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实词释义及翻译方法

初中文言文实词释义及翻译方法
初中文言文实词释义及翻译方法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常用实词及翻译方法

一.常用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1. 安

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 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 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 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 道

(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6. 当

(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 方

(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4)将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 国

(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国都,京城。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5)地势。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9. 会

(1)适逢。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3)汇集。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4)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 会当凌绝顶(《望岳》)

10. 见

(1)看见。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 见渔人(《桃花源记》)

(2)拜见。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3)接见。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4)了解。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5)认识。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6)引见。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1. 将

(1)将要。例:将以攻宋(《公输》)/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2)带兵。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带兵的人,将领。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带领。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5)扶持。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6)拿。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7)和,与,同。例: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

12. 尽

(1)全部取得。例:利尽南海(《隆中对》)

(2)尽兴。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3)尽头,到头。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4)穷尽。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5)完,没有了。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13. 文

(1)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3) 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伤仲永》)

(4) 刺花纹,画着文采。例:皆披发文身(《观潮》)

14. 知

(1) 知道。例: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2) 同"智" ,聪明,智慧。例: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3) 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学而》)

(4) 明白,懂得。例:不可谓知类(《公输》)

(5) 识别,认识。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6) 觉得,感觉。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二.文言文翻译步骤

1. 找到要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在前和在后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其说的方向和范围。

2. 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翻译原则:

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从这几方面去做。

1. 字字要落实,不可能遗漏。

2. 代词要置换,不可有含糊。

3. 活用应译清,不可无对应。

4. 句式要细辨,不可无交代。

二、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三、对于词的基本意义(不是特定语境的)只要用现代汉语的词语组合

方法疏通即可。

四、对于词的特定含义,要对照语境落实关键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一定要明白对实词是作合情合理的引申,所以推敲要反复仔细考虑语境。要注意瞻前顾后,联系前后文作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

五、要重视语意的合理搭配和对应关系。它能帮助我们理解某些难以确定的词的含义。

六、表述要连贯完整,省略成分要补充。文言文翻译歌决:熟读全文,领会文意; 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 单音词语,双音换替。国年官地,保留不译; 遇有省略,补充词语。调整词序,删去无义; 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 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 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1. 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

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十镒,以为马食。淳于髡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2. 庄宗好田猎。猎于中牟,践民田。①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斥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

擒至马前,责之曰:②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耶?奈何纵民稼穡,以供赋税?③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④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倡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五代史伶官传》)

3. 陈宠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向交游,以不肯视事为高。宠常非之,独勤心物务,数为昱陈当世便宜。陈宠经常批评这种现象,(他自己)独自努力专心于工作事务,多次向司徒鲍昱陈说当前社会上应解决的问题。)

4.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呜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辈的头目罢了,哪里说得上得士不得士呢!

5.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地名)封人(官名,春秋时掌典守封疆)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如果)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韩非子》)翻译:管仲束缚,是意念被动句,管仲被捆缚着。自鲁之齐之,往。从鲁国到齐国去。道而饥渴,名词道,活用动词,走在路上。意谓管仲走在路上又饥又渴。绮乌封人跪而食之。而表修饰连词。食(s》之,使之食,给他吃。这句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