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doc资料

合集下载

XX省教育厅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doc

XX省教育厅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doc

:黑龙江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为落实培养适应我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需要的大批应用型人才,推进黑龙江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观,全面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和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和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树立全面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

和创新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等工程教育质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转变我省经济方式,推动结构优化升级培养应用型人才.二、主要目标面向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适应我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需要的大批应用型人才,为振兴北老奠定坚实的优势。

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省域各高校工程教育和创新,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建立具有国内先进水平、龙江特色应用型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推动我省从工程教育大省走向工程教育强省。

三、培养标准本次“卓越计划”以本科层次学生为主,本科层次所培养的卓越工程师应达到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3。

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4。

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和趋势;5.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的能力;6.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7.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学习能力;8。

卓越工程师学院培养方案

卓越工程师学院培养方案

卓越工程师学院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程师,具有较好的工程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原则1. 教育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教育培养与创新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3. 教育培养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 教育培养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三、专业设置卓越工程师学院设置了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其中包括了通信工程、控制工程、电子工程、自动化工程等方向。

通过毕业设计、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教学环节,学生可以在所学专业中得到系统的理论和实践训练。

四、课程设置卓越工程师学院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需求,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

除了基础课程外,还设置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外语、体育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还设置了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五、教育教学模式卓越工程师学院注重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采用了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

比如,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参与项目综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采用工程案例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卓越工程师学院强调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通过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实习实训,学生可以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参与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提高自己的工程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七、创新创业卓越工程师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创新竞赛、双创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卓越工程师培训规划方案

卓越工程师培训规划方案

卓越工程师培训规划方案一、培训目标通过本次培训,旨在培养和提升工程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在工程领域中独立、创新和卓越的能力,能够适应不同行业的工程项目需求,具备一定的领导和管理能力,成为业内的卓越工程师。

二、培训对象本次培训对象为在职工程师、初级工程师及高校工程专业毕业生,对工程领域有浓厚兴趣,并愿意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人员。

三、培训内容(一)专业知识培训1. 工程制图与CAD技术2. 硬件开发与嵌入式系统3. 结构设计与强度分析4. 电气控制与自动化技术5. 建筑设计与施工管理6. 水利工程与水资源管理(二)通用技能培训1. 项目管理与团队协作2. 客户沟通与需求分析3. 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4. 文案撰写与汇报技巧5. 沟通表达与演讲能力6. 时间管理与压力调适能力(三)实践工程项目1. 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背景,让学员在实际项目中锻炼专业技能和项目管理能力2. 指导学员制定项目计划、实施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四、培训方式(一)课堂授课1. 由专业领域的资深工程师及教授主讲2. 采用案例分析、讨论、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3. 每周进行专业知识培训、通用技能培训及项目实践(二)实践指导1. 每位学员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一个实际项目进行实践2. 提供项目指导老师进行实际指导和辅导(三)学习讨论1. 每周举行学习讨论会,学员分享项目进展,分享学习心得,相互学习借鉴2. 提供学习小组,相互推动,相互督促五、培训考核(一)项目考核1. 学员需要完成一个真实工程项目,并形成书面报告和项目成果展示2. 项目需由专家评审团进行评分(二)理论考核1. 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考核2. 考试内容涵盖专业知识和通用技能(三)实践考核1. 通过实际项目完成情况、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考核学员的实践能力2. 学员需要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不断调整、解决问题六、培训师资培训师资主要由资深工程师、行业专家及教授组成,他们在工程领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学员传授实用技能和工程实践经验。

卓越工程师培养活动方案

卓越工程师培养活动方案

卓越工程师培养活动方案一、培养目标卓越工程师是指在工程技术领域具有卓越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工程技术专家。

卓越工程师培养活动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跨学科综合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工程师。

二、培养方案1. 课程设置(1)主干课程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工程力学、材料力学、电子电路、控制原理、计算机基础、工程设计、项目管理等课程,力求全面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

(2)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包括:创新设计、团队合作、跨学科科学、职业道德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2. 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教育机会,包括实验课、实习实训、创新项目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3. 项目导师制每位学生配备项目导师,由项目导师负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4.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环境。

5. 跨学科交叉培养鼓励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6. 行业合作积极与行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就业资源,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7. 国际化培养扩大国际交流,吸引国际学生和教师来校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8. 奖学金计划设立多种奖学金计划,鼓励卓越学生在学术和技术上的表现,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和实践。

9. 职业规划辅导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辅导,帮助学生了解工程行业的就业趋势和发展前景,指导学生合理规划未来职业发展。

10. 专业认证通过国家或国际专业认证,提升学校工程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三、实施路径1. 改革课程设置,精心设计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

2. 建立实践教育基地,提供全方位的实践教育资源。

3. 建立项目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项目导师。

4.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合作。

5. 推进国际化交流,建立国际交流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背景
二、专业课程设置
1.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为学生提供坚实的数理基础。

2.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学生所选专业,设置一系列基础和深化的专业课程,包括工程力学、电子电路、控制系统、材料科学等,为学生奠定专业基础。

3.创新课程: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如创新设计、科技创新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实践课程:包括实验实践、工程实践、设计实践等,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习实训
1.实习:安排学生进行一定的实习,在工程实践中学习并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2.实训:设置一系列实训课程,通过模拟实际工程环境,让学生学习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高工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项目
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如科研项目、工程设计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新平台,如实验室、研究中心等,提供指导和支持。

五、综合评价与考核
1.绩点评定:通过学生在各门课程中的表现,按学分绩点制进行评定,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

2.项目评价:对学生参与的实践项目、创新项目进行评价,考察学生
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一: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前言□“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指高等学校培养具有工程师基本能力、并有获得工程师执业资质或者工程师职称的潜力的后备工程师。

□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

□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主动服务社会需求,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后备工程师。

一、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追求,以世界两大工程教育体系为参照,以工学交替为手段,以CDIO为模式,以回归工程实践为重点,以培育“高工级教授”师资为难点,以学生学业成果作品化为抓手,着力构建有利于大学生成人、成才、成长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培养“有创意、能创新、善创业”的未来优秀工程师的有效路径。

二、培养目标和要求1.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良好的综合素质,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现代制造业第一线从事机械产品及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机械类“现场工程师”。

2.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学习电子技术、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基本知识,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有进行机电产品设计和制造、生产组织管理等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良好的文字和语言表达以及技术沟通能力;(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工程材料、机械设计与制造、电子电工技术、液压传动与气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基础知识;(3)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现代模具设计制造、汽车零部件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等)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4)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等基本技能及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及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5)掌握一门外语,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6)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创新精神、责任感、意志品质与身体素质等非智力因素。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1)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1)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1)山东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进展情况汇报 (15)“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方案 (18)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2010. 2.28目录一、基本思路 1二、人才培养目标 4三、参与专业、培养学制和学生规模 4四、培养方式 44.1 本科阶段54.2 研究生阶段 64.3 能力培养要求6五、政策措施75.1组织管理 75.2经费保障 85.3 学生遴选85.4 教学实施95.5 毕业标准115.6 学籍管理115.7 师资培养11六、办学资源136.1学校资源 136.2企业资源 13七、对国家政策支持的希望14高素质的科技人力资源,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和建设强大国家的第一资源,也是实施科教强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工程科技领军人才,更是我国成为强大国家的重要标志。

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通过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改革和创新,培养一批能在未来重大科学与工程领域发挥关键作用的卓越人才。

一、基本思路立足于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活跃于工程科技领域的卓越工程师,以“素质”、“知识”、“能力”、“准职业化”为四轮驱动,突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构建“校企联动,学做结合,学工交替”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四轮驱动以对知识、能力、素质和职业训练同等重视的态度,分阶段、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力求以四轮共同驱动的方式,推动学生克服障碍、熟悉工程,更快进入社会,承担国家重任。

四轮驱动模式(2)校企联动根据行业特点与需求,科学制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规划,不断加深学校与企业在高等工程教育的合作。

促使企业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双方共同建设和开发实践教学资源。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一、背景与意义工程师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们将科学理论与实际生产结合,致力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技术难题,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随着科技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工程师的教育培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科学、系统、全面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目标1. 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工程问题;2. 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够不断钻研、创新并改进工程技术;3. 具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多元化环境中协调合作,解决复杂问题;4. 具备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技术环境。

三、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基础等基础课程,为工程师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2. 专业课程根据工程师的不同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如工程设计、制造工艺、材料科学、电子电气、机械制造等。

3. 实践教学在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过程中,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实验室实验、工程项目实践、企业实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开设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导师指导等实践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教育培养方案1. 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互动式教学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

2. 导师制度为每位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规划学习与发展方向,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3. 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完善实验教学大纲,扩大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4. 项目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工程项目实践,通过项目的执行和管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项目管理能力。

5. 实习就业积极联系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帮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需求,培养学生适应工作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工程与工艺(卓越工程师)
2010级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基
础理论、实验技能、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系统知识,获得化工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的能力,以石油和天然气加工为特色,能在炼油、化工、能源、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过程的控制、化工过程软件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

二、业务要求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基础上,主要学习物理化学、单元操作、化学反应工程及化工热力学等基础理论知识。

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

本专业不仅是通用的过程工程学科,而且是高新科技和新兴工业的重要支撑学科。

实验班学生培养注重过程工程和产品工程,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加工过程中的过程工程和产品工程两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并以通用过程工程为主线培养,营造应用型工程师培养的良好基础。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化工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掌握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
(4)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5)熟悉国家对化工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化学工程学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8)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和学位课程
主干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
学位课程:高等数学、基础外语、大学物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程序设计语言(C)、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石油炼制工程。

四、毕业要求及学时、学分分配
五、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及进程
( 一)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必修课程设置及进程( 分学期安排 )
第一学年
秋季学期
课程性质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实验上机考核备注1A 07101 高等数学 (2-1) 6.0 90 考试 * 1A 08101 计算机文化基础 2.0 32 8 考试
1A 10101 体育 (4-1) 1.0 32
1A 20202 军事理论 2.0 36
1A 11101 基础外语 (4-1) 4.0 64 考试 * 1B 03201 无机及分析化学 4.5 76 考试 * 4B 03802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2.0 54 54
5A 20201 军训 2.0 3 周
建议选修课程
学期总计23.5
春季学期
课程性质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实验上机考核备注1A 11201 道德与法律 3.0 48
1A 07101 高等数学 (2-2) 5.0 86 考试 * 1A 0910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6.0 64
1A 10101 体育 (4-2) 1.0 32
1A 11101 基础外语 (4-2) 4.0 64 考试 * 1A 13101 大学物理 (2-1) 4.0 64 考试 * 1A 07104 程序设计语言 (C) 3.0 48 32
1B 03210 有机化学 4.0 64 考试 * 4B 03805 有机化学实验 1.5 36 36
建议选修课程
学期总计 31.5 夏季学期
课程性质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学分实践上机备注5B 20301 金工实习 2.0 2.0 周
第二学年
秋季学期
课程性质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实验 上机 考核 备注
1A 0915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 32 8
考试
1A 10101 体育 (4-3) 1.0 32
1A 11101 基础外语 (4-3) 4.0 64 考试 * 1A 13101 大学物理 (2-2) 3.5 56 考试 * 1B 03205 物理化学 (2-1) 3.0 50 考试 * 1B 07301 线性代数
2.0 32
考试
4A
13301
大学物理实验 (2-1) 1.5 28 28
建议选修课程
学期总计 17.0
春季学期
课程性质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实验 上机 考核 备注
1A 0915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0 48
考试
1A 10101 体育 (4-4) .0 32
1A 11101 基础外语 (4-4) 4.0 64 考试 * 1B 03000 化工导论 2.0 32 考试 1B 03205 物理化学 (2-2) 3.0 50 考试 * 1B 04441 工程制图
3.0 48
考试 1B 05402 电工电子学 ( 一 ) 3.0 48 10
考试
4A 13301 大学物理实验 (2-2) 1.0 28 28
4B
03803
物理化学实验
1.5 40 40
建议选修课程
学期总计 21.5 夏季学期
课程性质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5B 03991 认识实习
第三学年
秋季学期
课程性质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实验 上机 考核 备注
1B 03101 化工原理 (2-1) 5.0 84 18 10
考试 * 1B 03113 化工热力学 3.5 56 6
考试 * 1B 03318 化工安全与环保 2.0 32 考试 1B 04205 化工设备设计基础 3.0 48 考试 1B
03411 生物化学基础 2.0 32 考试 1B 04223 计算机辅助设计 1.0 20 10 考试
1C
09609 仪器分析
2.0 32
4B
03804
仪器分析实验
0.5 16 16
建议选修课程
学分 实践
上机
备注
2.0 2.0

8
第四学年
秋季学期
课程性质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实验 上机 考核 1B 03104 化工设计基础 1.0 16
考试 1B 03129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 2.0 32
考试
1C 03001 化工学科前沿知识专题讲座 2.0 32
4C 03810 专业实验 3.0 80 80
5C 03901
化工设计 4.0 4.0
周 5C 03902
信息检索与网络资源利用 1.0 1.0

春季学期
学期总计
19.0
课程性质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实验 上机 考核
1B 03101 化工原理 (2-2) 3.0 58 10 10
考试
1B 03112 化学反应工程 4.0 64
考试 1C 03126 有机化工工艺学 3.0 48
考试 1C 03128 石油炼制工程 4.0 64
考试 1B 05102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 建议选修课程 3.0 48
8
考试
学期总计
17
夏季学期
课程性质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实践
上机
5B .... 化工模拟计算 2.0 2

5B 03903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3.0 3.0 周 40
5C 03992
专业实习
4.0
5.0

备注
备注
春季学期
建议选修课程 学期总计
13.0
课程性质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实验 上机 考核 5C 03999
毕业设计
17.0 18.0 周 建议选修课程
学期总计
17.0
备注
备注
(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及进程
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实验(实践)上机学期备注 08103 软件技术基础 3.0 40 (20)3 03409 石油工业与环境保护概论 2.0 32 3
03420 普通生态学 2.0 32 3 03119 数据处理与实验设计 2.0 32 4
03405 环境化学 2.0 32 4
03212 油田化学 2.0 32 5
03401 催化作用原理 2.0 32 5
10401 高级外语 2.0 32 5
05403 电工电子学(二) 2.0 32 5
03124 能量利用过程原理 2.0 32 6
03225 精细化工工艺学 3.0 48 6
03130 传递过程原理 2.0 32 6
03404 环境工程概论 2.0 32 6
03123
天然气处理与加工
2.0 2.0 32 6
03310 清洁生产工艺与
HSE管理体系
32 7
03402 高分子化学与工艺 2.0 32 7
03121 分离工程 2.0 32 7
08401 管理概论 2.0 32 7
03232 绿色化学与化工导论 2.0 32 7
03131 C1 化学与化工 2.0 32 7
03100 化工专业外语 2.0 32 7
说明:
1. 选修课要求至少取得 20 学分。

2. 要求从本专业选修课程中至少取得 12 学分。

3. 要求至少取得 8 个任意选修学分,其中包括至少 6 个人文素质教育学分,建议选修分的艺
术类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从学校公共选修课程、本专业选修课程或外专业
所设课程中选修。

教学院部长签字:
院部学术委员会主任签字:主管校长签字:
2 个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