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资料

合集下载

有关黄河的资料介绍水文特征

有关黄河的资料介绍水文特征

有关黄河的资料介绍水文特征大河,全球第六大江河,我国第二长河,是华夏文明最关键的起源地,我国尊称其为“母亲河”,下边是我给你梳理的黄河的资料介绍,期待对你有效!黄河简介大河,我国北边江河,约长5464千米,水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千米。

全球第六大江河,我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云贵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子山的扎曲,锦东庭园的卡日曲,和二十八宿福建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型。

自东向西各自流过青海省、四川、甘肃省、甘肃、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及山东省9个省(自治州),最终注入渤海湾。

大河上游以山坡地为主导,中上游以平原区、丘陵地形为主导。

因为江河中区流过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因而带入了很多的细沙,因此它也被称作全世界含砂量数最多的江河。

可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线给人类发展史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是华夏文明最关键的起源地,我国尊称其为“母亲河”。

每一年都是会生产制造类似十六亿吨细沙,在其中有十二亿多吨注入海洋,剩余四亿多吨长时间留到黄河下游,产生丘陵地貌,有益于栽种。

黄河历史变化大河的创造、问世、发展趋势受限于地史期限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造成的地质构造为外营力,以水文水利自然地理标准下自身造成的腐蚀、运送、沉积为内营力。

在成河的历史时间全过程中,健身运动不断,开拓创新。

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侵蚀与黄河下游的细沙沉积在远古时代地质时期就在开展,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危害与日俱增。

依据各个方面的科学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趋势环节: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

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十万年)古黄河问世发展期。

晚更新世(距今十万年~一万年)大河产生深海水体。

历史时期大河在上中游平原区流域,河堤也曾经历演化,有的变化还非常大。

如内蒙古自治区河套流域,1850年之前磴口下列,关键分成两只,北支为流行,走阴山下称之为乌加河,南支即今大河。

1850年香山嘴往北乌加河中下游堵塞断流约15千米,南支遂变成流行,北支已变成后套灌溉工程的退水沟。

我所了解的黄河 资料

我所了解的黄河 资料

黄河资料1长度:5464 千米源头海拔:4800 米平均流量:1774.5 立方米/秒流域面积: 752443 平方公里源头:青海省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中下游分界点:河口,旧孟津别称:塞上江南发源地: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北麓流经青海、甘肃、四川、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30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1.2~1.3米。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主要支流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黄河资料2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

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

燧(suì)人氏、伏羲(Xī)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黄河资料3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

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

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相当于堆成1米见方的土堤绕地球27圈。

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有4亿吨,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十余米的“悬河”。

黄河中游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年变率大,且多暴雨。

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黄河下游河床善淤,善决,善徒。

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改道26次。

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黄河资料4长期以来,黄河存在着洪水威胁、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等严重问题。

有关黄河的资料简单的介绍

有关黄河的资料简单的介绍

有关黄河的资料简单的介绍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真是个了不起的家伙。

她蜿蜒曲折,像个顽皮的小孩,时而温柔,时而暴躁。

想象一下,黄河的水流从青藏高原出发,一路奔腾,经过大山大水,最后汇入渤海。

她的水啊,黄澄澄的,像是大地的脉搏,带着无数的故事。

听说,黄河全长5464公里,真是个长途旅行者,走过多少城镇和村庄,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像个老爷爷,把故事讲个不停。

黄河的水给了无数农民朋友希望,滋润着两岸的土地,种出香甜的粮食。

嘿,谁不想在黄河边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呢?不过,黄河可不是光会给你送水,偶尔她也会发发脾气,像个任性的孩子,洪水一来,村子被淹,真是让人心惊胆战。

人们为了治理她,真是煞费苦心啊,各种堤坝、疏浚工程,像是在跟她玩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

说到黄河,还得提提她的文化底蕴,简直丰富得像个百宝箱。

古代诗人们都爱在黄河边吟咏,留下了无数美丽的诗句。

李白、杜甫,都在她的怀抱中找到了灵感。

黄河的奔腾声,仿佛在低声吟唱,提醒我们要珍惜这片土地。

再加上,黄河流域可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古代的农耕、手工业都在这儿发芽,简直是历史的摇篮,令人感慨。

黄河的生态问题也不能忽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污染、沙漠化都让人忧心忡忡。

河里的鱼儿少了,岸边的柳树也不再挺拔,真是让人心痛。

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黄河不仅仅是相关部门的事,人人都要参与。

就像我们都应该给母亲多一点关爱,黄河也需要我们呵护。

只有这样,才能让这条母亲河继续滋润我们的土地,延续她的生命。

黄河就像一位母亲,给予我们生命的源泉,也教会我们如何珍惜。

她的美丽、她的历史、她的故事,无不让人心生敬畏。

即使她偶尔闹脾气,我们也得学会包容。

黄河的伟大,不仅在于她的奔腾与宽广,更在于她承载的文化和情感。

就像老话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要懂得与自然和谐共处。

希望未来的日子里,黄河依然能以她的宽广胸怀,滋养这片土地,带给我们无尽的希望与梦想。

有关黄河的资料 (3)

有关黄河的资料 (3)

有关黄河的资料一、黄河概述黄河,又称中国母亲河,是中国四大河流之一,也是亚洲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的沱沱河口,总长约5464公里。

它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

二、黄河历史黄河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明的摇篮。

自古以来,黄河一直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和肥沃的土地。

然而,由于其泥沙淤积和频繁的洪水,黄河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灾害。

据历史记载,黄河的堤坝曾多次决口,造成大面积的洪灾和人员伤亡。

为了更好地控制黄河的洪水和泥沙淤积问题,中国历代各朝代都进行过大规模的治理工程。

其中最有名的是明清时期的“引黄入海”工程,该工程的实施使得黄河的水位得以控制,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流经的地理环境多样,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再到平原地带,呈现出明显的地理特征。

1. 青藏高原段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这一段属于青藏高原地区。

这里地势较高,河水湍急。

由于地势较高,冰雪融水和降雨形成的河水较多,所以黄河在这段流程中的水量较大。

2. 黄土高原段黄土高原是黄河流经的主要段落,它覆盖了陕西、山西等地。

黄土高原地区地势较低,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这一区域经常受到黄河的泥沙淤积,因此黄色的河水是黄河的标志。

3. 平原段黄河的最后一段是平原段,流经河南、山东等地。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黄河在这一段的水量较小,但泥沙含量依然很高。

由于地势平坦,黄河的洪水往往造成严重的灾害。

四、黄河的文化意义作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黄河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之一,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

1. 黄河文化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许多灿烂的文化。

黄河文化是指这一地区的古代文化,包括黄帝文化、陶寺文化、二里头文化等等。

这些文化遗址和文物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黄河的资料

黄河的资料

黄河的资料黄河简介: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

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

干流全长5464公里,仅次于长江,为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还是世界第五长河。

水面落差4480米。

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发源于我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

黄河最著名的瀑布:壶口瀑布是黄河上的最壮观的瀑布.壶口瀑布在宜川县城以东35公里,吉县城西45公里处的秦晋大峡谷黄河河床中,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因其气势雄浑而享誉中外.壶口瀑布,是由于黄河流至壶口一带,两岸苍山夹峙,把黄河水约束在狭窄的黄河峡谷中,河水聚拢,收束为一股,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有关黄河的古诗:《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有关的谚语:【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

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黄河水清】黄河之水常年混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

也比喻罕见的、难得的事情。

【跳进黄河洗不清】比喻很难摆脱干系,避免嫌疑。

同“跳在黄河洗不清”。

成语:【中流砥柱】: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

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关于黄河的神话传说: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

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

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

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

黄河流域自然概况(已标注重点)资料

黄河流域自然概况(已标注重点)资料

流域自然概况1.自然概况及特点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km。

流域面积79.5万km2(包括内流区 4.2万km2)。

与其他江河不同,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7%;长达数百公里的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之上,流域面积只占3%。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西部属青藏高原,北邻沙漠戈壁,南靠长江流域,东部穿越黄淮海平原。

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66mm,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最多的是流域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如秦岭、伏牛山及泰山一带年降水量达800mm~1000mm;降水量最少的是流域北部的干旱地区,如宁蒙河套平原年降水量只有200mm左右。

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旱灾频繁,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遍及数省、连续多年的严重旱灾,危害极大。

流域内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3.4万km2,其中年平均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面积约15.6万km2。

流域北部长城内外的风沙区风蚀强烈。

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使脆弱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阻碍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且大量泥沙输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也是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于治理的症结所在。

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m3,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量324 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

再加上邻近地区的供水需求,水资源更为紧张。

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t,平均含沙量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

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t(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kg/m3(1977年)。

黄河水、沙的来源地区不同,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秦岭北麓及洛河、沁河地区,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

有关黄河的资料

有关黄河的资料

有关黄河的资料
嘿,咱来说说有关黄河的资料,再讲讲和黄河有关的一件事儿。

咱这黄河啊,那可老厉害了。

它是咱中国的母亲河,老长老长了。

那河水黄黄的,就像一大碗浓汤。

黄河边上的风景那也可美了,有大片大片的芦苇荡,风一吹,沙沙响。

有一回啊,我和几个朋友去黄河边玩。

哇哦,那场面可壮观了。

河水奔腾着,发出轰隆隆的声音,就像一群野马在奔跑。

我们站在岸边,看着河水汹涌澎湃,心里那叫一个激动。

我们沿着黄河边走,看到有好多人在钓鱼。

有的人钓了好大一条鱼,高兴得直蹦跶。

我们也想试试,就找了个地方坐下,拿出鱼竿开始钓鱼。

可是等了好久,一条鱼也没钓着。

我们就有点泄气了。

这时候,来了一个老大爷。

他看着我们笑了笑,说:“你们这小年轻啊,钓鱼可不能着急。

这黄河里的鱼啊,可精着呢。

”老大爷给我们讲了好多钓鱼的技巧,还说黄河里的鱼都是有灵性的,不能随便钓。

我们听了老大爷的话,觉得很有
道理。

我们又在黄河边玩了一会儿,就准备回去了。

走的时候,我们回头看了看黄河,心里充满了感慨。

这黄河啊,真是太伟大了。

它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给我们带来了生命和希望。

哎呀,总之呢,黄河是我们的骄傲,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让它一直流淌下去,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带来更多的福祉。

嘿嘿。

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资料收集(比较全)

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资料收集(比较全)

黄河(Yellow River),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

黄河流域界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南北相差10个纬度,东西跨越23个经度。

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

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

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壶口瀑布--黄河在这里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过来,咆哮而去,壶口瀑布既是黄河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

历史贡献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

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

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

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

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

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

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

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

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资料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呈“几”字形。

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

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每年都会生产差不多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经济文化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早在石器时代,就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文明,比如蓝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现在黄河支流渭河;龙山文明出现在山东半岛等等。

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

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

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它部族,形成“华夏族”。

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

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

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

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

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

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

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

黄河水污染日趋严重。

排入黄河的废污水总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21.7亿吨,增加至90年代初期的42亿吨。

黄河干流上大的污染源有300多个。

据1998年水质监测资料,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重点河段可满足生活用水的河长仅占评价河长的29.2%。

黄河水质较差,劣五类水质占39.5%,干流水质略好于支流。

支流61.9%的断面水质为劣五类,主要污染指标包括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反映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

专家分析
专家指出,来水量少是导致黄河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多年平均来水量相比,2013年上半年黄河来水量偏少32%—50%。

由于降水量少,2014年以来,黄河出现罕见的全流域性干旱。

今年五六月,黄河干支流普遍来水偏少,来水量为50年来的最低点。

近十年来,随着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急剧增加,加之天然来水量偏少,黄河流域水质污染日益加重。

变化过程
据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管理中心最新发布的《黄河流域近十年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表明,近十年来,黄河流域水质污染日益加重,水污染形势更为严峻。

二零零三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超三类水质标准(以下简称超标)河长达百分之七十八点六,与一九九四年的百分之六十八点八相比,有所上升。

近十年间水质最差的年份为一九九七年及二零零二年,其超标河长分别占百分之八十及百分之八十点六。

与全流域水质情况相比,黄河干流污染发展趋势更为严重。

二零零零年以后,水质急剧下降,至二零零三年超标河长达百分之七十八点一。

与一九九四年相比,超标河长上升幅度已达百分之二十点七。

目前,黄河干流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段,主要集中在石嘴山至乌达桥、三湖河口至喇嘛湾以及潼关至三门峡等河段。

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等。

从支流来看,历年来水质均很差,超标河长所占比例一直都高居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五之间。

目前,污染严重的支流主要有湟水、汾河、涑水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其入黄河段水质几乎常年为劣五类(劣五类水已基本失去水体功能)。

与干流相比,支流污染项目明显增多,主要超标项目除在干流上常见的外,还有溶解氧、氟化物、挥发酚、砷化物、重金属等。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杨敏表示:“我国的7大水系中只有长江和珠江80%断面达到地表水Ⅰ~Ⅲ类标准,黄河有60%达到上述标准,而其他河流只有30%左右的断面达到标准,然而就是这些数字的取得也是经过了几年严格监控的结果。


中国北方最大的河流黄河在近10年来水质急剧下降。

粗放型经济的发展、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大量增加,黄河已经难负重荷,断流事件时有发生。

据2008年环保部的环境公报显示:黄河水系为中度污染,尤其是黄河的支流总体为重度污染,“奔流到海不复还”的黄河“血液”已经不仅仅是裹挟着泥沙的水,海量的散发着刺鼻腥臭的各种废水成为其难以去除的“血液毒素”。

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

黄河文明的发展期是它的升华阶段。

从时代来说主要是夏、商、周三代。

这时的黄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黄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区,以今天的河南省为核心,大中原地区文化即中原文化是黄河文明的中心。

在这一时期,神州大地出现了许多地区性文明,如在长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汉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

在黄河流域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

在东北有燕山地区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是红山文化。

各个地区性文明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学术界都给以高度评价,但是到后来有的文明中断了,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只有黄河文明恰如中流砥柱,朝气蓬勃,吸纳、融合了各地区文明精华,向更高层次发展。

1、【望洋兴叹】相传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称河伯。

他站在黄河岸上。

望着黄河水自西向东流,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

我就是最大的水神!”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说:
“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

”河伯始终不信。

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河伯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眼前一亮,海神微笑地欢迎他,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

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话。


2、【鲁班修造将军柱】桑园峡内黄河水流湍急,就在桑园峡中段黄河激流中却有一个屹立的大石。

百姓称之为将军柱。

传说这个将军柱是鲁班修建的。

当年鲁班周游列国时,来到桑园峡边上,为方便两岸人民的来往。

鲁班把桥墩的位置选在了将军柱的这个地方。

从此,鲁班早出晚归,负责施工,,半年过去了,桥墩在渐渐长高。

有一天,鲁班的妻子送饭到岸边,等了一阵不见鲁班,便到岸边看个究竟,谁知她在岸边看见一个巨人站在河中,一手拿着巨石,一个手拿着铁锤在干活,他的妻子哎呀一声惊叫。

鲁班一慌,一锤砸在了自己腿上。

手中的石头也飞到了对岸的山上,桥也就没有建成。

至今在将军柱上有一个十分光滑的石头,好像是整个人的脊背印了下去,中间则是脊柱,把石头一分为二,好像是长期靠着休息时留下的。

传说这就是鲁班造桥时所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