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当代建筑的启示
住吉的长屋案例分析

住吉的长屋案例分析住吉的长屋是一座位于日本大阪的历史悠久的建筑,也是日本国宝级别的建筑,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建筑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本文将对住吉的长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建筑特点、历史价值以及对当代建筑的启示。
住吉的长屋建筑风格独特,其采用了传统的日本古建筑风格,包括木质结构、斜屋顶、榻榻米等元素。
长屋的建筑结构非常坚固,经得起数百年的风吹雨打,展现出了日本古代建筑师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同时,长屋的内部布局合理,起居空间与储藏空间相互配合,使得整个建筑既实用又美观。
这种建筑风格不仅展现了日本古代建筑的特点,也为当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除了建筑风格,住吉的长屋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
据历史记录,长屋建于日本奈良时代,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长屋见证了日本社会的变迁,承载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
长屋的建筑风格、装饰图案、传统习俗等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对于研究日本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因此,长屋被列为日本国宝,并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和保护。
住吉的长屋对当代建筑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长屋的木质结构和斜屋顶设计在抗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为当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其次,长屋的内部布局合理,充分利用了空间,这对于当代城市建筑的空间规划和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另外,长屋的传统装饰图案和建筑风格也为当代建筑注入了新的灵感和创意,使得建筑更加具有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总之,住吉的长屋作为日本国宝级别的建筑,其建筑风格、历史价值以及对当代建筑的启示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长屋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建筑的精髓,同时也可以为当代建筑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希望长屋的价值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做出更多的努力。
日本建筑事务所(SANAA)的设计策略解读及启示

利用拓扑方法来研究几何形的簇群 , 是指找出簇群网络中各个
年人 , 儿童及带孩子的保育人员 。这些人群 中老人儿 童使用环境 的时间长且频率 高 , 残疾 人及部 分 老年人 由于身体 残 障活动 不 便, 对户外环境及设施 从材料 构造及尺 度上有 特殊 的规 范要求 , 关爱特殊人群 , 为他t  ̄ 造安全便利 , r, ll 是设计细节 中的重要考虑 。
日本 建筑 事 务所 (A A) S NA 的设 计 策 略解 读 及 启 示
孑 繁 毒 支 云 月 乙 帛 0
摘 要 : 日 建筑事务所 S NA 对 本 A A的几个代表作 品进行 了剖析 , 尝试找寻 混沌或模 糊表 象后 的设计策略 , 出 了在 其 指 作品的不确定性背后的许多理性 的构化结构 , 以期对我 国的建筑创作提供 宝贵 的经验。
关键词 : 秩序, 拓扑 , 界线 , 设计策略
中 图分 类 号 : U-6 T 8 文献 标 识 码 : A
D A 与元 素 周期 表 、 筑 与机 器 、 体 与社 会 、 想 与 观 N 建 人 思
没有轴 线 、 中心 、 控制点等传统秩序元 素的束缚 , 日本建 筑事
AN A的作 品以其均 质 、 自由、 限定 等特 点为人 们所 熟 非 念——我们不妨把 这一 切都理 解 为特定 的结 构 , 它们 构 成 了世 务所 S A 界, 同样也构化 了我们 对 世界 的体验 。结 构作 为一 个有 用 的概 知 。有评论家称他们 的作 品为 “ 白色 的暖昧 ” 。无 可名 状与 含糊
RE J n - a Z N i g y n HANG ir i L ・u Ab ta t sr c :Th tg a s u t n o rs n ie e rsd n il i r te vr n n e al e in Wa t d c d o i e t u n z t n e i e rl i a i f ee t n t o p Ch n s e ie t s i n i me td t i d s Si r u e ,c mbn d wih h ma i i a d tc o g n o a o c n o a in a d h ma i t n d t e i r cpe h u a i t n d t e i f e i e t l n i n e tWa i u s ,t e p t o h — o n t t n u n z i e ml s o ao d g p i il ,t eh n n m nz i e M1 s g o s d n i v r m n Sds s e a o d n r ae o c d h aht 观 构造及细部设 计[ . M] 罗福午 , 黎 杆 的设计 , 会考虑到孩 子从下面钻 过或攀爬 栏杆 的可能 , 一些栏 [ ] 阿伦 ・ 兰克. 钟, . 译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0 3 20 . 杆扶手处采用弯头的形式 ( 见图 4 , )适当加密横栏 , 甚至栏杆采 用 [ ] 萧 晶. 3 现代住 区景观设计构架浅析 []住 区,0 2 2 :0 J. 2 0 ( ) 1— 下部钢丝 网, 以加大安全防护的力度。在有 坡道或 台阶等高差变
日本设计之路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设计之路对中国的启示摘要:在日本当代的设计中,他们善于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审美理念同现代设计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发扬本土文化。
虽有说法说他们的民族文化由华夏文明发展而来,然而从设计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日本对于东方文化的延续和表现比中国的设计师们更为彻底和深刻。
看日本当代的建筑,领悟其内在文化及精神的表达,对中国设计师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美学传统,禅境,自然建筑观,启示中国日本由于其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所致,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出口工业产品成为重要的经济来源,因而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
日本的设计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而变得十分强大。
日本也是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最好的学生,并能够把别人的经验和自己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体系。
总的来说,日本的美学传统,禅境文化特征,自然建筑观,构成了日本设计的精神支柱。
美学传统“传统”在建筑设计中既包括看得到的部分,如木架构、大屋顶等,也包括意境上、精神上的部分,如对功能、空间、行为模式等的理解。
日本建筑师重视对传统的体现绝非只停留在可见的形式上,而是通过传统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而间接反映到建筑设计中。
他们通过对日本民族深层文化的不断探究,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形成了具有“日本制造”印章的独特作品。
日本的建筑师从早期的前川国男,丹下键三到80年代后期的矶崎新、安藤忠雄和槙文彦,逐渐成为世界建筑界的耀眼人物。
1.木结构的诠释我国早在6000多年前木构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到了3500年前,榫卯连接梁柱的框架结构体系问世,至唐代达到成熟期。
近代之后,钢、玻璃、水泥等新材料盛行,对传统木建筑带来极大的冲击,以致其发展停滞不前。
日本也有着悠久的木结构传统,在经历二战后因为防灾而禁用木构建筑的时期之后慢慢开始复兴。
进入21世纪,日本建筑界推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造出一大批优秀的木结构建筑,不仅包括小型的校舍会所,还包括桥梁和大型体育馆等。
光、空间与形式析安藤忠雄建筑作品中光环境的创造

光、空间与形式析安藤忠雄建筑作品中光环境的创造一、本文概述《光、空间与形式析安藤忠雄建筑作品中光环境的创造》一文旨在深入剖析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中光环境的独特创造。
安藤忠雄作为当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以独特的空间感和形式美闻名于世,而他对光环境的运用更是其建筑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通过解析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探讨他如何在设计中巧妙地运用光线,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光环境,进而分析这种光环境对空间感和形式美的影响。
文章首先将对安藤忠雄的建筑哲学和创作理念进行概述,揭示其建筑作品中光环境创造的思想基础。
接着,通过对具体建筑作品的案例分析,详细阐述安藤忠雄如何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和形式中巧妙地运用自然光和人工光,创造出独特的光环境。
这些案例将包括安藤忠雄的代表性作品,如“光之教堂”“水之教堂”等,以展现其在不同建筑类型中对光环境的灵活运用。
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安藤忠雄的光环境创造手法对空间感和形式美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揭示光环境的创造如何增强空间感,使建筑空间更加富有层次和深度;分析光环境的创造如何提升形式美,使建筑作品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文章将对安藤忠雄的光环境创造手法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其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
文章还将探讨这种光环境创造手法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如何继续发展和创新,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考。
二、安藤忠雄建筑作品中的光环境设计原则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中,光环境的创造并非偶然,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设计原则。
他强调光的自然性。
他相信,光是自然的元素,其变化与流动为建筑赋予了生命。
因此,他倾向于使用自然光,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法,如大面积的窗户、天窗、光井等,将自然光引入室内,创造出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的光环境。
安藤忠雄注重光的空间性。
他认为,光不仅是照明的工具,更是塑造空间的重要手段。
他通过光的投射、反射、折射等方式,创造出丰富的空间感,使得建筑的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和立体。
日本当代建筑空间的解读

日本当代建筑空间的解读安藤忠雄(Tadao Ando)是日本当代建筑大师之一,虽不是正统建筑教育背景出身,但凭借刻苦自学,成长为一代大师。
安藤忠雄将日本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的注入到现代建筑空间之中,透露出浓厚的“日本味儿”,他通过对自然的尊重、现代建筑材料和几何形体的运用,重视人们对建筑的体验和空间感的营造,创作出富有灵性和禅意的空间,建筑中那种隐约可感知的东方文化,呈现出朴素内敛的文化观念。
本文把观察点放在禅意与文化内涵方面进行分析安藤忠雄的相关建筑作品,探索现代建筑应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
标签:安藤忠雄;现代建筑;传统文化1、承袭传统文化的当代建筑设计二战之后,日本为了迅速崛起,广泛学习西方文化与技术,日本建筑师们也不断的寻找、探索日本战后现代建筑的出路。
安藤忠雄在找寻现代建筑的出路上,不断的探索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平衡。
日本的现代建筑该怎样去继承传统文化?安藤忠雄的思索是:“并非继承传统的具体形态,而是继承其根本的精神性的东西,并将其传承到下一个时代。
” 安藤忠雄是如何探索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呢?本文通过对他的两件作品“光之教堂”与“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进行分析。
“光之教堂”是安藤忠雄非常成功的作品之一。
光之教堂坐落在日本大阪府茨木市的郊区。
光之教堂由一个混凝土长方体和一面与之成15度斜向置嵌入的墙体组成,这一面倾斜的墙面教堂的入口,转变了进入的方式,并与礼拜堂分割开来。
教堂内部的地面呈阶梯状下降,这打破了传统的教堂建筑,圣坛与牧师不再高高在上,体现众生平等的人性关怀。
圣坛后的墙壁仅保留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开口,光线从十字型的缝隙中渗透进来,在黑暗的衬托之下,光的十字熠熠生辉,昭示着光明与希望,自然的光升华为精神的光。
强烈的明暗对比,让整个空间更加静穆,圣徒则在这寂静中冥思、顿悟。
而透过这宗教色彩的十字型光线,大自然的存在感体现得更加真切。
不断变化的光影,记录着时间的流逝,也体现出日本禅文化中时光易逝的人生体悟。
解读伊东丰雄建筑作品的“暂时性”理念表达

解读伊东丰雄建筑作品的“暂时性”理念表达王洁;吴俊【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5(0)2【摘要】For the special geographic feature and national tradition, the “temporary” culture of architecture has gradualy been formed in japan with diverse expression.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feature of information times, toyo ito has combined the theory of “temporality” with his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has made it more meaningful through his continuous thinking and practicing. This paper is mainly about the analysis on the theory of temporality of architecture through the four aspects below: the “temporality” of architectural forms, architecture reflects “temporary” things, the “temporality” of spatial functions and architecture regarded as “temporary” place in the city, and then discusses the enlightenment of this theory on architectural design.%独特的地理特点与民族传统使日本形成了丰富的“暂时性”建筑文化,对于建筑的“暂时性”形成了多角度的解读方法。
日本当代建筑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当代建筑对中国的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日本当代建筑中一些范例的分析研究,从日本当代建筑对传统建筑内涵的继承、传统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方式和对待建筑的严谨态度三方面对其成功之处加以分析,试图寻找经验以帮助中国建筑加以借鉴。
关键词:日本当代建筑传统继承中国建筑设计启示众所周知,中、日两国的传统建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在建筑的形式、结构还是材料等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近代以来两国的建筑发展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建筑也呈现出不同的气象。
1对传统建筑内涵的继承通过对日本现代建筑中一些优秀实例的研究,发现这些建筑最打动人心的部分是她让人领略到的强烈的日本韵味。
而这种韵味又不是仅仅是来源于传统形式使人产生的共鸣,更重要的却是她们体现出的内涵与精神带给人的奇妙的心灵感受。
1.1对传统空间精神特质的把握与延续禅宗自传入日本之日起,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消化和吸收,在各个领域对日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正如铃木大拙所说:“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禅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①。
1.1.1“奥”空间理论“奥”空间概念是由桢文彦在“日本的城市空间的奥”一文中提出的。
他认为“日本有着与众不同的丰富的空间形态,其特点是通过一层层的“膜”,形成多层次的境界,从而少中见多,可以使较浅的空间取得深邃的感觉,这种深层的中心空间表示的就是“奥”的概念”②。
这种从有限到无限的空间扩展感产生的精神诱导,可以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这可以在桢文彦设计的代宫山集合住宅街区中深刻的体会到。
“代宫山集合住宅街区的群体建筑分为A、B、C、D、E、F、G六栋和丹麦驻日本大使馆,整体规划原则是“线型道路+雁行形建筑+点形广场”。
” ③。
1.1.2“灰”空间“灰”空间现在越来越多的被提及和运用,日本建筑师对它更有自己的理解。
“日本江户时代的审美观有一种由物质性的、肉欲的世界向非物质的、精神的世界转换的倾向。
③”从江户时代晚期起,利休灰也作为一种流行的色调而深受大受欢迎,他表现的是一种简朴而又清纯的美学思想,表达了多种对立因素相互中和从而达到的共存与连续的状态。
日本建筑师对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启示

日本建筑师对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启示作者:朱嘉蓥指导老师:王润生单位:青岛理工大学专业:建筑学摘要:通过对日本当代典型建筑师的代表之一,妹岛和世的建筑设计手法和相关作品的浅析,来发现和探索日本建筑师在建筑理论问题上的独特观点以及对于现代中国建筑设计思维和理论上的启发。
关键词: 妹岛和世、设计理念、空间关系、启示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妹岛和世生平简介1.1个人经历及职业背景自1990年代以来的日本建筑发展是围绕几个中心人物来进行的,而妹岛和世就是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妹岛和世其“透明轻薄”的建筑语言使建筑在环境中若隐若现,具有很强的“穿透、流动”性。
她在1981年从日本女子大学硕士班毕业之后,就进入了日本名建筑师伊东丰雄的事务所工作,14年后,与西泽立卫成立了sanaa 建筑设计事务所。
2004年,两人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赢得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
2010年,与西泽立卫一起荣获象征建筑学最高荣誉的普利兹克奖。
1.2妹岛和世主要建筑设计理念妹岛和世认为现代的建筑设计是要紧密地与所在的时代社会相结合,建筑也应该体现出时代精神。
作为五十年代出生的建筑师,妹岛和世被评论界称为是“从小通过电视和录像等媒体培养出来的一代建筑师,对于建筑空间特性有着其独特的看法”。
她认为建筑一向要与环境发生关系,这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她没有简单的仅仅以某种建筑形式来反映时代,而是以一个建筑师的责任感来重新思考新时代的建筑问题,如住宅的私密性和公共建筑的个人空间等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建筑语占如透明性、均质化、轻盈性等表达对时代的态度。
妹岛和世的简约风格延续了现代主义的基本观点,符合技术美学的范畴。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形式上反对任何外加的装饰,减少、否定、净化来摈弃琐碎,去繁从简,以获得建筑最本质元素的再生,获得简洁明快的空间,用简单的形体、有限的色彩表达现代简洁的审美趣味。
二是认为美的基础在于建筑处理的合理性和逻辑性,这包括建造逻辑、空间的逻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大学《日本当代建筑思潮及作品分析》课程报告题目日本当代建筑的启示姓名江明学号 2513206070学院建筑学院指导教师刘彤彤2013年9月6日日本当代建筑的启示——以丹下健三建筑思想来理解对中国的启示江明摘要:通过对建筑师丹下健三这一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相关性的探讨,分析了丹下健三与柯布西埃、安藤忠雄等建筑师思想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及其成因,并试图以此为切入点找到分析丹下健三建筑思想的线索,由丹下健三的建筑思想来分析日本建筑对中国建筑师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当代建筑;丹下健三;思想;理解;中国;启示引言丹下健三(1913年—2005年),1938年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1949年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地点原址建造和平中心的设计比赛中胜出,并由此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其重要作品有原爆和平中心、东京奥运会主会场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山梨县文化会馆、圣玛丽亚大教堂、东京都新市政厅、东京草月会馆新馆等,另有部分位于北非和中东的建筑作品,如约旦哈西姆皇宫工程、阿尔及尔国际机场等。
丹下健三的建筑创作生涯长达60余载,在建筑教育方面也有卓著贡献。
1987年,丹下健三在74岁时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日本建筑师,也是第一位亚洲得奖人。
对于日本近现代建筑发展来说,丹下健三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文中试图关注作为建筑师的丹下健三这一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相关性,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对其建筑思想进行探讨,来分析日本建筑思潮对中国建筑师的启示。
1、丹下与柯布丹下建筑思想中的现代性受到了柯布西埃的很大影响,他自建筑生涯伊始就拜倒在了柯布西埃的魅力之下,他的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柯布西埃的影踪:带有压迫感的大尺度、对混凝土的崇拜性的运用、强烈的立面韵律感和分割、底部架空以及显而易见的蓬勃生机。
“我为各种(过去的遗产)所感动。
伊势神宫、桂离宫让人感动,另外希腊、罗马、文艺复兴的建筑也大大地让人感动。
与此相匹敌的现代建筑只有柯布西埃。
我曾为他的马赛公寓和里昂的修道院所感动,而对其他的现代建筑师和这些人的作品则全然不为所动[1]。
”丹下带着一种对柯布的热情从事着在日本的土地上建造“现代主义建筑”的工作。
然而,与其他一些同时代的建筑人不同,丹下对柯布西埃的学习并不止步在对其创造的新形式的学习上,而是指向了柯布西埃这么做的原因以及其中蕴藏着的含义。
“在观察柯布西埃时,作为他的思想、他的概念虽是抛弃了样式主义,还是赤裸裸的,但他具有现代的样式,穿上了现代的衣服……可以说是把建筑的价值加以综合,所以这让人们感动。
”丹下认为柯布西埃建筑的动人之处来自于他冲破传统样式的束缚,但并不反对最根本的美的准则,他在强调去除多余满足功能的同时,建立了自己的新“样式”,而且赋予了它们一种工业时代的新精神。
丹下灵敏地发现了这一点,并且将之贯彻到了自己的建筑工作中。
也正因为如此,丹下作为一个现代主义的推崇者,却并没有站在传统的对立面,而是一直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令人感动的元素。
对于丹下来说,这种元素最直接的来源就是日本的传统文化。
2、丹下与丹下正如没有人能够从他(她)的生长背景中剥离开来一样,作为建筑师的丹下同样无法和作为日本人的丹下剥离开来。
早在二战期间,丹下还是一个东京大学学生时,就曾以其含有日本传统意向的竞赛方案连续三年获奖。
1954年前后,日本建筑界展开了关于传统问题的热烈讨论。
如果说丹下在战间的建筑探索是在日本的传统中注意现代建筑的话,此时的丹下已经转向了把传统融合在现代建筑之中。
“……体现当代日本人对于自然和现实认识上的消极性以及逃避现实的软弱、被动的立场。
因此,在表现上更为纤细,更为追求技巧……在这里自然还可以看到高雅的品格,内外疏通,平面的开放性,但如果看不到其中消极被动的一面,就不可能把这些传统发展性的加以继承……”[2]丹下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纤弱感情看作是消极的部分,同时又试图沿袭日本传统建筑形式中优秀的部分,他对传统的批判是站在一个新时代基础上的对旧时代的不赞成。
丹下与柯布一样,沉醉于新技术无法遏制的推动力中,梦想着创造强有力的形态来表征新时代的生机勃勃,热情地参与着新世界的创造。
“当我们以克服日本现实的前进姿态去进行创作时,就会感到日本的传统[2]。
”在香川县厅舍(1958年)中,丹下把木构建筑所具有的美通过钢筋混凝土的造型而提高到了新的层次,在谈到这一作品的创作时,他承认,在否认弥生传统的同时,肯定也求助于日本的佛塔和城,这个作品中他表达的是用现代技术对传统形式的再现。
在之后的仓敷市厅舍(1960年)的设计中,丹下注入了他对于来自于民众的绳文传统的推崇,但是这种推崇并没有经由传统符号来表达,而是完全用现代的建筑语言来表征绳文文化中充满了力量感的强韧意志和自由敏感。
从这里开始,丹下摆脱了香川县厅舍中追求原型的内容,进入到了追求原质的内容。
寻求本质的探索渐渐将丹下的注意力导向了另一个方向,即空间所具有的心理上的情绪或精神上的表现性。
这个时候,丹下已经从对传统的关注中抽身出来,迈向了更纯粹的现代建筑思考,这一时期的优秀代表作之一就是东京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1964年)。
许多人将这一作品与日本传统的巴形图案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丹下又一根植于日本传统的杰出作品,而丹下本人却拒绝承认设计中有出于此的考虑,强调他考虑得更多的是室内空间的气氛和表现性。
但是不管丹下原本的设想是怎样的,最后的结果是代代木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关于日本传统的共鸣,因此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这种现象或者可以解释为,日本传统在丹下思想中的潜在作用把他导向了代代木,在他由关注日本传统走向绝对的现代建筑的进程中,代代木站在了一个恰到好处的位置,取得了两者间的绝佳的平衡。
“我们所面临的困难课题就是如何使现代建筑在日本的现实当中生根[3]。
”3、丹下与安藤如何使现代建筑在日本的现实当中生根。
安藤忠雄给出的答案似乎比丹下的答案获得了更多的赞同。
安藤的追随者指出:“在安藤的建筑中,日本传统文化的纤弱、精巧、冷静通过作品划分细腻、细部精致、构成清晰、理性得体的表达出来”;“日本的传统木建筑的风格正是这种女性化的冷硬纤弱而全然不是丹下所表现的那种粗犷”[4]。
很明显的,这种所谓的日本传统文化正是丹下试图抛弃的那一部分“消极”的传统,也正因为如此,丹下的建筑才会表现出强烈的力度感来对抗这种消极,丹下的粗犷全然不是为了纤柔雅致的情感而生的,自然就不会表现出那样的氛围。
丹下和安藤都是在诠释着各自心目中的日本文化,并且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达到了这一目的。
丹下和安藤成名于日本发展的不同时期,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该是并列的比较而应该是前后的接替。
社会发展中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不同的需求,也会有顺应而生的不同产物。
丹下经历的是日本战后大发展的勃勃生机和西方现代主义的崛起,他的“现代主义”表现得强烈而直接;而在安藤的年代日本经济发展已经减慢,人们已经失去了大发展中的乐观和干劲,也不再相信纯粹功能主义的神话,逐渐退回到了淡薄宁静中,转而寻找感情上的依托。
当然,不得不承认的是丹下的时代已经远去了。
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国内出现了价值观的混乱和对于前一时期的反省和批判,丹下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转而向国外发展:“对日本来说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减慢,价值观也在随之变化,而第三世界却变成了日本以前的那种价值观”,“对第三世界来说,高度成长时期的价值观是最必要的”(这种做法让人联想到柯布也曾在第三世界寻求自己设计的实施,却不过是种理想实现的折衷罢了)。
而安藤30岁时开始崭露头角,他坦诚自己崇拜丹下健三与柯布西埃,却走出了与他们不同的属于自己的道路。
丹下所从属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人们仍然需要为一个信念而思考、努力、不断求索的精神。
4、对中国建筑师的启示。
(1)民族文化传统上深层次的继承。
日本建筑在吸收西方的同时不仅仅是严格遵循他们的形式和样式,同时也是着力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不同的途径对西方建筑进行拆分—重组—创造。
把握日本建筑和文化的民族之魂,表达到诠释自身固有文化的目的。
同时日本也是经历了从模仿到翻译的过程,这种由表象的模仿到深层次的认知是思想上的进步,也是认识事物发展的必经之路。
而中国建筑一直都在形式上进行设计,就以为是很好的继承了传统,忽略了自己传统空间和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建筑师对于文化上的传承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日本对于师徒间的师承关系也是尤为重视的,甚至每一代的建筑师都拥有每一代相应的结构师,而相反的中国就缺少了这种一脉相承的建筑教育体系。
中华名族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我国在现代教育体制上的缺陷导致了学生缺少了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研究。
(3)学习西方思潮,融合传统理念,就如日本学习巴洛克式建筑,形式上是欧式风格,而建筑比例、尺度和平面模数完全遵从于日本风格和习俗,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而对于建筑本身的识别性在渐渐的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民族文化传统上的理解。
参考文献:[1]马国馨.人·技术·建筑·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5.[2]马国馨.传统和创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321-322.[3]马国馨.几点经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371.[4]王伯扬.丹下健三的40岁和40岁的安藤忠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40. [5]沙永杰,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过程中建筑师的作用——与日本之比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7.[6]任延敏;张祥智.从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看继承与创新[J].山西建筑.2007.(7). [7]古市徹雄;周有芒,日本的现代建筑历程[J].建筑创作.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