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凝血疾病概述

合集下载

凝血与凝血异常疾病

凝血与凝血异常疾病

4)高分子量激肽原
high molecular wight kininogen ,HMWK
血液中 HMWK 与 PK、FXII 结合成复合 物的形式存在,起辅因子作用。 HMWK 缺陷与其他接触活化因子缺陷 病人一样,无出血症状。
3.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
包括FI、V、VIII、XIII 共同特点是凝血酶甚为敏感。
分子量57000,血浆浓度 80 nmol/L。
参 与 - - - 内 源 途 径 , 可 被 FXIa 或 TF-FVII(a)复合物激活 IXa
FIX 缺乏为血友病 B,是一种性联 隐性遗传性疾病。
4) 因子X--stuart-prower因子
分子量55000,血浆浓度 160 nmol/L。 处于 -- 内源、外源及共同途径之间, 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可 被 FX 酶 ( IXa、VIIIa、Ca2+、 磷 脂)、TF-FVIIa复合物激活 Xa FX 缺陷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两性均可受累。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APTT是内源凝血系统较为敏感的、最常 用的筛选试验
[参考值] 因试剂不同而异,35~45s(国产试剂: 30~37s;进口试剂:25~30s); 测定值比正常对照值延长10秒以上有临床 意义。 [临床评价] 1、延长 2、缩短 3、肝素治疗的监护

1)因子I--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Fg(FIB)
为血液凝固的基础物质,是凝血酶作用的 底物。
IIa
Fg
Fb
2)因子V--易变因子,
labile factor
它是最不稳定的凝血因子, 是FXa的辅因子,参与II的激活。 IIa、FXa

凝血障碍性疾病ppt课件

凝血障碍性疾病ppt课件

其他疾病
如肾脏疾病、恶性肿瘤等, 也可能影响凝血因子的合 成或功能。
疾病与药物引起的凝血障碍
疾病引起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 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导致
凝血异常。
药物引起
长期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 等,可能导致凝血障碍。
其他因素
如长期卧床、烧伤等也可能影响正 常的凝血功能。
03
凝血障碍性疾病的诊断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缓解其紧张、焦虑等 情绪,帮助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康复指导
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血液检查,监 测凝血功能,以便及时 发现和处理任何异常情
况。
注意安全
避免剧烈运动和从事高 风险活动,以免发生意
外出血。
健康生活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
动、规律作息等。
心理调适
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接 受自己的病情,积极面
03
04
05
肝病引起的凝血障碍通 常表现为凝血酶原时间 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 等症状。
患者通常在肝功能受损 时出现症状,如肝炎、 肝硬化等。
治疗主要包括治疗原发 病和补充缺乏的凝血因 子,如输注新鲜冰冻血 浆等。ຫໍສະໝຸດ THANKS感谢观看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通过超声波检查血流情况,有助 于诊断血栓性疾病。
血管造影
通过注射造影剂观察血管情况, 有助于诊断血管病变引起的凝血
障碍性疾病。
CT和MRI检查
通过影像学手段观察组织结构, 有助于诊断凝血障碍性疾病的病
因。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 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 确定凝血障碍性疾病的诊断。
基因疗法

出凝血疾病思政案例

出凝血疾病思政案例

出凝血疾病思政案例凝血疾病是指人体血液凝固功能异常导致的一类疾病,包括血友病、血栓性疾病、凝血因子缺乏等多种类型。

这些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给医疗工作者带来了诊断和治疗的挑战。

下面列举了10个凝血疾病的思政案例,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些疾病对患者和社会的影响。

一、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种常见的凝血疾病,患者缺乏凝血因子,导致血液凝固功能异常。

这使得患者在遭受创伤或手术时容易出血,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大量出血甚至死亡。

血友病患者需要定期注射凝血因子以维持血液凝固功能,这对患者来说是一种沉重的经济负担。

二、血栓性疾病血栓性疾病是一种由于血液中凝血因子过多或血管壁损伤等原因,导致血管内形成血栓的疾病。

血栓的形成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严重时可能引发心脑血管意外,如心肌梗死和脑卒中。

这些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体和经济负担,也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三、凝血因子缺乏凝血因子缺乏是凝血疾病的一种常见类型,包括凝血因子Ⅷ缺乏(血友病A)和凝血因子Ⅸ缺乏(血友病B)等。

这些缺乏会导致血小板和血管壁无法正常与凝血因子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血液的凝固过程。

患者需要定期注射凝血因子以维持血液凝固功能,但这对患者来说是一种长期的负担。

四、遗传性高纤维蛋白血症遗传性高纤维蛋白血症是指患者体内纤维蛋白原含量异常增高,导致血液凝固功能异常。

患者容易出现血栓形成,尤其是静脉血栓,严重时可能引发肺栓塞等并发症。

这些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也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五、凝血酶原缺乏症凝血酶原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凝血疾病,患者体内缺乏凝血酶原,导致血小板与纤维蛋白无法正常结合,进而影响血液的凝固过程。

患者容易出现血液凝固功能降低,表现为出血、淤血等症状。

这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也给医疗工作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六、血小板功能缺陷症血小板功能缺陷症是指血小板功能异常或数量减少,导致血液无法正常凝固。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凝血功能概述 • 凝血功能报告的主要指标 •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 常见凝血疾病及预防 • 凝血功能报告的注意事项
01
凝血功能概述
凝血系统的组成
血管内皮细胞
保持血管的完整性和通透性,参 与止血过程。
血小板
在止血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能够 迅速到达受损部位并发挥作用。
详细描述
VTE通常发生在长期卧床、久坐、术 后或创伤后的人群中,主要症状包括 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等。预 防措施包括多活动、穿弹力袜和使用 抗凝药物。
动脉粥样硬化(AS)
总结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血管疾病,表 现为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 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
VS
详细描述
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与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密切 相关。预防措施包括控制血压、血脂、血 糖等指标,以及戒烟、适量运动和合理饮 食。
纤维蛋白原是参与凝血和止血过程的蛋白质,在凝血过程中转化为纤维蛋白,有助于血液凝固。FIB水平升高可 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而FIB水平降低则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
总结词
反映凝血酶活性的指标
详细描述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是反映凝血酶活性的指标,通过检测TAT的水平来评估体内凝血酶的生成情况 。TAT水平升高可能表示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血 栓形成等表现,如皮肤淤点、淤斑、 关节腔出血、内脏出血等,甚至危及 生命。
特殊情况下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妊娠期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妊娠期女性由于生理变化和激素水平的影响,可能出现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如妊娠期 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等。解读妊娠期凝血功能报告时,需关注D-二聚体、纤维蛋

凝血 报告 解读

凝血 报告 解读

凝血报告是一份检测血液凝固功能的医学检查报告,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凝固状态,诊断出一些与血液凝固相关的疾病。

在凝血报告中,通常会包括以下指标:
1. 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检测凝血因子Ⅶ、Ⅹ、Ⅴ、Ⅱ和Ⅰ的功能状态的指标。

如果PT延长,可能表示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物质的存在。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检测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Ⅶ、Ⅹ、Ⅴ、Ⅱ和Ⅰ的功能状态的指标。

如果APTT延长,可能表示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物质的存在。

3. 纤维蛋白原(FIB):FIB是一种血浆蛋白,它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FIB 水平降低,可能表示肝功能异常或DIC等疾病。

4.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之一,它的水平升高可能表示血栓形成或DIC等疾病。

5. 血小板计数(PLT):PLT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它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PLT数量过低,可能表示出血倾向或骨髓抑制等情况。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综合分析,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某些疾病或病理状态。

例如,当PT和APTT延长时,可能表示患者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物质的存在;当FIB水平降低时,可能表示肝功能异常或DIC等疾病;当D-二聚体水平升高时,可能表示血栓形成或DIC等疾病;当PLT数量过低时,可能表示出血倾向或骨髓抑制等情况。

因此,对于患有相关疾病的患者来说,定期进行凝血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出凝血疾病概述

出凝血疾病概述
9
随后由组织产生的微量凝血活酶激活凝 血系统,形成纤维蛋白,并将红细胞和 白细胞包绕其中,形成牢固的止血血栓 (红色血栓),血小板释放的血栓收缩 蛋白,使血块退缩,加强止血作用。
10
血栓
11
3. 凝血因素 凝血因子:共14个因子参与凝血过程
因子 VI 事实上是活化的第五因子
12
凝血因子 生成部位 Ⅰ 纤维蛋白 肝 Ⅱ 凝血酶原 肝 Ⅲ 组织因子 脑.肺等组织 Ⅳ 钙离子 Ⅴ 易变因子 肝 Ⅶ 稳定因子 肝 Ⅷ 抗血友病球蛋白 肝脾血小板 Ⅸ血浆凝血活酶 肝 Ⅹ Stuart-Prower 肝 Ⅺ血浆凝血活酶 肝 Ⅻ接触因子 肝 ⅩⅢ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肝 激肽释放酶原(PK) 肝 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 肝
半衰期(h) 90 60
12-15 6- 8 8-12 12-24 48-72 48-84 48-52 72-120 35 144
13
凝血过程:一系列蛋白质水解的过程,大 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A、凝血活酶生成期X→Xa B、凝血酶生成期 Ⅱ→Ⅱa C、纤维蛋白形成期Ⅰ→Ⅰa
14
⑴凝血活酶形成(第一期): ①由组织因子启动的凝血过程称为外原性凝血 途 径 , TF 与 FⅦ 或 FⅦa 在 Ca2+ 存 在 下 形 成 TF/FⅦ或TF/FⅦa,可激活FⅩ成为FⅩa,反应 速度快(15s以内)。是凝血重要的始动机制。
5
当血管发生破损时,首先是该处血管发 生短暂地收缩,使血流变缓,同时因损 伤而暴露出来的胶原组织和受损红细胞 释放出ADP 和组织凝血活酶等物质,使 血小板发生变形、粘附、聚集及释放反 应,最后形成血小板血栓而止血。
6
1. 血管机制: ⑴ 血管受损时,局部血管发生收缩,此过程需 要15~30秒。 ⑵ 内皮细胞释放vWF因子,导致血小板聚集。 ⑶ 受损的基底胶原暴露,激活Ⅻ,启动内源性 凝血途径。 ⑷ 内皮细胞表达释放组织因子TF,启动外源性 凝血。 ⑸ 表达并释放凝血酶调节蛋白(TM),启动蛋 白C系统,防止局部血栓形成。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一组以凝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包括血友病、血小板功能缺陷等多种类型。

这些疾病影响了人体正常的凝血过程,导致出血倾向和凝血功能异常。

本文将着重介绍血友病和血小板功能缺陷。

血友病是一种因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发病率。

根据缺乏的凝血因子的不同,血友病可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两种类型。

其中,血友病A是由于凝血因子VIII缺乏或功能异常引起的,而血友病B则是因凝血因子IX缺乏或功能异常而引起的。

这两种类型的血友病都会导致人体无法正常形成血凝块,从而出现出血倾向。

患者在受伤或手术后出血时间延长,同时伤口愈合缓慢、皮下出血和关节出血等症状也较为常见。

除了血友病外,血小板功能缺陷也是一种常见的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血小板是一种具有凝血能力的小细胞片段,能够在血液流动过程中快速聚集,形成血栓以止血。

然而,某些人体内存在着血小板功能缺陷,导致血小板无法正常聚集,从而无法形成血栓。

这种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瘀斑和月经过多等。

此外,血小板功能缺陷还常常导致手术后的出血风险增加,因此需要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前接受一定的干预措施。

对于这些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目前主要依赖于补充凝血因子或血小板的治疗方法。

对于血友病A患者,可以通过注射凝血因子VIII来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而血友病B患者则可以通过注射凝血因子IX来进行治疗。

针对血小板功能缺陷的患者,可以通过输血来增加血小板数量以促进止血。

此外,针对特定的遗传基因缺陷,也可以进行基因治疗来校正遗传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采取一些预防和措施,以减少出血风险。

首先,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剧烈运动,以减少受伤的机会。

其次,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牙龈的健康,以防止出血。

此外,出现出血时,应及时对伤口进行处理,包扎或施加适当的压力,以加速止血。

总结起来,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一组以凝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其中包括血友病和血小板功能缺陷。

出凝血常见的疾病

出凝血常见的疾病

出凝血常见的疾病过敏性紫癜属于血管性出血性疾病,是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

临床特点:可找到过敏因。

青少年发病多见。

紫癜特点四肢多见,对称分布,分批出现,大小不等,突出皮肤,形态不一可引起关节疼痛,胃肠道反应和肾脏受损临床表现。

检查血小板正常。

具有自限性。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特点:多见于年轻女性。

脾脏不大或轻度增大。

血小板小于。

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伴有成熟障碍。

血小板寿命缩短。

存在血小板抗体。

激素或切脾治疗有效。

除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该病发病原因尚不明,认为与内在性干细胞缺陷或祖细胞分化缺陷以及存在直接抑制物或抗体有关。

临床特点:具有出血体征,血小板减少,无贫血和白细胞减少。

两次不同部位骨髓检查巨核细胞缺如或减少。

维生素缺乏症(维生素依赖因子性出血)临床特点:有影响维生素吸收或拮抗其吸收因素致使因子合成障碍病史。

属于迟发性出血。

出血部位多见于胃肠道,常见于手术后渗血,血尿,月经过多。

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应用维生素治疗有效。

血友病血友病是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病,临床表现具有明显的性别性。

临床特点:病史上有一定的遗传方式。

发病具有较明显的性别性,发病年龄较早。

属于迟发性出血。

多见于活动的下肢关节和深部组织部位以及外伤处理后发生出血。

检查自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检测因子水平降低。

出血使用任何止血药无效,输入因子或新鲜血浆有效。

血管性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是血浆中缺乏一种因子引起的凝血障碍及出血。

是组合成分之一。

具有止血和维持血小板功能作用,当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则引起出血。

临床特点: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儿童期开始发病。

主要表现粘膜出血,月经过多。

较少有关节出血和紫癜。

实验室检查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功能检查和因子活动度降低。

输注新鲜血浆有效。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该症是各种致病因激活了凝血系统和活化血小板,使体内形成弥散性微血栓,由于凝血过程消耗大量凝血因子与血小板,继而纤维蛋白溶解亢进,血小板减少临床上表现微循环障碍,出血、血栓和微血管住溶血的一组综合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内皮功能 VWF测定:抗原 VWF抗原含量。 多聚体分析 : VWF结构。 交叉免疫电泳:VWF多聚化程度。 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VWF:RcoF)抗 原测定:vWF功能。
2.血小板量与质异常所致出血性疾病 血小板数量有关的项目 一般项目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血小板数量或质量。 出血时间:血小板数量或质量。 血块收缩试验:血小板数量或质量。
三、纤维蛋白的溶解
纤维溶解系统的组成: 由纤溶酶原(PLG) 纤溶酶激活剂: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 (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剂(uPA) 纤溶酶相关抑制物
1.纤溶酶原通过内源性途径(Ⅻa)、外源性途 径成为纤溶酶,纤溶过程启动。 内源性途径:与内源性凝血过程密切相关。当 FⅫ被激活时,可激活前激肽释放酶转化为激 肽释放酶,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 外源性途径:血管内皮受损伤时, t-PA 或 u-PA 释放入血流, 裂解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
㈡出血特点
血 友 病 关 节 病
皮 肤 黏 膜 出 血
各类出血性疾病的临床鉴别
━━━━━━━━━━━━━━━━━━━━━━━━━━━━━━━━━━━
临床表现
皮肤瘀点 皮肤瘀斑 关节出血 肌肉出血 手术后出血 性 别 家族史 疾病过程
血小板及血管类疾病
凝血障碍或抗凝异常类疾病
───────────────────────────────── ──
蛋白C(PC)系统测定: PC系统包括蛋白C、蛋白S(PS)。PC在 肝脏合成需依赖维生素K。
5.纤溶异常: 3P FDP D二聚体
(四)诊断进行的程序 1. 是否出血性疾病 2. 大致区分是血管、血小板、出凝血障碍 或其他疾病。 3. 进一步检查。
出血性疾病的实验项目选择
凝血障碍的实验项目选择
血管内皮损伤
正常内皮细胞(电镜扫描)
血小板附着受损的内皮细 胞表面(单箭头指示)
2.血小板机制 ⑴ 血小板通过vWF的桥梁作用黏附于受损 内皮下的胶原纤维。 (2)血小板之间通过纤维蛋白原互相连,称 之为血小板聚集(aggregation)。 (3)聚集的血小板变形、活化, 发生释放反 应。导致血小板的非可逆性聚集,形成 血小板血栓。完成一期止血。
2.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成小分子,称为纤维蛋白 (原)降解产物fdp(FDP),D-二聚体明显升 高提示体内过量纤维蛋白生成以及降解,即继 发性纤溶亢进。
四、出血性疾病的分类
㈠血管壁异常 ⑴先天性:先天性结缔组织病、遗传性毛 细血管扩张症 ⑵获得性:败血症、过敏性紫癜、糖尿病、 动脉硬化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征(HHT) 是一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血管及管壁结构异 常,可以涉及多个器官系统。
1.血管及其支撑组织异常所致出血性疾病 一般项目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血管脆性,通透性增加,血 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
出血时间:血管收缩能力,血管内皮细胞与血小 板互相反应能力。
阿斯匹林耐量试验:血管壁合成PGI2-TXA2平衡 状态。
血管壁结构 甲毛细血管镜检查:毛细血管襻形态,数 量、结构、血液流动状态及对各种刺激 的反应。 内镜检查:局部血管及血流状态。 病理学检查:血管及周围组织的显微及超 微、免疫组化结构。
随后由组织产生的微量凝血活酶激活凝 血系统,形成纤维蛋白,并将红细胞和 白细胞包绕其中,形成牢固的止血血栓 (红色血栓),血小板释放的血栓收缩 蛋白,使血块退缩,加强止血作用。
血栓
3. 凝血因素 凝血因子:共14个因子参与凝血过程
因子 VI 事实上是活化的第五因子
凝血因子 生成部位 Ⅰ 纤维蛋白 肝 Ⅱ 凝血酶原 肝 Ⅲ 组织因子 脑.肺等组织 Ⅳ 钙离子 Ⅴ 易变因子 肝 Ⅶ 稳定因子 肝 Ⅷ 抗血友病球蛋白 肝脾血小板 Ⅸ血浆凝血活酶 肝 Ⅹ Stuart-Prower 肝 Ⅺ血浆凝血活酶 肝 Ⅻ接触因子 肝 ⅩⅢ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肝 激肽释放酶原(PK) 肝 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 肝
㈡血小板异常 ⑴血小板数量异常: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增多 ⑵血小板质量异常 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获得性(抗血小板药物、感染、尿毒症、异常球 蛋白血症)
㈢凝血异常 先天性:血友病 获得性:肝病性凝血障碍、VitK缺乏 ㈣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 肝素过量、敌鼠钠中毒、蛇咬伤、溶栓药物过量。
血小板释放功能 ATP释放试验: 血小板5-HT含量测定: 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TSP)测定:
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 )和血小 板第4因子(PF4)测定血浆β-TG 和 PF4增高表示血小板被激活及其释放反应 亢进。 血小板表面及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测定血小板在体内破坏后,GMP- 140就进入血浆内。测定血浆内的GMP140 含量可反映血小板破坏的程度。
②内源性凝血途径参与这一反应系统的凝血因子, 全部来源于血液,反应缓慢(约5~10min)。 内源性凝血从因子Ⅻ激活开始。参与的凝血因 子有:Ⅻ、Ⅺ、Ⅸ、Ⅷ、 Ca2+ ,PF3,最后激活 FⅩ形成FⅩa。
⑵凝血酶生成(第二期):即凝血的共同途径。 经内、外两种途径形成的FⅩa在 Ca2+ 存在下与 FⅤ、PF3形成复合物(凝血活酶),凝血酶原 被激活为凝血酶。 ⑶纤维蛋白形成(第三期):在凝血酶作用下, 纤维蛋白原裂解形成为纤维蛋白单体,聚合而 成为纤维蛋白。
3.凝血异常所致出血性疾病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其纠正 试验检测内源性凝血功能。 APTT延长见 于先天性Ⅷ、Ⅸ缺乏所引起的血友病甲、 乙和因子Ⅺ、Ⅻ缺乏症,或获得性上述 因子缺乏症,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缺 乏症等。 APTT缩短见于DIC和妊高症等 高凝状态。
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的活性测定: 血浆中凝血因子Ⅷ减低见于血友病甲,按 减低程度分:重型(<2%)、中型(> 2~5%)、轻型(>5~25%)、亚临床 型(>25~45%)。 因子Ⅺ减低见于Ⅺ缺乏症, 因子Ⅻ减少见于先天性因子Ⅻ缺乏症。
凝血过程分两个阶段 1.启动阶段,通过组织因子途径(外源)实现, 由此生成少量凝血酶。 2.放大阶段,少量凝血酶发生正反馈,通过“截 短”的内在途径生成足量凝血酶,以完成正常 的凝血过程。
二、抗凝机制
①抗凝血酶(AT)占血浆生理抗凝活性的 75%,主要功能是与Ⅹa结合为复合物, 抑制Ⅹa的凝血作用;抗凝活性与肝素有 关。
六、出血性疾病的治疗
1. 病因治疗 2. 对症治疗: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止 血药,局部处理。 3. 其他
常 见 少 见 常见、小、分散 常见、大、片状、往往单个出现 无(过敏性紫癜可有) 多见(血友病) 少 见 常 见 可见,立即压迫常可止血 常在手术后数小时出血 女性较多 男性较多 少 见 多 见 短暂,反复━━━━━━━━━━━━━━━━━━━
㈢实验室检查 通过病史、体检可大致了解出血性疾 病可能属那一类,然后按下列步骤进行 实验室检查。
肝素辅因子Ⅱ活性测定(HC-Ⅱ):
HC-Ⅱ由肝脏合成,它与凝血酶以1:1 的比例形成复合物、从而灭活凝血酶。 HC-Ⅱ的这一作用在肝素参与下可加快 1000倍。它对因子Ⅹ的抑制作用缓慢, 且不被肝素所加快。先天性HC-Ⅱ缺陷少 见,约占1%,获得性HC-Ⅱ缺陷见于DIC 和重型肝炎,且与AT-Ⅲ有平行关系。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检测外源性凝血活性 的综合指标。Ⅰ、Ⅱ、Ⅴ、Ⅶ、Ⅹ因子 影响此实验结果。 凝血因子Ⅱ、Ⅴ、Ⅶ、Ⅹ活性测定: 血浆中所含因子Ⅱ、Ⅴ、Ⅶ、Ⅹ水平减低 见于先天性Ⅱ、Ⅴ、Ⅶ、Ⅹ因子缺乏症、 维生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DIC、口服 抗凝剂等。
4、抗凝异常 抗凝血酶Ⅲ测定(AT-Ⅲ) AT-Ⅲ或称为肝素辅因子Ⅰ,是由肝脏 合成。AT-Ⅲ增高见于血友病、口服抗凝 剂等,可导致出血。AT-Ⅲ降低见于、先 天性AT-Ⅲ缺乏、肝病、DIC的血栓性疾 病等,可导致血栓形成。
⑤其他:肝素为一种蛋白多糖,分子量
3000~30000d,与ATⅢ结合使之变构,活性增强, 灭活凝血酶,以及Ⅹa,Ⅸa,Ⅺa以及缓激肽释 放酶。 8以上单糖能加速ATⅢ对Ⅹa作用,对凝血酶无作 用,功能区域为Ⅰ。 16以上单糖或寡糖能同时加速ATⅢ与凝血酶作用 以及对Ⅹa的作用。为区域为Ⅱ、Ⅲ。 区域Ⅰ、Ⅱ同时作用能促进ATⅢ与Ⅸa、Ⅺa、 Ⅱa的作用。
②蛋白C系统:PC、PS、血栓调节蛋白 (TM),属VitK依赖蛋白质。灭活Ⅴ因 子和Ⅷ因子,阻碍Ⅹa与血小板结合。促 纤维蛋白溶解。
③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直接抑制 Ⅹ a。
④体内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可以通过其 吞噬作用,将某些凝血物质清除掉,起 到抗凝作用。例如凝血酶原激活物,纤 维蛋白(原)降解产物,Ⅸa,Ⅹa,Ⅶa 等皆可被吞噬清除。
半衰期(h) 90 60
12-15 6- 8 8-12 12-24 48-72 48-84 48-52 72-120 35 144
凝血过程:一系列蛋白质水解的过程,大 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A、凝血活酶生成期X→Xa B、凝血酶生成期 Ⅱ→Ⅱa C、纤维蛋白形成期Ⅰ→Ⅰa
⑴凝血活酶形成(第一期): ①由组织因子启动的凝血过程称为外原性凝血 途 径 , TF 与 FⅦ 或 FⅦa 在 Ca2+ 存 在 下 形 成 TF/FⅦ或TF/FⅦa,可激活FⅩ成为FⅩa,反应 速度快(15s以内)。是凝血重要的始动机制。
㈤复合性止血机制异常 先天性:血管性血友病 获得性:DIC
五、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出血性疾病必需有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的密 切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实验室诊断尤为 重要。

病 史 详细完整的病史是诊断出血性疾病的重要依 据。自幼出血,应考虑遗传性出血性疾病。需 详细询问家族史,必要时作家系调查,获得性 出血性疾病应进一步了解其原发病情况。
新的凝血反应模式
组织损伤
内皮损伤
TF+ VIIa VII
IX
IXa
VIIIa
Xa
X
I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