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之间交流
中日跨文化交际读后感

中日跨文化交际读后感一、日本与中国的文字交流历史渊源日本是我国的东方近邻。
据文献记载,从汉朝时候起,中日两国就开始了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
两千多年以来,中日两国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
但回顾历史,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刻。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文化的借鉴对象开始由东方转向西方。
中国文化的影响渗透到了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
日本的语言文字、文学、宗教及社会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无不深深打着中国文化的烙印。
对日本人而言,汉字也属于外来语,但由于汉字历史久远、内涵丰富,日本人民就把汉字看成是日语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作为日本文化的母体,在传入日本境内后,得到了日本人民的整理与发展,创造出了现如今的日本文化。
在古时候,日本列岛与大陆之间隔山隔海,各方面交流十分有限,社会的进步也十分缓慢。
到了西汉初期,通过朝鲜半岛渡海进入日本的中国人,带去了汉字。
日本人把汉字的字音、字体、字训、用字法、表记法及词义与假名文字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日本的语言文字。
通过吸收中国的语言文化,日语大大地丰富起来,日本也从此步入了文明社会。
二、日本与中国的思想交流孔子,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华两千多年,他创立的儒家学派于公元4世纪传入日本后,对日本人的思想和信仰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日本的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反映儒家劝善惩恶思想的作品。
到江户时代,孔子作为“先圣”而被幕府尊崇,幕府将军吉纲所建的汤岛圣堂,实为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堂。
吉纲倾倒于儒学,建成孔庙“大成殿”,并亲自在此讲解《论语》。
现在,汤岛圣堂作为历史古迹依然坐落在东京都的御茶水。
圣堂里有座孔子像,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孔子像。
堂内学术机构斯文会,自明治至今,一直以圣堂为根据地继承和传播儒教文化,除教授汉语以外,还集中了日本当代汉学界的权威来此讲课。
可以说汤岛圣堂堪称当代日本的中国文化传播基地。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日本思想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古代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及影响

古代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及影响
历史上,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在公元57年,中国汉朝派遣了一支外交使团,到访许多国家包括日本,并展示了许多汉朝文化的特色。
从那时起,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就开始了,持续至今。
在文化交流的初期阶段,日本社会主要受到了汉朝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影响。
在不久之后,中国的佛教信仰逐渐传入日本。
到了6世纪,佛教传到了日本,并迅速融入了当时的政治、文化和宗教生活中。
佛教的传入,不仅影响了日本的宗教信仰,也对社会文化和美学有了重大影响。
日本的法律、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领域中,大多数最先进的思想和文化都源自中国。
例如,唐朝时期,中国的唐诗、唐纹壁画以及佛教文化在日本特别流行。
中国的创新思维、礼仪、哲学、绘画等也在日本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最初的几个世纪中,许多日本皇室和高级官员都向中国派遣使节,以获取更多的文化信息和技术知识。
日本这种文化“借鉴”和“吸纳”中国文化,一直持续到了现代。
例如,日本艺术家借鉴中国水墨画和丹青技巧,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日本绘画流派——日本画。
与此同时,日本的传统建筑和花园艺术中,也大量地吸收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元素。
在现代,除了文化方面的交流,中日两国在经济和科技领域上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
中国的高科技领域、家电制造和环保技术等,都给日本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总之,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贯穿了漫长而富有意义的历史。
虽然这种交流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起伏,但它始终是友好的、有益的,为人类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日文化交融的例子

中日文化交融的例子中日文化交融的例子是非常多的。
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远在唐朝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渐渐地传入日本,如佛教、汉字、书法、绘画等。
在此基础上,两国的文化逐渐融合发展,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文化现象。
以下是一些中日文化交融的例子。
1. 平面设计平面设计是一种结合美术和工业设计的艺术形式,用于各种印刷品、广告宣传品、商标、标识等等。
中国和日本都有着长久的传统美术文化,在平面设计方面也有相当的水平。
中国传统的美术风格常常采用笔墨、水墨、山水、中国画等等元素,而日本的美术传统则更注重整体感与色彩运用。
在现代中日文化交流中,两国的平面设计风格开始逐渐融合,相互借鉴。
日本的平面设计在根基上有着非常深厚的中国文化影响,同时又加入了现代的手法和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反过来,中国的平面设计师也借鉴了日本平面设计中的一些优秀元素,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
两国的平面设计师之间也经常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对方的经验。
2. 御菓子御菓子是一种日本传统的甜品,一般由米粉、地瓜粉、红豆等自然食材制成。
自古以来,御菓子便已存在并融入了日本文化。
不论是宫廷、武士、还是一般的庶民,几乎所有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享用御菓子。
然而,御菓子还存在着和中国的文化交融。
据史书记载,日本初期还奉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因此在那时期的御菓子中也同样流入了一定量的中国文化元素,如传承自唐朝的“万寿菓子”,这都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里的一部分。
3.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是以康熙帝的名义编纂的。
这部巨著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共计3600卷。
这样的大型百科全书在中国历史上属于独类。
然而,在日本也存在着一本差不多规模的百科全书,称为“大日本史料”。
这本书包括了日本古代的历史、人物、文学、艺术等等方面的知识。
虽然两本百科全书所涵盖的内容范围不同,但它们都具有同样的特点:即是把所能获取的知识集结到一起,形成了自己国家的知识体系。
中国文化东渐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以《和汉朗咏集》为例

中国文化东渐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以《和汉朗咏集》为例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东渐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和汉朗咏集》作为明治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既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也展示了二者的相互交融和文化创新的特点。
《和汉朗咏集》是松下村塾创办者福沃克斯·皮特·鲁道夫以及其嫡子忠臣所编写的一部诗集。
这部诗集规模庞大,收录了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歌、韵文和典籍等多种文体。
有许多诗篇是直接引自中国古代文人名篇,也有一些是从当代日本作家的作品中选取的。
这些诗篇以译介、模仿和创作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一幅中日文化相互渗透的图景。
中国文化对于日本文学造成的最直接、深刻的影响在于诗歌创作的推动。
传统的中国诗歌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对于后来的日本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诗歌被视作文人修身养性、表达情感和才华的主要工具,也是文人交往和社交的重要媒介。
《和汉朗咏集》中的众多诗篇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中国诗歌的艺术表达方式和美学理念。
通过这些作品的传播,中国的文学思想、审美观念和诗歌技巧逐渐渗透到了日本的文学创作中。
同时,《和汉朗咏集》中的诗篇也展示了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吸纳和创新。
这部诗集并非简单地抄录中国古代名篇,而是将中国文学与日本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事件相结合,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创作。
通过对诗歌的模仿和创作,日本作家对中国文学进行了本土化的加工和转化,产生了全新的作品。
这种创新并非简单的复制和翻译,而是从中国文化中提取精华,融入日本文学的特色,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作品。
《和汉朗咏集》的出版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接触中国古代文学的机会,也为日本作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素材和启示。
通过学习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日本作家可以开阔眼界,拓宽创作思路。
同时,通过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和借鉴,日本文学追求了更高的艺术境界和创作技巧,不断进行创新和进步。
当然,中国文化东渐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和汉朗咏集》。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引言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作为东亚地区两个主要的文学传统,它们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紧密的联系。
两种文学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和发展,各自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的关系,从文化交流、文学创作、主题和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文化交流中国和日本文学之间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初的唐朝。
当时,唐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
日本的古代文学中,很多作品都受到了中国文学的启发和影响,尤其是在诗歌和散文方面。
例如,日本的万叶集中的很多诗歌都受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情感。
在后来的时期,随着日本进一步学习和吸收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学思想也深入到日本。
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在日本起到了重要的角色,并影响了日本的文化和文学。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文学交流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加强了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文学创作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创作风格和方法有所不同,但都注重思想表达和人物塑造。
中国文学强调情感的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相比之下,日本文学更注重细腻的描写和自然景色的表达,以及对日本民族性格和传统价值的反映。
两种文学在创作风格上存在差异,但又有相互借鉴和影响的现象。
中国文学在创作方面有许多经典的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而日本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如《源氏物语》和《枕草子》等,则更注重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地流传广泛,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题和风格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主题和风格也有一定的差异。
中国文学的主题常涉及历史、爱情、家族等,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中国文学的风格多样且丰富,既有悲剧和伤感的作品,也有喜剧和幽默的作品。
中国文学常以典故和寓言的形式进行表达,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
相比之下,日本文学的主题多涉及自然界、生活哲理、个人情感等。
汉唐文化交流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研究

汉唐文化交流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研究汉唐时期,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剖析汉唐文化对日本文化的重要影响。
首先,从文字方面来看,中国的汉字是日本最早借用的外来文字系统。
汉字对于日本的文字系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在6世纪,日本的天皇令高僧留学中国,学习汉字和佛教文化。
随后,他们将汉字带回日本,推动了日本文字的发展。
汉字成为日本的官方文字,并形成日本独有的汉字书写系统——和文。
与此同时,汉字的传入,也带来了中国文学的丰富精髓,如《史记》、《论语》等,对于日本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宗教信仰也是汉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的重要方面。
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佛像、寺庙、禅宗等都被日本人所接受和发扬。
而中国的儒教也对日本的道德伦理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塑造了日本人独特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汉唐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日本形成了以儒教和佛教为主体的综合宗教体系,这对于日本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汉唐文化还对日本建筑、服饰、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建筑方面,汉唐建筑的特色被日本人所吸收并融入到日本的建筑风格中,如寺庙、宫殿等。
这些建筑的特点,如屋顶的翘角、庭院的布置等,都源于中国汉唐时期的建筑技术和理念。
在服饰方面,汉唐时期的中国服饰如长袍、袍褂等也对日本服饰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为日本的服装文化带来了新的元素。
而在艺术方面,汉唐文化的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同样深受日本人喜爱。
日本的绘画艺术大力吸收了中国绘画的技巧和风格,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画系。
汉唐文化交流对日本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全面的。
这不仅体现在文字、宗教、建筑、服饰、艺术等方面,也包括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方面。
思想观念的交流使日本人掌握了中国的哲学思想,丰富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思考能力。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日语语言文学中早期的中国文化影响非常显著,例如汉字被日本列岛的居民所使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国文学作品也是日本文学的重要来源之一,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进行浅析。
汉字对日语语言文学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日语中,汉字被称为“Kanji”,它是日本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日本词汇都是直接从中国汉语中借用过来的,比如“学校”、“医院”、“电话”等等。
在日本的书写系统中,汉字与平假名和片假名结合使用,构成了独特的文字体系。
汉字的影响还体现在日本的书法艺术中,日本的书法一直受到中国书法传统的影响,而且中国的书法理论也对日本的书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书法通常都用中国书法术语来描述。
中国文学作品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在奈良时代,中国的诗歌、音乐与绘画就传入了日本,对日本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万叶集”中,不难找到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子,其中许多诗歌受到了中国诗歌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古代小说作品也被日本文学界所重视,比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都被翻译成日语,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学的思想也对日本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在日本有着深远的影响,日本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日本的文学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这主要体现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对孝道、礼仪和忠诚等传统价值观的强调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文学逐渐摆脱了对中国文学的依赖,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文学经历了一次现代化的变革,许多文学家开始关注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日本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不过,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依然存在,并且在某些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文化在日语语言文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汉字、中国文学作品和中国思想都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文学正是在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这种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对丰富了日本文学的内涵和外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评介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评介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深入人心。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评介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
一、古代文化交流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早在汉朝时期,日本就开始向中国学习文化,汉字、儒家思想等都被传入日本。
而在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达到了高峰,大量的文化人士、僧侣和使节来往于两国之间。
这一时期,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不仅限于政治和经济领域,还涉及到诗词、绘画、建筑等方面。
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深远,奠定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基础。
二、宗教文化交流宗教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是最早传入日本的宗教之一,通过僧侣和传教士的努力,佛教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中国的禅宗、净土宗等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影响了日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此外,道教和儒家思想也对日本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日两国的宗教文化交流丰富多样,为两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启迪。
三、文学艺术交流中日文学艺术交流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古代的《万叶集》到现代的小说、戏剧,中国文学作品一直是日本文化的重要源泉。
同时,日本文学也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例如日本的俳句、狂言等在中国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中日两国的文学艺术交流不仅丰富了两国的文化内涵,也为两国人民提供了共同的精神寄托。
四、传统节日交流传统节日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例如,春节在中国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日本的“日本新年”也有着类似的庆祝活动。
中日两国的传统节日在庆祝形式和习俗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新年的祝福和对家庭团圆的重视。
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中日两国的传统节日逐渐融合和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更多的欢乐和亲近感。
五、现代文化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日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近年来,中日两国的电影、音乐、动漫等现代文化产品在两国之间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之间的交流摘要:学的某些因子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建构,所以要清理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问题,就必须反思日本文学影响这一事实,也就是应尽可能地返回历史现场,弄清中国近现代文学认同、接受日本文学的政治文化与民族心理背景及其特点,追问日本文学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现代性想象、建构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意义何在,由此深化对20世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认识。
关键字:中国文学、日本文学、交流
一、以近代为例
中日文学关系的桥梁是留日学生(梁启超等少数人例外),日本文学主要是经由他们而影响中国文学的。
留日学生是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逆转的产物,留学日本目的在于吸取其近代化良方,并由日本获取“泰西各学”,即政治、律例、理财、外交、武备、农工、商务、矿务之类。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所陈述的“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之理由是:“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
中东情势凡俗相近,易仿行。
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若自欲求精求备,再赴西洋,有何不可?”(注:张之洞:《劝学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17页。
)这段文字表露了张之洞乃至当时朝野上下的两种心理:一是求事半功倍的走捷径心理,也就是一种急功近利心理;二是由“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所体现的对日本西学、日本近代化经验的一种
信赖乃至依赖心理。
留日学生长期生活在日本,接受日本式教育,对日本文化、文学逐渐产生了某种程度不一的认同感,例如鲁迅对日本“认真”、“余裕”文化的认同(注:参见方长安:《鲁迅立人思想与日本文化(下)》,《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5期。
),周作人对日本人“爱好天然”、“崇尚简素”文化的喜爱(注:参见周作人:《最初的印象》,载《知堂回想录》,群众出版社,1999年,第157页。
)。
他们虽然遭受了种种不公平的民族歧视,但对日本近现代化本身并无抵触,甚至极为向往,因为他们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中国输入日本近现代化经验。
这样,他们与日本文化、文学间便缺少文化、文学传播接受中应有的距离感,也就难以在认同、接受中作一种冷静的观察、分析。
这意味着他们中多数人难以看清日本文化、文学的优与劣,势必导致接受上的某种盲目性。
而这些留日学生,大都是关注现实、满怀理想的激进的革命青年,充满青春激情,为拯救祖国,在世界上重塑中国形象,他们恨不得一下子让中国实现近现代化,跨入世界强国之列。
所以只要他们认为是有用的,就于焦虑、情热之中不惜一切地加以介绍、吸纳,因而往往是热情有余而冷静不足。
留日学生这些特点和上述张之洞所流露出的两种新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共同作用,使中国近现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认同、接受变得极为复杂,即:它在促使中国文学现代意识生长的同时,又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潜在地制约着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健康生长。
二、日本文学中子路形象的变异与《史记》
在《游侠列传》中司马迁打破了“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史记》1137)的历史沉寂,描写了“卿曲之侠”“布衣之侠”“闾巷之侠”等民间游侠。
中国游侠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氏族制度崩溃的春秋末期,没落氏族的一部分人沦落成四处流浪的武士,寄身在权力者周围并得到其庇佑,而武士则要付出生命、知恩图报,典型为孟尝君等“战国四公子”的养士美谈。
这一传统文化在汉朝武帝时期更为盛行,渗透到民间。
因为正常社会秩序遭到破坏,所以在普遍要求自卫的基础上产生了与游侠阶层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个别秩序(14)。
当然这也与春秋时期以下犯上的社会状况有着密切关联。
从这样的历史时代的可能性来看,生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子路,也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游侠之徒”。
中岛敦正是根据历史和时代的这种可能性,再结合上述的《论语》等的古典资料中的子路与游侠资质相似的记述,才在《弟子》开篇使用了“鲁国卞邑的游侠之徒,名仲由,字子路”这样的开头。
而且为了突出时代背景中的游侠传统的鲜明色彩,也好像是为照应小说开头的设置,作品第三章中专门交待这是“以下犯上的世道”(『弟子』第一卷:102),而在第十三章则写到“世道的混浊加上诸侯的无能”(『弟子』第一卷:105)等等。
那么,《弟子》中子路的性格特征与司马迁《游侠列传》中的游侠的性格特征到底有多少相似之处呢?在这里做一下具体的比较应该是必要的。
《游侠列传》中是这样写游侠的,“今游侠,其行虽
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既已存亡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史记》1137)。
我们把这段叙述拆开,分别与小说《弟子》中对子路的描写一一做以下对比。
◎其行虽不轨于正义(《史记》1137)→他打算羞辱一下最近贤者之名甚高的学者—陬人孔丘。
(『弟子』第一卷:463)
三、从菅原道真看日本平安朝文学与唐文学
据史书记载,公元7世纪至9世纪日本多次派遣隋史和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唐朝的文化和制度。
这些使节将唐时的政治、法律、艺术、宗教等先进文化带回日本,经过吸收理解与融合终于形成大和民族自己的文化特色。
作为唐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的唐文学,尤其是唐诗对日本汉文学的产生发展影响更为深远。
日本的平安朝(794-1192)和唐朝有着频繁的往来,据藤原佐世写的日本最古的汉书目录《日本国见在书目录》(891)记载,遣唐使曾把白居易的诗文集带到了日本。
现在,日本的nhk每天都有汉诗的相关节目,内容上几乎都是唐诗。
并且日本现在还有很多唐诗爱好者。
本文主要从日本平安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菅原道真入手,浅显地探讨一下唐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联。
菅原道真(845-903)是日本平安时代前期的政治家和学者,深受宇多、醍醐天皇的赏识。
作为政治家能力超群,曾经抵制过藤原氏集团的专政,当唐朝国势日渐衰微之时,是他上奏天皇,建议停
派遣唐使。
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不仅和歌写得好,还精通汉文学。
“传题伤马送,江尾损船迎”、“驿长莫惊时序改,一荣一落是春秋”这样的诗句放在唐诗中也令人拍案叫绝。
其诗文集《菅家文草》、《菅家后集》和他编纂的《类聚国史》《日本三代实录》成为日本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名字在中国可能鲜为人知,但在日本却是家喻户晓,人们都遵奉他为“天神”、“学问之神”。
菅原道真能够达到如此高的文学造诣与唐文学有很深的渊源。
菅原道真出生在一个世袭的文章博士(日本古代特有官职)家庭,菅原道真的祖父曾于804年随遣唐使藤原葛野麻吕、石川道益前来中国,在遣唐使团中任判官职,次年回日本后,他大力提倡引进唐朝的宫廷服饰、礼仪等,向日本人讲读唐文学,参加了《凌云集》、《文化秀丽集》的编纂。
菅原道真的伯父菅原善主于838年随遣唐使藤原常嗣到过中国。
其父菅原是善的时代是唐文学传入日本的全盛时代,菅原是善的诗被称为“藻思华瞻,声价尤高”。
这一切使得菅原道真从小就深受唐朝文化的熏陶,奠定了他施展文学才华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亚玲.白居易和日本平安朝文学.日语知识,2003,01.
[2]川口久雄校注本.菅家文草,菅家后集,日本古典文学大系(第72册).岩波书店,1966.
[3]饶芃子,王琢.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3.
[4]于长敏.日本的学问之神——菅原道真.日语知识,19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