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灾后流民求存方式研究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灾荒研究

表中著者对民国时期灾荒的次数与比例并没有 明确的描述 , 笔者根据袁林 《 西北灾荒史》 结合其 , 他史料对这一时期 的灾 荒情 况做 了统计 , 为了便于 比较 , 同时附列了清时期的数据 , 如表所示 :
时期 项 清时期 27年(64年 一11 6 14 90年) 特大旱灾 比例 太早灾 次数 比例 中等旱 灾 次数 比例 民国共 3 (9 1 一99年 ) 8年 11 年 14 特大旱灾 次敷 比例 太早 灾 次数 比例 中等旱灾次 次戤 比例
收稿 日期 :05—1 — 6 20 1 2
作者简介 : 李喜霞 (97 )女 , 17 一 , 甘肃静 宁人 , 西安文理学院历史系助教 , 史学硕士。
・
2 ・ 3
维普资讯
的频繁 ; 在民国时期更多人强调的则是社会因素, 孙 中山认为“ 普遍 的又有系统 的贪污 。这种贪污是产 生饥荒 、 水灾 、 疫病的主要原因”。 ’ 灾害的频发 不管是哪一种原因, 其破坏力度都很大 , 对于西北地
维普资讯
20 0 6年 4月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u a o inU i r t o r n c n e S c l cecsE io ) o r l f , nv s y f t a dSi c ( o i in e dt n n Xa e i A s e aS i
7 6 29 . 1 95 2 1 9
、
民 国 自然 灾 害 的 频 发
( 赍料来源 : 据盎林 著‘ 西北灾荒 史) 中的数据统 计)
据袁林 《 西北灾 荒史》 对西北地 区相关历史文 献的统计分析, 随着时间的发展, 自然灾害的发生周
分析上列表格我们 看到 ,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 自 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对于 自 然灾 害爆发频
浅析吕坤的流民思想

浅析吕坤的流民思想吕坤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的社会变革思想家,他以其独特的流民思想为人们所熟知。
吕坤的流民思想是他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对流民问题的关注所形成的。
在其思想体系中,他对流民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流民问题的办法。
下面将从吕坤流民思想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浅析。
吕坤的流民思想深受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权高度集中在地主手中,农民以佃农的身份依附于地主,生活十分艰难。
而在吕坤所处的时期,明代封建社会已经开始出现动荡,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无地流民。
流民问题在当时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吕坤的流民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迸发出来的。
吕坤的流民思想的核心观点是流民问题是社会问题而非个人问题。
吕坤认为流民问题的根源在于封建社会的不合理制度和政策,而非流民个人的懒惰和无能。
他主张要从制度和政策的层面来解决流民问题,提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府职能是解决流民问题的关键。
他认为农民流民的主要原因是太平时期战乱频繁,导致农民生活困苦,丧失生存的保障,只有通过改善经济状况,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才能真正解决流民问题。
吕坤的流民思想还包括对迁徙的看法。
他认为流民问题是由于迁徙引起的,而迁徙是流民的基本途径。
在吕坤看来,迁徙是农民流民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他们为了寻找更好的生存条件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
吕坤批判了传统观念中对迁徙的贬低态度,提倡要正视流民的生存需求,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迁徙环境和政策支持,以减少流民问题的发生。
吕坤的流民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思想得到了一些当时的知识分子的认同和支持,他们认为流民问题是中国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重视和解决。
在吕坤的思想指导下,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善流民的生活条件,缓解流民问题的严重性。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袁世凯在他的地方治理中所采取的流民安置政策,该政策受到吕坤思想的影响,致力于为流民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政府救灾探析

民政府 振务 委员 会和 行政 院非 常 时期难 民救 济 委 员 会 总会 合 并 , 立 “ 济 委 员会 ” 南 京 国 民政 府 时 成 振 ( 期 多用 “ ” 振 字代 替 “ ” , 振兴 、 赈 字 有 振奋 民心之 意 ) 。 随着 中央救 灾机 构 的建 立 , 北 各 省也 建 立 了 地方 救 灾 机 构 。11 西 9 9年 , 民政 府 特 派 王 恒 晋 、 国 刘 晖、 刘济 坤等 办 理陕西 赈 济工作 。12 90年 陕西 省设 立赈 灾会 (9 1 先后 改为 陕西赈 务局 、 12 年 陕西 省赈 务
21 0 2年 8月
陕西理 工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 om ̄ o h ax U i  ̄ t o eh o g ( oi c n e) f an i nv i f c nl y Sc Si cs S e y T o M e
Au 2 2 g. 01 V0 . No. 130 3
甘 肃省 筹赈 会改 为赈 务会 , 县成 立赈 务分 会 。 各
Hale Waihona Puke 青海 、 宁夏建省后 , 救灾机构也先后建立 。12 99年 , 青海省民政厅成立 , 负责全省社会救济 、 灾害赈 济 等事务 。13 99年 , 海省 成 立青 海 赈 济 委员 会 。13 青 99—14 9 0年 , 宁 、 化 、 西 循 门源 、 和 、 民 同仁 、 隆 、 化 贵德 、 乐都、 互助 、 大通 、 湟源、 共和等 1 2县相继成立了县级赈济委员会。 _ 5 民国时期 , 国民政府注重救灾制度建设 , 颁布与救灾有关 法律法规共有 8 多部 , 0 建立起 比较完 备的防灾 、 抗灾 、 救灾的法规体系 , 加强救灾管理 , 力求将减灾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_ 7
民国时期西宁市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民国时期西宁市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内容摘要】青藏高原因为海拔高,气温低,生态环境脆弱,成为灾害多发地区之一。
民国时期的西宁政局混乱加上薄弱的生态使得自然灾害不断,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尤其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农作物减产,生产工具受损,有些自然灾害被贴上神秘的色彩,对民众的心理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当时的政府和人民采取了一些赈灾,减灾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民国时期西宁市自然灾害国内外学术界近年来比较关注自然灾害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
我国灾荒史研究中也对自然灾害的社会危害性做了大量研究。
其中,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关系是灾荒史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今后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和需要拓展的领域。
西北地区在灾害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变迁具有鲜明特色,西北灾荒史和西北开发史研究也取得诸多成果。
深入研究历史时期西北地区灾害发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变迁问题既是灾荒史领域的前沿课题,也是当前西北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
青海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条件决定了它的自然灾害多发性,但相关记载却较少,尤其是青海西部地区灾害史料极其缺乏,因此对其灾害发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变迁问题的研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之一。
青海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干旱,自然结构和地理条件极其严酷和特殊,孕育了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
由于生态环境脆弱性具有变化频率高、幅度大、突发性强等特征,导致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
此外,青海由于受自然环境、民族构成等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对自然灾害的承受力较弱,青海地区的自然灾害明显增多,对社会的安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此,历代中央及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以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害。
本文通过对历史时期青海自然灾害及其影响的研究,以期对当今青海地区灾害防治以及人地关系的良性发展有所启示。
一、灾害种类“青海省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滑坡、干旱、冰雹等”。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北开发的路径分析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北开发的路径分析作者:辛晓霞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08期摘要: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去抗击日本侵略,一方面又去进行西北开发,西北开发也是在保卫国家领土的完整和支援抗战,尽管西北开发在抗战结束后搁置了,但是前人们留下了一些建设成果,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他们有关西北建设的思想智慧,这为我们今后的西北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设路径。
本文通过查阅并整理有关国民政府西北开发一手档案资料,论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西北开发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北开发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的步步紧逼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国内开发西北的呼声日渐高涨,国民政府既迫于无奈又出于维护统治的考虑,遂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比较闭塞的西北地区,开始制定开发西北的政策,并着手实施。
全面抗战爆发后,西北与西南一起成为抗日总后方,开发活动达到了高潮,西北因此而获得了自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
而作为此次开发的策划者与组织者的国民政府,在整个西北开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西北开发背景历史上,西北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发祥地之一,进入近代以来,西北地区因为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以及生产方式落后等原因,和东部的差距逐渐拉大。
当时,除了少数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开发西北外,晚清政府和社会各界则对西北地区很少关注。
直到到了民国初年和北洋軍阀统治时期,“国父孙中山先生曾发表《实业计划》,提出了建设西北铁路、开发西北资源的一系列设想。
但由于当时的中国既不具备实现这一宏伟计划的历史环境,也缺乏推进它的社会力量和物质条件,使得孙中山的“实业计划”未能付诸实施。
”蒋介石国民政府创建初期,开始把开发西北、建设西北作为其要务之一,并相继派出西北考察团进行实际考察。
但这一阶段蒋介石国民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主要精力放在了铲除异己和围剿南方的工农红军,没有真正把开发、建设西北当作一项实务和要务,因而当时开发、建设西北的种种计划和决议总是顾空言者多,而实行者少。
民国时期陕西地区灾荒研究(1928-1945)

2.李文海论近代中国灾荒史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88(06)
3.张志红初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移难民的源流[期刊论文]-殷都学刊 2002(01)
4.严艳,吴宏岐陕甘宁边区移民的来源与安置[期刊论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5(02)
5.刘正美抗战前的西北交通建设[期刊论文]-民国档案 1999(02)
6.牛淑萍1927至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田赋整理述评[期刊论文]-民国档案 1999(03)
7.张士杰国民政府推行农村合作运动的原因与理论阐释[期刊论文]-民国档案 2000(01)
8.曹峻试论民国时期的灾荒[期刊论文]-民国档案 2000(03)
9.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期刊论文]-史学月刊 2001(01)
历史上,秦岭以南的东南、西南、华南各省,都是华南虎的分布区,面积几乎占到全国国土面积的1/3。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尚存华南虎4000多只,但随后兴起的全民“打虎”运动使华南虎遭受灭顶之灾,华南虎大量遭到人为捕杀,1973年中国政府颁布法律明令禁止捕猎老虎,但此时国内的华南虎已经所剩无几。1986年11月6日,在湖北某林场发现一只华南虎幼虎,这是我国最后一次发现野生华南虎,距今已有21年。据估计,目前全球野生华南虎仅有20余只,数量极度稀少,因此华南虎被列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在联合国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1996年发布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中,华南虎被列为“世界十大优先保护动物”的第一号,其珍贵程度不亚于中国国宝大熊猫2。
抗战时期的西北建设问题

作者: 沈社荣
出版物刊名: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8-13页
主题词: 国民政府 抗战时期 开发西北 抗战初期 抗战后期 开发建设 后方经济 玉门油矿 民生公司 新疆
摘要: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经济建设是中国持久抗战的物质基础。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由于战时在后方的经营上存在重西南轻西北的倾向,西南的建设成果显著,因此目前的研究大多以西南为主,对西南经济建设的考察比较全面深入;对西北的研究则相对比较薄弱。
本文试从宏观上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抗战初期,西北建设作为大后方经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抗战做出了贡献;抗战后期,开发建设西北则逐渐演变成了当局进行政治斗争的借口之一。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救灾制度的考察_温艳

2013年7月宁夏社会科学No.4.Jul.2013第4期(总第179期)Social Sciences in Ningxia Gen.No.179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救灾制度的考察温艳1,2(1.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2.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陕西汉中723000)摘要:民国时期,为了适应救灾的严峻形势,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专职的救灾机构,救灾体系更加完善。
同时,中央和地方制定了较为详尽的救灾法规,做到救灾有法可依,赈灾规范有序,特别对救灾人员的职责作了明确的规定,力图从人员素质上保证救灾高效化。
此外,国民政府还实行一系列临时政策,以应对各地多发的灾害。
关键词:民国政府;西北地区;救灾制度中图分类号:K258.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292(2013)04-0099-06自然灾害和人类社会是一种互动关系,灾害给人的生命财产、生活造成重大损失的同时,也刺激了各种救灾方法和“荒政”思想的产生。
救灾水平和手段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主要采用蠲免、赈粮、赈款、整治河工等方式。
近代以来,伴随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政府救灾程序更加完善,更多的社会阶层和个人也对赈灾有了直接的关注和投入。
一、救灾机构民国时期的救灾机构,主要指政府部门下设的负有救灾、防灾职责的机构。
民国历史,先后经历了南京临时政府、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三个时期。
在民国建立初期,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救灾机构。
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内政部负有社会救济、福利等职责。
因此,灾害救济的对口管理部门为内政部下设的民政司,主要掌管社会救济、灾害赈济及慈善等事宜。
北京政府(北洋政府)取代南京临时政府后,继续由内务部下设的民政司兼管赈恤、救济、慈善等事宜。
这时候灾害救济和一般的社会救济并没有分开。
直到1915年珠江大水,1920年陕西、河南、直隶、河北、山东北方5省大旱,1920年甘肃地震,才催生了专门的救灾机构的建立,设立了赈务处,还颁布了《赈务处暂行章程》,赈务处督办由大总统特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保 守 性 。其 表 现 之 一 就 是 这 种 流 民 少 有
“ 士一 去兮 不复 还 ” 壮 的气概 , 以临 时性 、 节 性 而 季
已 2 万人 , 0余 流离 各处 者约百 余人 , 介乎 民匪之 间
者6 0余万人 。 ”
12 99年 , 北 4省 “ 西 流亡转 徙者 4 0万 人 ” 华 0 ( 洋义赈 会调 查 ) 陕西 省灾 民 70502人 , ; 1 5 流亡 灾
离与数 量 减 少 , 3地 的社会 生产 力 造成 严重 的破 坏 。庞 大 的 灾 民数 量 , 为社 会 不稳 定 因素之 给" - 成
一
。
主要从 灾民的 迁移 、 当土 匪、 当兵 三 个方 面讨 论 了民 国 时期 自然 灾 害发 生后 西 北地 区 灾民 的
流 向、 规律 及其 影 响 。 ‘
土匪 。
部分 回家 。如 果他 参 加 的 是一 个 财 政 管 理 较好
的军 队 , 这个军 队管 辖 的地 区 比较 富裕 , 么他 或 那
得 到 的就 会 更 多 。不 管 哪 种 情 况 , 个 士 兵 的 的农 民强 的多 。 ” 当然 , 即使参 加 了一个 人 不 敷 出的 军 队 , 士兵 仍 然有 发 横 财 的 机 会 , 掠夺 和暴 力 有 可 能 使 他 们
者 说逃 荒 。我们 虽然 不 能说 “ 每一 次 天 灾 , 必 然 都 引起 大 规模 的农 民离 土 ” 但 我 们 完 全 可 以 说 , , 随
着 自然 灾 害 的 日趋 频 繁 , 民 的数 量 与 规 模 势 必 流
影 响 。在构 成社 会 生产 力 的诸 要 素 之 中 , 产 者 、 生 劳 动力 是最 活跃 、 重 要 的部 分 , 是在 每 一 次 自 最 但 然 灾害 中 , 创 最 重 的 就 是 这 些 农 业 的 直 接 生 产 受 者 。灾 轻之 时 , 收成 减 产 , 糠 咽菜 , 活 窘 迫 ; 吃 生 灾 重之时, 粮食 绝 收 , 卖儿 卖 女 , 背井 离 乡 , 不 免 有 仍
一
夜之 间暴 富 , 而一 个农 民 即使 辛 劳 终生 , 只 能 也
从 中 国历 史 上 看 , 是 匪 患 严 重 的地 区 大 都 凡 是 环 境恶 劣 灾 害 频 繁 之 地 , 是 大 灾 之 年 必 是 匪 凡
在 死亡 线 上 挣 扎 。而 且 , 当兵 可 以 提 高 他 们 的社 会 地位 。在 社 会 动 荡 的 民 国时 期 , 权 和 武 力 压 强 倒 了公 理 和 正 义 , 当兵 要 比普 通 的 老 百 姓 更 有 发 言权 , 有生 存权 。 更 军 队虽 说 能 给 贫 困 百 姓 提 供 暂 时 的 栖 息 之
民 国 时期 西北 地 区灾 后 流 民 求存 方 式研 究
刘 婷 马俊 年 ,
(. 1西北 师范大学 文史学 院, 甘肃 兰州 7 0 7 ;. 3 00 2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公寓管理 中心 , 甘肃 兰州 705 ) 30 0
摘 要 : 国时期 的 中 国西北地 区 自然 灾 害频 发 , 民苦 不堪 言 , 伤 无数 , 民 人 死 大量 农 业人 口的颠 沛 流
着 “ 自觉 的盲 动力量 ” 不 。 美 国学 者 根 据 移 民 的处 境 、 因和 目标 将 移 动 民类 型分 为五种 , 即原 始 型 、 迫 型 、 动 型 、 由 强 推 自
1 民 国 时期 西北 灾 民的 迁 移
从 表 1我们 可 以得 出这 样 的结 论 : 国 时期 , 民
样 , 民潮 的 出现 也 不 仅 仅 是 由 自然 或 兵 匪 人 祸 流 所 单独 促成 的 , 这里 所 要 强调 的 只有 一 点 , 在 所 即
发 生 的灾难 还进 一 步 加 速 了 中 国近 现 代社 会农 业
生产者 的贫 困 化 进 程 。农 业 生 产 者 的 日益 贫 困 , 导致 了生 产 和 生 活 条 件 的 愈 益 恶 劣 , 动 积 极 性 劳 下 降 , 而在根 本 上制 约 了农 业 生产 的发 展 。 从
又 因各种 社 会 条 件 的挤 压 无 以 为 生 时 , 最 终 的 其
结 果 不仅 是悲 剧性 的 , 也往 往是 极 度破 坏性 的。
特 殊 的技术 , 而且 农 业 中国 的贫 穷 和 社会 萧条 , 使 军 队 比其他 职业 对 农 民更 具 有 吸引 力 。 当兵 使无 家 可归 的 百 姓 有 了安 身 立 命 之 所 , 且 还 可 以 获 而 得 一定 的经 济收 入 。正 如 齐 赐生 所 指 出 的 : 军 队 “ 在 经济 上提 供 了更 多 的机 会 。 如果 一 个 人 在 家 里 当农 民 , 他在 经济 上 得 到 改善 的可 能 几 乎 等 于零 。 如 果他 参加 了军 队 , 即使津 贴 很 有 限 , 仍 可 以 寄 却
患加 剧之 时 。蔡少 卿 教 授认 为 , 兵 燹 与 天灾 反 复 “ 席 卷农 村 , 大 量 流 离 失 所 无 家 可 归 的农 民 投 奔 使
绿林 , 这是 产 生 土 匪 的重 要 来 源 之 一 。 _ 每 当 天 ”5
灾 肆 虐之 年 , 有 大 批 饥 民 走 向草 莽 , 奔 绿 林 。 就 投 “ 冯部 人甘 后 , 除 异 己 , 成 变 乱 , 五 年 ( 国 剪 激 十 民
用 的结 果 ” “ 指 人 类 没 有 战 胜 自然 能 力 的 这 种 ,是
情 况 相关 的那 种迁 移 。 它 既 包括 狭 义 的原 始 人 的 ”
收 稿 日期 :0 10 .1 2 1 -31 作者简介 : 刘 婷 (9 5 ) 女 , 18 一 , 甘肃兰州人 , 硕士生
・
9 ・ 0
“ 找到一 个可 以保 住 旧的生 活 方式 的地 方 , 寻 他们
就 满足 了”2。就全 国范 围而 言 , 徙 的农 民也往 _ j 流
第 4期
刘
婷等 : 民国时期西北地 区灾后流 民求存方 式研 究
・9 1・
往 以农 田为依 归 。而 一 旦 这 些农 民脱 离 了 田地 而
是 当兵 , 当 兵 是 穷 苦 的人 谋 生 之 路 。 灾 害 过 “ ” 后, 无家 可 归 的农 民都 乐 意去 当兵 , 因为 它 不 需要
一
股不 可遏 制 的逃荒 潮 。
民 国时期 的 流 民潮 , 其 主 流 而 言 , 是 “ 就 乃 流
动 的饥 民潮 ” “ 民潮 ” 、灾 。只有从 这 样 一个 基 点 出
发, 我们 才 能更 准确 的 去考 察 流 民 的流 向 、 律及 规 其 影 响 。当 然 在 这 里 我 们 还 需 要 再 一 次 的重 申 , 就 像 自然灾 害并 不仅 仅 是 由 自然 力 量 所 形 成 的 一
有 的因素 之 中 , 自然 灾 害 或 者 说 生 态 环 境 的 突 变 和恶化 是其 中最 主要 的 推 动力 和 触 发 力 。也 正 缘 于此 , 才使 旧 中 国 的人 口迁 移 带 有 及 其 浓 厚 的 逃 荒求 生色 彩 , 而也 使 其 对 社 会 的影 响 处 处 充 满 从
1 )盲 目性 。 由于这种 迁徙 主要 是在 不可 预料
时, 不无偏 激地 加之 以“ 瞎跑 ” 两字评 语 。 2 )集体性 。由于这 种流 民是 以农村 生态 系统
的破 坏毁 灭 为 前 提 的 , 此 灾 民的 迁 徙 就 不 只是 因
的灾 害打 击 下 受 避 难 求 生 的原 始 欲 望 的 驱 动 , 因
坐 以待毙 , 然 饿 死 ; 而 走 险 , 有 闯 出 一 条 生 必 铤 就 路 的可能 。虽 然 可 能 死 于 行 刑 , 死 于 “ ”比死 但 法
于“ ” , 于饥者是个 “ 死鬼 ”死 于“ ” 饥 强 死 饿 , 法 者 还 能 落个 “ 饱死 鬼 ” 。当灾 荒 残酷 的使 饥 民 只能 在 两种死法 中选择 时 , 而 走 险无疑 是最 佳选 择。 铤 从 农 民经 过 天 灾 成 为 饥 民或 流 民 , 了生 存 沦 为 为
而纷纭 四散 、 无 目标 , 时 甚 至 不 计 一 切 后 果 。 漫 有 所 谓 “ 者散 之 四方 , 壮 老弱 流 离沟 壑 ” 就 是 这种 状 , 况 的经 典表 述 。 12 9 8年 , 陕西灾 民 56 52 0人 , 冻 馁而 死者 5 0 “
表 现为个 体 的行 动 , 多 地 是 表 现 为 一 种 集 体 的 更
西 北地 区 重大 自然 灾 害频 发 , 乎 年年 都 有 , 灾 几 受 人 口数 量 庞大 , 这样 庞 大 的灾 民 数量 , 然 是社 会 必 不 稳定 因素之 一 。 灾害 期 间 , 民 们 的一 种 求 存 方 式是 迁 移 , 灾 或
型和 大规模 型 。所 谓 原 始 型迁 移是 “ 态 推 动 作 生
民 7 13 7人 。 8 4
的迁移为主 , 回返率高 , 永久性迁移少。值得注意
的是 , 国以来 随 着 自然 灾 害 的 日趋 频 繁 和 生 态 民 环境 的 日趋 恶 化 以及 战 争 等人 祸 因 素 , 久 性 迁 永 移 的 比率 越 来 越 大 。其 表 现 之 二 , 是 流 民在 选 就
从大量流民资料中经常可以看到受灾省 区之
间普遍 存在 的饥 民 、 民相 互 对 流 的现 象 , 其 是 灾 尤 地 处偏 僻 、 通 闭 塞 的西 南 、 北 等 地 , 种 情 形 交 西 这
更 为严 重 , 以致 时人 在 论 及 西 北 灾 民 的 迁 徙 行 为
择 目的地时 , 总是保持现状 的趋 向, 力求“ 坚持 有 同一的保守趋 势的环境” 对于他们来说 , , 只要 能
第1 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