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传说

合集下载

天坛,一个离天最近的美丽传说

天坛,一个离天最近的美丽传说

天坛,一个离天最近的美丽传说作者:周丽梅来源:《语文世界(小学版)》2019年第04期祭天求雨,祈祷丰年。

这是明清两代皇帝在天坛举行仪式的初衷。

北京天坛,位于北京正阳门的东南方向,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美的祭天建筑群,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明清两朝的22位皇帝,曾在这里举行过654次祭天大典。

天坛初建时是天地合祭的场所,故名天地坛,这从天坛坛墙的形状可以看出。

坛墙有内外两重,都是南方北圆,符合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

明朝嘉靖帝觉得天地日月应该各司其职,于是他在故宫北部建方泽坛,东部建朝日坛,西部建夕月坛,这就形成了北京城今天的“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有日坛、西有月坛、中间有社稷坛”的格局。

虽然嘉靖九年起改为天地分开祭祀,但天坛的围墙并未改动。

祭天是古人对自然及人类自身认识的一种反映,它源于生活,最初只是人们的一种崇拜行为。

《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

”祭祀也是人类思维形成的结果,是随着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出现而产生的,它代表了人类最初的觉悟,是人类脱离蒙昧、走向文明的一个标志。

中国古代祭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传说黄帝时期就已经有祭天的行为,尧帝时“乃命羲和,钦若昊天”,祭天的仪式已经很隆重了。

早期,人们选择自然高地举行拜祭上天的活动。

后来,人们才建造专门用于祭天活动的高台,并称之为祭坛,用以表达人们对上天的尊崇。

人类社会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以后,祭天就成为统治者的专有权利。

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可见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

《礼记·曲礼》即有“天子祭天地”的说法,成书早于《礼记》的《大戴礼记》亦曰:“郊止天子,社止诸侯,道及士大夫,所以别尊卑。

尊者事尊,卑者事卑。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者赋祭天以特有的含义,将其纳入封建礼制的范畴,使之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宋朝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也说:“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

天坛的神话故事

天坛的神话故事

天坛的神话故事相传天坛的建造与一则神话故事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尧的帝王,他治理天下,使天下太平。

尧帝有一位忠臣名叫舜,他聪明睿智,深得尧帝的信任。

尧帝年事已高,决定要选择一位有德行的人来继承自己的王位。

于是,他给舜帝布置了一系列的考验,以考察他的才德。

在这些考验中,舜帝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

他不仅能够治理国家,还能够敬畏天地,尊敬神灵。

尧帝看到了舜帝的优秀之处,于是决定将王位传给他。

而在这一天,尧帝将王位传给了舜帝的地方,就是天坛。

天坛的神话故事还与祭祀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每年农历的冬至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前往天坛,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

在这一天,皇帝会祭祀天地神明,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这一祭祀活动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的崇拜之情,也承载了古代王朝的统治合法性和社会秩序。

除了与尧帝、舜帝有关的神话故事外,天坛还有一则与牛郎织女有关的神话故事。

相传牛郎织女是一对天上的神仙,他们私奔到人间,过起了凡人的生活。

但是,天帝得知此事后,便将他们分开,让他们只能在每年的七夕相见一次。

而传说中,天坛的一处建筑叫做牛街,就是为了纪念这一对传说中的神仙而建。

天坛的神话故事,丰富了这座古老建筑的文化内涵。

这些神话故事不仅是古代人民对天地的崇拜之情的表达,也是古代中国文化的精粹。

如今,天坛作为一处旅游胜地,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感受这些古老神话故事所带来的神秘魅力。

天坛的神话故事,不仅是古代人民对天地的崇拜之情的表达,也是古代中国文化的精粹。

如今,天坛作为一处旅游胜地,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感受这些古老神话故事所带来的神秘魅力。

天 坛

天 坛

天坛天坛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在北京内城正阳门外,原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改称天坛。

是明清两代帝王孟春祈谷、夏至祈雨、冬至祀天的地方。

帝王郊祀是一种祭祀的大典。

古代祭祀对象有皇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社稷、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日等。

汉武帝定郊祀之礼。

冬至在南郊祀天,夏至在北郊祭地,所以称祭祀天地为郊,表示敬事上帝。

古人认为这是国家大事,所以在各种礼仪中置于首位,称为“五礼之首”。

从汉代以后一直延续下来。

天坛共有两道坛墙,分出内坛和外坛。

平面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

内坛里建有斋宫和祭坛。

斋宫是皇帝祭祀前斋戒沐浴的地方,正殿为砖砌结构,整个建筑没有梁、枋、大柱,因此也叫无梁殿。

正殿后是寝殿。

正殿月台上有两个石亭,北为斋戒铜人亭,南为时辰牌位亭。

宫墙有两层,外宫墙环绕回廊163间,回廊外还有宽11.5米的御沟。

按照古礼规定,皇帝祭天前三天就要来斋宫斋戒,不吃荤腥,不喝酒,不吃葱蒜,不吊丧,不听音乐。

从清雍正时起,皇宫内建斋官,举行礼仪前四五个小时才到斋宫来,事实上斋宫就成了临时休息的场所。

祭坛共有两座,祈谷坛在北,圜丘坛在南。

二坛在同一条南北中轴线上,中间有墙隔开。

祈谷坛的中心是祈年殿,明清时为北京最高的建筑之一。

嘉靖二十四年在明初大祀殿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大殿为圆形,殿顶共三层檐,攒尖式圆顶,上层蓝色,代表上天,中层黄色,代表君主,下层绿色,代表臣民。

清乾隆十六年(1751)修缮时将三层檐都改成蓝色琉璃瓦,改名祈年殿。

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是按天象建的。

中央四根龙井柱,象征四季。

中层十二根金柱,象征十二个月。

外层十二根柱,象征一天十二时辰。

加起来二十四根,象征二十四节令。

三层相加二十八根,象征周天二十八星宿。

殿内四周不用墙壁,全用隔扇门。

殿顶不用大梁长檩,而用二十八根大柱与三十六根枋桷互相衔接支撑。

殿内正中地面上的平面圆形大理石,有黑色纹理,自然形成龙和风的花纹,与殿顶九龙藻井相应,俗名“龙凤呈祥石”。

中国景点故事

中国景点故事

天坛景观
漓江
♪ 漓江边最动人的传说 传说刘三姐不仅歌唱得好,而且还有一手制做桂林米粉的绝佳手艺,经她制作的米粉 不仅洁白如玉,润滑如丝,而且极富韧性、口感奇好,据说,仅卤水的调制,就用了香 料达26种之多,自从与阿牛哥喜结连理之后,便在村口的对歌坛旁,开了一家米粉店, 名曰“阿牛嫂米粉店”,由于口味独特,加之三姐甜美的歌声,吸引了方圆几十里的人 们,前来对歌品尝,一时间,小店门庭若市,热闹非凡。 当地财主莫怀仁,对刘三姐的聪慧与美貌早就垂涎以久,欲占为妾,他几经利诱失 败后,便恼羞成怒,勾结官府,罗列罪名,一把火烧了阿牛嫂的米粉店,这激起了当地 民众的极大义愤,为了搭救刘三姐,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闻讯拿起锄头木棒蜂拥而至,一 场大的流血冲突眼看不可避免,三姐心急如焚,不忍心让乡亲们流血受牵连,她仰天长 啸一声,毅然纵身跳入了漓江之中......突然,从江中一下窜出了两条金色的大鲤鱼, 一条驮载着三姐飞升上天,在空中留恋地盘旋了几圈后朝天宫飞去,三姐从此得道成仙, 成了天宫中专司美食与歌唱的仙女。而另一条鲤鱼,则冲着莫怀仁和官兵直扑而去,将 他们重重地压在水中,由于尾巴高高的露在水面,变成了迄今仍屹立在漓江边的鱼尾峰, 刘三姐的歌声连同“阿牛嫂米粉”就此在世上消失了。 多少年后,有人无意中进到 了鱼尾峰的一个山洞里,借着火烛的光亮,发现在石壁上分明书写着“阿牛嫂米粉”的 调制方法和制作工艺,于是经过人们的悉心试验,“阿牛嫂桂林米粉”,这个传说中的 民族美食又重新回到了人间。
泰山景观
天山天池
♪ 历史的苍海桑田,在中国西域苍茫的原野上,造就了一处壮美异常的 人间天堂!天池,古称瑶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境内,是以高 山湖泊为中心的风景区。天池古称“瑶池”,相传周穆王西游,曾与 西王母宴乐于此。清乾隆时始以“天镜”“神池”之意命名为天池。 湖面4.9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05米,湖面海拔1900多米,湖滨天山博 格达峰海拔5445米,终年积雪,冰川连绵,雪山与蓝湖相辉映,景色 奇美。

天坛背后的故事

天坛背后的故事

天坛背后的故事
天坛背后的故事有:
1.析年殿是皇帝祈谷的地方,原名“大享殿”,清朝时改名祈年殿”。

是乾隆时期所改的名称。

2.明朝时期,天坛不叫这个名儿,它的原名“大享殿是一个路人缘儿不咋好的称呼。

3.万年创建历法的故事:传说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

一天,他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县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天长日久。

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万年带若日县和漏壶去见皇上祖乙。

对其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感到有道理。

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县台和漏壶亭。

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

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

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

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因。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香望万年。

万年指若天象,对祖乙说: "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以上就是天坛背后的故事之一。

除此之外。

可能还有更多有趣的故事
等待我们去探索。

北京天坛导游词讲解5篇

北京天坛导游词讲解5篇

北京天坛导游词讲解5篇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下面搜集的北京天坛讲解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北京天坛导游词讲解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曹宇翔。

下面我要给大家讲讲天坛的传说,现在大家抬头看一下这就是美丽的天坛,从远出看是个八角形宝塔。

天坛是王屋的主峰,高峰耸寺深古纵横,一峰突起,万峰臣伏,唯我独尊,从南向北看中间高,两边低,好似屋顶像王者之屋,称王屋山。

天坛原名叫琼林台,因皇帝在山顶设坛祭天,后人为了纪念,该为天坛。

为了纪念皇帝老师华盖对皇帝指点,把天坛峰前的山叫华盖峰。

我们走过天坛,又来到了望景寺,这里可以这人观赏天坛的风景。

天坛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明保护单位。

于北京正阳门,东南方自,为明清两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寿年专用祭坛,是世界上现在规模最大,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总面积273平方米。

1918年作为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坛为三层圆形石台,坛区占地20万余平方米。

因此;明清时期北京的天坛与历朝代郊坛有一脉相承的渊源。

天地坛遂改称为天坛。

消沿明制,天坛一称沿用至今。

从乾隆八年1743年起,对天坛建筑进行了多次修理,天坛终于形成了南北两坛,规制严谨的盛郎风貌。

天坛到处有美丽的风景,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细细游赏。

北京天坛导游词讲解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天坛是明朝永乐皇帝建成的祭天圣殿,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的祈年殿。

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圆南方,寓意天圆地方。

乾隆年间,将大祀殿改为现在祈年殿,将屋顶改为蓝色的琉璃瓦,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这一祭天圣地,在1860年遭遇了英法联军的洗劫,1900年又遭到了八国联军的蹂躏,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成了着名的旅游景点,还有很多健身的人们。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线路开始游览。

关于天坛的神话故事

关于天坛的神话故事

关于天坛的神话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南方,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场所,也是中国古代皇帝祭祀活动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祭祀建筑群,以其巍峨宏伟的建筑、精美细致的石雕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天坛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建筑群,被誉为世界建筑奇葩。

天坛是我国封建帝王专供祭祀天地、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场所。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因感天地神灵恩泽,遂命宦官弘历奉旨修筑天坛,至永乐元年(1420年)完工。

自永乐年间建成以后,“祀昊天宵往德”之大典举世无双,宗教活动贞节本色,气宇轩昂,纪念性质浓郁。

相传在天坛中,还有许多神话故事传说。

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关于“天坛上的神话传说”。

相传在天坛中,住着一位神秘的女神,她美丽善良,冰清玉洁,被称为“天坛之女神”。

传说女神守护着天坛,保佑着人们平安顺利。

有一次,天坛遭到了凶恶的魔王的袭击,魔王想要毁坏天坛,让那里再也不会有丰收和平安。

而女神为了保护天坛和人们,奋勇抵抗,与魔王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经过几个昼夜的激战,女神终于打败了魔王,将其封印在天坛的某个角落,让它再也无法伤害天坛和人们。

从此以后,女神成为天坛的守护神,每年春节和秋分等重要的时刻,她都会加强守护,为人们祈福祝福。

这个神话故事被传颂了下来,成为了人们心中关于天坛的传说。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神秘的女神,每年都会前来天坛祈福,祈求家人平安、国家繁荣。

女神的故事也成为了人们对天坛的热爱和崇敬的象征。

天坛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传承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的精神家园。

在天坛的庄严肃穆的气氛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每一块石雕,每一座殿堂,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勤劳。

天坛中的神话故事也让人们感受到神秘和传奇的魅力。

天坛的神话故事,让这座古老的建筑更加神秘和动人。

人们在感受天坛的庄严肃穆时,也会被这些神话故事所吸引,想象着那个神秘的女神在天坛中守护着人们的平安和幸福。

北京天坛传说故事精选5篇600字

北京天坛传说故事精选5篇600字

北京天坛传说故事精选5篇600字从景山下来,沿着昔日皇帝和后妃们乘船巡游颐和园的皇家水道前往颐和园,想象一下当年的皇家气派。

既使是灰雾蒙蒙的天气也依然遮挡不住颐和园的满园秀色。

湖光山色,烟雨空朦,碧波万倾,轻舟荡漾,长桥卧波,铜牛镇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希望你喜欢。

北京天坛传说故事1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2113天地的5261活动,可追溯到公元4102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

中1653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

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

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

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天地坛。

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

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

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

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

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

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旧制。

乾隆时期,国力富强,天坛也大兴工程。

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

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

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

天坛的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北京天坛传说故事2天坛初建是合祀天地的场所,故名天地坛,这从现今天坛坛墙的形状仍可看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坛传说
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室举行祭天大典的祭坛,是天子向天帝表达敬意,祈求国泰民安、国运长久的祭祀场所。

皇室每年要在天坛举行3次祭祀活动——祈谷、祈雨、祭天。

有人统计,明清两朝前后28位皇帝,曾有22位皇帝在天坛举行过654次祭天大典。

天坛的建筑,有圆的坛、方的墙,外坛墙和内坛墙构成了北圆南方的形状,这个形状正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和“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具象体现。

“天人合一”宇宙观的融入,使被赋予祭祀功能的天坛建筑群和由皇帝主持的祭天活动,具有了神圣而独特的人文寓意。

北京城区的市民和周边郊区的乡民,因直接受到天坛建筑群神秘性和神圣性以及祭天大典的激发和影响,久而久之,便创作出了一些关于天坛的口头传说。

这些口头传说的产生,以及对一代代民众的影响,从根本上说,表达与反映了长期处于农耕社会下的广大民众的生存意愿和现实诉求。

天坛建筑群的一柱一础,祭祀活动的一鳞一爪,因其蕴含着天地沟通的神圣寓意,而给了参与传说创作的民众以灵感的空间与想象的激发。

受传说的内在规律的支配,愈是神圣的或神秘的领域,就愈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围绕天坛和祭祀而产生的民间口头传说,既有神圣性,也有世俗性,圣与俗的统一,成为天坛传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根据北京市民间文学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的历次调查采录,特别是2010年的调查采录所获得的口述记录文本来看,天坛的传说大致可分为五类:建坛传说。

《天坛的由来》、《天坛建立之说》、《建祈年殿的故事》、《嘉靖重修祈年殿》等传说,从不同角度讲述了皇家与天坛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神童相助修圜丘传奇》中讲述说,乾隆扩建圜丘时,一个要饭的小童,帮助工匠们画出“九九祭坛图”,完成了皇上要求的“从坛面到台阶,所用石料都应是九或九的倍数”,阐释了天坛建筑中的“九”的象征意义。

景物传说。

景物传说或风物传说,在我国特别发达。

老百姓把自己家乡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都赋予灵性,创造出美丽动人的传说,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坛的景物也一样,成为老百姓口头创作的重要题材。

对于北京地区的老百姓来说,天坛是皇帝与天对话的地方,是个神圣而神秘的地方,所有的建筑都充满了神奇色彩,每座建筑的构成都由“天”主宰,体现着“天为阳,地为阴”“天圆地方”“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天坛景物传说题材的天坛建筑群大多不是自然物,而属于人造物,工匠们把建筑科学与人文理念融为一体。

我们看到,天人感应观念的融入,为天坛的景物传说涂上了一层神奇和神秘的色彩。

天坛故事。

传说的创作,一般是有现实生活的人物或事物作为依据,其体裁特点是解释性的。

而天坛的民间传说中,有一些在流传中显然突破了传说体裁特点的限制,虽然也还保留着某些解释性的痕迹,却更像是幻想故事或生活故事。

如“益母草的传说”。

清乾隆年间汪启淑著《水曹清暇录》里就有关于天坛益母草的记载,清道光时麟庆著《鸿雪因缘图记》中有《天坛采药》一章,清吴长元著《宸垣识略》中也有此传说的记载,这说明,民间早就有关于益母草的种种传闻,逐渐被民众附会到天坛的传说中来了。

再如《甘泉与天坛的甜水井》的传说,也是有渊源来历的,清人王士祯曾做诗:“京师土脉水甘泉,顾渚春芽枉费煎。

只有天坛石好,清波一勺买千钱。

”这里的“清波一勺买千
钱”指的就是传说中天坛甜水井的水,说明天坛甜水井的传说,至少在清代就已广为流传。

坛根儿传说。

“坛根儿”是北京老百姓对天坛周边地区的称呼,以天坛为中心,北有金鱼池、西有天桥、东有法塔和四块玉、南有筒子河,这些地方俗称“坛根儿”,历来都是普通劳动者的聚居之地。

在这里流传的传说很多,如《金鱼池和龙须沟》、《龙晴金鱼》、《沈万三脚跺金鱼池》等,反映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被称为“坛根儿”的天坛周边地区的一些传说,被逐渐附会、纳入、融合或兼并到了天坛传说的系统中,从而丰富、扩大了天坛传说的内容和领地。

从“坛根儿”的传说中,我们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天坛传说中神圣性的部分,受到现实生活变革的制约,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而属于世俗性的部分,则逐渐扩大,越来越多。

人物传说。

历代帝王天坛致祭活动的逸闻轶事,近现代历史人物的有关行迹,历来成为市民的街谈巷议,在坊间广为流传。

在这类传说中看到的乾隆、光绪等封建帝王,都是民众通过一两件事情来展现,而不是对这些人物的整体描写,不可避免地偏离人物或史实本身,有一定程度的虚构。

但在这些传说里,老百姓对这些人物有自己的褒贬评价,有时不免黑白分明,脸谱化了,但他们所表达的无疑是平民的立场和观点,跟正史不会一样。

而这正是这类传说的价值所在。

天坛传说在北京地区已经传承了几百年,这些传说的传承,靠的不是书面记载,而是口头相传:社会的传承、邻里间的传承、家庭的传承、公园职工的传承等。

它之所以能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中流传,其原因仰赖于融合了“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天坛建筑群,和历代帝王的祭天活动。

如果再深究一步,天坛
传说是农耕文明条件下的精神产品,而社会的主体民众的生存与发展,要靠自然的赐予,靠天吃饭,靠对“天”的信仰。

他们也对皇帝举行的祭天仪式、祈雨仪式、祈谷仪式,从而达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给予认同和寄予希望。

这就是天坛传说之所以能在北京这样五方杂处的社会成员中得以传承和传播的社会历史条件。

如今,原始的和初级的农耕社会条件已经渐行渐远了,北京市已经由一个帝都城市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也就是说,天坛传说之生存、传承、增益、延续所依赖的农耕社会条件,尤其是对“天”的信仰,已经基本上不存在了,传承的群体——旧时的市井与市民也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天坛传说的生命力出现了衰减的趋势。

随着天神信仰体系的衰微,天坛传说以及其他地方传说的功能和性质,开始发生着转变,文化遗产、文学作品、知识库、审美载体、兼具科学价值和认识价值的社会历史资料的角色和功能,越来越凸显出来。

同时,随着城市规划和格局的变化,四合院变成了高楼,人们聚在一起谈天讲故事的机会和环境少了,而且能够讲述这类传说的,其平均年龄也多在70岁以上了,因此,以人为传承载体的天坛传说,也出现了传承危机。

天坛地处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

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

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

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

总面积为273公顷。

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

天坛(Temple of Heaven)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

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北京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在中国,祭天仪式起源于周朝,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

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

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

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

祭祀时,除了献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

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

就单体建筑来说,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

天坛还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

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而主要建筑上广泛地使用蓝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设计,也是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