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可能性——日本建筑师西泽立卫访谈录
妹岛和世的不确定性

二、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思想建筑界从上个世纪60-70年至今,一直酝酿和加深对“不确定性”的认识,虽然经过了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浅层解读或者误读,终于走向其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时候,这在新一代的建筑师如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身上表现得更加尤为明显。
在前面师承关系上,可以看出建筑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在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只有作为三位一体完整地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确定地说建筑界对后现代社会中“不确定性”真正地领悟了和理解了。
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形式上的不确定性,功能上的不确定性和设计方法的不确定性。
其实,还有概念的不确定性,观念的不确定性等等。
这些都可以归属到上面的三种之内,从目前建筑界的发展状况来讲,和当代人们对建筑认识深度来看,分成三个方面来论述,应该说可以比较全面地把建筑上的“不确定性”的发展成果阐述清楚。
(一)形式的不确定性形式的不确定性,正确地说法应该是视觉上的不确定性。
在伊东丰雄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建筑的轻型材料的使用,从而造成建筑的轻盈感或者说漂浮性。
伊东是从风的研究开始对建筑的流动性和轻盈感所作理解的。
初期,他对“不确定性”的理解,也多局限在形式的“不确定性”上。
到了后来,他偏向了对“半透明性”理解,这个转变应该是对形式“不确定性”的理解的飞跃,甚至可以这样说,是从写实性的“不确定性”向写意性的“不确定性”的巨大的飞跃,这一点至关重要,乃至后来影响到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的视觉上的“不确定性”,使得他们建筑的空间、通灵剔透,具有“禅”一样的纯净空间(图6)。
虽然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领悟到了这点,并且把老师的认识推到极致。
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处理,没有伊东丰雄那样,用材料的“形式”来营造轻盈的气氛。
他们的建筑形式反而是笨拙的方形、圆形或方形和园形组合而成的。
他们的建筑外在体量(形式)透出了一种拙朴,但是他们建筑的材料(透明性或半透明性)的使用,应该削弱了形式(体量)的呆板(图7)。
案例分析House N

藤本壮介 House N 案例分析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学号: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成绩:2016年 5月目录1 设计师简介 21.1 成长经历: (2)1.1.1 设计理念: (2)1.1.2 创作关键词: (2)2 建筑基本情况 (2)3 建筑分析 (3)3.1 表象 (3)3.2 内在 (3)3.3 本质分析 (4)4 总结整理 (6)立面 (6)平面 (7)1设计师简介1.1成长经历:藤本壮介是日本新生代最有才华的建筑师之一。
他在2000年创建了藤本壮介建筑师事务所,团队由15位建筑师、设计师、工艺师和研究员组成,同时担任京都大学、东京理科大学、昭和女子大学的客座讲师。
曾获得《建筑评论》大奖,2008 日本建筑家协会大奖,2008巴塞罗那世界建筑节一等奖,2009年《Wallpaper》奖。
藤本壮介经常用“原始”形容他的作品。
他把建筑实践看成是探索世界和人道的一种方式。
1.1.1设计理念:在上大学之初,藤本原先更想成为爱因斯坦般的物理学者。
由于爱因斯坦对于时间与空间有着异于常人的解读,也曾提到过空间与密度随着速度与时间因素而扭曲变形的论述,因此这份对于空间的特殊解读方式让藤本为之深深着迷。
虽然藤本后来转为专攻建筑,不过这份深受物理学影响所产生的(空间思维)却早就已经体质化在藤本的身上。
另一个对藤本影响深远的是与东京这个高度复杂的复合性都市的接触。
相对于藤本故乡北海道那片宽阔的大地,东京这个复杂纠葛的现实环境带给藤本决定性的震撼,同时也让他发觉都市所这个复杂体系中的无穷魅力。
例如藤本在东京的住处周遭盖了一大堆房子,让来自北海道大自然当中的他感到无比新鲜,并觉得舒适而饶富趣味。
这样的人工环境仿佛就像是自然形成的模样。
[2]1.1.2创作关键词:在人造环境与大自然的空间缩与放的实际体验当中给予藤本许多启示,特别是对于(复杂体系)之逻辑的领悟。
藤本指出(空间就是一种关系性),而空间/建筑也可以看做是依循着局部的规则与秩序所(长)出来的结果。
建筑师挥舞的利器山本理显建筑设计的系统化探索

:您如何看待建筑的可能性?
西泽立卫:我认为建筑的可能性是无限的。作为建筑师,我们需要不断地探 索新的材料、技术和设计理念,以创造更加实用、美观和可持续的建筑。同时, 我们也需要社会和环境问题,努力让建筑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为人类创造更加 和谐的生活环境。
:在您的作品中,您如何平衡创 新和传统?
二、解构主义与设计
解构主义是山本耀司设计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他常常将服装的结构进 行拆解和重组,使服装更加具有创意和趣味性。他的设计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 不规则的裁剪、拼接和重叠等手法,这些手法都是解构主义的典型表现。通过这 些手法,山本耀司打破了传统的服装结构,让人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服装形式。 同时,解构主义也表达了一种自由、反叛和个性的精神,这与山本耀司的设计理 念也是非常吻合的。
西泽立卫:我认为创新和传统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在 我的作品中,我注重使用新型材料和技术,同时也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例如, 我曾经设计了一座结合了现代材料和传统工艺的住宅,让人们能够感受到传统与 现代的完美结合。
பைடு நூலகம்
:您认为未来的建筑将朝着什么 方向发展?
西泽立卫:我认为未来的建筑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随着人类 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建筑行业也需要不断地探索新的环保技术和材料, 以创造更加绿色、健康的建筑。同时,未来的建筑也需要注重智能化和适应性,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需求。
在这个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建筑师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和工 具,以保持竞争优势。他们还需要学会如何将这些技术和工具应用到实际项目中, 以实现更好的设计效果和经济效益。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师们需要充分发挥自己 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不断推动建筑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日本建筑师对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启示

日本建筑师对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启示摘要:通过对日本当代典型建筑师的代表之一,妹岛和世的建筑设计手法和相关作品的浅析,来发现和探索日本建筑师在建筑理论问题上的独特观点以及对于现代中国建筑设计思维和理论上的启发。
关键词: 妹岛和世、设计理念、空间关系、启示1妹岛和世生平简介1.1个人经历及职业背景自1990年代以来的日本建筑发展是围绕几个中心人物来进行的,而妹岛和世就是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妹岛和世其“透明轻薄”的建筑语言使建筑在环境中若隐若现,具有很强的“穿透、流动”性。
她在1981年从日本女子大学硕士班毕业之后,就进入了日本名建筑师伊东丰雄的事务所工作,14年后,与西泽立卫成立了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
2004年,两人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赢得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
2010年,与西泽立卫一起荣获象征建筑学最高荣誉的普利兹克奖。
1.2妹岛和世主要建筑设计理念妹岛和世认为现代的建筑设计是要紧密地与所在的时代社会相结合,建筑也应该体现出时代精神。
作为五十年代出生的建筑师,妹岛和世被评论界称为是“从小通过电视和录像等媒体培养出来的一代建筑师,对于建筑空间特性有着其独特的看法”。
她认为建筑一向要与环境发生关系,这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她没有简单的仅仅以某种建筑形式来反映时代,而是以一个建筑师的责任感来重新思考新时代的建筑问题,如住宅的私密性和公共建筑的个人空间等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建筑语占如透明性、均质化、轻盈性等表达对时代的态度。
妹岛和世的简约风格延续了现代主义的基本观点,符合技术美学的范畴。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形式上反对任何外加的装饰,减少、否定、净化来摈弃琐碎,去繁从简,以获得建筑最本质元素的再生,获得简洁明快的空间,用简单的形体、有限的色彩表达现代简洁的审美趣味。
二是认为美的基础在于建筑处理的合理性和逻辑性,这包括建造逻辑、空间的逻辑等。
2 妹岛和世建筑作品实例分析妹岛进入1990年代后的第一个重要作品就是熊本县“再春宫制药女子宿舍”。
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共同呈现

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共同呈现——圆的秩序与解构方振宁文图事实证明,城市对建筑家的选择非常重要,他对提升这座城市的形象,以及城市的持续性发展有着关键作用。
2004年10月竣工的金泽21世纪美术馆,所在地金泽市位于日本西侧,以宁静的园林和古寺而闻名,受中国文化影响而取名的“六兼园”,是日本三大名园之一,金泽市有“小京都”之美誉。
然而在离日本的现代文化中心东京有一个多小时飞机行程那么远的地方,决定建一座能够吸引世界目光的当代美术馆,需要有非凡的勇气,特别是在当今日本经济萧条,所有美术馆都进入严冬时代的今天,是让人不寒而懔的话题。
然而山田市长同意在金泽市最显要的位置划出了一块地,即以金泽大学原来附属小学所属的基地建造一座当代美术馆,简直是一个巨大的冒险。
有秩序的解构美术馆是一个非常低矮的圆形建筑,像一个UFO落在金泽市的中心地带,建设共花了4年时间,自从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SANAA中选这个项目,就一直是人们关注和议论的话题,其建筑模型已经多次参加日本和海外国际性展览。
这个在美术馆建筑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造型,外观是一个直径为112.5米的正圆,而在一个巨大的圆盘上安置有大小、高低不同的立方体和圆柱体,显然是有意识控制整体建筑的高度,对于那些初到者好象遇到一个迷宫,因为面对的不是一个有着美术馆正门,等待来者的通常美术馆建筑,正是这个表里不分,展览室分散结构,所有的面都可以被认为是正面的美术馆,才引来众多的议论和聚集了无数好奇的眼光。
它从本质上解构了我们概念中的美术馆建筑,为了强调超级扁平和超薄的视觉效果,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把在功能上承重;而在视觉上成为障碍的柱子打散,将柱子变成森林。
我把这种有秩序的解构称作日本式解构,这是相对于西方解构主义而言。
其实妹岛已经在古河综合公园的饮食设施这个建筑中,成功地首次实验了“柱之森”,在那之后的芝加哥伊利诺理工大学学生中心方案又延续了“柱之森”的美学,金泽21世纪美术馆是这一美学的延长线。
西泽立卫——没有束缚的飘逸建筑打造者

西泽立卫,1966年生于东京都,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师,毕业于横滨国立大学。
1987年,妹岛和世离开了工作了6年的伊东丰雄事务所,自立门户。
偶尔回去拜访伊东丰雄的过程中,妹岛和世慢慢认识了新来伊东丰雄事务所的西泽立卫。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初,西泽选择了追随妹岛,并于1995年西泽与妹岛和世共同成立SANAA,1996年完成了两人的第一个作品。
在这之后,他们先后拿下了许多国际大奖,他们的荣誉起点是1998年的日本建筑学会奖,到了2004年两人则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赢得了当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并在2010年两人一起荣获象征建筑学最高荣誉的普利兹克奖。
除了SANAA 之外,西泽立卫和妹岛和世都有各自独立的工作室,带领着各自进行的项目。
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室中能独扛大旗,在合作项目中又能相互配合。
在讨论中,他们一个思维感性飘逸,一个维持理性分析,使得他们的作品建筑在创新之余又不显得过于取巧。
正是这样平等而辩证的合作模式,他们成为了不可代替的黄金组合。
其中,西泽立卫与妹岛和世默契配合的同时又有着自己独特的理念。
细致、直观、轻盈、简洁是西泽立卫的建筑设计风格。
他的建筑通常显得异常纯粹、朴实而轻薄。
他的作品多以简约的形态空间的流动感以及与环境巧妙融合为特色,无不体现了西泽立卫在建筑上的实验精神,以及他对另类都会生活模式的兴趣。
——没有束缚的飘逸建筑打造者文/王萱西泽立卫庭院的空间,这也是西泽立卫最喜爱的设计特色。
沿着走廊而建的四个日式庭院清幽静谧,让宾客engawa空间和楼梯设计向拥有百年历史的日本传统住宅建筑致敬俯瞰项目概览大屋顶自然地延续了公园内的有机景观整座美术馆空无一物,既无传世名画,也无新锐精品,每年却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朝圣。
原本灰白的、冰冷的、封闭的水泥空间,在自然的温润下,变得和顺且柔软。
项目概览。
浅析石上纯也建筑策略之“消隐”的建筑——从建筑均质化角度阐释

建材发展导向2018年第15期40水平,因此必须引起重视,这样才能更好的 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 朱琦.中西建筑设计机构方案设计过程的比较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147-148.[2] 张承.面向建筑设计过程的能耗模拟分析——采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程序的开发[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199-200.日本作为一个自然气候恶劣灾难频发的岛屿国家,其建筑中并没有持久、永恒、坚固的观念,而与之对应的是脆弱性、临时性和短暂性。
而石上纯也作为“白派”新的代表人物,师承妹岛和世,沿袭了白派建筑的“轻、薄、透”理念,将建筑的脆弱、短暂、暧昧通过“消隐”的建筑策略发挥到极致。
1 信息时代建筑特征当今信息社会依托互联网技术使得网络中每一个节点都是平等的,有了去中心化,消除等级等特质,这使均质、模糊、不确定性成为了信息时代的关键词。
石上纯也通过对信息时代的认识说道:“与其原封不动地实现显示器中的世界,还不如去消除现实空间的等级,我感兴趣的是消解了真实空间的等级之后会出现怎样一个空间,从中体现出的一种‘抽象性’究竟是什么。
”正是石上纯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信息时代的去中心化、均质性,使其作品极力展现出了平等、均匀的去等级化和均质化,所有的建筑构成要素都被均匀的并置。
2 “消隐”建筑策略之均质化作为日本白派建筑师代表,石上纯也师承妹岛和世,妹岛和世又师承伊东丰雄,他们的作品中都可以寻找出柯布西耶与密斯两位现代主义大师的影子。
伊东丰雄最早针对信息时代提出了建筑中存在的流动感,而流动所要达到的终极结果就是表现为均质化,这承袭了20世纪密斯的“通用空间”的理论即均质化平面。
柯布西耶在1927年提出的多米诺体系就是流动空间解放的原型,在白派建筑师这里被提炼为板和柱两种元素,强调空间边界的模糊化,弱化内外环境的边界感,达到内外空间的均质化。
对于均质化妹岛和世曾说:“应把焦点集中在一个可以胜任多种功能的均匀同质空间上,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建筑中注重强调奇异的或是例外的元素,则自相矛盾了”。
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

SANAA呈现出一种新的建筑风格。
除了对结构和设计的关注,他们开始把目光周围生活群落,环境和客户的个人需要:细致的研究,直觉的感受构成SANAA的建筑设计,例如,他们设计的私人住宅就摆脱了传统的惯有模式。
更准确地说,他们打开了建筑的设计程序,为各种不同情况的需求提供了实际的,灵活多变的设计。
非坚实的物质――比如玻璃,就是他们经常采用的材料。
他们运用透明的物质构成交错的空间,把人们从对建筑空间的惯有体验和透视观感中解放出来。
这些SANAA的基本理念对年轻一代建筑师产生了巨大影响。
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各自独立,又共同组建了SANAA,2004年第九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他们的方案金泽21世纪当代美术馆(twenty-first centur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获金狮奖最佳方案奖。
稍后在瑞士Lausanne联邦工科大学(EPEL)学生中心国际指名竞赛中击败了让.努维尔,赫尔佐格和德穆隆,库哈斯,扎哈.哈迪德等获胜,更加引人注目,除了先前完成的金泽21世纪美术馆外,同时进行的大项目还有西班牙的瓦伦西亚近代美术馆扩建项目,这在妹岛和西泽的建筑生涯中也是难得工程,妹岛和世的美学在建筑界视野中日渐浮上。
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美学最重要的地方是他们多次试图将普通的公共建筑营造出供认冥想的空间,这也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那种文化精髓流淌在妹岛的血液之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把那种白色,轻盈,透明,超薄等各种手法理解为创造暝想空间的手段。
先谈谈西泽西泽作品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地方在于建筑师对待空间的态度和考察空间的方式。
日本建筑评论家五十岚太郎说,西泽考察空间的方式是很具独创性,他仿佛站在一架变焦相机的背后,不断调整变焦,不断改变放大缩小的倍数,从而观察到别样的,丰富多彩的空间状态。
西泽说虽然建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空间以外可能还有更多的东西,但空间对他来说非常重要,这是很明确的。
西泽喜欢的空间是一种开放的,有公共性的空间,与许多人进进出出,有公共性的,交流的空间,比如咖啡馆,露天茶室,人们可以自由的进出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同时,又有私密性的一面,人们聚在一起,同时也在做自己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的可能性——日本建筑师西泽立卫访谈录(李江:以下简称李,西泽立卫:以下简称西泽)2010年普列茨克建筑奖获得者之一,另一位为妹导和世李:我对日本建筑界有两个很深的印象。
一是建筑师队伍积累雄厚。
在各个年代层都拥有几位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建筑师,这在其他国家是少见的。
二是建筑师分代比较明确。
年轻一代无论是真正拥有自己的思想,还是为反抗而反抗,都有意识地与上一辈建筑师保持距离。
西泽先生出生于1960年代中期,是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的代表。
你在大学学习建筑的1980年代正是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盛行的时期,当时你是如何看待这些潮流的呢?西泽:1980年代前期流行后现代主义,当时我还不是大学生,所以后现代主义对我来说是后来的追加体验。
研究生时期我读了罗伯特·文丘里的书,觉得非常有意思。
他对学生时期的我影响很大。
李:你是指文丘里的理论,不是作品?西泽:对,主要是理论。
他也有一些好的作品。
文丘里做了很多了不起的工作。
首先他无视“历史”。
例如他对罗马风建筑、巴洛克建筑、柯布西耶和赖特的现代建筑是等同看待的,完全打破了当时的历史观。
另一方面他很重视“历史”。
他的理论论及了西方建筑历史中几乎所有的东西,视野之宽阔,令人惊讶。
另外,他研讨美国建筑、欧洲传统建筑,对建筑的“表皮”进行了分析,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新的视点。
李:1960年代正是“现代主义”最盛行的时候,大家对功能、空间、结构等建筑内部的东西很重视,奉若神明。
西泽:对,文丘里发现了不同于一般人考虑的、全新的建筑体系。
他用“表皮”来分析建筑。
本来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建筑一定是有外皮的。
可当时只有文丘里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他的想法很有个性。
李:他的代表作品“母亲的住宅”立面就很有新意。
西泽:对。
但从根本上来讲他主要还是理论上的贡献。
文丘里非常喜爱建筑。
他评价建筑时,不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判断这个建筑是否重要,而是强调这个建筑对自己是否重要。
用这种自己建立起来的体系对历史上的建筑进行评价,完全不用“历史”的审美体系,因此,可以说文丘里是完全无视“历史”的。
这给我很大的启发。
李:1980年代后期,解构主义的影响力非常大,特别是1988年在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解构主义建筑”的展览。
西泽:1980年代后期解构主义刚开始流行的时候,我正在大学学习。
当时可以说解构主义来势凶猛。
但我对解构主义没有一点儿兴趣。
1988年解构主义的那个建筑展览,屈米、里勃斯金德、埃森曼、盖里、OMA都参加了。
我只对OMA感兴趣。
当时OMA被归类到解构派里,可我认为OMA的建筑和其他解构主义建筑师有根本的不同。
我完全倾向OMA。
实际上,在1980年代后期的日本,你很难不受到雷姆·库哈斯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谈论库哈斯。
受到的影响有各种各样,我想大家主要还是通过库哈斯感受到了建筑的乐趣。
大家从库哈斯那里重新学习了“历史”.是他复苏了历史上的建筑运动。
在他登场之前,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们经常谈论“引用”,“记号”,“切断”,“脱构筑”等,具体的设计手法则非常陈腐,解构主义也基本上是后现代主义的延续。
我觉得没有什么意思。
在库哈斯以前,我们以为20世纪初的现代建筑运动是禁欲主义的,枯燥无味的运动,经过库哈斯,我们才知道不是这么回事,像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的建筑就非常有意思。
当然,他的建筑实践,像“拉比勒脱公园落选案”、“法国国家图书馆方案”等在设计方法论上也给大家巨大的冲击。
总的来说,大学时代我比较喜欢文丘里和库哈斯。
李:在大学时期你曾去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实习过一段时间,伊东丰雄对你有什么影响吗?西泽:我在研究生一年级的暑假非常唐突地给伊东建筑事务所打电话,联系去做临时工。
实际上我大学4年间对建筑都没有太努力学习,当时对伊东先生也没有太深的认识。
现在回想起来,可能只是对伊东立足于考虑“现在”的设计姿态所吸引吧。
他从不仿效历史上已经形成的建筑,已经建起来的建筑,或者说像后现代那样已经形成的潮流。
伊东经常考虑的是“现在”的建筑。
简单地说就是面向“现代”的一种设计姿态。
我打完电话后就去了他的事务所实习,这样就与伊东先生有了一起工作的机会。
对我来说,伊东是我第一个面对面接触的建筑师。
以前我对建筑师的理解都是从杂志、书本上得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伊东丰雄对我的影响非常重要。
毕竟书本上的接触与面对面的交流是完全不同的。
李:具体说怎么不同呢?西泽:有一次我去参观伊东丰雄的自宅“银色住宅”,晚上就在伊东家里边喝酒边聊天。
伊东先生喝得有些醉了,话特别多。
我也很兴奋。
在说到什么的时候,他突然一下捏扁了手上的铝合金啤酒罐,举着对我说:“建筑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
我吓了一跳。
当时桌上还摆着威士忌,日本清酒的酒杯。
我就举起威士忌酒杯冲着伊东先生说,“这个不行吗?”伊东摇头。
我又举起了日本清酒酒杯,伊东还是摇头,晃着手里捏得变了形的啤酒罐。
我好像一下悟了过来,理解了伊东建筑的本质。
李:伊东在追求一种轻盈的建筑状态。
西泽:是这样。
伊东先生说建筑非得像啤酒罐不可,他是说建筑存在的状况应当像啤酒罐,要非常轻,而且看起来很弱很容易垮掉的样子。
相比起来,威士忌酒杯非常古典漂亮,堂堂正正。
陶瓷的日本清酒酒杯民间工艺品味道太浓。
我想可能是这个原因。
当然伊东先生并不否定工艺品的建筑,古典的建筑,但这些不是他应该去做的建筑。
他也不会去说这些建筑的好话。
他用自己的视点去判断东西的好坏,有独立的历史观和独立的人格,这一点我非常喜欢。
通过建筑,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世界,我想这是伊东给我的启发。
他对已经形成的“历史”,不是去跟从,当然也有跟从的时候,但要通过自己的判断,非常的个人主义。
在伊东事务所我还认识了妹岛和世。
那时她刚从伊东事务所独立出来,有时偶尔回到伊东事务所来看看。
那时她没有什么设计工作,我觉得她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
就在伊东事务所休息的时候到她的事务所打临时工。
这样我在两个事务所同时工作了一段时间。
我感到妹岛和世是做事业的人,她很有干劲,充满了爆发力。
当时日本也处在泡沫经济最高潮的时期,到处都沸沸扬扬,可不像现在这样没有生气。
李:你在妹岛和世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5年后,于1995年和妹岛一起成立SANNA,作为合伙人开始共同设计,1997年后又成立了西泽立卫建筑设计事务所独自开展活动。
除此以外,你还与其他一些建筑师进行合作设计。
也就是说用个人、组合、网络的方式同时进行,这些不同的工作方式对建筑的形成有什么影响?西泽:我觉得做设计有时像谈话一样,有了一个话题或者想法后需要培育发展下去。
一个人说下去和两个人一起说是不一样的。
另外谈话的对手不同,话题的展开方向也会发生变化。
建筑像孩子一样,一个人培养,两个人培养,三个人培养,这个孩子的性格会不一样,所以我认为各种设计方式都值得尝试。
李:和同时代的建筑师相比,我觉得你的作品对空间非常关注。
西泽:我很喜欢空间。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空间,有的是建筑产生的空间,也有一些不是建筑产生的空间,有旧的空间,也有新的空间,总之有各种各样有意思的空间。
我很喜欢参与空间的创造,希望能做一些同样有魅力的、毫不逊色的空间出来。
虽然建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空间以外可能还有更多的东西。
但空间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这是很明确的。
李:你认为什么样的空间具有魅力?西泽:我喜欢的空间很多,比如说我比较喜欢一种开放的、有公共性的空间,与许多人有关系,许多人进进出出,有公共性的、交流的空间,例如咖啡馆、露天茶室,人们可以自由地进出,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同时它又有私密性的一面。
也就是说大家虽然聚在一起,同时也在做自己的事情。
有看书的人,有等朋友的人,也有谈话的人。
各种各样的私密性空间同时存在,而整体又是一个公共性的开放的空间。
这样的空间我感到非常有魅力。
李:西泽先生在“市川公寓”里配置了各种不同形态的空间,这些空间形态是如何生成的?西泽:比空间形态更重要的是空间的状态。
我首先对空间的状态感兴趣。
空间的状态与功能、性质有关。
例如一个大的空间,是一个独立的私密性的空间。
如果将它的中央捏细,变的像哑铃那样两头大中间小,就形成了两个独立的,既有私密性的,同时又相互连续的空间。
在“市川公寓”的方案里我关注各住宅空间的关联性。
当然这样的作法引起了空间形态的变化。
我对与空间状态没有关系的空间形态不感兴趣。
就像解构主义的建筑空间,有各种各样的变化,可与功能、状态、私密性、公共性等没有关系,是一种装饰性的形态,没有什么意思。
李:西泽先生在设计中对建筑的外在形态如何考虑?比如立面、体量、形态,还有材料的运用。
我觉得你对材料的应用比较多样化,并不局限于玻璃和金属。
比如在“周末住宅”里你使用木,给人有种新鲜的感觉。
在天津的别墅里你又考虑使用砖。
西泽:对于材料的应用,我是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的。
现在天津的别墅考虑用砖,主要是对具体环境的提案。
希望建筑能够与周围环境相联系,如果限定材料,在任何环境里都用相同的材料,也不是不可以。
但材料有很多种,可以让建筑表现丰富一些。
建筑的外部很重要,像建筑的立面、形态、体量比起建筑内部更具有社会性。
建筑有点像山,在一个环境里,有一座山没一座山风景完全不一样。
同样,建筑的体量非常大,和街区相关联,拥有改变街区的力量,其外观具有社会性。
但在日本,很多建筑的外观最终都是由业主的兴趣决定,比如说业主喜欢和式建筑,建筑的立面就是“和式“的;邻居喜欢北欧的风格,建筑的立面就是“北欧式“的,那么街道就会变得乱七八糟,对此我抱有疑问。
李:也就是说应当由环境,由社会的一方来进行更多的思考,或者说由建筑师作一些更客观的思考。
西泽:对,也许是建筑师的主观吧。
但建筑的外部应当和周围环境相关联,既要与环境有连续性,又应当与环境有一定的独立性,处于一种微妙的状态。
李:西泽先生屡屡提到周边环境。
实际上,西泽先生的作品很多也都是以基地、周边环境的特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像“江田集合住宅”方案,你将低层建筑铺满基地,采用中庭方式防止基地旁边轻轨电车的噪音。
由于基地很不规整,由此在空间和形态上产生了建筑的个性。
西泽:是这样。
虽然在考虑建筑的时候有许多重要的事情。
对我来说,基地、周边环境、设计条件、建筑体量的大小、建筑面积这些东西非常重要。
根据不同的项目,侧重点有所不同。
并不是将所有条件均等地考虑。
有的项目环境非常有特色,有的项目在规模上有特点,像一些特别小的住宅。
有时候业主有一些特别有个性的人生观,有的项目设计条件很有意思。
李:在天津“伴山人家”项目上你是如何考虑设计条件的?西泽:其实某个项目的设计条件重要不重要,要看各个建筑师如何理解。
天津“伴山人家”项目在设计条件上有很个性的地方,像它的别墅建筑面积非常大,有600m2,非常有特点,在日本没有设计这么大面积别墅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