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社会弊端的主要体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测试题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测试题一、单选题1.在唐代,诏赐国(李)姓比较盛行。
这一时期的“诏赐国姓”有两大特点,一是武将居多,二是唐朝初创时和安史之乱后居多。
由此来看,唐朝统治者“诏赐国姓”旨在()A.冲击传统宗族观念B.笼络人心维持统治C.扩大政权统治基础D.实现文化心理认同2.田澎在《明代内阁政治研究》中认为内阁有教育功能、筹划功能、补过功能等,但这几种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定的前提条件,即皇帝勤政、皇帝亲信并尊崇阁臣、阁臣与皇帝保持接触、阁臣地位平等且彼此和谐相处等。
.作者这一主张从侧面反映了()A.内阁是传统的秘书或参谋视角B.内阁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C.皇权对内阁权力的实行有制约D.内阁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3.南宋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作者意在强调()A.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B.唐朝措施提高了行政效率C.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D.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4.美国学者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原始居民的宗教信仰有灵魂的恐惧,崇拜无处不藏躲的幽灵,敬畏上天,以丰盛的祭品感谢大地……帝王和僧侣几乎是一体的,他们的丰功伟业常常是得之于祷告和诸神的惠助。
作者实质上强调的是()A.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B.王权具有神秘化色彩C.封建迷信色彩浓厚D.君权神授思想的出现5.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封建”领地。
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A.官僚政治的弊端B.君主专制的强化C.中央集权的削弱D.割据势力的膨胀6.元朝,江浙、湖广、江西行省以镇压新征服地区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其治所往往设在便于与朝廷联络和指挥的水陆交通要冲;位于中原、关中及西南边境要地的陕西、四川云南、河南行省,则往往以控制军事重镇为重心;至于岭北、辽阳行省则以“防范蒙古诸王,控制蒙古部众以及供给军需”为主要使命。
民国初年东北灾荒的社会危害

王虹波:民国初年东北灾荒的社会危害民国初年东北灾荒的社会危害王虹波摘要:重点考察民国时期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灾荒所带来的社会危害,主要从灾荒与人口、社会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东北灾荒给东北社会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具体表现在灾荒导致了东北人口的变动,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与流移;灾荒破坏了社会生产生活环境;灾荒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关键词:民国初年;东北灾荒;社会危害中图分类号:K2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18)06-0085-07DOI :10.13877/22-1284.2018.11.013收稿日期:2018-06-27基金项目:2014年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吉林近代灾荒研究”(2014B234);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近代长白区域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15YJC770034)作者简介:王虹波,女,吉林柳河人,历史学博士,通化师范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东北近现代区域社会史。
(吉林通化134002)学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也是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变异造成的,它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一般称之为灾荒。
自然力的无法抗拒性使灾荒也无法避免,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客观因素很多,有自然因素,主要是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般以气象灾害为主,尤其东北地处我国最东部,山区较多,自然地理环境属于偏寒地带,除了常发生的水旱灾害外,还有霜冻、冷害等发生,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
主观原因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加剧了灾害的频发,近代以来国内外战争频发,自然环境遭到了很多人为的破坏。
列强对中国资源的开发破坏了东北自然生态环境,滥砍盗伐现象十分严重,使东北地区各种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除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外,民初东北生物灾害发生较多,近代战乱和社会卫生环境的落后,造成东北各种传染病发病率极高,瘟疫肆虐流行,是东北众灾害中危害较重的。
国民革命时期中群众的劣根性

国民革命时期中群众的劣根性作者:王一帆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4期摘要:《动摇》作为茅盾的《蚀》三部曲之一,自问世以来,一般都认为小资产阶级的妥协和软弱导致了国民大革命的必然失败。
但大革命失败的根源,却不仅仅在于小资产阶级的左右摇摆。
人民群众应该是革命的基础力量,但《动摇》中的群众却有着愚昧野性、软弱麻木的劣根性,这预示了国民革命必将走向失败。
本文将从群众的劣根性出发,探讨国民革命失败的根源。
关键词:《动摇》;群众阶级;劣根性;革命茅盾的《动摇》描写了一九二七年前后,也正是汪精卫叛变的前夕,反革命势力开始猖獗,已经向革命势力发起反攻的那段时间里,湖北武汉旁边的一個小县城所发生的事件,真实地描写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过程以及反革命势力的得势,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前夕社会的艰难困苦。
茅盾在《动摇》中刻画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阶层形象,而一般来讲都认为方罗兰是小说的主人公,以方罗兰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的妥协和软弱,是导致国民大革命最终走向失败的根本原因。
但大革命失败的根源,却不仅仅在于小资产阶级。
阶级斗争的社会背景,各个阶级人物在大革命背景下的所作所为,都是导致革命最终失败的原因。
而作为基数最多的人民群众,革命力量却是最薄弱的,无论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亦或是妇女团体,都有着当时的国民自有的愚昧野性、软弱麻木、易被煽动等等性质,在无形中推动了大革命一步步地走向失败。
在小说中,茅盾没有把民众作为同情和怜悯的对象,而是用道德审视的眼光对这一阶级团体做了批判。
一、愚昧与野性在《动摇》中,群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他们的愚昧无知和野性残暴,而深刻地表现这一点的事件就是茅盾用大量笔墨描写的妇女解放运动。
妇女解放运动原是国民政府制定的男女平等的法律,主张婚姻自由,禁止买卖人口、蓄婢纳妾,废除娼妓,禁止缠足等等。
对于妇女解放运动,相关的史学或文学作品都表示高度褒扬的态度,但在《动摇》中,茅盾并没有赞扬该运动,反而用了一个个荒唐而又惊人的故事,在读者面前呈现了一个血淋淋的闹剧。
民国时期的农村社会与乡村建设

民国时期的农村社会与乡村建设民国时期,农村社会与乡村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推动了乡村的现代化建设。
本文将探讨民国时期的农村社会与乡村建设的特点和影响。
一、农村社会的特点在民国时期,农村社会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经济落后、农村贫困、社会结构单一、文化教育滞后等。
经济落后是农村社会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大多数农民生活贫困,缺乏现代农业设施和技术,生产力水平低下。
农村社会结构单一,以农民为主体,缺乏工商业和其他非农业产业。
文化教育滞后是农村社会的另一个问题,农民素质低下,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二、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在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被认为是国家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任务。
乡村建设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善农村社会的经济状况,还能够促进农民的素质提高和文化教育的发展。
乡村建设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富裕的关键。
三、农村合作社的建设为了改善农村社会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开始兴办农村合作社。
农村合作社是一种农民自愿参与的经济组织,旨在通过合作生产、合作销售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农村合作社的建设给农村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变化,加强了农民之间的合作,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改善农村社会的生活条件,民国时期开始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这包括修建农田水利工程、公路、铁路、电力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还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例如,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产量;公路和铁路的建设改善了农村交通,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五、乡村教育与文化建设为了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文化教育水平,民国时期开始注重乡村教育与文化建设。
乡村学校的兴办使得农民子弟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文化水平。
此外,图书馆、文化活动场所等的建设也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六、农村医疗保健建设为了改善农民的医疗保健条件,民国时期开始注重农村医疗保健建设。
论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溃败

关键词:民心,本质,政治经济危机,文化专制,外交政策,抗日战争的表现,军事失误,自身建设论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溃败抗战胜利后不久,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位起点,挑起了全国性内战。
全面内战爆发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式是严峻的,当时,国民党军的总兵力为430万人,它占有3.39亿以上人口,73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地区,控制着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它不仅接收了100余万日军和数十万伪军的装备,而且美国还为它训练和装备了50万军队。
人民解放解放军的总兵力为127万人,装备基本上缴自日军的步兵武器,解放区人口为1.36亿,面积约230万平方公里,而且是被分割包围的,在物质上得不到任何外援。
国民党政府拥有如此明显的优势,为何会迅速崩溃呢?这其中根本的原因就是不得民心,不得民心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国民党政权的崩溃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
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已经不再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而是变成一个由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国民政府实行的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镇压人民,消灭异己力量,同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本质的区别,它饭反人民的本质已经决定它的失败。
而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的利益,因此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二)国民政府的政治危机国民政府对人民实行独裁,强化特务统治,制造法西斯暴行,国民党在全面进攻解放区的同时,迫不及待的对国统区的平民运动进行镇压。
1946年7月,在昆明,国民党特务暗杀了投身爱国运动中的中国民主同盟的领导人李公仆,闻一多。
11月,上海摊贩抗议当局禁止他们营业,遭到国民政府的镇压,死伤百余人。
在国民党统治区,多数党政官员日益腐化,贪污成风,大发国难财。
抗战后期,国民党大官僚在国外存款达五亿美元,这些贪官污吏往往同奸商勾结,囤积居奇,强取豪夺。
近代妇女社会生活缺陷探讨

近代妇女社会生活缺陷探讨缠足问题中国妇女缠足之俗,起源于五代十国的南唐,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从精神到肉体对妇女的禁锢。
缠足给广大妇女带来了沉重的苦难,造成女子终身痛楚。
因为身体的局限,中国妇女不能像男子一样正常劳动,这其实就变相地侵害了妇女的劳动权、自由权等人生权益,所以劝禁缠足对妇女解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早在辛亥革命前,维新派人士就已在社会上历陈缠足之毒,提倡“不缠足”运动,并成立了“不缠足会”等专事废除缠足恶习的机构。
清末新政时期,更由政府出面,劝止民间缠足。
于是,社会上缠足的风气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但是,当时的缠足之风也仅限于部分知识分子和城市居民之中。
真正以法令形式对缠足予以废弃,取得立竿见影效果的,还是辛亥革命时期。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积极倡导废除缠足恶习。
孙中山在致内务部关于劝禁缠足的指令中,历陈缠足恶习给社会及妇女带来的危害,并“为此令仰该部速行通饬全省一体劝禁,其有故为禁令者,予其家属以相当之罚”。
据该命令,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通令各省,要求严禁缠足,“已缠者令其必放,未缠者毋许再缠,倘乡僻愚民,仍执迷不悟,或编为另户,以激其羞耻之心,或削其公权,以生其向隅之感。
”这是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宣传和实施废除缠足恶习。
民国成立后,中国妇女逐渐摆脱缠足恶习,因为“不缠足”更多地与人们的社会道德及现代生活观点的变迁相关,故民国后官方在劝禁妇女缠足等恶习的过程中,没有因为民初民众政治心理的滞后,而发生巨大冲突,其过程基本上是由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由城市推广到农村,由观点较新者带动愚昧无知者,由政府相关部门因势利导,逐步在全国推广开来的。
于是,“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
已裹的放掉,已经裹小的也放大。
”即使“民国社会的妇女生活依然有很多旧时的遗留物,妇女解放的道路仍很艰难,但,这是通向妇女解放的决定性一步,由此,妇女才有可能获得生活的自主、自立,寻找全新的生活环境,或求学或做事,甚或参加革命斗争,争取其应有的社会地位”,放足成为了民初女子争取自身权利和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民国时期的社会问题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民国时期的社会问题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民国时期的社会问题,是一段特殊时期的社会现象与历史事实。
它不仅被后人所关注,更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问题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以此作为引路人生和社会发展的指南。
一、民国时期的社会问题在民国时期,由于历史、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问题十分突出。
其中,最重要和最突出的问题是封建文化的束缚,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妇女地位的低下,教育水平的低落,以及道德观念的混乱。
①封建文化的束缚:封建文化一直是中国社会的核心,它不仅代表着历史文化的落后,更是束缚着人们思想的禁锢。
在民国时期,封建文化体系的影响非常广泛。
文化教育方面的封建制度,包括科举制度,让封建思想在教育领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同时,崇尚忠孝节义、尊重长辈等封建观念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这些都让很多人无法接受新思想,长期处于一种文化价值的停滞状态,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②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民国时期,社会的贫富分化越来越明显。
地方官员和地主富豪的剥削和压迫日益加剧,而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却受到了限制。
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导致社会不稳定,人们生活压力大,不仅无法解决它们自己的问题,并且也制约了地方政府的管理。
③妇女地位的低下:民国时期,妇女地位比较低下,几乎是支配社会的男性。
女性被认为毫无地位和地位,没有文化和义务,只能依靠男性。
在教育领域,妇女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古代文化和习俗的压迫。
在就业市场,女性缺乏机会和就业机会。
在家庭,沉重的家务压力给她们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④教育水平的低落:民国时期,教育水平相对比较低,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机会有限。
这导致了很多人没有受过教育,而且还要面对社会和就业市场的竞争。
另外,由于教育水平的不足,许多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创新、科学及其价值的认识相当肤浅,造成科学文化的滞后与社会发展的阻滞。
⑤道德观念的混乱:在民国时期,道德观念的混乱也是一大问题。
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与社会变迁

汇报人:XX
20XX-02-05
目录
• 民国时期背景概述 • 政治动荡主要表现 • 社会变迁多维度分析 • 重大历史事件回顾与解读 • 民国时期人物评价及影响 • 典型案例分析:从具体到一般
01
民国时期背景概述
政治经济环境特点
01
02
03
政治体制变革
从封建帝制向共和制转变 ,经历了北洋政府、南京 国民政府等阶段,政治体 制不断调整。
民国初期,各政党纷纷成立,为 争夺政治权力展开激烈竞争。
不同政党之间存在严重分歧,导 致政治局势更加复杂。
同一政党内部也常因派系斗争而 分裂,削弱了政党的整体力量。
民众运动与反抗浪潮
民众对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等 问题日益不满,纷纷发起各种 抗议运动。
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 动等此起彼伏,对社会产生了 深远影响。
国内政治斗争
不同政治派系和军阀之间的斗争不断 ,导致政权更迭频繁,政治局势动荡 不安。
02
政治动荡主要表现
军阀割据与混战局面
各地军阀拥兵自重, 形成独立或半独立的 势力范围。
中央政府权威严重削 弱,无法有效控制地 方军阀。
军阀之间为争夺地盘 和利益,频繁发动战 争,导致社会动荡不 安。
政党竞争与派系斗争
中华民国政府迁台与两岸分治
内战失败后,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形成 了两岸分治的局面。
05
民国时期人物评价及影响
杰出政治家及其贡献
孙中山
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现代化进程
做出了巨大贡献。
蒋介石
在民国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领导北伐战争,实现国家基本统一 ,推动近代化建设,但也因内战和 独裁统治受到争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社会弊端的主要体现
∙土地兼并极为严重:占有全国人口93%的农民大量失去土地,流民饿殍,哀鸿遍野,具体数据民国政府官方缺乏统计[20]。
民国政府亦曾表示“我国
当前土地问题之严重,已成为一切祸乱的根源,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而政府现行有关土地的政策和法令,并不足根本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不急
求彻底而普遍的改革,实有非常可怖的后果”[21]毛泽东在1928年11
月25日的《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做出统计:边界土地状况:百分之
六十以上在地主手里,百分之四十以下在农民手里。
江西方面,遂川的土
地最集中,约百分之八十是地主的。
永新次之,约百分之七十是地主的。
万安、宁冈、莲花自耕农较多,但地主的土地仍占比较的多数,约百分之
六十,农民只占百分之四十。
湖南方面,茶陵、酃县两县均有约百分之七
十的土地在地主手中。
全国其他地区也基本是这个情况[22]。
∙政府极度腐败:国民党高级军官90%以上拥有自己的商业背景,势力范围,甚至于帮会背景,高级官员(包扩高级军官)与地方士绅勾结,垄断市场,强制增加赋税,严重剥削人民的劳动果实。
[23]
∙军阀割据:虽然蒋中正在北伐过程中,表面上统一了中国,但实际上军阀的势力范围仍然存在,各派系之间的斗争并没有因为抗日时期民族统一战
线的建立而得到缓解,反而在抗战结束后,愈演愈烈,各军阀的个人军事
力量与个人财力,帝国主义势力对他们的幕后撑腰,成为了他们在民国政
治地位的唯一保障。
也由于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与军阀割据,人民生灵涂炭。
[24][25]
∙鸦片普遍贩卖:民国时期鸦片已经在全中国普遍种植,民国时期吸食鸦片的普及程度远胜于晚清,但具体烟民数量,民国政府缺少整体统计。
鸦片
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破坏社会秩序,加速政府腐败,不但没有得到遏
制,反而成为了民国政府最重要的税收来源之一。
民国时期,烟土、黄金、白银和美钞被视为“硬货”,烟土可以普遍流通,甚至类似货币交换。
仅
四川一省,据统计四川在防区制时期,每年烟产量为120万担到140万担
(6-7万吨)。
而根据国联统计,当时全世界除中国外其他所有国家鸦片
总年产量也仅为1770吨;四川烟民约占全省人口的1/19[26]。
1935年以后,蒋中正推行“禁烟”政策,鸦片贩卖从此堂而皇之走向合法化。
1949年,全中国吸食各类毒品者大约2000万人,平均每25个中国人就有一个烟民
[2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统计,建国前三年,有2000万人成功戒毒,
至1958年中国成为“无毒国”。
[28]
∙黑帮泛滥:青帮,洪门等各个帮会林立,并且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成为军人、政客、大资本家的黑手套,打击竞争对手,获取间谍情报,勒索平民
百姓,达到打压政治异己,垄断经济市场的目的。
[29]
∙土匪恶霸猖獗:由于民国是一个人民生活极度困苦的时代,许多人民落草为寇,为害乡里。
据中共方面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剿灭土匪
的战争中,共消灭国民党残余和土匪共260万人[30]。
也有学者考证说,民国时期的土匪人数高达2000万,很多地方军阀都是土匪起家,在全国解放以后,消灭的剩余土匪只是其中少数。
[31]
∙缺少普及医疗体制:广大农村地区普遍没有医疗系统,人民没钱看病,传染性疾病猖獗。
由于民国时期娼妓业的繁荣,自然灾害频发、战乱频繁,政府抗疫不力,日军侵华时期人为的传播疫情等因素,据统计,民国年间仅传染病造成死亡万人以上的重大疫情就达59次之多,主要有鼠疫、天花、霍乱、伤寒、痢疾、白喉、回归热、疟疾8个病种。
[32]
∙天灾频繁:由于战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合理开发等原因,民国时期天灾频繁,且由于政府忙于他务,救灾不力,导致天灾经常会造成大量死亡人口及流亡人口。
∙教育不普及导致贫富永久分化:民国时期,中国的文盲比例高达80%[33],文盲及半文盲的比率高达90%以上,没有接受教育的广大人民几乎没有可能改变社会地位。
∙工业薄弱:民国时期,虽然中国的经济总产值仍然能够占据世界的5%左右,但主要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其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远远落后于外国列强,且高度被外国垄断,也成为了中华民国积贫积弱,经常受到列强入侵,始终无法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外国产品挤压国货,外资垄断中国市场,外国资本家对中国工人劳动果实的剥削,也激化了中国工农无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和中国本土的资产阶级的矛盾。
例如,1935年,国统区的钢产量仅为5万吨(并且80%以上的钢铁生产由外资垄断),而同期的伪满洲国年钢产量为76万吨,日本为519万吨。
1936年,国统区的机械采煤量的66%,发电量的55%由外资垄断[34]。
1936年,国统区煤产量不足2000万吨,伪满洲国为1100万吨,日本为4300万吨。
1949年以前,国统区的石油产量几乎为零。
1949年,全中国(不包含东北及台湾)的铁路总里程为大约10000万公里,伪满洲国1945年铁路总里程为11400公里;1949年全中国(不包含东北及台湾)的公路总里程为2万公里,东北地区为6万公里。
1945年,国统区(不包括台湾)工业总产值为伪满洲国的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