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进口车之日系情节
我国汽车业的历史和现状

目录 新中国成立前的汽车业 新中国的汽车工业及发展阶段 现代中国汽车工业介绍
奔驰一号
世 界 第 一 部 汽 油 汽 车
世 界 第 一 辆 四 轮 汽 车
新中国成立前的汽车业
1901年,中国开始有了进口汽车。1901年12月,匈牙利商人李恩时(Leinz) 将两辆美国制造的“奥兹莫比尔”牌汽车从香港带入上海。
华晨汽车目前建有辽宁沈阳和四川绵阳南北两个基地,分别生产客 车、轿车和皮卡、SUV以及轻卡、面包车。 旗下品牌: 华晨金杯,金杯海狮、金杯阁瑞斯,引入的日本丰田技术。 华晨中华,中华轿车包括尊驰和骏捷系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华晨宝马,宝马集团和华晨汽车共同组建的合资公司,各占50%,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
1956年,长春一汽制造出我国第一辆汽车,实现零的突破。 1959年,全国汽车产量突破1万辆。 1971年,全国汽车产量达11.1万辆。 1992年,全国汽车产量达106.17万辆,首次突破100万辆。 1996年,乘用车产量比例首次超过载货汽车,达到53%,被视为历史性的变化。 1998年,汽车产量为167万辆,进入世界第十位。 2000年,我国汽车产量为206.9万辆,销售208.86万辆,产销双双突破200万辆。 2003年,全国汽车产量444.4万辆,跃居世界第四位。 2004年,我国汽车产量达507.11万 辆。 2005年,我国汽车产量为汽车575.82万 2006年,我国共生产汽车727.97万辆,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 2008年,我国生产汽车934.5万辆,超过美国的868.1万辆位居世界第二。 2009年,我国汽车产量1379.10万辆,超过了第二名日本和第三名美国的产量之和。 日本为793万辆,美国为570万辆。中国成为了全球汽车生产第一大国。
丰田中国路--20世纪90年代尽丰田之全力助中国之发展(doc5)(1)

丰田中国路-- 20世纪90年代:尽丰田之全力助中国之发展第一编:丰田中国路20世纪90年代:尽丰田之全力助中国之发展第一节联姻金杯受阻最后下嫁XX20世纪90年代,新社长奥田硕上台后,丰田迫切希望中国政府能够批准其进入中国轿车生产领域,于是,善变的丰田马上喊出“尽丰田集团之全力,助中国汽车之发展”。
如此表白,恰恰说明了当时丰田丧失了中国汽车市场话语权被挤出了中国汽车市场的主流后,希望赢得中国政府同情的迫切心情。
丰田之所以如此的低调,并非空穴来风。
随着中国加入WTO步伐的迈进,引起了全球各大汽车公司对中国市场战略的调整和重视。
丰田从过去在北美、欧洲市场角逐的经验已经看到,中国市场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国轿车市场潜在购买力的迅速变现,这让丰田不得不改变过去只重视商用车,而忽略轿车本土化生产的作法。
可见,无论是从市场占有还是从利润空间的角度考虑,加大在中国本土生产汽车的力度都是丰田的必然选择。
丰田原中国首席代表岛原先生曾经说过,真正让丰田看到转机的是1992年。
“那一年南巡,以发展市场经济为主的话在报纸上出现了。
我们这些国外的厂家才有了安心的感觉。
”。
从那时起,丰田开始修正在中国的战略,放开手脚,施展它的“三级跳”战术,下决心在中国建厂生产汽车。
按照奥田硕的规划,20世纪90年代初是丰田在中国的第一阶段,是为下一步活动的助跑阶段;第二阶段奥田硕称之为起跳阶段,就是按照中国政府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要求,从零部件生产开始,为整车生产做准备;第三阶段是奥田硕三级跳中的最后一跳,就是借XX夏利撕开一个缺口。
1993年6月,丰田在成立丰田汽车(中国)XX。
既然在中国的轿车项目暂时还攻不下来,丰田只好集中精力专攻“商用车”。
丰田相中的第一个整车项目是XX金杯汽车股份XX下属的金杯客车XX,其本意是希望以金杯客车为契机进入中国汽车市场。
那么丰田为何要抓住XX金杯与其合资呢?原因说来也比较简单。
其一,丰田和XX金杯的合作由来已久,金杯的车型技术缘自丰田,双方早有合作基础,进入90年代以后,丰田更是做了很多工作加强与XX金杯的合作;其二,金杯是当时国内最好的客车厂。
人人车分享:90年代那些热销进口车

人人车分享:90年代那些热销进口车雪佛兰子弹头1993年大批进口的雪佛兰子弹头大部分都是用合资企业免税指标进口的。
先说说时代背景吧,80年代的中国汽车进口贸易基本上是政府行为,批量进口什么品牌的车、什么类型的车完全是政府定的,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轿车的正规市场都没有形成。
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时就开始吸引外资,也是为了吸引和方便在中国投资的合资企业,政府有相应的政策;在中国建立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外商有免税进口车的指标;外籍以及港澳台常驻人员每人有一个不限排量的轿车指标(外商个人自带指标),合资以及外资企业则根据企业规模会有一些进口车指标(俗称合资企业指标,比如企业注册资本100万美元,会有一辆排量2.0以下进口轿车和一辆进口面包车指标)。
根据上述政策,合资企业以及外商独资企业可以自己从境外购买汽车后免税进口中国,不用在不成熟的中国汽车市场中抓瞎。
合资企业免税车进口后只需缴纳CIF车价15%的购置税就可以上牌,外商独资企业只需缴纳CIF车价45%的购置税就可以上牌。
这个政策实行到1993年12月31日,以后合资企业就没有这项政策的优惠了。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最高级的面包车是日产巴宁和丰田小霸王。
不过90年代初期有了改变,首先是香港的法亚洋行取得了通用汽车在中国大陆的代理权,1992年把雪佛兰卢米娜APV(LuminaAPV)带进了中国,这款子弹头造型的MPV极具吸引力,雪佛兰子弹头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
当时卖车是一个高利润的行业,法亚洋行给这款车的定价非常高,3.8升V6的高配型号CIF售价是2.95万美元,几乎比美国市场的零售价格高了1万美元。
看到商机的台湾和香港商人把美国市场的进口中国的雪佛兰子弹头带进了中国,1993年通过这种方式进口到中国的雪佛兰子弹头有上万辆。
美国规格的卢米娜APV有3.1和3.8两种V6发动机配置,在中国的CIF到岸价格2.1万美元至2.6万美元,价格比法亚洋行的行货便宜多了。
丰田发展历程

丰田发展历程丰田发展的历程丰田汽车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总部位于日本,创立于1937年。
丰田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汽车诞生之初,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丰田也逐步走向了成熟。
以下是丰田发展的主要历程。
1933年,丰田自信研发出第一辆自己的汽车,名为“AE86”。
这辆车在当时引起了轰动,标志着丰田汽车公司的创立。
随着AE86的诞生,丰田开始走上了汽车制造业的道路。
在二战结束后的复兴时期,丰田加大了对汽车研发的投入。
1953年,丰田推出了首款家用轿车“皇冠”,该车配备了3.0升直列六缸发动机和四速手动变速器,很快成为了市场的畅销车型。
20世纪60年代,丰田进一步加大了对汽车技术研究的力度,并开始注重环保和燃油经济性。
1966年,丰田推出了首款双气缸发动机搭载的车型“丰田公主号”,这一创新大大提高了车辆的燃油效率。
在20世纪70年代,丰田开始进军国际市场。
1972年,丰田在美国推出了首款在当地生产的车型“丰田卡罗拉”,该车以其可靠性和经济性迅速在市场中吸引了大量消费者,成为了全球最畅销的汽车之一。
在80年代,丰田的销售业绩进一步提高。
丰田以质量第一,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在全球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声誉。
1989年,丰田转变经营策略,推出了首款豪华轿车“LS400”,这款车以其舒适性和豪华配置赢得了市场的青睐,并一举打破了欧洲品牌在豪华车市场的垄断。
21世纪初,丰田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
丰田始终坚持创新和技术领先的理念,不断研发出更加环保和高效的汽车。
2000年,丰田推出了首款混合动力汽车“普锐斯”,该车以其节能环保的特点成为了世界各地环保倡导者的首选。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丰田继续不断创新发展。
如今,丰田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并涉足了拥有汽车、摩托车、卡车和公共交通工具等全方位汽车产业。
总结起来,丰田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创新和成长。
从最初的小规模制造商到如今的全球巨头,丰田始终坚持以质量为先,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
十代筑梦 雅阁焕新

C over story封面故事筑梦十代. All Rights Reserved.C over story封面故事文 /麦可世纪相交的那几年,“广州本田”这几个字代表着男人们在商场上的成功、事业上的顺遂,和令人羡慕的一份意气风发。
第六代雅阁,也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第一代广州本田雅阁,1999年上市销售,到2002年停产,累计销量达到13.8万辆,在那个年代甚至一度洛阳纸贵。
要知道,在中国车市尚未正式进入黄金十年井喷期的千禧年初,这样的数据相当亮眼。
也正是广州本田(今广汽本田)引进并国产的第六代雅阁,开启了日系轿车,甚至是合资轿车在中国车市的新发展格局。
如今,已经进入第九次产品迭代的雅阁,依然保持着对用户需求和市场风向的敏感。
第十代雅阁进入本世代产品改款期,在智能化领域大幅升级,加装Honda CONNECT 3.0智导互联,拉平了与前沿势力的车机代差。
从无到有,从北美到中国,从衍生到原生,雅阁的成长之路,也堪称一部丰富且精彩的进化史,而其中很多重要的升级,都来自于中期改款。
拓宽北美市场的首代雅阁雅阁的诞生,从一定意义上还要感谢时任埃及总统的萨达特。
正是萨达特与其盟友在1973年10月发动对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的袭击,引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
而由于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联盟方面对于美国援助以色列的报复,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中的阿拉伯国家实施了原油减产和对西方的石油禁运,导致国际原油价格短时间内上升超过200%——. All Rights Reserved.第一次石油危机到来。
而彼时的美国人,还在过着宽宅大马的奢侈生活,汽油对他们来说似乎是取之不竭且极为便宜的天赐之物。
6缸、8缸、12缸,3.6升、4.6升、6.2升,大排量后驱肌肉车满地跑的美利坚面对突如其来的石油危机瞬间傻眼。
喝不上油的油老虎们嗷嗷待哺,同时地区排放标准也在不断严苛。
燃油效率更高、配置也更实用的经济型轿车需求空间就在这时出现。
日产君爵发展史

日产君爵发展史
日产君爵是日本汽车制造商日产旗下豪华车系列之一,其发展史承载着日产公司在豪华车市场的努力和成就。
以下是日产君爵发展史的简要概述:
1963年,日产开始研发豪华车款,并于1965年正式推出日产君爵(Nissan President)系列。
初代君爵以优雅的外观设计和先进的技术装备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奠定了其在豪华车市场的地位。
随后的几十年中,日产不断改进君爵的设计和性能,不断推出新款车型。
1990年代,君爵采用了更加现代化的外观设计,引入了一系列先进的安全和驾驶辅助技术,进一步提升了车辆的品质和竞争力。
在21世纪初,日产加大了对君爵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2012年,君爵进行了全面改款,并采用了更加时尚和动感的外观设计,以适应年轻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更多的豪华配置和高性能发动机也被加入到君爵的车型中,使其成为一款更加豪华和动力突出的汽车。
现如今,日产君爵已成为日本豪华车市场的重要品牌之一,与其他豪华车品牌竞争激烈。
君爵的成功主要源于日产对品质和技术的不断追求,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准确理解和满足。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日产君爵将继续在豪华车市场中引领潮流,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秀的豪华车体验。
国际经济合作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1.1995年,日本机动车出口近400万辆,其中32%来自丰田汽车公司。
丰田的出口占国内生产的38%。
此外,丰田的海外生产从1985年的15.2万辆增加到1995年的125.33万辆,约占其汽车总量的三分之一强。
1995年底,丰田拥有14.3万雇员,其中海外的为7万人。
丰田在其三大主要市场——北美、欧洲和亚洲——都建立了自己的生产体系。
1995年底,丰田在25个国家设有35个海外制造业子公司,其中三分之一设在亚洲。
1995年,其在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和泰国的子公司共生产了37.092万辆汽车约占其海外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丰田在这一地区的零部件企业内部交易由设在新加坡的丰田汽车公司协调。
丰田在泰国生产柴油发动机,在菲律宾生产变速器,在马来西亚生产操纵装置。
在印度尼西亚生产汽油发动机。
1995年,设在这些国家的子公司间的零配件出口约占其世界零部件出口的20%,其对非东盟国家市场的出口占5%。
丰田还计划在亚洲实现各类车型专门化生产,以服务当地市场和向区域或世界市场出口。
这一计划包括在印度尼西亚生产用于各种目的的车型,在泰国生产小型汽车。
小行汽车用于向亚洲、南美和中东出口。
要求:1、分析丰田公司对东南亚投资的动因。
(1)利用东南亚地区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以及地区优势(2)开辟和拓展其在东南亚地区的市场,增加市场份额(3)可以绕开东南亚地区国家的贸易壁垒,降低生产成本2、试用某种国际投资理论分析丰田公司在东南亚的投资行为。
答: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一个企业要从事国际直接投资必须同时具有3个优势: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
①丰田公司有能拥有一种当地竞争者所没有的优势,这种比较优势能够克服国外生产所引起的附加成本和政治风险。
②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资产或所有权在内部化过程中所拥有的优势。
丰田企业将拥有的资产通过内部化转移国外子公司,可以比通过交易转移给其他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
丰田汽车如何参与侵华战争

丰田汽车如何参与侵华战争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在描述丰田汽车发展历程的论文和文章里,有一段历史,几乎都被隐去了。
那是77年前,那场让濒临破产的丰田“起死回生”的战争,却被人为地淡出了它的公司史。
77年前的7月7日,对日本和中国来说都是一个不能忘却的日子。
一声不知所起的枪响,一个“被失踪”的士兵,一场深夜至凌晨的无理闹剧,为的是一场蓄意已久的战争。
中国的危机全面爆发了。
甫时,在日本,丰田也正被濒临破产的危机折腾得焦头烂额。
那声对中国人民来说意味着灾难的枪响,对丰田来说却更像是喜庆的鞭炮声,丰田车在中国的土地上成为侵华战争的碾压杀人工具、强奸泄欲工具和开疆拓土工具。
征战华北,丰田1937年扩产四倍丰田的创始人丰田喜一郎在1929年底亲自考察了欧美的汽车工业,那年,他34岁。
四年后,他在父亲丰田佐吉留下的“丰田自动织布机制造所”设立了汽车部。
他拿着同学隈部一雄从德国买回来的一辆德国DKW牌前轮子驱动汽车反复拆装了两年,终于造出了第一辆GI牌轿车。
1937年,“丰田汽车工业株式会社”成立了,地址在爱知县举田盯,注册资金1200万日元(约合74万人民币),丰田喜一郎不顾反对,追加了4500万日元的投资。
然而,这个起点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危机。
300多名员工同丰田一起面临着刚成立就破产的尴尬。
当时,席卷世界经济危机强烈地冲击着日本经济,引进设备、采购原材料等需要大量资金,而市面上银根短缺,借贷无门。
当时丰田的车质量上还不完善,设计相当简陋,每车只有一盏车灯在车头中央,销量一直不景气。
此时,初期投资也已几乎耗尽,丰田到了山穷水尽的边缘。
侵华战争爆发,丰田和其他工业企业一起,被纳入战时军需工业品的生产轨道。
日本陆军将丰田的所有库存货车一购而空,这才解了它的燃眉之急。
档案资料显示,1935年末,丰田喜一郎领导丰田生产出来的还只有20辆卡车。
然而,在发生了“二二六”事件的第二年,就生产了1142辆(其中轿车100辆),而在战争爆发的1937年则生产了大约1936年4倍的4013辆(其中轿车577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消费的黑白年代:十多年前种下的"日系情结"
1988年-1998年中国汽车消费的黑白年代
★关键词
“下海”“拼装车”“罚没车”“套牌车”“广东日系车情结”
上世纪90年代,进口车卖得特别贵,佳美要60多万元,进口雅阁要40多万元,富豪(今称沃尔沃)、凌志(今称雷克萨斯)400都是70多万元一辆。
即使是先富起来的那些人也觉得难以承受,再加上正规渠道可以选择的车型太少,许可证也被控制得紧,有钱人被迫想尽办法买走私车或者套牌车。
政策的含糊不清、管理的严重缺陷造成了一个“蓬勃发展”的走私车、套牌车市场,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
不过大量走私的日本车来到广东,满大街都是佳美、皇冠、公爵,这倒是“无心插柳”,培养出了今天广东人浓重的日系车情结。
卖组装雅阁赚钱
毕业后,何威进了当时广州一家汽车厂。
那是一家做汽车改装、加工的工厂。
“其实毕业前我没想过搞汽车方面的工作,虽然学的是这个专业,但那时年轻人很流行自己创业,去南方、特区做生意、淘金,我当时想的是这个。
”何威说。
当年,汽车一点都不热,他的师兄愿意去广标竟然是因为听说工厂里到处有冷气——不过何威最终还是来到广州这家商用车厂。
这家组装厂当时的产品现在看来有几分可笑:将广标生产的标致皮卡单排座改成双排座销售。
因为那时的中国人喜欢双排的车,能多坐人,但固执的法国人又不愿意做这样的改变,所以就把车买回去改了再卖出去,还很好卖。
当时工厂还有个非常赚钱的业务就是组装本田雅阁。
雅阁当时是SKD进来,因为是配件,关税就非常低,厂里把车装配起来,再把本田的LOGO换成羊城厂的LOGO。
其实,这种组装的成本只有3000块左右,但是卖出的车是30多万元。
一辆车利润很高,能赚几万块,很多人想买,供不应求。
当时这个厂组装的雅阁就是第五代雅阁,大约1993年推出的,国内应该是1994年才有第五代雅阁。
何威曾经在这个厂卖过车,他们会在资料袋里装上一个雅阁的本田车牌,提车的时候一起交给客户,很多客户一拿到车就会把本田牌重新挂上去。
那车看起来和雅阁一模一样,只是车标不一样,不过当时进口的雅阁要40多万元,这种国内组装的雅阁要比纯进口的雅阁便宜10多万元。
这就是当时风行全国的“套牌车”做法。
“套牌车”名曰:贴标签,进口套牌就是变相走私,国产套牌就是造假,套牌车也被国家禁止。
不过,那时有关汽车的产业政策还非常模糊。
好长一段时间,广东九江有专业的走私车加工集散基地,在海南的走私车倒卖市场也一直公然存在着。
我买了辆切了顶的走私车
那时想买车,假如不愿买“老三样”,走私车就很可能成为他的首选。
做鞋起家的张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大学毕业后的张先生从老家来到东莞,开始他的奋斗,那时他的人生目标就是“这辈子赚的钱可以买一部车给自己开”。
在他看来,那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之所以“终极”,是因为太遥远。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下海”是个关键词,各地都有淘金的人。
张先生就在东莞做皮鞋生意,制鞋、卖鞋,几年时间已经从一贫如洗的大学生变成小有成就的商人,算是较早富起来的人。
有了钱当然想买车,不过张先生这样的年轻人不会选择“老三样”——“老三样”确实拉近了人与车的距离,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口车和走私车已彻底开拓了人们视野,让大家知道原来车还分这么多品牌和型号,还有越野车、轿车、跑车,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前沿地区的人。
张先生在东莞买了第一部车——三菱帕杰罗。
“刚到东莞的时候,我也喜欢过普桑,但三菱帕杰罗是1995年前后最流行的车了,很多官员,什么卫生局长、交通局长出来都是坐这样的车,所以我也很向往。
”
这款帕杰罗并不是正规渠道进来的进口车,而是先被切顶,以零部件方式过关,再在国内拼装起来的车。
“那时很多进口车都这样进来的,进口车批文太少,正规渠道进来的车太贵,车行卖的很多是这种切顶再组装的车。
反正手续会帮你办好,上路一般不会有事。
”
士多店也卖走私车
除了东莞卖走私车,海南岛更是曾经一度非常盛行。
何威曾经去海南岛出差,结果惊讶地发现那里士多店都在卖走私车,“走私皇冠挺便宜,其实很多都是旧车,但是看起来都还算新。
”他说,连士多店老板都能帮你办好手续,上好牌照。
“那些车都是以配件方式运进来,有的是压扁,进来后再拉回原状,有的是中间切开切成两半,有的把车顶切掉,”现在听起来觉得耸人听闻,但配件进口无需缴纳昂贵的整车关税,也不需要整车进口批文,因此成为当年不少进口车“偷偷摸摸”进入中国市场的一种方式——有很多人花钱买这样的车,也不觉得不安全。
广东九江原来就是一个中国加工走私车的大集散地,把车重新拼装,将原来的右舵改左舵,这是90年代好多人都知道的事。
在广州修车已经修了38年的王文昌回忆,那时他所在的国营维修厂还修过这种走私进口车。
“有的车被切成两半再焊起来,但是假如没焊好,开起来就会不舒服,比如很吵或者很颠,我们有时就帮别人重新检查,再重新把车接好。
”
那时要在正规渠道买车,就只能去中汽系统或者物资系统,广州物资系统下面有几个公司卖进口车,但价格昂贵。
“很多人只能去买走私车,便宜,可选择余地也大,像增城、东莞都有很多车行出售走私车。
不过广州管得严,要买就得去周边。
”
三去海南买“罚没车”
到了1994、1995年,老三样已经走红全国,但广东、海南一大批经商富起来的人,他们对于车的选择不再只满足于“老三样”。
生意人买车也不是为了代步,多半想用更高档的车显示自己的实力,如果花30万元能买到进口车,就算不能开,起码也可以装装门面——罚没车一时间变得很红火。
走私车被打击了,但罚没车市场随后应运而生。
现在说起来有点奇怪,所谓罚没就是因为走私在海关被发现继而没收的车,然后海关以公开拍卖的形式将车卖出,这样的车价格低廉,而且关键是——它是合法的,不算走私车。
于是在海南有一阵子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市场。
余劲民70年代到90年代,都在机关单位给领导开车。
他最早开的是日本五十铃的柴油车,80年代末则是一部日本产的大发进口车。
“那时大量的日本车走私到海南岛,然后以罚没车辆的名义由物资部等相关部门开始销售。
”余劲民被单位派去海南购买罚没车,当时是从武汉过去,在武汉物资系统的汽贸中心完成交易,先付钱,开好单,然后去海南岛直接提车,再把车开回武汉。
他代表单位去海南买了三次车,都是罚没车,一次是买的日产小车,1.3L,还买过一辆三菱的高档轿车,是调拨价,才9万多元,在内地可以加价两三万元卖出去。
海关罚没车在南中国打开了进口车的大门,许多车就这样大摇大摆进来。
走私进来很多是旧车、坏车
余劲民记得,当时单位还有一个同事不知道从哪买了一辆旧奔驰,也是走私车,可能才几万块。
“觉得他特别牛,但那个奔驰车根本不能开,走一点路就抛锚。
”
那时中国汽车市场还在发育,无论老外还是国人,对汽车并没有特别高的要求,因为无从比较。
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是海外很多二手车、废弃车的倾销中心,一方面,进口车批文少得可怜,价格也太高,很多人正规渠道买不到也买不起车,于是就催生了走私车。
但另一方面,大家对罚没的旧车也好,拼装的走私车也好,还是很满意的,这就像是我们第一次喝到汽水已经非常快乐,哪里会去想有一天还要喝可口可乐。
“所以尽管很多车明显是旧车,但是卖得不贵,而且质量还可以,大家就觉得捡到了便宜”,何威回忆当时买走私车的情形就是这样,大家没有挑剔的资本,也没有这样的意识。
余劲民90年代初第一次开上的自动挡车,就是一辆罚没车,是别人赠送给湖北省文联的一辆日产蓝鸟。
不过很搞笑的是,它是方向盘在右边,来历不明,其实那时国内也有不少工厂做的就是把车的右舵改左舵的活儿,但文联一直没有去改过,所以余劲民只能一直别扭地开它了。
浓郁的“日系车情结”
随着走私车、罚没车盛行,很多日本车飘洋过海来到中国。
三菱、丰田、日产、本田的车型都很受欢迎,特别是丰田皇冠,后来才逐渐有了佳美。
奔驰、宝马也有不少进来,不过这其中很多是旧车。
但无论那时在路上跑的车是合法还是不合法,至少在短短几年时间中,人们眼中所见到的轿车确实增加了种类,汽车生活开始从黑白照片向彩色照片过渡,人们的选择虽然无法同今天相比,但已经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变化,而在这些耳濡目染中,中国人也开始有了自己对车的喜好判断。
和很多广东人一样,梁丰是看着街上的“TOYOTA”标志长大的。
他在东莞老家有个很有钱的亲戚,1995年就买了一辆佳美,“我很羡慕他们家,也喜欢…TOYOTA‟那个标志,小时候觉得那车真漂亮,闪闪发光”。
20世纪90年代全国很多大城市已经能看到不少日本车在街上跑,有皇冠3.0L、凌志400还有佳美、雅阁。
梁丰记得当时广州很多老板都开皇冠,上世纪90年代末,佳美则成为广州街上最主流的进口车。
“我就是这样产生了日系车情结吧”。
后来到2007年,梁丰终于在28岁实现少时梦想,成为凯美瑞的车主,每天开着丰田上班下班,车上挂着他喜欢的“TOYOTA”标志。
生于斯,长于斯,梁丰只是无数普通广州市民中的一个,他的故事也就是所谓“广东人日系车情结”的通俗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