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郭沫若的主要考点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1、文学革命: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的大变革活动。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诌议》,是文学革命开端的标志。

文章提出要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的正宗。

1917年2月,《新青年》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提出以“国民文学”取代“贵族文学”,以“写实主义”取代“古典主义”,以“社会文学”取代“山林文学”。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成为文学革命成功的标志。

2、文学研究会(艺术倾向)1)主张“为人生”的文学,意思是文学要书写现实人生,表现人生,对人生有现实的意义。

就是很重视文学的现实功能。

反对游戏文学观念,反对消遣的文学态度。

2)文研会作家在创作方法上多注重现实主义。

这在沈雁冰的文论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中显示出来。

3)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东欧、西欧现实主义名著,介绍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易卜生、莫泊桑等人的作品。

3、创造社:1921年7月,创造社宣告成立,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郑伯奇、张资平等。

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发行)、《洪水》、《创造月刊》。

艺术倾向:1)崇天才,重神会,讲求文学的全与美,强调创作的无目的。

通常被歧视为“艺术派”。

2)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大都尊崇个性,表现自我,富有强烈的反抗色彩。

3)在翻译方面,主要翻译介绍歌德、雪莱、海涅、济慈、惠特曼、泰戈尔、王尔德、波特莱尔等人的作品。

大多数为浪漫主义,也有现代主义作家。

4、郁达夫:名文,是创造社的发起人和最重要的小说家。

在散文、旧诗词、文学理论、翻译等方面也有独到的贡献,以小说创作影响最大。

《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三篇小说于1921年结集为《沉沦》发行,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但其在轰动一时的同时也毁誉参半。

褒者认为它真实地抒写了青年的时代病,开创了小说的新体式,标志着“自我小说”的兴起;贬者攻击它为“诲淫”,是不道德、不端方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需要记住的作者和诗歌:郭沫若:《凤凰涅檠》《炉中煤》《天狗》《天上的市街》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冰心:《春水》《繁星》闻一多:《死水》徐志摩:《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雪花的快乐》李金发:《弃妇》冯至:《我是一条小河》一、二十年代新诗概述早期白话新诗的特点1. 以白话作诗,将诗歌从文言中解放出来,重实感,少想象,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白描,来表现社会人生。

2. 大多不用韵,表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

3. 大多未脱尽旧诗词的痕迹,是“女人放大的小脚”。

胡适1、胡适的理论:“作诗如作文”2、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由胡适创作,于1920年出版。

3、尝试集的内容:反封建、反军阀、倡自由、尚进取、人道主义4、尝试集主要是表现了个性解放、人道主义和民主自由的诗,具有当时的反封建的时代色彩和积极意义。

对打破旧体诗的束缚,创造成自由体白话新诗做出了积极贡献。

前期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主张(浪漫主义)名词解释: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

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像的轮廓,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

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闻一多提出)"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新月诗派代表人物:闻一多、徐志摩流派特征:1. 追求均齐的诗的形式---建筑美如:闻一多《死水》、徐志摩《再别康桥》等2. 追求押韵方式的多样化----音乐美《死水》二、四押韵,每节换韵。

3. 注意诗的词藻色彩,从而创造出诗的画面---绘画美《死水》色彩绚丽,富于表现力,以美写丑,创造出一个令人绝望的意境。

文学考研郭沫若历史剧考点总结

文学考研郭沫若历史剧考点总结

文学考研郭沫若历史剧考点总结郭沫若是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在诗歌方面,其新诗代表作《女神》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同时,又是一位兼具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剧作家,五四时期对历史题材处理具有浪漫主义特征,抗争时期的历史剧,《棠棣之花》(1941)、《屈原》(1942)、《虎符》(1942)、《高渐离》(1942)、《孔雀胆》(1942)《南冠草》(1943)六部大型历史剧,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精神巧妙结合,更是将浪漫主义历史剧与席勒式的政治剧集合起来而形成独特的历史剧风格。

思想来源郭沫若具有浪漫主义气质,广泛接受泰戈尔、雪莱、海涅、歌德、惠特曼以及波德莱尔、魏尔伦等外国诗人影响,特别是惠特曼那种豪放的诗歌风格,在此影响之下,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

代表诗歌作品《女神》,以浪漫主义诗意为主调,借助驰骋的想象力,表现出五四一代那种冲破一切丑恶事物、推翻腐朽势力的力量,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现代自我形象。

郭沫若喜欢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魏尔伦的作品,受其影响,将象征纳入浪漫主义的总体框架中,强化诗歌的精神底蕴。

《女神》那些充满激情与想象的诗篇几乎都有象征意义,《凤凰涅槃》以凤凰更生象征诗人自己与祖国的新生。

浪漫主义史剧创作继承了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歌德、席勒、和我国元杂剧等的古典悲剧美学传统,悲剧冲突庄重严肃,格调高昂悲壮,富有悲壮崇高之感,这与曹禺刻画灰色人物,平凡人物的精神悲剧与忧愤深思、缠绵沉挚的悲剧美不同,郭沫若的史剧表现出崇高悲壮悲剧精神。

题材选择在历史剧创作过程中,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精神结合起来,以对历史人物的再创造表达对那个时代的忧愤之情。

取材古代人和事,但都面对现实说话,借古抒怀,融汇着风雷激荡的历史时代,具有强烈的现实战斗精神。

以现代人的眼光关照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让人们从古代联想到现代,引起人们的神思,启发人们面对历史、认识现实。

反侵略、反投降、反分裂、反独裁,彰显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英勇斗争,不怕流血牺牲的悲剧斗争精神,这是郭沫若历史剧的共同主题。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郭沫若)【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郭沫若)【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郭沫若4.1复习笔记一、生平及创作道路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笔名沫若。

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

(一)生平经历与创作概况1.幼年(1)文学影响①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

②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论,林琴南翻译的外国文学名著,都对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2)社会活动目睹清政府统治的腐败和黑暗,民主意识和反叛精神不断增强,多次参加反抗军阀统治和教育当局的学潮。

2.日本留学(1)经过①东渡日本学医:1914年初留日期间,广泛涉猎大量世界名著。

泰戈尔、歌德、海涅、雪莱、惠特曼等诗人的作品对他产生了极大的鼓舞和深刻的影响。

②诗的创作爆发期:1919年上半年~1920年上半年1921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女神》,开辟一代诗风,成为中国现代新诗运动真正的奠基之作。

③成立“创造社”:1921年7月1921年7月,郭沫若与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等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共同发起组织了创造社。

(2)思想在接受西方文艺理论和哲学思潮的过程中,他特别受到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泛神论”哲学思想的影响。

(3)影响学医的兴趣逐步以至完全被文学所取代,开始创作白话新诗和小说。

3.第一次归国:1923年~1928年(1)经过①1923年回国后,在继续从事创造社工作的同时,又创作了许多新诗和历史剧。

如:先后结成诗集的《星空》《前茅》《瓶》和历史剧集《三个叛逆的女性》。

②1924年,翻译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的著作《社会组织和社会革命》,开始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③1926年夏,参加北伐,任北伐军政治部副主任,在实际革命斗争中更清醒地认识了中国社会的本质问题。

④1927年3月底,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前夕,郭沫若写下震惊中外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中国现代文学史(郭沫若)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郭沫若)笔记

郭沫若一、概述郭沫若原名郭开贞,1921年,在日本成立创造社,郭沫若是这个社团的发起人和核心人物。

8月,诗集《女神》出版,成为新诗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1923年发表,自传性质的小说《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

1928年郭沫若避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并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首次在中国历史研究中提出奴隶社会的问题。

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是强烈的爱国心和大胆的反抗旧世界的叛逆精神。

体现了他的主情主义的创作特色。

郭沫若还从事过历史小说和散文的创作。

二、诗歌五四时期是郭沫若的诗情爆发期。

1921年发表《女神》,《女神》是五四狂飙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

《女神》的思想内容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1、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2、放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3、爱国情思的抒发。

《女神》的精神,是五四时期勃发的民主精神、创造精神的典型体现,它的意义还在于,它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

其他作品:《星空》流露出浓重的失望情绪,对现实的消极规避。

《前茅》表明了作者从开始时强调诗的抒情性与个性化的本质特征后退了。

爱情诗集《瓶》也是五卅前的产物,生动体现了作者及创造社的个性主义思想。

《恢复》作于大革命失败后,被称为无产阶级第一部诗集,表明了作者思想的转变。

三、历史剧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真正始于1923年,合集《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引起很大反响。

1937年《聂嫈》扩大改写为《棠棣之花》,1942年1月到1943年4月创作了《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五部大型历史剧。

《屈原》写于1942年1月,以其特有的沉郁诗意,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历史的与时代的悲剧精神震撼了重庆剧坛,成为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

主要人物:屈原、婵娟、南后。

《棠棣之花》反映的是抗秦与妥协之争,写严仲子愤于韩相侠累的分裂行为,请义士聂政前去刺杀侠累的故事。

《南冠草》艺术的再现了明遗民少年诗人夏完淳舍身报国的光辉形象。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4)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4)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4)第三章郭沫若分析评价《女神》所表示的“五四”时代精神《女神》是“五四”狂飙突进精神的典型表现,它的思想内容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一、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在文学上,要求张扬自我,爱崇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示为本位。

个性解放的呼声通过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必定表示出来。

如:《天狗》中的“天狗”这种冲决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事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阿谁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诗的极度夸张。

《浴海》的自我形象,同样是实现自我个性解放的诗的宣泄。

这种个性解放的要求不仅仅着眼于个人本身,诗人将个体的解放作为社会、民族、国家解放的前提,将它们融合为一体。

《地球,我的母亲》中可以看出他个性解放的要求呈现出了劳苦大众利益的一致性。

二、反抗、背叛与创造精神的歌唱。

反抗、背叛表示在:《女神》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是一个暗中的大牢笼,这激发了诗人反抗的、背叛的精神。

如:《凤凰涅磐》中的凤凰双双自焚前的歌唱,对朽败的旧世界作了极真切而沉痛的描绘。

凤凰的自焚,乃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背叛精神的强烈爆发与燃烧。

《我是个偶像崇拜者》中诗人表白崇拜自然界与社会界一切象征生命的事物,来否定一切报酬的偶像,一切扼杀生机的旧传统,表示出对封建权威的极度蔑视。

《匪徒颂》将列宁、罗素、尼采等人一起赞颂,表达了本身要步其后尘挺身反抗的坚决意志。

创造精神表示在: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相信不竭的毁坏和不竭的创造正是万物万事发展的法则。

2、对20世纪科学文明的讴歌,如《笔立山头展望》。

3、对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的歌唱,诗人笔下的大自然被充分的人化了。

如《晨安》《光海》。

三、爱国情思的抒发。

从《女神》中的《炉中煤》的年轻女郎,《凤凰涅磐》中更生的凤凰等形象,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祖国的深沉眷念与无限热爱。

简述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和创作特色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是强烈的爱国心和大胆反抗旧世界的背叛精神。

创作特色是主情主义,这种主情主义是属于浪漫主义范畴的,是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郭沫若的主要考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郭沫若的主要考点

郭沫若的主要考点1、为什么说《女神》真正开创了现代新诗的格局关键点:①思想内容:充分展示了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包括对旧事物的批判,创新精神和更新意识的歌颂,以及充满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的塑造)②艺术特点:浓烈醇厚的浪漫主义抒情特色(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狂飙突进般的气概;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绚丽浓厚的色彩;外在形式上真正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2、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理论及实践成就(07年考过相关内容)关键点:①理论观点:历史悲剧和对历史题材的再创性理论观点②整体艺术风格(选材和剪裁上的独到性;重塑人物的主观性色彩;浓烈的抒情色彩和沉郁的悲剧气氛)【《女神》】于1921年出版的《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全面展示出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白话自由体新诗集。

许多人通过它强烈地感受到:原来新诗是可以这样写的。

一、《女神》的思想内容:《女神》以其饱满激昂的情绪充分传达了五四时代高扬科学民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个性解放的时代特质,集中强烈地体现了狂飙突进、焚旧铸新、无所畏惧的时代精神,整部诗集充满了对社会黑暗的深恶痛绝和势不两立,无情揭露了世间的不平、污浊与腐朽,表达了诗人向旧制度和旧世界勇敢挑战的气概。

1、对旧事物的批判。

在《凤凰涅磐》中,诗人借凤凰的哀歌面对“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茫茫宇宙”,发出了强烈的诅咒和质问。

于是诗人化作“一条天狗”,“把月来吞了”,“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把全宇宙来吞了”。

需要指出的是,诗人对旧事物的批判并不只是针对某些个别的社会现象,而是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旧事物,是整个的旧宇宙,包括旧中国,这其中还特别包括诗人的“旧我”。

虽然当时也有许多进步诗人写过向往光明的诗歌,但像这样敢于同旧世界决裂、敢于向旧世界宣战,充满着创造的信心和乐观精神、充满着英雄气概和革命理想主义的诗篇却很少见到。

2、充溢着热情的创造精神和更新意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四章 郭沫若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四章 郭沫若

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四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C 对于现代文明的赞美与追求
《笔立山头展望》 黑沉沉的海湾,停泊着的轮船,进行 着的轮船,数不尽的轮船, 一枝枝的烟筒都开着了朵黑色的 牡丹呀! 哦哦,二十世纪的名花! 近代文明的严母呀!
1923年回国后编辑《创造周报》、《创 造日》 年初安娜回日本 1924年春去日本,冬回上海(携妻带子 )。 1926年写《试看今日之蒋介石》的讨蒋 檄文; 1928-1937,旅日,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古 文字学的研究。 写了诗歌集《前茅》、《恢复》。
3.1937年——1949年第二次参加革命
1937年弃家人回国。 1938年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担任国民 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 1941年周恩来主持庆祝沫若五十诞辰和 创作二十五周年纪念。 1946年后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 命旗帜。 1938年,郭沫若跟于立群同居;1939年 补办婚姻。
阶级意识。无产阶级专政。 主要体现在诗歌集《前茅》里。
三、诗歌
1921出版《女神》,写于1919-1921年间, 诗歌集,(诗的“呐喊”) 1923出版《星空》,写于1921-1922年间, 诗歌戏曲散文集,(诗的“彷徨”) 1925出版《瓶》,组诗。《女神》与《星 空》的诗情在爱情题材上的流露。 1928出版《前茅》,写于1923年。 1928出版《恢复》,写于1928年。 后两部体现了诗风的转变,无产阶级诗歌的 最初尝试。
2. 1914年——1923年(留学日本) “二十一条”——1915回上海——返日 “泛神论思想” 1918年《牧羊哀话》 1919年组织抵日的爱国团体夏社, 1921创造社在东京成立。 第一部诗集《女神》问世。 1923年《星空》出923年——1937年(在日本与中国 归去来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的主要考点
1、为什么说《女神》真正开创了现代新诗的格局
关键点:①思想内容:充分展示了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包括对旧事物的批判,创新精神和更新意识的歌颂,以及充满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的塑造)
②艺术特点:浓烈醇厚的浪漫主义抒情特色(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狂飙突进般的气概;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绚丽浓厚的色彩;外在形式上真正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
2、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理论及实践成就(07年考过相关内容)
关键点:①理论观点:历史悲剧和对历史题材的再创性理论观点②整
体艺术风格(选材和剪裁上的独到性;重塑人物的主观性色彩;浓烈的抒情色彩和沉郁的悲剧气氛)
【《女神》】
于1921年出版的《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第一部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全面展示出现代意识和时
代精神的白话自由体新诗集。

许多人通过它强烈地感受到:原来新诗是可以这样写的。

一、《女神》的思想内容:
《女神》以其饱满激昂的情绪充分传达了五四时代高扬科学民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个性解放的时代特质,集中强烈地体现了狂飙突进、焚旧铸新、无所畏惧的时代精神,整部诗集充满了对社会黑暗的深恶痛绝和势不两立,无情揭露了世间的不平、污浊与腐朽,表达了诗人向旧制度和旧世界勇敢挑战的气概。

1、对旧事物的批判。

在《凤凰涅磐》中,诗人借凤凰的哀歌面对“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茫茫宇宙”,发出了强烈的诅咒和质问。

于是诗人化作“一条天狗”,“把月来吞了”,“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把全宇宙来吞了”。

需要指出的是,诗人对旧事物的批判并不只是针对某些个别的社会现象,而是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旧事物,
是整个的旧宇宙,包括旧中国,这其中还特别包括诗人的“旧我”。

虽然当时也有许多进步诗人写过向往光明的诗歌,但像这样敢于同旧世界决裂、敢于向旧世界宣战,充满着创造的信心和乐观精神、充满着英雄气概和革命理想主义的诗篇却很少见到。

2、充溢着热情的创造精神和更新意识。

在《女神》的诸多诗篇中,诗人以无比开阔的胸怀表达了对新的理想
社会的热切向往和追求。

《凤凰涅磐》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篇章,诗
人借火中凤凰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和诗人旧我的毁灭以及新中国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