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河南生态环境改造——以植树造林为例
植树造林保护环境作文(精选9篇)

植树造林保护环境作文(精选9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植树造林保护环境作文(精选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植树造林保护环境作文篇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么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绿洲的不重视,我们生存的地球犹如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哗——哗……”水龙头不停地流出清澈的自来水,用水人不知去向;开着电灯、电视,房间里长时间空无一人;笔记本被随身扔进垃圾箱,却只用了几页;森林、绿洲不断消失,人们却置之不理……您说,地球拥有的自然资源难道是无限的吗?我们不加节制地利用资源,大地就不会干枯吗?黄河断流、罗布泊干涸、一些大江大河被污染、森林滥砍滥伐……这一切一切的不良现象,都是由我们人类心中那“第二个星球”引起的、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地球为中心的40万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但是,人类却随意毁坏自然,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使本来可以不断再生、给人类做贡献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等不能再生,却还指望再破坏了地球以后在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难道你们忘记了吗,在地球衰落的同时,又有多少双贪婪的眼睛虎视眈眈地望着我们……沙尘暴,由于人们滥砍树木,不注重绿洲,导致植被面积缩小,水土严重流失;酸雨,不植树造林,水土流失,导致它正腐蚀着我们的笑容和美丽……一寸土一片绿,正在被人们的肆意所吞蚀。
这令人震惊的严重现象和历史教训,怎能不引起大家的认真思考呢?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啊!为了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我提出了一下几条建议:(1)洗完手后拧紧水龙头;(2)洗手、洗澡、洗菜的水用来冲厕所或浇花;(3)尽可能少的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快餐盒和一次性筷子;(4)房间里没有人时记得关电灯、电视;(5)看电视时音量不宜太大;(6)不在纸上乱涂乱画,不扔没用完的本子;(7)多植树造林,少滥砍滥伐……我相信,世界主宰中不能没有绿色。
灾荒与社会秩序——以民国时期河南灾荒为中心的考察

恶劣 。1 9 2 1 年河南遭受水患 , 除豫北十余县外 , 全省 9 0 余 县均 洪水横流 , 田地房屋毁之一旦 。1 9 3 1 年, 河南数十县治 , 一片 汪
洋, 低洼之 地 , 尽 成泽国 , 灾情极 为惨 重 , 全省 8 2 县 受灾 , 五千 万亩耕地被 淹。1 9 3 8 年国民党政府炸毁花园 口堤坝 , 黄河水 自 花园 口穿堤而出 , 导致豫东平 原成为长达 9 年的黄泛 区。蝗 灾
的作用。灾荒发生之后 , 会对社会秩序造成破坏 , 出现一系列社
l O 6 元 。粮价的飞涨 , 使得灾民在无粮可食的状况之下 , 只能靠
食用野菜 、 麸皮 、 谷糠 等进行充饥 , 而营 养不 良、 瘟疫 等随之威 胁着灾民的生命 。 ( 2 ) 农业 基本 生产 资料的缺失。在灾荒之中 , 河南灾民为换
期 对 当前 的 防 灾救 灾有 一 定 的 启 示 。
中, 南 召小麦斗价三十余千 , 为平 日的二十倍 以上 ; 邓县小麦 斗
价二十三 干 , 小米 每升五千 , 且有价无市。1 9 4 2 —1 9 4 3年中原大
旱灾 中, 小米每斗涨到 1 3 o元至 1 4 o元 , 玉米每斗 涨至 9 8元到
件 。1 9 3 8 年 花园 口决堤之后 , 据调查 , 在河南扶沟 的农村 , 大概
河南的 自然灾害种类主 要有水、 旱、 蝗、 震、 风、 冷灾 、 雹等, 而水 、 旱、 蝗是最为严重的灾害种类。民国时期河南最严重的灾 害类型是旱灾 ,这其 中尤以 1 9 2 o年旱灾 、 1 9 2 8 -1 9 3 o年旱灾 、 1 9 3 6 —1 9 3 7年旱灾和 1 9 4 2 —1 9 4 3年旱灾等几乎席卷全省 的特 大旱灾影响最 为恶劣 。 如1 9 2 8 -1 9 3 o年旱灾之中 , 河南 “ 灾民累
清至民初卫河流域水灾及其社会原因_孟祥晓

(三 )不 合 理 的 堤 坝 工 程 堤 坝 虽 是 为 了 防 水 ,但 也 要 因 地 制 宜 ,否 则 就 会 适得其反,“约 束 愈 严,冲 决 愈 甚 ”[13]。 乾 隆 时 期 的 贡 生 吕 游 就 曾 极 力 反 对 筑 堤 束 漳 ,力 陈 筑 堤 之 弊 ,他 指出:“大凡无堤 之 处,水 皆 四 散 分 流,随 来 随 去,故 水 虽 大 不 能 为 灾 ,但 见 为 利 不 见 为 害 。 唯 有 堤 束 之 , 岁旱则水利 绝 不 可 得,至 于 堤 溃 之 时,水 皆 聚 于 一 处。夫 水 之 性,散 之 则 其 力 弱,聚 之 则 其 势 猛。”[8]卷一六 他认 为,有 堤 防 “岁 旱 则 水 利 约 不 可 得, 至于堤溃之时,水皆 聚 于 一 处”,根 本 起 不 到 堤 防 应 有的作用。 吕游 生 长 在 漳 河 岸 边 烟 落 寨,对 漳 河 应 该 相 当 熟 悉 ,他 “笃 于 桑 梓 兴 利 除 害 竟 尤 挚 ”,根 据 当 时 的 情 况,“漳 河 数 徙,乃 筑 堤 堵 水,民 罢 于 役,莫 能 除 也。 为 著 《衡 漳 考 》,有 开 渠 筑 堤 等 篇 ,极 言 堤 工 之 弊 。 乾 隆 二 年 … … 乙 未 夏 河 决 小 柏 鹤 ,又 决 朱 家 庄 ,盛 暑 兴 工,甚骚扰,乃以《衡 漳 考》上 周 君 元 谦 上 大 宪,役 乃 罢,民困苏”。可见,他 的 建 议 在 当 时 得 到 了 清 政 府 的 认 可 ,并 得 以 执 行 。 其 后 ,“上 宪 屡 欲 复 堤 ,王 君 允 楚、王君果、姚君柬 之 皆 取 此 书 上 之,卒 得 请 ”[8]卷九 。
民国时期的河南社会与生态环境

民国时期的河南社会与生态环境民国时期,河南的旱、涝、风、雹、蝗等自然灾害层出不穷,其发生的频率之高、危害之重,均为史所罕见,标志着河南生态环境全面恶化。
河南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除自然原因外,还与当时的经济凋敝、政治腐败、战争不断、饥荒频发等社会条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一、战争、饥荒与河南生态环境民国以来,“刀兵水火,人祸天灾,荡析流离,迄无宁岁”,全国农业崩溃已达极点,“而河南尤甚。
”[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家四分五裂,河南成为各派军阀征战的重要场所,战火所及,烽烟四起、村落为墟、农田荒芜,广大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战火所及,人民成万、成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死亡或外逃,数千个村庄变成阒无人迹的“死村”,上万顷良田沃野变成狐兔出没的荒野。
在此期间,直军、皖军、陕军、奉军、国民军前后入驻河南,总数达20万,甚至30-40万,除耗费全省财政收入的80-90%外,日常又分驻各地,“吃地面”,有些地方每亩土地摊派总数等于甚至超过当年的产值。
尽管连遭水、旱、兵、蝗灾害,但钱粮和各种赋税不仅极少减免,反而提前预征(从1930年预征至1936年)。
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但这个政权“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全国工农平民以至资产阶级,依然在反革命统治底下,没有得到丝毫政治经济上的解放。
”[2]国民党新军阀各派依然为争权力、抢地盘而相互混战。
如1929年10月,冯玉祥起兵反蒋,河南的氾、巩、登、密、偃、孟、洛、宜、新、渑、嵩、伊、临汝、自由、平等二十余县,周围千余里,“各军驰骤,遍地烽烟,饥疲灾民,拉充夫役,续命谷粮,搜作军需,牲畜驱供运输,栋梁拆作爨薪,炮火所及,尸骸纵横,间有逃出火线,战后归来,庐舍荡然,衣食住尽付灰烬……”[3]这次战役,以密县“供应浩繁,损失尤巨”。
据《河南民报》报道,该县财物损失约值287400余元,军队派款45000余元,搜索粮食396800余斤,摊派草料值洋63800余元;全县牲畜,甚至均为军需之品,壮年男丁,全系应役之人,倒毙道途,死于炮火者800余人。
民国时期的森林状况

我国森林的变迁基本延续由多到少的脉络,民国时期也是如此。
1934年,国民政府实业部公布各省森林资源情况,合计全国林地面积43958.39万公顷,森林面积9108.7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0%(《第三次申报年鉴》,1935)。
1947年,国民政府农林部又公布了按林区汇总的全国森林资源资料:全国森林面积8412.19万公顷,林木蓄积量585718.7万立方米(农林部林业司,1947)。
国民政府农林部将全国划分为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华中、华北6个林区(熊大桐,1987)。
其范围和森林分布情况为:(1)东北林区,范围包括东三省。
森林主要分布在鸭绿江流域、图门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拉林河流域、三姓地区、中东铁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
此林区为全国森林最集中的地区。
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大,木材材质好,水陆运输便利。
(2)西北林区,范围包括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和四川的一部分。
森林主要分布在秦岭、大巴山、小陇山、洮河和白龙江流域、黄河上游流域、贺兰山、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等处。
(3)西南林区,范围包括四川、云南、贵州三省,西藏和广西省一部分。
森林主要分布在岷江上游流域、青衣江流域、大渡河流域、雅砻江流域、金沙江流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滇南山区、大围山、渠江流域、峨眉山、大小凉山、赤水河流域、乌江流域、清水江流域、榕江流域、十万大山、大崇山、瑶山、大明山、雅鲁藏布江流域等处。
森林蕴藏量仅次于东北林区。
(4)东南林区,范围包括浙江、福建、台湾、广东等省。
森林分布于鄞江流域、钱塘江流域、瓯江流域、闽江流域、九龙江流域、汀江流域、浈江流域、莽山、五指山、阿里山等处。
(5)华中林区,范围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
森林分布于神农架、沅江流域、资江流域、湘江流域、赣江流域、青弋江流域等处。
(6)华北林区,范围包括山西、山东、河南等省。
森林主要分布在宁武山和方山、蒙山、崂山、嵩山、洛河上游流域等处。
民国时期的环境保护意识

民国时期的环境保护意识民国时期,即1912年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民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民国时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揭示其对当代环境保护的重要影响。
一、环境状况与问题的出现在民国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
工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工业废物排放增加,严重污染了水体和大气。
例如,上海的工业废物、废水直接排放到黄浦江,导致江水浑浊,鱼类减少。
此外,过度的砍伐森林、滥用化肥农药以及人口过度增长等问题,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早期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民国时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环境保护运动。
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环境状况,提出了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论述和观点。
例如,陈寅恪曾在《随园诗话》中提到"天则之行也,天无忘也;地则之行也,地无忘也",表达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此外,一些权威性的报刊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例如《申报》在1933年至1935年间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文章,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注。
三、环保组织的成立与活动除了理论上的关注,民国时期也出现了一些环保组织,他们致力于推动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天然公园保护协会。
这个协会成立于1927年,由李大钊等人发起,旨在保护珠江三角洲的自然生态环境。
此外,一些研究机构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的研究,例如熊十力先生组织成立的水文研究,旨在了解和解决水文问题,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四、环境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民国时期,环境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也成为环境保护的关键手段。
例如,1933年,上海市政府颁布《上海市排污条例》,规定了工厂、厂矿的废水、废气排放标准,并设立了一个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来监督实施。
此外,国民政府也颁布了一些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水法》,规定了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五、环境保护意识对当代的影响尽管民国时期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弱,但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运动为当代的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史保护环境事例

中国历史保护环境事例中国历史保护环境事例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之一。
而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有着不少值得称赞的事例。
以下就是中国历史中的环保经典案例:1. 明清时期的森林保护明清时期,中国的森林面积大约达到800万平方公里,占到了当时全球森林总面积的15%。
在这个时期,古代中国人开始认识到森林的作用和价值,开始实行了多项保护措施,如规定禁伐期、设立禁伐林区、定期进行抚育等。
这些举措为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清朝的水利工程建设清朝时期,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如修建大运河、开凿黄河新河道、筑造人工运河等,这些工程显著改善了当时的水资源状况,有力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3. 辛亥革命后的林务改革辛亥革命后,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局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现代化进程逐渐加速。
同时,中国的森林资源也面临严重的破坏。
为此,国家开始推行林务改革,成立了林育局等机构,并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如《京畿山林条例》、《金陵山林保护章程》、《林业条例》等,有效地增加了森林资源的存量。
4. 新中国成立后的环保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有力的环保行动和项目。
其中,如扩大退耕还林、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开展治理黄河三角洲、打击河道污染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生态环境。
总的来说,中国的历史中有很多优秀的环保实践,这些实践为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在今后的环保事业中,继续借鉴古人的智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民国时期的环境科学与生态保护

民国时期的环境科学与生态保护
民国时期,环境科学与生态保护并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很多地区的环境状况十分糟糕,污染严重,资源短缺,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一、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民国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但是由于城市规划不合理,垃圾处理不当,污水没有处理,造成大量垃圾和污水泄漏,影响了人民的健康和生活品质。
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和采矿的发展,导致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导致荒漠化、沙化、水土流失等严重的生态问题。
二、环境科学的缺失
由于环境科学的发展缺乏重视,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较为薄弱,环境监测系统比较不完善,对环境问题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三、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面对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生态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生态保护的核心是保护生态系统,保持生态平衡。
民国时期,生态保护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如节约能源,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保护自然资源等。
四、生态保护的实施与成效
为了保护环境和促进生态恢复,民国时期出现了许多生态保护工作,如种植树木、修复生态系统、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等。
此外,还举办了一些环境保护教育活动,以提醒人们环保的重要性。
总之,民国时期的环境状况十分糟糕,预示着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严重的破坏,因此,生态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科学本身也逐渐得到了重视,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希望未来我们能更好的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楠(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河南郑州 450001)摘要:历史时期河南森林资源曾经十分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但唐宋以来森林急剧减少,生态环境随之恶化。
到了民国时期,河南森林资源几乎被破坏殆尽,生态环境极度恶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无年不有、无灾不重。
当时,河南许多社会人士已经对森林的生态环境效应有了比较全面、深刻地认识,并作了详细地阐述。
为改善生态环境和解决木材匮乏的现状,民国时期主要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河南省政府积极开展了植树造林运动。
关键词:生态环境;植树造林;民国时期;河南一、河南森林演变概述竺可桢的研究表明,在距今3000-5000年间,河南气候远比现代温暖湿润,和现在的长江流域相似。
这一时期河南森林资源丰富,据凌大燮估计,公元前2700年,河南森林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3%;[ 凌大燮:《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中国农史》,1983年第2期,第26~36页。
]此外一些考古资料及史料记载,也证明了这一时期河南森林资源丰富,伏牛山麓鲁山钻孔孢粉分析显示,早全新世森林树种以松为主,于臭椿、栎、鹅耳枥属、漆树混交;中全新世,以栎树为主,针叶阔叶林混交,有臭椿、桦木、松、榆、胡桃等。
豫北安阳殷墟考古发掘出的动物骨骼中,可以鉴别出来的有竹鼠、貘、犀牛、大象、水牛等等。
[ 杨东健、刘东生:《安阳殷墟之哺乳动物群补遗》,《中国考古学报》,第4册。
]这同样证明了豫北有大面积的森林分布。
此外,在豫西诸文化遗址、郑州商城遗址都出土木炭遗存,在南阳盆地的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地层中,发现多种喜暖动物,还有竹炭灰。
这些都说明,当时河南的大部分地区是被天然森林所覆盖的。
早期的文史资料也记载了至青铜器时代末的河南森林。
《诗经?商颂》曰:“陟彼景山,松柏丸丸。
”描述了商代人居住的河南境内森林茂密的情景。
商代已设有专门掌管森林的职官“司木”,周朝及春秋战国时期林政已较为发达。
而此时的森林也开始遭到一定的破坏。
主要表现是:开垦农田而毁伐森林,利用林产物而滥伐森林,兵燹而毁损森林,驱除猛兽而毁伐森林,畋猎、放牧而焚毁森林等。
这一时期,在豫东、豫北的平原地带和伊洛河谷地,天然森林逐渐被砍伐或为次生植被所替代,战国时期河南中部地区已经“无长林”。
但总的看来,这一时代,豫西、豫北、豫南山地和丘陵地区绝大部分仍然为天然林所覆盖。
如豫西的崤山、熊耳山、嵩山都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崤山北麓的函谷关(今灵宝县境内)森林密布,松柏参天蔽日;中牟、荥阳一带都生长着大片原始森林;郑州附近在两周之际是草木畅茂的地区。
[ 郭予庆:《河南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1卷第1期,第74~77页。
]秦汉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平原地区进一步开发,森林大面积的消失,丘陵地区的森林也开始遭到大规模的砍伐。
西汉时期,冶铁业发达,冶铁绝大部分以木材作燃料,需砍伐大量的林木。
《汉书?禹贡传》中说,“今汉家铸钱,及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以上”,“凿地数百丈,销阴气之精,地藏空虚,不能含气出云,斩伐林木亡有禁时,水旱之灾未必不由此也。
”这就使得大片森林被砍伐,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
《盐铁论》记有人民“伐木而种谷,焚莱而种粟”。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代还规定“田中不得有树,用妨五谷”。
当时平原地区大多已被辟作农田。
冀鲁豫交界的东部地区在公元前2世纪时已经缺乏薪柴,可见天然林已被破坏殆尽。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河南为中心的北方地区战乱迭起,河南农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大量的农田荒芜,人口急剧减少,因而河南的森林植被又得到一定恢复。
但由于该时期气候变冷和战争的毁坏,河南森林并没有恢复到秦汉以前的状态。
隋唐统一全国后,随着生产力的恢复和迅速发展,人口再次迅速增加,很多林地被垦殖变为农田。
封建统治者大规模的营建东都洛阳,对森林的砍伐规模比较大,洛阳附近已无森林可言,豫西山地的森林已遭到很大的破坏,崤山成为唐代采伐的重点地区。
从《旧唐书?职官志》的记载可以知道,唐代在今嵩县、伊川县设太阴、伊阳二作监“掌采伐林木”,采伐熊耳山区的森林。
宋代,河南森林继续遭到破坏。
当时仅在河南林县一地就设有两个伐木场,每场有六百人之多,木材用以冶铁烧瓷。
[ 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55页。
]豫中的钧瓷当时闻名全国,加上磁州窑、相州窑及修武当阳峪窑、鹤壁窑,耗去了大量的林木。
河南中山丘陵地区的天然林已消耗殆尽,伊洛河流域山地已无巨大松林生长,伏牛山以北深山区的林木亦所剩不多,惟有伏牛山以南、大别山、桐柏山等山地森林保存尚好。
金元时期气候趋于寒冷,生态环境明显恶化,一些原来亚热带的天然林木和其他一些阔叶树种分布区,逐步向南退缩,其中有些迁到了伏牛山以南,有些则退出了河南境内,针叶、草灌植被渐次占据了优势。
这一时期,由于宋金元在中原地区长期混战,尽管河南地区人口锐减,森林被毁仍然很严重。
当时豫北太行山、豫中和豫南低山丘陵残存的林木多被焚毁或采伐。
如金朝攻打南宋为造船而大肆的采伐伏牛山至沙河以南的林木。
金人侵宋,伐香严寺(在今淅川)木造舟。
《清朝野史大观》卷十二中有诗云:“栽松种柏兴唐日,解板成舟破宋时。
可惜香严千载树,等闲零落岁寒枝”。
在金朝占领区内,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禁势力家固山泽利,且“又司竹监岁采入破竹五十万竿,春秋两次输都水监,备河防。
馀边刀笋皮等卖钱三千贯,苇钱二千贯,为额。
”[ (元)脱脱等:《金史?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总第736页。
]其定竹苇岁额,大多取自河南。
元代对山林的管制仍然比较松弛,认为“山林川泽之产”,“竹木之类,皆天地自然之利,有国家者所必资也,竹木之产所在有之”。
[ (明)宋濂等:《元史?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总第1577~1578页。
]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弛诸路山泽之禁,至元十五年(1278年),弛山场樵采之禁。
以后成宗、武宗、仁宗、英帝时期,因天下饥荒各地罢山泽之禁,“听从民便采捕”。
[ (明)宋濂等:《元史?武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总第324、345页。
]元英帝至治三(1323)年颁行的《大元通制》规定:“诸王驸马及诸权贵豪右侵占山场阻民樵采者罪之。
诸所拨各官围猎山场并无禁民樵采,违者治之”。
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定竹木岁课,“河南省竹二十六万九千六百九十五竿,板木五万八千六百条,额外竹木一千七百四十八锭三十两一钱。
”[ (明)宋濂等:《元史?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总第1582页。
]可见当时河南竹木采伐之严重。
总之,金元时期河南森林破坏情形是相当严重的。
正如陈嵘所指出的那样,“天然森林自汉唐以来,由中枢屡下诏谕禁止樵采,名山因多留存,尚未达荒废景象,然自南宋以后,战乱相寻,而往昔所遗之留森林,亦多被砍伐,森林乃达于荒废之时期矣”。
[ 陈嵘:《中国森林史料》,中华农学会丛书,1951年10月第3版,第32页。
]明清时期,气候更为寒冷,有小冰期之称。
一些喜暖湿的林木,在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的摧残下,豫西山区的一些森林种属难以恢复繁衍,许多地方成为不毛石山。
这一时期,豫东平原唐宋时期栽培的人工林,也因频繁的黄泛淤积作用及其带来的风、沙、碱等灾害而遭到了毁灭性破坏。
由于华北地区已无力供给,明清两朝为修建宫殿、陵寝而进行的采办皇木,已转向南方地区。
但是明代中后期大量的流民使豫西、豫南尚存的森林又遭到了新的破坏。
大批流民进入秦岭、大巴、伏牛山区及南阳、荆襄(指当时荆州府和襄阳府的西部山区,还包括河南南阳府西部熊耳山区的邓县、内乡、西峡、淅川等县)等地的流民总数约达200万人。
[ 邹逸麟:《明清流民与川陕鄂豫交界地区的环境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第62~69页。
]流民进入这些深山林区,首先放火烧山,然后粗放耕作。
据邹逸麟估计,荆襄地区被开垦的荒地约在400万亩左右,如熊耳、伏牛山区,至清朝前期,“各山之荒地易垦者,俱已开垦成熟。
”[ 张学林:《今查伏牛山详文》,《三省边防备览》第17艺文(下)。
]以致山区大批原始森林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许多山地尽为童山。
此外流民还兼营许多手工业,开设了许多工场,“山内木、笋、纸、耳、香蕈、铁、炭、金各厂,皆流寓客民所籍资生者。
”[《三省边防备览》卷10《山货》。
转引自邹逸麟《明清流民与川陕鄂豫交界地区的环境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第62~69页。
]如内乡、卢氏之间,“多有矿徒,长枪大矢,裹足缠头,专以凿山为业”,“其开采在深山大谷之中,人迹不到,即今之官采,亦不敢及。
”[ 王士性:《广志绎》。
转引自邹逸麟:《明清流民与川陕鄂豫交界地区的环境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第62~69页。
]当时开采铁矿后就地冶炼成铁块,故铁厂都设在林木资源丰富的地方,致使林木被砍伐一空。
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河南人口剧增,平原、丘陵熟荒生荒的垦辟皆已饱和。
18世纪后期已转入山垦阶段,红薯和玉米在河南的普遍种植适应了这种形势。
而山垦和农业技术的改进又促进了人口继续膨胀,人口增加则又进一步刺激了山垦事业的发展,这种因素使得历史上遗留下来本已很少的森林资源一再遭到严重破坏,掀起了河南历史上第三次砍伐天然林的高潮,森林覆盖率进一步降低,到道光时期河南森林覆盖率已降至2%左右。
及至民国时期,仅在豫西深山区的局部地方还残存一些天然森林。
主要有嵩山林区、洛河上游林区。
嵩山地处登封、偃师、巩县之间,山势雄伟陡峻,因而存有部分森林。
据统计,该处林区面积为127万亩,林木蓄积量219千立方尺;洛河上游林区范围主要包括卢氏、洛宁、渑池、嵩县之间的熊耳山、崤山等地,但这里仅有少量的次生林,[ 熊大桐等:《中国近代林业史》,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版,.第54~56页。
]面积不大。
此外,豫西南内乡、淅川等县的深山区也残留了小范围的森林。
至于广大东部平原地区,仅在村落、河岸及交通线附近有少量的人工林,几乎不存在成片森林。
熊大桐等人的研究表明,1934年河南森林面积仅为1 549 395亩,占河南省土地总面积的0.6%,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05亩,[ 熊大桐等:《中国近代林业史》,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页。
]在全国倒数第一。
由此可见,民国时期河南的森林资源已极度匮乏了。
总之,随着人口的增长,单一的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小农经济不断扩张耕地,森林植被遭到日趋严重的破坏,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使河南成为洪涝、干旱、风沙、盐碱等多种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
二、森林生态环境效应与河南省造林、护林措施(一)森林的生态效应森林的生态效应是指森林具有保持水土、减轻自然灾害、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及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