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合集下载

2024年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期中考卷及答案

2024年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期中考卷及答案

2024年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期中考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太阳是什么形状的吗?A. 正方形B. 圆形C. 三角形2. 我们在春天可以看见什么?A. 落叶B. 雪花C. 小草发芽3.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的最多的交通工具是什么?A. 飞机B. 火车C. 自行车4. 我们为什么要喝水?A. 喝水可以解渴B. 喝水可以变聪明C. 喝水可以变漂亮5.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吗?A. 头、手、脚B. 心、肝、肺C. 眼、耳、口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我们在夏天可以看见雪花。

()2.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的最多的交通工具是飞机。

()3. 我们为什么要喝水?因为喝水可以变聪明。

()4. 我们的身体由头、手、脚组成。

()5. 我们在春天可以看见落叶。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的最多的交通工具是_________。

2. 我们为什么要喝水?因为喝水可以_________。

3. 我们的身体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4. 我们在春天可以看见_________发芽。

5. 我们在夏天可以看见_________。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简述一下太阳的形状。

2. 请简述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喝水。

3. 请简述一下我们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

4. 请简述一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的最多的交通工具。

5. 请简述一下我们在春天可以看见什么。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如果你在夏天看见雪花,请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

2. 如果你在春天看见落叶,请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

3.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用的最多的交通工具是飞机,请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

4. 如果你不喝水,会有什么后果?5. 如果你的身体由心、肝、肺组成,请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

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 分析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喝水。

【小学科学】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科学】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科学】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
知识点归纳总结
知识点一:观察与比较
-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事物的特征和规律。

- 比较是将不同事物的特征进行对照,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知识点二: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 物体的形状可以分为直线形、曲线形、角形、圆形等。

- 物体的特征包括颜色、大小、重量、硬度、透明度等。

知识点三:动物的特征和性
- 动物的特征包括种类、外形、颜色、大小等。

- 动物的性包括进食、运动、繁殖、休息等。

知识点四:植物的特征和生长条件
- 植物的特征包括种类、外形、颜色、大小等。

- 植物的生长条件包括土壤、阳光、水分、温度等。

知识点五:天气和季节变化
- 天气包括晴天、阴天、多云、雨天、雪天等。

- 季节变化包括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天气和自然现象。

知识点六:环境保护
- 环境保护是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包括保护水资源、空
气质量、生物多样性等。

- 我们应该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种植树木等来保护环境。

知识点七:科学实验
- 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假设和
找出事物的规律。

- 进行科学实验时要注意安全,按照实验步骤进行。

以上是【小学科学】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同学们可以对科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到这些知识。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课:天气的变化
教学目标:
- 认识不同的天气现象;
- 分辨晴天、阴天、多云、下雨、下雪等不同天气的特征;
- 了解天气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
1. 通过观察实际天气情况,认识不同的天气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的能力,分辨不同天气的特征。

3. 讨论天气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问答、展示图片等引起学生对天气的兴趣,激发
他们的研究积极性。

2. 概念讲解:给学生介绍晴天、阴天、多云、下雨、下雪等不
同的天气现象,并让学生观察实际天气情况,认识不同天气的特征。

3. 情境设置:讨论不同天气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4. 拓展延伸:通过玩游戏、制作天气图表等活动,巩固学生对天气的理解。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能够认识不同的天气现象,并了解天气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同时,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了学生观察天气的能力和对天气变化的敏感度。

> 注意: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七单元植物生长实验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七单元植物生长实验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七单元植
物生长实验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实验材料
- 豆子种子
- 花盆或透明玻璃瓶
- 泥土或湿纸巾
- 水
实验步骤
1. 将豆子种子放在湿纸巾或泥土中,保持适当的湿度,让种子发芽。

2. 将发芽的豆子种子放入花盆或透明玻璃瓶中,并倾斜放置,以便观察根的生长过程。

3. 定期给种子浇水,并保持适当的光照条件。

4. 观察并记录种子的生长情况,包括根的生长速度、茎的生长过程以及叶子的长成情况。

5. 在观察过程中,可以用尺子或标尺测量根、茎的长度,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发现豆子种子的根会逐渐生长并向下延伸,茎会向上生长并伸展出叶子,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植物。

学生可以观察到种子生长的不同阶段,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实验总结
本实验通过让学生进行植物生长观察实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同时,让学生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加深了他们对植物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注意事项
- 实验过程中保持适当的湿度和光照条件。

- 实验中使用的材料要保持清洁和安全。

-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进行正确的操作,并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

参考资料:
1.《新人教版小学科学第一册》
2. 《小学科学教程》。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全册序言本文档为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全册的总结和指导。

导学案是辅助教师进行科学教学的重要工具,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有效研究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观察天空导学案一:观察太阳和月亮- 研究目标:了解太阳和月亮的特点和变化。

- 研究内容:太阳的特点、太阳的变化、月亮的特点、月亮的变化。

- 研究活动:观察太阳和月亮的变化,描述它们的特点。

导学案二:观察星星和云- 研究目标:了解星星和云的特点。

- 研究内容:星星的特点、云的特点。

- 研究活动:观察星星和云的形状和颜色,描述它们的特点。

第二单元:万物由小到大导学案一:观察昆虫和植物- 研究目标:了解昆虫和植物的特点。

- 研究内容:昆虫的特点、植物的特点。

- 研究活动:观察昆虫和植物的形态和生长过程,描述它们的特点。

导学案二:观察动物和鸟类- 研究目标:了解动物和鸟类的特点。

- 研究内容:动物的特点、鸟类的特点。

- 研究活动:观察动物和鸟类的动作和性,描述它们的特点。

第三单元:水中的生物导学案一:观察鱼和水草- 研究目标:了解鱼和水草的特点。

- 研究内容:鱼的特点、水草的特点。

- 研究活动:观察鱼的游动和水草的生长,描述它们的特点。

导学案二:观察蛙和水蚤- 研究目标:了解蛙和水蚤的特点。

- 研究内容:蛙的特点、水蚤的特点。

- 研究活动:观察蛙的呼吸和水蚤的活动,描述它们的特点。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物体导学案一:观察杯子和纸张- 研究目标:了解杯子和纸张的特点。

- 研究内容:杯子的特点、纸张的特点。

- 研究活动:观察杯子的形状和用途,触摸纸张的质地,描述它们的特点。

导学案二:观察书包和钢笔- 研究目标:了解书包和钢笔的特点。

- 研究内容:书包的特点、钢笔的特点。

- 研究活动:观察书包的大小和功能,使用钢笔写字,描述它们的特点。

第五单元:世界在变化导学案一:观察四季和天气- 研究目标:了解四季和天气的变化。

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人教版)

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人教版)

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基本的科学概念和科学常识。

2. 培养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常识- 研究地球、太阳、月亮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 了解四季和天气变化的原因。

- 认识不同季节里的衣领和活动。

2. 生物常识- 研究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 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和变化过程。

3. 自然现象- 研究水的基本性质和变化形态。

- 了解风、雨、雪等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影响。

4. 实验和观察- 进行简单的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 研究记录实验和观察结果,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

三、教学方法1. 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和教具进行直观教学。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

四、教学步骤1. 导入- 利用课件或教具展示与科学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讲解- 讲解每个科学主题的基本概念和知识要点,帮助学生建立基础。

3. 实验和观察- 进行与科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和观察。

4. 总结和讨论-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和观察结果,讨论所学内容的意义和应用。

5. 练和巩固- 完成与科学内容相关的练题,巩固研究成果。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观察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通过练和测试,检验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考核学生对实验和观察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以上是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一、动植物1. 动物和植物的不同点:- 动物可以移动,植物不能移动。

- 动物需要呼吸氧气,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

- 动物吃其他物质获取能量,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己的能量。

- 动物有感觉,植物没有感觉。

2. 动物分类:- 哺乳动物:人、猫、狗等。

- 飞禽:鸟类,如鸽子、鹰等。

- 爬行动物:蛇、乌龟等。

- 水生动物:鱼、海豚等。

3. 植物分类:- 草本植物:像草一样生长的植物。

- 灌木:比草本植物高,但没有像树那样的主干。

- 树木:比灌木高,有明显的主干。

二、五感1. 视觉:用我们的眼睛看东西。

眼睛可以分辨颜色、形状和大小。

2. 听觉:用我们的耳朵听声音。

耳朵可以分辨声音的高低、强弱。

3. 嗅觉:用我们的鼻子闻味道。

鼻子可以分辨不同的气味。

4. 味觉:用我们的舌头品尝食物的味道。

舌头可以分辨酸、甜、苦、咸等味道。

5. 触觉:用我们的皮肤感受物体的触摸。

皮肤可以分辨物体的硬软、凉热等感觉。

三、天气1. 天气现象:- 晴天:阳光明亮,没有云朵。

- 多云:有些云朵,太阳可能会被遮挡。

- 阴天:云层厚,看不到太阳。

- 雨天:下雨,天空会阴暗。

- 雨后彩虹:在雨后,出现在天空的五颜六色的弧形。

2. 季节:- 春天:气温逐渐升高,植物开始生长。

- 夏天:气温高,阳光明媚。

- 秋天:气温逐渐降低,叶子变黄并掉落。

- 冬天:气温低,有时下雪。

以上是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复资料的主要内容,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精品】人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期中考卷含参考答案

【精品】人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期中考卷含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5道(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自然界中的生物?A. 小草B. 青蛙C. 石头D. 鸟儿2. 植物生长需要哪些基本条件?A. 土壤B. 阳光C. 水3. 下列哪个动物是两栖动物?A. 蝴蝶B. 青蛙C. 鹿D. 蜜蜂4.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植物?A. 花朵B. 树叶C. 蘑菇D. 果实5. 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风是自然现象B. 水是固体C. 太阳是行星D. 火山是动物二、判断题5道(每题1分,共5分)1. 植物可以自己制造食物。

(√)2. 动物需要呼吸空气。

(√)3. 水可以变成冰。

(√)4. 风可以推动帆船前进。

(√)5. 火山爆发可以造成灾害。

(√)三、填空题5道(每题1分,共5分)1. 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和______。

2. 动物可以分为______和______两大类。

3. 自然界中的生物可以分为植物、动物和______。

4. 风可以推动帆船前进,是因为风给帆船提供了______。

5. 火山爆发时,会喷出岩浆和______。

四、简答题5道(每题2分,共10分)1. 简述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2. 简述动物的基本特征。

3. 简述自然界的生物分类。

4. 简述风的作用。

5. 简述火山爆发对环境的影响。

五、应用题:5道(每题2分,共10分)1. 假设有一棵树,它需要阳光、水和土壤来生长。

请问,这棵树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生长?2. 假设有一只鸟,它需要食物、水和空气来生存。

请问,这只鸟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生存?3. 假设有一座火山,它正在喷发。

请问,这座火山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哪些影响?4. 假设有一阵风,它正在吹动帆船。

请问,这阵风会给帆船带来什么影响?5. 假设有一片森林,它正在被砍伐。

请问,这片森林的砍伐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哪些影响?六、分析题:2道(每题5分,共10分)1. 分析植物生长过程中阳光、水和土壤的作用。

2. 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的角色和作用。

七、实践操作题:2道(每题5分,共10分)1. 请你画一幅植物生长的示意图,并标明阳光、水、土壤等基本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师:科类:科学年级:1年级课题: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器材准备】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三分钟教育】【教学过程】一、聚焦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

谜底:橡皮)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设计意图:表述理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每种物体都有自己的特征,同时培养学生说话时要有理有据。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描述来了解学生对物体的观察、比较和描述能力,为教师后面的教学调整提供借鉴。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二、观察物体(一)观察一个物体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要认真观察)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

(板贴: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学期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观察方法。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了什么,力求引导学生调动所有感官来观察物体的特征,如用眼看颜色或形状、用手摸软硬、用鼻子闻到气味,这样可以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描述性词汇,同时为下面的“两两对比观察法”活动埋下伏笔。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

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

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

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

5.怎样详细记录物体的特征呢?我们先来看看活动手册吧!(1)教师示范活动手册的使用:投影展示实物,指导学生先填写日期。

(物品名称可替换)(2)指导学生填写记录表格。

以木块为例:把木块与乒乓球对比后发现形状不同,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然后填写在记录表上(强调:(1)可以把活动手册最后一页词汇表上的词汇剪下来,粘贴在相应位置,也可直接填写,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2)边观察边记录,顺序建议是:颜色—形状—气味—是否透明—粗糙程度—轻重,但不强调一定是这个顺序)。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活动手册记录物体特征,书写上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耐心指导、示范。

通过指导,使学生认识到要边观察、边比较、边记录,记录结果要真实。

6. 交流评价“我的记录”。

(1)请学生到展台展示并介绍“我画的记录”。

(2)学生相互评价观察和记录的是否准确。

(3)教师小结:记录时要真实、准确。

设计意图:学生到展台展示并介绍自己的记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继续巩固学生对物体特征的科学认识,引导学生用“准不准”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记录,进一步强调科学记录要真实、准确。

7.出示班级记录表单,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补充班级记录单。

8.看看我们的班级记录单,你有什么发现?9.教师总结:通过两两对比观察,我们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10.通过观察比较活动,我们对木块已经非常熟悉了,谁来描述一下木块的特征?比一比谁描述得最好。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为了考察学生是否学会了利用各个感官及两两对比观察的方法来更全面、更准确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

三、小结、延伸1.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2.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3.课后,同学们也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编一些小谜语让别人猜,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设计意图:突出学以致用,同时用编谜语的方式继续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述能力。

【板书设计】1、发现物体的特征看大小、颜色、形状闻气味两两对比观察法摸表面粗糙程度掂轻重【课后作业】【课后反思】时间2018年月日教师:科类:科学年级:1年级课题: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2、谁轻谁重【教学目标】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重点: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难点: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器材准备】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三分钟教育】【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图片,提问:“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设计意图:调查学生对比较轻重方法的原有认知水平,了解学习前的概念掌握程度,为认识并实践科学的比较方法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

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

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

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

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

设计意图:借此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

比如,对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现状但大小不同的橡皮,它们轻重学生是如何判断的。

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继续指导、落实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

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

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掂重的方法并不完全准确。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

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比如玻璃珠。

”“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比如乒乓球。

”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

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衡。

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

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设计意图:让小组把称量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为后续的集体研讨做准备。

通过自己动手称量物体重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记录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和态度。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1.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

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不一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哪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准确”,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

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不同的人预测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差异会比较大,因此预测是不可靠的。

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掂量的方法判断轻重,这种方法需要两两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掂量的方法仍然是依靠人的感觉,当物体的轻重差不多时,会出现不同的判断结果;而且这种方法的操作次数比较多,当有更多的物体时,操作会更麻烦,结果会更不准确。

第三种方法是用同样大小的回形针作为标准物测量,测量后记录回形针的个数,这样得出的结果不仅比较精确,而且适合测量更多的物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