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 物理化学 第一章 习题答案
复旦大学版物理化学实验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教学教材

实验一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1、在冷却过程中,凝固点测定管内液体有哪些热交换存在?他们对凝固点的测定有和影响?答:主要热交换有液相变成固相时放出凝固热;固液与寒剂之间热传导。
对凝固点测定的影响是当凝固热放出速率小于冷却速率,会发出过冷现象,使凝固点测量偏低。
2、当溶质在溶液中解离、缔合、溶剂化和形成配合物时,测定的结果有何意义?加入溶剂中的溶质的量应如何确定?加入量过多或过少将会有和影响?答: 当溶质在溶液里有解离、缔合、溶剂化或形成配合物等情况时,缔合和生成配合会使测量值偏大,离解会使测量值偏小,不适用上式计算,一般只适用强电解质稀溶液。
3、加入溶剂中的溶质的量应如何确定?加入量过多或过少将会有和影响?答:加入的溶质的量约使溶液的凝固点降低0.5℃左右。
加入太多,会使溶液太快凝固;加入太少,会使溶液的凝固点降低不明显,测量误差会增大。
4、估算实验结果的误差,说明影响测量结果的主要因素?答:溶液过冷程度的控制,冰水浴温度控制在3℃左右,搅拌速度的控制,温度升高快速搅拌,溶剂溶质的精确测量,溶液浓度不能太高都对其有影响。
实验二纯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1、压力和温度的测量都有随机误差,试导出H的误差传递表达式.答:由 H=U+PV 可得,→ dH=dU+PdV+VdP→ dH=(au/aT)v dT+(au/aV)TdV+pdV+Vdp →ΔVHm=(au/aT)VΔT+VΔp2、用此装置,可以很方便地研究各种液体,如苯.二氯乙烯.四氯化碳.水.正丙醇.异丙醇.丙酮.和乙醇等,这些液体中很多是易燃的确,在加热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答:加热时,应该缓慢加热,并且细心控制温度,使溶液的温度不能超过待测液的着火点,同时a,c管的液面上方不宜有空气(或氧气)存在,此外温度变化采用逐渐下降方式。
实验四燃烧热的测定的测定1、固体样品为什么要压成片状?答:压成片状有利于样品充分燃烧。
2、在量热测定中,还有哪些情况可能需要用到雷诺温度校正方法?答:实际上,热量计与周围环境的热交换无法完全避免,它对温差测量值的影响可用雷诺温度校正图校正。
复旦大学物化练习题第一章

C
状态函数组合时 如量纲一致 仍是一个状态函数 如 U pV 但若量纲不一致 就不构 成状态函数 如 p UV.
20 下面说到状态和状态函数 如以体积为例 A 体系同一状态不能有不同的体积 B 体系不同状态可以有相同体积 C 体系状态变了 体积一定变了 D 体系体积变了 状态一定变了
B 面积 ⋅时间 加速度
D 面积 ⋅ 质量
压强
其量纲应是
A
压力 力 质量 ⋅ 加速度 质量 ⋅ 速度
动量
面积面积ຫໍສະໝຸດ 面积 ⋅时间 面积 ⋅时间
15 体系处于热力学平衡态时 下面哪一个结论不对 A 体系内部温度相同 B 体系内部压力相同 C 体系内部各相中物质量相同 D 体系内部组成不再变化
C
热力学平衡体系必然有
复旦大学药学院物理化学教研室编写
系 并保持恒温恒压 则体系的分类如何 A 是封闭体系 界面固定不变 B 是封闭体系 界面不断扩大 C 是敞开体系 界面基本不变 D 是敞开体系 界面不断扩大
物化练习 1000 题
和与环境界面的情况如何
第一定律
C 无
6 见图 通电后 若以水为体系 则有
A Q<0 W=0 ∆U<0 B Q=0 W<0 ∆U>0
因此体积具加和性 是容量性质
B p 总 p1 p2
道尔顿分压定律 因此压力具加和性
C T 总≠T1 T2
不具加和性 不是容量性质
D Cp m≠ Cp m(1)+Cp m(2)+ 不具加和性 不是容量性质
为容量性质
B
压力不具加和性 道尔顿分压定律中的分压是指该组分气体单独占有整个空间时压力 这种 加和不是热力学平衡体系意义上的加和
物理化学(第一章)作业及答案

每次物理化学作业及答案§1.1 热力学基本概念第一周(1) 练习1“任何系统无体积变化的过程就一定不对环境作功。
”这话对吗?为什么?答:不对,应该是无体积变化的过程,系统就一定不对环境作体积功。
系统和环境之间交换能量的方式,除体积功外,还有非体积功,如电功,表面功等.2“凡是系统的温度下降就一定放热给环境,而温度不变时则系统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这结论正确吗?举例说明之。
答:不正确。
系统的温度下降,内能降低,可以不放热给环境.例如: (13页例1-4) 绝热容器中的理想气体的膨胀过程,温度下降释放的能量,没有传给环境,而转换为对外做的体积功.而温度不变时则系统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不对, 等温等压相变过程,温度不变,但需要吸热(或放热), 如一个大气压下,373.15K 下,水变成同温同压的水蒸汽的汽化过程,温度不变,但需要吸热。
3在一绝热容器中盛有水,其中浸有电热丝,通电加热。
将不同对象看作系统,则上述加热过程的Q或W大于、小于还是等于零?⑴以电热丝为系统Q<0; W>0;⑵以水为系统; Q>0;W=0;⑶以容器内所有物质为系统Q=0; W>0;⑷将容器内物质以及电源和其它一切有影响的物质看作整个系统。
Q=0;W=0.4在等压的条件下,将1mol理想气体加热使其温度升高1K,试证明所作功的数值为R。
证明:∵等压过程则P1=P2=P e∴W=-p(V2-V1)=-p[ nR(T+1)/p- nRT/p]= -p×(nR/p)= -R51mol理想气体,初态体积为25dm3,温度为373.2K,试计算分别通过下列四个不同过程,等温膨胀到终态体积100dm3时,系统对环境作的体积功。
(1)向真空膨胀。
(2)可逆膨胀。
(3)先在外压等于体积50dm3时气体的平衡压力下,使气体膨胀到50dm3,然后再在外压等于体积为100dm3时气体的平衡压力下使气体膨胀到终态。
(4)在外压等于气体终态压力下进行膨胀。
物理化学第一章课后习题解答

1.12 CO2 气体在 40℃时的摩尔体积为 0.381dm3 .mol-1 。设 CO2 为范德华气体,试 求其压力,并比较与实验值 5066.3kPa 的相对误差。
解: ,Vm =0.381× 10-3 m3 .mol-1 ,T=313.15K CO2 的范德华常数 a=364× 10-3 /Pa.m3 .mol-2 , b =42.67× 10-6 m3 .mol-1 代入方程得: P=5187.674KPa 相对误差=(5187.674-5066.3)/ 5066.3=2.4% 1.13 今有 0℃, 40530kPa 的 N2 气体,分别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范德华方程计算 其摩尔体积.实验值为 70.3cm.mol-1 。 解:T=273.15K ,p=40530kPa N2 的范德华常数 a=140.8× 10-3 /Pa.m3 .mol-2 , b =39.13× 10-6 m3 .mol-1 =0.05603 m3 .mol-1
第一章
习题解答
1.1 物质的体膨胀系数α V 与等温压缩率κ T 的定义如下:
试导出理想气体的
、
与压力、温度的关系
解:对于理想气体: PV=nRT , V= nRT/P
求偏导:
1.2 气柜储存有 121.6kPa, 27℃的氯乙烯 (C2 H3 Cl) 气体 300m3 , 若以每小时 90kg 的流量输往使用车间,试问储存的气体能用多少小时? 解:将氯乙烯(Mw=62.5g/mol)看成理想气体: PV=nRT , n= PV/RT n=121600300/8.314300.13 (mol)=14618.6mol m=14618.662.5/1000(kg)=913.66 kg t=972.138/90(hr)=10.15hr 1.3 0℃,101.325kPa 的条件常称为气体的标准状况,试求甲烷在标准状况下的密 度? 解:将甲烷(Mw=16g/mol)看成理想气体: PV=nRT , PV =mRT/ M w 甲烷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m/V= PMw/RT =101.32516/8.314273.15(kg/m3 ) =0.714 kg/m3 1.4 一抽成真空的球形容器,质量为 25.0000g。充以 4 ℃水之后,总质量为 125.0000g。 若改充以 25℃, 13.33kPa 的某碳氢化合物气体, 则总质量为 25.0163g。 -3 试估算该气体的摩尔质量。水的密度按 1 g.cm 计算。 解:球形容器的体积为 V=(125-25)g/1 g.cm-3 =100 cm3 将某碳氢化合物看成理想气体:PV=nRT , PV =mRT/ M w Mw= mRT/ PV=(25.0163-25.0000)8.314300.15/(1333010010-6 ) Mw =30.51(g的空气。为进行实验时确保安全,采用同样温度 的纯氮进行置换,步骤如下:向釜内通氮直到 4 倍于空气的压力,尔后将釜内混 合气体排出直至恢复常压,重复三次。求釜内最后排气至恢复常压时其中气体含 氧的摩尔分数。设空气中氧、氮摩尔分数之比为 1:4。 解: 根据题意未通氮之前 : ,操作 n 次后, , 操作 1 次后, ,重复三次, ,V,T 一定, 故
上海复旦实验中学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测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1.Na 2Sx 在碱性条件下可被NaClO 氧化为Na 2SO 4,而NaClO 被还原为NaCl ,若反应中Na 2S x 与NaClO 的个数比为1:16,则x 值为A .2B .3C .4D .52.已知在碱性溶液中可发生如下反应:2R(OH)3+3C1O -+4OH -=2RO n-4+3Cl -+5H 2O 。
则RO n-4中n 的数值是A .1B .2C .3D .4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液态HCl 、固态NaCl 均不导电,所以HCl 、NaCl 均是非电解质B .NH 3、CO 2的水溶液均能导电,所以NH 3、CO 2均是电解质C .蔗糖、酒精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时均不导电,所以它们是非电解质D .铜、石墨均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4.关于物质的类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冰水属于混合物B .烧碱属于碱C .H 2O 属于酸D .溶液、胶体、浊液都属于纯净物 5.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 .向碳酸钙加入醋酸溶液:CaCO 3+2H +=Ca 2++CO 2↑+H 2OB .向氨水滴加盐酸:OH -+H +=H 2OC .钠与水反应:Na+H 2O=Na ++OH -+H 2↑D .Ba(OH)2溶液和NaHSO 4溶液混合呈中性:Ba 2++2OH -+2H ++SO 2-4=BaSO 4↓+2H 2O6.下列碱性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 .K +、Na +、4MnO -、Cl - B .K +、Ag +、3NO -、Cl -C .Ba 2+、Na +、Cl -、24SO -D .Na +、Cu 2+、3NO -、Cl - 7.下列有关离子方程式一定不正确的是 A .氯气被足量的纯碱溶液完全吸收:2-3223---2CO +Cl +H O=2HCO +Cl +ClO B .向一定量的NaOH 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 2:-2-3=OH +CO HCOC .向3FeCl 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 2S 溶液:3+22+2Fe +S =2Fe +S ↓﹣D .向NH 4Al(SO 4)2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至2-4SO 恰好完全沉淀:+3+2--2+44NH +Al +2SO +2Ba +4OH =43322BaSO +Al(OH)+NH H O ↓↓⋅ 8.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 .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入双氧水:24MnO -+3H 2O 2+6H +=2Mn 2++4O 2↑+6H 2OB .电解MgCl 2水溶液:2Cl -+2H 2O 电解2OH -+Cl 2↑+H 2↑C .溴乙烷与NaOH 水溶液共热:CH 3CH 2Br+OH -加热−−−−−→Br -+CH 3CH 2OHD .二氧化碳气体通入过量氨水:CO 2+NH 3·H 2O=43NH HCO +-+ 9.下列关于NaCl 的电离过程叙述正确的是A .在电流作用下电离出阴、阳离子B .不一定需要水C .在水分子作用下电离出钠离子和氯离子D .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钠溶液是电解质10.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 .铁片投入稀盐酸中:2Fe+6H +=2Fe 3++3H 2↑B .醋酸除去水垢:2H + + CaCO 3=Ca 2+ + CO 2↑+ H 2OC .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Cu+ Ag +=Cu 2+ + AgD .氯化钡溶液滴入硫酸钠溶液中:Ba 2+ + SO 2-4=BaSO 4↓ 二、填空题1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物理化学(复旦大学药学院) 第一章习题答案

第一章 习题解答1. <1> Q =∆U -W =200-160=40 kJ <2> ∆U =Q +W =260-100=160 kJ2.()pR T T p nRp nRT p nRT V =-=-=∆1212∴W =-p ∆V =-R3. <1> W =-p ∆V =-p <V g –V l >≈-pV g =-nRT =-1⨯8.314⨯373.15=-3102 J<2> W =-p ∆V =-p <V s –V l >J 160100101801092001801013251133l s.....M p -=⎪⎪⎭⎫⎝⎛⨯-⨯-=⎪⎪⎭⎫ ⎝⎛--=ρρ4.在压力p 和房间容积V 恒定时,提高温度,部分空气溢出室外,因此室内气体量n 是温度的函数,T R pV n 1⋅=。
kJ7721288298ln 32960100000ln 12m m 2121.R .**T T C R pV T dT C R pV dT nC Q ,p T T m ,p T T ,p p =====⎰⎰5. <1>恒温可逆膨胀 J 429902501023********-=⨯-=-=..ln..V V ln RT W <2>真空膨胀 W = 0<3>恒外压膨胀 W =-p 外<V 2–V 3> = ()122V V V RT--⎪⎪⎭⎫ ⎝⎛--=211V V RT ⎪⎭⎫ ⎝⎛-⨯⨯-=100250123733148....= -2327 J<4>二次膨胀W =W 1 + W 2⎪⎪⎭⎫ ⎝⎛--⎪⎪⎭⎫⎝⎛--=322111V V RT V V RTJ 310310050105002501-=⎪⎭⎫ ⎝⎛--⎪⎭⎫ ⎝⎛--=..RT ..RT以上结果表明,功与具体过程有关,不是状态函数。
《物理化学》课后习题第一章答案

习题解答第一章1. 1mol 理想气体依次经过下列过程:(1)恒容下从25℃升温至100℃,(2)绝热自由膨胀至二倍体积,(3)恒压下冷却至25℃。
试计算整个过程的Q 、W 、U ∆及H ∆。
解:将三个过程中Q 、U ∆及W 的变化值列表如下:过程 QU ∆ W(1) )(11,初末T T C m V - )(11,初末T T C m V -0 (2)(3) )(33,初末T T C m p - )(33,初末T T C m v - )(33初末V V p -则对整个过程:K 15.29831=末初T T = K 15.37331==初末T T Q =)(11,初末-T T nC m v +0+)(33,初末-T T nC m p=)初末33(T T nR -=[1×8.314×(-75)]J =-623.55JU ∆=)(11,初末-T T nC m v +0+)(33,初末-T T nC m v =0W =-)(33初末V V p -=-)初末33(T T nR - =-[1×8.314×(-75)]J =623.55J因为体系的温度没有改变,所以H ∆=02. 0.1mol 单原子理想气体,始态为400K 、101.325kPa ,经下列两途径到达相同的终态:(1) 恒温可逆膨胀到10dm 3,再恒容升温至610K ; (2) 绝热自由膨胀到6.56dm 3,再恒压加热至610K 。
分别求两途径的Q 、W 、U ∆及H ∆。
若只知始态和终态,能否求出两途径的U ∆及H ∆?解:(1)始态体积1V =11/p nRT =(0.1×8.314×400/101325)dm 3=32.8dm 3 W =恒容恒温W W +=0ln12+V V nRT=(0.1×8.314×400×8.3210ln +0)J =370.7JU ∆=)(12,T T nC m V -=[)400610(314.8231.0-⨯⨯⨯]J =261.9J Q =U ∆+W =632.6J H ∆=)(12,T T nC m p -=[)400610(314.8251.0-⨯⨯⨯]=436.4J (2) Q =恒压绝热Q Q +=0+)(12,T T nC m p -=463.4J U ∆=恒压绝热U U ∆+∆=0+)(12,T T nC m V -=261.9J H ∆=恒压绝热H H ∆+∆=0+绝热Q =463.4J W =U ∆-Q =174.5J若只知始态和终态也可以求出两途径的U ∆及H ∆,因为H U 和是状态函数,其值只与体系的始终态有关,与变化途径无关。
物理化学第一章 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一、 填空题1、一定温度、压力下,在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Zn(s)+2HCl(aq)= ZnCl 2(aq)+H 2(g)若按质量守恒定律,则反应系统为 系统;若将系统与环境的分界面设在容器中液体的表面上,则反应系统为 系统。
2、所谓状态是指系统所有性质的 。
而平衡态则是指系统的状态 的情况。
系统处于平衡态的四个条件分别是系统内必须达到 平衡、 平衡、 平衡和 平衡。
3、下列各公式的适用条件分别为:U=f(T)和H=f(T)适用于 ;Q v =△U 适用于 ;Q p =△H 适用于 ; △U=dT nC 12T T m ,v ⎰适用于 ; △H=dT nC 21T T m ,P ⎰适用于 ; Q p =Q V +△n g RT 适用于 ;PV r=常数适用于 。
4、按标准摩尔生成焓与标准摩尔燃烧焓的定义,在C (石墨)、CO (g )和CO 2(g)之间, 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正好等于 的标准摩尔燃烧焓。
标准摩尔生成焓为零的是 ,因为它是 。
标准摩尔燃烧焓为零的是 ,因为它是 。
5、在节流膨胀过程中,系统的各状态函数中,只有 的值不改变。
理想气体经节流膨胀后,它的 不改变,即它的节流膨胀系数μ= 。
这是因为它的焓 。
6、化学反应热会随反应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原因是 ;基尔霍夫公式可直接使用的条件是 。
7、在 、不做非体积功的条件下,系统焓的增加值 系统吸收的热量。
8、由标准状态下元素的 完全反应生成1mol 纯物质的焓变叫做物质的 。
9、某化学反应在恒压、绝热和只做膨胀功的条件下进行, 系统温度由T 1升高到T 2,则此过程的焓变 零;若此反应在恒温(T 1)、恒压和只做膨胀功的条件下进行,则其焓变 零。
10、实际气体的μ=0P T H〈⎪⎭⎫ ⎝⎛∂∂,经节流膨胀后该气体的温度将 。
11、公式Q P =ΔH 的适用条件是 。
12、若某化学反应,只做体积功且满足等容或等压条件,则反应的热效应只由 决定,而与 无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物理化学第一章习题答案第一章习题解答1. 体系为隔离体系, ∆U=0 W=Q=02. (1)W=p ∆V=p(V g -V l )≈pV g =nRT=1⨯8.314⨯373.15=3102 J (2) W=p ∆V=p(V s –V l )J 16.0018.0100.111092.01101325M 11p 33ls=⨯⎪⎭⎫ ⎝⎛⨯-⨯=⎪⎪⎭⎫ ⎝⎛ρ-ρ=3. (1)恒温可逆膨胀J 4299025.01.0ln 2.373314.8V V lnRT W 12=⨯==(2)真空膨胀 W = 0(3)恒外压膨胀 W = p外(V 2–V 3) =()122V V VRT-⎪⎪⎭⎫ ⎝⎛-=21V V 1RT ⎪⎭⎫ ⎝⎛-⨯⨯=1.0025.012.373314.8= 2327 J(4)二次膨胀 W=W 1 + W 2 ⎪⎪⎭⎫⎝⎛-+⎪⎪⎭⎫ ⎝⎛-=3221V V 1RT V V 1RTJ31031.005.01RT 05.0025.01RT =⎪⎭⎫ ⎝⎛-+⎪⎭⎫ ⎝⎛-=4. ∆H=n ⋅∆H m,汽化=40670 J∆U=∆H –∆(pV)=∆H –p (V g -V l )=40670–101325(30200–1880)⨯10–6=40670–3058=37611 J5. C p,m =29.07–0.836⨯103T+2.01⨯10–6T 2(1) Q p =∆H 10003003623T T m ,p T 1001.231T 10836.02107.29dT C n 21⎥⎦⎤⎢⎣⎡⨯⨯+⨯⨯-==--⎰=20349–380+625=20.62 kJ(2) Q V =∆U=∆H –∆(pV)=∆H –(p 2V 1–p 1V 1)⎪⎪⎭⎫⎝⎛-⋅-∆=1122nRT V VnRT H V 2=V 1 ∴ Q V =∆H –nR(T 2–T 1)=20.62–R(1000-300)⨯10–3=14.80 kJ(3) 1-1-m,p m,p mol K J 46.29300100020621T Q C ⋅⋅=-=∆=6.(1)等温可逆膨胀 ∆U =∆H = 0Q =W J 163115ln102106.506pplnV p p p ln nRT 33211121=⨯⨯⨯===-(2)等温恒外压膨胀 ∆U =∆H = 0Q = W = p 2 (V 2–V 1) = p 2V 2–p 2V 1= p 1V 1–p 2V 1= (p 1–p 2)V 1=(506.6-101.3)⨯103⨯2⨯10–3 = 810 J 7. K 2.273nRV p T111==(1) p 1T 1=p 2T 2 K 5.136p T p T 2112==3222m 0028.04R5.136p nRT V ===(2) ∆U=nC V ,m (T 2–T 1)=J 1702)2.2735.136(R 23-=- ∆H=nC p,m (T 2–T 1)=J 2837)2.2735.136(R 25-=-(3) 以T 为积分变量求算: pT=C(常数) TC p =CnRT T /c nRT p nRT V 2===TdT 2CnRdV ⋅=J 2270)T T (nR 2dT nR 2dT CnRT 2T C pdV W 12-=-==⋅⋅==⎰⎰⎰也可以用p 或V 为积分变量进行求算。
8. ∆U=nC V ,m (T 2–T 1)=20.92⨯(370–300)=1464 J∆H=nC p,m (T 2–T 1)=(20.92+R)⨯(370–300)=2046 J 始态体积 3111m 0246.0p RT V==体积变化:33332m 003026.0p RT V V ===压力Pa 821554V RT p 222==W=W 1+W 2=p 2(V 2–V 1)+0=821554⨯(0.003026–0.0246)=–17724 JQ=∆U+W=1464–17724=–16260 J9. 双原子分子 R 25C m,V = 4.1CCm.V m,p ==γ γγ-γγ-=122111p T p TK1.224p 5.0p2.273p p T T 4.14.1112112=⎪⎪⎭⎫⎝⎛=⎪⎪⎭⎫ ⎝⎛=-γγ-W=–∆U=–nC V ,m (T 2–T 1)()J 10202.2731.224R 25=--=10. (1) 406.1R 8.288.28CC m.V m,p =-==γ mol 1755.0R298104.1p 3RT V p n 3111=⨯⨯==-γγ=2211V p V pkPa7.11486.243.1p 3VV p p 406.12112=⎪⎭⎫ ⎝⎛=⎪⎪⎭⎫ ⎝⎛=γK 9.224RT V p T 2122==(2) ∆U=nC V .m (T 2–T 1)=n (28.8–R)⋅(224.9–298)= –263 J ∆H=nC p.m (T 2–T 1)=n ⋅28.8⋅(224.9–298)=–369 J11. 证明 U =H –pV pp p p p T V p C T V p T H T U ⎪⎭⎫ ⎝⎛∂∂-=⎪⎭⎫ ⎝⎛∂∂-⎪⎭⎫ ⎝⎛∂∂=⎪⎭⎫ ⎝⎛∂∂12. 证明 ⎥⎥⎦⎤⎢⎢⎣⎡⎪⎭⎫⎝⎛∂∂-⎪⎭⎫ ⎝⎛∂∂-⎪⎭⎫⎝⎛∂∂=⎪⎭⎫ ⎝⎛∂∂-⎪⎭⎫ ⎝⎛∂∂=-V V p V p V pT p V T H T H T U T H C C(1)H=f(T,p) dpp H dT T H dH T p⎪⎪⎭⎫ ⎝⎛∂∂+⎪⎭⎫⎝⎛∂∂=V 不变,对T 求导 V T p VT p p H T H T H ⎪⎭⎫ ⎝⎛∂∂⎪⎪⎭⎫ ⎝⎛∂∂+⎪⎭⎫⎝⎛∂∂=⎪⎭⎫⎝⎛∂∂ 代入(1)⎥⎥⎦⎤⎢⎢⎣⎡-⎪⎪⎭⎫⎝⎛∂∂⎪⎭⎫ ⎝⎛∂∂-=⎪⎭⎫ ⎝⎛∂∂+⎪⎭⎫ ⎝⎛∂∂⎪⎪⎭⎫ ⎝⎛∂∂-=-V p H T p T p V T p p H C C T V V V T V p13. n Q V +C ∆T=005.817594.2Q 1005.0V=⨯+ Q V =–4807200 J C 7H 16(l) + 11O 2(g) = 8H 2O(l) + 7CO 2(g) ∆n =–4∆c H m = Q V + ∆nRT =–4807200–4R ⨯298 = –4817100 J ⋅mol –1 =–4817.1 kJ ⋅mol –114.(1) 2H2S(g)+SO2(g) = 8H2O(l) + 3S(斜方) ∆n =–3 Q V =–223.8 kJ∆r H m= Q V+ ∆nRT = –223.8 + (–3)RT⨯10–3 = –231.2 kJ(2) 2C(石墨) + O2(g) = 2CO2(g) ∆n = 1 Q V =–231.3 kJ∆r H m= Q V+ ∆nRT = –228.8 +RT⨯10–3 = –228.8 kJ(3) 2H2(g)+Cl2(g) = HCl (g) ∆n =0Q V =–184 kJ∆r H m = Q V =–184 kJ15.(1) ξ=4 mol (2) ξ=2 mol (3) ξ=8 mol16.2NaCl(s) + H2SO4(l) = Na2SO4(s) + 2HCl(g)∆f H︒m(kJ⋅mol–1) –411 –811.3 –1383–92.3∆r H︒m=∑(ν∆f H︒m)产物–∑(ν∆f H︒m)反应物= (–1383–2⨯92.3)–(–811.3–2⨯411) = 65.7 kJ∆r U︒m=∆r H︒m–∆nRT=65.7–2RT⨯10–3=60.7kJ17. ∆r H︒m=∑(ν∆c H︒m)反应物–∑(ν∆c H︒m)产物= (–2⨯283–4⨯285.8)–(0–1370)=339.2 kJ18.生成反应7C(s) + 3H2(g) + O2(g) = C6H5COOH(l)∆c H︒m(kJ⋅mol–1) –394 –286 –3230 ∆r H︒m=∑(ν∆c H︒m)反应物–∑(ν∆c H︒m)产物= [7⨯(–394) + 3⨯(–286)] – (–3230)= –386 kJ19. 反应C(石墨) → C(金刚石)∆c H︒m(kJ⋅mol–1) –393.5 –395.4∆r H︒m=∆c H︒m,石墨–∆c H︒m,金刚石=–393.5–(–395.4)=1.9 kJ20.反应CH4(g)+2O2(g) = CO2(g) + 2H2O(l)∆f H︒m(kJ⋅mol–1) –74.8 –393.5 –285.8∆r H︒m=∑(ν∆f H︒m)产物–∑(ν∆f H︒m)反应物=[–393.5+2⨯(–285.5)]–(–74.8)=–890.3 kJ21. 反应(COOH)2(s)+2CH3OH(l) = (COOCH3)2(l) + 2H2O(l)∆c H︒m(kJ⋅mol–1) –251.5 –726.6 –1677.8 0∆r H︒m=∑(ν∆c H︒m)反应物–∑(ν∆c H︒m)产物=[–251.5+2⨯(–726.6)]–(–1677.8)=–26.9 kJ22.反应KCl(s) → K+(aq, ∞) + Cl–(aq, ∞) ∆f H︒m(kJ⋅mol–1) –435.87 ? –167.44∆r H︒m=17.18 kJ∆r H︒m=∑(ν∆f H︒m)产物–∑(ν∆f H︒m)反应物17.18=[∆f H︒m(K+,aq, ∞)–167.44]–(–435.87)∆f H︒m (K+,aq, ∞)=–251.25 kJ⋅mol–123. 生成反应H2(g) + 0.5O2(g) = H2O(g)∆r H298=–285.8 kJ⋅mol–1C p,m(J⋅K–1⋅mol–1) 28.83 29.16 75.31∆C p=75.31–(28.83+0.5⨯29.16)=31.9J⋅K–1⎰∆+∆=∆dTCHH p298r373r=–285.8+31.9⨯(373–298)⨯10–3=–283.4 kJ⋅mol–124. 反应N2(g) + 3H2(g) = 2NH3(g) ∆r H298=–92.888 kJ⋅mol–1a b ⨯103 c ⨯107 N 2(g) 26.98 5.912 –3.376 H 2(g) 29.07 –0.837 20.12 NH 3(g) 25.89 33.00 –30.46 ∆–62.4162.599–117.904 ⎰∆+∆=∆dT C H H p298r398r()⎰∆+∆+∆+∆=dT cTbT a H 2298r39829832298r cT 31bT 21aT H ⎥⎦⎤⎢⎣⎡∆+∆+∆+∆= 3982983723298r T )109.117(31T )106.62(21T )41.62(H ⎥⎦⎤⎢⎣⎡⨯-+⨯+-+∆=--=–92880+[–6241+2178–144]=97086 J25.∆H H2=nC p,m ∆T=3.5R(473–291)=5296 J ∆H HI =nC p,m ∆T=2⨯3.5R(473–291)=10592 Jr 473∆H I2=∆H1(s,291→386.7K) + ∆H2(s→l) + ∆H3(l,1386.7→457.5K) + ∆H4(l→g)+ ∆H5(g,457.5→473K)=55.64⨯(386.7–291)+16736+62.76⨯(457.5–386.7)+42677+3.5R⨯(473–457.5)=69632 J∆H H2+∆H I2+∆r H473=∆r H291+∆H HI5296+69632+∆r H473=49455+10592∆r H473=–14881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