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九双位方程求八木天线

合集下载

调频信号八木天线制作

调频信号八木天线制作

八木五单元FM天线的制作发表日期:2003年12月21日出处:调频发烧作者:甘铭晓【编辑录入:飞奔】天线是接收机捕捉信号的工具,用于远程调频广播接收的天线大部分采用八木(YAGI)天线,八木天线的单元数接影响了接收范围,单元数越多,则方向越尖锐,增益越高,直距离越远.中国的调频广播频段为87.5-108MHZ,而电视五频道的中心频率为88MHZ,所以五频道天线基本适合于远程调频广播接收.爱好者可购五频道电视天线代用,要求高的爱好者可将五频道电视天线稍加改后用.我建议用五单元的好,它具有较高的增益,且体积不大.普通的五频道五单元八木天线才十多元,购后改动最合算.以下我介绍我使用天线的一些处理方法:1.天线的匹配问题,一般天线的输出为300欧,而电缆多为75欧,阻抗不同就得进行匹配,否则高频信号是很难传输的.天线匹配器多为变压器式和U型半波环式,变压器式匹配器制作较复杂,线和磁环的选取直接影响匹配系数.而U型半波环式只需一段75欧的电缆就可以了.我应用时觉得U型半波环式好些.2.天线的调试问题,安装好天线后并不是就有立杆见影的效果,需进行调试后才有不可思义的效果.首先要确定要接收电台的方向(因为天线为定向天线),将天线引子的方向对准电台方向.用接收机试收电台,然后找相应方向的一个最弱的信号调节天线的高度,找一个信号最强的位置后将天线定住.3.使用天线放大器应注意的问题,目前市场上的天线放大器多为两个9018组合的,由于9018的工作噪声较大,要"发烧"最好将9018改用C3358或C3355低噪管.若使用放大器时在多个频点上出现不明的数码声(音频脉冲)干扰其它电台的信号,这是传呼发射台的谐波再生造成的,是由于天线放大器的滤波器问题,最好在输入端加一个BPF(88-108MHZ滤波器),可从旧的调频收音机上拆(形状如电视6.5MHZ滤波器).亦可在第一级放大器的耦合电容前对地加一个5-45P的电容.4.天线与电缆的接头应注意防锈,天线一般架设在天台,日晒风吹后天线接口很易生锈,这样会影响信号的传输和天线的匹配,使接收效果变差.若有天线放大器的天线极易使放大器自激,最好在天线安装时将接口涂上防锈漆.5.电缆安装时尽量拉直不要卷在一起,引入屋后最好在刚入屋处安个插座,打雷时可很快拔下.6.天线架设时应注意防雷,高层建筑一般都有避雷针,避雷范围是以针尖为原点与针成45度角的伞形空间,天线应在此空间内才安全.7.天线的保养,由于天线受风吹,日晒,雨淋后很快会被氧化,有时间可一年将天线洗一次,我是一年换一付天线的.电缆的所有接口一样要用95%的酒精清洗.8.天线的反射器,振子和引向器不能和支架导通,要用塑料隔开!9.大部分收音头是300欧输入的,可以将收音头里的300-75欧的匹配器断开成75欧接口.一个调频接收系统并不是有了好天线,高级电缆就有很好的接收效果.而是要在天线,电缆和接收机相互配合下才可能的.就如我们音响发烧一样,音源,功放,线材,音箱相互搭配好才有好的效果一样.我们选择接收机时应注意,目前市场上的很多收音机都不适宜进行远程调频接收,普通的微型收音机主要是设计为了能收本地和邻近电台,它在调谐的工艺上花较少的工夫,邻频处理不好,它主要花在外形设计上.普通的收音头我认为手调的要比数调的好,目前国产的普通数调收音头主要设计在它的功能上,而不是求它的高灵敏度,手调收音机是我国民族工业的成熟产品,显然普通手调收音头比数调的好.但一些国产的数调机还是不错的,已可和一些进口产品比美了.在我的使用中发现汽车调频接收机相当好,不论是手调的还是数调的,它的灵敏度和邻频处理都很好,中强度信号在0.2MHZ完全可分离,主要它是用了一体化调谐器,一体调谐器不象普通调谐一样与中放和立体声解调设计在同一块板上,而是由专业厂家另外生产的,它不论工艺还是技术都是较好的.使用WALKMEN时,我认为手调的比数调的好,比如松下,爱华,索尼的收音功能都是很出色的.。

八木天线的原理和自制教程分享

八木天线的原理和自制教程分享

八木天线的原理和自制教程分享作为电磁换能元件,天线在整个无线电通信系统中位置十分重要,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收发信距离的远近和通联效果,可以说没有了天线也就没有了无线电通信。

作为一款经典的定向天线,八木天线在HF、VHF以及UHF波段应用十分广泛。

八木天线由一个有源振子(一般用折合振子)、一个无源反射器和若干个无源引向器平行排列而成的端射式天线。

在二十世纪20年代,由日本东北大学的八木秀次和宇田太郞两人发明了这种天线,被称为“八木宇田天线”,简称“八木天线”。

本文首先介绍了八木天线的原理,其次阐述了自制八木天线的过程,具体的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八木天线的原理八木天线定向工作的原理,可依据电磁学理论进行详尽地数学推导,但是比较繁琐复杂,普通读者也不易理解,这里只做定性的简单分析:我们知道,与天线电气指标密切相关的是波长λ,长度略长于λ/4整数倍的导线呈电感性,长度略短于λ/4整数倍的导线呈电容性。

由于主振子L采用长约λ/2的半波对称振子或半波折合振子,在中心频点工作时处于谐振状态,阻抗呈现为纯电阻,而反射器A比主振子略长,呈现感性,假设两者间距a为λ/4,以接收状态为例,从天线前方某点过来的电磁波将先到达主振子,并产生感应电动势ε1和感应电流I1,再经λ/4的距离后电磁波方到达反射器,产生感应电动势ε2和感应电流I2,因空间上相差λ/4的路程,故ε2比ε1滞后90°,又因反射器呈感性I2比ε2滞后90°,所以I2比ε1滞后180°,反射器感应电流I2产生辐射到达主振子形成的磁场H2又比I2滞后90°,根据电磁感应定律H2在主振子上产生的感应电动势ε1‘比H2滞后90°,也就是ε1比ε1滞后360°,即反射器在主振子产生的感应电动势ε1‘与电磁信号源直接产生的感应电动势ε1是同相的,天线输出电压为两者之和。

同理可推导出,对天线后方某点来的信号,反射器在主振子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与信号直接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是反相的,起到了抵消输出的作用。

八木天线参数计算方法

八木天线参数计算方法

八木天线参数计算方法
八木天线是一种常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天线,其特点是具有较宽的频率范围和
较高的增益。

对于设计和优化八木天线,准确计算和确定其参数非常重要。

以下是八木天线参数计算的基本方法。

1. 八木天线的长度计算:八木天线的长度直接影响其工作频率。

根据所需工作
频率,可以使用公式L = λ/2 来计算八木天线的长度,其中 L 为八木天线的长度,
λ 为工作频率的波长。

2. 八木天线的元件排列:八木天线通常由主驱动器和辅助反射器组成。

主驱动
器的长度通常为1/2波长,而辅助反射器的长度为1/4波长。

主驱动器和辅助反射
器之间的距离也需要根据频率来确定。

3. 八木天线的驱动器设计:驱动器是八木天线的核心元件,其设计包括驱动器
的形状和驱动器到辅助反射器的连接方式。

常见的驱动器形状包括V形和半弯曲形,其选择取决于所需的波束宽度和频率响应。

4. 八木天线的辐射特性计算:辐射特性是评估八木天线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可以使用天线模拟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以得到天线的辐射图案、增益和波束宽度等参数。

5. 八木天线的阻抗匹配计算:阻抗匹配是确保八木天线与传输线之间的能量传
输最大化的关键。

可以通过调整驱动器的长度和形状,以及使用阻抗匹配网络来实现阻抗匹配。

请记住,八木天线参数计算方法可以因具体应用而异,上述方法仅为基本指导。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的需求和系统要求,可能需要进行更详细和精确的计算和优化。

最好的方法是参考相关文献和专业资源,或者咨询专业工程师以获取更准确和有效的参数计算方法。

八木天线的制作方法

八木天线的制作方法

⼋⽊天线的制作⽅法⼋⽊天线的制作⽅法⼋⽊天线是⼀种引向天线,由⼀个有源振⼦和多个⽆源振⼦放置在同⼀平⾯上,并且垂直于连接它们中⼼的⾦属杆。

⼀般⼀个⽆源振⼦为反射器,其余的⽆源振⼦为引向器。

因为⾦属杆通过振⼦上的电压波节点,并垂直于天线,所以,⾦属杆对天线的近场影响很⼩。

⽽有源振⼦必须与⾦属杆绝缘。

通过下表的数据可以看到,⼋⽊天线的增益⾼于垂直天线及偶极天线。

(摘⾃《天线电波传播》,北⽅交通⼤学徐坤⽣、蒋忠涌编著)天线形式反射器数引向器数有源振⼦数⽅向性系数偶极 0010 dB⼆单元⼋⽊1013~4.5dB⼆单元⼋⽊0013~4.5dB三单元⼋⽊1116~8dB四单元⼋⽊1217~10dB五单元⼋⽊1319~11dB从上表上可知,⼋⽊天线的单元越多,⽅向性越强。

但是单元的增加不与⽅向性成正⽐。

单元过多时,导致⼯作频带变窄,整个天线尺⼨也将偏⼤。

在短波波段,波长较长,⾃制⼋⽊天线⽐较困难,在超短波波段(V/U),因波长短,可以⽐较⽅便的⾃制低成本的⼋⽊天线。

⼋⽊天线的数学计算复杂(我遇到数学推导就觉得头昏脑涨),不过很多⼯程或理论书籍都给出它的尺⼨,只要依照这些数据,就可以⾃制出⼀副不错的YAGI!五单元⼋⽊天线的尺⼨⼊图1如果⾃制四单元⼋⽊天线,只要不安装引向器D就可以,天线也会显得⼩巧⼀点。

如果想做成七单元,在上图的基础上加两个引向器单元,长度分别是半波长的84%,82%。

新加的单元的间隔仍是波长的0.2倍。

我做的70CM波段⼋⽊天线,最初是四单元的,各个振⼦及其连接的⾦属杆,⽤BG4RUV提供的铜焊条(直径2.5mm)制成。

⼤约⼀个⽉后,买了⼀段2⽶长,直径4mm的铜条,⼜制了⼀可拆卸的四单元⼋⽊天线(找到⼀段矩形铜管作为连接各个振⼦的⽀杆,各个振⼦均⽤螺丝与⽀杆固定,便于携带)。

第⼀⽀天线的谐振点⽐预计的中⼼频率(435兆赫)低了约2兆赫,但在430⾄440兆赫内的SWR不⾼,最低的SWR〈1.1,最⾼的SWR也不⼤于1.4。

八木天线-论文

八木天线-论文

电波与天线课程设计系部:电子通信工程系专业:通信技术班级:通技092姓名:余坤朋学号:091415207时间:2011年12月30日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八木天线的制作设计时间:2011年12月26日—2011年12月30日八木天线简介:八木天线也叫引向天线或波导天线,因为他是由日本的八木秀次教授首先用详细的理论去解释了这种天线的工作原理,所以叫做八木天线,它是由HF,到VHF,UHF波段中最常用的方向性天线。

八木天线是一种引向天线,由一个有源振子和多个无源振子放置在同一平面上,并且垂直于连接它们中心的金属杆。

一般一个无源振子为反射器,其余的无源振子为引向器。

因为金属杆通过振子上的电压波节点,并垂直于天线,所以,金属杆对天线的近场影响很小。

而有源振子必须与金属杆绝缘。

八木天线的增益高于垂直天线及偶极天线。

八木天线的单元越多,方向性越强。

但是单元的增加不与方向性成正比。

单元过多时,导致工作频带变窄,整个天线尺寸也将偏大。

在短波波段,波长较长,自制八木天线比较困难,在超短波波段(V/U),因波长短,可以比较方便的自制低成本的八木天线。

虽然八木天线的数学计算复杂,但是很多工程或理论书籍都给出它的尺寸,只要依照这些数据,就可以自制出一副不错的八木天线。

一、确定振子数目N振子数目可根据天线的主瓣宽度或天线的增益算出,若选择前者,则可查阅相关资料,由八木天线参数关系图可的振子数目N,若选择后者,则可谓根据八木天线增益表,查表得出,由于设计题目已经给出此次设计的单元数为5,经查表正好与八木天线增益表所得振子数目相等,所以此处振子数目为5。

二、引向器的间距、反射器与有源振子的间距选择引向器间距的选择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引向器间距不相等,随着引向器数量序号的增加,相邻引向器的间距加大;另一种是引向器间距相等。

前一种方案调整麻烦,后一种方案调整简便,因此一般都采用等间距方案。

引向器间距一般在0.15-0.4波长范围内选择。

八木天线的工作原理

八木天线的工作原理

八木天线的工作原理八木天线是一种常见的射频天线,被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

它是由两个共面的反射器和一个位于反射器焦点处的驻波器构成。

八木天线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波的反射和干涉现象。

我们来了解一下八木天线的结构。

八木天线由两个平行的金属板组成,它们之间的距离通常为波长的四分之一。

这两个反射器的作用是将来自发射源的电磁波反射到驻波器上,并增强驻波器辐射的信号强度。

驻波器是八木天线的关键部分,它位于两个反射器的焦点处。

驻波器上的电磁波会被反射器反射并聚焦到一个点上,从而形成较强的电磁波辐射。

八木天线的工作原理可以用以下步骤来描述。

第一步是信号的接收或发射。

当八木天线被用作接收器时,它会接收到来自外部的电磁波信号。

这些信号会被驻波器接收并通过反射器反射到驻波器焦点处,然后通过天线端口输出到接收设备。

当八木天线被用作发射器时,电信号会通过天线端口输入到驻波器,然后被驻波器辐射出去,经过反射器的反射,最终形成一个辐射强度较高的电磁波。

第二步是信号的增强。

八木天线的两个反射器起到了聚焦信号的作用。

当电磁波信号到达反射器时,它们会被反射器反射,并聚焦到驻波器焦点处。

由于反射器的几何形状和相对位置的合理设计,驻波器焦点处的信号强度会得到增强。

第三步是信号的指向性。

八木天线的结构决定了它具有很好的指向性。

由于反射器的存在,来自非焦点方向的信号会被反射器反射并聚焦到驻波器焦点处,而来自其他方向的信号则会受到反射器的遮挡而减弱。

因此,八木天线可以将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某个特定方向上,提高信号的传输距离和接收灵敏度。

总结一下,八木天线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反射和干涉的原理,通过两个反射器将信号聚焦到驻波器焦点处,从而增强信号的强度,并具有较好的指向性。

八木天线由于其结构简单、性能优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八木天线的工作原理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矩量法分析八木天线

矩量法分析八木天线

矩量法分析八木天线如何用基于hallen方程的MoM分析八木天线,clearlamda=1;a=0.0025;me=8.85e-12;mu=4*pi*(1e-7); arg=2*pi*(3e8)/lamda; k=2*pi/lamda;L1=0.499*lamda;%为什么取0.499而不是0.5 L2=0.460*lamda;L3=0.419*lamda; d=0.20*lamda;N1=59;N2=59;N3=59;dL1=L1/(N1+1);dL2=L2/(N2+1);dL3=L3/(N3+1);lz1=-L1/2:dL1:L1/2; lzm1=lz1(2:N1+1); lz2=-L2/2:dL2:L2/2;lzm2=lz2(2:N2+1); lz3=-L3/2:dL3:L3/2; lzm3=lz3(2:N3+1); M=N1+N2+N3;for km=1:Mif km<=N1A(km).y=-d;A(km).z=lzm1(km);elseif (km<=N1+N2)&(km>N1)A(km).y=0;A(km).z=lzm2(km-N1); elseA(km).y=d;A(km).z=lzm3(km-N1-N2); endendfor m=1:Mif m<=N1flagm=1;Vim=0;hm.y=-d;hm.z=L1/2;elseif m<=N1+N2flagm=2;Vim=1;hm.y=0;hm.z=L2/2;elseflagm=3;Vim=0;hm.y=d;hm.z=L3/2;endfor n=1:Mif n<=N1flagn=1;dL=dL1;elseif n<=N1+N2flagn=2;dL=dL2;elseflagn=3;dL=dL3;endif m==nRhmn=sqrt((hm.z-A(n).z)^2+a^2);Fmn=(1/(2*pi))*log(dL/a)-j*k*dL/(4*pi);Fhmn=exp(-j*k*Rhmn)/(4*pi*Rhmn)*dL;elseif flagm==flagnRhmn=sqrt((hm.z-A(n).z)^2+a^2);Rmn=sqrt((A(m).z-A(n).z)^2+a^2);elseRhmn=sqrt((hm.y-A(n).y)^2+(hm.z-A(n).z)^2); Rmn=sqrt((A(m).y-A(n).y)^2+(A(m).z-A(n).z)^2); endFhmn=exp(-j*k*Rhmn)/(4*pi*Rhmn)*dL;Fmn=exp(-j*k*Rmn)/(4*pi*Rmn)*dL;endZ(m,n)=cos(k*hm.z)*Fmn-cos(k*A(m).z)*Fhmn;endV(m,1)=j*Vim*sin(k*(hm.z-abs(A(m).z)))/(2*120*pi); endI=linsolve(Z,V);figure(1)plot(abs(I),'m:','linewidth',2)fedp=N1+(N2+1)/2;Zin=1/I(fedp)grid ontheta=0:pi/100:2*pi;%画E面方向图pha=pi/2;for m=1:length(theta)F(m)=0;for n=1:Mif n<=N1dL=dL1;elseif n>N1&n<=N1+N2dL=dL2;elsedL=dL3;endF(m)=F(m)+I(n)*exp(j*k*(A(n).y*sin(theta(m))*sin(pha)+A(n).z*cos(the ta(m))))*dL*(-sin(theta(m)));endendF=abs(F);F1=F/max(F);figure(2)polar(theta,F1,'mo') FBR=20*log10(F(51)/F(151));theta=pi/2;%画H面方向图pha=0:pi/100:2*pi;for m=1:length(pha)F11(m)=0;for n=1:Mif n<=N1dL=dL1;elseif n>N1&n<=N1+N2dL=dL2;elsedL=dL3;endF11(m)=F11(m)+I(n)*exp(j*k*(A(n).y*sin(theta)*sin(pha(m))+A(n).z*cos (theta)))*dL*(-sin(theta));endendF21=abs(F11);%方向图函数F21=F21/max(F21);%归一化方向图函数figure(3)polar(pha,F21,'mo');Rin=real(Zin);G=(1/(480*pi^2))*arg^2*mu^2*max(F)^2/(Rin*abs(I(fedp))^2);T=(Zin-50)/(Zin+50); SWR=(1+abs(T))/(1-abs(T)); 谢谢哦~~我已经知道了。

八木天线制作方法

八木天线制作方法

八木天线制作方法简介八木天线是一种常见的定向天线,具有高增益和较低的副瓣。

它由两个主要元素构成:驱动器和反射器。

八木天线常用于无线通信、电视接收和雷达系统等应用中。

本文将介绍八木天线的制作方法,帮助您自己制作一台八木天线。

材料制作八木天线所需的材料如下:1.驱动器:一根直径为5mm的铜线2.反射器:一张高质量的铝箔3.绝缘支架:一根长约30cm的塑料或木材支架4.小型电缆:用于连接驱动器和接收器的传输信号线制作步骤步骤 1:准备工作在开始制作八木天线之前,确保您已经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并清理工作区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制作过程。

步骤 2:制作驱动器1.首先,将5mm直径的铜线剪成约30cm的长度。

2.使用钳子弯曲铜线,制作一个类似“V”形的形状。

3.将驱动器的两端留出一些额外的长度,以便将来连接电缆。

步骤 3:制作反射器1.将高质量的铝箔切割成一个矩形形状,长约40cm,宽约20cm。

2.弯曲铝箔,使其形成一个类似于驱动器的“V”形状。

3.将反射器的两端折叠成锐角,以增加天线的增益。

步骤 4:安装驱动器和反射器1.将驱动器固定在绝缘支架的中间位置。

2.使用胶带或螺丝将反射器固定在驱动器的两侧。

步骤 5:连接电缆1.将一端的小型电缆连接到驱动器的一端。

2.将另一端的小型电缆连接到无线接收器或电视机上。

步骤 6:检查和调整1.使用天线分析仪或频谱分析仪等工具,检查天线的工作频率范围和增益。

2.如果需要调整天线的频率范围或增益,可以略微调整驱动器和反射器的形状。

维护和注意事项•定期检查八木天线的连接部分,确保连接牢固。

•避免在潮湿或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使用八木天线,以防止损坏。

•如果发现八木天线的工作范围或效果变差,可以检查连接或重新调整天线。

结论通过上述制作步骤,您可以自己制作一台八木天线。

请记住,在制作过程中保持仔细和耐心,并遵循安全操作规程。

自制的八木天线可以提供较高的增益和性能,为您的通信和接收需要提供更好的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九 双位方程求八木天线一、条件和计算目标 已知:八木天线长为L ,半径为a ,且天线长度与波长的关系为λ5.0=L ,λ<<<<a L a ,,设1=λ,半径a=0.0025,因此波数为πλπ2/2==k 。

目标:用双位方程分析具有不同单元数量的八木天线,计算其性能参数指标值。

求:(1)电流分布 (2)输入阻抗 (3)功率增益(4)E 面方向图(二维) (5)H 面方向图(二维) (6)空间方向性图(三维) 二、八木天线简介及示意图图1 五元八木天线 图2 四元八木天线 三、双位方程解题思路1.采用矩量法结合双位方程对八木天线进行分析。

馈电口的间隙假设很小,可近似视为无限小,馈电电压可取为一。

矩量法分析时,用脉冲基展开加点匹配。

在剖分时,导线两端均预留半段。

四、结果与分析 (1)电流分布图 3 电流分布曲线(2)输入阻抗和增益(参考书《天线原理与设计》p132)d1:馈线与反射线之间距离 d2:引向器1与馈线之间距离 d3引向器2与馈线之间距离分析:(1)振子之间的距离对增益值影响较大。

(2)天线振子的半径大小对阻抗及增益的影响也较大。

(3)自阻抗取决于振子的长度,互阻抗取决于振子的长度及振子之间的距离。

适当调整振子的长度及其间距,就可调整不同振子之间的电流分配比,于是就可得到不同的方向性。

(3)E面图(二维)图4 E面图(二维)(4)H面图(二维)图 5 H面图(二维)(5)空间方向图图 6 空间方向性图(二维)图7 空间方向性图(二维)分析:由图6和图7可以看出间距不同,空间方向性图也不同!附程序:子程序:function zb=zuobiao(l)n=9; %每个天线所划分的段数l_0=0.475; %馈电天线长度l_r=0.453; %反射天线长度l_1=0.446; %引导天线1 的长度l_2=0.44; %引导天线2 的长度w=3*10^8*2*pi; %频率E=8.85*10^(-12); %介电常数u=4*pi*10^(-7); %磁导率a=0.001; %天线半径d_r=0.3; %馈电天线到反射天线的距离d_0=0.2; %馈电天线到引导天线1 的距离d_1=0.4; %馈电天线到引导天线2 的距离div_0=l_0/(n+1); %馈电天线的单位长度div_r=l_r/(n+1); %反射天线的单位长度div_1=l_1/(n+1); %引导天线1 的单位长度div_2=l_2/(n+1); %引导天线2 的单位长度for mm=1:4*nzb(mm,1)=0;end;%%%x坐标for mm=1:4*nif fix((mm-1)/n)==0%%%%%%%MM<9%反射天线zb(mm,2)=-d_r;elseif fix((mm-1)/n)==1zb(mm,2)=0;elseif fix((mm-1)/n)==2zb(mm,2)=d_0;elsezb(mm,2)=d_0+d_1;end;end;end;end;%横向的坐标yfor mm=1:4*nif fix((mm-1)/n)==0zb(mm,3)=((n+1)/2-mm+l*0.5)*div_r;elseif fix((mm-1)/n)==1zb(mm,3)=((n+1)/2-(mm-9)+l*0.5)*div_0;elseif fix((mm-1)/n)==2zb(mm,3)=((n+1)/2-(mm-18)+l*0.5)*div_1;elsezb(mm,3)=((n+1)/2-(mm-27)+l*0.5)*div_2;end;end;end;end;%z坐标function s=distance(zb)n=9; %每个天线所划分的段数w=3*10^8*2*pi; %频率E=8.85*10^(-12); %介电常数u=4*pi*10^(-7); %磁导率for mm=1:4*nfor nn=1:4*ns(mm,nn)=sqrt((zb(mm,1)-zb(nn,1))^2+(zb(mm,2)-zb(nn,2))^2+(zb(mm,3)-zb(n n,3))^2);end;end;function z=zmn(b,c,d,e,f,g)n=9; %每个天线所划分的段数a=0.001; %天线半径w=3*10^8*2*pi; %频率E=8.85*10^(-12); %介电常数u=4*pi*10^(-7); %磁导率k=2*pi; %波数for mm=1:nfor nn=1:nif mm==nns(mm,nn)=1*log(d/a)/(2*pi*d)-i*k/(4*pi);elses(mm,nn)=exp((-i*k*e((mm+b*n),(nn+c*n))))/(4*pi*e((mm+b*n),(nn+c*n)));end;end;end;for mm=1:nfor nn=1:nif mm==nn+1s1(mm,nn)=1*log(d/a)/(2*pi*d)-i*k/(4*pi);elses1(mm,nn)=exp((-i*k*f((mm+b*n),(nn+c*n))))/(4*pi*f((mm+b*n),(nn+c*n)));end;end;end;for mm=1:nfor nn=1:nif mm==nn-1s2(mm,nn)=1*log(d/a)/(2*pi*d)-i*k/(4*pi);elses2(mm,nn)=exp((-i*k*g((mm+b*n),(nn+c*n))))/(4*pi*g((mm+b*n),(nn+c*n)));end;end;end;for mm=1:nfor nn=1:n z(mm,nn)=i*w*u*d*d*s(mm,nn)+(2*s(mm,nn)-s1(mm,nn)-s2(mm,nn))/(i*w*E);end; % End of nnend; % End of mmclear mm;clear nn;function z=zmn1(b,c,d1,d2,e,f,g)n=9; %每个天线所划分的段数w=3*10^8*2*pi; %频率E=8.85*10^(-12); %介电常数u=4*pi*10^(-7); %磁导率k=2*pi; %波数for mm=1:nfor nn=1:ns(mm,nn)=exp((-i*k*e((mm+b*n),(nn+c*n))))/(4*pi*e((mm+b*n),(nn+c*n)));end;end;for mm=1:nfor nn=1:ns1(mm,nn)=exp((-i*k*f((mm+b*n),(nn+c*n))))/(4*pi*f((mm+b*n),(nn+c*n)));end;end;for mm=1:nfor nn=1:ns2(mm,nn)=exp((-i*k*g((mm+b*n),(nn+c*n))))/(4*pi*g((mm+b*n),(nn+c*n)));end;end;for mm=1:nfor nn=1:nz(mm,nn)=i*w*u*d1*d2*s(mm,nn)+(2*s(mm,nn)-s1(mm,nn)-s2(mm,nn))/(i*w* E);end;end;主程序:clc;clear;l_0=0.475; %馈电天线长度l_r=0.453; %反射天线长度l_1=0.446; %引导天线1 的长度l_2=0.44; %引导天线2 的长度n=9; %每个天线所划分的段数w=3*10^8*2*pi; %频率E=8.85*10^(-12); %介电常数u=4*pi*10^(-7); %磁导率a=0.001; %天线半径d_r=0.3; %馈电天线到反射天线的距离d_0=0.2; %馈电天线到引导天线1 的距离d_1=0.4; %馈电天线到引导天线2 的距离div_0=l_0/(n+1); %馈电天线的单位长度div_r=l_r/(n+1); %反射天线的单位长度div_1=l_1/(n+1); %引导天线1 的单位长度div_2=l_2/(n+1); %引导天线2 的单位长度k=2*pi; %波数ita=120*pi; %波阻抗zb=zuobiao(0); %各段中点的坐标zb1=zuobiao(1); %各段+点的坐标zb2=zuobiao(-1); %各段-点的坐标R_mn=distance(zb); %计算m,n 之间的距离for mm=1:4*n %计算m+,n-之间的距离for nn=1:4*nrx=zb1(mm,1)-zb2(nn,1);ry=zb1(mm,2)-zb2(nn,2);rz=zb1(mm,3)-zb2(nn,3);R1_mn(mm,nn)=sqrt(rx^2+ry^2+rz^2);end;end;clear ax;clear ay;clear az;zb1;for mm=1:4*n %计算m-,n+之间的距离for nn=1:4*nR2_mn(mm,nn)=sqrt((zb2(mm,1)-zb1(nn,1))^2+(zb2(mm,2)-zb1(nn,2))^2+(zb2(mm, 3)-zb1(nn,3))^2);end;end;Z00_mn=zmn(0,0,div_r,R_mn,R1_mn,R2_mn); %计算各个分块阻抗矩阵Z11_mn=zmn(1,1,div_0,R_mn,R1_mn,R2_mn);Z22_mn=zmn(2,2,div_1,R_mn,R1_mn,R2_mn);Z33_mn=zmn(3,3,div_2,R_mn,R1_mn,R2_mn);Z01_mn=zmn1(0,1,div_r,div_0,R_mn,R1_mn,R2_mn);Z02_mn=zmn1(0,2,div_r,div_1,R_mn,R1_mn,R2_mn);Z03_mn=zmn1(0,3,div_r,div_2,R_mn,R1_mn,R2_mn);Z12_mn=zmn1(1,2,div_0,div_1,R_mn,R1_mn,R2_mn);Z13_mn=zmn1(1,3,div_0,div_2,R_mn,R1_mn,R2_mn);Z23_mn=zmn1(2,3,div_1,div_2,R_mn,R1_mn,R2_mn);Z10_mn=Z01_mn.';Z20_mn=Z02_mn.';Z30_mn=Z03_mn.';Z21_mn=Z12_mn.';Z31_mn=Z13_mn.';Z32_mn=Z23_mn.';Z_mn=[Z00_mn,Z01_mn,Z02_mn,Z03_mn;Z10_mn,Z11_mn,Z12_mn,Z13_mn;%阻抗矩阵Z20_mn,Z21_mn,Z22_mn,Z23_mn;Z30_mn,Z31_mn,Z32_mn,Z33_mn];for mm=1:4*n %对电压矩阵赋值if mm==(n+(n+1)/2)U_n(mm,1)=1;elseU_n(mm,1)=0;end;end;U_n;I_n=inv(Z_mn)*U_n; %求电流矩阵I_n;ss=1:4*n;figure(1)ll1=linspace(-l_r/2,l_r/2,n);ll2=linspace(-l_0/2,l_0/2,n);ll3=linspace(-l_1/2,l_1/2,n);ll4=linspace(-l_2/2,l_2/2,n);plot(ll1,abs(I_n(1:n)),'k--','linewidth',1.5)hold onplot(ll2,abs(I_n(n+1:2*n)),'r','linewidth',1.5)hold onplot(ll3,abs(I_n(2*n+1:3*n)),'m--','linewidth',1.5)hold onplot(ll4,abs(I_n(3*n+1:4*n)),'b--','linewidth',1.5)legend('反射器','有源振子','引向器1','引向器2')title('各振子的电流分布')xlabel('分段点')ylabel('电流(A)')grid onii=n+(n+1)/2;Z_in=1/I_n(ii)syms Theta;syms Fi; %计算电场矩阵分量for nn=1:n;E_n(1,nn)=i*w*u*sin(Theta)*exp(i*k*((-d_r)*sin(Theta)*cos(Fi)+zb(nn,3)*cos(Thet a)))*div_r/(4*pi);end;for nn=(n+1):2*n;E_n(1,nn)=i*w*u*sin(Theta)*exp(i*k*zb(nn,3)*cos(Theta))*div_0/(4*pi);end;for nn=(2*n+1):3*n;E_n(1,nn)=i*w*u*sin(Theta)*exp(i*k*(d_0*sin(Theta)*cos(Fi)+zb(nn,3)*cos(Theta)) )*div_1/(4*pi);end;for nn=(3*n+1):4*n;E_n(1,nn)=i*w*u*sin(Theta)*exp(i*k*((d_0+d_1)*sin(Theta)*cos(Fi)+zb(nn,3)*cos( Theta)))*div_2/(4*pi);end;E=E_n*I_n; %计算增益系数Emax=abs(subs(E,{Theta,Fi},{pi/2,0}));G=4*pi*(Emax^2)/(ita*real(Z_in)*abs(I_n(14))^2)Gg=10*log10(G)F=abs(E)/Emax; %画方向性图F1=subs(F,{Fi},0)figure(2);ezpolar(F1)title('E面方向图')F2=subs(F,{Theta},pi/2);view(90,-90)figure(3);ezpolar(F2)title('H面方向图')x=F*sin(Theta)*cos(Fi);y=F*sin(Theta)*sin(Fi);z=F*cos(Theta);figure(4);ezsurf(x,y,z,120); %画立体图title('八木天线的立体方向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