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长短讲课用

合集下载

《昼夜长短及变化》课件

《昼夜长短及变化》课件

由于地球自转轴与赤道平面垂直 ,赤道地区在任何时刻都受到阳 光直射,因此昼夜交替非常规律

赤道地区没有明显的昼夜变化, 因为太阳总是在正东升起,正西
落下。
南北半球昼夜变化
在北半球,夏季白天长于夜晚,冬季夜晚长于白天。
在南半球,夏季白天短于夜晚,冬季夜晚短于白天。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不同,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 线之间移动。
旅游业经营者需要根据昼夜长短的变化来合理安排旅 游线路和活动项目,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质量。
06 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及其应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 移动,导致昼夜长短发生变 化。
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点 位于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夏至时,太阳直射点北移至 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相反。
冬至时,太阳直射点南移至 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 ,北半球相反。
昼夜长短变化的应用
指导农业生产
根据昼夜长短变化,合 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 收割时间。
旅游规划
利用昼长夜短的特点, 规划户外活动和旅游路 线。
交通出行
根据日出和日落时间, 合理安排出行时间,避 免夜间行车。
健康管理
利用日间阳光充足的特 点,加强户外锻炼和晒 太阳,促进钙吸收。
昼夜等长与春秋季节的关系
总结词
春秋季节太阳直射赤道附近,全球各 地白天和夜晚时间大致相等。
详细描述
春秋季节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附近, 此时全球各地白天和夜晚时间大致相 等。在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全球各地 白天和夜晚时间完全相等。
昼夜长短对生物的影响
04
对动物的影响
01
繁殖活动
许多动物在特定的季节繁殖后代,昼长夜短有利于一些 动物的繁殖活动,如蜜蜂采蜜和筑巢。

《昼夜长短及变化》课件

《昼夜长短及变化》课件
《昼夜长短及变化》PPT 课件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探讨昼夜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了解 昼夜的概念和规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旋转和太阳的轨迹。
昼夜的概念
昼夜分界线
昼夜交替的分界线是地球上的 一条直线,将地球划分为白昼 和黑夜。
白昼和黑夜的定义
白昼是指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 之后,到落下之前的时间段。 黑夜则是指太阳落下后到升起 前的时间段。
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
1
地球自转轴和赤道的关系
2
地球的自转轴与赤道相交,使地球在
自转时产生昼夜交替。
3
地球自转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心旋 转一周的运动。
地球自转和昼夜长短的关系
昼夜的长短取决于地球自转的速度以 及地理位置。
其他因素对昼夜变化的影响
1 太阳高度角度变化的影响
太阳高度角度的变化会影响昼夜长度和太阳运动的可见轨迹。
2 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
地球不同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会导致昼夜变化的差异。
3 卫星轨道的影响
人造卫星的轨道选择会对昼夜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结语
昼夜变化的要性和意义
昼夜变化对人类的日常生活和 自然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类的应对方法和措施
我们需要根据昼夜变化的规律 来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和应对 策略。
昼夜变化的未来发展趋 势及其影响
昼夜变化规律
昼夜的长短随着季节和地理位 置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我们将 研究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
太阳视觉运动
为什么会有昼夜的变 化
昼夜的变Hale Waihona Puke 是由于地球围 绕太阳自转而产生的。
真实太阳运动和视觉 太阳运动的关系
虽然太阳相对于地球是固 定的,但视觉上我们会感 觉太阳运动。

《昼夜长短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昼夜长短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昼夜长短的变化,我将运用生动、贴近生活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播放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动画、展示不同地区昼夜变化的图片等,让学生在视觉上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现象的魅力。同时,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经验,如体育课上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从而提高学生对本章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3.如何利用地理知识解释昼夜长短变化现象?
学生们可以在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此过程中,我会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讨论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并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我会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如“为什么会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等,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地理知识。此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3.了解昼夜长短变化对季节、气候等方面的影响,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
2.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拓展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途径,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地理现象的规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昼夜长短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一教学案例旨在引导学生们探索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现象,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生活的影响。以我国初中地理课程为背景,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验,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昼夜长短的变化+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课件

昼夜长短的变化+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课件
1、昼昼夜夜长长短短的的判定变化
2、日出日落方位规律 3、昼夜长短的变化
13
二分二至的定义
14
地球公转运动
春分日 (3月21日)
D 立夏 (5月6日)
立春 (2月5日)
A
夏至日 (6月22日)
立秋 (8月8日)
B
秋分日 (9月23日)
C 冬至日
(12月22日) 立冬 (11月8日)
15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7、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在昼长夜短期间白昼一天比一天长
A 的日期是( )
A、春分——夏至 B、冬至——次年春分 C、夏至——秋分 D、春分——秋分
37
8、(1).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23°26′S ,出现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大 致是 北极圈及以北出现极夜 。
(2 ).此时,900E的区时是12 月 22日12 时,北京时间是14 时。
围是
A
A.20°W向东到2° 30′E
B.20°W向东到9 2 ° 3 0 ′ E
C.2°30′E向东到92°30′E D.92°30′E向东到160°E
3.访问期间 B
A.曾母暗沙正午日影为长-短-长变化
B.高雄正午日影由长变短
C.夏威夷正午日影为长-短-长变化
D.西雅图正午日影由短变长
12
地球公转意义(二)
48
【失分溯源】 本题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失 分的主要原因:(1)利用地球运动规律分析地图能 力较差,从图中信息不知道如何找条件。(2)晨昏 线特征、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光照图判读、昼夜 长短和地方时计算等掌握不熟练,所以不会应用。
49
【得分技巧】 做光照图类习题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要关注几个“点” 南北极点、太阳直射点、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晨昏 线与赤道的交点、近远日点等。 (2)要关注几条“线” ①回归线、赤道、极圈等纬线。 ②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等经线。 ③晨昏线。 (3)关注几个“角” ①黄赤交角。 ②公转轨道、赤道、地轴、晨线或昏线它们之间的夹 角。

昼夜长短PPT课件

昼夜长短PPT课件

越高,. 昼越长夜越短
7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向哪
个半球移动,则哪 个半球的昼渐长, 夜渐短。
.
8
(二)正午太阳高度角 的变化
2021/4/4
鼎九高一地理备课组
9
.
9
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 角;其范围为0°——90°。 正午太阳高度——当地地方时为12:00时的太阳 高度角;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角。
上课啦,上课了, 地理课开始了,准备 好了吗?书,笔,还 有一颗上进的心……
1
.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2021/4/4
2
.
2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
3
读图1.23分析讨论
1.太阳直射哪条纬线
北回归线 (23°26′N)
2.南北半球的昼长分布有 何不同
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30°S 60°S 90°S
14
算一算:二分二至日时,北京 (40°N)的正午太阳高度
春、秋分日: H=90º-|40 º-0º|=50º 夏至日: H=90º-|40 º-23º26′|=73º26′ 冬至日: H=90º-|40º+23º26′|=26º34′
.
15
变化有何分布规律
纬度越高,昼长越长
4.极昼(夜)出现在哪些区域
南极圈及其以南区域出现极昼
北极圈及其以北区域出现极夜
.
5
读图1.23分析讨论
1.太阳直射哪条纬线
赤道 (0°)
2.南北半球的昼长分布 有何特点
全球昼夜等长
3.还存在极昼(夜)吗 不存在

《昼夜长短的变化》课件

《昼夜长短的变化》课件
健康状况
昼夜长短的变化也会影响人类的健康状况。例如,一些人可能会在夏季出现失眠问题,而在冬季则更容易感到困 倦。
05
如何应对昼夜长短变化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根据日出和日落时间 调整作息,保证充足 的睡眠和清醒时间。
适当调整工作和学习 时间,充分利用日照 时间进行活动。
避免在强烈阳光下进 行户外活动,以保护 皮肤和眼睛健康。
极昼和极夜现象
极昼和极夜是地球公转过程中产生的自然现象,发生在地球 的南北极地区。在极昼期间,太阳几乎整天都在地平线以上 ,而极夜期间则几乎整天看不到太阳。
极昼和极夜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取决于地球的位置和公转速度 ,通常发生在每年的春分和秋分前后。在极圈内的地区,极 昼和极夜现象尤为明显。
03
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04
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季节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导致太阳辐射在地球表 面的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地球的气 候。例如,夏季白天时间长,温度较高 ;冬季夜晚时间长,温度较低。
VS
降水模式
昼夜长短的变化也会影响大气循环和降水 模式。例如,某些地区在夏季受到暖湿气 流的影
对生物活动的影响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是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当地球自转时,不同地区会依次面向太阳和背对 太阳,从而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自转周期为24小时,即一个昼夜。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昼夜交替的周期会有所 不同,但总体上都是一个昼夜。
自转使得地球上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获得太阳辐射,从而影响当地的温度和天气。
地球的公转
黄赤交角的存在
黄赤交角是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的角度,目前约为23.5度。这个角度决定了昼夜 长短变化和四季交替的基本规律。

课件4:1.2.2昼夜长短的变化

• 如果昼弧比夜弧长,则白昼长、 黑夜短;反之,则黑夜长、白 昼短。 S
夏半年昼夜长短的变化
• 自春分日至秋分日,是北半球的
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 球各纬度昼弧大于夜弧,昼长大 于夜长。 • 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至北极四周为极昼。
夏半年昼夜长短的变化
N
•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皆为极昼;
南半球则反之。
太阳直射点
S
冬半年昼夜长短的变化
• 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是北半
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 • 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至北极四周有极夜现象。
冬半年昼夜长短的变化
N
•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谢谢观看!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A.春分——夏至
B.冬至——次年春分
C.夏至——秋分
D.春分——秋分
8.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北半球)变化统计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判定A、C、D三地的地理纬度: A _ _ _0_°_ _ _ ; C _6_6_ °_3_4_ _′S_ ; D _9_0_°_N_ _ 。 ② 昼 夜 长 短 随 季 节 而 变 化 , 但 _ _ _A_ _ _ (填图中字母)地区例外,这里昼夜 _ _ _ _全_ _年_ _平_ _分_ _ _ _ _ _ 。 ③从A到D的四幅图中可以发现,昼 夜 长 短 变 化 幅 度 的 规 律 是 _纬_ _度_ _越_ 高_ _,_ _昼_ _夜_ 长_ _短_ _的_ _变_ _化_ _幅_ _度_ _越_ _大_ _ _ _ _ _ _ 。

《昼夜长短的变化》课件2


地球绕太阳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 赤道两侧来回移动,引起昼夜长短的 变化。
昼夜现象的地理分布
昼夜交替的规律
在赤道上,昼夜交替周期最短, 约为12小时;在极圈内,昼夜交
替周期最长,约为24小时。
昼夜长短的分布
在北半球,夏季白天时间长,冬季 夜晚时间长;在南半球,夏季白天 时间短,冬季夜晚时间长。
极昼和极夜现象
《昼夜长短的变化》 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昼夜长短现象的介绍 • 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 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 如何应对昼夜长短变化 • 总结与展望
01
昼夜长短现象的介 绍
昼夜现象的定义
01
02
03
昼夜现象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地球公转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大约需要365.25天,导致昼夜长度的季节性变化。在北 半球,夏季白天时间长,冬季夜晚时间长;南半球相反。
昼夜长短变化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温度
夏季白天时间长,气温较高;冬季夜晚时间长,气温较低。 昼夜长短变化对温度的影响在赤道附近地区较为明显。
降水
昼夜长短变化会影响大气环流和洋流,从而影响降水分布。 例如,在北半球,夏季白天时间长,海洋表面温度较高,导 致副热带高压增强,降水减少;冬季夜晚时间长,海洋表面 温度较低,副热带高压减弱,降水增多。
在极圈内,由于地球公转和自转的 角度关系,导致某些地区在某些时 间段内出现连续白昼或连续黑夜的 现象。
01
昼夜长短变化的规 律
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概述
昼夜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要24小时,因此形成了昼夜 的交替。

昼夜长短的变化PPT课件

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各地昼增长, 移到最北端时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 区出现极昼。
直射点向南移,南半球各地昼增长, 移到最南端是南半球各地昼最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 区出现极昼。
三、昼夜长短的确定
夜弧
昼弧
太 阳 光 线
昼长=昼弧的经 度差/15º
夜长=夜弧的经 度差/15º
N E
A
D
B
夜弧 赤道
A B
昼弧
C
6.22的俯视图
P
0 30
A
Q
N
R
(一)昼夜长短的时间变化规律
--------在同一地点,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
夜弧
A
春秋分
A
夏至日
A
冬至日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二)昼夜长短的空间变化
--------在同一时间,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
1.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昼 极夜区外)越向北昼越长。 2.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昼 极夜区外)越向南昼越长。 3.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66°34´N 23°26´N 23°26´S
66°34´S
太阳光
太阳直射点
66°34´N 23°26´N 23°26´S
66°34´S
太阳光
太阳直射点
【规律总结】
1.昼夜长短状况与 太阳直射点位置有关:
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
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2.昼夜长短的变化与 太阳直射点移动有关: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增长——
1.3.2地球的地理意义—— (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
1、晨昏线平分地球,是经过球心的大圆 ;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

昼夜长短的变化课件说课材料


日落
①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②昼长= (12-日出时刻)×2
昼长= (日落时刻-12)×2 ③赤道上永远6时日出,18时日落。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
昼夜长短的变化
A
12时
18时
0时
6时
12时
B
C
如果AB为昏线,则AC为晨线 直射点地理坐标: 23°26′N,180° 这一天的节气: 夏至
B
45° C 南极
90°
A
A:12小时
C:24小时
昼夜长短的变化
例题:读地球的光照图,回答:
(1)此图是 6 月 22 日前后的光照图。
(2)A 、B 、C三地的昼长状况,从长到短依次排列是 A>B>C 。
(3)A地的夜长是 8小时 ,N点的夜长是

0小时结束Fra bibliotek昼夜长短的变化
A
0时
6时
12时
18时
0时
B
C
如果AB为晨线,则AC为昏线 直射点地理坐标: 23°26′S,0° 这一天的节气: 冬至
题目1:太阳直射的经纬度

0°
23°26′N,60°E

题目2:读出各(字母)点的日出时间


A: 0点 B: 4点
B 0° C
C: 6点
D:8点 E:12点

E

题目3:计算出各(字母)纬度白昼时间

B 0°
A: 24小时
B: 16小时

C: 12小时
D: 8小时 E: 0小时

E

昼夜长短的变化 A 0°
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A、从春分到夏至 B、从秋分到冬至 C、从夏至到秋分 D、从冬至到秋分 3、5月1日下列地点白昼最长的是:
A
D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哈尔滨
4.在地球表面上,决定太阳直射最北和最南界线 的条件是 A.地球的自转运动
D
B.地球的球体形状
C.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D.黄赤交角的大小 5. 自3月21日至9月23日,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大→小→大 B.北半球昼一直增长
北极上空俯视图
A
南极上空俯视图
全球各地的昼夜 均等长,为12个小 时。全球六点日出 ,18点日落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晨昏线位置的变化,分割昼夜 弧长发生变化。
晨 线 N
昏线
太 阳 平 行 光 线
球夜 夜 半 半 球
昼 半 球
S
D
C A
B
图2 图3 C A
6.22的俯视图
0 30
N
6.22的俯视图
1
、 昼 夜 长 短 变 化 的 原 因
夜弧
昼 昼弧 昼长夜 夜 短 直射点 23°26´N 长 昼夜等长 短
极夜 昼短 夜长
昼半球和夜半球
极昼
1、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背景知识】除发生极昼极夜的区域外,所有纬线 圈均被晨昏线分成两段弧,属于昼半球的一段称为
昼弧,属于夜半球的一段称为夜弧。由于黄赤交角
思考:图中各点的昼长分别是多少?总结该日全球昼 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A 夏 至 B 日 : 太 阳 C 直 射 北 D 回 归 E 线
读图描述夏至日(6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
侧视图
北极上空俯视图
S
北半球:1.昼长夜短(昼最长) 2.纬度越高,昼越长 3.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 南半球:1.昼短夜长(夜最长) 2.纬度越高,夜越长 3.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 自转—赤道平面 • 公转—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23°2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昼 夜 长 短 的 变 化 正 午 太 变阳 化高 度 的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2 3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
四季更替
五带划分
4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情景创设
思考:
路灯开关的时间能否随 季节调整,既方便居民 的生活又合理用电? 讨论: 如果你是这一建议的受理 人,你将如何答复市民的 提问?你的依据是什么? 夏季昼长,路灯开启时 间应推迟,冬季昼短, 路灯开启时间应提早。
春分至夏至 夏 昼 白昼逐渐变长 半 长 夏至至秋分 年 夜 短 白昼逐渐变短
北极圈内极昼 范围逐渐缩小
秋分至冬至 冬 白昼逐渐变短 北极圈内极夜 昼 半 范围逐渐扩大 短 冬至至春分 年 夜 北极圈内极夜 长 白昼逐渐变长 范围逐渐缩小
课堂讨论:
(1)同一天同一纬线上各地的昼夜长短怎样?
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2)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长。 (3)为什么二分日昼夜等长? 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与经线圈重 合,任意一个经线圈都平分每一条纬线。 (4 )为什么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晨昏线和赤道都是地球大圆,球面上任意两 个大圆都相互平分。
侧视图
C 北极上空俯视图
南极上空俯视图
北半球:1.昼短夜长(夜最长) 2.纬度越高,夜越长 3.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 南半球:1.昼长夜短(昼最长) 2.纬度越高,昼越长 3.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
夏至日昼夜长短的变化
思考: 夏至日全球各地昼夜长 短情况有什么规律?有 无极昼极夜现象? 全球越向北昼越长。北半 球昼长夜短且全年昼最 长,夜最短。南半球昼 短夜长且全年夜最长, 昼最短。赤道地区昼夜 等长。北极圈及其以北 (极昼)
由北回归线向 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纬度变化: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 90°
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季节变化:●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 ●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 0° 高度达全年最小值。 90°´N 66°34´N 23°26´S 66°34´S 90°´S
夜弧
昼弧
昼 弧
昼 弧
夜 弧
N 夜弧
昼弧
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圈分为两部分, 位于昼半球的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叫夜弧。 夜半 昼半 =夜 昼长 = 昼弧的度数 /15 °(小时);夜长 球 球 弧的度数/15°(小时)。 同一条纬线上,昼长 /夜长= 昼弧/夜弧。 S
在同一纬圈上,昼弧+夜弧=24小时
B
(2)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C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D、 ③ ① ②
8、下图示意不同纬度三地白昼长度变化。读图完成下列题目。
(1)若此图表示南半球三地的白昼变化,则a、b两月 分别是 A A.1月、2月 B.3月、4月 C.6月、7月 D.11月、12月 (2)在图示月份中 D A.②地夜长超过10小时 B.三地中①地昼长最长 C.三地昼长变化率在a月相等 D.三地中③地昼长变化最大
全球越向南昼越长。 北半球昼短夜长且全年 昼最短夜最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且全年 昼最长夜最短。赤道地 区昼夜等长。南极圈及 其以南(极昼)
思考:图中各点的昼长分别是多少?总结该日全球昼夜长 短的分布规律。 冬 A 至 日 B : 太 阳 直 射 南 回 归 线
C D
E
读图描述冬至日(12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
7.(2011.江苏地理)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 刻(北京时间)。据此回答(1)(2)题
时间
① ② ③
日 日出 日落 9:30 23:00 7:19 18:41 5:40 18:48

次 日(1)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 日出 日落 排列正确的是 A、 ① ② ③ 8:58 23:02 B、 ① ③ ② 7:20 18:40 C、 ② ① ③ 5:39 18:49
规律:
1、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 2、同一纬度各地昼夜长短相同(同 纬同长),南北半球同纬度,同一天 昼夜长短相反。
3、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幅 度越大。 4、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5、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 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则相反。
6、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 返移动,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 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的存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会南北移动, 引 起昼弧、夜弧的长短变化,从而导致昼夜长短的变 化
1、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背景知识】
同一纬圈上:
昼弧+夜弧= 24 小时
昼弧=夜弧,则昼夜 等长 ;
昼弧>夜弧,则昼 长 夜 短 ; 昼弧<夜弧,则昼 短 夜 长 ;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用什么衡量昼夜长短? 晨昏线把每一条 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 两部分,昼夜长短用 昼弧和夜弧所占的比 例表示。 赤道
二、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
地球自转,造成太阳东升西落,太阳高度角在一日内 不断发生变化;正午(地方时为12时)太阳位于上中天 时,太阳的高度角达到最大值H,我们将此时的太阳 高度角称为该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 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角( h )
地面
h
白天: h>0 晨昏线上: h=0
分布规律
晚上:h<0 太阳高度角的意义:
太阳高度角大,地表单位面积获得太阳辐射多 太阳高度角小,地表单位面积获得太阳辐射少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 太阳高度: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
• 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 • 一天太阳高度的最大值。
正午太阳高度: 一天内最大的太阳高度角,地方时为 12点时太阳最高。
头顶
正午
H
傍晚
早晨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分和秋分: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太阳直射点:
计算昼长时间
N
读右图,回答:
A
B
O
1、图中A点此时的地方时 是 4 时,C点的地方时是 12 时 2、A点昼长是 16 小时,B点昼 长 16 小时
C
A

B

例:读左图,回答: 1.A地昼长为 8 小时。 B地夜长为 4 小时 2.A地日出时间为 8 ———— 时
日照侧视示意图
巩固练习 1、12月2日到次年1月1日这段时间内,太阳直 射点移动的规律是: A、先向北移后向南移 B、一直向北移 C、先向南移后向北移 D、一直向南移 2、极昼现象从北极扩大到整个北极圈的时间范 围是:
赤道
正午太阳高度: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 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90°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 向南北两侧递减。

90°´N 66°34´ N
0° 23°26´S 夏至日二分日
23°26´N
66°34´S 90°´S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太阳直射点:
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
昼弧=夜弧,则昼夜 等长 ; 昼弧>夜弧,则昼 长 夜 昼弧<夜弧,则昼 短 夜 短 ; 长 ;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空间变化 (同时不同地) 即在同一时间,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 时间变化 (同地不同时) 即在同一地点,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