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系统与凝血相关性疾病

合集下载

凝血与凝血异常疾病

凝血与凝血异常疾病

4)高分子量激肽原
high molecular wight kininogen ,HMWK
血液中 HMWK 与 PK、FXII 结合成复合 物的形式存在,起辅因子作用。 HMWK 缺陷与其他接触活化因子缺陷 病人一样,无出血症状。
3.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
包括FI、V、VIII、XIII 共同特点是凝血酶甚为敏感。
分子量57000,血浆浓度 80 nmol/L。
参 与 - - - 内 源 途 径 , 可 被 FXIa 或 TF-FVII(a)复合物激活 IXa
FIX 缺乏为血友病 B,是一种性联 隐性遗传性疾病。
4) 因子X--stuart-prower因子
分子量55000,血浆浓度 160 nmol/L。 处于 -- 内源、外源及共同途径之间, 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可 被 FX 酶 ( IXa、VIIIa、Ca2+、 磷 脂)、TF-FVIIa复合物激活 Xa FX 缺陷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两性均可受累。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APTT是内源凝血系统较为敏感的、最常 用的筛选试验
[参考值] 因试剂不同而异,35~45s(国产试剂: 30~37s;进口试剂:25~30s); 测定值比正常对照值延长10秒以上有临床 意义。 [临床评价] 1、延长 2、缩短 3、肝素治疗的监护

1)因子I--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Fg(FIB)
为血液凝固的基础物质,是凝血酶作用的 底物。
IIa
Fg
Fb
2)因子V--易变因子,
labile factor
它是最不稳定的凝血因子, 是FXa的辅因子,参与II的激活。 IIa、FXa

凝血知识点总结

凝血知识点总结

凝血知识点总结一、凝血的基本知识1. 凝血过程的主要步骤凝血过程主要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血栓形成、纤维蛋白生成等步骤。

当血管受到创伤时,血管壁会迅速收缩,形成血管痉挛,减少出血。

同时,受损的血管壁会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刺激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形成血小板栓。

随后,一系列凝血因子的活化和作用将血小板栓固定在伤口处,形成血栓。

最后,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聚集在一起形成血栓,从而阻止出血。

2. 凝血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是一类在凝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

它们参与了凝血过程中的各个步骤,包括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血管壁受损后的活化、凝血酶的生成和纤维蛋白的形成等。

这些凝血因子包括血小板因子、凝血酶因子、纤维蛋白因子等。

它们的活化和作用是凝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3. 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在人体内,凝血过程和抗凝血过程是处于动态平衡的。

一方面,凝血过程可以帮助人体停止出血并修复受伤部位;另一方面,过度的凝血会导致血栓形成,在血管中堵塞血液流动,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因此,人体内有许多抗凝血因子和纤溶酶来维持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它们可以抑制凝血过程中的某些步骤,防止血栓形成。

二、凝血疾病1. 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是指人体内凝血系统的某些步骤发生了异常,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的过程。

其中,凝血功能不全会导致出血,表现为各种不同部位的出血;凝血过度则会导致血栓形成,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药物因素、疾病因素等。

它们是一类临床上常见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2. 凝血系统疾病凝血系统疾病是指人体内凝血因子的生成、活化和功能发生异常,导致凝血过程受到影响的一类疾病。

这些疾病包括血友病、凝血因子缺乏症、凝血酶原缺陷症等。

它们多数是遗传性疾病,患者常常在儿童期就可以发病,需要长期监测和治疗。

3. 凝血与心脑血管疾病凝血系统异常也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主要的病因之一。

当血液中的凝血酶过度活化时,会形成血栓,堵塞血管造成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疾病。

免疫凝血检查

免疫凝血检查

免疫凝血检查免疫凝血检查是一种通过检测人体免疫系统与凝血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

通过这种检查,可以了解人体免疫系统与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和严重程度。

在免疫凝血检查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血凝试验、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因子测定等。

这些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估人体免疫和凝血系统的功能。

血凝试验是一种常见的免疫凝血检查方法,通过观察血浆在一定条件下是否能够形成凝块来评估凝血功能。

常用的血凝试验有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等。

PT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Ⅶ的功能,APTT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等的功能。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一种常用的评估凝血功能的方法。

通过测定血浆中凝血酶原的形成时间,可以判断凝血因子Ⅶ的活性。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能与凝血因子Ⅶ的功能缺陷或某些药物的影响有关。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凝血功能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小的细胞片段,参与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

通过测定血小板数量,可以判断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而过高则可能导致血栓形成。

凝血因子测定是评估凝血功能的关键方法之一。

凝血因子是参与血液凝固的蛋白质,包括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凝血酶等。

通过测定凝血因子的活性或浓度,可以了解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

凝血因子的异常活性或浓度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增加出血或血栓的风险。

免疫凝血检查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这种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一些与免疫和凝血系统相关的疾病,如血友病、血栓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此外,免疫凝血检查还可以评估手术患者的出血风险,指导术前准备和术后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免疫凝血检查结果的解读应该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不同的疾病可能导致免疫和凝血系统的不同功能异常,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免疫凝血检查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评估人体免疫系统和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

凝血功能相关理解

凝血功能相关理解

凝血功能相关理解xx年xx月xx日•凝血系统简介•凝血因子种类及功能•凝血过程与调节•临床常见的凝血相关疾病目•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应用录01凝血系统简介内皮细胞和基底膜构成,可分泌组织因子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凝血系统的组成细胞碎片,可粘附、聚集、释放反应物质、形成血小板止血栓。

共13种,包括F1(凝血酶原)、F2(纤维蛋白原)、F3(组织因子)、F4(Ca2+)、F5(血友病A因子)、F6(血友病B因子)、F7(F8因子)、F9(F10因子)、F11(F12因子)、F12(激肽释放酶原)、F13(精氨酸酶原)、F14(组织蛋白酶原)。

血管壁血小板凝血因子血管损伤后,暴露出组织因子,后者与FⅦa结合启动凝血过程,形成血小板止血栓。

止血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正常情况下不会形成血栓;当血管损伤或血液成分发生变化时,可发生血栓形成。

维持血流通畅凝血系统的生理作用血栓形成可导致心肌梗死、脑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出血倾向可导致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等。

凝血系统的病理状态血栓形成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密切相关。

出血倾向与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等密切相关。

凝血系统与疾病的关系02凝血因子种类及功能凝血因子的种类•F1:凝血酶原•F2:纤维蛋白原•F3:组织因子•F4:凝血因子IV•F5:蛋白C•F6:蛋白S•F7:TFPI•F8:抗凝血酶•F9: FIX•F10:F11:F12:激肽释放酶原F1:凝血酶原在凝血途径中起触发性作用,其可被凝血酶激活为凝血酶,后者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单体,进而形成纤维蛋白聚合物,从而形成血液凝块。

F3:组织因子是F3的主要功能因子,其可与F7结合,形成TF-F7复合物,激活F8和F9,参与凝血过程。

F4、F5、F6、F7、F8、F9、F10等凝血因子均参与血液凝固过程,其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和级联激活,最终形成纤维蛋白聚合物,促进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与抗凝

血液凝固与抗凝

血液凝固与抗凝血液凝固是人体内维持血管完整和止血的重要生理过程,而抗凝则是维持循环血液畅通的关键。

这两个过程密切相关,共同维护着人体内稳定的血液状态。

本文将深入探讨血液凝固和抗凝的机制及其相关疾病。

一、血液凝固的机制血液凝固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涉及多种血液成分和凝血因子的相互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当血管受到损伤时,凝血过程被启动,目的是迅速形成血栓来封闭损伤部位,防止进一步出血。

血液凝固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血小板聚集、凝血酶形成和纤维蛋白生成。

首先,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损伤部位,形成血小板栓。

接着,血浆中的凝血因子会序贯激活,形成凝血酶。

最后,凝血酶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从而形成结实稳定的血栓。

上述凝血过程需要多种凝血因子的参与,其中包括血小板因子、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

这些凝血因子在凝血过程中按序激活,互相促进,形成一个复杂而精确的网络调控系统。

如果凝血过程中某个环节发生异常,就可能导致血液凝块的形成异常,从而引发血栓性疾病。

二、抗凝的机制抗凝是指阻止或减缓血液凝固过程的生理或药理机制。

正常情况下,人体拥有一套精密的抗凝系统,能够平衡血液凝固的过程,防止血栓形成。

抗凝系统包括多个成分,其中最重要的是抗凝血酶和纤溶酶系统。

抗凝血酶是一种能够抑制凝血酶活性的物质,能够保持凝血系统的平衡状态。

而纤溶酶系统则能够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从而防止血管堵塞和血栓再形成。

抗凝系统的功能异常或受损会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一些疾病,如抗磷脂综合征、血液高凝状态等,会影响抗凝系统的正常功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因此,维护抗凝系统的正常功能对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三、血液凝固和抗凝相关疾病1. 血栓形成疾病血栓形成是血液凝固过程异常的结果,常见的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通常发生在下肢深静脉,如果血栓脱落并堵塞肺动脉,可引发肺栓塞,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2. 凝血因子缺乏病凝血因子缺乏病是指某一种或多种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血液凝固能力下降。

凝血病历史

凝血病历史

凝血病历史凝血病历史是指与凝血系统相关的疾病及其发展过程的记录。

凝血系统是维持血液凝固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血小板、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等组成。

当凝血系统出现异常时,会导致血液凝固功能失调,出现凝血病变。

凝血病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前2世纪,希波克拉底就描述了一种以过度出血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被认为是凝血病的最早记载。

在19世纪,法国医生Armand Trousseau详细描述了一种遗传性凝血病,被称为Trousseau综合征。

这一病历史的开篇标志着对凝血病的深入研究开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凝血病的研究逐渐深入。

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了凝血因子的存在和功能。

1921年,美国医生Armand Quick首次描述了一种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凝血病,被称为Quick 病。

此后,越来越多的凝血因子缺乏疾病被发现,如血友病A、血友病B等。

这些发现对凝血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进一步研究了凝血系统的分子机制。

1954年,美国科学家Paul Owren首次发现了一种遗传性凝血病,被称为Von Willebrand病。

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对凝血系统分子机制的关注,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凝血病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各种诊断技术的进步。

20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广泛应用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来评估凝血功能。

这些检测方法的引入使得凝血病的诊断更加准确和方便。

在21世纪,凝血病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凝血病的遗传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许多凝血因子缺乏疾病的致病基因被陆续发现,为凝血病的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凝血病的治疗也取得了巨大进展。

血友病等遗传性凝血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补充凝血因子或使用凝血因子替代疗法。

随着生物制剂技术的进步,新一代的重组凝血因子和凝血因子替代治疗逐渐应用于临床,使得凝血病的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凝血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

凝血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

凝血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凝血功能障碍是指机体凝血系统发生异常,导致凝血功能受损的一类疾病。

凝血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可以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

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是由于个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凝血系统的基因突变或缺陷引起的。

常见的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包括血友病、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先天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等。

这些疾病通常是由于某个凝血因子的合成或功能异常导致的。

例如,血友病是由于凝血因子Ⅷ或Ⅸ的缺乏或功能异常引起的,导致凝血功能受损,易出血。

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通常是遗传性的,患者在出生时就已经存在凝血功能异常。

后天性凝血功能障碍是由于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或疾病状态下凝血系统发生异常引起的。

常见的后天性凝血功能障碍包括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肝病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器官,肝病时凝血因子的合成受到影响,导致凝血功能受损。

维生素K是合成凝血因子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维生素K缺乏会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异常,从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

DIC是一种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疾病,常见于严重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疾病状态下,其特点是机体同时出现凝血和抗凝血状态,导致血栓形成和出血倾向。

除了先天性和后天性凝血功能障碍外,其他一些疾病和因素也可以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例如,血小板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凝血功能障碍,常见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功能障碍等。

另外,一些药物和化学物质也可以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如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肝素等。

总结起来,凝血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包括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后天性凝血因子合成受损、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血小板功能障碍以及药物和化学物质的影响等。

了解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出凝血常见的疾病

出凝血常见的疾病

出凝血常见的疾病过敏性紫癜属于血管性出血性疾病,是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

临床特点:可找到过敏因。

青少年发病多见。

紫癜特点四肢多见,对称分布,分批出现,大小不等,突出皮肤,形态不一可引起关节疼痛,胃肠道反应和肾脏受损临床表现。

检查血小板正常。

具有自限性。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特点:多见于年轻女性。

脾脏不大或轻度增大。

血小板小于。

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伴有成熟障碍。

血小板寿命缩短。

存在血小板抗体。

激素或切脾治疗有效。

除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该病发病原因尚不明,认为与内在性干细胞缺陷或祖细胞分化缺陷以及存在直接抑制物或抗体有关。

临床特点:具有出血体征,血小板减少,无贫血和白细胞减少。

两次不同部位骨髓检查巨核细胞缺如或减少。

维生素缺乏症(维生素依赖因子性出血)临床特点:有影响维生素吸收或拮抗其吸收因素致使因子合成障碍病史。

属于迟发性出血。

出血部位多见于胃肠道,常见于手术后渗血,血尿,月经过多。

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应用维生素治疗有效。

血友病血友病是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病,临床表现具有明显的性别性。

临床特点:病史上有一定的遗传方式。

发病具有较明显的性别性,发病年龄较早。

属于迟发性出血。

多见于活动的下肢关节和深部组织部位以及外伤处理后发生出血。

检查自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检测因子水平降低。

出血使用任何止血药无效,输入因子或新鲜血浆有效。

血管性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是血浆中缺乏一种因子引起的凝血障碍及出血。

是组合成分之一。

具有止血和维持血小板功能作用,当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则引起出血。

临床特点: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儿童期开始发病。

主要表现粘膜出血,月经过多。

较少有关节出血和紫癜。

实验室检查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功能检查和因子活动度降低。

输注新鲜血浆有效。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该症是各种致病因激活了凝血系统和活化血小板,使体内形成弥散性微血栓,由于凝血过程消耗大量凝血因子与血小板,继而纤维蛋白溶解亢进,血小板减少临床上表现微循环障碍,出血、血栓和微血管住溶血的一组综合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 受损的血管产生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途
径 神经轴突反射使血管平滑肌收缩
血管内皮细胞
内皮细胞依赖表面的血栓调节蛋白、组织凝血活酶和组织纤 溶酶原激活物的表达,参与调节血栓形成或血栓溶解。内皮 细胞光滑面上的糖萼层可排斥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接触,防 止内凝血系统的激活。血栓调节蛋白可灭活凝血酶和激活蛋 白C起抗凝作用。
进入上述共同途径:因子Ⅹ将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凝血 酶又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并激活因子ⅩⅢ
外凝血系统
组织因子是凝血的启动物质,TF在功能上即是 FVII(代表凝血因子,VII为罗马数字)与FVIIa(代表 已被激活FVII)的受体,又是FVIIa催化活性的必需辅 因子。FVII可被FXa、FIXa、FXIIa、凝血酶、缓激 肽(K)等激活成VIIa。首先是启动阶段,当血管受损 后,暴露的TF可与FVII或FVIIa结合,提供凝血反应 的催化表面。在因子TF-VIIa-Ca2+复合物的作用 下,激活FX和FIX,从而启动组织因子途径(外在途 径),FXa能迅速将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但由于组 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的存在,外在途径的作用 是短暂的,只能形成微量凝血酶。
血小板
(2)聚集功能 在Ca2+存在的条件下,激活的 血小板的GP IIb-IIIa复合物与纤维蛋白原(Fg) 结合,血小板发生聚集。(3)释放反应 肾 上腺素、凝血酶、胶原等诱导物促使血小板 储存颗粒释放。(4)促凝功能 PF3参与因 子IXa-VIIIa-Ca2+ 复合物和因子Xa-Va- Ca2+复合物的形成,分别参与因子X和凝血 酶的生成。血小板血栓作为一个催化表面, 激活凝血因子,最大程度启动凝血过程。
凝血系统与凝血相关性疾病
正常止血、凝血和抗凝机制
维持循环血液的流动状态是凝血和纤溶之间平衡的 结果。维持这种平衡依赖几个相关系统的功能保持 正常。
1、血管内皮细胞 2、血小板 3、凝血系统 4、抗凝系统 5、纤溶系统
血管的止血功能
毛细血管和小动静脉 受损的血管胶原组织激活血小板使其聚集释
外凝血系统
然后是放大阶段,由外在途径生成的微量凝血 酶激活血小板和FV、FVIII、FXI,FIXa和 FXIII激活大量的FXa生成,加上FVa加速凝血 酶原和FX的活化,生成足量凝血酶。凝血酶 使纤维蛋白原不断转化成纤维蛋白,逐渐形 成凝血块。最后凝血酶和Ca2+激活FXIII (FXIIIa),FXIIIa和Ca2+使可溶性的纤维 蛋白单体(SFM)发生交联,生成不溶性纤 维蛋白。
凝血系统
内凝血系统
各种启动凝血所需因子均存在血液中。 因子Ⅻ接触异常表面后被激活。再依次激活因子Ⅺ、Ⅸ。 在因子Ⅷ、磷脂和钙的参予下,因子Ⅸ激活因子Ⅹ。在因子
Ⅴ、磷脂和钙的参与下,因子Ⅹ将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 凝血酶又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并激活因子ⅩⅢ,
后者使纤维蛋白变稳定。
血管内皮损伤 内源性凝血系统(Intrinsic
接触胶原 Pathway for Blood Clotting)

血小板
血小板 磷脂
Ⅻa 高分子激肽原
前激肽释放酶

Ⅺa Ca2+


Ⅸa Ca2+ Ⅷa
Ca2+ Ⅴ

Ⅹa
Ⅴa
Ca2+
凝血酶原激活物
凝血酶原
凝血酶
Ca2+ ⅩⅢa ⅩⅢ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凝血系统
外凝血系统
受损组织释放组织凝血活酶(III因子)进入血中,激活因子 Ⅶ。因子Ⅶ又激活因子Ⅹ。
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分泌粘连复合物保持血管完整性 产生内皮素使血管收缩 vwF因子促进血小板粘附保护VIII因子活性 合成分泌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而抑制纤溶 生成释放前列环素抗血栓
血小板
血小板止血的两个阶段 初期止血功能:受损部位的血管发生收缩,局部血
流变慢。血小板在von willebrand因子(vWF)的 存在下粘附在暴露的内皮下组织,为凝血酶或胶原 激活分泌释放ADP和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TXA2 引起血小板的聚集,纤维蛋白原也参与其中形成白 色血栓。 二期止血功能:血小板在血液凝固中也起重要作用 如血小板具有“内源性凝血因子”功能;表面磷脂 的促凝活性等。
凝血因子和凝血途径
I-XIII因子,VI因子即为活化V因子 均为蛋白质,多数在肝脏合成 II、VII、IX、X为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 III因子为组织因子,存在于组织或组织液中 凝血途径 内源性 外源性 在体内,血液凝固受到严格的调控。首先,由受损
组织中的物质来启动血液凝固,而且只有在由活化 的血小板提供的磷脂表面上才能被有效的激活,以 确保血液凝固只发生在受损伤的局部而不至于引起 非损伤部位的血栓形成。其次,通过TFPI、蛋白C 系统和抗凝血酶系统控制着凝血的速度和程度。
血小板
血小板止血:正常血小板表面主要由细胞外衣和细 胞膜组成。细胞外衣是许多血小板膜受体(如肾上 腺素、胶原、凝血酶等)所在部位。细胞膜主要是 膜蛋白和膜脂质组成。膜脂质中的磷脂酰丝氨酸 (PS)可能是血小板的第3因子(PF3);膜蛋白 主要由糖蛋白(GP)组成。其中GP Ia-IX复合物与 血小板粘附功能有关,GP IIb-IIIa复合物与血小板 聚集功能有关。(1)粘附功能 血管损伤破坏了内 皮细胞的完整性,血液中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内皮下胶原组织与GP Ia-IX复合物结合, 产生粘附反应。
外源性凝血系统(Extrinsic
Pathway for Blood Clotting)
组织
损伤 组织因子Ⅶ Leabharlann aⅩ Ca2+ 血小板
磷脂
Ⅷa Ⅷ
Ⅹa

Ⅴa Ca2+
交联纤维 蛋白凝块
ⅩⅢa
Ca2+ ⅩⅢ
纤维蛋白
凝血酶原
凝血酶原激活物
Ca2+
凝血酶
纤维 蛋白原
抗凝系统
循环中有三大主要的抗凝系统。抗凝血酶Ⅲ(ATⅢ)-硫酸肝素系统和蛋白C系统以及组织因子途径 抑制剂(TFPI)途径。
TFPI对炎症的抑制作用
TFPI是一种重要的生理性外源性凝血途径抑制物. TFPI通过抑制白细胞的激活,来减轻Sepsis中血管
的损伤以及凝血功能的异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