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学习知识教案

合集下载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第一章:机械设计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机械设计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步骤1.2 机械设计的分类和内容掌握机械设计的分类及其特点理解机械设计的内容和任务1.3 机械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掌握机械设计的原则学习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技巧第二章:机械零件设计2.1 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要求了解机械零件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掌握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步骤2.2 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学习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方法掌握机械零件的强度校核和选择2.3 机械零件的可靠性和寿命分析理解机械零件的可靠性和寿命的概念学习机械零件的可靠性和寿命分析方法第三章:机械传动设计3.1 机械传动的基本类型和特点了解机械传动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掌握机械传动的选用原则和设计要求3.2 齿轮传动设计学习齿轮传动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掌握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和参数选择3.3 带传动和链传动设计学习带传动和链传动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掌握带传动和链传动的强度计算和参数选择第四章:机械轴设计4.1 机械轴的设计要求了解机械轴的设计目的和意义掌握机械轴的设计要求和步骤4.2 机械轴的强度计算学习机械轴的强度计算方法掌握机械轴的强度校核和选择4.3 机械轴的设计注意事项学习机械轴的设计注意事项掌握机械轴的可靠性和寿命分析方法第五章:机械结构设计5.1 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了解机械结构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掌握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步骤5.2 机械结构的材料选择学习机械结构的材料选择方法和原则掌握机械结构的材料性能和应用5.3 机械结构的优化设计理解机械结构的优化设计概念和方法学习机械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和技巧第六章:联接件设计6.1 联接件的类型及应用了解螺栓联接、焊接、铆接等联接件的类型及应用场景掌握各种联接件的设计原则和方法6.2 螺纹联接设计学习螺纹联接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掌握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和参数选择6.3 焊接与铆接设计学习焊接与铆接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掌握焊接与铆接的强度计算和参数选择第七章:弹簧设计7.1 弹簧的类型及应用了解弹簧的类型及其在机械中的作用掌握弹簧的设计原则和方法7.2 弹簧的设计计算学习弹簧的设计计算方法掌握弹簧的强度计算和参数选择7.3 弹簧的材料及选用学习弹簧的材料选择方法和原则掌握不同材料弹簧的性能和应用第八章:减速器设计8.1 减速器的类型及应用了解减速器的类型及其在机械中的作用掌握减速器的设计原则和方法8.2 蜗轮减速器设计学习蜗轮减速器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掌握蜗轮减速器的强度计算和参数选择8.3 行星减速器设计学习行星减速器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掌握行星减速器的强度计算和参数选择第九章:机械动力学9.1 机械动力学基本概念了解机械动力学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掌握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9.2 运动学分析学习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和方程掌握运动学问题的分析和求解方法9.3 动力学分析学习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程掌握动力学问题的分析和求解方法第十章:机械设计实例分析10.1 机械设计实例概述了解机械设计实例的目的和意义掌握机械设计实例的分析方法和步骤10.2 机械设计实例分析学习机械设计实例的分析方法和技巧分析实际机械设计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提高机械设计能力和水平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机械设计的分类和内容:这是基础中的基础,理解了机械设计的分类和内容,才能够对后续的设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方向。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第一章:机械设计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设计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3. 了解机械设计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的定义和意义。

2.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可靠性、经济性、安全性、维修性等)。

3. 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需求分析、概念设计、详细设计、设计评审等)。

4. 机械设计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功能、结构、材料、制造工艺等)。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机械设计的概念、原则和步骤。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机械设计案例,加深对机械设计的理解。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机械零件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了解机械零件的常见失效形式和预防措施。

3. 熟悉机械零件的设计计算和选型。

教学内容:1. 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原则(强度、刚度、耐磨性、可靠性等)。

2. 机械零件的常见失效形式(疲劳、磨损、断裂等)及预防措施。

3. 机械零件的设计计算(载荷、应力、寿命等)。

4. 机械零件的选型(标准件、非标准件等)。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机械零件设计的原则、失效形式和预防措施。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机械零件设计案例,加深对机械零件设计的理解。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机械结构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了解机械结构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

3. 熟悉机械结构的设计计算和优化。

教学内容:1. 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稳定性、刚度、强度等)。

2. 机械结构的常见问题(变形、振动、稳定性不足等)及解决方案。

3. 机械结构的设计计算(受力分析、稳定性分析等)。

4. 机械结构的优化(重量减轻、成本降低等)。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机械结构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的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的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的优秀教案第一章:机械设计概述1.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设计的重要性及应用领域解释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3 教学内容机械设计的定义和目的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机械设计的分类和应用1.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机械设计的应用第二章: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2.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原则解释机械设计的创新思路和方法2.2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2.3 教学内容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机械设计的创新思路和方法机械设计的创新案例分析2.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创新训练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案例分析法:分析机械设计的创新案例,让学生理解创新思路和方法第三章:机械设计的常用材料3.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设计中常用的材料及性能解释不同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条件3.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中常用的材料及性能培养学生根据使用条件选择合适材料的能力3.3 教学内容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常用非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应用材料选择的原则和使用条件3.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常用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材料测试和选择练习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材料选择的原则和使用条件第四章:机械设计的强度计算4.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设计中强度计算的重要性及方法解释不同载荷和应力对机械结构的影响4.2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中强度计算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强度计算和优化设计的能力4.3 教学内容强度计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不同载荷和应力对机械结构的影响强度计算的案例分析和优化设计4.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强度计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强度计算练习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载荷和应力对机械结构的影响及优化设计方法第五章:机械设计的摩擦与磨损5.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设计中摩擦与磨损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解释不同摩擦与磨损控制方法的应用5.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中摩擦与磨损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摩擦与磨损控制方法的能力5.3 教学内容摩擦与磨损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不同摩擦与磨损控制方法的应用及优缺点摩擦与磨损控制案例分析5.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摩擦与磨损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摩擦与磨损实验练习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摩擦与磨损控制方法的应用及优缺点第六章:机械设计的配合与连接6.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设计中配合与连接的概念及重要性解释不同配合与连接方式的特点及应用6.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中配合与连接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配合与连接方式的能力6.3 教学内容配合与连接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不同配合与连接方式的特点及应用配合与连接设计案例分析6.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配合与连接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配合与连接实验练习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配合与连接方式的特点及应用第七章:机械设计的传动系统7.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设计中传动系统的作用及组成解释不同传动方式的特点及应用7.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中传动系统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传动方式的能力7.3 教学内容传动系统的作用及组成不同传动方式的特点及应用传动系统设计案例分析7.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动系统的基本概念及作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传动系统实验练习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传动方式的特点及应用第八章:机械设计的热力学分析8.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设计中热力学分析的重要性及方法解释热力学基本原理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8.2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中热力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热力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3 教学内容热力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热力学基本原理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热力学分析案例分析8.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热力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热力学分析练习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热力学基本原理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第九章:机械设计的经济与市场因素9.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设计中经济与市场因素的重要性及影响解释机械设计者在考虑经济与市场因素时的策略和方法9.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中经济与市场因素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机械设计的能力9.3 教学内容经济与市场因素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及影响机械设计者在考虑经济与市场因素时的策略和方法经济与市场因素分析案例分析9.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经济与市场因素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及影响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经济与市场因素分析练习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机械设计者在考虑经济与市场因素时的策略和方法第十章:机械设计的评价与优化10.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设计评价的方法及优化策略解释机械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评价及改进方法10.2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评价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优化策略提高机械设计性能的能力10.3 教学内容机械设计评价的方法及指标优化策略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评价与优化案例分析10.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评价的方法及指标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机械设计评价练习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优化策略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机械设计基础的相关内容,包括机械设计概述、基本原理、常用材料、强度计算、摩擦与磨损、配合与连接、传动系统、热力学分析、经济与市场因素以及评价与优化。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设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2. 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3. 机械零件的设计4. 机械系统的总体设计5. 机械设计的优化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机械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机械设计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设计任务,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2. 第二课时: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3. 第三课时:机械零件的设计4. 第四课时:机械系统的总体设计5. 第五课时:机械设计的优化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设计基本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设计任务:评价学生运用机械设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内容6. 机械设计中的材料选择7. 机械设计中的力学分析8. 传动系统设计9. 机械结构的强度计算10. 机械设计的可靠性分析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材料选择、力学分析、传动系统设计、强度计算和可靠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这些方法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相关设计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设计任务,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八、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机械设计中的材料选择2. 第七课时:机械设计中的力学分析3. 第八课时:传动系统设计4. 第九课时:机械结构的强度计算5. 第十课时:机械设计的可靠性分析九、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材料选择、力学分析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掌握机械零件的选材、设计方法和工艺。

3. 熟悉机械系统的动力分析、运动分析和力学分析。

4. 能够运用机械设计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1.1 机械设计的定义1.2 机械设计的要求和原则2. 机械零件的选材和设计方法2.1 选材原则和方法2.2 机械零件设计的一般步骤2.3 常用机械零件设计方法介绍3. 机械系统的动力分析3.1 动力系统的类型和特点3.2 动力分析的基本方法3.3 动力分析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4. 机械系统的运动分析4.1 运动系统的类型和特点4.2 运动分析的基本方法4.3 运动分析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5. 机械系统的力学分析5.1 力学分析的基本方法5.2 力学分析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机械设计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机械设计竞赛、课程设计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和完成速度。

3. 课程设计:评估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表现,包括设计方案、计算书和设计报告等。

4.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设计基础教材。

2. 课件:机械设计基础课件。

3. 案例资料:机械设计案例资料。

4. 设计软件:CAD、SolidWorks等机械设计软件。

5. 实验设备:机械设计实验设备。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计划:第1-4课时: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第5-8课时:机械零件的选材和设计方法第9-12课时:机械系统的动力分析第13-16课时:机械系统的运动分析第17-20课时:机械系统的力学分析第21-24课时: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第25-28课时:课程设计第29-32课时:期末复习与考试七、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掌握机械零件的主要参数和选型依据;(3)熟悉机械系统的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4)能够运用机械设计软件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利用模拟实验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3)采用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对机械工程领域的认同感和责任感;(3)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机械设计概述1. 机械设计的意义和任务2. 机械设计的过程和方法3. 机械设计师的要求和素质第2课时: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1. 机械零件的设计原则2. 机械零件的选材和加工3. 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和校核第3课时:机械系统的运动分析1. 机械系统的自由度和平衡条件2. 机械系统的运动学分析3. 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第4课时:机械系统的动力分析1. 机械系统的动力源和动力传递2. 机械系统的负载分析和计算3. 机械系统的动力性能优化第5课时:机械设计实例分析1. 机械设计案例介绍2. 机械设计案例分析3. 机械设计案例总结和启示三、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设计基础》2. 辅助材料:PPT课件、教学图样、设计软件教程3. 实验设备:机械设计实验台、测量工具、模拟实验器材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机械产品,引发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2. 讲解:结合PPT课件和教材,讲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

3. 案例分析:分析机械设计实例,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或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第一章:机械设计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机械设计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1.2 机械设计的类型和过程了解机械设计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步骤1.3 机械设计的原则和标准了解机械设计的原则和目标掌握机械设计的相关标准和规范第二章:机械零件的材料和失效分析2.1 机械零件的材料选择了解机械零件的材料分类和性能掌握材料选择的原则和依据2.2 机械零件的失效分析了解机械零件的常见失效形式和原因掌握失效分析的方法和步骤2.3 机械零件的材料处理和热处理了解机械零件的材料处理方法和技术掌握热处理的作用和工艺第三章: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和校核3.1 机械零件的应力分析了解机械零件的应力类型和产生原因掌握应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3.2 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了解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原理和方法掌握强度计算的公式和应用3.3 机械零件的校核和验证了解机械零件的校核目的和方法掌握校核和验证的步骤和技巧第四章:机械零件的设计和计算4.1 机械零件的结构设计了解机械零件的结构类型和特点掌握结构设计的原则和步骤4.2 机械零件的尺寸设计了解机械零件的尺寸选择原则和方法掌握尺寸设计的技巧和注意事项4.3 机械零件的配合设计和分析了解机械零件的配合类型和特点掌握配合设计和分析的方法和步骤第五章:机械零件的动态特性分析和设计5.1 机械零件的动态特性概述了解机械零件的动态特性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动态特性的分析和设计方法5.2 机械零件的振动分析和设计了解机械零件的振动类型和产生原因掌握振动的分析和设计方法5.3 机械零件的疲劳分析和设计了解机械零件的疲劳类型和产生原因掌握疲劳分析和设计的方法和步骤第六章:机械传动设计6.1 传动系统的类型和选择了解常见的传动系统类型(如齿轮传动、链传动、皮带传动等)掌握传动系统选择的依据和原则6.2 齿轮传动设计了解齿轮的基本参数和设计要求掌握齿轮强度计算、齿形设计和齿轮材料选择6.3 联接件设计了解联接件的类型和作用掌握螺栓、螺母等联接件的设计和选择第七章:机械轴和轴承设计7.1 轴的设计了解轴的作用和设计要求掌握轴的强度计算、尺寸设计和材料选择7.2 轴承的设计了解轴承的类型和功能掌握轴承的选择、寿命计算和润滑设计7.3 轴和轴承的组合设计了解轴和轴承组合的设计原则掌握轴和轴承组合的优化设计方法第八章:机械弹簧设计8.1 弹簧的类型和特性了解弹簧的种类(如圆柱弹簧、圆锥弹簧、螺旋弹簧等)掌握不同类型弹簧的特性曲线和应用场合8.2 弹簧的设计了解弹簧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弹簧的载荷、变形和材料选择8.3 弹簧的计算和校核了解弹簧计算的目的和方法掌握弹簧计算的公式和校核步骤第九章:机械密封和润滑设计9.1 机械密封的设计了解机械密封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机械密封的设计方法和选择依据9.2 润滑系统的设计了解润滑系统的作用和类型掌握润滑系统设计的原则和方法9.3 润滑剂的选择和润滑设计了解润滑剂的类型和性能掌握润滑剂选择和润滑设计的要点第十章:机械设计实例分析10.1 实例一:减速器设计了解减速器的设计要求和步骤掌握减速器传动比的计算和齿轮参数的选择10.2 实例二:轴的设计与分析了解轴的设计要求和计算方法掌握轴的强度校核和优化设计10.3 实例三:轴承的选择与应用了解轴承的选择依据和步骤掌握轴承的安装、维护和故障分析10.4 实例四:弹簧设计及应用了解弹簧设计的要求和步骤掌握弹簧的计算方法及其在机械中的运用10.5 实例五:润滑系统设计了解润滑系统设计的目标和原则掌握润滑系统的设计步骤和实例分析第十一章: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11.1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概述了解CAD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和优势掌握CAD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功能11.2 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与快速原型技术了解CAM的概念和作用掌握快速原型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11.3 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与仿真了解CAE在机械设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掌握CAE软件的使用和仿真分析过程第十二章:机械设计的优化方法12.1 机械设计优化的基本概念了解设计优化的目标和类型掌握优化方法的选择和应用12.2 设计参数的优化了解设计参数优化的方法和过程掌握参数优化算法和实施步骤12.3 结构优化和工艺优化了解结构优化和工艺优化的概念掌握结构优化方法和工艺优化策略第十三章:机械设计的可靠性与维修性13.1 可靠性工程基础了解可靠性的定义和度量指标掌握可靠性计算和分析方法13.2 维修性设计了解维修性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维修性设计的原则和方法13.3 故障树分析(FTA)了解故障树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故障树构建和分析步骤第十四章:环境影响评估与绿色设计14.1 环境影响评估了解机械设计对环境的影响掌握环境影响评估的方法和步骤14.2 绿色设计原则了解绿色设计的概念和目标掌握绿色设计的方法和实施策略14.3 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了解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原则掌握在机械设计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第十五章:机械设计的前沿与发展趋势15.1 新材料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了解新型材料的特性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掌握材料选择和应用的策略15.2 精密制造技术了解精密制造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掌握精密制造技术的特点和优势15.3 智能化与信息化设计了解智能化和信息化在机械设计中的作用掌握智能化和信息化设计的方法和实践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机械设计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机械设计的类型和过程;机械设计的原则和标准;机械零件的材料选择和失效分析;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和校核;机械零件的设计和计算;机械零件的动态特性分析和设计;传动系统的类型和选择;齿轮传动设计;联接件设计;机械轴和轴承设计;弹簧设计;机械密封和润滑设计;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机械设计的优化方法;机械设计的可靠性与维修性;环境影响评估与绿色设计;机械设计的前沿与发展趋势。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计算和分析。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机械设计中常见的应力、强度、刚度和变形的计算。

4.机械设计中的动力学分析和运动学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观看一段机械设备运行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设计的重要性和作用。

2.知识讲解:2.1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机械设计是指通过合理的图纸设计和选用材料、零件和构件等,以满足机械设备的功能、可靠性和经济性要求的过程。

-机械设计分为机械结构设计、机械传动设计和机械装置设计等几个方面。

2.2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设计原则:设计要求、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适应性和制造简易性。

-设计方法:确定设计任务、收集设计资料、进行设计计算和绘图、评价设计方案。

2.3应力、强度、刚度和变形的计算:-应力:介绍正应力、切应力和轴向应力等的计算方法。

-强度:介绍静应力强度、动应力强度和疲劳强度的计算方法。

-刚度:介绍刚度的概念和刚度计算的基本方法。

-变形:介绍零件受力产生的变形和变形计算的基本方法。

2.4动力学分析和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介绍运动物体的力学特性和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方法。

-运动学分析:介绍运动物体的几何特性和运动学分析的基本方法。

3.实例分析:通过给出一个具体机械设备的实例,进行设计计算和分析,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设计方案。

4.小结和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和总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

四、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讨论和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对机械设计的疑问和思考,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内容:绪 论目的要求:了解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研究对象及学习要求重点难点:重点:课程学习要求 难点:课程学习要求 计划学时:2绪 论第一节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本课程研究对象:机 械(机器与机构的总称 机器的定义: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 机器的分类机器主体部分由机构组成曲柄滑块机构:活塞的往复运动通过连杆转变为曲轴连续转动 凸轮机构:凸轮和顶杆用来启闭进气阀和排气阀; 齿轮机构:两个齿轮保证进、排气阀与活塞之间形成协调动作; 机械是机器和机构的总称第二节 本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一、本课程的特点是工程制图、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工实习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综合运用,同 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大家初步具备运用手册设计简单机械设备的能力,为今后操作、维护、机构的分类通用机构专用机构 用途广泛,如齿轮机构、连杆机构等只能用于特定场合,如钟表的发条机构机械原理 机械设计 :研究机器、机构运动原理:研究组成机器、机构的零件设计原理设计基础机械机器工作机原动机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利用机械能去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信息的机器 机器的功能组成动力部分 传动部分 控制部分 执行部分65 438 71 2 910管理、革新工程机械设备创造条件三、怎样学好本课程1.重思考,常想几个问题:A.什么样子B.怎么运动C.工作原理、方式D.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2.会查表、会用工具书3.不注重公式的记忆——哪些公式要记忆,会在课堂上和考试前提醒4.多看一些设计方面的书,如工业设计、机械优化设计等5.一定要会几个设计软件二维的:AUTOCAD 三维的:Pro/E、UG等授课内容:第1章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速度分析(§1.1—§1.2)目的要求:熟悉运动副的分类重点难点:重点:运动副的分类难点:运动副的分类计划学时:2第一节 平面机构的组成基本概念1、平面机构的定义:所有构件都在互相平行的平面内运动的机构2、自由度:构件所具有的独立运动个数一个平面构件有三个自由度,在空间内,一个构件有几个自由度? 3、运动副:两个构件直接接触组成的仍能产生某些相对运动的联接 如:凸轮、齿轮齿廓、活塞与缸套等。

1、低 副:两构件通过面接触组成的运动副2、高 副:两构件通过点或线接触组成的运动副运动副的表示授课内容:第1章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速度分析(§1.3—§1.4) 目的要求: 理解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原理、熟悉机构自由度计算重点难点:重点: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自由度计算 难点:自由度计算低副移动副转动副组成运动副的两构件只能在一个平面内相对转动组成运动副组成运动副的两构件只能沿某一直线相对移动组成的运动副运动副的分类低 副 高 副 齿轮副球铰链螺旋凸轮副 转动副 移动副 高 副计划学时:2第二节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平时观察机构的组成及运动形式时,不可能将复杂的机构全部绘制下来观看,应该将不必要的零件去掉,用简单的线条表示机构的运动形式:机构的运动简图、机构简图步骤1、运转机械,搞清楚运动副的性质、数目和构件数目;2、测量各运动副之间的尺寸,选投影面(运动平面);3、按比例绘制运动简图;简图比例尺:μl =实际尺寸 m / 图上长度mm4、检验机构是否满足运动确定的条件。

举例:绘制图示颚式破碎机的运动简图第三节平面机构的自由度一、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公式DCBA1432机构的自由度保证机构具有确定运动,机构中各构件相对于机架的独立运动数目 一个原动件只能提供一个独立运动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为 自由度=原动件的个数平面机构的每个活动构件在未用运动副联接之前,都有三个自由度 经运动副相联后,构件自由度会有变化: 自由度的计算公式F=3n -(2PL +Ph )二、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的注意事项1、复合铰链:两个以上的构件在同一处以转动副相联例如:计算图示机构的自由度解:活动构件数n=7 低副数PL=10F=3n - 2PL - PH =3×7 -2×10-0=12、局部自由度:与输出件运动无关的自由度出现在加装滚子的场合,计算时应去掉Fp例如:计算图示两种凸轮机构的自由度 本例中局部自由度 FP=1F=3n -2PL -PH -FP=3×3 2×3-1-1 =1或计算时去掉滚子和铰链:F=3×2 -2×2 -1=13、虚约束:对机构的运动实际不起作用的约束计算自由度时应去掉虚约束 例如:已知:AB =CD =EF ,计算图示平行四边形机构的自由度n=3, PL=4, PH=0 F=3n - 2PL - PH =3×3 -2×4 =1活动构件 构件总自由度3×n低副约束数 2 × P L高副约束数 1 × P hn授课内容:第2章 平面四杆机构(§2.1—§2.2)目的要求: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和特性、铰链四杆机构有整转副的条件重点难点:重点: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难点: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计划学时:2第一节 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和特性1)曲柄摇杆机构:两连架杆中,一个为曲柄,而另一个为摇杆。

2)双曲柄机构 两连架杆均为曲柄。

3)双摇杆机构 两连架杆均为摇杆。

急回特性v 1 =C 1C 2/t 1 v 2 =C 1C 2/t 2 ϕ1=180°+θ, ϕ2=180°-θ ∵ ϕ1>ϕ2 , ∴ t 1>t 2 , v 1<v 2行程速比系数K = 输出件空回行程的平均速度 输出件工作行程的平均速度θ=180°(K-1)/(K+1)机构的死点位置摇杆为主动件,且连杆与曲柄两次共线时,有:γ=0连架杆连杆连架杆机架摆角 θψ C 1C 2DAB 1B 2Bϕ1Cωϕ2极位夹角此时机构不能运动,称此位置为:“死点”避免措施:两组机构错开排列,如火车轮机构;靠飞轮的惯性第二节 铰链四杆机构有整转副的条件平面四杆机构具有整转副可能存在曲柄整转副存在的条件最长杆与最短杆的长度之和应≤其他两杆长度之和整转副是由最短杆(曲柄)与其邻边组成的当满足杆长条件时,说明存在整转副,当选择不同的构件作为机架时,可得不同的机构。

如 曲柄摇杆1 、曲柄摇杆2 、双曲柄、 双摇杆机构F’’’’ B CA BE FD CGA B CDl 1l 2 l 3 l 4授课内容:第2章平面四杆机构(§2.3—§2.4)目的要求: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和特性、铰链四杆机构有整转副的条件重点难点:重点: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难点: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计划学时:22.3 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铰链四杆机构中,可根据两连架杆是曲柄还是摇杆,把铰链四杆机构分为三种基本形式——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而后两种可视为曲柄摇杆机构取不同构件作为机架的演变。

通过用移动副取代回转副、变更杆件长度、变更机架和扩大回转副等途径,还可以得到铰链四杆机构的其他演化形式。

下面我们分别用几幅图来说明。

2.3.1 曲柄滑块机构请看下图所示的曲柄滑块机构。

曲柄滑块机构2.3.2 曲柄滑块机构的演化1.导杆机构见下图的曲柄滑块机构演化的导杆机构。

曲柄滑块机构的演化2.摇块机构见下所示的卡车车厢自动翻转卸料机构。

自卸货车3.定块机构见下图所示的抽水唧筒。

抽水唧筒2.3.3 双滑块机构双滑块机构:是具有两个移动副的四杆机构。

我们可以认为是铰链四杆机构两杆长度趋于无穷大演化而成。

下图所示的这种机构中的两种,一种是从动件3的位移与原动件转角的正切成正比,称为正切机构。

另外一种是从动件3的位移与原动件转角的正弦成正比,称为正弦机构。

正切机构正弦机构2.3.4 偏心轮机构再来看下图所示的为偏心轮机构。

杆1为圆盘,其几何中心为。

因运动时该圆盘绕偏心转动,故称偏心轮。

,之间的距离称为偏心距。

按照相对运动关系,可画出该机构的运动简图。

偏心轮是回转副扩大到包括回转副而形成的,偏心距即是曲柄的长度。

偏心轮机构2.4 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问题:1.按照给定从动件的运动规律(位置、速度、加速度)设计四杆机构;2.按照给定轨迹设计四杆机构。

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方法:1. 图解法:直观清晰2. 解析法:结果精确3. 实验法:简便易行2.4.1 按给定的行程速度变化系数设计四杆机构铰链四杆机构在下所示的曲柄摇杆机构中,已知行程速度变化系数、摇杆的长度和摆动的角度,要求设计四杆机构。

设计步骤如下:1.计算极位夹角,。

2.任意选定转动副的位置,并按的长度和角大小画出摇杆的两个极限位置和。

3.连接,过作,过作直线垂直于,与相交于点。

作三点的外接圆,则圆弧上任意一点与连线的夹角。

故曲柄的回转中心应在圆弧上。

若再给定其他辅助条件,如机架转动副间的距离,或处的传动角,则点的位置便可完全确定。

按行程速度变化系数设计铰链四杆机构4.点位置确定后,按曲柄摇杆机构极限位置,曲柄与连杆共线的原理可得,由此可求出曲柄长度连杆长度2.4.2 按给定连杆的两个或三个位置设计四杆机构如下所示,是连杆要通过的三个位置,该四杆机构可如下求得:按给定连杆三个位置设计四杆机构1.连接。

2.分别作的中垂线,两条中垂线相交于点。

3.分别作的中垂线,两条中垂线相交于点。

则交点,就是所求铰链四杆机构的固定铰链中心,即为所求的铰链四杆机构在第一个位置时的机构图。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知道,若知连杆两个位置,则点,可分别在中垂线,上任意选择,因此有无穷多解。

若再给定辅助条件,则可得一个确定的解。

授课内容:第3章凸轮机构(§3.1—§3.2)目的要求:了解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重点难点:重点: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难点: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计划学时:23.1 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3.1.1 凸轮机构的应用凸轮是一个具有曲线轮廓或凹槽的构件,主要由凸轮、从动件和机架三个构件组成。

凸轮通常作连续等速转动,从动件则按预定运动规律作间歇(或连续)直线往复移动或摆动。

请看下图所示的内燃机配气凸轮机构。

凸轮1以等角速度回转,它的轮廓驱使从动件(阀杆)按预期的运动规律启闭阀门。

内燃机配气机构送料机构上图所示则是自动送料机构。

当有凹槽的凸轮1转动时,通过槽中的滚子3,驱使从动件2作往复移动。

凸轮每转一周,从动件即从储料器中推出一个毛坯送到加工位置。

-* 3.1.2 凸轮机构的分类接下来学习凸轮机构的分类。

如果按凸轮的形状分,可以分为:①盘形凸轮:如下图(a)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