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一等奖《摩擦力》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一等奖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任务是以“高中物理摩擦力”为主题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力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的物理分析方法,但对于摩擦力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摩擦力的认识。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观察、思考、合作等能力,以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摩擦力的定义,掌握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及其产生原因;(2)掌握摩擦力的大小计算方法,学会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正压力等),并能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摩擦现象;(4)运用物理原理,学会设计简单实验,验证摩擦力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方式,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问题探究,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4)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好奇心;(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摩擦现象,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挑战的精神,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4)通过学习摩擦力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5)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分享成果。
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获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1 第三章相互作用第3节《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摩擦力》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3节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的先后顺序考虑,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教材对滚动摩擦没有具体讲述产生原因,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介绍的。
摩擦力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整个力学、甚至是整个高中物理中最关键的知识点之一,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易理解。
在今后学习受力分析时,也是最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之一。
因此学好摩擦力,就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定性地学习过摩擦,包括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等内容,并掌握了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本节课中摩擦力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最大静摩擦力、摩擦力与正压力的关系等一些问题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只有掌握好摩擦力的特点才能准确找到摩擦力的方向,进而解决问题,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
三、设计思想建构主义认为,物理概念的学习是由学生根据已有认知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笔者计划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以探究摩擦力特点为主,第二课时以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主。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按“一构建三探究” (即以“构建摩擦力的概念→探究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为主线)组织教学”,利用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通过游戏激趣、猜想验证、分组实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提升等过程,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通过对各种情景和资源的设计支撑学生的建构活动,帮助学生理清摩擦力概念的知识脉络和内在联系,实现学生对摩擦力规律的深层理解和建构。
高中物理摩擦力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模板一、教材参考教科书:《高中物理教材》章节:第四章力学第一节摩擦力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并能够根据不同条件描述物体之间的摩擦力;2. 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解决与摩擦力相关的物理问题;3. 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能够解释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观察与记录的技巧;2. 通过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3. 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2. 培养学生的珍惜资源和节约能源的意识;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 分析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平衡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不同特点;2. 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摩擦力相关的日常生活场景或现象(如车辆刹车时的摩擦力),引起学生思考并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与示范(20分钟)(1)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包括平衡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2)示范使用斜面实验法测量物体与水平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并向学生解释测量原理和步骤;(3)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包括静摩擦力的计算和滑动摩擦力的计算;(4)通过实例讲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冰面上滑行的运动原理。
3. 学生实验(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份实验报告,对斜面实验法进行实际操作。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与讨论,总结摩擦力的特点。
4. 拓展活动(10分钟)(1)综合应用:通过示范或讨论,引导学生应用摩擦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垂直上升的电梯克服摩擦力的计算;(2)摩擦力与能源问题:讨论摩擦力对能源消耗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能源浪费。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和体会,老师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摩擦力的教学教案(优秀5篇)

摩擦力的教学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摩擦力的教学教案(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摩擦力》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摩擦力以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3、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
4、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知识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愿意服务社会的意识。
3、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设计理念】对于摩擦现象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这一认知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和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转移,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实现STS教育。
【教学准备】摩擦力教学自制课件;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毛巾、木板、砂纸、儿童自行车。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生活情境:请几个同学到前面分别用缠了皮筋和没缠皮筋的筷子夹弹子看谁夹的快。
问题情境:利用课件出示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还能前进?最后为什么又会停下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
摩擦力教案(通用13篇)

摩擦力教案(通用13篇)摩擦力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试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试验技能和探究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同学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试验态度,熬炼思维力量、抽象力量,运用物理学问解释生活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
(2)难点:试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观看法、试验法、争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展现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同学思索,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环节二:科学探究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状况下才会消失?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争论。
同学争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试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试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转变压力,转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
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试验:6人一组进行试验,留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老师巡察。
4.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沟通争论:共享试验中的数据和试验细节,误差处理等;争论掌握变量法的留意事项,即掌握无关变量相同,只转变探究的'物理量等;试验平安问题、爱护器材问题等等。
6.总结:结合试验结论和教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问题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推断呢?结合示例分析并争论。
示例:木块在地面上滑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并带动木板一起滑动。
同学争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运动方向有时并不是运动方向。
《摩擦力》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精选全文完整版

精选全文完整版《摩擦力》教学设计《摩擦力》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摩擦力》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摩擦力》教学设计1一、设计思路1、设计理念本课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
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物理也在改变或影响着生产和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
处于弹力、重力两种力之后,又处于力与运动之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是对前两种力介绍完的延续又是认识阻力对运动物体影响的铺垫。
本课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减摩擦的方法。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
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申。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在阻碍物体运动的。
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好通过例证讲述了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3、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对于摩擦力有一定的感知。
能举出生活中和摩擦力有关的例子。
但对于摩擦力的认识,也只停留在此而已。
摩擦力教学设计一等奖

摩擦力教学设计一等奖【背景】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由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力。
摩擦力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特性;2.掌握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1.激发兴趣(5分钟)教师将一块木板放在一张桌子上,请一个学生试着用手推动木板,观察木板的运动情况。
然后,教师给学生提问:“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木板的运动?”2.引入概念(20分钟)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自主思考,引导他们发现木板和桌子之间的摩擦力。
然后,教师给学生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特性,包括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或图片向学生展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和变化规律。
3.实验探究(30分钟)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实验设备包括一块平滑的地板、一块小木块和一条绳子。
教师示范如何利用绳子拉动小木块在地板上运动,然后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并记录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和测量小木块在不同表面上的运动情况,并绘制出力的大小和木块运动距离之间的关系图表。
4.延伸应用(2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与摩擦力有关的应用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小明用手推动一辆停在平地上的自行车,为了使自行车开始运动,他需要给自行车施加多大的力?”或者“将一块水平放置的冰块推下斜面,你认为冰块会怎样运动?请解释原因。
”学生可以在小组中进行讨论,然后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答案和解释。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重点复习摩擦力的概念、特性和影响因素。
教师也可以提问几个问题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1.木板、桌子、地板;2.小木块、绳子;3.相关实验器材、测量工具;4.课堂展示用的图片、视频等。
【教学评估】1.学生提问的质量和数量,以及对问题的回答能力;2.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能力;3.学生在应用问题上的解决能力;4.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该节知识既是力学的基础,也是组成整个高中物理知识的一块基石,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探究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体验摩擦力特点规律的发生过程,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力在许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初学者也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易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易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易于锤炼学生的物理素质。
高中物理《课标》对该知识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对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有所了解,但是对其产生的规律却不清楚,但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一些简单的问题。
学生对知识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较强的观察能力,学生也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
学生现在仍然习惯于经验分析,对理论分析还没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教师逐步引导。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和它产生条件;2.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静摩擦力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3.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和它产生条件,知道滑动摩擦力和压力成正比;4.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5.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6.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2.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3.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摩擦力》教学设计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实验中学郭海燕【教材分析】本节课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减摩擦的方法。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
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申。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在“科学世界”里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常见实例和实验,认识摩擦力(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3)知道增减摩擦力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实验,科学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能灵活运用物理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勤观察、多动手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的科学态度(3)鼓励学生知难而进,勇于接受挑战【教学重点】1、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合理猜想2、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3、对实验表格进行分析评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难点】1、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之一“相对运动”的理解2、形成假说“摩擦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3、区分“重力”与“压力”4、设计实验表格,体现控制变量法【设计思路】本课以“捉泥鳅”游戏引入,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以现场抓水中的泥鳅和沾满木屑的泥鳅作对比,强烈的反差激发出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并且当学生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出猜想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刚才亲眼所见的情景,得出合理的猜想,“捉泥鳅”的前后呼应也体现出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本节课的主题是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为了突显主题,摩擦力定义就不能占用较大篇幅。
于是我以两次感受实验,突破“相对运动”这个难点,从而很快得出摩擦力的定义。
教材中选择用毛巾和木板来呈现不同粗糙程度的接触面,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木板较窄,易发生“脱轨”事件导致实验失败,而毛巾较软,易发生堆积,使拖动木块时受到阻碍,我将它们换成砂纸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砂纸很平整,不易起皱,正反两面的粗糙程度不一样,能形成强烈对比的实验效果。
另,教材中选用钩码作为重物改变压力大小,我将它改成了密度更大更易放稳的铜质圆柱体,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且更易操作。
测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的原理,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直接读出摩擦力大小。
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极难控制匀速运动,故给读数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为此,我在评估完第一个猜想的验证实验后,教给学生一种新方法,将拉动木块改为拉动砂纸。
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需控制匀速,这一实验方法的改进无疑大大降低了实验的难度。
由于学生刚刚学完重力,还没有学习压力,故学生在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极易猜想到重力,并且易将重力混同于压力进行理解。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利用氢气球和电子秤精心设计了三组实验,使学生从实验数据上一目了然地分析出摩擦力与压力有关而与重力无关。
实验实验表格也是本课的一大难点。
实际教学中,学生很难自己设计出涉及二到五个变量的综合性表格。
我用分组实验,每个因素设计一个表格的方法,将难点化解。
【教学资源】泥鳅数条、水桶2个、水槽2个、毛巾两条、木屑一盘、捞网一个、大木板一块、电子秤一台、氢气球30个、带挂钩和拉环的铁盒一个重物若干、细沙一杯、白纸一张、弹簧测力计若干、木块若干、金属柱若干、砂纸若干、空白实验表格若干、自行车一辆、电子白板、多功能实物展示台、手持摄像机及数据线、笔记本电脑、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1、请两位学生上台进行捉泥鳅比赛,以一段轻松可爱的《捉泥鳅》音乐为游戏背景。
2、向学生展示一盘加工木材剩下的木屑,让刚才抓得少的学生重抓一次沾满木屑的泥鳅。
3、板书课题:摩擦力。
介绍并板书摩擦力的符号和单位。
踊跃参与、积极思考。
1、音乐开始游戏开始,音乐停止游戏结束,用音乐限制比赛时间。
2、强烈的反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摩擦力定义1、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摩擦力图片:扫地、磨刀、滑雪、写字,引导学生观察摩擦力发生在哪两者之间。
2、提问:同学们还见过哪些摩擦力吗?3、让学生用手掌在桌面上拖动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4、提问: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要满足什么条件就能够产生摩擦力呢?5、再一次感受摩擦力的存在:手掌放在纸面上,保持不动。
用另一只手拖动纸运动。
6、两次感受相结合,说明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要产生摩擦力并不是需要“运动”这个条件。
(提示物体间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7、提问:通过感受实验,同学们觉得摩擦力对发生相对运动的物体是起到促进作用还是起到阻碍作用呢?8、总结归纳出摩擦力定义。
1、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
2、回忆、回答。
3、感受。
4、回答:运动。
5、感受。
6、回答:相对运动。
7、回答:阻碍作用。
1、潜移默化地强调摩擦力定义中的“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这个条件。
6、启发学生得出“相对运动”这个答案。
7、引导学生理解摩擦力对物体的相对运动起到的阻碍作用。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提问:泥鳅本身是很滑的,可是沾满木屑的泥鳅却很容易捉。
是什么发生了改变呢?2、提问: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3、板书猜想。
4、让全班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均验证第一个猜想。
5、提问:用弹簧测力计如何测摩擦力大小?6、课件展示为何要匀速直线运动。
7、宣布实验开始。
8、手持摄像机拍下学生无法控制匀速直线运动的视频片段。
9、教某组学生用拖动砂纸的方法来进行实验,拍下视频片段。
10、用数据线将所拍视频片段下载到笔记本电脑中;收取实验表格。
11、用多功能实物展台展示学生表格。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2、播放拍下的两段视频。
13、提问:保持木块和弹簧测力计不动时,为何无论以何种速度拉动砂纸,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等于摩擦力大小呢?14、课件展示拉动砂纸的方法能够不用保持匀速而得到摩擦力大小。
1、回答:摩擦力。
2、回答: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重力、速度、面积等因素。
5、回答:应拉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7——10、学生实验,填写实验表格并得出实验结论。
4、每次验证一个猜想,降低设计表格的难度。
5——6、强化实验重点:匀速直线运动。
7——12、将实验中的问题拍下来回放,有利于提高评估效率。
13、14、使学生深刻体会“相对运动”;学会并理解测摩擦力的一种新方法。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5、将余下猜想分到各组。
16、在各组巡视指导,收取已完成的表格。
17、用展台将探究相同因素的表格进行展示比较,带领全班一起分析数据。
18、提问:重力与压力是一回事儿吗?19、用黑板擦和大木板演示物体放在水平面、斜面和竖直面的三种情况,分析三种情况下的重力和压力的关系。
20、展示电子秤,让学生明白,电子秤的单位虽然是千克,但是若不看单位,示数可看作秤盘受到的压力值。
21、在秤盘上垫上白纸,放上装重物的铁盒。
22、拉动白纸。
23、将一束氢气球系在铁盒上。
24、再次拉动白纸。
25、往铁盒中增加重物和沙,直到压力值恢复到和第一次相同。
26、再次拉动白纸。
27、将实验数据填入课件表格。
15——16、学生用拖动砂纸的方法进行实验,填好数据,得出结论。
18、回答:刚才的实验只是物体在水平面的情景,重力改变时压力也改变了。
21、读出压力值。
22、读出测力计示数。
23、读出压力值。
24、读出测力计示数。
25、压力值相同时喊停,使教师停止加沙。
26、读出测力计示数。
17、将学生对重力和压力混为一谈的矛盾激化、呈现出来。
19、使学生明白刚才重力组和压力组的实验设计都是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结论不可信。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8、请同学们观察第一次和第二次实验的数据,比较压力、重力、摩擦力三项指数。
29、引导学生比较第一次和第三次实验数据。
30、总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8、得出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
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9、得出结论:摩擦力大小与重力大小无关。
20——29、利用三组对比实验,使学生一目了然地分析出摩擦力与压力有关而与重力无关。
增减摩擦的方法1、提问:生活中的摩擦力很多,是不是所有的摩擦力都对我们有害呢?2、提问:哪些摩擦对我们是有害的?3、提问:能不能用刚刚探究出来的实验结论想出增减摩擦的方法?4、播放视频片段:在泥坑中打滑的汽车,请学生想办法。
5、播放视频片段:给打滑的汽车垫草袋。
6、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增减摩擦的实例呢?7、课件展示汽车等图片,介绍减小摩擦的第三种方法:变滑动为滚动。
8、播放气垫车视频片段。
9、介绍减小摩擦的第四种方法:使接触面分离。
课件展示气垫船等图片,并简要介绍工作原理。
1、列举有益摩擦的实例。
2、列举有害摩擦的实例。
3、回答两种增大摩擦的方法和两种减小摩擦的方法。
4、回答。
6、根据总结出的增减摩擦的方法逐条回答。
1——2、对摩擦进行分类,为增减摩擦的学习作好铺垫。
3——6、现学现用。
小结和作业1、学到了哪些知识2、课堂巩固练习:观察自行车,找出哪些部位存在摩擦,分出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并回答是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的。
3、课后回家观察卫生间,找出摩擦力,分类并说出增减方法。
1、学生对照板书进行总结。
2、观察、讨论并回答。
1——3、对节课的学习进行检验。
【板书设计】【教学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