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样本)
海尔集团的swot分析

海尔集团的swot分析众所周知,海尔集团是国内著名的家电生产企业,自1984年成立以来,它以强劲的势头跃居国内家电品牌榜首。
但与此同时,海尔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它大刀阔斧开拓各类市场,导致原有的优势丧失,品牌信誉下降,售后服务跟不上,也同样成为其一大败笔。
下面,我将对海尔集团做一个全面系统的swot分析,找出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同时试着指导其以后的发展。
一、内部优势条件分析(S):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100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产品已远销世界各地。
自1998年以来,出口创汇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
22年的创业之路,每一步,都获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受到了高度赞誉与评价。
海尔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制订了不同的价格,通过制造差别化产品来满足差别消费人群,制订差别的价格歧视。
从而使企业形象在提升,销售量在增长,市场份额在扩大。
到目前为止海尔集团已在国内建立营销网点数万个,海外营销网点38000多个。
产品已销往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0年实现出口创汇2.8亿美元,自1998年以来,出口创汇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
在山东省,海尔超过专业外贸公司成为进出口额第一的企业。
海尔集团经过19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有冰箱辐射到空调、洗衣机彩电热水器乃至手机的庞大家电产业群。
这个产业链从青岛出发,一直延伸到个大洲的疆域,形成一条黄金产业带。
规模促进上下游企业发展,产业链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制造链湖动区域经济发展。
技术优势:海尔有9种产品在中国市场位居行业之首,3种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率居行业前三位,有其专利优势拥有软件著作权589项。
在许多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创新驱动"型的海尔集团致力于向全球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
创新优势:海尔热水器防电墙技术、海尔洗衣机双动力技术还被纳入IEC 国际标准提案,这证明海尔的创新能力已达世界级水平。
浅析海尔企业营销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浅析海尔企业营销的问题及对策坊成长为全世界知道的综合性家电企业,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深究其成长过程,发现它的营销战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作为最优秀的家电制造企业之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只有不断改进营销策略,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本文主要论述了企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性的策略。
关键词:海尔集团营销策略问题AbstractAfter more than 20 years of development, Haier Group has grown from an unknown small street workshop to a comprehensive house hold appliance company known around the world, and has maintained a good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After studying its growth process, it can be found that its marketing strategy has played a huge role. As one of the best home appliance manufacturers, in face of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the company can only win in the competition by constantly improving the marketing strategie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roblems in the marketing of enterprises and proposes a targeted and resolving strategy.Keywords:Haier Group marketing strategy problem一、公司简介海尔公司于1984年在青岛成立。
海尔公司网络分销策略

网络分销渠道策略--海尔公司一、海尔的渠道现状分析(一)海尔集团营销渠道的现状1.海尔分销体系的构建海尔集团通过自己的销售分公司——海尔工贸公司直接向零售商供货并提供相应支持,还将很多零售商改造成了海尔专卖店。
海尔也有一些批发商,但其分销网络的重点并不是批发商,而是更希望和零售商直接做生意,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零售分销体系。
在海尔的营销渠道中,百货店和零售店是主要的分销力量,海尔工贸公司就相当于总代理商,所以批发商的作用很小。
海尔的销售政策也倾向于零售商,不但向他们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支持,还保证零售商可以获得更高的毛利率。
海尔的批发商不具有分销权力,留给他们的利润空间十分有限,批发毛利率一般仅有3%-4%,在海尔公司设有分支机构的地方批发商活动余地更小。
不过海尔的产品销量大、价格稳定,批发商最终利润得到保证。
在海尔的渠道模式中,制造商承担了大部分工作,而零售商基本依从于制造商。
2.海尔营销渠道网络的建设海尔营销渠道网络的建设,经历了一个由区域性网络到全国性网络,由全国性网络再到全球性网络的发展过程。
发展初期,海尔集团依靠商场销售到店中店、再到建设自己的品牌专卖店,树立起海尔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海尔集团的多元化产品策略以及在营销上投入雄厚资金,使它在全国范围内的家电专卖店得以高效运营。
目前,海尔已在全国主要县城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专卖店。
在城市家电市场,海尔也建立了完善的自控销售网络。
海尔根据自身的产品类别多、年销售量大、品牌知名度高等特点,适时进行了通路整合。
在全国每一个一级城市设有海尔工贸公司;在一级城市设有海尔营销中心,负责当地所有海尔产品的销售工作,包括对一级市场零售商和二级市场零售商的管理;在二、四级市场按“一县一点”设专卖店。
这样,取消了中间环节,降低了销售通路的成本,有利于对零售终端销售的控制和管理。
3. 海尔渠道模式的商业流程海尔渠道模式的商业流程是:①海尔工贸公司提供店内海尔专柜的装修甚至店面装修,提供全套店面展示促销品、部分甚至全套样机;②公司库存相当数量的货物,还把较小的订货量快速送到各零售店;③公司提供专柜促销员,负责人员的招聘、培训和管理;④公司市场部门制定市场推广计划,从广告促销宣传的选材、活动计划和实施等工作,海尔公司有一整套人马为之运转,零售店一般只需配合工作;⑤海尔建立的售后服务网络承担安装和售后服务工作;⑥对设有账期的大零售店,公司业务人员要办理各种职务手续。
浅析海尔集团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一)2024

浅析海尔集团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一)引言概述:海尔集团是中国的一家知名家电制造商,也是全球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海尔集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浅析海尔集团的发展现状、问题以及可能的对策。
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1. 市场份额的下降2. 产品同质化竞争3. 新兴品牌的挑战4. 价格战带来的利润压力5. 渠道的变革与矛盾二、创新能力亟待提升1. 产品创新滞后2. 技术研发投入不足3. 创新文化缺失4. 管理体系不完善5. 品牌价值缺乏差异化三、全球化布局面临挑战1. 国际市场份额不高2. 面临本土化运营难题3. 国际品牌认可度有限4. 跨国经营风险增加5. 地缘政治形势不稳定四、人才管理需进一步完善1. 人才流失问题2. 公司文化与员工价值观的融合3. 培育和吸引高层管理人才4. 员工培训和发展规划5. 薪酬制度的激励机制五、可持续发展问题1. 环境保护压力2.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3. 社会责任缺乏4. 企业治理不规范5. 预算与投资风险管理总结:面对当前的市场环境和发展挑战,海尔集团需要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应加强市场竞争力,通过产品差异化和创新来提升品牌竞争力。
其次,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
此外,海尔集团还需要加强全球化布局,提升国际市场份额。
在人才管理方面,应重视培养和吸引高层管理人才,并建立健全的员工培训和发展规划机制。
最后,海尔集团需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企业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管理。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海尔集团有望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海尔市场营销组合分析

海尔营销组合策略分析一、产品策略:直接针对市场进行产品创新海尔把品牌看成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强调通过品牌树立企业及产品的差异化形象。
品牌使海尔集团在参与国内外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了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海尔有句格言:“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信誉是企业的灵魂,产品合格不是标准,用户满意才是目的。
”海尔人知道,只有给市场提供了最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才会给企业回报最好效益。
海尔品牌策略的核心是凸现服务优势和强调技术与创新。
在缺乏诚信和好的服务理念的时期,海尔的策略更加关注于服务。
这时期,海尔以其独特性、差异性、价值性和延展性获得了消费者的信赖。
海尔品牌的独特性,除表现在产品质量、服务、信誉等方面外,更重要的是它独特的成长过程。
海尔品牌策略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分别是--名牌战略阶段、品牌多元化战略阶段和品牌国际化战略阶段。
作为最显著的品牌个性,它在其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上表现出与其它产品的差异,它的独到之处决定了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海尔品牌凝聚了高质量的产品、人性化的服务、迅速反应市场的能力和强大的市场整合力等一系列竞争资源及其资源的相互协调与融合,这也形成了海尔今天的品牌优势。
海尔凭借其高质量、人性化、“真诚到永远”的服务赢得了广大用户的尊重和忠诚。
其理念的领先合水平的差距,也造就了海尔品牌与其他家电品牌的差距和差异。
对于顾客来说,品牌的价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品牌的认同。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海尔作为一种知名品牌,不仅得到我国广大用户的认同,也为世界所公认,具有难以估算的品牌价值特性。
品牌之所以成为海尔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在于品牌具有“天然”的延展性。
因为经过科学而有效运作的品牌有了知名度美誉之后,这个品牌就可获得良好的市场信誉,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同。
在赢得较高的品牌忠诚度后,企业就要靠路该品牌在其它产品上的拓展与延伸,使新产品借助于成功品牌的市场信誉在节省促销费用的情况下顺利地占领市场。
海尔市场营销分析报告

海尔市场营销分析报告海尔的产品及品牌策略一、产品分类海尔现有家电、通讯、IT数码产品、家电家居、家居集成、智能家居、软件、、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数字家庭、生物制药、医疗设备的产品类别。
2、产品生命周期近年来全球家电节能、环保、智能、健康化趋势益加明显,节能、环保、智能、健康的家电成为了家电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并逐渐担当中高端市场主角。
在我国白色家电的市场保有量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同时更新换代需求也将进入高峰期。
由此不难看出,家电行业发展处于成熟阶段。
三、海尔以质量和创新改变人们的认知(一)、质量创新(1)、质量文化深入人心“海尔创世界名牌,第一是质量,第二是质量,第三还是质量。
”早在创业之初,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这一理念。
“对产品质量的尊重就是对消费者的尊重、对自己的尊重”。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产品供大于求,价格战开始风生水起,海尔却率先将ISO9000标准引入国内,构造了系统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推进服务质量引领行业,海尔自身也完成了从产品质量到服务质量的转变。
(2)、质量管理一丝不苟图表1 海尔质量管理模式发展图资料来源:海尔官网从名牌战略阶段到全球化战略阶段,海尔的质量管理经历了从TQC、OEC再到人单合一T模式的过程。
此外,海尔集团还基于“用户永远是对的”这一理念在内部推广了质量改善室模式。
目前,海尔在全球拥有8万名员工,产品行销世界165个国家和地区,并且是世界第一的家电品牌,在这一过程中,海尔对质量的高度重视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服务创新质量的要求已经从满足标淮转变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而且服务质量也要做到星级,“星级服务”、“无搬动服务”、“无尘安装”、“一站式服务”,海尔质量的提升不仅靠产品,更靠全过程、全方位地满足用户需求。
海尔投资建立了自己的维修服务体系。
因为如果仅依靠别人的网络,很难达到海尔的质量与服务要求。
更要紧的是,海尔将会因此失去与用户沟通、了解需求信息的重要渠道。
海尔品牌扩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海尔品牌扩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摘要:海尔被誉为中国最为成功的企业,中国管理水平最高的企业,中国最为际化的企业,中国最具亲和力的企业。
海尔以近乎完美的形象,已成为中国成功企业的代表。
但是世界上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不存在危机,海尔当然不能例外。
本文从海尔现实情况出发分析了海尔在品牌扩展策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品牌多元化战略问题应对策略一、品牌扩展的概念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他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
品牌扩展就是企业为了实现进入目标市场,而引进新品牌,利用品牌间的相互协同关系形成一个整体品牌优势,以提高品牌资产。
企业的品牌发展到一定的优势时,就要开源,使品牌的价值更大化。
这时企业为了规避分险,利用现有的成功品牌名称,在一个成熟的产品里生产新的或经过改进的产品,以成功品牌的影响推出新产品并快速启动的市场的行为。
品牌扩展减少了品牌认知的过程,同时又降低了产品的经营风险。
而借助于成功的品牌,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上,可以看的远,增大成功的机会。
二、海尔品牌扩展方面存在的问题1984年—1991年间海尔完成了名牌战略阶段,这阶段的特征是只干冰箱一个产品,探索并积累了企业管理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出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在1992年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海尔抓住时机先后兼并青岛电冰柜总厂、青岛空调器厂和青岛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18个企业,并投资兴建海尔园开始二次创业,,海尔集团利用“海尔”名牌效应和健全的全国性销售与服务,从电冰箱扩展到电冰柜、空调器、洗衣机、微波炉、彩电等27个门类的产品,当“海尔”牌成为当时家电产品唯一驰名商标后,海尔又向医药、IT等行业扩展,现在海尔产品涉及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和彩电、计算机、手机、医药等领域,形成46个系列,8600多个品种规格的多元化产品群。
海尔的销售管理及营销技巧

海尔的销售管理及营销技巧海尔集团作为国内的符号企业之一,一直是各种媒体炒作的焦点。
综合分析各方面的炒作以及研究情况,可分为两类:2002年7月份以前,基本上以正面宣传为主,之后从各个角度进行批判的文章开始多起来。
正面宣传主要集中于海尔企业文化、品牌战略、业务流程重组、人力资源、营销体系等;目前批判的主要在于多元化、海外建厂、企业文化等方面。
本文作者曾任职于海尔集团,对海尔集团的运作方面有着一定的体会和把握。
本文拟对海尔集团在管理体系、营销体系方面的核心优势以及在企业文化、业务流程重组、多元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对国内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以及实践参考。
海尔管理体系一、PDCA管理法海尔在管理模式的设定上,不仅严格按照ISO9000(2000版)的标准建立程序文件,而且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保证工作得到迅速执行的理论基础是PDCA管理方法。
以销售任务的计划、组织、控制为例:每年年终,集团商流、各产品本部根据本年度的销售额完成情况,结合各产品的发展趋势及竞争对手分析等信息,制定下一年度的销售计划,然后将这一计划分解至全国11个销售事业部。
销售事业部长根据各工贸上年的完成情况、市场状况分析等信息再将销售额计划分解至其下属各工贸公司。
工贸公司总经理将任务分解至各区域经理,由他们将任务下达至区域代表,区域代表将自己的销售额任务分解至其所管辖的营销网络。
从时间纬度进行分解:年度计划分解至月度,月度计划分解至每日。
处于管理层的每一位管理者就可以对其下属每日的工作状况进行监督,并及时进行纠偏控制,使管理者最终控制至每一个具体网点。
这就区别于国内的一些公司只是将任务分解至每月,下达至相关责任人处,仅仅依靠对相关责任人的月度提成激励、而不对其如何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控制的管理方法。
海尔集团在新产品开发、新品上市、质量管理等所有方面都是遵循PDCA管理方法的。
通过这种做法就可以保证“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避免出现管理的真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尔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姓名:xxx班级:xxx学号:xxxx联系电话:xxxxxxxx摘要:海尔实质上是沿着两个方向成长的一个是品牌化、多元化成长, 另一个是国际化、全球化成长。
但这两个方面的成长都出现了问题, 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坦言,海尔已经进入了“高原期”。
面临进退维谷的状况,海尔只有调整成长战略, 才能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成长, 这已经成为决定海尔未来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海尔;多元化;全球化一、海尔集团成长历程海尔,二十五年前从零开始,一跃成为全球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
海尔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07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80亿元。
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
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7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价值高达786亿元。
2005年8月,海尔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之首。
2006年,在《亚洲华尔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强”中,海尔集团连续第四年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排行榜榜首。
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
25年间,海尔的成长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4——1991年期间的专业化成长阶段, 只做冰箱一种产品, 通过七年时间做冰箱, 逐渐建立起品牌的声誉与信用。
第二阶段是1991 ——1998年期间的多元化成长阶段, 按照“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原则, 从冰箱到空调、冷柜、洗衣机、彩色电视机,每一到两年做好一种产品,七年来重要家电产品线已接近完整。
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2005年期间的国际化成长阶段,即海尔到海外去发展。
目前,海尔已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采购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现有工业园13个,海外工厂及制造基地30个,海外设计中心18个,营销网点58800个。
品牌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信誉度与美誉度。
第四阶段是从2006至今的全球化战略阶段。
力求在每一个国家的市场创造本土化的海尔品牌,通过海尔的国际化最终实现国际化的海尔,打造世界级名牌。
据中国最权威市场咨询机构中怡康统计:2007年,海尔在中国家电市场的整体份额达到25%以上,依然保持份额第一;尤其在高端产品领域,海尔市场份额高达30%以上,其中,海尔在白色家电市场上仍然遥遥领先。
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然而,海尔集团从2005年以来却出现了利润总额下降的趋势,我们不得不在海尔风光无限的辉煌成就和备受称道的经营战略中思考海尔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二、海尔集团成长存在的问题1、盲目多元化阻碍了企业的持续健康成长海尔从1992年开始实施多元化成长战略。
应该说,海尔前期的多元化经营是成功的。
成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依据企业的能力稳步推进。
二是采用循序渐进的相关多元化策略。
但是,海尔后来进入生物制药、物流、餐饮、金融等领域虽然在短时间内使海尔获得了快速发展,销售额不断攀升,但现在,海尔在这些领域的盲目多元化正在阻碍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弱化了企业的核心能力。
海尔核心能力在于其在家电领域强大的设计制造能力以及完善的服务体系和销网络,而不是海尔自己宣称的文化整合能力。
这一点已经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普遍认可和海尔自己的承认。
海尔从冰箱进入冰柜和空调行业是基于企业的核心能力,同时新领域的扩展也强化了企业的核心能力, 因为二者技术方面的核心技术是同一的, 即制冷技术, 其他生产工艺技术亦是高度相关市场方面的销售渠道和用户类型是同一的, 只是空调产品需提供安装服务, 商用冰柜的用户稍有不同。
之后海尔进入的洗衣机、彩色、家居设备行业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企业的核心能力,这是海尔之所以连战连捷的主要原因。
但是海尔后期进入生物制药、餐饮、金融等领域则与先前的核心能力没有很大关系,在技术、网络和用户方面均没有太大的相关,明显地分散了企业有限的资源,弱化了企业已经形成的核心能力。
二是降低了消费者对海尔的品牌认可。
全球顶尖营销实战大师米尔顿·科特勒在做客CCTV《对话》时,曾直言不讳地批评了被普遍认为在国际化和多元化方面相当成功的海尔集团:“也许海尔存在着品牌泛滥化的趋势……我为海尔担忧,你有好的品牌,就可以进入所有市场吗?你应该集中在你的核心竞争力所能带给客户的价值方面。
”“中国国产品牌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从依靠大规模的广告和促销建立品牌意识,转变到通过战略性的步骤建立起能让目标顾客感觉到的品牌价值。
就这一点而言,海尔的张瑞敏先生的做法可能是错的:仅仅使海尔的牌子停留在消费者的嘴边上是不够的。
”海尔舍弃对家电领域的专注, 降低了消费者对海尔的品牌认可, 不但使海尔在新的领域难有作为, 而且影响了海尔在家电领域的扩张步伐。
2、海尔将放弃“中国造”主攻营销彰显海尔全球化道路步履维艰今年3月初,海尔集团CEO张瑞敏称,海尔正计划剥离大部分产品的生产业务以降低成本,并在为消费者的服务和对市场趋势的反应方面加快步伐,力求将海尔从制造型转变为营销型公司。
事实上,海尔的全球化战略并不成功,原因在于:一是实施全球化战略时,国际化程度依然很低。
在海尔2004年1016亿人民币的营业收人中,海外贡献包括出口创汇和海外生产、海外销售不过20亿美元,不足17%的比重,依照“真正国际企业海外收人必须大于国内收人”的标准判断,海尔国际化程度偏低。
这意味着,海尔未来要想继续成长,必须提高国际市场贡献率,然而依靠海尔的自身实力通过自我发展迅速提高国际市场贡献率并不现实。
二是海外投资巨亏不止。
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典型案例,海尔在美国投资生产家电曾被广泛宜传。
遗憾的是,如此铺天盖地的报道, 却缺乏一些最基本的数据支撑海尔美国项目的投资金额是多少生产能力有多大年销售额是多少市场占有份额多大这些数字,几乎成了绝密。
面对巨亏的海外投资,海尔采取了“掉了牙自己吞下去”的策略, 每年从国内市场抽取大量资金填补国外的亏损黑洞。
三是尚未进人主流市场。
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海尔只能在国际市场的缝隙中寻找生机,如在美国海尔只能在酒柜和小型冰箱产品上有所作为。
海尔一直宣称自己采取的是“先难后易”的策略,但现在看来这种策略并不成功,表现在一方面海尔在世界主要的市场,如美国、欧盟,并没有任何地位,另一方面, 海尔的细分市场大多是一些大型国际家电企业不愿涉足的市场容量小利润空间低的细分市场。
四是国际名牌尚未树立。
虽然海尔在世界品牌500强中占据第86位,但这并不能说明海尔就是一个世界名牌,严格意义上说,海尔仅仅是一个中国名牌。
之所以这么说,原因在于海尔在国际主流市场上尚未站稳脚跟、没有核心技术、与跨国公司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完善。
由于品牌形象不足,对市场难以形成实质性拉动,造成海尔在国际市场上难以实现突破性进展。
三、海尔应如何应对集团成长存在的问题1、海尔多元化战略到了必须调整的时刻清晰地界定公司三个层面业务并保持其协调平衡是海尔依靠多元化战略持续成长的关键所在,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海尔在第二和第三层面上的业务界定可能存在问题,也就是说,海尔的多元化业务领域必须重新调整,海尔的未来业务和种子业务还需要进一步考证和推敲。
(1)应当重组现有业务。
按照GE公司的“数一数二”原则, 缩减业务范围,整合现有业务。
多元化经营可以划分为主导型、关联型和非关联型三种类型。
美国、日本等国成功的大公司大都采用主导型和关联型多元化经营,其效果很好。
在业务发展方面,海尔在家电领域积聚的优势已经足够支持企业的成长,并无冒风险涉足过多领域、过多行业的必要。
当整个市场供过于求时,将会产生新的替代物。
真正的利润会来自于这样的公司:它并不是第一个生产出冰箱的公司,而可能是那些有能力向同一用户卖出四台冰箱的公司--它提供的产品的质量,使得客户能够持续不断地购买它的产品。
当原来的产品被淘汰,客户仍然买同样厂家的产品,这就是客户忠诚度。
海尔应当抓住了淘汰的规律,知道客户在淘汰时的购买倾向,一直跟进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海尔有不同的产品,他们的核心价值就是他们的品牌。
如果海尔只是忙于进入越来越多的产品领域,伊莱克斯或者LG却只专注于自己有优势的产品,它们就会得到那些淘汰产品时的客户,得到他们的多次购买。
实际上对客户的长期拥有,降低了企业的营销费用,这就不用花很大代价去找新的客户,而是维护旧客户就可以了。
海尔应该积极利用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的优势,关注如何在现有的优势领域内留住那些长远的客户,注重于长期获利,注重获得忠诚客户,获得多次购买。
(2)重新界定自己的未来业务和种子业务,谨慎处理多元化扩张。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意两方面,一是新进入领域应当和原有业务存在某种程度的协同。
如果一味强调产业吸引力和整体销售额的增长, 而忽视了新进入领域和原有业务之间应有的协同问题,则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协调发展和持续成长。
事实上,协同效应对多元化战略的成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这种协同效应多元化经营就没有相对于专业化经营的优势。
二是多元化扩张不应以牺牲战略产业的发展为代价。
如果以多元化扩张作为“未雨绸缪”之举,分散企业有限的资源去发展所谓的“新兴产业”,结果丧失战略产业发展的良好时机,则是得不偿失的。
2、跨国并购是海尔全球化的最佳选择海尔要健康持续地发展,必须在国际市场有大的作为才行,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美国、日本、韩国的电子业巨头正在把家电生产中心搬到中国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的同时,可海尔却逆势而行,实行三位一体战略,去美国投资生产家电,以求实现海尔的本土化。
在美国生产家电,材料、渠道、营销、人力等成本太高,成功的难度很大。
对比自我发展和跨国并购两种全球化模式的优劣,跨国并购是海尔全球化的最佳选择。
自我发展模式的优点是企业独立行使决策管理权,不受外来因素干扰,可以充分地行使企业意志,但是存在开发周期长,进度慢,成效不明显等缺点。
另外,实施自我发展模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那就是企业必须在国内具有较强的嵌利能力,否则难以承受一定时期内国际化带来的亏损。
问题是,中国企业普遍不具备强大的赢利能力,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更小,基本上都是三流品牌的角色。
这样的品牌影响力很难对市场形成拉动力。
这就是为什么海尔走出国门长达十年之久,国际市场仍然没有形成实质性贡献原因就在于品牌形象弱。
而并购借助别人现成的品牌、工厂、渠道资源进行市场开发, 省时、省力、有效。
但缺点是整合风险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