了冲击。
在德国工业联盟的影响下,1926年建立了“帝国工艺会”,以“日本工业产品现代化、设计与机械生产相结合为宗旨”,在1927年创办《帝国工艺》杂志。
1928年成立了“国立工艺指导所”进行图案、木工、金属工艺、漆器工艺的研究工作,寻找日本工艺现代化的最佳途径。
1933年德国著名的现代主义设计师陶特来到日本对传统工艺现代化现状提出批评,强调新材料和标准化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并把包豪斯的一些思想介绍到日本。
战前这40年日本的设计艺术处于传统和现代的矛盾之中,在追随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和目的传统工艺现代化两者之间徘徊,主体处于传统手工业上,对现代设计处于模仿阶段。
2、缓慢恢复发展阶段(20实际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二战后,日本把精力主要用于发展经济,在这个过程中,日本逐渐意识到工业设计对国民经济和世界贸易的重要意义,政府、产业界、设计界、设计师纷纷携手展开一场全方位的现代工业设计运动。
1947年举办“美国文化生活展”;1948年《工艺新闻》专辑介绍英国工业设计协会和其他活动;1949、1950年分别于横宾、神户举行“日本贸易博览会”,“日本产业博览会”展出大量美国工业设计产品;1949年在美国的帮助下日本工业标准颁布;1951年美国工业设计奠基人洛威访日;1956年包豪斯运动创始人格罗佩斯访日。
日本的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分析报告

日本的城市化过程分析一、日本的城市化过程分析日本的城市化过程与日本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化初始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初)。
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个农业国,当时日本城市人口比重不足10%。
从1889年到1920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仅从10%上升到18%,到1950年也仅为37%。
从1889年到1950年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日本的城市化水平年均仅提高0.44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末)。
1955年日本经济恢复并超过了战前水平,重新开始了赶超欧美的历程。
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向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推动了日本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1955年日本城市人口比重为56.1%,到1970年城市化水平已达72%。
在此期间,日本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由1950年的37%上升到1977年的76%,年均增长近1.5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现在。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城市化己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75年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5.9%,1980年则为76.2%。
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各类城市已有688个, 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1个,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80个,1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597个。
由于城市人口已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城市化发展速度开始减缓。
1996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为78%,仅比20年前高出2个百分点在此期间,很多居民开始从三大都市区向外迁移。
日本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走大中城市为主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日本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人口密度是美国的11倍,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短20多年时间中就达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单位时间要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因而选择了走以大中城市为主的城市化道路。
下表1描述了1920-1995年间,日本具有50万人口和2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城市人口占总城市人口的比重。
日本的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分析

日本的城市化过程分析一、日本的城市化过程分析日本的城市化过程与日本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化初始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初)。
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个农业国,当时日本城市人口比重不足10%。
从1889年到1920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仅从10%上升到18%,到1950年也仅为37%。
从1889年到1950年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日本的城市化水平年均仅提高0.44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末)。
1955年日本经济恢复并超过了战前水平,重新开始了赶超欧美的历程。
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向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推动了日本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1955年日本城市人口比重为56.1%,到1970年城市化水平已达72%。
在此期间,日本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由1950年的37%上升到1977年的76%,年均增长近1.5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现在。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城市化己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75年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5.9%,1980年则为76.2%。
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各类城市已有688个, 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1个,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80个,1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597个。
由于城市人口已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城市化发展速度开始减缓。
1996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为78%,仅比20年前高出2个百分点在此期间,很多居民开始从三大都市区向外迁移。
日本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走大中城市为主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日本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人口密度是美国的11倍,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短20多年时间中就达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单位时间内要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因而选择了走以大中城市为主的城市化道路。
下表1描述了1920-1995年间,日本具有50万人口和2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城市人口占总城市人口的比重。
日本古代建筑的发展

日本古代建筑的发展,若以佛教建筑传入日本的飞鸟时代算起,已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历程,其类型主要有寺院、神社、住宅、都市、城郭和茶室等,其发展历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和近期三个阶段。
1、早期(6世纪中叶—12世纪)包括飞鸟时代(593—710年)、奈良时代(710—794年)和平安时代(794—1183年),佛教与建筑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佛寺成为日本的主要建筑,它影响了宫殿与神社建筑。
也有将飞鸟时代定为593年圣德太子摄政,推行改革,至710年从飞鸟藤原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为止。
圣德太子学习中国隋朝文化,制定了日本最早的宪法。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593年圣德太子(敏达天皇)摄政,隋朝(581-617,共36年)594年,20岁的圣德太子在大阪建造第一座庙宇四天王寺(Shitennoji),以中门、五重塔、金堂和讲堂并排成一直线,附近有石舞台、六时堂等建筑,它是日本最古老的官寺。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大阪四天王寺[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飞鸟时代的装束[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公元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奈良,奈良时代开始。
日本的遣唐史根据中国风水观念,仿照中国唐都长安,按1/4的比例在奈良修建了平城京(Heijo Kyo)。
平城京东西宽4.3公里、南北长4.8公里。
中央有宽85米的朱雀大路,将市区分为左右两京,每隔400米都有大路相通,纵横的大路将城区分成许多方块,形成整齐的棋盘街。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奈良平城京复原图[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几个京城的比较圣德太子在607年建造奈良法隆寺(The Horyuji Temple),711年在奈良时代重建,但它仍保持着飞鸟时代的形式和布局,以金堂、五重塔为主,共二十余幢,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日本木构建筑群。
日本建筑发展明治维新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香川县厅舍 1958 丹下健三 日本建筑发展明治维新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冷战(昭和战后)
50年代,世界建筑界一改国际式独领风骚的 倾向, 出现了讲求“个性”与“象征”、 “高技术”、“人情化”、“地方性”等倾 向, 日本更是在这种背景下将这些思潮引进 并加以吸收使之适合于本国的土壤。
东京塔 1958 内藤多仲 日本建筑发展明治维新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日本建筑发展明治维新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明治
片山东熊
1854年1月18日,出生于长州藩武士家庭 1865年加入奇兵队,参与戊辰战争 1879年工部大学(现东大工学部)毕业 1886年参与有栖川宫建设,与有栖川宫炽 仁亲王游历欧洲 1899年至1909年,建设东宫御所(赤坂离 宫) 1912年建设明治天皇祭葬场
冷战(昭和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为解决战后住宅短缺的 问题,日本在50年代前 期大量设计建设城市小 住宅。许多日本建筑师 将现代建筑与日本传统 文化相结合,创作出了 许多具有日本本土特色 的现代住宅作品。
日本建筑发展明治维新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冷战(昭和战后)
20世纪50年代后期, 日本公共建筑的本 土化探索崭露头角。
日本建筑各阶段解析

2012-01-19 03:18:45小引本篇实为读星条旗、弥多太诸老师有关日本建筑相册的一份杂抄笔记,我不懂日文,于建筑也完全是外行,虽然平时感兴趣,但多半都是茫然的状态,也曾有心请教星条师,不过他日理万基,实在不好意思打扰,最后只能盲人摸象,自己动手,使之成为年初有关日本历史文物和宗教信仰两日志的续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写这样的日志并非为了求教,或者狂妄地以此指点他人,对于我自己而言,这些只是一些资料的备份,很多日本建筑的相关问题,日本学者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我哪里有资格和能力解说呢?!本篇绝不是行家的美学欣赏,也不是论道似的技术分析,不过木建筑之所以为世人所重,一则是其外观,另外的根本原因是,建构是力学的展示,故而本篇中罗列了不少平面示意图,在了然建筑部件的名称之外,通过示意图,或能进一步的感受建筑之博大和丰富,这些示意图也最费心力,当然,有心者不能重图轻文,另外,看上去啰嗦夹缠,可自以为相当省略了,很多节点不得不割舍,不然说不定要写成书,话说回来,这样的游戏之作,饱学之士切莫当真才好,或者照例是一些图影还算有点用处,汇集于此,没有功劳也还有疲劳,图片皆随处偷盗而来,此间也不一一交代说明了,仓促赶在年前列出,错谬当过后再改。
***************************************************进入正题的分割线********************************************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建筑,其用材、造型、式样,跟这个国家的地理,气候密切相关,此外还与其政信仰风俗,政治教化密不可分,要讲日本建筑,还得从头说起。
原始时代,先民为躲避地上虫兽的侵害和地底的潮湿,将休歇的屋舍建在高出地面、以木或竹支撑的柱架之上,中国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新石器遗址中,都发现有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梁板,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干栏式建筑的遗迹,而这种干栏式建筑,在日本称之高床式住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昭和(战前)
在这期间除分离派之外, 还先后出 现了创宇社、“流星”建筑会、造 型团体MAWO、日本国际建筑。 20年代现代建筑的先驱包豪斯给日 本以极大的影响, 尤其是柯布西埃 的现代主义理论, 给予前川国男等 一大批日本建筑师以极大的鼓舞, 并在1 9 30 年集结了由一系列小型 新建筑团体组成了“ 新兴建筑家联 盟”。
昭和(战前)
1919 年, 以掘口捨已、龙泽真弓、山田 守等6 人组成的分离派建筑会, 其灵感 来源于德国表现主义, 强调与历史主义 建筑圈分裂, 强调建筑的艺术性、个性, 由于脱胎于古典建筑, 还带有不少传统 的痕迹。其思想实际就是与历史主义分 离, “ 一个一个地创造又一个一个地分 离” , 虽然分离派的参与者都是年轻人, 创作实践也不多,但作为一种新事物, 为 新建筑在日本的广泛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清水建设与大林组、竹中工务店、鹿岛建 设、大成建设并为日本的五大建设公司。
明治
赤坂离宫(现迎宾馆) 1909年,东京 片山东熊设计 日本国宝 初为皇太子设计,后用作 接待外国贵宾之用
明治
赤坂离宫
明治
明治
这座百年建筑包括 地上两层、地下一 层,总面积达1.5万 平方米。它有青绿 色的屋顶,有灰白 色岩石构成的外墙, 拱形的窗框、精雕 的廊柱。一切浓墨 重彩,厚重辉煌。 典型的“洋风建筑”
昭和(战前)
門司電気通信レトロ館 山田守
昭和(战前)
东京中央邮局 吉田铁郎
昭和(战前)
大阪中央邮局 吉田铁郎
昭和(战前)
明治生命馆 冈田信一郎 冈田捷五郎
昭和(战前)
摩耶旅馆 今北乙吉
昭和(战前)
东京都庭院 美术馆 宫内省内匠 寮(権藤要 吉)
昭和(战前)
帝冠式 帝冠式建筑风格产生于19世纪30 年代日本昭和时期,这一时期日本 的民族主义势力占主导地位。为了 彰显日本的民族文化传统,这种建 筑以现代钢筋混凝土材料结合日本 传统建筑屋顶的方式建造。 祇園閣 昭和3年(1929) 伊東忠太
明治
筑地旅馆 1868年,东京 二代目清水喜助(清水藤泽)设计 接待外国使节及游客 内设台球室、淋浴室及酒吧,每间房有抽 水马桶 1872年毁于银座大火
明治
明治
第一国立银行
1872年 二代目清水喜助(清 水藤泽)设计 海运桥三井集团 1898年拆迁
明治
二代目清水喜助(清水藤泽) 一代目清水喜助(清水建设创始人)之子
待续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明治
片山东熊 1854年1月18日,出生于长州藩武士家庭 1865年加入奇兵队,参与戊辰战争 1879年工部大学(现东大工学部)毕业 1886年参与有栖川宫建设,与有栖川宫炽 仁亲王游历欧洲 1899年至1909年,建设东宫御所(赤坂 离宫) 1912年建设明治天皇祭葬场
明治
辰野金吾 1854年出生于肥前国唐津藩下级武士家庭 1873年入读工部大学(今东大工学部) 1875年由造船转入建筑学 1898年任帝国大学工科大学院长 形成独特的辰野式建筑风格
明治
旧松本家住宅(洋馆) 辰野金吾
明治
伊东忠太 1867-1954 一生致力日本传统建筑以 及亚洲建筑的研究,其著 作包括《日本建筑研究》、 《东洋建筑研究》、《见 学记行》等
大正
中央停车场(现东京火车站) 1914 辰野金吾
大正
大阪市中央公会堂 1913-1918 冈田信一郎(设计) 辰野金吾(建筑顾问) 片冈安(工事监督)
幕末
大浦天主堂 天主教堂 1862-1865 日本结束锁国后最早的天主教堂之一 日本国宝中唯一的西洋风格建筑
明治
明治维新”运动促使日本开始现代化的进程,日本建筑脱离 了前期所属的中国文化圈,全面向异质的西方文化学习。一 方面,日本建筑在结构、功能等方面日益加快了西方化、现 代化的速度;另一方面,日本建筑在意识形态和创作思想方 面却拒绝西方文化的全面“侵入”,鼓励日本国民学习西方 文化的同时继承和创新日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昭和(战前)
30年代初, 不少投身过新建筑运动的 建筑师为能亲眼目睹现代主义的风 采, 纷纷出国留学或考察, 如山田守、 前川国男、山口文象等, 在他们学成 回国后, 开始出现了合理主义转换,即 在原来技术基础上追求造型更丰富, 立面不是平板一块, 而应有些明暗阴 影变化效果, 同时在不断发展的技术 基础上 , 注重平面与空间的处理, 标 志着其手法的进一步成熟。
香川县厅舍 1958 丹下健三
冷战(昭和战后)
50年代,世界建筑界一改国际式独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骚的 倾向, 出现了讲求“个性”与“象征”、 “高技术”、“人情化”、“地方性”等倾 向, 日本更是在这种背景下将这些思潮引进 并加以吸收使之适合于本国的土壤。
东京塔 1958 内藤多仲
冷战(昭和战后)
国立西洋美术馆 1959 柯布西耶
昭和(战前)
军人会馆 (现九段会馆) 1934,小野武雄
昭和(战前)
昭和(战前)
昭和(战前)
冷战(昭和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为解决战后住宅短缺的 问题,日本在50年代前 期大量设计建设城市小 住宅。许多日本建筑师 将现代建筑与日本传统 文化相结合,创作出了 许多具有日本本土特色 的现代住宅作品。
冷战(昭和战后)
20世纪50年代后 期,日本公共建筑 的本土化探索崭露 头角。
世界和平纪念堂 1950-1954 村野藤吾
冷战(昭和战后)
日本真珠会馆 1952年 光安义光
冷战(昭和战后)
广岛和平纪念馆 1955 丹下健三
冷战(昭和战后)
香川县舍厅开始探索传统建 筑语言在现代建筑上的转换 方式。高层部分均质的梁柱 结构类似于日本传统的五重 塔,被认为是日本战后传统 文化与现代建筑融合的优秀 作品。
日本建筑发展史
(明治维新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明治维新
是指日本在1860年代到 1880年代间,以维新志士所 建新政府为核心的民族统一 主义与西化改革运动。在当 时此一改革运动称为御一新 或一新,后世则以此为明治 天皇时期的运动,称之为 “明治维新”。
政治上,他们透过推行天皇 亲政和推行议会政治(合议) 的精神,力图建立仿效西方 三权分立的新式政府,以求 挤入西方列强之林;经济上 则推动财政统一,稳定幕府 后期严重负债的国家财政, 并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 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社 会上并且提倡“文明开化”, 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对外 关系上,除了推动废除与列 强之间的不平等条约外。
明治
木构建筑受到西方影响, 普遍装上了玻璃窗、电灯、 上下水等现代化设施,在 一些木构建筑的细部构造 和装饰上施以西方建筑细 部形式,但建筑总体而言 还是保留了传统木构建筑 的整体建造技术,被称之 为“近代和风”建筑风格。
明治
“近代和风”建筑主要以 民居为主,整体上保留了 日本传统民居建筑形制, 建筑的结构、形式等要素 并未发生创新性地改变。 “近代和风”建筑是现代 化生活方式与日本居住文 化相结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