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恒河猴实验
恒河猴实验的内容和启示

恒河猴实验的内容和启示恒河猴实验是一项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旨在研究动物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实验中,研究者将猴子放置在一个有悬挂香蕉的高架台上,猴子可以通过拉动绳子将香蕉拉到台上。
然而,当猴子试图拉动绳子时,悬挂的香蕉并没有移动。
实验者观察到,猴子在最初几次尝试后很快放弃了,再也不去尝试拉动绳子。
然而,在实验的下一次尝试中,研究者将一只新的猴子引入实验室,这只猴子试图拉动绳子,但同样没有成功。
令人惊讶的是,原来的猴子也没有再次尝试拉动绳子。
随后,实验者又引入了第三只和第四只猴子,结果同样如此。
最终,整个团队的猴子都放弃了拉动绳子的尝试,尽管没有一只猴子经历过无法拉动绳子的情况。
这个实验揭示了一种社会学习现象,即社会规范或传统的形成。
猴子之间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认知模式,认为拉动绳子是不可能的。
这种社会规范在整个群体中得到传递和维持,即使原因已经不存在。
这个实验启示我们在人类社会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
恒河猴实验的启示之一是,我们可能会无意识地受到社会规范的限制,而不去思考和尝试新的解决方法。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了相信某些事物是“不可能的”,而不去质疑这些信念的有效性。
这种思维模式可能会限制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开放的思维,不断挑战社会规范和传统的限制,以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此外,恒河猴实验还提醒我们社会学习的力量和影响。
我们可能会因为群体或社会对某些行为的看法而自我限制。
这种从群体中传递的规范和传统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也可能阻碍创新和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在社会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批判性思维,思考和评估社会规范的合理性,以确保我们的行为是基于理性和价值观的选择,而不是盲从。
总之,恒河猴实验揭示了社会学习的现象和人类思维的局限性。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受传统和社会规范的束缚。
此外,实验还强调了社会规范对我们行为和思维的影响,我们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盲从从众,以确保我们的选择是基于理性和价值观的。
恒河猴实验

恒河猴实验引言恒河猴(Macaca mulatta),又称为猕猴,是一种原产于南亚的灵长类动物。
恒河猴在神经生理学和行为学等研究领域被广泛用于实验中,以探索人类的认知和行为机制。
本文将介绍恒河猴实验的背景、设计和应用。
背景恒河猴是灵长类动物中智力较高的一种,具有复杂的社会行为和学习能力。
由于其与人类的近缘关系和较小的体型,使得恒河猴成为人类行为学和认知研究的理想模型。
恒河猴实验主要通过对恒河猴进行训练和测试,揭示其智力、感知、记忆、语言以及其他认知能力的机制。
利用恒河猴进行实验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原理。
设计1. 训练阶段在实验开始之前,通常需要进行恒河猴的基础训练。
这包括建立与猴子之间的信任关系,熟悉实验环境和任务等。
训练阶段的目的是确保恒河猴能够理解和执行实验任务。
2. 实验任务实验任务的设计根据具体研究目的而定。
通常,研究人员会训练恒河猴完成一系列的认知任务,如记忆测试、决策任务和问题解决等。
这些任务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猴子的行为反应来获得数据。
3. 数据分析实验完成后,研究人员需要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这可以包括统计分析、行为模式识别和脑电图等。
数据分析的结果将有助于确定恒河猴的认知能力和行为特征。
应用恒河猴实验在许多研究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1. 认知研究通过恒河猴实验,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认知过程,如记忆、学习和思维等。
研究人员可以观察恒河猴在不同的任务中的行为表现,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来探究其认知能力。
2. 神经生理学通过对恒河猴的神经活动进行观察和记录,研究人员可以研究神经元的活动模式和脑区的功能连接。
这些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和疾病发生机制。
3. 药物研发恒河猴实验在药物研发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
研究人员可以使用恒河猴模型来评估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些实验可以为新药物的临床试验提供参考。
结论恒河猴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能够揭示认知和行为机制,并在许多领域中应用广泛。
恒河猴实验证明了什么

恒河猴实验证明了什么
恒河猴实验指的是哈洛的恒河猴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和同事做的一项研究:他们让新生的小猴子与母亲分离,然后在165天中与做成母猴形状的铁丝妈妈和布料妈妈生活在一起。
铁丝妈妈的胸前挂了一个奶瓶,而布料妈妈的身上却没有。
结果发现,小猴子只有饥饿的时候,才会去铁丝妈妈那边喝奶,而大多数的时间都喜欢和布料妈妈待在一起。
恒河猴实验证明,身体接触对婴猴的作用和发展超越了哺乳的作用。
虽然实验的对象只是猴子,但是哈洛认为,这依然适合于人类婴儿。
有人说,恒过猴实验牺牲了几代猴子的幸福生活,却挽救了千万人类婴儿。
这是因为,恒河辉实验改变了人们的育儿理念。
传统的育儿观念认为,婴儿最大的需求便是哺乳,所以许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都习惯性地将其“喂饱”放在第一位。
而恒河猴实验告诉我们,要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除了满足其基本的生存所需,还需要对其提供触觉、视觉和听觉的多通道刺激,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存在,有安全感。
对于婴儿来说,肢体接触的重要性至关重要,母亲的爱抚会让孩子感受到浓浓的爱意和安全感。
所以我们在照顾孩子的时候,应该多与其发生肢体接触,比如抱抱孩子、摸摸孩子以及亲亲孩子,这都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浓浓的爱意。
总的来说,恒河猴实验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人类对于肢体
接触以及互动的需求,一点儿也不少于一些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要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必须给予他们足够的精神关爱。
恒河猴实验因果关系

恒河猴实验因果关系恒河猴,这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又有点神秘?但你可别小瞧了它们,在心理学和生物学的研究领域,恒河猴可是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那些关于恒河猴的实验,更是揭示了好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因果关系。
先来说说那个著名的“母爱剥夺实验”。
把刚出生的小恒河猴从猴妈妈身边带走,放到一个有铁丝妈妈和绒布妈妈的环境里。
铁丝妈妈身上有奶,绒布妈妈身上没有,可小猴子大部分时间都依偎在绒布妈妈身上。
这说明了啥?难道不是在告诉我们,温暖的接触和安慰,可比单纯的食物供给重要得多!这就好比一个孩子,你光给他吃饱穿暖,却不抱抱他、亲亲他,他能感受到真正的爱吗?还有那个“社交隔离实验”,把恒河猴单独关起来一段时间,等再放回到猴群里,它们就出现了各种社交障碍和异常行为。
这难道不就像把一个人丢在荒岛上很久,再让他回到社会,他能一下子就适应得了吗?这是不是在警示我们,良好的社交环境和互动,对于一个个体的正常发展是多么的关键!再想想我们自己的生活,恒河猴实验的因果关系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啊。
比如说,一个孩子从小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长大后是不是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就跟恒河猴离开妈妈的怀抱变得不安是一个道理呀!又比如说,一个人长期处于孤独的状态,是不是也会变得孤僻、难以与人相处?这不就和被隔离的恒河猴一样嘛!恒河猴实验的因果关系,其实也是在提醒我们,要重视身边的各种因素对我们自身以及对他人的影响。
我们不能忽视情感的交流,不能轻视环境的作用。
你看,这些小小的恒河猴,用它们的经历,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的课。
我们要是不好好听,不好好反思,那不是太傻了吗?我们得从它们的故事里吸取教训,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健康,更加充满爱和温暖!难道不是吗?。
恒河猴实验的备择假设

恒河猴实验的备择假设
很多人都知道那个著名的恒河猴实验。
这是美国科学家哈洛为了测试亲子关系在成长中的作用而设计和实施的一个实验。
哈洛把铁丝缠成了一个假妈妈,然后在这位“妈妈”的胸前放了一个能够让小恒河猴吃奶的装置;同时又制作了另外一个“假妈妈”,这个假妈妈身上缠上了绒布,里面又填充了很多棉花,但是没有放置任何可以解决小猴饥饿需求的装置。
随后,科学家将这两位“妈妈”和一群小恒河猴关在了一个笼子里,观察这些小猴子们的行为。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小猴子们大部分的时候都愿意和那位温暖的布妈妈呆在一起,他们只有在饿了的时候才会去找那位可以让他们喝奶的“妈妈”,等他们吃饱喝足后,又会回到布妈妈那里,紧紧跟布妈妈相依在一起。
如果有惊吓或者恐怖事件发生,小恒河猴会在第一时间会奔向布妈妈的怀抱,因为布妈妈的温暖会给他们安慰。
到这里,实验还没有结束。
这些小恒河猴被从从笼子里放出了来,但是哈洛发现由布妈妈抚养长大的小猴子出现了孤独症的现象,他们难以融入种群,甚至不能繁育后代。
即便通过人工方式生出小猴子,这些猴妈妈
对自己的孩子也非常冷漠,甚至杀死自己的猴孩子。
这个实验,也被人批评为人类史上最丧心病狂的实验之一,因为,几十只恒河猴的终生幸福就这样被毁掉了!
但是这一系列的实验也说明: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就是健康的亲子关系,是促使一个人正常且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恒河猴代母实验名词解释

恒河猴代母实验名词解释
1. 恒河猴:是一种常见于亚洲的猴类动物,也被称为印度猴或灰长尾猴。
2. 代母:指在同种亲缘关系不是很紧密的两个个体之间,把母亲角色转移到第二个个体身上,由其承担繁育后代的任务。
在实验中,恒河猴代母是指将初生恒河猴幼仔移植到非亲生母猴体内,让其承担哺育和抚养的任务。
3. 实验:科学研究中利用科学方法进行的探究、检测或验证某种假设的过程。
恒河猴代母实验指的是利用实验方法,将恒河猴幼仔移植到非亲生母猴体内,观察和研究其行为表现、养育效果等方面的变化和影响。
4. 亲代关系:生物学上指的是生殖细胞产生的亲缘关系,包括亲子、兄弟姐妹等关系。
代母实验通常是在猴群中进行,通过交叉代养的方式,打破亲代关系,探究不同代养关系对幼仔生长发育、行为表现等方面的影响。
母爱剥夺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在20世纪中叶,心理学家们对婴儿的依恋和母爱的重要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婴儿依恋父母仅仅是因为父母提供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如食物和庇护。
为了验证这一观点,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Harry Harlow)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母爱剥夺实验,旨在探究母爱对婴儿成长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验证母爱对婴儿成长的重要性;2. 探究婴儿对母爱的需求,以及母爱对婴儿心理和行为的影响;3. 为婴幼儿抚养和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恒河猴,其与人类的基因相似度高达94%。
2. 实验设计:将刚出生的恒河猴分为两组,一组与母猴分离,另一组与母猴正常生活。
两组猴子分别放置在两个实验环境中:(1)铁丝网妈妈:用铁丝、铁丝剪、厚纸圆筒、通电的线圈、钢钉、绒布等材料,缠绕出一只类似成年母猴轮廓的模型,并在其腹部上方设有一个可以吸出奶水的乳房。
(2)绒布妈妈:用厚纸圆桶套上绒布做成的柔软绒布猴子,其腹部也设有乳房,但无法分泌奶水。
3. 实验过程:(1)将两组猴子分别放置在上述两个实验环境中,观察其行为表现。
(2)记录猴子与铁丝网妈妈和绒布妈妈接触的频率和时长。
(3)观察猴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四、实验结果1. 在实验初期,两组猴子都表现出对母猴的依恋行为,但在与母猴分离后,两组猴子的行为表现存在显著差异。
2. 与绒布妈妈接触的猴子表现出更多的依恋行为,如长时间地躺在绒布妈妈身上、紧紧抓住绒布妈妈等。
而与铁丝网妈妈接触的猴子则表现出较少的依恋行为。
3. 随着成长,与绒布妈妈接触的猴子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更健康的发展,如适应能力强、社交能力强、情感稳定等。
而与铁丝网妈妈接触的猴子则表现出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常,如攻击性强、社交能力差、情感不稳定等。
五、实验结论1. 母爱对婴儿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缺乏母爱的婴儿在心理和行为上容易出现异常。
2. 婴儿对母爱的需求不仅仅体现在物质需求上,更重要的是情感依恋和肢体接触。
恒河猴实验的启示和意义

恒河猴实验的启示和意义恒河猴实验是一项备受争议的科学实验,旨在研究猴子的意识和认知能力。
该实验在道德和伦理层面上存在争议,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关动物和人类认知的重要洞见。
本文将探讨恒河猴实验的启示和意义,以及其对我们理解人类认知的影响。
恒河猴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使用电极刺激猴子的大脑,以观察其反应和行为。
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可以研究猴子的认知能力和大脑功能,并了解它们如何感知和处理信息。
然而,这种实验方法也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对猴子的伦理和道德问题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的质疑。
尽管存在争议,恒河猴实验还是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关动物和人类认知的重要信息。
首先,该实验表明了猴子具有高度的认知能力和情绪反应。
通过观察猴子的反应,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它们如何感知、处理和记忆信息,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
其次,该实验还表明了动物和人类之间的认知相似性。
猴子的认知能力和行为与人类非常相似,这说明了我们在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共性,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认知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此外,恒河猴实验还带来了一些重要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该实验方法对猴子的大脑造成了创伤和疼痛,这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
虽然研究人员声称他们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来减轻猴子的痛苦,但这种实验仍然存在争议。
这提醒我们要在进行动物实验时要考虑到动物的福利和权益,必须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它们的痛苦和痛苦。
最后,恒河猴实验还提供了一些有关认知研究的重要见解。
通过这种实验方法,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和人类认知的本质。
这对于我们理解和治疗一些认知障碍和神经系统疾病非常重要,有助于我们开发更好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总之,恒河猴实验是一项备受争议的科学实验,旨在研究猴子的认知能力和大脑功能。
虽然存在一些伦理和道德问题,但这种实验方法还是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关动物和人类认知的重要信息。
通过这种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和人类认知的本质,为我们开发更好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背景:从20世纪30年代直至50年代,一些著名的儿科专家,比如本杰明·斯帕克(Benjamin Spock),都建议应该根据时间喂奶。另一个知名哺育专家约翰·华生(John Watson)写道:“不要溺爱宝宝,不要在睡觉前亲吻他们,正确的做法是,弯下腰握握他们的手,然后关灯离开。”但哈洛认为,千万不要跟宝宝握手,而应该毫不犹豫地拥抱他。哈洛和他的同事证明了:“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爱最重要的元素。哈洛猜测,脸是爱的另外一个变数。
实验结论:该实验结果可能由于因密室的形态、大小、囚禁之长短,囚禁时猴子之年龄,甚或由这些因素综合之而有所改变,所以只能初步得出结论,这种隔离环境会给被试造成“严重的、持久的、抑郁性的精神病理学行为”而这些未确定因素则为进一步研究之主题。
六、恐怖隧道
除了“绝望之井”以外,哈洛与其同仁创造了一种实验箱,来制造惊恐的猴子。还有一篇报告中,哈洛描述了他如何造成罗猴“心死”(心理上的死亡):他做了一个假妈妈,外面由布制成,平常体温是37℃,可是可以急速的降至2℃,使小猴因母亲体温的突然冰寒而严重精神错乱。
实验过程:他命令他的助手做一个逼真的猴面具,看看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但是,面具在完工之前,猴宝宝就已经诞生了,所以哈洛把猴宝宝与一个脸部没有任何特征的绒布代母关在一起。猴宝宝爱上了无脸代母,吻它,轻轻地咬它。但当逼真的猴面具做好之后,小猴子一看见这张脸就吓得连声惊叫,并躲到笼子的一角,全身哆嗦。
实验结论:我们的需求远不止饥饿,我们不惜任何代价与他人建立连接关系,我们所见到的第一张脸在我们心中是最可爱的脸。
评论家说:抓抱是属于恒河猴的一个自然行为,人类是不具此特点的,在将实验结果应用于人类时,哈洛高估了接触安抚的作用而忽视了照料的重要性。
而哈洛的发现对当代的育儿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多孤儿院、社会服务机构、爱婴产业都或多或少地依据哈洛的发现调整了自己的关键政策。部分是因为哈洛的缘故,医生现在知道将新生婴儿要直接放在母亲的肚子上;孤儿院的工作人员知道仅仅向婴儿提供奶瓶是不够的,还必须抱着弃婴来回摇动,并且要对其微笑。当然,更要感谢哈洛,正是他的实验使我们开始重视动物权益的保护。几年前,动物解放前线组织(Animal Liberation Front)在威斯康辛大学的猿类研究中心举行了一场示威游行,以悼念数千只在实验中死亡的猴子。
实验过程:他建造了一个黑屋子,把一只猴子头朝下在里面吊了2年。哈洛把这装置称做“绝望之井”。在1972年的一篇文章中,哈洛与素味说,由于人类的沮丧之情是“一种无助、无望、陷入绝望之深井的状态”,所以他们“但凭直觉”设计了这种身心的绝望之井。他们用不锈钢做了一个半锥形圆筒,上窄下宽;把一只小猴子放进去,关在其中45天。他们发现,放下没几天之后,那小猴子“就大部分时间畏缩在一角”。这个囚室制造出“严重的、持久的、抑郁性的精神病理学行为”。即使在放出之后9个月,那小猴子还是抱着胳臂呆呆坐着,而不像一般的猴子东张西望探索周遭。但该报告认为结果仍不够确定,
四、基础隔离(也称剥夺实验)
实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程:
部分隔离
幼猴自降生时起就被放入笼中,猴子可以通过栅栏看到其他的猴子,听得到也可嗅出同类的气味,只是没有身体接触。这种欲够不能的折磨,让小猴在笼中不断重复绕圈——同一个动作,并且撕扯自己的身体。
完全隔离
哈洛的研究小组设置的为期3个月、6个月、一年和两年的隔离实验组。
哈洛的这一代母养育实验结果出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代母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极其孤僻,性成熟后不能交配。于是,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代母,并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实验结论:哈洛得出结论:猴子对安抚的需要远胜于对探索的需要并且缺少身体接触的安抚会使幼猴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母猴是否满足幼猴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并不是幼猴依恋母猴的主要因素,这与当时流行的观点相反。接触安慰在幼猴对母猴产生依恋的过程中有重要影响,这一点在实验中得到清楚的证明。实验进一步证明了“接触安慰”对生物体获得心理安全感和激励力量的重要性。这个实验证明亲子之间依恋关系的重要性。幼子不仅向母亲寻求食物与安全,更向母亲寻求关爱、接纳。得到母亲的关爱对正常的心理成长、包括性心理成长,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你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结果表明无论是部分隔离还是完全隔离的幼猴,在社交能力、情绪方面均有显著改变。禁闭6个月以上的幼猴表现出严重的情绪不安、害怕、退却、摇晃、缩的行为,很少交流和探究。
实验结论:所谓早期隔离(剥夺)实验,是使幼小动物失去或部分失去正常的生活环境,然后对正常与非正常环境长大的动物行为的差异作比较,从而发现环境对行为发展的影响。在实验室孤独长大的猴子和野生猴子(有母亲和伙伴)的行为有很大不同(见表2-3-2)。实验室长大的猴子(失去母爱)常常呆呆地坐着,两眼直视,有生人接近时,不会像野生猴子那样对生人作出恐吓或攻击行为,而只是自己打自己,甚至撕咬自己,社交行为的发展受到极大损害。(实验结果详见表一)
然后,研究者把这些人造母猴分别放在单独的房间里,这些房间与幼猴的笼子相通。8只幼猴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由木制母猴喂养(用奶瓶),另外一组由铁丝母猴喂养,也提供奶。哈罗企图将喂养的作用与接触安慰的作用分离开来。他把猴子放在笼子里,并记下在出生后的前5个月中,幼猴与两位“母亲”直接接触的时间问题。结果是令人惊讶的。
三、厉鬼妈妈(又称铁娘子实验)
实验背景:尽管哈洛研究爱,但他的爱情生活却并不如意。他的老婆克拉拉带着他们的两个孩子离开了他,而他也有了另外一个“女人”——铁娘子(IronMaiden)。
实验过程:铁娘子是哈洛设计的一种特殊的代母,她会向小猴子发射锋利的铁钉,并且向它们吹出强力冷气,把猴宝宝吹得只能紧贴笼子的栏杆,并且不停尖叫。哈洛声称,这是一个邪恶的母亲,他想看看这会导致什么结果。正是因为这个实验,使得哈洛的名声更糟了。他制作了各种邪恶的铁娘子,它们有的会对着小猴子发出怪声,有的会刺伤小猴子。无论是什么样的邪恶母亲,哈洛发现猴宝宝都不会离它们而去,反而更加紧紧地抱住它们。
表1早期剥夺的持续影响
(实验对象:恒河猴)
测量
隔离1年
早期隔离6个月
部分隔离
有母亲伙伴条件
接触的积极性
3.1*
3.4
8.5
12.6
运动的主动性
86.0
121.0
117.0
229.0
攻击
6.8
4.2
5.6
10.2
害怕-退缩
97.0
25.0
34.0
12.0
五、绝望之井
实验背景:20世纪60年代兴起生物精神医学,出现了通过药物减轻精神状况的可能,而这引起了哈洛的极大兴趣,他再次开始在恒河猴身上进行实验。
哈罗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它们一定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为验证这个理论,哈罗和其合作者决定制作用于实验的不同类型的母猴。
实验过程:他们制作的第一只代理母猴是这样的:用光滑的木头做身子,用海绵和毛织物把它裹起来;在胸前安装一个奶瓶,身体内还安装一个提供温暖的灯泡。然后他们又组装另一只不能提供舒适环境的代理母猴。这只母猴是由铁丝网制成,外形与木制母猴基本相同,以便使幼猴用接近木猴的方式接近它。这只铁丝母猴也安装能喂奶的乳房,且也能提供热量。换句话说,这只铁丝母猴与木制母猴相比,除了在被哈罗称为“接触安慰”的能力方面有差异外,其他方面完全一样。
最后,哈洛与素味放弃了厉鬼布妈妈,因为他们找到了更好的妙计——真正的妈妈。为了制造这样的妈妈,他们先把母猴子孤立饲养,然后想办法叫她们怀孕。不幸的是这样的母猴子不懂得跟公猴子发生性关系,因此哈洛与素味便制造了一种机械使其被迫受孕。很奇怪,哈洛从不说实验动物“死亡”,而是“被杀死了”,把受孕机器称为“强暴架”。当小猴子生出以后,实验者再做观察。他们发现,有些这类妈妈根本就不顾小孩,不肯像一般的妈妈那样把哭泣的小孩抱在怀中摇动。另有一些情况观察如下:有些母猴则粗暴而嗜杀。嗜好之一是把小猴子的脑壳咬碎。最恶心的是把小猴子的脸往地上摔,并在地上揉搓。
在最初的实验中,所有的幼猴与两只代理母猴都接触。其中一半幼猴由木制母猴喂奶,另一半则由铁丝母猴喂奶。现在,你可能已猜到幼猴偏爱的是由绒布包裹的木制母猴,但是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偏爱程度趋向于极端,甚至对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而言也是如此。经过最初几天的调适后,无论哪只母猴提供奶,所有的幼猴几乎整天与木制母猴待在一起。甚至是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它们为了吃奶才迫不得已离开木制母猴,吃完后便迅速返回到木制母猴这里。
分别由木制母猴和铁丝母猴喂养的两组猴子的行为特征进一步证明接触安慰的重要性。虽然两组猴子食量同样大,体重增长的速度也基本相同,但由铁丝母猴喂养原幼猴对牛奶消化不良,且经常腹泻。这说明,缺少母亲的接触安慰使幼猴产生心理上的紧张。
恐惧物体的实验进一步证明幼猴对木制母猴的依恋。每当幼猴发现自己正面对一些害怕的事物时,它们便很快跑向木制母猴,并抱住它以获得安慰的保护。随着幼猴年龄的增长,这种反应变得更加强烈。另外,无论是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还是木制母猴喂养的幼猴,其反应没有差异:当它们害怕时,都会到绒布包裹的代理母猴那里寻求安全感。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哈洛及其同事把一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代母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铁丝代母胸前有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装置,按哈洛的说法“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侯,但很快的几天后,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代母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代母呆在一起;在受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代母身边并紧紧抱住她,似乎布猴会给他更多的安全感。
恒河猴系列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