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二十年代
二十四道拐轶事

二十四道拐轶事标签:二十四道拐上世纪二十年代,日本侨民在东三省约有上百万人。
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秘而不宣。
一九三一年发生了东三省的“九一八”事变(当时叫满州国),大有侵吞全中国之势。
张学良继承父位,易帜于蒋介石旗下,叫少帅。
此前已修通重庆至安顺的公路,中国政府决定修通滇缅公路,打通滇缅大通道。
一九八八年黔、滇、桂三省区五地州(黔西南州、百色地区、文山州、曲靖地区、红河州)联席会在文山州召开,那时窦家毅是黔西南州税务局局长,是他在文山州给我介绍了二十四道拐的勘察设计和建设全过程。
窦家毅局长说,“窦居仁是他的大叔,窦居和是他的二叔。
晴隆二十四道拐于一九三三年设计,上世纪二十年代,兴义县乌沙革里人窦居仁在铜仁行署当专员,三十年代调贵州省政府当建设厅长(沿袭清时的六部制、省政府为六厅制),负责工业、农业、交通、水利等诸项建设。
当时窦居仁不坐滑杆、也不坐轿子,是步行去踏勘的。
当时有南线北线之争,南线即通过关岭、花江直达兴(仁)兴(义)罗(平),通过乌沙区距离革里乡约六公里。
北线即通过关(岭)晴(隆)普(安)盘(县)。
北线方案距离较短,南线方案距离较长,窦居仁欣然同意北线方案。
经过了严格的勘察设计,设计历时近两年时间。
一九三五年,农民自带粮食、蔬菜、简单的行李、锄头、大锤、钢钎、扁担、挑兜等若干工具,利用土火药爆破作业,历时一年,一九三六年建成。
那时修路是人山人海。
现在修路全是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之类的机械作业,体现了新时代的时代气息。
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国共两党共同抗日。
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偷袭珍珠港,大平洋战争爆发,成立了欧洲战区、美洲战区、亚洲战区等很多战区。
中国战区的总司令为蒋介石委员长,中国战区由美国的史迪威将军担任参谋长。
那时日本在松山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切断了滇缅公路的交通。
一九四四年由何应钦之弟何揖伍指挥攻破了松山的坚固工事,松山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打通了滇缅公路得以进入云南、贵州,直达重庆。
20世纪20年代的20个英语词汇

20世纪20年代的20个英语词汇20世纪20年代的20个英语词汇上个世纪20年代并非仅仅只有沉浸在一战后幸福迷雾中的颓废感和时髦女郎(flapper——时髦女郎,该词在20世纪20年代前产生,辞典学家Allan Metcalf 提名该词为1915年的年度词汇)。
《了不起的盖茨比》让人们一窥当时无忧无虑的享乐世界,而我们今天看到在上世纪20年代有很多新词收录进英语世界,有一些可能是时代的产物,有些让人惊讶。
我们挑选出以下20个当年新词,它们都已经历经近一个世纪存活在我们的语言中。
1. It girl / It boy 名词这个术语至今仍在很多杂志和网站上使用。
IT girl 一词最早出现在1927年五月期的《洛杉矶时报》上。
该词指代女演员 Clara Bow,大概涉及她在当年根据 Elinor Glyn 小说 IT 改编的电影中的角色。
用这一术语描述性感外表首次出现在20世纪初,但Glyn 的小说使之广为流传。
It girl 一词日益普及,并脱离电影独立存在,而 It boy 紧随其后在1929年出现。
注:It girl /ˈɪt ɡəːl/:指某一时期非常著名的、时尚的或成功的女性;(尤在美语中)指迷人的、活泼的、性感的女演员、模特等;(尤在英式英语中)指因其社交生活方式而成名的年轻、富有女性,社交名媛。
2. Adam and Eve 动词:相信亚当和夏娃的名字可是远在1920年前就出现了,但第一次将他们做动词使用是出现在1925年的《士兵和水手词汇》一书中,这就暗示出该词最早出于口语,常见于俚语中。
Adam and Eve 是一个押韵俚语的例子,作为单词believe 的替代词语,通常句式为:Could you Adam and Eve it? 人们认为押韵俚语缘起于19世纪上半叶的伦敦东区。
3. skint /skɪnt/ 形容词:身无分文在同一本《士兵和水手词汇》中显示,skint 最早是口语中penniless(身无分文)的同义词。
沪剧的“娘家”

沪剧的“娘家”作者:曹伟明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4年第01期沪剧起源于民间,它保存着上海的地方语言和世俗风情,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假如沪剧一旦失去了文化记忆,便难以找到回家的路。
沪剧只有在寻找“娘家”、接纳地气、回归传统中,才能走得更远,更好地走向市民、走向现代、走向世界。
青浦田歌沪剧源头“沪”,源自于上海古青龙镇畔的“沪渎垒”。
早在东晋时代,久居青浦的晋朝左将军袁崧“修筑沪渎垒”,袁崧被杀害后葬于青浦的古文化遗址崧泽村。
“沪”,据古书记载:它是早年吴淞江畔,“插竹列海中,以绳编之,向岸张两翼,潮上而没,潮落而出,鱼随潮碍竹不得去,名之曰沪”。
关于“沪”这种捕鱼的工具,唐朝诗人陆龟蒙曾在他的《渔具咏》中有吟诵。
“渎”,则是江河入海之处。
而沪剧,作为上海的地方剧种,则起源于吴淞江畔的青浦田歌。
青浦田歌是伴随着六千年崧泽文化的稻作耕耘而来,既可叙事,更可抒情,贴近生活,即兴创作,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据史书记载,沪剧的前身称“花鼓戏”,早在18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在古青龙镇吴淞江畔一带的农村流传,用青浦方言和田歌音乐来演唱,沪剧把它称之为“西乡调”。
后来“花鼓戏”逐渐东进,闯荡上海滩。
到了19世纪八十年代,上海滩开埠后,它也进入了租界,受到了苏州滩簧的影响,改名为“本滩”。
直到20世纪二十年代,因上海是春申君黄歇的封地,而改名为“申曲”。
“申曲”,也有人叫东乡调,是融入了上海浦东一带的音乐曲调。
抗战胜利后,“申曲”才普遍被人们称之为“沪剧”。
沪剧这门艺术,从小到大,从发生到发展,都离不开上海地域文化的孕育。
其戏剧的唱和念,都是运用道地的上海方言。
吴淞江水和黄浦江水,洗炼了沪剧的这朵艺术浪花,成为人见人爱的乡土文化。
沪剧承继了吴淞江西岸的青浦田歌和民间俚曲,其音乐唱腔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
沪剧艺术的发展和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紧密相连。
当年,上海最早的港口青龙镇,现为青浦的白鹤。
那繁荣的经济,文化的生态,催生了它周边乡村对沪剧童年的孵化和孕育。
【民间传说(十三)】雹神一榜九进士戏迷山大王

雹神在一个村庄里有一位姓张的大财主,张财主虽然家有良田百亩但自己只留了几十亩家里种,其余的地全部租给了本村的相亲们,并且每年收取的地租比其他地主收的都要少两成,因此乡亲们都愿意租种他的地。
而且张财主还是一位乐善好施的人,只要村里的乡亲们有了困难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村里有了公共事他每次出的钱最多,因此乡亲们都跟他叫张大善人。
张善人不但乐善好施而且他还非常信仰各种神灵,在他家的院子里就设有一个神堂,神堂里面供奉着各种神仙,每逢各位神仙的供奉日老夫妻俩都会沐浴更衣后,恭恭敬敬给神仙们摆好供品上香叩拜,祝告各路神仙保佑他家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其实张善人信奉各种神仙的事在村里乡亲们中还引起过争议,有人说他迷信整天给各路神仙上供,咱们也没发现他家有啥特殊的显现;有人听了这话赶紧反驳到可不能这样说,这些年来咱们那家没遭受过灾,你看人家张善人家那次不都是逢凶化吉地躲过去呀,虽然有人这样说但人们还是将信将疑地不敢相信。
话说张善人有一个穷邻居老李家,李家因为男人死的早家里只有一个瞎婆子拉扯着两个男孩过日子,要不是张善人看着母子三人可怜平时接济,她们母子三人早就过不下去了。
十几年过去后李家的两个男孩都已经长大成人了,张善人看着两个大小伙子很是喜爱,为了帮助这小哥俩就把自己家大田路西的一块地租给了他们种。
李家的小哥俩也争气,每年把张善人租给他们的地收拾得非常好,年年都能取得一个好收成,他们为了表达对张善人的感激之情,每次交租时总是捡最好的粮食交,而且每次总想多交点。
可是每次张善人看到他俩交来的粮食好总是以这个为借口少受一成租子以示对小哥俩的鼓励。
因此小哥俩对张善人非常感激可又找不到好的方法来报答,所以他俩每次下地干活时把自己地里的活干完,然后就自觉地看一看张善人家地里有该干的活了也给干喽。
有一天下午小哥俩把自己家的玉米地刚耪完,一看天还早就来到路东张善人家的玉米地里帮张善人家耪,小哥俩刚在张善人家的地里耪了一会天就渐渐地黑了下来,由于这时已经是傍晚了一开始小哥俩还没注意是阴天了,弟弟还以为是太阳落山了赶紧对哥哥说:“哥天黑了,咱们该回家给妈妈做饭了。
二十世纪由社会重大政治事件引起的美国人精神危机

二十世纪由社会重大政治事件引起的美国人精神危机一、精神危机(spiritual crisis);查询自百科亦称“心理危机”。
美学上指审美中产生的精神困惑、迷茫和消沉、颓废相混合的心理状态。
表现为强烈、持久的挫折感、失落感、漂泊感、迷茫感和焦虑、烦恼、悔恨、痛苦、惊惧、颓唐等情绪;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对社会无责任,对生活无目标,对前途无信心,行为无依凭的惶惑不安,思绪错乱;在审美上则表现为审美无兴致,创造美无动力,乃至真善美颠倒,视美为丑,以丑为美,逐丑如饴,心理阴暗,精神萎靡,意志消沉,甚至引发信念危机,非昔日之所是,是昔日之所非,怀疑、否定自己原先具有合理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
这种心理困境、精神萎靡一般由事先无心理准备的与自己意愿完全相背反而自己又无力扭转的社会变革、思想震荡和个人所遭遇的突发严重事件所引起。
精神危机是个体生命力衰退的表现,是新旧事物交替转换时易于发生的消极心理、精神现象,并常在个体与群体、社会集团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传染。
除了通过社会的共同努力克服产生这种精神危机的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外,个体主要是通过合规律的社会实践和合理的教育、学习、反思来加以改变,并可以通过审美活动,在真善美的熏陶中调节身心、藻雪精神、感发意志。
知识来源:朱立元主编.美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二、引起20世纪美国人精神危机的重大事件(查询自中国知网、百科、图书“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1.1900 一1909 20世纪的黎明60 % 的美国人居住在农场或小镇上。
平均每小时有100多新移民来到美国。
陆路旅行以铁路为主, 但在1900年,人们举办了首届美国汽车展, 并在1908年举办了首次横贯大陆的家庭汽车旅行。
1908年,亨利·福特推出了更多的人能负担得起的T 型福特车。
1903年,怀特兄弟完成的首次飞机空中飞行震惊了全世界。
同时, 棒球运动开始蓬勃发展。
名著骆驼祥子理由

名著骆驼祥子理由•相关推荐名著骆驼祥子推荐理由200字(精选18篇)《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所著的长篇小说,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名著骆驼祥子理由,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名著骆驼祥子理由篇1《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
老舍笔下的祥子来自乡间,带着中国农村的大背景,也带着农民朴实敦厚和固执。
当他认准了拉车这一行,他就成了“车迷”,一心想买上自己的车。
凭着勤劳和坚忍,他用了3年的时间,省吃俭用。
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
在中国兵荒马乱的时期,没有他半点遐想的余地。
不到半年,他被逃兵掳走,还失去了自己的“心肝”——洋车,只牵回3匹骆驼。
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拼命地拉车赚钱,攒钱。
可这次还没等他再买上车时,所有的积蓄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
买车的梦想再次成为泡影。
他为了买车,与虎妞成就了一段婚姻。
但好景不长,虎妞死于难产,又失去了他喜爱的小福子。
祥子人车两空。
从此厌烦拉车,劳作。
最终成为城市的垃圾。
读罢这本书,我对祥子的评价为:祥子是一个经不住生活的考验,而失去生活的人。
俗话说:“路慢慢之远兮,吾将上下之求索。
”他为何不再寻求新的路,而成为社会的,败类?他为何不做生活的主宰者,去自谋生活呢?我想,他也是害怕了,因为他是农民出身,他受不了生活一次次对他的打击,他放弃了。
所以酿成了书中的人物一直走下坡路的原因后果啊名著骆驼祥子理由篇2我比较欣赏《骆驼祥子》这部作品中,作者真实地描写了城市下层人民的苦难和挣扎,提出了更为尖锐迫切的社会问题。
小说通过祥子思想性格变化过程的真实描写,揭示了祥子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首先,祥子的悲剧是对旧社会不合理制度的有力控诉。
小说从多方面提示了造成祥子悲剧的社会根源。
在农村,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使祥子一家倾家荡产。
被迫来到城里后,仍逃脱不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命运。
二十年代文学概述

二十年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指的是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
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文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二十年代的文学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个多元的特点,它不再像之前的
文学那样统一而稳定,而是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流派和风格。
这一时期的作
家们纷纷开始追求新的表现方式和思想观念,他们试图从现实生活、社会
问题和人性的深层次来创作。
这种追求新的表现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努力推
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除了现实主义文学之外,还有一些作家开始追求更加个性化和自由的
创作方式。
他们试图摆脱现实主义的束缚和限制,探索更广泛的创作领域。
这种寻求自由创作的文学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它追求新的美学和表
现方式,试图从个体内心深处揭示人的真实面貌。
二十年代的文学还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挑战。
在过去的文学中,传统文化一直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但在这个时期,一些作家开始对传
统文化进行批判和反思。
他们试图破除传统文化的束缚,提倡以个体自由
为中心的文化观念。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挑战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总的来说,二十年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标志着中国
文学从封闭、古典的传统向现代、多元的方向转变。
二十年代的文学既关
注现实问题,又发展出新的表现方式和思想观念,给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
活力。
二十年代的文学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的现代文
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20世纪初-20世纪末90年代)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20世纪初~20世纪末90年代末◇1917.11.7(俄历10月25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8.11.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1~6 巴黎和会◇1921.11~1922.2 华盛顿会议◇1922.10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1922.12 苏联成立◇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31.9.18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件◇1933.1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开始建立法西斯专政◇1933.3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1937.7.7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1938.9 慕尼黑会议◇1939.9.1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6.22 苏德战争爆发◇1941.12 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6 中途岛战役◇1942.7~1943.2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4.6.6 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5.5.8 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945.9.2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1945.10 联合国成立◇1947.8 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独立◇1948 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东战争◇1947.3 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1948 美国开始“马歇尔计划”◇194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1955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1956 匈牙利事件◇1959 古巴革命取得胜利◇1960 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20世纪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形成◇20世纪60年代初~1973 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1967 欧洲共同体成立◇1968 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73 第四次中东战争◇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1991年底苏联解体◇1993 欧洲联盟建立◇1999 科索沃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世纪二十年代
上世纪三十年代
上世纪五十年代
据史料记载,建于1850年的南大道仅有400米长,3.5
米宽,是北大街南部一条辅助街道。
因地处大庙以南得名南大道,泥石结构的路面,及以南连片的荒草及坟地,使这条路成了城市的边缘。
《烟台历史》
1952年,我5岁时搬迁到现在南大街中心广场西侧(当时称中海阳)。
记得当时母亲用老式的四轮童车推着我和弟弟在鹅卵石路面上艰难地行进,颠得我们屁股痛。
在以后几十年的岁月里,我目睹了南大街的变迁。
(老人)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南大街始建,西起原西南河(今西南河路),东至西沟街北口,因地处大庙以南得名南大道。
1929年修建成水泥路面。
1934年,烟台特别行政区将原海阳街并入南大道,西至西马路(今海港路),改称南大道街,长1000米。
1935年,位于南大街50号的锦章影楼开业,最初并未开在南大街。
南大街成为城市主干道后,烟台“第一家照像馆”也由朝阳街迁至街旁。
1956年,开始将仓浦街、北门外东街、北门外西街、西关北街、南大道街、海阳街、法院街及部分广合巷、清泉胡同、同春巷、爱德巷、仁里街等街巷拆除、后来合并统称南大街,
东起解放路,西至通伸今西炮台南路,与原烟潍路相通,长4000米。
1957年起,消防队、银行综合楼、工人文化宫、水产研究所、公路段办、三勘办、自来水办公楼等第一批楼房人际立于新建的南大街中。
1958年,政府耗资188.73万元,首次拓宽南大街,拆除了福建会馆后殿和仓浦街部分建筑物,修建成全长4020米的南大街,并铺设了沥青路面;
1962年7月,开通了自虹口路到发电厂的1路公交车。
之后,吐着白烟的福特牌大客车开上了南大街。
1967年,将西部原只楚路并入,改称跃进路。
1968年,街南落成烟台大型展览馆。
1973年,又将原只楚路改为跃进西路;将海港路以西至西炮台南路路段改为跃进中路;将解放路至海港路路段改名为跃进东路,全长8390米。
1975年,烟台第一家商业中心-烟台百货大楼在南大街中段落成开业,同年,服装公司7层综合楼建成。
一时间,老烟台人都把“逛大楼”当成了自己生活的重要部分。
买电视到
大楼排队,买缝纫机到大楼排队,买个四波段的收音机都要到大楼排队、抢购,逢年过节,大楼人山人海。
(老服务员)
1976年、1982年,政府又两次投入巨资,在南大街两侧修建了慢车道和人行道,并设立绿化隔离带……南大街的一次次拓宽,就像我们这座发展中的城市,慢慢发展、日日壮大。
1982年,大钟楼建成,五金化工站、新华书店、向阳浴池、农机综合楼等相继落成。
1985年,烟台市第一座高层建筑劳动大厦在南大街落成,时称胶东第一厦。
1986年又将跃进中路、跃进东路合并复名南大街。
现为市区东西交通主干路,也是市区商业中心。
1991年,落成工人文化广场和文化广场。
1997年,商城广场落成,南大街已成为烟台市最繁华的商业区.
2003年3月16日,随着挖土机巨大的铁手砸向南大街213号原酱油厂网点,正式拉开了烟台市重点工程——中心街区旧城改造的帷幕。
6月19日,南大街19栋保留建筑的立面改造工程全面展开,建好后的街区呈现一派现代化的氛围。
2004年2月6日至5月底,南大街进行封闭改造。
封闭改造期间,进行了路面拓宽改造,按城市主干道一级路标准设计施工,首次在市区道路的修建中使用改性沥青。
在对路面进行全面改造的同时,敷设排水、暖气、自来水、电力和通讯等近20种地下管线。
2005年1月24日上午,我市第一座地下行人过街通道——南大街地下过街通道正式开通。
地下过街通道位于南大街和海港路交叉路口,总投资约3100万元。
整个通道呈“工”字形结构,全长290米,设有23个商业店铺。
南大街地下过街通道的开通,不仅彻底解决了海港路中心商业区人车混行问题,提高了车辆通行速度,还将有利于中心商业区向南对接延伸,形成规模效应。
2006年8月,已完成雨水管线铺设;修建雨水方沟986米;建雨水检查井29座;铺设污水管线1434米;污水检查井完成32座;铺设中水管线863米;修建中水检查井5座;路
基填方完成160800立方米,已完成总量的95%,整理路床589米。
整个工程预计10月底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