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3课: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

合集下载

历史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

历史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

01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致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家庭、
家族和乡土社会逐渐解体,而城市社会逐渐崛起。
02思想观念ຫໍສະໝຸດ 化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也导致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的儒家
思想逐渐受到挑战,而西方思想和文化逐渐被接受和传播。
03
物质生活变化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也带来了物质生活的变化。西方的生活方式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深入了解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探究变迁的规律和特点,为现 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意义
有助于深化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丰富人们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认识和理解;有 利于为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为构建和谐、公正、可持续发 展的社会提供借鉴。
02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历程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生活变迁
衣冠服饰
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的衣冠服饰以满清服饰为主,鸦片战 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开始引入西式服装和服饰 。
社会习俗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习俗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注重礼仪 、规矩,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开始影响中国的社会习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生活变迁
建筑风格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建筑风格开始西化,出现 了许多中西合璧的建筑。
教育制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改革教育制度,引入西方的教育模式和内容。
甲午战争前后的社会生活变迁
饮食文化
甲午战争前后,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传播,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开始西化,西餐 和西式糕点开始流行。
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将发生 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将不断提升,消费升级将 成为趋势。

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在中国近代史中,社会生活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知识点:
1. 经济变革:从晚清时期到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经济到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
转变。

新兴工业和商业活动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国家财政和金融制度的改革,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2. 文化变革: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一系列的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如戊戌变法、
五四运动等,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传统价值观和观念被挑战,包括封建礼教、宗教迷信等,人们开始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教育制度,追求个人自由和民主平等。

3. 教育变革:旧式的科举制度被废除,近代教育系统建立起来。

新式学校和大学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知识传播途径。

教育成为社会进步和个人提升的
重要途径。

4. 社会结构的变化:近代社会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

封建等级制度逐
渐瓦解,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兴的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兴起,世袭地主阶
级和贵族阶级的地位逐渐动摇。

5. 妇女地位的变化:在中国近代史上,妇女地位的改变是显著的。

新闻媒体对妇女地
位的关注,妇女参与社会活动和教育的增多,以及女权运动的兴起,都为妇女争取平
等权益打下了基础。

6. 城乡差距的拉大:工业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推动,导致城乡差距的拉大。

城市居民
享受到了更多的机会和福利,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生计困难和资源短缺。

以上是中国近代史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对于中考《中国近代史》的学习
尤为重要。

第12、13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共58张ppt)

第12、13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共58张ppt)

近代通讯
盛宣怀
电报总局迁移上海后的办公处所 (位于今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
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派盛宣怀 为总办。它是中国最早设立的电报局。
晚清·电话机(这是中 国最早使用的电话机)
早期的电话机
1881年,上海出现 电话。图为电话局 接线员。
1.鸦片战争前后,西 式服饰传入中国。 6.外国传教士创办 第一份中文报刊。
• ①由沿海到内陆 • ②由上层到中下层 • ③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 ④中西合璧
李叔同简历: 1880 年出生于天 津官宦家庭, 1885 年丧父,与 母亲相依为命。 1898 年他与茶商 之女俞氏成婚, 同年因被说是 “康梁同党”, 携眷奉母逃到上 海。 1905 时,其 母去世。 1912 年 时,他在浙江执 教。
1.女子须不缠足者; 2.须识字 者; 3.男子不娶妾; 4.男死后,女可再嫁; 5. 夫妇如不相合,可离 婚。 ——征婚人蔡元培
梁思成与林徽因
移风易俗四:丧葬
事死如事生
厚葬之风
山西曲沃晋侯陪葬车马坑
大众传媒之报刊篇
阶段
出现
概况
19世纪 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__________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_________________民众开始产生新闻观念。 兴起 1872年创刊的 ________ 《申报》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 影响最大的报纸。 维新运动中 __________________ 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 发展 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新文化运动以后 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 _________________ 普及 要内容。
发展情况
英国商人建造淞沪铁路 第一条铁路 唐胥铁路 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 紫光阁铁路(宫廷专列) 西方列强在中国争夺铁路修筑权 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通车; 中国自行设计的 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但始终未 能纳入正轨

专题四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

专题四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

1
在长衫、马褂的同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 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称为“学生装”。
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以庄重、儒雅之感。孙 中山先生当年即颇喜欢穿着这种服装,并对此稍 作改制,后流传开来,被尊称为“中山装”。
很快出现了男子穿中山装,女子改穿旗袍的你的欣赏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程标准:
⑴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⑵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⑶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
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
方20式19-9带-6 来的巨大变化。感谢你的欣赏
14
京张铁路-中国人自己设计的 第一条铁路(1909年建成)
设计者:詹天佑
2019-9-6
青龙桥站西“人”字形轨道上下行车的情景
感谢你的欣赏
15
2019-9-6
感谢你的欣赏
16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 的飞行者 1 号试飞成功
2019-9-6
感谢你的欣赏
17
航空运输业: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驾驶“飞行者”
牌”汽车。
12
我国最早的铁路--沪淞铁路(英国擅自修 建)是从今天的河南北路通向吴淞的。光绪 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 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2019-9-6
感谢你的欣赏
13
铁路上的“马拉火车”
• 1881年唐胥铁路,这是中国 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2019-9-6
感谢你的欣赏
号试飞成功,人类从此实现了自由飞翔的幻
想。
1909年9月21日 中国人的第一架飞机──

《第12、13课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化》【公开课教案】

《第12、13课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化》【公开课教案】

编写:高一历史组时间:2013年月日审核:王志刚刘锋Ⅰ、课前预习一、生活的变化:1、服饰:清朝时,中国的传统服饰是长袍马褂,近代后西装传入中国,出现了两种中西合璧的产物:。

2、结辫与断发:清朝男性留辫子,近代后开始有人剪辫子,1910年清政府允许剪辫,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结辫陋习革除。

3、不缠足:汉族女性明清时普遍缠足,清政府多次禁止无效,从维新运动开始,不缠足运动开展起来,这是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标志。

4、报刊:①中国民众的“新闻”概念开始于时期。

②1872年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③开近代新闻画报之先河的是1884年创办的。

④晚清四大期刊小说是。

5、电影:中国第一部电影是(时间、名称),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是。

6、见面礼仪:清朝见面礼仪是,近代后变成,这体现了思想。

7、婚俗:8、葬俗: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

中国第一条自己设计、自己修建的铁路是,代表人物是。

2、水运: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是(时间、名称),它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3、航空:中国航空业起步于年。

4、邮政:1896年宣告成立。

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

5、通讯:中国自办电报开始于1877年的地区。

Ⅱ、本课教学环节【学情调查情境导入】导入:晚清时期与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的结婚服饰比较。

学习目标: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

学习重点:报刊,铁路,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与影响。

学习难点: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问题展示合作探究】1、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C、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D、经济的发展迅速B14、铁路在近代中国命运多舛的原因是A、守旧观念B、铁路不利于国计民生C、中国人害怕火车的汽笛声D、中国没有能力修筑B15、中国的航空事业真正起步是在A.1918年B.1920年C.1949年D.1909年B16、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A、民国时期中国的铁路、邮政等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B、民国成立后,中国航运受列强排挤的境况有了巨大改观C、中国近代水运、铁路、电报事业均开端于洋务运动时期,证明了洋务运动是近代化的开端D、民国成立后,航空事业起步,其他近代事业有所发展,说明当时中国出现了又一次近代化的机遇C19、关于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说法正确的是A、说明当时洋装已取代了中国传统服饰B、是中国服饰改良和中西合壁的产物C、中山装的造型开襟敞袖,颇为活泼D、它们都符合民国政府颁布的服制条例的规定C20、维新派人土掀起女权运动的主要原因A、外国传教会的宣传B、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C、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D、民族危机的影响C21、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主要是为了体现A、民主科学的精神B、同志之间的平等C、与旧时代的不同D、民主共和的精神C22、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①由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扩展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③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密切相关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知识梳理归纳总结】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近代的文明与思想,中国古老的社会生活开始发生着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历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历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1.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事件和演变过程;3.分析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近现代社会生活的概念和特点;2.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事件和演变过程;3.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图片并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激发他们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思考和想象。

步骤二:讲解基本概念和特点在这一步中,教师会通过讲解或讲解配合多媒体资料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教师可以使用PPT或视频教材,展示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典型特征和社会变迁的背景。

步骤三:分析主要事件和演变过程在这一步中,教师会向学生讲解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事件和演变过程。

教师可以使用教科书中的案例和资料,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事件和演变过程。

步骤四:讨论影响因素和家庭生活在这一步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影响。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如何改变家庭结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

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给出的案例和资料进行讨论。

步骤五:小结回顾通过小结回顾,教师会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

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巩固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方法1.授课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知识。

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法:教师使用多媒体资料,如PPT、视频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内容。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1.课堂讨论: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精品课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精品课件
(3)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 民族特色。
(4)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 习的发展密切相关。
2007高考山东卷34.(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旧 的习俗被打破,新的观念逐渐形成,社会风 气也在悄然改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答:满足“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 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这样 说法的还有右图情况,如图所示.所以 定义中不能简单描述成“其余各面都是 平行四边形”.
E′
D′
F′ A′ B′ C′
E
F A
D C
B
S
A
BC
D
2、棱锥的分类: 按底面多边形的边数,可以分为三
棱锥、四棱锥、五棱锥、……
3、棱锥的表示方法:用表示顶点和底面 的字母表示,如四棱锥S-ABCD。
圆锥的结构特征
如何描述下图的几何结构特征?
圆锥
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
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 转形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叫做 圆锥.
S
母 线
顶点
轴 侧 面
A
O
底面
B
圆柱的结构特征
如何描述下图的几何结构特征?

圆柱
A′
O′
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直线为旋
转轴,其余三边旋转形成的面所
围成的旋转体叫做圆柱.
底面
台体与锥体的关系
圆台和棱台统称为台体.它们是由平行与底面的平 面截锥体,得到的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
柱、锥、台体的关系
几何画板—关系
棱柱、棱锥、棱台之间有什么关系?圆柱、圆锥、 圆台之间呢?柱、锥、台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上底扩大

必修二第12、13课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鱼交通通讯的变化

必修二第12、13课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鱼交通通讯的变化
维新运动期间,国人创办了大量的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 报纸成为 ( 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 )得武器。 ( 新文化运动后 ),随着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发展
普及
大众传媒之电影篇
时间 1896年 1905年 1913年 概况 (上海徐园 )“又一村”放映西洋 戏 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了谭鑫培京 《定军山》 剧短片 ( ) 《难夫难妻》,以潮州的买卖婚姻 习俗为题材 《歌女红牡丹》),旨在揭露旧礼 ( 教对妇女精神的毒害 评价 电影中国最早 放映 中国人第一次 尝试自摄影片 中国第一部 故事影片) ( 中国第一部 有声片 ) (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形体修饰——“断发易服” 休闲娱乐——报刊电影 礼仪习俗——移风易俗 课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 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重点),探 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重难点)。
根据课本概括近代男女服饰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外因: 鸦片战后,西式服装的传入
原因:
内因: 政府政策的推动(清政府、民国政府)
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1)工业文明对我国的冲击是全方位、深层次的。 2)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 )从根本上说就是近代西方文明相对于中国近代落后文化的先 进性,导致了这些变化的产生。 4)西方先进的科技与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合力影响,使 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并促进了 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但不能认为西方列强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 功臣。
材料二、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1910年, 中国政府改革的推动 政治 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辫的法令。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材料三、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双重刺激下中国的民主工商业产生并 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 经济 曲折的发展,中国沿海及大城市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材料四、受西方民主、平等、自由观念的影响, 伴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影响 主革命大业的进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 时代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13课: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
一、衣食住行
1.铁路的优势: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
2.中国的尴尬——三条铁路
①1876-1895:守旧反对
②1895-1911:外国控制(资本输出,抢修铁路)
③1911-1949:收归国有(到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4.原因: 优势明显;认识深入;经济需要;救亡图存 (二)交通变化——公路
第一阶段:(1842-1872)轮船在一鸦后传入中国,但被外国控制 第二阶段:(1872-1911)艰难起步
轮船招商局(近代航运开端)→民营百家
第三阶段:(1911-1949)未有改观
二、通讯变革
(一)邮政:
1.现代化:1896年,成立“大清邮政局”;1911年,设立邮传部,脱离海关;1913年,北洋政府裁撤驿站。

2.国际化:1920年,参加万国邮联大会,签署国际条约;撤销外国客邮。

3.失衡化:城乡差别、新旧差别 (二)电讯:
1.电报:1877年,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民用电报业开展,但发展缓慢);1930年代,快速发展
2.电话:19C80s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0C 初,清政府在南京设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三、传媒变化
四、移风易俗
(一)“断发”、放足: 1.“断发”历程:
①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生:开端
②戊戌变法主张“断发易服”:变法失败,未能实现 ③清末新政(1901年)的法令:影响不大 ④辛亥革命时期的潮流:彻底革除
2. “断发”的意义:摆脱专制束缚、民族压迫。

①缠足女子多数足不出户,难以接触和接受新思想 。

②受封建思想的束缚:为了迎合男人的审美观,必须先要解放男人的思想,而传统阻力较大。

⏹ 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 ①客观: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②政治:政府的改革推动;民主革命推动; ③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④社会思想: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民众的追求仿效。

⏹ 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变迁的特点:
由沿海到内陆,仍存在地域和城乡不平衡; 由上层到中下层;
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朝西化、近代化发展,中西合璧; 政治运动推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