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孝道观及其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论语》中孝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教育意义

《论语》中孝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教育意义

《论语》中孝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教育意义《论语》中“孝”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行为上的“能养”,心理上的“敬重”,“服其劳”时的容色,社会关系层面的“亲仁”、“泛爱众”。

学习和借鉴《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道观教育,对培养其正确的孝道观;提高他们的自身修养,健全人格;培养感恩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论语》中的孝道思想(一)行为上的“能养”,心理上的“敬重”《论语》里关于孝的思想内涵丰富,孔子对此进行了系统地阐述,首先,要做物质上赡养父母,让父母衣食无忧,这是孝顺父母最基本的要求,即孔子所谓的“能养”,但“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可以看出,仅在物质上满足父母的要求,还不能说是尽了孝道,如果没有孝敬之心,那么物质上的赡养和动物之间的能养一样,人异于禽兽之别,就在于不停留于物质层面的供养,还有精神层面的关心和敬重。

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孝顺父母,不仅要让父母吃饱穿暖,衣食无忧,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要关心、敬重父母,《孝经》中也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这也足以说明孝顺父母的最高境界是敬重父母,而“能养”只是孝顺父母最基本的要求。

因此,只有做到了行为上的“能养”和心理上的“敬重”,才能让父母身心愉悦,这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

(二)服“其劳”时,脸上有容色有人说好吃好喝地侍奉父母,任父母差遣,帮父母干活就是孝顺父母了,但如果我们在供父母差遣时不是心甘情愿的,满脸愁容甚至怒色,脸色难看,这也不能称之为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可见,真正的孝不仅仅是在物质上或者体力上照顾父母,更重要的是在长辈面前要有愉悦的表情、好看的脸色。

但实际上子女在父母面前长期保持愉悦的容色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当子女和父母的需要发生冲突的时候,就容易“色难”,因此,只有对父母有深爱有敬重之心的人才会长久地在父母面前有愉悦的容色,正如《礼记·祭义》所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论语孝现实意义

论语孝现实意义

论语孝现实意义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一条道德,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孝道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孝道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孝敬父母是我们作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塑造个人品德的重要基石。

孝顺父母是一种道义和情感的体现,通过尊重、关心和照顾父母,不仅能够培养我们的责任感和情感表达能力,更能够增强我们的家庭意识和忍耐力。

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他们奉养我们长大,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他们的辛劳和付出,并且要通过孝敬父母的行为来回报他们。

对于个人而言,孝道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增强自己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交往能力,从而实现个人的健康成长。

其次,孝道对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孝道是维系家庭和谐的纽带。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冲击,家庭关系愈发复杂和脆弱。

因此,传统的孝道价值观对于稳定和团结家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传承和弘扬孝道,我们可以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责任感和尊重,加强家庭内部的沟通和理解,进一步巩固家庭的稳定和凝聚力。

同时,在社会层面上,孝道也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按照孝道的理念,我们应该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并且乐于助人。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履行孝道的义务,那么社会将变得更加和睦,每个人的生活也会更加美好。

另外,传统的孝道价值观对于社会进步和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孝道并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更是一种对长辈、对社会的尊重和回报。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交网络的发展、价值观的多元化和个人主义的兴起,我们很容易忽略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

面对这样的挑战,孝道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思考道德的本质和社会责任的意义。

孝道强调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依存关系,通过孝敬父母,我们可以学习到怎样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并且懂得如何回报社会。

论语中孝的解读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孝的解读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孝的解读及其现实意义
1. 论语中对于孝的解读可以概括为尊重父母、恭敬敬慎、诚心敬仰的态度。

这体现了传统道德观念中“孝敬父母”的核心思想。

2. 孝道被视为社会和家庭稳定的基石,论语强调孝敬父母的意义在于维护家庭的和谐,传承家族的价值观。

3. 现实意义上,孝道的实践不仅在于照顾父母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关注父母的内心需求、陪伴他们迎接晚年生活的挑战。

4. 孝道的核心是“孝”,而不仅仅是“体物”或者“顺从”,在现代社会中,孝可以表现为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提供情感支持以及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策。

5.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多样的压力,而孝道可以作为一个提醒我们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家庭价值观念的方式。

6. 孝道的实践不仅限于父母,也包括对于长辈、祖辈以及其他亲属的尊重和照顾。

这可以在社会中培养起相互尊重和关爱的氛围。

7. 孝道在社会中除了个人层面的具体行为外,也可以在法律和伦理层面得到体现和支持。

国家法律制度中对于养老保障、家庭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规定,间接推动了孝道的实践。

8. 在职场上,孝道思想可以推动尊重上级、服从领导的态度,实现良好的工作人际关系与合作精神。

9. 孝道的实践有助于培养个人的责任感、爱心和人文精神,从而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与发展。

10. 通过传承孝道的思想和实践,可以培养下一代对于家庭价值观的认同,让孝道精神得以延续,并在未来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探究《论语》中“孝”的驱动力及其现实意义

探究《论语》中“孝”的驱动力及其现实意义

探究《论语》中“孝”的驱动力及其现实意义目录一、内容概览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3)二、文献综述 (4)2.1 “孝”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5)2.2 《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 (6)2.3 国内外关于“孝”的研究现状 (7)三、孝的驱动力分析 (8)3.1 哲学视角下的孝道 (9)3.2 心理学视角下的孝道 (10)3.3 社会学视角下的孝道 (11)四、孝的现代意义 (12)4.1 个人层面 (13)4.2 家庭层面 (15)4.3 社会层面 (16)五、结论与建议 (17)5.1 研究结论 (18)5.2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建议 (20)一、内容概览本文旨在探究《论语》中“孝”的驱动力及其现实意义。

文章将首先概述《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对古代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其中关于“孝”的思想的重要性。

将深入探讨“孝”在《论语》中的内涵及其背后的驱动力,包括家庭观念、社会伦理、道德准则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探讨如何借鉴古人的智慧,以“孝”为核心价值观,推动家庭和谐、社会进步和道德建设。

文章还将结合现实案例,分析现代社会中如何实践孝道,以及孝道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文章将总结全文观点,强调“孝”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及其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探究《论语》中“孝”的驱动力及其现实意义,旨在引导人们深入理解儒家孝道精神,并促进其在现代社会的有效应用。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当今社会,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中“孝”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孝”,不仅是一种家庭伦理,更是社会和谐、国泰民安的基石。

深入探究《论语》中“孝”的驱动力及其现实意义,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治国理念。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学生们记录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论语》对孝这一道德伦理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本文将从孝的内涵、孔子的孝心理念以及孔子对孝的具体要求等方面对《论语》中的孝进行浅析。

首先要明确,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基石。

《论语》中孝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对父母的尊重和孝顺方面。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孝道的重要性,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是尊重亲属关系的基本准则。

他认为孝必须从家庭开始,尊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同时也是修身养性的起点。

孔子的孝心理念体现在他的言行和思想中。

《论语》中有一篇章节名为《学而时习之》,其中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就表达了孔子的父母之孝。

孔子认为,即使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父母的关怀和尊重,不能远离父母而游学。

这体现了孔子对亲情和家庭的看重,他认为孝是一种基本的道德素养,必须时时刻刻贯彻在学习和生活中。

在具体要求方面,《论语》中有一篇章节名为《为政》,其中孔子提到了一个关于孝的故事。

孔子的一位学生曾经问道:“君子之孝也,父母劳而不告,何以为孝?”孔子回答道:“父母劳而不告,何以为孝?父母饿而不食,何以为孝?”这段对话表明了孔子对孝的要求。

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尊重父母,更应该照顾和关心父母的生活需求。

孝是一种具体行动,不仅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并且主动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

《论语》中还有许多关于孝的言论和故事,如孔子告诫学生要尽孝,不忘父母的教诲;孔子的弟子子路坚持孝养父母,感动了孔子等等。

这些故事和言论都表明了孔子对孝的重视和要求。

《论语》中对孝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其中包括孝的内涵、孔子的孝心理念以及孔子对孝的具体要求等内容。

《论语》强调孝是尊重父母、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和生活需求的基本道德准则,并将孝作为修身养性的起点。

通过对《论语》中孝的浅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孝的价值与精神。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孝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关爱和孝敬。

在《论语》中,孔子也强调了孝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孝的内涵包括有尊重、关爱、孝顺和感恩四个方面。

首先,孝就是要尊重父母。

孩子在尊重父母时,不仅仅是要言听计从,还应该要从心底尊敬父母。

如《论语·卫灵公》中所说:“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强调的就是要尊重父母的意见,即便他们不同意自己的想法,也要尊重他们,不要背离他们的意愿,这才是真正的尊重。

尊重父母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我们孝敬父母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次,孝要关爱。

孝顺的表现之一就是要关爱父母。

在孔子的《论语》中,子如聚教授弟子说:“有父母则孝,有兄则友,有子则敬。

”这说明我们孝敬父母不只要言语上尊重,还要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得好,细心关怀他们。

孝顺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同时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常规。

我们应该经常问询他们身体和感受,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

同样重要的是,孝也包括孝顺。

孝顺意味着尊敬父母的想法和要求。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上说道:“善居室,勿善其私;能居室,勿好其小;尊爱人,勿贵其货。

”孝顺是学习尊重父母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为人所推乱。

在面对父母的要求时,尤其是他们在年老体弱时,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并遵从他们的意愿。

最后,感恩是孝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感恩是表现孝心最纯正的态度,应该始终为孝心的内容与目的。

在《论语·季氏》中,孔子提出了这个观点:“既受其恩,又弗能艰,乃敬之。

”孝道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始终不忘感恩,一言以蔽之,即感恩之心。

总之,《论语》中的孝道,就是要尊老爱幼,诚挚关怀,顺从尊重,诚恳感恩,体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奉献和忠诚,强调亲情的平衡和和谐。

这种孝道并不是简单的道德规范,而是需要孝子共同实践和传承的家庭责任。

浅谈《论语》的孝道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论语》的孝道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论语》的孝道文化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美德,在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中不断丰富并赋予新的内容。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论语》;孝道;价值;道德;教育;意义最近笔者看了一篇文章:有几位大学生做了一项调查,调查当今居民家庭成员隔代人之间的表情及脸色变化,结果是91%的老人见到儿孙时表情愉悦面带微笑,而儿孙见到长辈时只有13%能笑脸相迎。

虽然这些数字不一定十分严谨,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一个严峻的家庭与社会问题。

这项调查源于孔子有关“色难”的论述。

当年,孔子在谈到孝道时就哀叹过“色难”,指责子孙们对老人们孝心不足,脸色难看。

哪曾想,几千年过去了,晚辈对长辈依然“色难”,且有加重的趋势!读后感受颇深,孔子讲求孝道,使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们却在逐渐忘却,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因此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孝文化,让每个人都明白“孝道”是做人之根本。

1 《论语》中的孝道观“孝道”是《论语》中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要求子女应对父母尽到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的义务。

《论语》中提及孝的观点有十几条贯穿于始终,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孝的内容及如何行孝的问题。

1.1 孝而有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尽孝道,首先得赡养父母,给父母吃饱穿暖,但这还不是孝,对父母还要有恭敬之心,否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

因此,尽孝必以敬,顺亲心而不违其意,要从内心里敬重、敬仰、敬畏父母。

1.2 孝而无怨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告诉我们要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把最好的奉献给父母,始终如一,不可因时间、情绪、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徒言行的文字。

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美德,也是《论语》中频繁讨论的话题之一。

本文将从孝的概念、孝的表现形式和孝的价值等方面浅析《论语》中的孝。

一、孝的概念在孔子看来,孝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论语·述而篇》中有一段话:“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段话直接表明了孔子对孝的定义,即孝是指对父母尽心尽力的敬爱和照顾,以及对兄弟姐妹的友善和关爱。

孔子还提到了一些孝的基本表现形式,如谨守信用、广泛关爱他人、尊重做人的道德规范等。

二、孝的表现形式《论语》中对于孝有许多具体的表现形式的描述和教导。

首先是尊敬父母。

《论语·学而篇》中有一段话:“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无违”的意思是指对父母的话语和命令要无条件地遵守,丝毫不得违背。

这充分说明了孔子对于孝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

其次是周全父母的照顾。

《论语·冉有篇》中有一段话:“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段话是说孔子指导学生们在父母在世时,应该多陪伴在身边,不要远离。

如果要离开,也要告诉他们去向,并且要有明确的目的地和打算,不要随意游荡。

再有是手段得当地从事养育。

《论语·为政篇》中有一段话:“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这段话是指孔子对于自己和回文子的交流,虽然日夜不间断,但从未对回文子动过愚昧的念头。

这说明了孔子对于孝的要求不仅仅是对父母的爱,还包括对人才的培养。

三、孝的价值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价值。

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孔子强调孝道的重要性,是因为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孝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孝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孝是对父母的敬爱和照顾,在实践中也包括对其他长辈和亲人的尊重和关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孝道观及其现实意义【摘要】自古以来,“孝”即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经典《论语》更是将“孝”提升到道德的最高境界——“仁之本”的高度。

本文阐述了《论语》中孔子的孝道观:仁是孝的本质,礼是孝的核心,并探究其对当前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论语》孝道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5-0029-022008年《杂文报》10月刊登了一组主要针对当今居民家庭成员隔代人之间的表情以及脸色变化的调查数据。

该调查一共调查了100位老人对后辈儿孙及100位后辈儿孙对长辈的表情及脸色。

调查显示,有100位老人见到后辈儿孙时,有91人表情愉悦,面带微笑;有5人显得很平静;有4人面带期待与希冀。

而100位儿孙遇见长辈时,有46人板着面孔,显着冷淡,脸色难看;有41人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只有13人笑脸相迎,嘘寒问暖,情谊融融。

这项调查让人想起《论语》中孔子关于“色难”的看法: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子女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

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子女孝的态度很重要,要竭力做到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

几千年过去了,晚辈对长辈依然“色难”且有加重的趋势,有必要从经典中对孝道做一番回顾,以启发当前。

一孝的本质与核心在春秋时代人们的心中,父母和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国语》中说:“民生于三,而事之如一。

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

非父不生,非食不养,非教不知。

”没有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和君主的恩赐,我们是无法生存的。

因此我们要感恩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师长的教诲,感恩于君主的恩赐,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尽孝、尽忠、重言诺。

儒家学说的显著特点就是注重家庭和伦理,夫妻、父子、君臣、朋友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

《论语》中共有十九处谈及孝,在开篇——《学而》中开门见山地明确了孝的本质: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若其人是一个孝弟之人,而会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

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乱的,就更不会有了。

君子专力在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

孝悌应该是仁道的根本吧?”仁是孔子提倡的道德的最高境界,将孝看做是仁的根本,可见,若连孝都做不到,又谈何仁?孝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行为规范,《论语》中反复强调这一点。

如: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从在家到出外再到社会实践,孔子将人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而父母和兄弟是人最先要面对的也是最基本的一个生活圈,孝悌是为人的基础。

当一个人身处社会,怎样才能被称为“士”?孔子与子贡有如下对话: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

”在论及士的标准时,孔子也是将孝悌作为基本准则。

礼和仁是孔子学说两大核心。

礼着重于对上古文化传统的继承,却又并不拘守礼制的某些形式而有所修正;仁主要是孔子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依据礼乐文化传统所做的理论创造。

孝悌是仁的基本要求,孝的本质在于仁。

仁是孔子孝道的本质,而孝的核心在于礼。

《论语》中有: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

”不久,樊迟替孔子赶车子,孔子便告诉他:“孟孙问我孝道,我答复说,不要违背礼节。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孔子认为人们在对父母尽孝时,无论父母在世与否都要遵从礼节,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

礼是孝的核心内容。

二如何尽孝围绕着“礼”这个核心,《论语》中有关于尽孝的行为准则的论述。

孝而有敬。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便行了。

对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样去分别呢?”其实现在中国,虽然每个人都懂得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其中的含义,赡养父母不是简简单单让父母吃饱穿暖,而是在赡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颗尊敬之心,时刻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孔子将赡养最后落在一个敬字上,是要求这种赡养发自内心,而不是表面繁荣。

敬是子女发自内心深处对父母尊敬的情感。

孝而诚心。

回到开篇的“色难”,孝反映出子女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情的一种回馈,也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的精神基础。

将孝落实到行动上,孔子说和颜悦色最难。

有劳累的事情晚辈先做;有精美的食品,长辈先用,这就是孝吗?恐怕还不够。

对待父母要坚持和颜悦色才是真正的孝。

很多父母虽然老有所养,但仍旧寂寞痛苦,因为活着毕竟不仅仅是吃饭穿衣,尤其是当父母年老体衰、疾病缠身之时更是考验孝心的时刻,是和颜悦色、表情柔顺地侍奉父母还是满面怒气、怨声载道?有时精神上的赡养比物质上的赡养更为重要,要将二者兼顾,怪不得孔子也说孝的色难。

劳而无怨。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先生说:“子女侍奉父母,若父母有过当委婉而谏,把自己的志意表达了,若父母不听从,还当照常恭敬,不要违逆,且看机会再劝谏,虽如此般操心忧劳也不对父母产生怨恨。

”从敬到无怨,当今有人认为这种“不违”、“不怨”为愚孝,并大加批判。

据《孔子家语》载,有一次,曾点叫曾参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

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曾参。

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

当曾参苏醒后,立即退到一边“鼓琴而歌”,以此告诉父亲,作为儿子的他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愤愤不平。

孔子知道此事后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 曾参说:“参罪大矣!”由此可见,孔子在这里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是要求子女服从父母,但绝不是一味盲从,而要加以鉴别,当父母有不义、违礼的言行时,子女应尽力加以劝阻,愚孝不是真正的孝。

孝而无忧。

孝顺父母,必定不会让父母过于为自己担心。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时,不作远行。

若不得已有远行,也该有一定的方位。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让你的父母只忧虑你的疾病。

”其言下之意是不忧虑其他(更重大)的方面,而生病有时是不可抗的。

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大,职场上打拼一天后回到家里看到父母,忘掉工作上的事情,尽力把愉悦高兴的表情挂在脸上,而不是烦躁郁闷、大吐苦水,让父母为你的心情好坏而操心。

一句话,让父母省心就是最大的孝。

三再倡孝道的现实意义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孝道虽是产生于我国宗法制度下,维护小农经济的一种意识形态,但由于它在维系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积极意义,时至今日仍有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2010年7月13日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到1899万,今后每年以100万速度增加,“十二五”期间将超过2600万。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指出,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在此形势下,再倡孝道具有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首先,力行孝道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

人是社会的主体,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构建和谐社会、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并调动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提高个人修养。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是人内心一种真诚的信念,而孝是仁的根本和基础。

人世最大的恩情就是父母的养育,不忘本源,感恩报答是人生最基本的德行。

孝是真诚无私的爱和至诚无伪的敬,把这对父母的爱和敬扩展开来就是博爱和广敬。

“孝”是一切德行的前提,是良好修养的一种最佳体现,也是加强个人修养的最基本要求。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生活如何变迁,儿女对父母行孝都不会成为落后于时代的东西,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天然情感诉求。

其次,倡导孝道有利于家庭和谐。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亲情是社会的纽带,只要每个家庭和谐了,社会和谐就有了基础。

尽管和谐家庭只表现为家庭内部关系的和谐程度,但是它体现的仍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物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

和谐的家庭指各个家庭成员各尽自己的道德义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集中在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关系上。

孝是家庭内部双向流动的爱,做父母的对子女足够的关心爱护,子女对父母要养、要敬。

孝道强调孝敬、孝顺,时代发展至今,虽然对于孝顺中的“顺”,人们认为顺的前提是不应盲目顺从,但孝的基本内涵没有改变。

孝而有敬、诚心尽孝、孝而无怨、让父母省心养老,这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稳固。

当前家庭和谐建设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得老人赡养问题成为当代家庭矛盾的焦点。

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仍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这不仅是我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模式,也是我国的国力和国情所决定的,在国家的保障制度健全之前,老人的养老重担只能由子女扛起。

在新时代重新强调孝道,对于维护好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家庭亲密和谐、温馨幸福。

最后,倡导孝道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无论在任何社会,如果对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不关心、不赡养,都势必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对于老年人的尊重与爱护,既可以说是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美德,更应该成为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我国老龄化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倡导孝道目的之一就是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调节人际关系,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

孝是爱国心的根源和动力,是民族团结、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对于当代社会文明建设,发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兴中华均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2]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5~7、33、102、103[3]全国老年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2010-07-13/ 2010-08-15〔责任编辑:王以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