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凝血性疾病概述ppt课件
合集下载
凝血障碍性疾病ppt课件

其他疾病
如肾脏疾病、恶性肿瘤等, 也可能影响凝血因子的合 成或功能。
疾病与药物引起的凝血障碍
疾病引起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 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导致
凝血异常。
药物引起
长期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 等,可能导致凝血障碍。
其他因素
如长期卧床、烧伤等也可能影响正 常的凝血功能。
03
凝血障碍性疾病的诊断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缓解其紧张、焦虑等 情绪,帮助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康复指导
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血液检查,监 测凝血功能,以便及时 发现和处理任何异常情
况。
注意安全
避免剧烈运动和从事高 风险活动,以免发生意
外出血。
健康生活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
动、规律作息等。
心理调适
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接 受自己的病情,积极面
03
04
05
肝病引起的凝血障碍通 常表现为凝血酶原时间 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 等症状。
患者通常在肝功能受损 时出现症状,如肝炎、 肝硬化等。
治疗主要包括治疗原发 病和补充缺乏的凝血因 子,如输注新鲜冰冻血 浆等。ຫໍສະໝຸດ THANKS感谢观看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通过超声波检查血流情况,有助 于诊断血栓性疾病。
血管造影
通过注射造影剂观察血管情况, 有助于诊断血管病变引起的凝血
障碍性疾病。
CT和MRI检查
通过影像学手段观察组织结构, 有助于诊断凝血障碍性疾病的病
因。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 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 确定凝血障碍性疾病的诊断。
基因疗法
凝血四项解读精品PPT课件

6
逐项解读: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PT是血检前状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作 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口服抗凝 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ACCP(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推荐的INR
(国际标准化比值)目标值:
(为国际标准化比率的缩写。用凝血活酶所测得的参与血浆与正常血浆的
PT比值和所用试剂标出的ISI值计算出INR,使不同的凝血活酶试剂测得的 结果具有可比性。INR的值越高,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越长。健康成年人, INR值大约1.0。有静脉血栓的患者的INR值一般应保持在2.0-3.0之间。)
14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FIB是纤维蛋白的前体,在凝血的最后阶段,可溶性纤维蛋 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使血液凝固。测定血浆纤维蛋 白原有助于了解凝血机能状态。
2-4g/L
一、增高见于: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也是导致血沉增快的最主要的血
浆蛋白。
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
INR目标值 目标值2.5
目标值3.0 目标值2.5
8
口服抗凝剂的患者必须使用INR,作为PT结果的报 告形式,并用以作为抗凝治疗监护的指标。
口服抗凝药的监护:临床上当NIR(0.82-1.15)为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当INR>4.5时如纤维 蛋白水平和血小板数仍正常,则提示抗凝过度,应 减少或停止用药。 INR>4.5时同时伴有纤维蛋白 原和血小板数减低,则可能是DIC或肝病等所致, 也应减少或停止口服抗凝剂。
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见于: 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肝、肾病、AT-III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 降低无临床意义
12
逐项解读: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PT是血检前状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作 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口服抗凝 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ACCP(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推荐的INR
(国际标准化比值)目标值:
(为国际标准化比率的缩写。用凝血活酶所测得的参与血浆与正常血浆的
PT比值和所用试剂标出的ISI值计算出INR,使不同的凝血活酶试剂测得的 结果具有可比性。INR的值越高,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越长。健康成年人, INR值大约1.0。有静脉血栓的患者的INR值一般应保持在2.0-3.0之间。)
14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FIB是纤维蛋白的前体,在凝血的最后阶段,可溶性纤维蛋 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使血液凝固。测定血浆纤维蛋 白原有助于了解凝血机能状态。
2-4g/L
一、增高见于: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也是导致血沉增快的最主要的血
浆蛋白。
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
INR目标值 目标值2.5
目标值3.0 目标值2.5
8
口服抗凝剂的患者必须使用INR,作为PT结果的报 告形式,并用以作为抗凝治疗监护的指标。
口服抗凝药的监护:临床上当NIR(0.82-1.15)为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当INR>4.5时如纤维 蛋白水平和血小板数仍正常,则提示抗凝过度,应 减少或停止用药。 INR>4.5时同时伴有纤维蛋白 原和血小板数减低,则可能是DIC或肝病等所致, 也应减少或停止口服抗凝剂。
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见于: 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肝、肾病、AT-III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 降低无临床意义
12
出凝血疾病概述ppt课件

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辅导,减轻患者焦虑、恐惧等情绪。
药物治疗
止血药
用于加速血液凝固,减少出血。
抗凝药
用于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溶栓药
用于溶解血栓,恢复血流。
手术治疗
脾切除
对于某些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脾切除可能有效。
介入治疗
通过导管技术,对病变部位进行治疗。
其他特定手术
根据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可能需要进行其他手术治疗。
控制慢性病
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进行积极治疗, 减少血管损伤。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降低慢性 病风险。
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压力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保持心情愉悦。
护理方法
观察病情变化
科学饮食
密切关注患者出血症状, 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
等,及时就医。
提供高蛋白、低脂肪、 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促
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活动 受限,严重时可导致关节畸形
。
颅内出血
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 、失语等,病情严重时可导致
昏迷甚至死亡。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血 小板计数等,以评估患者的出凝
血状态。
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CT、MRI等,有助于发现 出血部位和病因。
病理学检查
对于不明原因的出血,可能需要进 行活检或尸检,以明确诊断。
出凝血疾病概述ppt课件
• 出凝血疾病简介 • 出凝血疾病的病理生理 • 出凝血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 出凝血疾病的治疗 • 出凝血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01
出凝血疾病简介
出凝血疾病的定义
总结词
出凝血疾病是指由于血液凝固机制异 常引发的疾病。
提供心理辅导,减轻患者焦虑、恐惧等情绪。
药物治疗
止血药
用于加速血液凝固,减少出血。
抗凝药
用于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溶栓药
用于溶解血栓,恢复血流。
手术治疗
脾切除
对于某些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脾切除可能有效。
介入治疗
通过导管技术,对病变部位进行治疗。
其他特定手术
根据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可能需要进行其他手术治疗。
控制慢性病
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进行积极治疗, 减少血管损伤。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降低慢性 病风险。
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压力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保持心情愉悦。
护理方法
观察病情变化
科学饮食
密切关注患者出血症状, 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
等,及时就医。
提供高蛋白、低脂肪、 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促
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活动 受限,严重时可导致关节畸形
。
颅内出血
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 、失语等,病情严重时可导致
昏迷甚至死亡。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血 小板计数等,以评估患者的出凝
血状态。
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CT、MRI等,有助于发现 出血部位和病因。
病理学检查
对于不明原因的出血,可能需要进 行活检或尸检,以明确诊断。
出凝血疾病概述ppt课件
• 出凝血疾病简介 • 出凝血疾病的病理生理 • 出凝血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 出凝血疾病的治疗 • 出凝血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01
出凝血疾病简介
出凝血疾病的定义
总结词
出凝血疾病是指由于血液凝固机制异 常引发的疾病。
《凝血基础知识》课件

02
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的种类
凝血因子I:纤维蛋 白原
凝血因子III:组织因 子
凝血因子II:凝血酶 原
凝血因子的种类
凝血因子IV:钙离子 凝血因子V:加速因子
凝血因子VI:活化蛋白C
凝血因子的种类
凝血因子VII:维生素K依赖性蛋 白
凝血因子VIII:抗血友病球蛋白 A
凝血因子IX: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或影响凝血 的药物,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环境因素
如长期接触有害物质或放射线 ,可能对凝血机制造成损害。
凝血机制异常的症状
出血倾向
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甚至 脑出血。
血肿形成
受伤后容易形成血肿或瘀斑。
关节腔出血
关节腔内出血,导致关节肿胀 、疼痛。
其他症状
如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等 ,可能伴随贫血、休克等症状
凝血因子的功能
01
凝血因子IV:作为凝血 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辅助 因子,参与钙离子依赖 的酶促反应。
02
03
04
凝血因子V、VII、VIII、 IX:参与内源性凝血途 径,促进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X:参与外源性 凝血途径,促进血液凝 固。
凝血因子XI、XII:参与 接触激活的凝血途径, 促进血液凝固。
血栓成熟
随着血液流动和时间推移,血 栓逐渐成熟,变得坚固和稳定 。
血栓形成的原因
血管内皮损伤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吸烟、高血 脂等都可能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栓 形成的风险。
血流缓慢或停滞
长时间卧床、久坐、缺乏运动等因素 可能导致血流缓慢或停滞,增加血栓 形成的机会。
出凝血监测ppt课件

31
5、肝脏移植
1. 肝脏在机体的出凝血功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维持着凝血与抗凝血、纤溶与抗纤溶的相互平 衡;晚期肝病患者往往伴有严重的凝血功能损 害,包括肝脏的合成与清除能力下降,血小板 数量功能不足以及纤溶现象;
2. 新肝早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类肝素样物 质及肝素大量释放,外源性及内源性凝血和抗 凝药物使用均可引起肝移植术后凝血功能障碍;
24
• 血小板<10×109/L,患者有严重的出血危险, 包括颅内出血;
• 血小板增多症:这类患者应采取血小板去除术 (p1ate1etpheresis)、化疗、放疗等方法,使 术前血小板计数降至(200~400)×109/L。
25
(二)凝血因子评估
• 各种凝血因子的缺乏,无论是先天性还是后天性 的均可引起术中异常出血。对于先天性凝血因子 缺乏的患者,术前须应用相应的凝血因子作为替 代治疗。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后天获得性凝血因子 缺乏(表11-3),对其必须考虑原发病的治疗。
3、大量输血输液
• 大量输血、输液导致稀释性血小板、凝血因子 减少引发出血倾向,有肝肾疾病更易发生;
• 输入库存血时凝血因子与血小板减少可导致出 血;
• 术中误输异型血可致DIC,使血小板、纤维蛋白 原、凝血酶原消耗或纤溶亢进,导致术区渗血。
29
4、体外循环
1. 体外循环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较为复杂,引起出 血的原因也较多。主要与血小板减少、纤溶活 性增强、凝血因子消耗、肝素中和不足以及鱼 精蛋白过量等因素有关,尤其以后者引起的出 血最为常见。
10
(二)检查血小板的实验
• 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 BPC) 指单位容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含量,正
常值(100~300)×109/L。若低于正常值表示 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症。
5、肝脏移植
1. 肝脏在机体的出凝血功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维持着凝血与抗凝血、纤溶与抗纤溶的相互平 衡;晚期肝病患者往往伴有严重的凝血功能损 害,包括肝脏的合成与清除能力下降,血小板 数量功能不足以及纤溶现象;
2. 新肝早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类肝素样物 质及肝素大量释放,外源性及内源性凝血和抗 凝药物使用均可引起肝移植术后凝血功能障碍;
24
• 血小板<10×109/L,患者有严重的出血危险, 包括颅内出血;
• 血小板增多症:这类患者应采取血小板去除术 (p1ate1etpheresis)、化疗、放疗等方法,使 术前血小板计数降至(200~400)×109/L。
25
(二)凝血因子评估
• 各种凝血因子的缺乏,无论是先天性还是后天性 的均可引起术中异常出血。对于先天性凝血因子 缺乏的患者,术前须应用相应的凝血因子作为替 代治疗。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后天获得性凝血因子 缺乏(表11-3),对其必须考虑原发病的治疗。
3、大量输血输液
• 大量输血、输液导致稀释性血小板、凝血因子 减少引发出血倾向,有肝肾疾病更易发生;
• 输入库存血时凝血因子与血小板减少可导致出 血;
• 术中误输异型血可致DIC,使血小板、纤维蛋白 原、凝血酶原消耗或纤溶亢进,导致术区渗血。
29
4、体外循环
1. 体外循环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较为复杂,引起出 血的原因也较多。主要与血小板减少、纤溶活 性增强、凝血因子消耗、肝素中和不足以及鱼 精蛋白过量等因素有关,尤其以后者引起的出 血最为常见。
10
(二)检查血小板的实验
• 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 BPC) 指单位容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含量,正
常值(100~300)×109/L。若低于正常值表示 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症。
重症出凝血疾病

DIC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以失控的(不能局限)血管内凝 血激活(纤维蛋白产物生成)为特征的一种获得性综合征 。它起源于微血管系统并造成微血管系统损害,严重时造 成脏器功能失常。
DIC is an acquired syndrome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ravascular activation of coagulation with loss of localisation arising from different causes. It can originate from and cause damage to the microvasculature, which if sufficiently severe, can produce organ dysfunction.
编辑版ppt
19
编辑版ppt
20
编辑版ppt
21
编辑版ppt
22
CASE 7
主诉:间断胸部不适2个月。 现病史:2个月前出现间断胸部不适,表现为酸胀感
,于活动后加重,持续几分钟后好转,5天前加重, 每次持续1小时,伴心悸,无胸痛、发热,无恶心、 呕吐。外院查PLT 4×10^9/L,TnI 13ng/ml。 既往:糖尿病,高血压,否认药物过敏史。 查体:全身可见散在淤斑,余无异常。
编辑版ppt
15
编辑版ppt
16
编辑版ppt
17
腹部CT
腹主动脉内多发血栓形成,腹主动脉远 段、双侧髂总动脉及髂外动脉、右侧髂 内动脉、左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腹 腔干近段管腔闭塞。
编辑版ppt
18
CASE 6
主诉:胸背部撕裂样疼痛半天。 现病史:半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部撕裂样疼痛
DIC is an acquired syndrome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ravascular activation of coagulation with loss of localisation arising from different causes. It can originate from and cause damage to the microvasculature, which if sufficiently severe, can produce organ dysfunction.
编辑版ppt
19
编辑版ppt
20
编辑版ppt
21
编辑版ppt
22
CASE 7
主诉:间断胸部不适2个月。 现病史:2个月前出现间断胸部不适,表现为酸胀感
,于活动后加重,持续几分钟后好转,5天前加重, 每次持续1小时,伴心悸,无胸痛、发热,无恶心、 呕吐。外院查PLT 4×10^9/L,TnI 13ng/ml。 既往:糖尿病,高血压,否认药物过敏史。 查体:全身可见散在淤斑,余无异常。
编辑版ppt
15
编辑版ppt
16
编辑版ppt
17
腹部CT
腹主动脉内多发血栓形成,腹主动脉远 段、双侧髂总动脉及髂外动脉、右侧髂 内动脉、左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腹 腔干近段管腔闭塞。
编辑版ppt
18
CASE 6
主诉:胸背部撕裂样疼痛半天。 现病史:半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部撕裂样疼痛
危重症患者出凝血障碍ppt课件

药物治疗
止血药物
使用止血药物如维生素K、 氨甲环酸等,有助于控制 出血。
抗凝药物
对于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 应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 华法林等,预防血栓形成。
溶栓药物
对于已经形成的血栓,可 以使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 链激酶等进行溶解。
其他治疗方法
输血治疗
对于严重贫血或低血容量的患者, 应及时输血,补充血液成分。
止血药物
研究新的止血药物,缩短出血时间和减少出血量。
细胞因子调节剂
探索细胞因子调节剂在出凝血障碍中的作用,为治疗提供新思路。
新的治疗方法
基因治疗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出凝血相关基因进行调控,纠正基因缺陷或 增强基因表达。
干细胞治疗
利用干细胞分化为血液细胞的能力,补充或替代受损的血液细胞, 改善出凝血功能。
、输血、手术等。
04
危重症患者出凝血障碍的 治疗
一般治疗
01
02
03
密切监测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出血 情况等进行密切监测,以 便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 化。
补充血容量
对于失血过多的患者,应 及时补充血容量,维持血 液循环稳定。
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对于酸碱平衡失调的患者, 应及时纠正,以维持内环 境稳定。
免疫治疗
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对出凝血障碍的影响,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预防策略的改进
1 2
早期筛查
建立有效的早期筛查机制,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 检测和干预。
个体化预防
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提高预防 效果。
3
健康宣教
加强出凝血障碍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 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THANKS
感谢观看
凝血病ppt课件

去Ca2+,由于血液凝固的多个环节中都 需要Ca2+的参加,因此如在体外向血液 中加入某些能与钙结合形成不易解离但 可溶解的络合物,从而减少了血浆中的 Ca2+,防止了血液凝固。
17
四.纤维蛋白溶解
在生理止血过程中,小血管内的血凝 块常可成为血栓,填塞了这一段血管。 出血停止、血管创伤愈合后,构成血栓 的血纤维可逐渐溶解,先形成一些穿过 血栓的通道,最后可以达到基本畅通。 血纤维溶解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 (简称纤溶)。
11
三 . 抗凝系统
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Ⅲ (antithrombinⅢ)和肝素,它们的作用约占 血浆全部抗凝血酶活性的75%。 抗凝血酶Ⅲ是血浆中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因子 Ⅱa、Ⅶ、Ⅸa、χa、Ⅻa的活性中心均含 有丝氨酸残基,都属于丝氨酸蛋白酶(serine protease) 抗凝血酶Ⅲ分子上的精氨酸残基,可以与这些 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这样就“封闭” 了这些酶的活性中心而使之失活。
26
一、DIC的原因
病因类型
主要原发病或病理过程
感染性疾病 细菌、病毒、螺旋体、真菌、某些寄生虫等感染都 可以引起DIC发生。感染性疾病是DIC最重要、最 常见的病因。
恶性肿瘤 主要见于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呼吸、消化、生殖及 泌尿系统肿瘤。恶性肿瘤位居DIC第二位原因。
妇产科疾病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宫 内死胎滞留、感染性流产、刮宫术、剖宫产术、葡 萄胎、绒癌、卵巢癌、子宫癌、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病理产科位居DIC第三位原因,DIC是产科大出血 及产妇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四、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17
四.纤维蛋白溶解
在生理止血过程中,小血管内的血凝 块常可成为血栓,填塞了这一段血管。 出血停止、血管创伤愈合后,构成血栓 的血纤维可逐渐溶解,先形成一些穿过 血栓的通道,最后可以达到基本畅通。 血纤维溶解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 (简称纤溶)。
11
三 . 抗凝系统
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Ⅲ (antithrombinⅢ)和肝素,它们的作用约占 血浆全部抗凝血酶活性的75%。 抗凝血酶Ⅲ是血浆中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因子 Ⅱa、Ⅶ、Ⅸa、χa、Ⅻa的活性中心均含 有丝氨酸残基,都属于丝氨酸蛋白酶(serine protease) 抗凝血酶Ⅲ分子上的精氨酸残基,可以与这些 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这样就“封闭” 了这些酶的活性中心而使之失活。
26
一、DIC的原因
病因类型
主要原发病或病理过程
感染性疾病 细菌、病毒、螺旋体、真菌、某些寄生虫等感染都 可以引起DIC发生。感染性疾病是DIC最重要、最 常见的病因。
恶性肿瘤 主要见于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呼吸、消化、生殖及 泌尿系统肿瘤。恶性肿瘤位居DIC第二位原因。
妇产科疾病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宫 内死胎滞留、感染性流产、刮宫术、剖宫产术、葡 萄胎、绒癌、卵巢癌、子宫癌、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病理产科位居DIC第三位原因,DIC是产科大出血 及产妇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四、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因子
•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 物质统称凝血因子。
• 包括12个经典的凝血因子(因子Ⅰ-ⅩⅢ, 除因子Ⅵ)以及激肽系统的激肽释放酶原 (PK)、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
• 除因子Ⅳ(Ca2+)外,其他均为蛋白质; • 除因子Ⅲ(TF)外,其他均存在于血浆中。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血管因素
• 血管受损伤后,有平滑肌的血管(如小动脉和前 毛细血管括约肌),首先由自主神经发生反射性 收缩,致管腔变窄,血流受阻。
•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主要作用: ①合成和分泌的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导致血小板在
损伤部位粘附、聚集。 ②表达并释放组织因子(III因子),启动外源性
凝血。 ③基底胶原暴露,激活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
按国际命名法编号的凝血因子
编号
同义名
因子I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因子II 凝血酶原(prothrombin) 因子III 组织凝血激酶(tissue thromboplastin) 因子IV Ca2+ 因子V 前加速素(proaccelerin) 因子VII 前转变素(proconvertin) 因子VIII 抗血友病因子(antithemophilic factor,AHF) 因子IX 血浆凝血激酶(PTC) 因子X Stuart-Prower因子 因子XI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PTA) 因子XII 接触因子(contact factor) 因子XIII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ibrin-stabilizing factor)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血小板在 止血中的作用
血小板
vWF 胶原
GPIb、IX
血管损伤 胶原暴露
GPIIb/IIIa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粘附
血小板聚集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 人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液自血管外 流或渗出,机体将通过一系列生理反 应使出血停止。
• 血液正常流通有赖于血管壁、血小板、 凝血因子、抗凝因子、纤维蛋白溶解 (纤溶)系统的完整性以及它们之间 的生理性平衡和调节。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血小板因素
• 血管受损时,内皮细胞分泌或释放多种物质,内 皮下成分暴露,血小板膜糖蛋白Ib(GPIb)作为受 体,通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桥梁作用, 粘附于暴露的胶原纤维。
• 在胶原、凝血酶作用下,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 形成复合物(GP IIb/IIIa ),血小板以其为受体, 通过纤维蛋白原(Fg)互相连接而聚集,聚集后 血小板发生变形、活化。产生血小板第一相聚集, 呈可逆反应。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 血小板在止血中主要作用:
①形成血小板血栓,机械性修复受损 血管。
②形成血栓素A2 (TXA2)等强烈收缩血管 ,诱导血小板聚集的介质。
③释放血小板膜磷脂(PF3),直接参与凝 血反应。
④活化的血小板在激肽系统的激肽释放酶原 (PK)、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 存在条 件下,直接激活FXII和FXI,启动内源性凝血途 径。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凝血因素
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出凝血性疾病概述
血液、风湿病科 郑引索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 止血功能缺陷而引起的以自发 性出血或血管损伤后出血不止 为特征的疾病,称为出血性疾 病。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 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不可逆的第二相 聚集,完成一期止血的过程。
• 血小板在止血机制作用:聚集、释放血 管收缩介质、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血。 ④表达并释放血栓调节蛋白(TM), 启动蛋白C系
统(PC)。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 故血管止血机制表现为:血管收缩、 血小板激活、凝血系统的活化及局部 血粘度的增高。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正常止血机制
• 一、血管因素 • 二、血小板因素 • 三、凝血因素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凝血机制
• 血液凝固是无活性凝血因子(酶原)被有 序地、逐级放大的激活,转化为有蛋白降 解活性的凝血因子的系列酶反应过程。
• 凝血最终产物: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 为纤维蛋白。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