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陈奂生上城》说课稿

合集下载

《陈奂生上城》的一等奖说课稿

《陈奂生上城》的一等奖说课稿

《陈奂生上城》的一等奖说课稿《《陈奂生上城》的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陈奂生上城》的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小说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的板块,而教材中的选篇往往多以生动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和深刻的主题作为样板。

它是高中阶段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兴趣及提升鉴赏水平的最好借鉴。

作为当代小说名篇《陈奂生上城》,情节安排巧妙、人物形象典型、主题深刻又富有多元性,虽在单元教学中作为自读篇目,但在引导学生鉴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上仍是非常好的借鉴。

2.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教学大纲,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①领会小说独具匠心的情节安排、辩证特色的主题,陈奂生这个新时期初期的农民形象的典型意义。

②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2)能力目标①引导学生根据作家透露的对人物的感情倾向,对人物形象作理性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分析能力。

②培养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作品主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品位,做一个积极向上,胸襟开阔的当代人。

3.教学重点(1)体会情节安排中耐人寻味的伏笔。

(2)能具体分析本文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及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4.教学难点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和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对象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进入高二已半年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已有一定的水平,但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有很大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设问、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文章的主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教学过程分析1.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问题:一辈子节衣缩食的乡下人陈奂生进城做点小买卖赚几个小钱,但误打误撞的“奢侈”光了,身无分文的回家,该如何向老婆大人交代呢?设计意图:以算账的方式导入,一可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二可化繁为简,抽出本文的关键内容,使学生较快地从整体把握全文,三可自然地引出下文(后面内容网络上没有)(我个人的做法是:过程的第一环节:算帐.(解决情节问题)第二环节:付了5元钱前后的表现分析.(解决人物个性问题)(教学过程可以参考按下内容来具体设计)师:今天我们学习《陈奂生上城》(人教版高中语文第4册第7课)。

(高三语文教案)陈奂生上城教案-教学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陈奂生上城教案-教学教案

陈奂生上城教案-教学教案教学导航陈奂生上城是高晓声的短篇代表作,是他陈奂生系列小说中最精彩的一篇,小说通过农夫陈奂生上城的故事呈现了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的中国农夫的心灵历程,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农村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深刻变化。

教学本文要抓住这样一些问题:1.陈奂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身上有什么样的弱点是怎样表现这些弱点的从小说可以看出,陈奂生是一个狡猾而质朴、忠厚而勤劳的农夫。

他的弱点是过于自卑,缺乏仆人翁的气质。

在生活好转之后,他渴望过“精神生活〞,但抽嘴笨舌严峻地损害了他的自尊心。

有时候自己也挤在人群中凑吵闹,但话语出口,便引得人们哈哈大笑。

对于人们的嘲讽,陈奂生不但没有义愤,反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出于自卑的心理,陈奂生往往瞧不起自己。

当效劳员对他“冷假设冰霜〞时,他便认为自己“说错了话,得罪了人〞。

他的自卑,在某种状况下又会走向盲目的自高自大。

在那个年月,五元钱一宿的房钱,对一个一般的农夫来说是心疼的,住一宿做七天工还要倒贴一角钱。

吴书记本意是关怀自己反而坑了自己,他百思不得其解,最终便归罪于自己:“干怪万怪,只怪自己不曾先买帽子,才伤了风,才走不动,才碰着吴书记,才住进了款待所〞。

花了钱还遭白眼,这对他精神的打击是很大的,但他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在房间里胡乱报复了一番以后,到百货公司心一横,便买了一顶帽子马上戴在头上飘然而去。

而且,这时候他心里布满了骄傲和得意。

2.怎样理解小说“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这篇小说,不仅思想内容深刻、含蓄,而且艺术手法新颖独特。

不写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也不追求故事的大波澜,却以敏锐的目光去捕获生活中活的细节,于微小处着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针砭社会的弊端。

最富有表现力的是“大闹款待所〞的一段描写。

一连串的恶作剧式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呈现了陈奂生阿Q式的“得胜的心理〞。

笔下写的都是凡人小事,贯穿全篇的是一顶微缺乏道的帽子,帽子虽小,却来之不易。

告知读者,农夫的生活虽有所改善,但要转变落后的面貌还要加倍努力。

陈奂生上城 说课稿+教案

陈奂生上城 说课稿+教案

《陈奂生上城》说课稿高晓声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陈奂生上城》(板书:《陈奂生上城》高晓声),这篇课文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 教材地位小说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板块,而《陈奂生上城》情节生动、人物典型和主题深刻,对于培养高中阶段学生鉴赏兴趣及提升其鉴赏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2个方面:1.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2.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作用(三)重点难点重点: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难点: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作用二、教法学法1.教法本课是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

具体来说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相互商讨,进行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

教师运用引导、探究、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借以实现教学目标。

2.学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合作探究法。

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课堂上则要积极参与讨论,课后根据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进行巩固和迁移。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辅助三、教学过程(一)准备阶段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做好PPT课件。

在课前两天布置学生预习该课。

(二)课堂教学过程课时安排为1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图片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导入问题:在新时期的初期,我国的农民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又是怎样的呢?二、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理清此篇自读小说的情节总结小标题:(一)上县城寻求新生活(二)卖油绳病困火车站(三)遇书记梦圆招待所在这一环节,将促使学生主动深入小说情节,特别是紧抓“偶染感冒”、“巧遇书记”两个关键性的情节。

《陈奂生上城》教师资格证说课模板

《陈奂生上城》教师资格证说课模板

《陈奂生上城》教师资格证说课模板教师资格考试网为您整理“《陈奂生上城》”,希望对老师们上课有所帮助!《陈奂生上城》教学目标:一、陈奂生的帐本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农村,漏斗户主陈奂生,生活也渐渐好过了起来。

他进城卖油绳,买帽子,还住了一夜高级招待所,好好享受了一番。

然而,离家不远的时候,他慌了。

为什么?马上要见老婆,交不出账,要挨骂,说不定还不让吃饭,睡泥地板。

怎么办?大家来帮帮他。

我们先帮陈奂生算一算,他此次上城卖油绳,赚了多少,花了多少,还剩多少上缴老婆?(生讨论)(板书)收入:约大于七元五角支出:住招待所5元买帽子2.5元剩余:约等于0(学生在收入多少上有争论,无法得到准确的数字,只能根据他花去的来判断收入应该大于七块五。

还不算被人没了的三角钱。

)二、陈奂生的解释师:看到这个帐本,老婆会不会骂他?估计会。

为什么呢?帽子计划中,没事。

关键问题是住了一夜招待所。

先说钱。

那时候的五元,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生七嘴八舌)怎么算?以一杯茶为参照。

陈奂生喝一杯茶,多少钱?一分。

现在你们喝一杯茶,多少钱?五角。

几倍?五十倍。

那么,那时五元,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50元。

你们谁住过250元的宾馆?(有几个学生瞎举手)哦,有好几个250。

(生哄笑)我住过最贵的是280一夜,心疼了一个星期。

想想,陈奂生老婆听说他花一五元钱住招待所,会有什么反应?拍大腿大骂:“你这个老不死的!你发疯了!住这么高级的招待所!惨了。

假如你是陈奂生,怎么向老婆解释?生1:我坦白从宽。

(众生笑)师:那就坦白吧。

说下去。

生1:我把钱花光了。

住招待所。

见了吴书记。

买了一顶帽子。

(断断续续)师:结结巴巴,肯定有问题。

假如你们是他老婆,能通过吗?(生笑答不能。

)那,我再请另一个陈奂生。

生2:老婆,我错了。

(众生笑)求求你你再给我一次机会,我爱你……(生哄笑)师:真肉麻。

同学们想想,陈奂生讲得出这种话吗?(生笑答不能。

《陈奂生上城》(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陈奂生上城》(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陈奂生上城》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陈奂生及其作品《上城》的背景信息。

激发学生对小说主题和人物命运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简介陈奂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概述《上城》的故事背景和情节梗概。

1.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陈奂生的照片和作品片段。

提问学生对作品主题的初步想法,引导讨论。

1.4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陈奂生的生平故事,展示相关图片。

学生分享对《上城》故事简介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文学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上城》的文学特色和人物刻画。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和主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上城》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语言风格。

探讨作品反映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小说中的重要段落进行解读。

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理解人物心理和情感。

2.4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

学生分组讨论,挑选重要段落进行解读和分析。

第三章:主题探讨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上城》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探讨《上城》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人文关怀和道德伦理。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提出引导性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结合现实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

3.4 教学活动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个人的观点和感受。

第四章:创意写作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文学元素进行创意写作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4.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创意写作。

4.3 教学方法提供写作素材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指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和创意写作的技巧。

4.4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创作一篇短文。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

《陈奂生上城》的教案

《陈奂生上城》的教案

《陈奂生上城》的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1.1 小说背景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地理背景:江南某小镇1.2 作者简介汪曾祺:江苏扬州人,中国现代作家,擅长描写生活琐事和人物形象其他作品:《受戒》、《晚饭花集》等第二章:故事梗概2.1 陈奂生上城的原因家境贫寒,为了维持生计儿子在家乡失业,希望在上城找到工作2.2 陈奂生在城里的生活初次体验: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和困惑结识同事:与同事的关系和互动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陈奂生性格特点:诚实、善良、勤劳、内向成长变化:从乡村到城市的转变,逐渐适应并融入城市生活3.2 陈奂生的儿子性格特点:乐观、活泼、有责任心在城里的表现:积极寻找工作,努力养家糊口第四章:主题分析4.1 城乡差异乡村的宁静与城市的繁华乡村的生活方式与城市的快节奏4.2 人物成长陈奂生的成长:从乡村到城市的转变,适应新环境陈奂生儿子的成长:承担家庭责任,成为顶梁柱第五章:教学目标与方法5.1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背景和作者简介掌握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题和表现手法5.2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讨论分析:组织学生讨论,深入剖析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第六章:情节分析(一)6.1 陈奂生的初次进城描述陈奂生第一次进入城市的场景和感受分析城市与乡村的对比对陈奂生的影响6.2 陈奂生与同事的关系描述陈奂生与同事们的初次交流和相处分析陈奂生与同事们的关系如何逐渐升温第七章:情节分析(二)7.1 陈奂生的工作经历描述陈奂生在城里的第一份工作分析陈奂生在工作中的表现和成长7.2 陈奂生的家庭生活描述陈奂生与家人在城里的生活状态分析陈奂生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第八章:人物关系分析8.1 陈奂生与儿子的关系描述陈奂生与儿子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分析父子关系如何随着故事发展而变化8.2 陈奂生与同事的关系描述陈奂生与同事之间建立起的友谊分析陈奂生与同事关系对他的生活影响第九章:小说表现手法分析9.1 叙述手法分析小说采用的叙述手法及其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叙述手法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9.2 描写手法分析小说中的描写手法及其作用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手法感受人物形象和情感第十章:教学活动与评价方法10.1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人物的情感和心境10.2 评价方法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深度读后感写作: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小说的感悟口头报告: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第十一章:文学作品与文化背景11.1 江南地区的文化特色分析小说中的江南地区文化特色,如水乡风情、市井生活等引导学生理解文化背景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影响11.2 社会变革背景下的小说主题探讨小说反映的社会变革背景,如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分析小说如何展现了时代变迁中的底层人民生活状态第十二章:写作技巧与风格分析12.1 汪曾祺的写作风格分析汪曾祺的写作风格,如细腻的描写、生活化的语言等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汪曾祺的文学风格12.2 小说的艺术手法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暗示等艺术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小说的艺术价值第十三章:拓展阅读与比较分析13.1 拓展阅读推荐推荐与《陈奂生上城》相关的其他作品,如汪曾祺的其他小说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丰富文学素养13.2 比较分析分析《陈奂生上城》与其他文学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的异同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第十四章:课堂总结与反思14.1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强调学生对小说主题、人物关系和写作手法的理解14.2 教学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优化教学过程第十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15.1 课后作业布置与《陈奂生上城》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小说主题的短文要求学生在课后深入思考小说的主题和写作手法15.2 学生评价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阅读理解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重点包括:小说背景和作者简介、故事梗概、人物形象分析、主题分析、教学目标与方法、情节分析、人物关系分析、小说表现手法分析、教学活动与评价方法、文学作品与文化背景、写作技巧与风格分析、拓展阅读与比较分析、课堂总结与反思、课后作业与评价。

《陈奂生上城》(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陈奂生上城》(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陈奂生上城》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陈奂生上城》。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陈奂生的人物形象及其变化。

(3)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及其在上城过程中的变化。

(2)学会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农村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陈奂生上城》。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陈奂生的人物形象及其变化。

(3)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1)分析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及其在上城过程中的变化。

(2)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是否曾经有过上城的经历,分享自己的上城故事。

(2)简介课文《陈奂生上城》的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梳理陈奂生的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及其在上城过程中的变化。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编写一个小故事。

(2)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片段,进行朗读展示。

四、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陈奂生上城》并背诵。

2. 分析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及其在上城过程中的变化,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学生在合作探讨环节的参与度如何?是否能够积极发言?3.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能否巩固所学知识?4.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上城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陈奂生上城》教案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陈奂生上城》教案

教案设计:《陈奂生上城》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陈奂生上城》的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陈奂生的性格特征及其变化,掌握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领悟小说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的生活变化和精神追求,培养尊重劳动、珍惜生活的价值观。

课程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播放一段反映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活的短片,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目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引入《陈奂生上城》的主题做铺垫。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约10分钟)•内容要点:o高晓声简介: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擅长描写农村生活,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o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精神生活相对匮乏。

•方法:利用PPT展示关键信息,简短讲解后,提问学生:“你认为这样的社会背景会对农民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三、初读感知(约20分钟)•任务分配:学生分组阅读《陈奂生上城》全文,每组负责不同段落,并准备简要概述。

•讨论要点:o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o陈奂生的性格特点如何?他在故事中经历了哪些变化?•汇报分享:各组代表分享阅读成果,教师适时补充和纠正。

四、深入分析(约40分钟)1.情节结构分析(约10分钟)o活动设计:绘制情节发展图,包括“陈奂生上城的原因-卖油绳的经历-住招待所的奇遇-回村后的心理变化”四个关键节点。

o讨论:每个节点对陈奂生的命运有何影响?转折点在哪里?2.人物性格探讨(约15分钟)o分组讨论:选择陈奂生、招待所的姑娘、村里人、大队干部等角色,分析其性格特征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o汇报:每组选取一个角色进行深入剖析,其他小组可提问或补充。

o教师总结:强调陈奂生的勤劳、质朴、节俭,同时也指出其狭隘、自私、封建等级观念等弱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陈奂生上城》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小说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的板块,而教材中的选篇往往多以生动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和深刻的主题作为样板。

它是高中阶段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兴趣及提升鉴赏水平的最好借鉴。

作为当代小说名篇《陈奂生上城》,情节安排巧妙、人物形象典型、主题深刻又富有多元性,虽在单元教学中作为自读篇目,但在引导学生鉴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上仍是非常好的借鉴。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教学大纲,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①领会小说独具匠心的情节安排、辩证特色的主题,陈奂生这个新时期初期的农民形象的典型意义。

②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2)能力目标
①引导学生根据作家透露的对人物的感情倾向,对人物形象作理性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分析能力。

②培养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作品主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品位,做一个积极向上,胸襟开阔的当代人。

3.教学重点
(1)体会情节安排中耐人寻味的伏笔。

(2)能具体分析本文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及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4.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和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进入高二已半年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已有
一定的水平,但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有很大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设问、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文章的主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问题:一辈子节衣缩食的乡下人陈奂生进城做点小买卖赚几个小钱,但误打误撞的“奢侈”光了,身无分文的回家,该如何向老婆大人交代呢?
设计意图:以算账的方式导入,一可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二可化繁为简,抽出本文的关键内容,使学生较快地从整体把握全文,三可自然地引出下文(后面内容网络上没有)
(我个人的做法是:过程的第一环节:算帐.(解决情节问题)第二环节:付了5元钱前后的表现分析.(解决人物个性问题)
(教学过程可以参考按下内容来具体设计)
师:今天我们学习《陈奂生上城》(人教版高中语文第4册第7课)。

小说的结局,我们已经知道,他担心他老婆要跟他算帐。

那么回到家,他肯定要交给老婆一本帐。

这本帐他应该怎么交待呢?(学生
饶有兴趣地翻看课文,组合零星的帐目数字,并加以计算)生1:收入——卖油绳7.70元。

支出——付房钱5.00元;买帽子2.50元。

师:这一系列经济活动,分别是在什么活动场所发生的?
生2:火车站、招待所、百货公司。

师:其中正常的买卖行为是在火车站和百货公司发生的。

卖油绳、买帽子是陈奂生事先计划好的事情。

可是现在情况有了大的变化,在招待所他多化了5元钱。

在向老婆缴帐的时候,他会如何解释呢?(仅几分钟,学生的思维就很投入了)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模拟陈奂生的口吻,向他老婆进行解释。

如果他老婆说“你疯了,竟然住进这么高级的招待所!”他会怎么说呢?(由于不是一般的说帐,还要加上扮演,教室里热闹起来)
生3:老婆,你听我说,不是我要住的,我不得已啊!(众笑)原先只想卖了油绳赚了钱再买帽子,没想到油绳未卖之前商店就打烊了。

帽子没有及时买,光着头感冒了——最近老是伤风打喷嚏,后来模模糊糊地躺在火车站的椅子上睡着了,等我醒来一看,我住进了招待所。

你问我为什么要住进招待所,那要问县里的吴书记哩——就是那个秋天在我们生产队蹲了两个月、在我们家吃过一顿饭的吴书记!是他用吉普车把我送进去的。

吴书记要去省里开会,无意中认出了我,然后帮我看病,最后把我送进他们的招待所。

师:刚才的发言太精彩了!
你看书非常仔细,复述得很好,特别是抓住了“偶染感冒”、“巧遇书记”两个关键性的情节。

本来卖油绳、买帽子,一卖一买,没有什么神奇的。

但有了“偶染感冒”、“巧遇书记”两个重要的情节,陈奂生就被安排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招待所,其中“付房钱”的情节使小说更好看了。

除了上面说的,本文构思的巧妙还体现在哪些情节上呢?
生4:火车站这个地点安排得真是巧妙,因为这里油绳好卖,这里有茶水,有长椅,使陈奂生巧遇吴书记变得合情合理。

生5:买帽子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这可以折射出是生活的改善使他“今年好像变娇了”,寒流一来就“缩头缩颈,伤风打喷嚏”。

要买帽子,但油绳还没有卖出去,没钱,帽子买不成,所以才会“偶染感冒”。

生6:卖油绳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设计。

卖掉油绳,身上连本带利,大概8块,这样付出5元钱的房钱就会心痛不已,从而引出他复杂的心理活动。

师: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扮演陈奂生,如果他老婆说“你真倒霉啊,住一宿就花了这么多钱!”他又会如何解释呢?生7:本来我以为有吴书记的安排,不会叫我付多少钱的,甚至不要钱也有可能。

可是哪里想到,那个柜台上的大姑娘给我开了“5元”的fa票,使我浑身燥热起来。

这叫我内心感到很不平衡!我本来生怕弄脏了被子;走
地板时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摸着大皮椅不敢坐,怕压瘪了弹不饱。

给了钱之后,我什么也不怕了,怕他个屁!反正我出了大价钱,我再也不怕弄脏地板;我在大皮椅上“扑通”坐下去,把它坐得瘪下去;脸脏时我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睡觉时我衣服也不脱。

本来我准备早点回家,后来我决定困到足十二点走,心想能捞多少算多少。

老婆,你说我倒霉,我不是捞回来了吗!(大伙热烈鼓掌)师:同学们的掌声说明了你的成功!你抓住了付钱前后的“怕”和“不怕”,通过对比,反映了陈奂生的特殊心理。

“怕”说明了陈奂生什么性格?“不怕”又反映了陈奂生什么心理?
生8:“怕”说明陈奂生爱惜公物,“不怕”说明陈奂生迁怒于物,任意作践。

生9:“怕”说明陈奂生生活节俭,有农民本色;“不怕”说明陈奂生也有本能的破坏心理。

生10:“怕”说明陈奂生老实、质朴、节俭;“不怕”说明陈奂生自欺欺人、自满自足。

生11:“不怕”还说明了陈奂生自私、狭隘。

师:同学们的答案真是丰富多彩。

作为农民,陈奂生勤劳、俭朴,但在他的身上也有落后的小生产者思想或小农意识,那就是自私、狭
隘、满足。

但我想陈奂生的老婆一定还要追问下去,比如她说“奂生啊,这次上城花的钱值吗?”让你们扮演陈奂生,他又将怎样回答呢?大家请根据课文内容说说。

生12:怎么不值?我不但把那房间作践得一塌糊涂,什么都捞回来了,而且还可以对村里的大伙儿吹哩:我坐过县里吴书记的汽车了,我住过5元一夜的高级房间了!师:同学们,他说的意思在课文什么地方呢?众:倒数第3节。

(让学生齐读)师:这段内容在前文有没有伏笔?众:有,第7节到第9节。

师:怎么呼应的?
生13:前文写他有一个短处,就是不善言辞。

他感到自卑,他羡慕能“说东道西,扯三拉四”的人,总是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

有了这样的伏笔,后文就写了陈奂生“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

生14:我认为,这是表面的照应。

更深层次的照应是因为前文有他“渴望精神生活”的想法,后文才有“仅仅花了5块钱就买到了精神的满足”的句子。

生15:我认为,除了刚才所说的3节以外,还有1节也是伏笔,就是第2节。

这里陈奂生的心情好,最后又回归到这种好心情。

师:你有自己的思考,这很好,不过请大家注意一下,他前后好心情的原
因是否一样。

生16:不一样,他开始的好心情源于物质生活的改善——师:我插一下嘴,生活改善的背景是什么?
生17:改革开放。

师:对,课文前面的提示里也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

请你继续讲,后来的好心情源于什么?
生18:他“买到了精神的满足”。

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陈奂生的这种“精神满足”?
生19:层次不高。

生20:有自欺欺人的成分。

师:能不能再往深处想想?
生21:他以坐过吴书记的车子、住过高级房间为荣的思想,是一种落后的、不平等的思想。

师:对,这是封建等级观念在他身上的体现。

好,根据同学们的讨论和发言,我来把陈奂生的形象总结一下:他既勤劳、质朴、节俭,又自私、狭隘、满足,甚至愚昧、落后。

这两个方面在陈奂生这个农民身上是真实的、辩证的。

那么,作者对这个人物采取了什么态度呢?请看课文后面的练习一中的“有关资料”:“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
生22:作者为陈奂生的物质生活改善了,并有精神生活的追求
而感到轻快、高兴,但又为陈奂生精神生活的贫乏而感到沉重、慨叹。

师:概括得很全面……(下略)教后感:三次提问都巧妙地用陈奂生老婆的话导入,以说明帐目的形式,通过有趣的扮演,让学生快乐地走进故事、解读课文,真实地体验主人公特殊的、复杂的心理,从而准确地把握了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这堂课给我启示是:学习长文章,尤其是情节丰富的小说,关键是要寻找到一个合适的“抓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