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社会生活

合集下载

民国衣食住行受西式的影响

民国衣食住行受西式的影响


民国时期最普 遍的交通工具, 许多洋人也喜 欢乘坐(黄包 车)
由西方传入民国的火车,大大促 进了中国交通的发展
这种车被称为老爷 车,这也是现代汽 车的前身。在民国 时期,老爷车被当 做财富的象征响
民国时期社会呈动荡 不定,混乱无序,在 这一时期,中国人的 衣、食、住、行发生 了较大的变动西方事 物如潮水般涌入

由于洋布比国产土布便宜,布 线密实且细,颜色艳丽,日益 为人们所接受由于东部沿海城 市有更多的港口,国外产品第 一时间会在市场出现。加上东 西文化差异,地域差异,城乡 的不平衡,东南沿海和内地;城 市和农村日益凸显为两个独立 的世界。
在西方文化 的冲击下, 妇女运动越 演越烈,在 婚姻和服饰 上,显现极 强的妇女地 位解放意 识。
民国时期社会风俗,风尚, 转变的格局表现在农村落后 于城市,中小城市落后于大 中城市,内地落后于沿海。 尤其可以在饮食衣着文化上 体现。

民国时,西餐馆尚不多见,喜欢吃西餐的人大 体有两类。一类是长期受西方文化熏陶而养成 的生活习惯,如宋美龄等;另一类则是崇洋心 态作祟的暴发户,例如商震
商出身寒 微,发迹 后有“五 洋”将军 之称,即 穿洋服、 吃洋饭、 住洋房、 骑洋马、 打洋球。 商震的行 为代表了 民国时期 一些暴发 户和军阀 的生活
民国时期的 西餐厅
下午茶开始在 女士们中流行

民国时期的建筑在晚清的基 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并 且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西式建筑和 中式建筑的 完美结合

民国社会风俗的变迁

民国社会风俗的变迁

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的变迁[摘要]:辛亥革命胜利后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这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延续260多年的清王朝的统治,而且宣告了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民国时期是社会大发展,社会大变革时期,风俗的演进也进入转型的阶段。

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都发生了飞跃的变化。

本文将从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这五个方面来介绍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化。

[关键字]:民国风俗旗袍妇女解放民国时期民俗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期,在发端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俗学学者。

仅以风俗研究而言,就有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杨荫深的《衣冠服饰》,陈东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等。

可以肯定的说,民国时期的民俗学专著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样、深刻,为以后民俗学者的“田野作业”起到示范作用。

陈学华和徐吉军编著的《中国风俗通史(民国卷)》就对民国时期各民族的饮食,住,行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民国时期女权运动兴起,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比较明显,在社会风俗变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因此,围绕女性婚恋嫁娶而展开的民国社会风俗研究将会越来越全面。

一、民国时期社会风俗变革的背景1.外部因素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

2.内部因素(1)政治因素还在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就认识到社会习俗与政治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改良社会习俗政治进步中的作用,所以他们得出一种共识,那就是改良风俗必须成为社会全面变革而一部分,必须把政治改革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

有的把改革发饰、服饰习俗作为推翻清王朝的组成部分,这样就强调了风俗改良的政治意义。

这种将移风易俗政治化的思路和做法,在民国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

民国初年的社会变化

民国初年的社会变化

三、文化生活的变化
三、文化生活的变化
(三)建筑的变化
• 在近代,由于受西式 建筑风格的影响一级 都市化程度的提高, 在一些通商口岸中国 人也开始修筑西式或 半西式住宅
三、文化生活的变化
(三)建筑的变化 • 钢筋水泥结构、布局合理 的西式建筑成为巨商富贾 和大官僚炫耀财势的资本, 同时也为我国建筑业增添 了新的内容; • 电灯的使用为广大市民的 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也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 习惯,人们可以充分利用 夜晚的时间来学习或娱乐。 以上因素均使近代中国居 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 俗发生重大变化
府院之争导致了张勋复辟,复辟 后的张勋解散了议会,段祺瑞镇压了 张勋后却拒绝恢复约法和国会,孙中 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不满段祺瑞的做法, 成立了非常国会和广州军政府,随即 发动了护法战争。 结果,孙中山看透了西南实力派 名为护法、实为争夺地盘的面目,认 识到依靠军阀不可能达到护法救国的 目的,遂于次日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宣告失败。
三、文化生活的变化
(二)饮食的变化 • 吃西餐逐渐成为一种时 尚,洋式风味的饮料先 后进入中国市场,外国 传来的大量排挤着本土 的旱烟和水烟,这些现 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 业发生了变化; • 自来水的使用省却了挑 水的痛苦,更有益于提 高市民的身体健康素质, 是近代城市居民饮食卫 生方面的一大进步。
二、经济生活的变化
(二)民族工业的“黄 金时代”
背景:欧战时西方国家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 经济侵略;宽松的政 策(共和制度的建立, 实业家当政,如张謇, 周学熙等)。
图 1 : 1895 年 , 张 謇 开 始 筹 办 大 生 纱 厂 , 1899年春开车生产
二、经济生活的变化
1、轻工业 1)棉纺织:在民初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国的纺织 厂1913年前有231家,资本额为3254.7万元,1920年 已增到475家,资本额达8275万元;全国的纱锭 1913年为65万枚,1919年增加到118万枚,各厂的 织布机同期也由2016台增加到5800多台——厂数, 纱锭和织布机在短短几年内超过以往20多年所有积 累的两倍多,这样的发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2)面粉:全国民族资本开设的面粉厂1896—1912年共 有47家,1913—1921年间有105家;中国的面粉出 口数1915年第一次出超5万担, 1918年增到200万担, 1920年更猛增至400万担。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评课稿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评课稿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评课稿一、引言本文是对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的评课稿。

本课是教授学生有关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课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变迁。

本评课稿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与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问题与改进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教材内容《第20课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是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节课,重点介绍了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课程内容包括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社会阶层、人民的生活变迁等方面。

通过教材的编排,学生能够了解到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变迁过程。

三、教学目标与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 让学生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 了解民国时期社会的多元化和阶层分化。

- 让学生理解人民生活的变迁和对于社会变革的认识。

2. 教学设计根据课程目标,教师应该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活动,以达到教学目标并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 导入:通过介绍一张民国时期的老照片,引发学生对于民国时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的思考。

- 知识讲解:讲解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比较不同的社会差异和变迁。

- 讨论活动: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民国时期社会的多样性和变迁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

- 个案研究: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具体案例,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发表自己对于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感想,并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评价和改进建议。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展示: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具,增加学生对于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感受和理解。

•小组讨论: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维发展。

民国时期的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

民国时期的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

梁实秋《雅舍谈吃》

北平中秋以后,螃蟹正肥,烤羊肉亦一同上市。口
外的羊肥,而少膻味,是北平人主要的食用肉之一。说
起烤肉就是烤羊肉。南方人吃的红烧羊肉,是山羊肉、
有膻气,肉瘦,连皮吃北方人觉得是怪事,因为北方的
羊皮留着做皮袄,舍不得吃。
除了专门卖鸭的餐馆如全聚德之外,是由便宜坊
(即酱肘子铺)发售的。在馆子里亦可吃烤鸭,例如在
利:
江西留日毕业女学生张维 英等创设自由结婚演说会
1912年成立的“女子参政 同盟会”,在发布的十一 条政治纲领中,提到“男 女权利平等”、“实行一 夫一妻制”等
2.名人风尚引领:
蔡元培再婚:提出五项征婚条件,其 中就有“男子不能娶妾”、“夫妇意 见不合时可以解约”、“夫死后妻可 以再嫁”等
宋庆龄与孙中山的自由恋爱结婚
3. 政府引导:
《中华民国国民法》规定中提出禁止 早婚、重婚、多妻制,规定婚约由男 女当事人自己订定,允许离婚、再婚。
反映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崇自 由,尚平等
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拥有独立 人格,可以经济独立
抵制社会陋习(买卖婚姻、童养 媳、寡妇守节等)
提倡节俭,反对奢靡,社会崇尚 简约文明
范围局限:婚俗变迁局限于北平、 上海等大中型城市,局限在中上 层社会,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受到 影响
变革不彻底:婚姻法中没有明确 禁止男子纳妾,存在某些传统的 残余
总结
称谓的变化
总的来说,民国公文称谓格式的演变是一个由 繁趋简的过程,一个由“各行规则”到“趋于一律” 的过程:公文称谓词大量减少,公文自称被划一, 公文署名程式也走向统一。这让公文形式日益简单、 明了,更适用于政务处理,公文的效率自然能够提 高。
普通话推广

第20课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第20课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武昌起义) (开国大典)
3月29日
5月4日
(黄花岗起义) (五四运动)
每年3月8日 每年5月1日
情景模拟题一
1946年,生活在上海的小张诞生在青年节。 同年,生活在延安的小李也诞生在青年节。 提问:小张和小李是否同一天生日?你判 断的理由是什么?
• 答案:否; • 小张生活在国统区,国民政府规定的青年节是3月29日
第20课 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上海市包头中学
管倩
民国时期的新式节日
中国古代有哪些重大节日? 人们过节方式有哪些?
民国时期的新式节日
⑴社会性节日:元旦、 教师节、 儿童节
⑵政治性节日:国庆节(10月10日) 青年节(3月29日)
⑶国际性节日: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 ⑷革命根据地的节日:五四青年节、建党日、
• 食:西餐;衣:中山装、西装; 住:洋房;行:小轿车
• 刘某经济迅速下滑后
食:有一顿没一顿;衣:布衫;
住:石库门乃至棚户区;
行:人力车乃至步行
民国时期的电影广播
情景模拟题三
小李是一位电影爱好者,他想了解20世 纪30、40年代的中国电影,请你介绍一 下。
• 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 第一部国际获奖影片:《渔光曲》 • 其他:《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
八一建军节
民国时期的新式节日
过节方式的丰富
• 听书、看戏、聚餐、游园、 集会、演说、游行
• 张灯结彩、龙腾狮舞的节日环境 充满标语、口号、旗帜的庄严场面
不同时期的节日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国定节日对比简表
节日名称 南京国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庆节
青年节
妇女节 劳动节

浅析清末民国广元地区的社会生活

浅析清末民国广元地区的社会生活

浅析清末民国广元地区的社会生活作者:王娟来源:《知识文库》2019年第05期清末民国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历史时期,无论是从社会性质,还是民众生活,事无巨细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普通百姓不仅是社会生活的直接体验者,同时也是社会变迁最直观的参与者。

民国初期,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确定,国民经济恢复发展,这些都体现在广元地区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尝试从广元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物质生活,及文化精神方面,从总体上勾画出了民国初期广元地区社会生活的历史性变迁的图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渗透,是由沿海——沿江——内地这样的顺序次第渐进并逐步蔓延开来的,这迅速的改变了中国社会固有的发展轨迹,使传统的中国封建社会,一步一步地进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而偏居西南的四川所受到的这场“欧风美雨”洗礼的影响也是滞后的。

清末民初川北地区在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与之前的传统社会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种种迹象均表明:“这一时代不是完美和理想的时代,而是一个过渡的时代,充满矛盾的时代,新与旧,中与西,先进与落后,进步与反动,传统与现代并存,反对外国侵略和向西方学习同在,各种矛盾纵横交错,体现出一个极端混乱的时代独有的特色。

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任何一个大变革时代莫不如此,中国社会就是在混乱矛盾中发展前进的”。

清末民初,川北地区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是社会变迁最直观的体现。

1 物质生活1.1 日常生活以广元人日常生活取货煮饭为例,千百年来普遍使用一种叫“火镰”的铁器。

生火时将“火镰”撞击碰撞出火花,然后点燃“火棉”才能生火、煮饭,如此折腾既费工又费时,民国初年,广元才传入一种叫“火柴”的东西,寸长木杆,又称火柴杆,火柴杆一头有黑色药物涂染,数十根火柴杆装于精致的小盒内。

需要用火之时,只需取出一根,在粗燥的平面上轻轻一擦,火苗顿出,十分方便,百姓见之,称奇不已,呼之为“洋火”,广元与同时期的四川相比,四川省最早的火柴厂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由旅日川商卢干臣在重庆市王家沱开设的森昌泰火柴厂;成都最早的火柴厂——汇昌火柴厂,创建于1904年;川南泸县1907年创建的溥利火柴厂……广元地区民众日常生活尚且如此艰辛,经济发展更是道阻且长。

民国社会风俗的变迁

民国社会风俗的变迁

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的变迁[摘要]:辛亥革命胜利后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这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延续260多年的清王朝的统治,而且宣告了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民国时期是社会大发展,社会大变革时期,风俗的演进也进入转型的阶段。

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都发生了飞跃的变化。

本文将从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这五个方面来介绍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化。

[关键字]:民国风俗旗袍妇女解放民国时期民俗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期,在发端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俗学学者。

仅以风俗研究而言,就有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杨荫深的《衣冠服饰》,陈东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等。

可以肯定的说,民国时期的民俗学专著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样、深刻,为以后民俗学者的“田野作业”起到示范作用。

陈学华和徐吉军编著的《中国风俗通史(民国卷)》就对民国时期各民族的饮食,住,行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民国时期女权运动兴起,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比较明显,在社会风俗变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因此,围绕女性婚恋嫁娶而展开的民国社会风俗研究将会越来越全面。

一、民国时期社会风俗变革的背景1.外部因素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

2.内部因素(1)政治因素还在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就认识到社会习俗与政治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改良社会习俗政治进步中的作用,所以他们得出一种共识,那就是改良风俗必须成为社会全面变革而一部分,必须把政治改革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

有的把改革发饰、服饰习俗作为推翻清王朝的组成部分,这样就强调了风俗改良的政治意义。

这种将移风易俗政治化的思路和做法,在民国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