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合集下载

2022年秋高中历史专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

2022年秋高中历史专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

2022年秋高中历史专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习目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战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2.难点: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用生产关系变革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治原理,理解“一化”与“三改”之间的内在关系。

[自主预习·探新知]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奠定基础(1)人民政府领导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2)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

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1)制定: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

(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建设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1)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3)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制度确立——三大改造(1)措施①农业: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①进步性: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局限性: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易错警示]过渡时期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所谓“过渡”是指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高考历史经济发展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高考历史经济发展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12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三大改造 (1)措施 ①农业:参加农业 生产合作社 ,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参加手工业 生产合作社 。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 公私合营 的高潮。
第13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结果:1956 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使
2.城市 (1)背景: 农村改革 突破性进展的推动。 (2)开始: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 决定》 ,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 城市 ,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 (3)内容:增强 企业活力 为中心环节,实行政企职责分开, 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第35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 “一五”计划为我国工业的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一 五”计划的重点是在 A.东北地区 C.长江三角洲地区 B.京津地区 D.珠江三角洲地区 ( )
第29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解析]
“ 一五” 计划是在苏联帮助下制定实施的,主要
在原料丰富、交通便利、基础较好的东北地区实施,这从“一 五”的建设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方面也可以推断出来,故选 A 项。
第6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 复习本专题要结合必修一的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 设和祖国统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必修三的 专题四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有 机结合起来。最好是将新中国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即新中国 建立初期、十年探索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 期,并将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放在一起复习。

高中历史 专题三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三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背景(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时间:1953年。

(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第一个五年计划(1)执行时间:1953-1957年。

(2)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工业化成就:①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大都超额完成。

②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

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4)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的完成(1)改造时间:1953-1956年底。

(2)措施:(3)实质: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4)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5)局限:后期的改革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初期成功探索2.探索失误(1)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2)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危害:“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国民经济的调整(1)开始: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十年建设的成就(1)工业方面: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冶金、采矿、电站和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2.3.1何林东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3.1何林东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1)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
●特点: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工业化 重点建设重工业 三大改造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私有制→ 公有制
●实质: 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2)三大改造(1953-1956)
对工商业改造完成后,一位曾被称为“纺织大 王”的民族资本家说:“我是一个资本家,但是我 首先是一个中国人……(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 一些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 的社会主义国家。” ——《复兴之路》
这些图片反映的是哪一重大事件?
图为黑龙江省委书记处书记集体被批斗。
二、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4、文革动乱(1966-1976)——严重破坏,拉大差距
工 农 业 生 产 总 值
周恩来(71-73)
邓小平(73-75)
年代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
凡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就要受挫折„„搞经济建设 我们还是小孩,无经验,同地球作战,战略战术我们还 不熟,要正面承认这些缺点和错误。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二、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3、局部调整(纠正错误)
——八字方针:1960年冬
周恩来和邓小平
毛泽东和邓小平
梦想在前,路在脚下……
冬天已经来临, 春天还会远吗
20世纪50-70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
工 农 业 生 产 总 值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八字方针
邓小平(73-75) 周恩来(71-73)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H I
1958 196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时期 1966 文革时期 1976 1978 改革开放新 时期
1949
一、50-70年代 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探究:结合必修一、必修二P82-83正文及材料,简述社 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在中国建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 怎样起步的)?有何历史意义?
⑴奠基: ①全国大陆的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抗美援朝的胜利, 为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政治基础。 ②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 业,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为实现过渡奠定了经济 基础。 ⑵保证: ①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实现过渡提供了政策 和法律保证。
条件 方针 ——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 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核心:“一化三改” 特点: “一化”是主导,“三改”是辅助。 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 公有制。
第五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一读
二理
三思
四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17年高考考点定位】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着重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 代中国的主要经济建设方针,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 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突 出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及其对中 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创性作用。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 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重点考查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 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方向和历史意义(影响)。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 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 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明确考查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 程及概况。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针对性考查中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及完善过程。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2008江苏,9)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 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2. (2008宁夏,33)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 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D.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3.(2008年广东理基,65)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 “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 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 其中的 ①“多” ②“快” ③“好” ④“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08上海历史,A组14)右图是一 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辛亥革命 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立 十一届三中 全会的召开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 帝制,建立了资产 阶级共和国。 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 期
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 主义经济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 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 现代化
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 纠正“文革”的“左”倾 错误 “文革”的教训: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C、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 · · · ·
简述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
哪些重大成就,又有哪些重大失误,从中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展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
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 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 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一)破坏及影响:
1、直接损失5000亿元; 2、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了; 3、世纪70年代,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 机遇。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实行改革开放
(三)意义 伟大转折: “ 1决3转2新”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 (一)对内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改革
(1)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的必要性
①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 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 发展缓慢。 ②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占人口总数80%,农业不发展, 农村就不稳定。 ③农村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 的根本条件。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内 容:一化三改 指导方针: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
过渡的含义:
①所有制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 地位向单一公有制过渡 ②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半殖半封社会Βιβλιοθήκη 社会主义社会1840
①内容(一化三改):
1949 1956
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主
体”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翼”变革生产关系)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2.周恩来的整顿——出现起色
1)背景: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 中央日常工作。 2)措施: ①必须恢复各种规章制度;②重申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 3)成效: 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和整顿,国家的经济工作出现起色。
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工农业总产值 国家财政总收入 国民收入
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巨变




辛亥革命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 第一次 帝制,建立了资产 中华民国 阶级共和国。 新中国的 结束了中国的半 成立和社 第二次 会主义制 殖民地半封建的 社会历史 度建立 十一届三 我国进入社会主 第三次 中全会的 义现代化建设的 召开 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第一次 党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开辟农村根据地, 以农村包围城市。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 移到城市。 以经济建设为工作 重心。
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 第二次 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 七届二中全会上。
粉碎“四人帮”后, 第三次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上。
B
13山东)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 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 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 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D
13安徽)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 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 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护共和制度,发 展资本主义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发展生产力,实 现四个现代化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严重压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2)过程:
①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②安徽和四川的一些地方试行包产到组。 ③1980年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④1980年9月,中央肯定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责任制迅速推广。 ⑤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农户使用,农业基本上变为分 户经营,自负盈亏。 特点: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影响: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什么?
①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提 供设备设施、加强国防、借鉴苏联经验、近代重工业落后) ②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③将工业化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资源丰富、靠近苏 联)
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巨变




辛亥革命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 第一次 帝制,建立了资产 中华民国 阶级共和国。 新中国的 结束了中国的半 成立和社 第二次 会主义制 殖民地半封建的 社会历史 度建立 十一届三 我国进入社会主 第三次 中全会的 义现代化建设的 召开 新时期
D
13重庆)表1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 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表1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单位:亿元
年份 1957 1958 1959 工业总 产值 704 1083 1483 重工业 产值 317 580 867 轻工业 产值 387 503 616 农林牧渔业 总产值 537 566 497
A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心转移 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由于“四人帮”的阻挠,刚刚出现的趋于稳定的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
4.动乱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 出现严重混乱。 (2)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 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 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 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B
13山东)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 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 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 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D
13安徽)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 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 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 1、条件: 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依据: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3、一五计划: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 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结果: 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各项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任务: 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④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相统一,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 设同时并举。
4、三大改造
内容 过程:
农业、手工业: 性质:社会主义公 有制(集体所有制) 个体私有制 工商业: 资本主义私有制 性质: 社会主义公 有制(全民所有制) 主要形式: 农业生产合 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主要形式:公私合营
实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变革 结果: 1956年底基本完成 意义: 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③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存在的问题:改造后期,要求过急,形式简单划一,遗留了许多 问题。
内容:①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 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道路方面的初步成果。
3)严重失误——1958年的“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 含义:是以大炼钢铁为核心 ,大幅度地人为地提高经济建设计划指标。 特点:高指标、瞎指挥、共产风、浮夸风。 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农村人民公社 含义:是在高级农业生产社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 组织 。 特点:一大二公 危害: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
4)纠正措施——“八字方针”
1960年冬,农村纠“左”,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 八字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启示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2)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实事 求是,不能急于求成。
(3)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
(4)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5)必须发扬民主,加强党的建设,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
3967亿元 809.7亿元 2318亿元
比上年增长9.2% 比上年增长5.6% 比上年增长8.3%
3.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复苏
1)背景: 1975年,四届人大重申了在20世纪内实现农业、工业、 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支 持下,主持中央和国务院工作。
2)措施: 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 工作进行了整顿。 3)成效: 经过整顿,国民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和倒退的局面,开始 了复苏和发展。 1975年的国民经济 总产值 工农业 工业 农业 国家财政总收入 4504亿元 3219亿元 1285亿元 815.6亿元 比上年增长 11.9% 15.1% 4.6%
失误: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启示三:生产关系 的变革必须与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
启示二:社会主义建 设必须实事求是,尊 重客观规律。
三年经济困难 59-61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 1.重大破坏
1)原因: 全面夺权”的狂潮 2)表现: ①经济计划废置;②经济工作瘫痪;③交通运输阻塞; ④企业管理混乱;⑤物资供应紧张;⑥人民生活下降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有哪些成功 的探索,又有哪些严重的失误?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何 启示?
1.成功与失误 (1)成功的探索:①《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开始;②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 盾;③面对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 误,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主要的失误:①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严重经 济困难;②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严重干扰经济建 设。 2.原因 (1)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正确认识了国情,出现错误之后及时纠正。 (2)失误的原因:①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违背实事求是 的原则;②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估计不 足,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③民主集中制和集体 领导制得不到认真执行,个人崇拜现象严重,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
5)成就:
建成大中型项目500多个;工农业总产值增长60%;建武汉、包头钢铁基地;建 成大庆、胜利、大港油田,1965年石油自给电力工业增快;建兰新、包兰铁路; 成功试验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素岛
1956—1966年十年社会主义建设 的探索,有哪些重要的经验教训?
启示一:社会主义 《论十大关系》 建设必须从国情出 正确: 中共八大 发,正确分析国内 1956 主要矛盾。 国民经济的调整 (八字方针) 1960
(3)实行改革开放。(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权力下放、精
简机构等)
2)意义
(1)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 (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取得了 突破性进展,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以下转变: (1)指导思想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 (2)经济上,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 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管理体制。 (3)对外关系上,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全 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 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4)政治上,从维护僵化体制转向全面改革,从个人崇拜转向民主 建设。 (5)文化上,从轻视知识到尊重知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