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武汉理工大学-动力工程(专硕)培养方案2015-5-18

动力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5206)一、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发展对动力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独立担负本专业领域技术工作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掌握动力工程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写作。
4、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船舶动力装置 2. 热力系统仿真与优化3.船舶动力机械性能优化与运用保障4.船舶电力系统及控制技术三、学制、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1.学制、学习年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2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4年。
学习分为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
课程学习包括必修、选修和专业综合课程,其中第1学期为必修、选修课程学习阶段,专业综合课程在第2、3学期分散安排;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课程实践与专业实践等,安排在第2~4学期进行。
2.学分要求:实行学分制,毕业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2学分,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18学分,必修环节不少于6学分。
3.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2-3年,最长不超过5年,在校学习研究的累计时间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工作时间至少1.5年(从开题时间起)四、课程设置1.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学位课程、选修课程、专业综合课程和必修环节等(见表1),其中公共学位课程不低于6学分,专业学位课程不低于12学分(必须选一门实验课程或研究方法类课程),选修课程不低于4学分(其中专业外语为必选),专业综合课程不低于2学分,必修环节不低于6学分。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思考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思考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新时代背景下崛起的热门专业,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新能源技术人才的重任。
然而,传统的实践培养方案在某种程度上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新能源工程师的需求。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实践培养方案进行改革,以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为指导,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实用的实践教育。
一、现状分析1.实践教学内容单一。
目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实验室实验和实习实训,缺乏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课程。
2.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实验设备、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3.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评价体系过于注重结果,忽视过程,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改革目标1.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将实践教学分为实验室实验、实习实训、工程实践、创新创业四个模块,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实践教学体系。
2.优化实践教学资源。
加大投入,完善实验设备,拓展实习基地,提高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率。
3.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以过程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评价。
三、改革措施1.优化课程设置(1)增加新能源领域相关课程。
在专业课程中增加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技术、新能源政策与法规等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
2.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1)开展校企合作。
与新能源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就业等机会。
(2)组织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新能源领域的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3.改革实践教学评价体系(1)完善评价标准。
建立以过程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
(2)加强评价反馈。
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指导学生改进实践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四、改革成效1.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改革,学生能够掌握新能源领域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2.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改革后的实践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作者:————————————————————————————————日期: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二○一一年十月目录1。
专业基本情况 (1)2.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 (2)2.1教学研究和办学效果 (2)2。
2校内支撑和保障条件 (2)2。
3产学合作培养基础 (4)3. 试点规模及学制 (5)4. 合作培养依托单位(协议见附件1) (5)5。
本科阶段培养方案 (6)5.1 培养目标和要求 (6)5。
2 培养模式 (7)5。
3 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 (8)基础科学知识 (8)5。
4 课程体系设计及学分要求 (9)6。
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15)6.1 组织保障 (15)6.2 条件保障 (16)6.3 健全校内质量监控体系,落实教学过程监控 (17)6.4 规范管理,建立实习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企业实践质量 (18)6.5 建立学院与企业定期沟通的协商机制 (20)7。
工程教育改革理论研究 (20)7.1 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 (20)7.2 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建立 (21)7.3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的研究 (22)附件1: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自动化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书 (23)附件2: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现场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 (24)附件3: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方案 (29)附件4: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 (38)附件5: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46)1. 专业基本情况武汉理工大学有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以及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机与电器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武汉理工大学十三五卓越人才培养规划

武汉理工大学“十三五”卓越人才工程专项规划根据《武汉理工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2001-2020)》和“十三五”时期学校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卓越教育体系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分析(一)本工程“十二五”发展规划总体完成情况根据《武汉理工大学关于“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培养创新人才和增强创新能力为重点,通过学分制改革、本科教学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专业认证、“15551”人才工程、实践教学平台等内涵建设,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专业建设水平稳步提升,精品课程数量明显增加,学科竞赛获得标志性突破,生源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升。
学分制改革取得进展。
实施了一系列适应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
实施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全面实施选课选教,大类培养内自由选择专业,实施“转出无限制,转入有门槛”的转专业制度,将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化培养落到实处。
专业和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制定87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开展所有专业的校内专业评估,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通过实施“特色专业责任教授和精品课程教学名师”评聘制度,引领专业和课程建设。
分类型和层次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卓越计划专业建设;转型升级17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大规模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创业取得突破。
实施行业协同培养和国际协同培养,形成了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三级链接”支撑平台、基金扶持平台、指导与服务平台三大平台为支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
“十二五”时期,各类本科生学科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项数2500余项,多项赛事获奖级别与数量在全国位居前列。
2010年以来,连续5年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湖北省挑战杯(创青春杯),在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全国性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2017级本科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成立于1985年,现有内燃机和热能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对应的一级学科为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该专业是辽宁省普通高校本科重点支持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有航空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省飞行器及动力装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辽宁省航空推进系统先进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机械振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发动机构造强度及振动系列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等优势学科与优质教学资源的支撑。
本专业注重工程教育与工程训练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实效,得到有关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5%以上。
二、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培养具有爱国敬业精神,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素养,掌握热能工程、动力工程、动力机械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内燃机、燃气轮机及热力电厂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开发和营销等方面工作,也可从事流体机械、制冷及低温工程、水电动力工程等的设计、研发、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三、培养要求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的掌握本专业领域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学、热流科学、电工与电子学、控制理论、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具有热动力设备及系统专业知识,掌握内燃机、燃气轮机、汽轮机、锅炉等设备原理、结构和性能的设计分析方法,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4、具备机械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使用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及新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能力,较高的设计和绘图能力。
5、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工科能源动力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构想

工科能源动力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构想作为一个工科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同时要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
具体的构想包括以下几点:1.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工科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优秀的实践能力,因此,该计划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参加一定的实践课程和实践项目,如实验、设计、实习等,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意识。
2.打造多元化的教育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应该具有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学科课程、研究生创新实践、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
其中,应该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和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如工程设计、人文社科、创新创业等。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视野。
3.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
工程领域需要掌握丰富的实践技能,因此,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应该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学生应该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学习并掌握各种实践技能,比如CAD、CAM、3D打印等数字化设计工具的使用,以及,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掌握的实践技能,如机械加工、电子焊接等。
4.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工科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如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领导力、社会责任感等。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应该注重这方面的培养,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课程和实践机会。
针对这些素养的培养,可以进行一些特殊的实践课程设计,如项目管理、创新创业、演讲技巧等。
5.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的重要素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应该参与到科研项目中,积累科研实践经验,并学习到创新思维和方法。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加强学习成果的转化能力。
004-武汉理工大学-22-周新民-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汉理工大学成果科类:工科申报等次:二等奖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以工业革命带来的新需求和工业4.0技术体系为基础,提出以传感检测、控制器、自动控制原理、程序设计、执行器、广义对象、系统互联、工业4.0典型对象为主线重构自动化专业知识体系,建设专业特色。
2)以学校主导、公司实施、品牌参与的“学校•公司•品牌”运行模式,把握校企合作基础,汇集社会精英资源,校企联合建设工程教育基地。
3)以项目驱动式教学为主线实施教学改革。
校内阶段,课内教学改革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校企联合培养阶段,以工程设计训练、生产实习、专业实践、岗位实习、毕业设计五大环节浓缩自动化工程师培养过程,贯穿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形成本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4)融合传感、控制、机器人、通信、图像处理、监控、信息管理等技术,构建以工业4.0自动化实验平台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平台和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支撑专业教学体系和基于项目的综合性、设计性、探究性实验开展,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一)适应时代和社会要求,找准专业培养定位,重构专业理论/实践教学体系。
以工业4.0技术体系为基础,以传感检测、控制器、自动控制原理、程序设计、执行器、广义对象、系统互联、工业4.0典型对象为主线构建自动化专业知识体系。
以项目驱动式的自动化综合实验为主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并采用工程设计训练—生产实习—专业实践—岗位实习—毕业设计五大环节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形成本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模式。
面对新时代需求,强化“嵌入式计算、自动化执行、智能化决策”专业核心,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侧重互联网+智能工厂、智能机器人、交通、汽车电子、港口船舶、建材自动化综合应用,形成专业特色。
围绕“基础和专业知识扎实、实干精神强、适应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落实人才培养。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一、专业背景与目标我们要明确武汉理工大学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的背景和目标。
这个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掌握实际工程技能,能够适应未来能源领域的发展需求。
1.培养目标理论基础:让学生掌握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项目设计、施工和管理。
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1.课程设置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
专业课程:能源动力系统原理、自动化技术、热力学与流体力学、电力系统自动化等。
实践课程: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测量、工程实践等。
2.教学方法理论教学: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实践教学:增加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技能。
创新教育: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实践教学与产学研结合1.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设备和学习资源。
校企合作: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
国际交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2.产学研结合项目研究: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产学研基地:建立产学研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企业导师: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学生导师,指导学生的学术和职业发展。
四、学生素质拓展与就业指导1.学生素质拓展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培养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
志愿服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职业规划: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2.就业指导就业政策:宣传国家和学校的就业政策,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就业培训:开展就业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二○一一年三月目录1.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基本情况 (1)2.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和优势 (3)2.1实践教学和工程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3)2.2蓬勃发展的科学与教学研究 (4)2.2.1 科学研究 (5)2.2.2 教学研究 (6)2.3 日臻完备的实践教学基地 (7)2.4 发展良好的院企合作基础 (8)2.5 试点前的准备工作 (9)3. 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与试点规模 (13)3.1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13)3.2 试点规模 (14)4. 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与实现矩阵 (15)4.1 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 (15)4.1.1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15)4.1.1.1 基础知识 (15)4.1.1.2 专业技能和学科发展 (15)4.1.2 个人素养 (16)4.1.2.1 创新能力、系统思维及个人态度 (16)4.1.2.2 职业道德及法律法规教育 (17)4.1.2.3 沟通和交流能力 (17)4.1.3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工程实践 (18)4.2 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实现矩阵 (18)4.2.1科学技术知识和学科发展 (18)4.2.1.1 基础知识 (18)4.2.1.2 专业技能和学科发展 (19)4.2.2 个人素养 (20)4.2.2.1 创新能力、系统思维和个人态度 (20)4.2.2.2 职业道德及法律法规教育 (21)4.2.2.3 沟通和交流能力 (22)4.2.3 能源动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程实践 (23)4.2.4 学分要求 (24)5. 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25)5.1 本科学习阶段培养方案 (25)5.1.1 培养目标 (25)5.1.2 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25)5.1.3 学制、学分与学位 (25)5.1.4 课程体系设计 (26)5.1.4.1 理论课程体系 (26)5.1.4.2 校内实践教学 (29)5.1.4.3 校外实践教学体系 (30)5.2 硕士学习阶段培养方案 (31)5.2.1 培养目标 (31)5.2.2 学制、学分与学位 (32)5.2.3 课程设置 (32)5.2.4 实践环节与学位论文 (32)5.2.5 培养方式与方法 (34)5.3 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 (35)5.3.1培养目标 (35)5.3.2 培养要求 (35)5.3.2.1 理论课程 (35)5.3.2.2 实践环节 (36)5.3.2.3 毕业设计 (36)5.3.3 企业培养计划 (36)附件1: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书 (39)附件2: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40)1.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基本情况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隶属于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学院现有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轮机工程和油气储运工程3个本科专业;有轮机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智能交通工程、舰船电力推进与自动化技术6个二级学科博士和硕士点;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载运工具工程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构成了学院完整的学科体系。
学院现有隶属交通运输部的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建立了较为完整并反映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体系。
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055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480人。
其中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约175人。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通过“十五”、“十一五”、“211工程”及交通运输部专项等项目建设已装备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研究条件;建立了以教授领衔、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教学团队、研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的标志性成果。
特别是在专业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建设、人才质量培养、示范辐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在船舶动力系统领域的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优势。
目前,承担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任务的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共50余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讲师及实验(工程)师25人等。
同时,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有六十多年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富的办学经验。
专业的前身是内燃机专业,主要以动力工程的研究为主,和交通行业相关企业、设计(研究)院与学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办学的机制,具有浓厚行业特色、在国内交通行业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6%以上,深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2.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和优势2.1实践教学和工程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学历结构、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
目前能源动力系统学科领域共有专职教师30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8人),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12人,16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具有博士后经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6人、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2人和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人。
本专业教师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恪守师德,身体力行。
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涌现出一批治学严谨、从严执教、爱岗敬业的先进典型。
近几年有1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2名教师被评为校师德先进标兵,3名教师被评为校师德先进个人,1名教师获得校教学竞赛一等奖,多名教师获得教学竞赛和校教学优秀奖。
本专业十分重视教师的工程能力和实践教学经验的提高,以及本专业的国际化建设,校企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迄今约有50%的教师出国学习、访问和学术交流,80%以上的教师到本专业相关企业单位开展过教学或研究工作。
与荷兰、挪威、德国等国家在国际船舶动力工程领域的教育科技合作,依托国家外专局、教育部在本专业设立的高性能船舶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即“111计划”)与若干设有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的国际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多层面/全方位合作,促使专业向国际化迈进。
下表是部分教师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和到深入企业锻炼的情况。
表1:企业工作经历教师表2:工程实践经历教师表3:国际技术交流经历教师2.2蓬勃发展的科学与教学研究2.2.1 科学研究本专业一直致力于船舶动力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紧跟国际研究前沿,结合市场需求、国防建设和行业发展需要开展科研工作。
同时注重以科研引领教学,并通过科研锻炼队伍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在船舶动力研究上独具特色,取得一系列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近5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863计划、国防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重大装备研制、军工重点等)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承担科研项目32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863项目、国家高技术船舶专项、省部级及军工研究项目88项;完成科研经费7676.88万元,其中纵向研究经费2297万元;其中纵向研究经费达30%;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项目14项,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
获国家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
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有123篇。
2007年获得交通部认定“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参加建设了“船舶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高速船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路公路交通安全控制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交通系统安全及可靠性团队”2010年获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行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聘请“楚天学者计划”讲座教授2人;申请湖北省“百人计划”1人;获湖北省政府津贴1人,建立了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行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2.2.2 教学研究本专业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亦取得多项成果,多门课获得各级精品课程称号,其中国家精品课程1门;湖北省精品课程1门;校精品课程7门。
近年来出版专业教材5本;完成国家教研立项1项,省教研立项5项,校级教研立项10项。
获国家教研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研成果一等奖1项,校教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人;省优秀博士论文4篇、硕士论文6篇;校优秀博士论文12篇、硕士论文10篇。
同时还建立了国家教学团队1个、湖北省教学团队1个。
本专业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并注重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本科教学中。
通过项目研究,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教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更为贴合工程实际,深受学生欢迎,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本专业学生毕业设计选题100%来源于生产实际和教师科研课题,由于毕业设计贴近工程实际和学科前沿,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创作兴趣,锻炼了工程设计实践能力,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
本专业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学士论文99篇,同时还获得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国家奖励9项;省部级奖励6项。
2.3 日臻完备的实践教学基地本专业通过“十五”、“十一五”、“211工程”及交通运输部专项等项目各种方式的持续建设,已形成了良好的实验平台。
2005年获准建设高速船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9年高质量通过了专家验收;2007年获得交通部认定“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2008年获准建设教育部高性能舰船技术教育部国防重点实验室;2009年被批准国家船舶运输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
目前实验室总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479.97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设备总数57台(套),设备总值2482.05万元。
具有特色优势的主要设备有轮机综合实验室、WMS-2004轮机模拟器、柴油机中压共轨实验台、PSV-400-B扫描式激光测振仪、LMS振动噪声测量系统、SPECTROIL M油料分析光谱仪、扭振测量与分析系统、1500D柴油机排放分析仪、船舶电力推进仿真系统、AVL发动机结构与性能仿真分析计算工作站、VER5.6振动分析软件等。
实验室已初步搭建了由大型实验系统、综合测量分析系统和计算与分析工作站组成的科学研究平台。
通过建设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科研装备水平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
实验中心在满足高要求的实验教学的同时, 还为学生的科研训练、实验兴趣小组、大学生创新计划等提供开放式的教学服务,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校内实习、实践保障。
2.4 发展良好的院企合作基础在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建设中充分利用交通行业董事会的资源优势,与船舶工业行业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