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一、概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β-内酰胺酶,避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
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β-内酰胺酶及产酶菌流行情况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β-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Bush分类法),其将β-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等;二、是根据β-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A类、C类酶和D 类酶)及金属酶(B类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1995年Bush等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年Bush等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
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β-内酰胺酶:表1 常见β-内酰胺酶分类及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1、ESBLs主要属2be\2br\2ber类酶,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单环酰胺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可分为TEM型、SHV型、CTX-M 型、OXA型和其他型共5大类型。
2、AmpC酶属C类酶,通常由染色体介导,可以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一、概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β-内酰胺酶,避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
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β-内酰胺酶及产酶菌流行情况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β-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Bush分类法),其将β-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等;二、是根据β-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 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A类、C类酶和D类酶)及金属酶(B类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1995年Bush等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年Bush等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
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β-内酰胺酶:表1常见β-内酰胺酶分类及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1、ESBLs主要属2be\2br\2ber类酶,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单环酰胺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可分为TEM型、SHV型、CTX-M型、OXA型和其他型共5大类型。
2、AmpC酶属C类酶,通常由染色体介导,可以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一、概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β-内酰胺酶,避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
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β-内酰胺酶及产酶菌流行情况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β-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Bush分类法),其将β-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等;二、是根据β-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A类、C类酶和D 类酶)及金属酶(B类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1995年Bush等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年Bush等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
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β-内酰胺酶:表1 常见β-内酰胺酶分类及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素及单环酰胺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可分为TEM型、SHV型、CTX-M 型、OXA型和其他型共5大类型。
2、AmpC酶属C类酶,通常由染色体介导,可以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
部分由质粒介导,常呈持续高水平表达。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旨在汇集国内外关于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在临床应用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用药指导。
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抗菌药物,而内酰胺酶抑制剂则能够增强抗生素的疗效,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本文将从合剂的临床应用、作用机制、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以期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也期望能够促进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在临床实践中的合理应用,提高抗生素的治疗效果,降低耐药性的风险,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二、内酰胺类抗生素概述内酰胺类抗生素,也称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
这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达到杀菌或抑菌的目的。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多个亚类。
自首个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问世以来,这类药物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药物研发的深入,新型的内酰胺类抗生素不断涌现,其抗菌谱更广,对耐药菌的活性更强,不良反应也更少。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对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也逐渐增强,这成为了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一大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研究人员在开发新型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同时,也在探索如何通过联合用药、优化治疗方案等方式,提高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临床治疗效果。
内酰胺类抗生素酶抑制剂合剂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酶抑制剂能够抑制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从而保护内酰胺类抗生素免受水解失活,增强抗生素的抗菌活性。
通过合理的合剂组合,可以进一步拓宽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谱,提高其对耐药菌的治疗效果。
因此,对于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其酶抑制剂合剂的临床应用,需要制定科学、规范的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有效地使用这些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3-内酰胺类抗生素B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一、概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3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3 -内酰胺酶。
3 -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3 -内酰胺酶,避免3 -内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
因此,3 -内酰胺类抗生素/ 3-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3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3 -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临床使用的3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3-内酰胺酶及产酶菌流行情况3-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3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3-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3 -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Bush分类法),其将3 -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3-内酰胺酶(ESBLs)、头抱菌素酶(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等;二、是根据3-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分类法),将3 -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A类、C类酶和D类酶)及金属酶(B类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1995年Bush等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年Bush等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
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3 -内酰胺酶:表1常见B-内酰胺酶分类及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1、E SBLs主要属2be\2br\2ber 类酶,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抱菌素及单环酰胺类等B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B -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可分为TEM型、SHV型、CTX-M型、OXA型和其他型共5大类型。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2020 年版)一、概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β-内酰胺酶,避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
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β-内酰胺酶及产酶菌流行情况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β-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 Bush 分类法),其将β-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头孢菌素酶( AmpC 酶)和碳青霉烯酶等;二、是根据β-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 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 A 类、C 类酶和D 类酶)及金属酶( B 类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 1995 年 Bush 等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 年Bush 等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
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β-内酰胺酶:表 1 常见β-内酰胺酶分类及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1、ESBLs 主要属 2be\2br\2ber 类酶,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单环酰胺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ESBLs 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 可分为 TEM 型、SHV 型、CTX-M 型、OXA 型和其他型共 5 大类型。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一、概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β-内酰胺酶,避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
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β-内酰胺酶及产酶菌流行情况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β-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Bush分类法),其将β-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等;二、是根据β-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A类、C类酶和D 类酶)及金属酶(B类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1995年Bush等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年Bush等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
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β-内酰胺酶:表1 常见β-内酰胺酶分类及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1、ESBLs主要属2be\2br\2ber类酶,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单环酰胺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可分为TEM型、SHV型、CTX-M型、OXA型和其他型共5大类型。
2、AmpC酶属C类酶,通常由染色体介导,可以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

加强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对于与其他药物可能发生相互 作用的情况,医生应加强药物 相互作用的研究,了解具体作 用机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
向患者充分说明用药的重要性 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用药 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THANKS
感谢观看
加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耐药性的研 究,为耐药性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
06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挑战和
解决方案
挑战分析
耐药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耐药性逐 渐增强,导致药物治疗效果下降。
药物相互作用
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可能会与其他 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疗效。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 剂
• 引言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种类和
特性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药理作
用和机制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临床应
用和效果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研发进 展和未来展望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挑战和 解决方案
01
引言
背景介绍
新药研发
优化给药方案
随着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作用机制 的深入了解,未来将会有更多新型的β-内酰 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进入研发阶段。
针对不同病原体和宿主,优化β-内酰胺酶抑 制剂复合制剂的给药方案,以提高疗效和降 低副作用。
扩大适应症范围
耐药性研究
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深入,β-内酰胺酶抑制 剂复合制剂的适应症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大。
扩大抗菌谱
通过抑制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 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可以扩大β-内 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谱,使其对 一些原本耐药的细菌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奇异变形 杆菌所产生的酶。 [3]
• 其特点是能抑制革兰氏阴性菌和葡萄球菌产生 的许多β-内酰胺酶。
• 本身仅有微弱的抗菌活性,能增强青霉素类及 头孢菌素类对许多产β-内酰胺酶微生物的抗菌 活性,减少这些药物的剂量。
Page 1
概念 发展历史及进程
分类介绍 临床应用 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 病原菌质粒传递产生β-内酰胺酶,致使一 些药物β-内酰胺环水解而失活,是病原菌 对一些常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 类、头孢菌素类)耐药的主要方式。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是一类β-内酰胺类药物, 可与β-内酰胺酶发生牢固的结合而使酶失 活,和其他抗生素联用可增强其抗菌活性 ,减少其用量。
(2)不可逆的竞争性抑制剂,既与β-内酰 胺竞争酶的活性部位,又与酶发生不可逆 的化学反应,使酶失去活性,如克拉维酸、 舒巴坦、他唑巴坦等;
(3)非竞争性抑制剂,不与β-内酰胺竞争 酶的催化活性部位,而在远离此部位的适 当部位与酶结合,使酶变态而丧失作用, 如甲氧西林等。
克拉维酸
克拉维酸
• 克拉维酸是从链霉素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出 的一种抗生素。抗菌谱广,但活性很弱, 其特点是能抑制革兰氏阴性菌和葡萄球菌 产生的许多β内酰胺酶,是第一个应用于临 床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
主要品种
• 头孢哌酮+舒巴坦(1:1,4:1) • 能有效分解致病菌β-内酰胺酶,从而增强头
孢哌酮对葡萄球菌、假单胞菌、脆弱拟杆 菌的活性。
• 对呼吸道、皮肤软组织及泌尿系统的中重 度感染疗效较好。
他唑巴坦
• 他唑巴坦是从舒巴坦的衍生物中筛选出来 的高效β内酰胺酶抑制剂。是目前临床效果 最佳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
• 对摩根杆菌、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差。
主要品种
•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3:1) • 用于产酶肠杆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厌
氧菌等感染;
•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 (2:1,4:1,5:1,7:1,10:1,14:1) • 在胃酸中稳定,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在
尿中的药物浓度较高,对耐氨苄西林和阿 莫西林的产β-内酰胺酶菌株作用较强,主要 用于产酶耐药菌引起的轻中度感染。
程中粘肽的交联反应,破坏细胞壁的完整 性,同时促发细菌自溶系统,使菌体崩解
主要品种
• 哌拉西林+舒巴坦(4:1) • 血、尿及组织浓度高,适用于同时患有多
发疾病预后不良的耐药菌感染。 • 美洛西林+舒巴坦(4:1) • 对严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头孢吡肟
相当,在治疗胸腹腔感染、脑膜炎及泌尿 生殖系统感染中显示明显优势。
NXL 104 does not induce
• 与酶可逆性共价结合a新m型pC的β-lβac-内tam酰as胺e 酶抑 制剂,目前处于Ⅲ期e临xp床res试sio验n 。in enterobacter
• 对C类酶作用显著,且clo不ac会ae诱导β-内酰胺酶 产生。
• 阿维巴坦能渗透到微生物体内是联用抗生 素活性增强的关键因素。
性,对产酶菌和厌氧菌其抗菌活性是哌拉 西林的4~8倍,比第三代头孢菌素活性更强 。 [5]
• 下呼吸道、泌尿道、腹腔内、皮肤软组织 感染
主要品种
• 阿莫西林+他唑巴坦(2:1) • 改善抗生素产酶耐药的情况,主要用于治
疗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及软组织 感染、淋巴组织感染及关节感染。
最新进展—T—he阿β-l维acta巴ma坦se inhibitor
发展历史及进程
1
β-内酰胺酶 抑制剂于 1969年开 始研制
2
克拉维酸是 从链霉菌的 培养液中分 离得到,并 于1977年完 成了全合成
3
80年代日本 大鹏公司合 成了他唑巴 坦
4
哌拉西林他 唑巴坦上市
1969 1977 1980' 1990
Ⅰ型
• 主要底物是头孢菌素类 • 由染色体突变介导目前分离合成的β-内酰胺
Ⅳ型
• Ⅳ型由肠杆菌属产生 • 为染色体介导 • 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 • 主要水解底物是介导的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其有效,主要水解底物
是异恶吐青霉素类。
• 注:超广谱酶是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
按作用分为三类
(1)可逆的竞争性抑制剂,如邻氯西林、 双氯西林等;
舒巴坦
• 舒巴坦属于青霉烷砜类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 ,也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此类抑制剂。能 与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在较低 浓度就可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
• 不可逆的、竞争性β-内酰胺酶抑制剂,通 过竞争β-内酰胺酶的活性部位而发挥抑酶 作用。
• 由于舒巴坦抑酶作用随时间延长而增强, 所以也被称为进行性抑制剂。舒巴坦自身 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常可单独用于淋球 菌和脑膜炎球菌的周围感染。
酶抑制剂对它无效
• 肠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假单孢菌属、流 感嗜血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及脆弱拟杆菌 产等。
Ⅱ型
• 由染色体突变介导 • 主要水解底物是青霉素类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他唑巴
坦等)对其有效, • 产酶菌为葡萄球菌属、变形杆菌属及假单
孢菌属等。
Ⅲ型
• 由肠杆菌属产生,属质粒介导。 • 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 • 水解底物是青霉素类,部分头孢菌素。
• 舒巴坦与克拉维酸的抑酶谱相似,但抑酶 作用稍弱,抗菌活性略强。
• 是金葡菌和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强抑制 剂。
主要品种
• 氨苄西林+舒巴坦(1:1,2:1) • 两者协同作用使β-内酰胺酶钝化,抗菌效力
增强,常用于产酶金葡菌,流感杆菌、卡 他莫拉菌、产酶肠杆菌、厌氧菌所致各种 感染。
• 阿莫西林+舒巴坦(2:1) • 抑制细菌转肽酶,阻止细菌细胞壁合成过
• 弱的抗菌活性,具有毒性低、抑酶活性强 、稳定性好、抑酶谱广等优点。
• 能抑制革兰阴性菌产生的各种质粒介导的 β-内酰胺酶,对染色体介导的Ⅰ型酶也有 效。
• 能增强对一般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活性,但 不能提高对绿脓杆菌的活性。
主要品种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1,8:1) • 他唑巴坦与哌拉西林有很好的药动学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