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杜牧、王安石与李清照对项羽乌江自刎的评价说课材料

合集下载

英雄最完美的落幕《项羽之死》说课稿5篇

英雄最完美的落幕《项羽之死》说课稿5篇

英雄最完美的落幕《项羽之死》说课稿5篇第一篇:英雄最完美的落幕《项羽之死》说课稿各位评委: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项羽之死》。

(板书)一、教材简析: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

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

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

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作为自主赏析的《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他们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

三、说教法与学法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

”在“诵读”感性认识,“讨论”策略把握——“探究”能力训练的方法指导下,我采用的教法有:诵读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

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历史人物的品读能力。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成功的悲剧英雄,他犹如一条巨龙,翻江倒海、叱咤风云;钜鹿之战,27岁的项羽破釜沉舟,勇冠三军,成为天下瞩目的英雄;鸿门宴上,项羽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四面楚歌声中,31岁的西楚霸王,又将怎样演绎自己的人生呢?我们来学习项羽之死。

乌江自刎评课稿

乌江自刎评课稿

今天听了陈老师执教的《乌江自刎》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具体表现如下:一、情境营造,激趣导入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

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

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通过放映《霸王别姬》的mtv和腾格尔的歌曲《力拔山兮气盖势》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壮中,调动学习兴趣。

二、以生为本、朗读感悟。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乌江自刎》一课的执教中,陈老师非常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首先陈老师在第一课时疏通了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初读课文,想象画面整体感知;然后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进行自由朗读品位;再让学生进行个别朗读,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通过朗读,学生能侃侃而谈。

经过了这一环节学生初步的感悟到了项羽的威武,豪爽,死的悲壮,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三、比较阅读,拓宽思路在学生初步了解品味了文章,知道了文章是通过语言动作来刻画项羽之后之后,让学生思考:揣摩项羽当时的心理与处境,说说透过这些语言和行动,你看到了怎样的项羽?这个项羽和《鸿门宴》中的项羽有和异同?你更喜欢哪一个?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了项羽。

在此基础上,陈老师还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就“英雄是如何没落”的问题,还提到了刘邦的看法,又将项羽和勾践做了比较,让学生对英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学法迁移,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中,提出了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课堂中,陈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通过两篇课文的比较阅读,在探讨了“英雄如何走向末路”之后,陈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讨论“亡项羽者何也”。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题乌江亭》比较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题乌江亭》比较

杜牧王安⽯李清照《题乌江亭》⽐较杜牧王安⽯李清照《题乌江亭》⽐较原⽂:叠题乌江亭①王安⽯有战疲劳壮⼠哀,中原⼀败势难回。

江东⼦弟今虽在②,肯为君王卷⼟来③?译⽂:经过战争的的疲劳的壮⼠⾮常的悲哀,中原⼀败之后⼤势难以挽回。

即便江东的⼦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卷⼟重来?疑难点注释: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兵败⾃刎之处。

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

赏析点拨: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诗,表现了王安⽯对项⽻失败的看法。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

江东⼦弟多才俊,卷⼟重来未可知。

”意思是批评项⽻胸襟不够宽⼴,如果项⽻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重来。

⽽王安⽯则根据⾃⼰的理解,认为项⽻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弟还在,项⽻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弟卷⼟重来,以为他们不⼀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

江东⼦弟多才俊,卷⼟重来未可知。

杜牧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了这⾸咏史诗。

“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刎之处。

项⽻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他愧对江东⽗兄,羞愤⾃杀。

这⾸诗针对项⽻兵败⾝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普通常识,并暗⽰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

项⽻遭到挫折便灰⼼丧⽓,含羞⾃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呢?“男⼉”⼆字,令⼈联想到⾃诩为⼒能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羞愤⾃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地⽅千⾥,众数⼗万⼈,亦⾜王也”的艺术概括。

浅析杜牧、王安石与李清照对项羽乌江自刎的评价说课材料

浅析杜牧、王安石与李清照对项羽乌江自刎的评价说课材料

浅析杜牧、王安石与李清照对项羽乌江自刎的评价浅析杜牧、王安石与李清照对项羽乌江自刎的评价摘要: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悲情英雄,关于他的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这其中又以他乌江自刎最为慷慨悲壮,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反复咏叹的历史题材。

然而不同人对他的乌江自刎一事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本文主要从咏史诗的特点、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人物性格、身份等角度来分析比较李清照、杜牧、王安石对乌江自刎之评价。

关键词:乌江自刎、杜牧、王安石、李清照、评价项羽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他的一生悲剧集中表现在乌江自刎这一历史事件上。

人们对项羽乌江自刎一事的看法各有千秋,杜牧的《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王安石的《乌江亭》,这三首诗可以说基本上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观点,他们对乌江自刎一事的评价,褒贬不一。

悠悠五千年的中国历史遗迹,人物风流,一直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而不同身份的人他们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处理却是各说纷纭。

艺术家直面现实人生,从对历史事实的思考中生或发出许多感喟许多讽慨,或发出许多联想许多假设。

政治家表现出客观冷峻、诗人则多以其丰富的感情,对历史的研究思考带有更多的情感,即使是同为诗人身份,但受个人性格等的影响,所以在对史实的处理上混入了鲜明的个人色彩,同一史实却受到褒贬不同的评价。

正所谓诗中的“历史‘不必如史书中的’历史”那么确切”、“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的原因。

一代英雄的末路,引起了许多诗人的论争。

项羽应不应该过江东?他对项羽乌江自刎一事的看法各有千秋,到底能不能卷土重来?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后世诗人的心头。

杜牧在《题乌江亭》中认为“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他从兵家的角度,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要注重人事。

此诗的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评项羽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评项羽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评项羽同样是写失败英雄项羽,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为何大不同?中国诗人喜欢写怀古和咏史诗词。

其实,怀古和咏史的诗词,基本上就是一类。

就是诗人们登临某处历史遗迹,想起遥远的古代发生的轰轰烈烈的历史,而现在只剩下一堆黄土,发出的历史感慨,这是怀古诗的一般的套路。

比如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比如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

而咏史诗词,主要是针对一段史实,一个人等,发出的感慨。

比如阮籍经常登上山顶,感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再比如,唐朝诗人杜牧、宋朝诗人王安石、词人李清照,对失败英雄项羽的咏史诗词等。

我们知道,文学固然是反映世界的,但一定是反映诗人自我情感的,正所谓是我手写我心也。

同样,面对同样一段历史,诗人们在咏叹历史的同时,一定会沾染上自我的性格,它是诗人自我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折射。

同时,一首作品除了反映诗人的自我价值之外,一定会有时代的风霜的痕迹,反映着时代的风云变化。

我们从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对悲剧英雄项羽的咏叹之中,就会发现,这三个诗人完全不同的性格特点,以及晚唐、北宋和南宋不同的历史轨迹。

杜牧是怀古和咏史诗的大家,他在《题乌江亭》这样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说,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

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杜牧除了是晚唐时代著名诗人,他还是一个军事理论家,他曾经亲自注释了孙子兵法,并在做幕府期间,为当权者提出了很多军事战略上的建议。

无奈在牛李党争的背景下,杜牧的才能和主张得不到重用,所以杜牧是一个怀才不遇郁郁寡欢的人。

但是杜牧始终没有放弃,他还是在等待机会,寻求崛起的时机。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杜牧对项羽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是项羽还没有学会忍。

老子的道德经中经常强调“柔弱胜刚强”“以退为进”,这是中国人的谋略,而项羽却不能以退为进,为了面子和虚荣自杀。

对项羽的评价

对项羽的评价

对项羽的评价篇一:对项羽的评价对项羽的评价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2.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刘邦论成败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背景材料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

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

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

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项羽之死》课例分析(精选多篇)

《项羽之死》课例分析(精选多篇)

《项羽之死》课例分析(精选多篇)第一篇:《项羽之死》课例分析高二语文备课组一、教学设计:《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

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三、教辅工具:电脑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授课时间:2006、2、20(第一课时),2006、2、21(第二、三课时)五、教学实施:第一课时一、导入:(电脑显示一:项羽自刎乌江的一幅画)师:画面上的人物是——生:项羽!(兴奋)师:请用一句话为画面上的人物“画像”。

生:(略。

回答中的关键词: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师:很好!看来,项羽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相去甚远。

的确,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教师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

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

论项羽之死刘雪项羽,楚霸王也。

何为霸王征战东西,名响天下。

纵然刚愎自用,攻伐自矜,亦是英雄本色。

李清照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言尽霸王死得其所。

宁死不受辱,属于霸王之勇;知羞重义,则是霸王之义。

放纵一次又何妨邢琳内心斗争良久,我选择支持项羽乌江自刎。

楚汉之争长达四年,这四年他与刘邦斗智斗勇,从最初的稳操胜券到最后自刎江边。

这种痛彻心扉的情感有谁能体会我没体会过,但我明白必是痛入骨髓。

他是楚霸王,骄傲如他。

他若不死,独自苟活,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如何面对父老兄弟或怨恨或嘲笑或怜悯的眼神他是楚霸王啊!他怎能败在一个地痞流氓手上当年的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江东父老的期望,还有那句“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如今都变成了一柄利剑,直刺进他的胸口,痛得几欲昏厥。

就这样吧,就这样放纵一回吧。

斗了这么多年,早已身心疲惫了。

既然野心已被显示磨平,又何苦为难自己呢何不潇洒放手,低一次头呢穿越千年,我竟能感受到那一刻你的颓废、不舍、迷惘、羞愧,并为之感到心痛。

江山不在了,美人不在了,尘世间再无留恋,为何不能像普通人一样自私一回,任性一次!霸王,你是我心中的英雄。

我只希望你能走得再坦然一点,再高兴一点,因为那是你的选择,亦是你的勇敢。

王颖对于课文节选《项羽之死》最为欣赏的是项羽乌江自刎的段落。

对于项羽的记载,历史较为详尽,没有争议。

然最令人惊心的是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一个英雄任务凄凉地走向死亡,有褒有贬,莫衷一是。

对于老师对项羽性格刚愎自用的评价甚为不快。

项羽在我心中一直是以英雄的姿态存在。

他在临死前对于叛变的吕马童没有讥讽,可见其气度不凡。

他知道自己的头颅价值几何,云淡风轻地说给乱臣贼子一个人情,然后高傲地走了,离开了尘烟滚滚的战场,坦然自若。

这哪像个身经百战的将军,更似一个纯净孤傲的文人、多情的郎君。

由此敬意更浓。

我觉得最懂项羽的乃是易安居士。

这位不幸的女词人经历了种种悲欢离合,大彻大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杜牧、王安石与李清照对项羽乌江自
刎的评价
浅析杜牧、王安石与李清照对项羽乌江自刎的评价
摘要: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悲情英雄,关于他的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这其中又以他乌江自刎最为慷慨悲壮,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反复咏叹的历史题材。

然而不同人对他的乌江自刎一事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本文主要从咏史诗的特点、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人物性格、身份等角度来分析比较李清照、杜牧、王安石对乌江自刎之评价。

关键词:乌江自刎、杜牧、王安石、李清照、评价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他的一生悲剧集中表现在乌江自刎这一历史事件上。

人们对项羽乌江自刎一事的看法各有千秋,杜牧的《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王安石的《乌江亭》,这三首诗可以说基本上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观点,他们对乌江自刎一事的评价,褒贬不一。

悠悠五千年的中国历史遗迹,人物风流,一直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而不同身份的人他们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处理却是各说纷纭。

艺术家直面现实人生,从对历史事实的思考中生或发出许多感喟许多讽慨,或发出许多联想许多假设。

政治家表现出客观冷峻、诗人则多以其丰富的感情,对历史的研究思考带有更多的情感,即使是同为诗人身份,但受个人性格等的影响,所以在对史实的处理上混入了鲜明的个人色彩,同一史实却受到褒贬不同的评价。

正所谓诗中的“历史‘不必如史书中的’历史”那么确切”、“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的原因。

一代英雄的末路,引起了许多诗人的论争。

项羽应不应该过江东?他对项羽乌江自刎一事的看法各有千秋,到底能不能卷土重来?这些问题
一直萦绕在后世诗人的心头。

杜牧在《题乌江亭》中认为“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他从兵家的角度,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要注重人事。

此诗的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总之杜牧的《题乌江亭》中,对项羽自刎是持否定态度的。

在他看来,胜败是兵家常事,大丈夫“包羞忍耻”能屈能伸,才算得上是个“男儿”。

如果项羽当初包羞忍耻回到江东、像越王勾践那样卧薪尝胆,凭借“多才俊”的江东子弟,重整旗鼓,他日率江东子弟再次“渡江而西”,与刘邦逐鹿中原,那么,他最后的结局不一定就是失败。

而王安石在《乌江亭》中则写到“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

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

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

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
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此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好的咏史诗,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既是议论而不用议论。

这需要诗人很好地掌握。

对于“史”与“诗”之间的矛盾,作恰到好处的处理。

因为仅将史实重复一启遍,不成为咏史;纯是议论,则变成一篇史论,不成为诗作,这首咏史诗,是王安石对楚霸王项羽躺世的感叹。

诗人在这首七绝之中,既有咏史,又有议论,将“史”、“诗”二者很好地统一起来。

杜诗和王诗的不同,主要是因为他们各自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杜牧着眼于宣扬不怕失败的精神,是借题发挥,诗人咏史;王安石则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观点,是政治家的咏史。

杜牧作为诗人他对历史提出质疑和假设,假如项羽能够回到江东,能否卷土重来也未可知的事。

杜牧的咏史诗常用翻案笔法,强调历史事件中的偶然因素和个人因素,而这些与杜牧具有诗人的浪漫气质和强烈情感有关。

诗体现了唐代诗人的浪漫与激情,而王安石则显示出宋代士大夫的冷峻与沉矜。

政治家的客观冷静,从军事得失、人心向背等方面分析出项羽失败是历史发展之“势”决定的,非人力所能挽回。

一个是诗人的咏史诗,不能用历史真实来评断;另一个则是政治家的咏史诗,不能用艺术成就来裁决。

也就是所谓的“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

由于身份。

个人性格的影响,造成差异是无可厚非的。

杜牧凭着一种诗人的激情对项羽自刎的结局表达了自己的失望和不满,放言“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而王安石则以政治家的客观冷峻给杜牧泼上一盆冷水,反诘“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杜诗和王诗的虽
然观点截然不同,却都体现了咏史诗———尤其是翻案诗的怀疑旧论、大胆创新、独树一帜、引人深思的诗歌品质都成为了咏史诗中的名篇,为后世称道。

而对于这一历史。

我国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则又有新的独到之处,她在《夏日绝句》中写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她对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一事给了极高的评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些慷慨激昂的高度气节的诗句出自婉约派的代表李清照的笔中,也许这有悖于常人的理解,但是从她的性格以及此诗的写作背景不难看出,这确实是李清照的一个转折。

写此诗的一个导火索是当时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建康的知府。

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知府的赵明诚没有恪尽职守指挥戡乱,而是悄悄地用绳子缒城逃跑了。

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

当京城已陷,他和丈夫往江西方向逃亡。

行致乌江,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

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吟就了这首诗。

同时,她也借此诗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

她的性格多愁善感却刚强正直、勇于追求。

在她的很多诗词里,流露出她在离别、家亡、国破后的感伤,让人感觉到一个“人比黄花瘦”的才女在乱世中的消沉。

她始终爱国关心政治。

对时局的思考和分析远远地超过了当时一介妇人所能企图的深度。

看到山河破碎,朝庭不思收复中原,她忧心如焚。

北宋末年,当她还是一个阅世未深的青年女子时,就对国家的日趋衰败表示了忧虑,提出了警告。

也可以说她借古讽今,指责了宋朝皇帝的荒淫奢侈,抨击了权奸们的腐败误国,表现了清醒的政治眼光。

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人生道路,也就有了作者不同的思想观点,丛杜诗和李诗可以看出。

杜牧出身名门,是宰相杜佑之孙,少有大
志,文武兼备,尤其善读兵书,且处在军阀割据的晚唐,他很想重整河山,在他看来,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以建功立业为重,所以他对项羽的自刻乌江不赞同,甚至不屑一顾。

而李清照处在金兵近逼的南宋,当时南宋统治者偏安于江南一隅,委曲求全,苟且偷生,毫无骨气。

而李清照对朝廷无能,害得百姓遭殃,特别是自己流离失所,更是心生痛恨,不由得想起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节来。

她是多么希望当时南宋王朝能像项羽那样刚强不屈与中原土地共存亡,使百姓免遭背井离乡之苦。

其实,历史本身的是是非非在咏史诗中已经变得并不重要,因为写诗毕竟不是写史,重要的是诗人对历史传说的题咏是否有超越前人的独到见解,是否能从陈旧的史实中生发出新意。

正所谓“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

其实杜牧、王安石、李清照他们的这三首诗都是不泥于历史定说的创新之作。

由于不同人生经历、不同社会环境、不同的人物身份、性格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了他们对乌江自刎这一事件的褒贬不一。

但我认为项羽乌江自刎充分体现了他的刚烈性格和英雄本色,也充分体现了项羽的侠义精神和仁爱情怀。

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和毁灭给人看”,在我看来项羽的项羽的乌江自刎,是他悲壮激烈的英雄主义绝唱,是他英雄人生的一种完美谢幕。

参考书目:
1、陈向春:【国古典诗歌主体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丁启阵:【诗歌与人生】东方出版社
3、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4、师晓晖;【唐诗.宋词鉴赏】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