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作文主题——记住乡愁

7、我们各种习气中再没有一种象克服骄傲那麽难的了。虽极力藏匿它,克服它,消灭它,但无论如何,它在不知不觉之间,仍旧显露。——富兰克林

8、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9、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10、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11、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2019年作文热点素材

呼唤融入乡愁的传统文化教育乡愁教育是特殊的传统文化教育

在当代,乡愁折射出亿万游子现实困境的心理慰藉。在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的时代,亿万被冠以农民工身份的农家子弟背井离乡,各地谋生,是乡愁在民间催生的社会共境。当代农民工为中国引领世界经济创造出巨大的财富,而这个群体遭遇了诸多社会歧视和不公。无疑地,曾经的家乡记忆、尚存的家园气息给他们提供了工作的动力、生活的勇气和心理的慰藉。同样的,80后一代打拼的知识人,面对压力山大的现实困境,亦有乡愁的浩叹。

可以说,乡愁本质上是文化自觉、文化反思行为。人皆可以乡愁,然而乡愁不能够仅仅限于奶奶的豆瓣酱、爷爷的木匠箱、塘边的皂角树、故乡的油菜花。乡愁的质量决定着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度和高度。

乡愁的传统文化特征,成为乡愁教育开展的前提。乡愁教育是特殊的民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说明的是,乡愁教育不等于“乡愁”加“教育”,不等于乡土教育,也不单纯等于传统文化教育。乡愁教育,旨在恢复民间文化记忆,昭示文化共同体不违初心,不忘初心,温情家国,敬重传统,共创未来的教育。乡愁教育是既新且旧的教育。它是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化传统时代的教育新产品,又是文化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创新发展共建未来的教育旧使命。

乡愁教育的层面及实施

文化心理层面,乡愁教育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民族的共同记忆的叙事、传衍、记忆、弘扬,对于克服自觉的或不自觉的历史虚无主义具有直接的针对性,长善救失功能明显。教育内容层面,乡愁教育通过文化遗产教育、国情教育、民俗教育、乡土教育等方式进行,形成相应的教材、课程、案例、题材、领域,发掘和凝聚乡愁教育研究方向。在职业教育、培训层面,乡愁教育对于民间工匠精神、民间科技技艺、民间生活经验等总结与传承,在保护民间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大有可为。

乡愁教育的目的,在于唤起民族文化传统的整体记忆和个人文化传承,抗拒集体无意识遗忘,为中华民族保留文化基因。因此,乡愁教育应该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形成乡愁教育的课程体系、学科体系,构建乡愁教育价值体系、知识体系、技术体系。

凡是乡愁所在,即是乡愁教育的内容。首先,乡愁的物质化载体,是乡愁教育的依据。乡愁主要是指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所以,乡愁所指包括家乡的山林、溪流、田野、菜园、特产、村落、集市、庙宇、祠堂、牌坊、学校、书院、古井、古桥、墓地等,又包括家乡菜肴、小喫、民俗、节令、方言、传说等等。家乡亲邻、乡贤、名流、匠人、奇人、奇异风景,等等,都是乡愁教育的活教材。家乡精英、名流的传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些才是历史教育的宝贵教材。

乡愁教育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路径。读经,即阅读以儒学为主根的中国文化经典,包括传统儒学教育的蒙学教材,是最低成本且富有活力的乡愁教育。写字,是中国文化传统教育的基础训练。写好汉字,是中国文化人的基本功,客观上有利于传统文化文脉的延续。作画,不仅是文人画,尤其是民间绚丽多彩的绘画技法、工艺、流派、风格的学习、传授、广大、创新,是乡愁教育的非常接地气的领域。与之相关的还有剪纸、面具工艺,以至民间戏曲彩绘、服饰的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够将乡愁教育带入多元化境地。中华传统武术是健体、自卫和养身的重要领域,也是乡愁教育的当然组成。

乡愁教育更是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中国文化传统之天地正气价值观的倡导与弘扬,对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探索外部世界和内在精神的彰显与复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仍然是乡愁教育保持生命力的旧途径和新法门。读万卷书,当然要读今人对于传统的许多研究成果,更要以注重第一手资料的治学精神多读中国幅员辽阔进而丰富灿烂的地方志,家族宗族谱牒,碑刻,墓铭,庙宇祠堂修缮记录,匾额,郡望门第堂号,坊记,方言,俚语,民谚,等等。乡愁教育意义上的行万里路,更强调结合学业、研究走访古村、古街、古城、古巷、古桥、古庙、古井、祠堂、摩崖石刻、名山大川,在乡间疾走,到河边捡石子,拜访乡贤、隐士,品尝风味小喫,等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乡愁教育,本质上是落实中国文化的知行合一为己之学的学统——为学之道的传统。

乡愁教育呼唤人们珍惜传统节日假期,与家人、长者、贤者相聚、交流;清明节祭祖;重阳节敬老;善待家中老人;常怀感恩之心。

【相关时评】

让我们记得住乡愁

艾斐

西安市的城墙和平遥县的城墙早已是蜚声中外的文明古迹了,每天来参观的中外游人络绎不绝。然而像这样的城墙并非两地独有,当年很多城市都有这样的城墙,但多在城市改造中被拆了。即便在西安、在平遥,当年也是费了很大周折才保住城墙的。曾有一位外国专家对某地的旧城改造这样感慨:“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也不会有。”

问题的焦点正在这里。这些年,许多地方为了新建大家“都会有”的高楼大厦,而拆掉了别人“永远也不会有”的古村落、古街巷、古建筑,甚至是古文物。在一些城市的快速膨胀中,历史遗存和文化根脉正在以同样的速度衰减着、消失着。而城市的发展,则是越来越趋于商业化和同质化,在“拆旧城,建新城”成为一种风潮、一种时尚的背景下,拆掉“真文物”、建造“假古董”的现象屡有发生。特别是在政绩焦虑、利益冲动和追求形式的促使之下,许多地方的高楼林立,往往就是以割断文脉和弃置乡愁作为代价的。

人,一旦生在什么地方、长在什么地方,那地方的山水草木、人文地理、村闾小巷、乡俗民情,便会像盐渍刀斫一样深深地渗透在他的心窝里,镌刻在他的记忆中,使他一生

一世都会与之结下浓得化不开的乡情,时时刻刻都在怀念着、向往着、追忆着,每每使心中充满温馨,使生活洋溢喜悦。这就是乡愁。然而,当乡愁赖以生发和寄托的古老村落、历史街巷、传统民居、自然山水等不复存在,人们的乡愁就会失去倚靠和源头,随之而来的,便是故土情怀的失落与泯灭。因为恋土情结是人们与生俱有的一种本能。

“乡音亘古今,乡愁暖人心;走遍天涯路,最是乡情深。”乡愁是一种故土情结,是一种人文情怀,是一种社会情缘,是一种精神情韵。而在长期的社会迁延与情感沉积中,乡愁更是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传统元素与精神基因,成为民族情感的依凭与精神家园的归附。当身处台湾的诗人余光中从心中咏出:“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时,作为中华儿女,谁又能不感同身受,心潮骤起呢?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的这些内容,让很多人眼前一亮、心绪难平,它说出的正是人们对乡土气韵、桑梓情怀和历史记忆的依恋与渴望,为的就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把历史和人文作为不可或缺的必备要素而纳入其中,以确保人们能带着传统进入现代,而绝非是怀着暌隔历史与斩断乡愁的遗憾而入住水泥森林。

乡愁,就是家国情怀,就是文脉延亘,就是精神归属。记得住乡愁,即有心安处。

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盛玉雷

最近,一组数据让人惊心: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则列出了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可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抢救者感慨:“我们走进许多美丽的村子,有老树、山庙、石板房,但是没有人。”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在云南古生村,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当地白族民居的庭院“记得住乡愁”,指出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在湖北峒山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一道,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地名要让人记得住乡愁

早上在“威尼斯”起床,中午到“维也纳”办事,晚上在“曼哈顿”吃饭逛街,不出城也能“周游世界”……最近,《半月谈》记者梳理发现,尽管我国多次提出要清理规范洋地名,但受经济利益驱使、迎合崇洋心态等影响,承载着中国地域文化、城市文化的地名依然不断遭受洋风侵袭。

地名是“城市的脸,市民的眼”,其中饱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着居民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洋地名入侵,看起来很“潮”,实则东施效颦,经不起推敲。有媒体曾随机选取全国12座城市240个小区,发现1/5的小区在命名的时候,都含有外国的信息。明明是中国的建筑,与异域风情毫不相干,却硬要冠上什么加州水岸、普罗旺斯等洋名,用意何在呢?其实洋名风气大部分是从小区而起,一提到浪漫,言必称“巴黎”,想宣称时尚,就缀上“纽约”,甚至建筑本身也大搞欧美风,才能让自己看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应该说,这里面存在商业炒作的成分,但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可借鉴可使用的元素更多,一些开发商滥用洋地名,实则是缺乏文化自信,价值观混乱的表现。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取地名的方式值得反思。比如地名雷同、缺乏特色,很多城市都有解放路、人民路、花园路,甚至用一二三四这样的数字简单命名。这样的方式也许便于管理,但未免有些千篇一律。相形之下,许多保有历史含义的命名,譬如北京的王府井、南京的乌衣巷、重庆的打铜街等,不仅识别度高,也别有韵味。还有就是,一些地方存在

随意改名的现象,特别是随着行政区域的调整,为了表示是新地名,或者为了扩大影响,故意将专名更换。有统计称,近30年时间里大约6万个乡镇名字和40万个村名被弃用。这样的方式,对个人和社会而言都有割断历史的危险,等到以后想要恢复古地名,大众往往又不知其所以然了。其反映的是,一些地方没有意识到地名是历史的宝贵遗产,从内心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体认。

地名并非一个枯燥的名称,而是代表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刻度,存在历史、文化、社会、民族等多方面的意义。随手举例,提起荆州,人们会想起三国故事;谈及西安案板街,就让人梦回唐朝;说起绍兴,人们马上指出是鲁迅故乡。这说明,地名从来不是空荡荡的概念,它和当地气候风俗、经济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让人们有了身份认同,当我们问起“你是哪里人”,不仅是在询问地域籍贯,更是询问一种情感归属。现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地域归属感看似削弱了,然而对家乡有认同感的人,依然会大大方方展示自己的籍贯。这正是文化基因的力量。从维系市县乡村的感情,到建立对某省人的认同,到身为中国人感到自豪,这其中蕴含着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具体在地名上,也要继承好、发展好自身文化,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我国早在1986年就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并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近年来,很多地方逐渐开始建立地方管理规章制度体系,清理整治居民区、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可以说,越来越多人正在认识到保护地名文化的重要性。接下来,应在法律法规和部门联动层面上持续探索,推动建立提前介入机制和严格审验制度,多向专家要看法,多向百姓要意见,争取一个地名不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还要让人记得住乡愁、挂得住乡情。

【作文命题】

振兴乡村留住美丽记住乡愁

【话题解说】

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使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吸引了大部分的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昔日生机勃勃的乡村只剩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于是老人的养老、就医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安全、心理问题,扶贫问题,淳朴乡规民约的消逝、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的问题等层出不穷;工业的发展,尤其是重污染工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兴起,尤其是农药化肥的滥用,严重破坏了乡村曾经清新优美的环境,留下了满目疮痍的土地,也留下了许多因环境污染而患病的农民,还产出了许多残留着农药化肥的蔬菜、水果,于是环境保护问题、农

民医疗保险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接踵而至。如何让乡村青山不改、绿水长流,留住年轻人迈向城市的脚步,留住全社会的安全与幸福,是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需要攻克的的重要课题。

【立意角度】

1.乡村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2、城市诚精彩,亲人不可抛。

3、人生不该只有城市的霓虹,也应该有乡村的月光。

4、别让留守和空巢成为世袭的。

5、扶贫重在扶“志”,帮困重在传“技”。

6、让青山绿水永存,唤他乡游子回归。

7、淳朴的乡规民约魅力不减。

8、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慢慢消逝,国家、社会应重视,尤其是乡村的年轻一代应接过父辈们的接力棒,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经典论据】

1、工业给乡村留下的伤痛

六岁的王惠琴闻到的是焦油的气味,不过更危险的是她闻不到的无味气体,那是一种叫苯并比的强致癌物,超标九倍。离她的教室五十米的山坡上,是一个年产六十万吨的焦化厂,对面一百米的地方是两个化工厂,她从教室走回家的路上还要经过一个洗煤厂。不过,即使这么近,也看不清这些巨大的厂房,因为这里的能见度不到十米。

村里各条路上全是煤渣,路边庄稼地都被焦油染硬了,寸草不生。在只有焦黑的世界上,她的红棉袄是唯一的亮色。

被焦油污染的地没办法复垦了,每炼一吨土焦,几百公斤污染物,连着矸石、岩石、泥土,露天在河边堆着,白天冒烟,晚上蓝火蹿动,都是硫化氢。我们二〇〇六年见过五层楼高的堆积,有人走路累了在边上休息,睡过去,死了。——柴静《看见》之《山西,山西》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答复学生关于环境问题的提问

3、乡村振兴的意义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4、乡村振兴的具体目标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各地区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5、乡规民约的消逝

《白鹿原》透视出,曾经维护公序良俗、道德伦理的乡规民约,其威信力和影响力也在逐渐的衰败和消逝……那些曾经被乡民们熟悉的乡规民约成为了落寂的影子,不再被提及,不曾被打量。“乡规民约的消逝”仅仅是《白鹿原》这部宏大史实中的一隅,然而它给我们带来的警醒却不容小觑。面对农村熟人社会,法官不能总成为与社会远离以保持神秘感和威严性的“孤独的贵族”;法官在处理农村社会乡里乡亲之间关系时,光靠“坐堂问案”、机械的适用法律和分析证据规则是不行的,无法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或许,法官在坚持依法办事原则的基础上,运用乡规民约、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等易于群众接受的道理说服感化双方,更能让当事人心服口服。

——节选自网络文章《乡规民约之殇》

6、乡村食品安全堪忧

2018年“3.15”曝光的企业名单中山东枣庄康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假冒伪劣饮料,用一罐添加剂料汁兑出8000瓶核桃花生露,根本不含一点核桃和花生,“稳定剂、安赛蜜、阿斯巴甜、山梨酸钾、甜蜜素”等各种香料+两吨水+核桃香精=市场上热销的这款“核桃花生”;山东溢香园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莲子八宝粥中居然没有莲子。这些假冒伪劣饮料多半销往广大农村市场,并且广大农村市场上像这样的假冒伪劣饮料还用仿造名牌饮料的手段,例如将“六个核桃”仿造成“六个纯核桃”、“六禾核桃”、“六仐核桃”等,以一字之差和几乎完全相同的外观、包装、形象代言等来鱼目混珠,迷惑广大农村百姓的眼睛,严重危害他们的健康。

【佳作欣赏】

他们

2014年上海卷满分作文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农村不是食品安全的法外之地

南方网黄春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食品药品监管方式,用大数据提升监管效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全。希望相关部门落实好对食品药品监管方式的新要求,强化农村贫困地区食品安全监管,让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无处藏身。”3月11日,全国政协委员、周口市副市长张广东建议。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历来是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低、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加上监管力量薄弱,一些农村成了假货、劣货、过期货的集散地,不少山寨食品、过期食品堂而皇之地涌进农村小卖部,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当城市食品安全在公众关注下呈现出不断好转的迹象时,农村却正在成为问题食品的“卸货场”。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过期、变质食品普遍存在,有的甚至公然售卖假冒伪劣的食品,诸如此类现象,不一而足。

面对农村问题食品扎堆的现状,谁来保障农村“舌尖上的安全”?有人认为,是农村消费者质量意识淡薄才造成问题食品横行乡里。想想看,似乎有道理,农村人收入普遍偏低,买东西往往只看价格,问题食品正好“投其所好”,以低廉的价格赢得了农村消费者的信赖。这样的论点,似是而非。如果政府监管部门能把问题食品从源头上堵住、从流通上截住,农村消费者怎么会有机会买到问题食品?由此可见,问题食品扎堆农村的主要症结,并不在消费环节,而是在生产、流通环节,监管的空白和疲软才是问题的“罪魁祸首”。

在农村地区有众多小作坊式的食品加工点,它们大多条件简陋、卫生环境堪忧,既缺乏保障食品安全的生产标准,又没有足够的检测设备。而相应的小食品店也是星罗棋布,流动的食品小摊贩更是不计其数。面对这样一种复杂的局面,的确存在着监管难度,监管之手难以触及每一个角落。

但这显然不应当成为监管不力的理由,农村不是食品安全的法外之地。农村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与责任追究机制是否已经建立并得到了有效的执行?对农村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许可、销售许可、餐饮服务许可等各项许可证的发放与监管是否到位?对农村食品安全负有监管责任的政府部门是否认真履行了职责?部门之间是否建立了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协调机制,有没有形成监管合力?如果面对问题,一味地找客观理由,而不从职责职能上想办法,农村食品安全就永远无法好转。有关政府部门只有开动脑筋、“对症下药”,化被动检查为主动监管,想方设法创造有利于监管的条件,才能彰显政府的责任心。

别让农村成为食品安全的法外之地,道理谁都明白。要想让问题食品在短期内彻底远离农村,也不实际。从乱到治,需要一个过程。做好农村地区的食品“全链条”监管,工作量大、难度高,有关部门必须打出一套“组合拳”,推出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强化。要让问题食品在农村无处藏身,就必须着手强化监管环节、层层落实责任。筑牢农村市场的食品安全线,进而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问题。

乡村渐次消失(王克楠)

我所在的乡村——河坡老街即将被拆迁,因为她是个城中村。

真的拆迁了。她消失的时候,我也消失了。我在山区一个中学讲课,讲一个月。回来的时候,她已经消失了。我来到现场,街道消失了,磨盘消失了,老井被建筑垃圾填满了,到处是瓦砾和乌烟瘴气。这还是老街吗?是我梦回萦绕的河坡老街吗?红的茉莉花,绿的香椿树,高一声低一声的狗叫,老胡同里的神秘,青砖瓦房里的说古,一切的一切,真的消失了吗?

拆除老房子的那天,我在山区坐卧不宁。我与老房子、老街道有心理感应。晚上和搞建筑的弟弟通电话,他和许多老街坊在拆迁现场,用眼睛凭吊老街道、老房子的升天。弟弟说,拆迁是用机械化完成的,具有铁手的特殊拆迁机械,伸着二十几米长的胳膊,尖刀一般把尖利的爪子扎到老房子和老楼房的肌体,生生肢解了老房子的手脚,剖出了老房子的心肝肺。整个工地上灰烟弥漫,就如战场上硝烟弥漫,到处是杂乱的破碎的水泥和瓦砾,老房子在这样的进行曲里灵魂消散。老街坊们看着,看着,默然无声,参加过淮海战役的周大爷终于坚持不住了,心脏病发作,迅速喊来120,送到医院抢救。我多少有点庆幸自己没有在拆迁现场逗留,如果在的话,性情的我一定会嚎啕大哭的。

……

我小心地在老街的躯体上行走,轻轻地,每一处都是她的伤口。终于找到了东河胡同8号,我家曾经的老宅子。眼前的老宅子已经由立体变为平面了,碎砖盖着碎砖,瓦片连接着瓦片,躺在地上只有空空的轮廓。轮廓里再也找不到八仙桌的具体位置,找不到院子里棋台的位置。

要找,只能凭借想象。曾经实在的东西,现在只能借助想象才能完成有点悲凉。走着,陡然从碎瓦砾里露出一小块深蓝的东西,像是翡翠,也像是天空,定睛看竟然是家的门牌,是派出所当年叮叮当当钉到门头上的门牌。我如获至宝,把门牌捧在手心,小心地抹去上面的灰尘,她已经被碎砖砸得伤痕累累,我依然像是捧着自己的心脏,回到另外的出租房。

河坡老街,一条建村1000多年的老街道,一条有温度有弹性的街道。

这个街道里有住户100余户,本地的,西部或者东部县份到这里安家的都有。不管来自哪里,到了这里,就成了一家人。我们家的院子很大,院子里有槐树,槐树上有鸟窝。我家的北邻张大爷家的院子更大,他家的院子就是一个大菜园,白菜,萝卜,韭菜,西红柿,菠菜,茄子,冬季消停,夏季开花,应有尽有。他家的菜园就等于我家的后花园,只要想欣赏,打开后窗就可以。菜园子是蝴蝶的家,因此他家的院子是蝴蝶的王国,红色的,黑色的,黄色的,当然白色的居多。我家的堂屋的后窗很大,看着菜园的风景,有时傻傻的蝴蝶就会误飞进来。我小心地捏住它,再把它送出去。

张大爷家还有一口水井,井直径有两米多,井口滚圆,清水涟涟。井口上安置有水车,搅水车浇菜,哗啦啦,哗啦啦。水车的摇把是铁的,哐当当的响,是白昼河坡老街的田园音乐。当然,能与水车的声音比美的是沁河,沁河很乖巧,在别的地方走弯道,而到了河坡老街这一截是直道,因此,水利局的人的这里掏了一个涵洞,筑起了一座堤坝。有了河坝,河从上面漫过,激发水花,河水流到这个地段不唱歌简直无法通行。不知疲倦地昼夜唱歌,白日稍微模糊,晚上清晰动人。河流的歌打动了东风豫剧团的演员们,他们总是喜欢起五更,在河坝的这一带吊嗓子,啊……噫……非常有趣。

……

我觉得这条老街道是一棵大树,树杈上结满了各家各户。关门,是一户;开门,是一家。老街坊们平时做饭吃饭,不是在自己家,而是端着碗串门,或者蹲在自己家的门口吃,一边吃,一边大声地唠嗑。街道里有了大事,各家出代表坐到一起商议,抓阄表决,公平公正。如果遇到红白喜事或者是修房盖屋这样的大事,更是全街的大人小孩一起出动,有力出力,无力出钱,你帮一点,我帮一点,就把事情搞定了。

在人人自危的年代,老街坊们依然缓慢的按照原来的生活节奏生活,政治化风浪对这条街道影响很小。改革了,开放了,城市要发展,城中村要让路,改造城中村改造抵达这里时,遇到的“阻力”也最大。老街坊们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赔偿的金额上,而是放在回迁上,如果不回迁,就如断掉了他们生命的根。政府很是理解,把回迁的问题解决了,街坊们就把精力放在旧物保存上,想保留张大爷院子里的那口荡漾了几百年的井,想保留街道里唯一的一户秀才人家的门楼,想保留我家院子里上百年的老槐树。最后的结果,这些东西皆是因为“非文物”,老门楼和老槐树也不是什么名人故居,都不予以保留。

说实在的,对于我来说,我所想保留的是老街道里的诗意,虽然老街道没有复杂的风景,只有有太阳和月亮。白天,阳光在街筒子里串来串去;晚上,月光从窗户棱子里照进各家各户,用光泽滋润炕沿里的梦。老街坊们梦很悠长,很缓慢,影响了街道的生活节奏,慢条斯理地

走,不慌也不忙。街道外面的新鲜气息,常常不能直接影响老街道,总是拐几个弯,弱化了,滋润了,才能硬性到老街道的生活节奏。

至于什么是文物,什么是名人呢?我的理解是,文物就是凝聚了1000多年的人气寄托,名人,就是和谐了上千年的“场”。我表达的太抽象了,说服不过拆迁干部,只能按照他们说的办。

城市正在膨胀,乡村正在消失。我所在的城中村迟早是要消失的,只是我没有想到来的这样快。我所在的城市正在迫切需要现代化,需要通过整合房地产来刺激经济的发展。一切的行为和发展经济有关。在这个城市里行走,好多时候不敢转身,一转身,河流就被钢筋水泥盖住了;一转身,浑厚的乡村变成白花花的高楼群了。更不要说在许多电视小品里,乡村被贴上落后的标签,农民被打上落后愚昧的标记。

要进步,就必须有拆迁,我所在城市里的城中村一个个消失了,刘家场、郝庄、焦窑街、窦庄、建新街、沁河街……一个个村名从城市版图上消失了。……后来,我查了一下资料,据说整个河北省列入计划需要拆迁的城中村有634个,也就是说,634个村庄的村名将要从河北版图上消失。那么全国呢,到底有多少个村庄正在消失和即将消失呢?

……

面对一个个村庄的消失,我观察到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态度不同,20岁左右的年轻人喜欢单元楼里的方便,冬天不用受冷,夏天不用受热,四个季节变成一个季节,喜欢享受煤气和暖气的适宜生活。偏偏老年人不喜欢这个,我的一个本家姥爷是一个老秀才,他一个彻底的扎根派,他看着村里的鸟儿,看着井里的水还算清澈,过得特别滋润。坚决不离开村庄。他的枕头边放着《论语》《诗经》,不在这些缺乏现代化设施的老房子里,他就没有办法生活,整个搬迁的过程,我担心他老人家这关不好过,可是,他偏偏在搬迁前去世了,驾鹤西去,死得恰如其时。……

在村庄消失时,几乎是附加性地将月光下审美也一起带走了。霓虹灯营造出城市的繁荣和迷乱,无法代替原生态的月光。还有与星辰相依的山岚,还有白雾在田野里的舞蹈。夜境里的乡村即使孤独也让人踏实,而城市繁荣的深处却让人觉得很不踏实。由乡村和城市作为对比和对照,城市可以有一面镜子。乡村的消失,使得城市成为盲目发展的怪物。我由于工作的原因,走过南方和北方的许多城市,看到了相同的高楼,相同的建筑形式,相同的小区结构,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在北国,我很难无法分辨是在古老的城市还是在年轻的城市

乡村依次消失,我担心的不仅仅是乡村,担心的还有城市。

说到乡村,不能不说到庙会,庙会是属于乡村的风景和乡村的文化。并不是每个村庄都有庙会的,我所在河坡老街没有庙会,但是相邻的刘家场、郝庄都是有庙会的。

于是走亲串友的日子,更重要的还是烧香敬祖、祭祀先人。人类之所以文明,是因为继承了先人传下来的文化,对自己的先人由衷的崇敬。为了祭奠先人,每到庙会,村落里往往要集

资唱大戏,往往敛戏份子,戏份子敛到谁家,一般不会拒绝的。……戏台上演的是历史故事百态人生,戏台下是现今活生生的百姓生活,还有捏面人的、吹糖人的,卖糖葫芦的,祭奠的纸箔,各行营生,应有尽有。

看戏的人多,一张张脸随着剧情而生活不已,台下是人,树杈上是人,离戏台不远的房顶上也是人。锣鼓家伙一响,三里之外也听得到。这时,我实在无法想象如果把这样的大戏搬到单元楼该怎样唱,文化是分种类的,离土地近的文化只能在土地上才能滋润。城市的房前屋后,再没有了可爱的水果和植物的环绕,离开了绿色的包围和滋润,代之为呆板的千篇一律枯燥的墙,高而发呆的墙壁。在城市,因为缺乏植物陪伴,生命就变得枯燥了,睁开眼睛,当然知道该去拼搏了,但拼搏的结果怎样,自己并不知道。走在城市的夜晚,即使是万籁俱寂,也听不到夜虫的叽叽,听不到灵魂的声音。是的,灵魂缺少了宁静的夜晚,就缺少了反衬的镜子。

拆迁的风声很紧,河坡老街几个老人可能预感到这个街道即将消失,2008年庙会前一天,搞了一次全村落的大聚餐。这次聚餐被人称作百鸡宴,其实不止100只烧鸡;各家各户都要带两个烧熟的拿手菜,其实各家拿来的不止是两个,有三个,有四个,有五个的。桌子有从学校借的,也有各户的桌椅,各种大小不一盘子碟子……仿佛大家预感到这是拆迁前的最后一次会餐,聚餐组织的很用心,隆重而热烈。为了转移老街坊们的伤感之情,领头的还从剧团请了唢呐手助兴,街坊们有擅长说唱的,即兴表演,唱的,说的,聊的,比过节还红火。

大家敞开心扉说话,说这些年,说上一辈,说老祖宗怎样从山西洪洞县迁民来到这里,再没有矛盾,只有说不尽的无限感情。邻里之间过去有点小小磕碰的,都在这个晚上一笔勾销了。老街坊们的子女也有从外地赶回来的,说着外地的变化,说说平时没有说过的话,说着自己对这条1000多年老街道的感情。可是,谁也不提“拆迁”两个字,因为那两个字如地雷一般碰不得。,碰就要响,一碰就要伤悲,所以,偏偏不说那两个字。老街坊们一杯一杯的碰酒,彼此说着掏心窝的祝福;有的男人喝醉了,喝倒了,没有一个人哭的。我是一个诗人,常常多愁善感,但在这次街坊大聚会没有哭,留着清醒的头脑去思考过去和将来。

我想到我们的历史从农业文明里走出来的,想到乡村曾经是多少人的精神栖息地啊。小桥流水,小河潺潺,在河岸浣衣的妇女,冬日的白雪,夏天的蝉鸣,绿阴如盖,鸡叫狗吠,老死往来。四季分明的气候,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但是不无悲哀的是,看到美丽的景色正在变成人们的回忆,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蔓延着一个公认的经济现象:城市化建设正在加快步伐,城镇建设无限扩张,水泥钢筋的高层建筑疯狂的增长。城市覆盖农村,土地远离人生,祖祖辈辈留下的耕地越来越少。这一切仿佛是告诉人们,楼盖的越高,离现代化就越近,离人类文明越近。

大拆迁不仅仅是邯郸,不仅仅是河北,是一个全国性的经济现象。凡是古老的城市,太原、济南、郑州、南京、武汉、重庆……拆迁工作非常密集。拆迁是经济现象,拆迁更是文化现象,可惜做行政工作的同志往往在前者下功夫大,后者下功夫小或者是忽略不计了。城市的发展,必然要以消灭村庄为代价吗?据说,在两个最为稳定的现代国家,英国和美国,

乡村并没有随着现代化进程而隐退。我们在消灭城中村的时候,是不是也该为这些承载着百姓

灵魂的地方留下一点印记呢?比如留下一棵树,留下一块碑,留下一个亭子……让老人们拄着

拐杖看老街的时,有个去处;让灵魂升天的时,还能在遥远的天际看到曾经生活过的一方绿地。

放眼中国的城乡,不仅仅城中村在消失,更多纯粹的乡村也在消失。在整个的中国,乡村

正以所未有的速度从古老的土地上退隐。人的退隐还可以出山,乡村消失了,还能回来吗。乡

村的缺失,带来了相随的文化缺失。世界是多元的,人类的精神生活需要也是多元的,缺乏多元,就远离了成熟。城镇化需要发展,人们也需要人文关怀,真的是一个难以两全的难题,但

愿有更多的成熟的行政领导人能妥善处理这个课题。

诚以斯言,是以为记。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乡愁是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古人用诗寄乡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去年中秋前出炉了一份关于“乡愁”的地图,绘制者以某产品近年来中秋销售数据作为分析依据,依次列出中国各省乡愁排名。“中国乡愁地图”一出,便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甚至出现各地网友“互掐”的情况。有的认为“乡愁地图”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有的则质疑“大数据”能否勾画出“乡愁地图”以及“乡愁地图只是营销噱头”等等。

你怎么看待“中国乡愁地图”?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小思路】

材料中以“诗寄寓乡愁的民族情感”为先导,引入到对“乡愁地图”与“乡愁排名”的讨论。正方认为“乡愁地图”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反方认为“乡愁地图”不够客观,或者只是营销手段。构思的时候,一是要紧扣“乡愁”,二是要围绕对题目中有关“乡愁地图”的各方意见来进行点评、延伸、辩驳,或者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加以论述。所以只写“乡愁”的作文妥妥偏题。以下是一些参考观点与解析。

材料提供的写作角度:

1. “乡愁地图”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乡愁地图”利用现代技术,形象化传统精神与大众情感,是文化推陈出新的有力尝试,可以作为后来者的榜样。也可从正反面进行辩证论述。

2. 数据不能勾画“乡愁地图”:“乡愁地图”预设了企业的利益立场,这是它“出身”上的硬伤。其次,即使能用应节礼品的销量来进行大数据分析,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地域习惯的差异。因为“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很难进行有效的统计和分析。内在的情感不能单纯以外在的物质来表现和量度。

3. “乡愁地图”应该国际化:材料中的“地图”过于偏狭,忽略了庞大的海外华侨、华人群体,可以结合国家近年的海陆丝绸之路计划以及对外开放战略,回顾近现代史与海内外关系发展,从中选取素材并展开论述。

4. “乡愁地图”引发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在交通和通讯技术发达的今天,古今乡愁有何区别?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能不能体现在一张地图上?或者这张地图需不需要重新划界?可从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的角度进行考量,比如政策的不同、生产方式的变迁、城乡差异、农民工问题、人对自然的依赖程度、现代化的组织形式和人际关系等等。

【句子素材】

1. 箧中有帛仓有粟,岂向天涯走碌碌。——王建《行见月》

示例:“箧中有帛仓有粟,岂向天涯走碌碌。”原始人类逐水而居,王建笔下的古人为温饱奔走天涯。二十一世纪的今日中国,城市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数以亿计的人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进了拥挤的“围城”。现代中国乡愁地图,呈现以各大城市为核的向心结构。2018年,春运发送总量超29亿人次,是中国人口总数的两倍有余。我们可以感受的,是新闻报道里他们朴实无华的言语中满溢的思念之情,触不到的,是大时代的无奈与辛酸,也是人类为生存而远走的永恒孤独。

2. 我希望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完全要交由既成的市场去导向,尤其是与文化有关的事业和产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后王思渝评周原景区歪曲历史事实的不当宣传

示例:通过商业手段,我们可以盘活旧有的文化资源,这是在新时代弘扬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的有效方法。但是,这也仅仅只能充当一种手段,而不能成为其目的。文化的事业和产业,不能任意为商业宣传、营销服务,而是要尊重历史和现实,忠实于群众内心真实的情感需求。

3.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是复古拟古、不是故步自封、不是躲在书斋发思古之幽情,而是立足社会实践,让传统“活”在当下,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这就需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贴近现实生活,走进人们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人民日报《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事例素材】

故宫的“网红”之路

故宫,一座冰冷的历史博物馆,曾经的权力巅峰之地,通过一系列“接地气”的举动,拉近了与普通民众的距离。故宫与腾讯合作,设计了深受欢迎的“很忙”表情包,与手游《奇迹暖暖》《天天爱消除》联动,携手张亚东、方文山与易烊千玺打造流行主题曲。大胆地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故宫回应了新时代的审美需要,让古老的文化重焕新颜。

月饼从“天”到“地”

中秋将近,又到了一年一度吃饼送礼的时节。近年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以及群众消费意识渐趋理性,“天价月饼”潮流逐年衰退。取而代之的,是“接地气”的平价月饼,没有夸张的包装,也没有奢侈品的充塞。与此同时,市场上月饼品种更加丰富多样,有最大程度保留地方特色的鲜花饼、五仁月饼,也有现代化工艺和审美加成的冰淇淋月饼、造型月饼。摒弃浮夸、攀比之风,应节消费应该是一种仪式,无关价格和档次,只是为了表达对乡土、亲人的思念与感恩,以及对千年历史文化的追思与传承。

2018升级版乡愁地图

新快报报道,2018“乡愁地图”推出第二季,通过大数据技术捕捉网友思乡舆情数据,作为产品销量之外的另一标准,并以指数形式呈现。根据“2018乡愁地图”显示,广东以指数“99”高居榜首,浙江以指数“98”屈居第二,外出人口超过千万的安徽则以指数“93”排名第三。此次登上排行榜第一的广东,历来以海外华人华侨众多著称,是中国最大的侨乡和侨务大省。岭南人自古以来有念祖爱乡的传统,乡愁尤浓。上个周末,强台风“山竹”正面袭击广东,全国各地的广东人及海外华侨均为家乡牵挂。

莫以“地图”代乡愁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佳节到来的同时,游子们的乡愁也如约而至。值得注意大家的是一张迅速走红网络的“乡愁地图”。

“乡愁地图”走红的同时也不禁令人怀疑:如此一张“乡愁地图”真的能反映亿万游子们的乡愁吗?我认为不能。

首先,从现实情况来看,“乡愁地图”并不具备代表性。“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各个省份的节日风俗大相径庭,并非各地区、民族都流行送礼这一习俗。且即便是送礼,人们在礼品的选择方面也各有讲究,有所差异。“乡愁地图”仅以某一产品的销售数据为分析依据,制作者在这些问题的考虑上显然有所欠缺。“乡愁地图”的调查数据不具备普遍性,得出来的结果自然也不具备代表性。以“乡愁地图”来反映各省乡愁情况,显然是不真实的。

其次,从情感方面考虑,数千年来一直困扰着游子们的乡愁是一张“乡愁地图”所承载不了的。“箧中有帛仓有粟,岂向天涯走碌碌”,古人迫于生计背井离乡,时至今日也不例外。无数青年跨越了大半个中国涌向北上广,寻求着打工赚钱的机会。如果说中秋对于一家团圆的人来说是种幸福,那么对于有家却不得归的游子来说无疑是种折磨。虽然在大数据时代下,他们能与远方的亲人视频通话,但欢声笑语间终究隔着一层厚实的屏幕,浓浓的乡愁盘踞在他们孤寂的心头。对离家的游子而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愁绪是一切冰冰冷冷的数据所无法

表达出来的。游子的乡愁既是他们关于故乡的独家记忆,也是他们被迫远离故里的悲哀,这些都是无法与人诉说的,而这些,“乡愁地图”岂敢承载,又岂能承载!

在我看来,“乡愁地图”实质上不过是一种营销手段,更可耻的是它消费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人们的情怀。北京大学博士后王思渝曾说过,他希望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完全要交由市场去导向,尤其是与文化有关的事业和产业。对此我深有同感,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文明的结晶,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蓄意染指,就当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守护心中的最后一片净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愁,从不是一张单薄的“乡愁地图”和冰冷的数据所能承载的。

地图上淌过乡愁

正如一句诗所说,“故乡的歌是一只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每个在外漂泊的游子,也许都曾在温柔的月光下,细细咀嚼思乡的愁绪。一幅简单的乡愁地图,范围广阔的数据分析,勾起无数异乡人思念家乡的心。

这份乡愁地图调查了近几年各省中秋礼品的销售情况,以物质为调查依据,不免引起众多不满。乡愁作为一种质朴且热烈的情感,默默燃烧在每个游子的心中,那在离别的车站藏起的泪水,那每一个辗转反侧的深夜,人们一遍遍地勾画着记忆中的故乡的一草一木,这才是乡愁,最平凡的情感。也许节日的礼品也寄托着情思,但那单薄的包装盒,又怎能装下铭心刻骨的乡愁?

单以物质来衡量乡愁,未免流俗,乡愁地图旨在统计思乡数据,何不扩宽数据统计范围,关注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流露的思乡之情?新一版的2018乡愁地图重新出炉,因世纪强台风“山竹”登录而受灾严重的广东地区高居榜首,遍布世界的华人华侨即使身在大洋彼岸,那一颗颗挂念家乡的心却紧紧相连。“大数据乡愁”反应出的,是中华儿女血脉相连的情感,是跨越空间的思乡之情。

古有无数游子对月长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叹交通不便,家书难寄,只得郁郁低吟,遥寄愁思。如今科技腾飞,交通便捷,中国更是有最快的高铁,回故乡看看只是一张车票的距离,又为何还有如此多的人怀抱着乡愁呢?是因为乡愁是一种怀念,我们记忆中的故乡也许只是家门口的桂花树,傍晚胡同巷里的烟火气,我们的乡愁也许只是母亲最拿手的菜,三月里满天飞舞的柳絮,在我们离开故乡的那一刹那我们对于故乡的全部记忆,都封存在脑海中。也许我们可以轻易回到故乡,但旧时的景色再也找不回来。时间不会风化人们对于故乡的记忆,那轮跨越了千年时光的明月,依然光华流转,承载着无数游子最纯粹的思念。我们与古人,遥望同一轮明月。

一幅乡愁地图,联系起五湖四海共同的愁思,乡愁如同流淌的江水,流过东北葱茏的森林,流过华北平旷的田野,流过江南的青砖黛瓦,流过大大小小的城镇,流过万家灯火,翻腾的浪花携着游子的思念,流过整个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