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科研团队
MEN1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211:21:20 网络出版地址:https://link.cnki.net/urlid/34.1065.R.20240410.1014.026MEN1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凡浩然1,2,3综述 王 震1,2,3审校2023-02-21接收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82002492);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优秀医学英才培养计划”(编号:202207);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色创新团队”(编号:YYZS2022004);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18GXNSFBA281159)作者单位: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腺体外科,南宁 5300212广西消化道肿瘤加速康复外科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213广西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南宁 530021作者简介:凡浩然,男,硕士研究生;王 震,男,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责任作者,E mail:wangzhensurgeon@163.com摘要 多发性内分泌腺肿瘤型1(MEN1)基因通过编码Me nin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等过程,并且参与多个信号通路的调节,包括Wnt/β catenin、Notch、Hedgehog/Dnmt1、Hippo等信号通路,这些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MEN1的突变或功能缺陷可能导致肿瘤发生的风险增加。
以往关于MEN1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神经内分泌肿瘤,MEN1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作为抑癌基因发挥作用,其缺失突变引起的基因功能丧失,参与了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生发展。
但近年研究表明,MEN1在不同的肿瘤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如在胃癌中通过抑制IQ基元GTP酶激活蛋白1(IQGAP1)表现为抑癌基因,在肝癌中则通过甲基化相关途径表现为癌基因,在结直肠癌中通过自噬相关机制也表现为癌基因;而在食管癌、胰腺癌中MEN1的作用尚存在争议。
现就近年来MEN1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医学专业生物安全教学现状及课程设置策略

內科2020年12月第15卷第6|763•教学•管理•医学专业生物安全教学现状及课程设置策略!宁传艺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南宁市530021【摘要】由生物安全导致的一系列传染病等生物风险事件直接威胁着医护人员的生命健康,生物安全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
然而,目前较少医学院校设置了生物安全课程,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普遍存在生物安全知识薄弱的情况,亟需在医学院校开展生物安全知识系统教学。
本文提出在医学专业教育中开设生物安全课程,通过课堂教学、课外专题活动等对医学生进行生物安全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专业教育,不断提高生物安全专业师资质量等,以期提高医护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及面对生物风险事件时的处置能力。
【关键词】医学专业;生物安全;课程设置;教学【中图分类号】R1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768(2020)06-0763-03DOU10.16121/45-1347/r.2020-06-37生物安全是指防止由生物技术及其相关活动引起的生物危害*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生物安全风险日趋严峻,生物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逐渐占据重要位置⑴*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医护人员是应对疫情的一线力量,承担着治病救人的责任,同时也一直处于生物安全的高风险中*然而,目前较少医学院校开展了生物安全知识的系统教学,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普遍存在生物安全知识薄弱的情况,亟需在医学院校开展生物安全知识系统教学*1生物安全课程设置的必要性1.1医护人员在传染病疫情中的感染情况人类是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不断发展的*近20年来,全球发生了几次重大传染病的流行,包括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2009年的H1N1流感、2014年的埃博拉病毒感染、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在发生重大传染病流行时,常有医务人员发生感染*2003年SARS流行期间,在我国内地5323例SARS病例中,966例(超过18%)是医务人员,尤其是在SARS流行的早期,接近90%的SARS 患者是一线医务人员[2]*除在我国内地出现这种情况外,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医务人员感染比例也较高,在香港最初发生的138例SARS患者中,医务人员有85例,占发病总人数的61.6%[3];当我国台湾SARS 的发病人数达到610例时,90%的患者与医院内感染有关;在加拿大多伦多出现的144例SARS患者中,医▲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9JGA143)务人员有73例,占发病总人数的50.7%⑷*在2009年H1N1流感疫情暴发期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一项调查发现,在48例被H1N1病毒感染的医务人员中,27%是在工作中被感染的⑸*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发表的临床报告显示,13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40例为医护工作者,占发病总人数的29.0%[6]。
肝癌高危人群队列研究的质量控制

肝癌高危人群队列研究的质量控制罗兰英;梁新强;岳惠芬;刘海洲;聂龙;李为之;江健;罗凤;黎沙【摘要】目的:探讨肝癌(HCC)高危人群队列研究的质量控制体系.方法:采用血清乙肝两对半作为筛查手段,乙肝表面抗原和核心抗体均呈阳性者定义为HCC高危人群,建立HCC高危人群队列并追踪随访,从标准化质量控制文件制定、研究人员培训、具体操作流程及质量反馈4个方面对队列研究进行整体质量控制.结果:截至2014年12月31日,HCC高危人群基础队列规范化参与随访的依从性为20.59%,成功构建HCC高危人群动态队列人群共2 085例,血样本6021例,确诊HCC 8例.结论:HCC高危人群队列研究质量控制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进一步加强以提高随访依从性,为后续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期刊名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3)001【总页数】3页(P41-43)【关键词】肝癌;质量控制;高危人群;队列研究【作者】罗兰英;梁新强;岳惠芬;刘海洲;聂龙;李为之;江健;罗凤;黎沙【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实验研究部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实验研究部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实验研究部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实验研究部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实验研究部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实验研究部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实验研究部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实验研究部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实验研究部南宁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第3次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国HCC病死率仅次于肺癌而位居第二,农村高于城市,并有不断增长的趋势[1]。
在不同发生发展时期其疗效预后相差较大,早期小HCC接受治疗后生存率明显高于中晚期HCC[2]。
血清半乳甘露聚糖试验在诊断马尔尼菲青霉病中的应用

血清半乳甘露聚糖试验在诊断马尔尼菲青霉病中的应用严汝帆;李鑫垒;郑冬燕;林冰;梁浩;曹存巍【摘要】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the galactomannan antigen assay in diagnosis Penicilliosis marneffei (PSM).Methods The serum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37 PSM patients,17 other fungal infection patients and 30 healthy volunteers.Platelia Asper-gillus enzyme immunoassay kit was used.Results The sensitivities of total PSM patients,PSM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HIV infec-tion were78.38%,76.47%,75.00%,while their specificities were82.98%,97.87%,84.78%,respectively.In 4 follow-up PSM pa-tients,the GM decreased after anti-fungi treatment for 1 week as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improved.Conclusion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GM test was significantly elevated for HIV patients with penicilliosis.The use of the GM antigen assay may facilitate earlier diag-nosis of 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 for HIV-infected patients in areas of endemicity.%目的:评价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在诊断马尔尼菲青霉感染(PSM)中的应用价值。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需要更多关注

专家论坛•感染性疾病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需要更多关注秦志强,马刚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桂科AB16380218%;广西卫健委科研课题(编号:Z20201027%作者单位:530021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感染性疾病科(秦志强),妇科(马冈心作者简介:秦志强(1962-%,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肺栓塞及呼吸危重症的诊治。
E-mail:qinzhiqiang148@ 通讯作者:马冈M1962-%,男,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妇科感染性疾病的诊治。
E-mail:*****************秦志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大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和感染性疾病科主任。
广西预防医学会呼吸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西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西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及危重症医学工作委员会委员。
《重庆医学》、《国际呼吸医学》、《中国临床新医学》等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肺栓塞和呼吸危重症诊治,具有丰富临床经验,擅长呼吸危重症和肺栓塞诊疗。
主持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和卫健委科研项目7项,在国家和省级医学杂志发表论文80多篇,参编参译医学专著5部。
主持课题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二等奖各1项,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三等奖2项。
荣获2020年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摘要]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NTM-PD)是最常见的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性疾病,但误诊率高。
近年来的研究报道显示,NTM-PD发病率和患病率都呈现逐渐上升趋势。
NTM-CD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
CT检查主要表现肺部支气管扩张、结节、空洞和实变,常常多种CT表现形式同时存在。
由于非结核分枝杆菌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易污染标本和定植在人呼吸道,单次呼吸道标本分离非结核分枝杆菌阳性不能作为确诊NTM-PD的依据。
开展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的实践和思考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年第2期•23••教育管理开展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的实践和思考王娟,刘刚,郭海涛,张倩,李雅舒,邹丽琴’(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重庆400038)[摘要]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旨在推动临床实践教学,促进临床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本校连续数年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且分别承办第五届技能竞赛西南西北分区赛 和第六届全国赛。
文章对此进行总结分析,旨在形成临床技能竞赛培训、承办等方面的思考与建议,促进培养优秀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培训;承办;经验;思考[中图分类号]G424.28 [文献标识码]A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2008年大学生竞赛资助项目的通知〉〉文件精神,由教育 部、财政部、卫生部主办,在教育部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研究中心组织下,全面开展“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以下简称“临床技能竞赛”),秉承“尚医德,兴医术,奉学道,展风采”的精神u],受到广泛关注,大力推动医学院校临床实践教学水平。
一、竞赛对临床实践教学的推动作用(一)推动高等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的临床实践教学。
“临床技能竞赛”是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颇深的临床医学专项赛事。
经第一届的成功探索,后扩大DOI:10.3969/j.issa1002-1701.2021.02.012[文章编号]1002-1701(2021)02-0023-03至118所,分在每年4月和5月展开分区赛和全国赛.各 届承办情况见表1。
竞赛范围涉及内外妇儿、传、护、眼、耳、皮等,竞赛内容涉及临床理论、技能、思维、人文、沟通、团队合作等,竞赛形式涉及SP、模型、动物组织、辅助设备等[1]。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通过参加和承办“临床技能 竞赛”,在全国取得优异的竞赛成绩,得到各院校高度认可,不断提高了大学、医院临床教学能力,建立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临床技能培训体系,推动临床实践教学 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面发 展的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从而实现临床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2]。
基于流行病学案例教学的学生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培养①

基于流行病学案例教学的学生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培养①摘要流行病学作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重要方法学,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应对突发情况、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方法。
流行病学蕴含了人类积累的创造性思维与智慧。
案例教学是一种能够在课堂上通过老师引导,解决案例问题,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案。
案例教学在流行病学教学能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思考能力以及实践运用能力。
关键词:流行病;案例教学;创新能力;实践能力①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厅( JGY2022188) 。
②作者简介: 王娜( 1978—) ,女,河北承德人,2018 年广西医科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毕业,现任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主导学科, 是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1]。
蕴含了人类积累的创造性思维与智慧,在预防疾病与促进健康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流行病学是一门方法学,在预防疾病与促进健康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师生之间的知识传授多为“由师到生”的单向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创新思维,难以将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3]。
然而,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所需学习内容提供相应情境,然后对学生进行一定引导,是其通过相互讨论,自主查询资料等方法寻求解决方案[4]。
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目前很多课程都已采用此类方法而且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5][6]。
1.国内外现状目前所研究的“案例教学法”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并首先实施应用于法学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后在各个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
“互联网+ 教育”指导医学生科研课题的教学思考

学生的科研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尤为重视的一项技能,提高医学生的科研素养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生。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推动着传统医学教育思维的转变和发展。
2018年,教育部提出,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1]。
因此,在“互联网+”新时代下,如何指导医学生开展科研课题成为一项新的重要任务。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应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指导医学本科生开展科研。
本文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三种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探讨。
一、传统医学教学模式及其不足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主要以讲授知识为主(Lecture-Based Learning,LBL),也称“填鸭式”或“灌输式”教学[2]。
在LBL教学模式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
教师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跟随着教师的逻辑思维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
尽管教师能够比较迅速、简便地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在笼统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后,容易对教师产生依赖,遇到问题倾向于第一时间向教师寻求帮助,缺乏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更不利于培养医学生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
随着传统教学模式缺陷的不断暴露,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科研能力,新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探讨和发掘[3]。
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医学教学模式探讨(一)基于“互联网+教育”的以团队合作为中心和以问题为基础相结合的模式团队合作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 )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团队为基本单位,将教师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与引导者的教学方法。
研究指出,TBL教学方法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实践性较强的临床学科,如口腔医学、外科学等[4]。
而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互联网+教育”指导医学生科研课题的教学思考高碧云1,吴基华2,文雨晴3,陈思雨3,孙平良4(1.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广西南宁530021;2.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移植医学中心,广西南宁530007;3.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21;4.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仙葫院区普通外科,广西南宁530200)[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对医学教育教学带来了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