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之温度

合集下载

气象学第三章 温度

气象学第三章  温度
结论: 1、陆地受热快,冷却也快,所以海洋年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出现 比大陆延迟1-2个月。“陆地是急性子,海洋是慢性子”
2、陆地温度升降变化大,海洋升温和冷却都较慢,日、年较差都比 陆地小。“海洋好像大气热量的存储器和调节器”
第三节 水体温度
时间变化
二、水体温度的变化
日变化 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15~16h,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后的2~3h内。
第二节 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日变化
二、土壤温度的变化
温度 ℃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 4 7 10 13 16 19 22
☆土壤温度日较差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地面 5cm 10cm 15cm 20cm
时间 1
☆土壤日最高、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随深度的增加而滞后。
(土壤深度每增加10厘米,位相落后2.5 -- 3.5小时)
位相(phase):温度最高值与最低值(极值)出现的时间 ,也 称相时。
第二节 土壤温度
二、土壤温度的变化
地面温度和热量收支的关系
一般,地面最高温度出现在 (13时左右)
最低温度出现在
(将近日出时)
一天中地面最高温度、地面最低温度出现在地面热量 收支相抵(平衡)的时刻。
地面温度变化与地面热量收支示意图
结论: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导热率大的土壤,表层土壤温度变化小。
影响因子:
土壤含水量 含水量大,导热率大
土壤孔隙度 孔隙度大,导热率小
土壤成分 导热率(W/(㎝·℃))
土壤矿物质 土壤有机质
水 空气
0.0293 0.01997 0.00628 0.0002093

气象学与气候学-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

气象学与气候学-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
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
气温空间分布不均匀的因素
热量平衡中各个分量,如辐射差额、潜 热和显热交换等,都受不同的控制因子影 响。
这些因子诸如纬度、季节等天文因子 有着明显的地带性和周期的特性。
下垫面性质、地势高低,以及天气条 件,如云量多少、大气干湿程度等,均带 有非地带性特征。
不同地点在热量的收支变化中引起的 气温分布也呈不均匀性。
(二)气温的垂直分布
1、逆温层; 在对流层中下层,经常出现r=0或r<0的现象,称逆温,此
层称为逆温层。 2、 逆温层的类型:根据成因分类 (1)辐射逆温: 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形成的逆温。 条件: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2-3m/s) 地区:中高纬度冬季
(2)乱流逆温
乱流逆温是由于低层空气的 乱流混合作用而形成的。
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现象。
这种因空气的平流而产生的逆温,称平流逆温。 由于暖空气流到冷的地面上形成的。 条件:暖空气与冷地面的温差要大。
平流具有一定
风速,会产生空气 湍流,常使平流逆 温的近地面部分遭 到破坏,使逆温层 不能与地面相联。
湍流的垂直混
合作用使逆温层底 部气温降得更低, 逆温也愈加明显。
经过湍流混合后的气温分布 该温度分布逐渐接近于干绝热直 减率,空气升到混合层上部时, 它的温度比周围的空气温度低。 混合的结果,使上层空气降温。
气层原来的气 温分布γ<γd
(3)平流逆温
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会发生接触冷却作用,
愈近地表面的空气降温愈多,而上层空气受冷地表面的影响小,降
(一)气温的水平分布
1、等温线图
在晴朗稳定白天,气温在近地面变化很快,且地面气温, 明显高于1.5米以上的气温。
在晴朗稳定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降温很快。

气象学与气候学实验课件02空气温度、湿度观测

气象学与气候学实验课件02空气温度、湿度观测

2. 最高温度表
最高温度表也是一种水银温度表。用以测定一定时间内 的最高温度。它与普通温度不同的地方在于球部。最高 温度表的球部有一玻璃针,伸入毛细管,使球部与毛细 管之间形成一窄道。温度升高时,球部水银体积膨胀, 压力增大,迫使水银挤过狭管,因而水银柱就在狭管处 断裂,于是狭管以上这段水银柱的顶端,就保持在过去 一段时间内温度表所感受到的最高温度示度上。最高温 度表为了防止重力作用,应水平安放,为了防止水银柱 滑向头部,也可将头部稍放高一点。
测温原理
水银和酒精都具有比较明显的热胀冷缩的特性。水 银和酒精相比较,具有导热快,比热小,易提纯,沸点 高(356.9℃)蒸汽压小,不与玻璃发生浸润作用等优 点,所以用水银用感应液的温度表灵敏度和精确度都较 高。但是由于水银冰点比酒精高(-38.9℃),测定低 温不适宜,而酒精冰点低(-117.3℃),用来测定低 温比较好。但酒精本身具有膨胀系数不够稳定,纯度较 差,容易蒸发,以及与玻璃起浸润作用等缺点,所以一 般情况下,不使用酒精温度表,只有在气温低于-36℃ 时,才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使用酒精温度表。 因此,除了最低温度表用酒精作为感应液外,一般温度 表多用水银。
百叶箱分大小两种,大百叶箱是安装温度、湿度自 记仪器的,小百叶箱是安装干湿球和最高、最低温 度表的。
箱内仪器的安装 小百叶箱内的各种温度表都安 置在箱内特制的铁架上,干湿球温度应垂直固定在铁 架两侧,干球在东,湿球在西,球部离地面1.5米,湿 球的下方是一个带盖的水盂,水盂口离湿球约3厘米, 湿球温度表球部包扎一条纱布,纱布通过杯盖上的狭 缝引入水盂内。
3. 最低温度表
测定一定时间间隔内的最低温度,用最低温度表。 它的构造特点是:毛细管较粗,内贮透明的酒精,在 毛细管内酒精中有一个哑铃形的玻璃游标。当温度下 降时,酒精柱收缩,由于酒精柱顶端与游标接触时, 其表面张力作用,带动游标下降;当温度上升时,酒 精膨胀,酒精柱可以经过游标周围慢慢向前流动,而 游标因顶端对管壁的摩擦力及本身的重力作用,仍停 留在原位不动,因此它可以指示出一定时间间隔内曾 经出现过的最低温度。

农业气象学之温度观测实验报告

农业气象学之温度观测实验报告

农业气象学之温度观测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农业气象学中的温度观测一、引言农业气象学是应用气象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灾害和农业生产的学科。

而温度是农业气象学中极为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温度观测对于研究和预测作物生长发育、病虫害发生和农业灾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实验方法和进行观测,探讨农业气象学中温度的观测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目的1.了解温度观测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温度观测仪器的使用和操作。

3.进行温度的定量观测和记录。

4.分析温度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1.温度计:常用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两种。

本次实验使用水银温度计。

2.记录表格和笔。

四、实验步骤1.在待观测的位置选择好固定点,确保环境条件相对稳定。

2.将温度计放置在固定点,避免阳光直射和其他外界干扰。

3.用温度计读取当前环境的温度,记录在记录表格中。

4.对于连续观测的实验,每隔相同的时间间隔(如每10分钟)重复步骤3,将各次温度观测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观测结束后,整理并分析观测数据。

五、实验结果和分析根据实验得到的观测数据,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通过曲线图可以直观地看到温度的变化规律。

进一步分析温度的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比如对于不同作物来说,适宜的生长温度是多少,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作物有何影响等。

同时,根据观测数据还可以计算得到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等指标,帮助我们了解环境中温度的统计特征,对于农业生产的规划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六、实验注意事项1.温度计要垂直放置,不可受到外界干扰。

2.避免太阳直射和其他外界因素对温度计的影响。

3.在连续观测的实验中,确保每次观测的时间间隔一致,以保证数据的可比性。

4.注意记录好观测数据,以便后期整理和分析。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农业气象学中温度观测的原理、方法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中的观测数据为我们研究农业生产和气象灾害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气象专业名词

气象专业名词

气象专业名词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现象的学科,涉及到许多专业名词。

这些名词可以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划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气象学知识。

一、气象要素气象要素是指描述大气状态和变化的基本量。

其中,温度、湿度、气压、风速和降水量是最基本的气象要素。

温度是指空气分子的平均动能,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来表示。

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通常用相对湿度来表示。

气压是指空气对地面的压力,通常用帕斯卡或毫巴来表示。

风速是指空气运动的速度,通常用米每秒来表示。

降水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降水的量,通常用毫米或英寸来表示。

二、气象现象气象现象是指大气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如气旋、台风、龙卷风、雷暴等。

其中,气旋是指大气中的低压系统,通常伴随着阴雨天气。

台风是指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烈气旋,通常伴随着强风暴雨。

龙卷风是指强烈的旋转气流,通常伴随着破坏性的风暴。

雷暴是指大气中的电荷分布不均所引起的闪电和雷声。

三、气象预报气象预报是指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和气象模型预测未来天气的过程。

其中,天气预报是指对未来24小时内天气的预测,通常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和降水量等要素。

气象预警是指对可能出现的强降水、强风、雷暴等天气灾害进行预警,以便人们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气象仪器气象仪器是指用于测量气象要素的各种仪器。

其中,温度计是用于测量温度的仪器,通常有水银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两种。

湿度计是用于测量湿度的仪器,通常有干湿球湿度计和电子湿度计两种。

气压计是用于测量气压的仪器,通常有水银气压计和气压计两种。

风速计是用于测量风速的仪器,通常有风速杆和风速计两种。

降水计是用于测量降水量的仪器,通常有雨量计和雪深计两种。

以上是气象学中的一些基本名词,它们构成了气象学的基础知识。

在学习气象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熟练掌握这些名词的含义和用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气象学知识。

《农业气象学》课件第二章 温度

《农业气象学》课件第二章 温度

农业气象学第二章温度第一节热量交换方式一、辐射热交换是地面与大气之间热交换的主要方式,也在空气和空气之间进行二、分子传导是土壤中热交换的主要方式;三、流体流动热交换1.对流热力对流; 由热力原因引起的,通常发生在低层气温剧烈增高或高层温度冷却时动力对流:由动力作用而引起的,通常发生在空气水平运动遇山时被迫抬升时2.乱流:当地面受热不均匀,或空气沿粗糙不平的下垫面移动时,常出现一种小规模、无规则的升降气流或空气的涡旋运动3.平流:大范围空气的水平运动四、潜热交换:通过相变转移热能的方式第二节土壤温度一.地表的热量收支R = Q(1 - r)- F = P+ Qs+ LEQs:土壤热通量 LE: 潜热热通量 L : 汽化热 P : 乱流交换热通量二、土壤热特性土壤热特性包括:容积热容量: 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 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导热率: 当土壤温度垂直梯度为1℃/m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积上的热量。

导温率:土壤的导热率与容积热容量之比。

单位:m2·s-1三.土温的变化(一)土壤表面温度的日变化1.日变化规律: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最高值出现在13时左右2.影响土温日较差因素:1)太阳高度角:辐射日变化大,日较差也越大.2)土壤热特性:λ大的土壤ΔT较小; Cm大的土壤,温度日较差较小.3)土壤颜色:深色ΔT日>浅色ΔT日4) 地形:凹地ΔT日>平地ΔT日>凸地ΔT日5)天气:晴天ΔT日>阴天ΔT日(二) 土壤表面温度的年变化:土壤表面月平均平均最高温度一般出现在7~8月,最低出现在1~2月.(三)温度在土壤中传播规律1)土层深度按算术级数增加,而土壤温度的振幅按几何级数减小.2)最高和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随深度增加而落后,其落后的时间与土壤深度成正比.大约深度每增加10cm,最高和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落后2.5~3.5小时.(四)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1 日射型:土壤温度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气温及其测定方法-初中地理知识

气温及其测定方法-初中地理知识

气温及其测定方法【知识点的认识】气象学上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之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国际上标准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根据温度传感器的使用方式,通常分为接触法与非接触法两类.1、接触法由热平衡原理可知,两个物体接触后,经过足够长的时间达到热平衡,它们的温度必然相等.如果其中之一为温度计,就可以用它对另一个物体实现温度测量,这种测温方式称为接触法.其特点是,温度计要与被测物体有良好的热接触,使两者达到热平衡.因此,测温准确度较高.用接触法测温时,感温元件要与被测物体接触,往往要破坏被测物体的热平衡状态,并受被测介质的腐蚀作用.因此,对感温元件的结构、性能要求苛刻.2、非接触法利用物体的热辐射能随温度变化的原理测定物体温度,这种测温方式称为非接触法.它的特点是:不与被测物体接触,也不改变被测物体的温度分布,热惯性小.从原理上看,用这种方法测温上限很高.通常用来测定 1000℃以上的移动、旋转或反应迅速的高温物体的表面温度.【命题的方向】考查了对气温及其测定方法的认识,基础知识,难度不大,题型较简单,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题.例:(2013•红河州)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 4 次,4 次气温观测时间各部相同.如图所示是某观测结果,②最有可能是下列哪个时间的观察结果()A.2 时B.8 时C.14 时D.20 时分析: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为: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 14 时左右,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 4 次,一般在北京时间的 2 时、8 时、14 时、20 时,这 4 次气温的平均值即为日平均气温.解答:读图可得,②温度计所示的气温度数最高,该气温最有可能出现在 14 时.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气温的测定,读图解答即可.【解题思路点拔】熟记气温的概念及掌握其测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认识世界气温分布特点,气温差的计算.。

农业气象学之温度观测实验报告

农业气象学之温度观测实验报告
二、最低温度表测定最低温度的原理是பைடு நூலகம்么?利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百叶箱的作用是什么?
4、什么缘故测定气温的温度表要安置在百叶箱内,而测定地面温度的温度表却放置在露天?
五、依照下面两个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自记温度计的时刻订正和记录订正。
表1 温度计的时刻订正
表2
温度计的记录订正
六、记录空气、地面和浅层土壤温度,依照所测数据绘制土壤温度的垂直廓线图,并分析其特点。
者hPa表示。
(2) 饱和水汽压:空气中水汽含量达到必然程度后达到某一特定值称为饱
和水汽压,用E表示。
(3) 饱和差:必然温度条件下,空气实际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差值叫饱
和差。
(4) 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必然的条件下,当空气降低
到水汽达到饱和水汽压时称为露点温度。
实验三、风速、风向、气压额测定
四、实验数据测定
一、空气温度的测定
3、草坪地温观测
五、实验数据分析
①分析当天观测场地温、草坪地温和空气温度的不同及其随时刻转变的特点。 ②以土壤温度为横坐标、土壤深度为纵坐标,画图分析土壤温度的垂直散布特点。
实验三空气湿度的测定
实验日期:
一、实验目的
二、原理和方式
三、实验步骤
四、实验数据测定和结果分析
年 级、专 业小组成员姓名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科学技术系
XX.9
实验二 温度的测定
日期 成绩 指导教师 谢 利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仪器
三、实验内容
一、对照仪器,熟悉各类温度表(计)的用途及构造特点;
二、对空气温度和地面温度进行标准的观测,做好记录并进行器差订正。
四、实验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温度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土壤温度温度与农业退出第三章温度一二三第一节大气温度大气中热量交换与温度变化气温的时空变化大气稳定度一、大气中热量交换与温度变化1.空气温度的非绝热变化当空气与外界存在着热量交换时所产生的温度变化,称为空气温度的非绝热变化。

空气与外界的热量交换方式有:传导流动辐射潜热空气与外界的热量交换方式(1)辐射(radiation):这是地球和太阳、地球与宇宙空间之间能量交换的唯一方式,也是地面和大气之间能量交换的重要方式。

(2)传导(conduction):依靠分子的热运动将能量从一个分子传递给另一个分子。

传导是土壤中热交换的唯一方式,但在大气中传导的作用不大,因为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3)流体运动(fluid flow):空气可以通过流动将热量从一个地方传向另一个地方,完成不同地点间的热交换。

空气的流动方式有:对流:空气的垂直运动叫对流。

分热力对流和动力对流。

平流:空气的水平流动叫平流。

湍流:空气的不规则运动叫湍流,也叫乱流或紊流。

(4)潜热(latent heat)交换:水从一种相态变为另一种相态时伴随着潜热的交换,如下图所示。

2. 空气温度的绝热变化(adiabatic change) :绝热过程:空气块在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时的状态变化过程。

在大气中,空气块在作上升或下沉运动的过程中,其状态变化可看作绝热变化。

气块上升时,气压降低,空气膨胀,对外作功,消耗内能,气温降低。

气块下沉时,气压升高,周围空气对气块压缩作功,使其内能增加,从而气温升高。

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块在作垂直运动时的绝热变化叫干绝热变化(dry adiabatic change)。

(1)干绝热变化:干空气块每上升单位距离温度的变化称为干绝热直减率(dry adiabatic lapse rate),用γd 表示:γd≈1℃/100m=1℃/hm干空气在下沉时,气温升高,每下沉100m,气温升高1℃。

饱和的湿空气块在作垂直运动时的绝热变化叫湿绝热变化(moist adiabatic change)。

(2)湿绝热变化:饱和的湿空气在作绝热上升时,比干空气降温慢。

饱和湿空气块每上升单位距离温度的变化称为湿绝热直减率(moist adiabatic lapse rate),用γm 表示:γm≈0.5℃/100m=0.5℃/hm饱和湿空气在下沉时,气温升高,如果带着水滴,每下沉100m,气温升高0.5℃。

二、气温的时空变化表示气温周期性变化的几个特征量:平均温度(mean temperature):日平均温度、年平均温度振幅(amplitude) —又叫变幅、较差(range),即一个周期中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日较差(diurnal range)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年较差(annual range) :一年内最热月与最冷月的月平均温度之差。

位相(phase):温度最高值与最低值出现的时间。

1.气温的周期性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diurnal variation):近地层气温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下垫面温度的变化,变化特点有:①1.5m高处日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位相落后于地面,且随高度的升高而推迟。

②日较差小于地表面土温日较差,且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1)天气(weather)晴天日较差大于阴天。

2)纬度(latitude)一般来说日较差随纬度升高而减小。

但我国日较差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3)季节(season)夏季大于冬季,但中高纬度地区最大值出现在春季。

4)地形(geographical relief)凸地变幅小,凹地变幅大5)下垫面性质(features of underlying surface)水面上日较差小,陆地上大。

(2)气温的年变化(annual variation)特点:回归线以外的地区为单波型:最高为7月,最低为1月,海上落后一个月;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为双波型:最高为4、10月,最低为7,1月。

年较差的影响因素:纬度: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海陆分布:同一纬度的大陆上气温年较差大于海洋。

2.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non-periodic variation of air temperature)变化原因:天气突变大规模冷暖空气的活动(2)对流层的逆温(temperature inversion)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0),就叫逆温。

其形成原因:•辐射逆温(radiation inversion):晴朗微风的夜晚,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而降温,形成温度上高下低的现象。

•平流逆温(advection inversion):暖空气流到冷的下垫面上而形成的逆温。

•锋面逆温(frontal inversion):在冷暖空气的过渡带形成的逆温。

逆温在农业上的应用•防霜冻•清晨喷洒农药•在离地面一定高度处晾晒农副产品•果树栽培中进行高接•山腰黄金带种植喜温果树跟研究污染有关的逆温因素:①逆温层的消失时间②逆温层低的高度③逆温层的厚度④逆温的强度(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情况)不同季节都应掌握上述数据。

三、大气稳定度(atmospheric stability)1.大气稳定度问题的提出:大气降温会导致水汽的凝结,产生天气变化。

而空气在上升过程中的绝热变化是大气中降温最快的过程;因此,判断大气中是否会产生云雾,主要是看大气中的空气块是否会产生上升运动,就要看空气块在铅直方向上位置稳定的程度。

2.大气稳定度的定义和分类:大气稳定度的定义:当空气块受到铅直方向的扰动后,大气层结(温度和湿度的铅直分布)使它具有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1)稳定(stable):当气块受到铅直方向的扰动后,如果气块具有返回原位置的加速度,则这时的大气是稳定的。

(2)不稳定(unstable):当气块受到铅直方向的扰动后,如果气块具有远离原位置的加速度,则这时的大气是不稳定的。

(3)中性(neutral):当气块受到铅直方向的扰动后,如果气块自身产生的加速度为0,则这时的大气处于中性稳定状态。

与上述例子相似,大气稳定度可分为3类:稳定度的综合判定方法:综合干空气块和饱和湿空气块的判定方法,可归纳如下:γ<γm 绝对稳定γm <γ<γd 条件性不稳定对干空气块和未饱和湿空气块稳定对饱和湿空气块不稳定γ>γd 绝对不稳定以上判定方法可用如下的数轴表示:绝对不稳定γm γd绝对稳定条件性不稳定干稳湿中性干中性湿不稳γ一二三第二节土壤温度土壤热特性土壤温度的时间变化土壤温波方程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四意义:物质的热容量表示物质改变温度的难易程度。

提供同样的热量,热容量大的物质升温慢;失去同样的热量,热容量大的物质降温慢;温度变化相同时,热容量大的物质需要的热量多。

对于单位容积的混合物,各成分的容积分别为V1,V2,…Vn各成分的热容量分别为C1,C2,…Cn当温度升高1℃,即△T=1℃时,各成分吸收的热量分别为C1V1, C2V2, …,CnVn则混合物的热量变化△Q=C⋅△T=C=∑Ci V i即混合物的热容量为C=∑Ci V i混合物的热容量由混合物的热容量C= C i V i 可知土壤的热容量为:C=Cs Vs+CwVw+CaVa∵Ca <<CwVa也小∴第三项可忽略不计,所以C≌C s V s+C w V w在上式中C s,V s,和C w都可看作常数,由此可知:土壤的热容量随土壤湿度的增大而增大。

土壤热容量2.热导率(thermal conductivity)不同物质传递热量的快慢是由热导率λ决定的。

热导率(λ):在物体两端保持单位温度梯度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热流量。

热导率的意义:表征了物体内部传导热量的快慢能力。

土壤的热导率土壤中各种成份的热导率见表3.3,由表>λw>λa可知λsλw大约是λa的28倍,可见空气是不良的热导体,土壤热导率随孔隙度增加而减少。

所以,土壤热导率也随土壤湿度的增大而增大。

热导率孔隙度(%)土壤孔隙度对热导率的影响热导率热容量热导率热容量轻粘土热导率和热容量随土壤湿度的变化应用举例:冬季寒潮来临前,通过灌水增加土壤的热容量和热导率,达到防冻的目的。

春播期通过翻耕减小土壤的热容量和热导率,提高白天土壤温度。

1.日变化•一般土壤表面的最高温度出现在13时左右,最低温度出现在将近日出时。

•影响土壤表面温度日较差的因子:太阳高度、土壤热特性、土壤颜色、地形、天气2.年变化•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土壤表面月平均最高温度一般出现在7~8月;月平均最低温度一般出现在1~2月;•影响年较差的因子除纬度与日较差不同外,其他因子的影响与日较差类似。

二、土壤温度的时间变化(temporalvariation)1.随深度按算术级数加深,振幅按几何级数减小。

到一定深度,振幅为消失趋近于0,这个层次称为年(日)不变层深度(恒温层深度)。

2.随深度的加深,位相落后。

对日变化,每10厘米落后2.5到3.5小时;对年变化,平均每1米延迟20到30天。

根据土壤温波方程可以看出土温变化的一般规律:Z/D A(0)e A(Z)-=四、土温的垂直分布(vertical distribution)土温随深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在一天中分别为日射型、辐射型、早晨过渡型和傍晚过渡型。

土壤温度℃深度cm一二三第三节温度与农业气温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土温与农业的关系调节温度的农业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