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抗日 驰骋鲁西——徐宝璧事略
山东家乡党史故事

山东家乡党史故事
1937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机关由济南迁到泰安,后在泰安三中、文庙、四店村等地办公,当时的泰安成为全省抗战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
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率领机关工作人员、天津流亡学生、泰安县起义人员160余人,在徂徕山举行了武装起义誓师大会。
十月,山东省委书记宣布成立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迅速奔赴抗日战场。
1938年10月,四支队用步枪仰射击落日军轰炸机一架,俘虏日军王牌飞行员,后送往延安,经过我党教育,该俘虏加入了日本反战同盟。
徂徕山起义是山东省委在泰安直接领导的一次武装起义,也是抗战时期在山东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发挥了山东抗战源头的作用。
由陈光、罗荣桓率领的八路军115师挺进泰西,组织指挥了著名的陆房战役,歼敌1200余人,这是八路军继平型关大捷后取得的又一次以少胜多的重大胜利。
由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治委员的八路军第一纵队驰骋抗日战场。
1940年6月,徐向前元帅骑马途径新泰、泰1988年为纪念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50周年,徐向前元帅亲手为纪念碑题写了碑铭,“十四年的抗战艰苦卓绝,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盘、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
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开创

作者: 凤云
出版物刊名: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8-65页
主题词: 抗日根据地 抗日武装 鲁西北地区 保安司令 南沙镇 抗日救国 抗日斗争 张维翰 政训 金谷兰
摘要: 为建立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而斗争抗战开始后,鲁西北共产党组织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号召,积极建立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
范筑先从官庄班师回聊后,中共鲁西北特委为发展第六区的抗日武装力量,建议范筑先将山东第六区保安司令部改为第六区游击司令部,并通过政训处派遣一批共产党员干部到鲁西北各地组织党领导的游击队,如派董占樨到聊城东南军屯一带,马波生到聊城西南沙镇一带,杨啸如到博平西南袁楼一带,高境、郭澄之到冠县西南斜店一带,金谷兰到高唐谷官屯、清平金郝庄一带,解彭年到堂邑一带活。
关于阳谷的红色故事

关于阳谷的红色故事阳谷,这个位于山东省的小县城,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里发生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传承着革命先辈的英勇精神。
本文将为您讲述关于阳谷的红色故事,带您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阳谷的红色历史阳谷地处鲁西平原,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在中国革命时期,阳谷成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之一。
这里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斗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红色故事1.“七七事变”后的阳谷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阳谷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
当地青年纷纷加入抗日游击队,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斗争。
在阳谷,有许多英勇的抗日游击队员,如李连池、王树增等,他们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阳谷战役1940年,八路军一二九师在阳谷地区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史称“阳谷战役”。
此战共歼灭日军500余人,伪军10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
阳谷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当地人民的抗日斗志,为巩固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3.阳谷英雄杨靖宇杨靖宇,原名杨宗贵,山东阳谷人。
他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领导抗日武装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0年,杨靖宇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4岁。
杨靖宇的英勇事迹,成为了阳谷红色故事中最为感人的一篇。
4.阳谷妇女支前运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阳谷妇女积极参与支前运动,为前线战士缝制军装、运送粮食、照顾伤病员等。
她们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展现了阳谷妇女的坚强与勇敢。
三、红色精神传承阳谷的红色故事,传扬着革命先辈的英勇精神。
如今,阳谷人民在新时代继续弘扬这种精神,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阳谷,这片红色的土地,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这里的红色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阳谷人民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拼搏。
鲁西北抗日局面的开辟述论

鲁西北抗日局面的开辟述论
李冬春
【期刊名称】《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8(000)001
【摘要】抗日战争初期,当山东的国民党军阀韩复榘在日寇的进攻面前不战而逃时,中共鲁西北地方党组织同国民党山东聊城专区行政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将军合作,发动群众,建立抗日地方政权和抗日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创立抗日根据地,开辟了鲁西北三十余县的抗日局面,用刀笔血墨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总页数】7页(P57-63)
【作者】李冬春
【作者单位】聊城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抗战前夕刘少奇开辟的北方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 [J], 牛保良;江小华
2.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第一大惨案——鲁西北细菌战 [J], 崔维志;唐秀娥
3.抗战前夕刘少奇开辟的北方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 [J], 牛保良;江小华
4.抗日烽火凸显英雄本色——皮定均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纪事 [J], 温敏
5.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发展 [J], 翟向东;刘如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徐州地区抗战重大记事

徐州地区抗战重大记事1937年7月下旬郭子化由延安返回鲁南抱犊崮山区高桥镇。
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立即召开特委委员和党的骨干分子会议,郭子化传达了中共中央对特委工作的指示精神。
会议研究部署了特委在抗日新形势下的工作,决定积极开展工农群众的宣传教育和发展党的组织,在城乡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利用合法形式,秘密组织和发展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
11月为适应抗日战争的新形势,做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根据河南省委的指示,将特委机关从鲁南山区迁到徐州,公开办公地点在统一街牙税局,秘密机关设在坝子街民众教育馆。
11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在萧县黄口附近召开特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共中央洛川会议精神,分析边区的政治形势,布置今后抗日工作。
这次会议对促进这一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组织民众抗日救亡团体,发展和壮大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和创建抗日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11月第五战区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成立,李宗仁任主任委员。
下设组织、宣传、战勤3个部,李宗仁委任夏次叔为组织部长,晁庆祥为宣传部长,李明扬为战勤部长,刘汉川为秘书长。
苏鲁豫皖特委书记郭子化以社会名流身份被聘为委员。
中共铜山县工委书记郭影秋通过社会关系担任组织部总干事,掌握总动委会的组织大权。
年底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以津浦陇海两铁路交叉为分界线,将特委所辖区域划分为4个工作区:特委书记郭子化负责全面工作并兼管徐州和徐西南区的苏豫皖边各县;何一萍负责徐东北区,包括鲁南各县及矿区;张光中负责徐西北区,包括铜山县西北部和丰、沛等县.邵幼和负责徐东南区,包括铜山、邳县、睢宁、宿迁、泗县等县。
1938年1月4日~5月19日国民党军第五战区在李宗仁司令长官指挥下进行徐州会战。
徐州会战分为三个阶段,1月4日至3月23日为第一阶段:津浦路沿线初期保卫战。
3月23日至4月7日为第二阶段:台儿庄战役。
歼灭日军10000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一次最重大的胜利。
抗日烈士徐宝珊的故事 文档 (6)

徐河口抗日烈士徐宝珊的故事徐宝珊,1908年出生在山东省茌平县徒骇河岸的徐河口村一个农民家庭里。
徐宝珊的父母继承祖业,勤俭持家,善于经营,曾有50多间房屋,近百亩耕地,还和别人合股经营着一个油房。
徐家人丁兴旺,徐宝珊是兄长,下有六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全家共有19口人。
少年时的徐宝珊就读于博平小学。
他学习勤奋,成绩优秀。
后因父亲有病便辍学返乡,和大弟徐宝琛一同料理家务。
他耳闻目睹了农村广大农民贫困的生活现状和贪官污吏的罪恶事实,为日夜勤劳反而吃不饱、穿不暖的劳动者鸣不平,对官府豪绅的奢侈豪华深恶痛绝。
他待人热情,肯帮助贫困农民,又主持正义,大家都愿意和他往来。
1937年七七事变后,鲁西北陷入混乱状态,溃兵劫掠,土匪蜂起,广大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徐宝珊目睹国破家亡的凄惨局面,按捺不住一腔愤慨,忧虑国难匪患。
为了对付土匪的抢掠,徐家河口附近28个村子的群众自发组织成立了“联庄会”,徐宝珊被推选为“联庄会”的大乡长,组织群众保家防匪。
1937年10月,中共博平县工作委员会成立,书记谢鑫鹤和地下共产党员陶东岱到徐河口村一带活动,发动群众抗战,组织抗日武装。
徐宝珊在组织群众保家防匪的同时,也在揣摩着时局的演变。
时下日军一步步逼近,博平朝不保夕,国民党政府和军队为自保纷纷南撤,在这危急关头,共产党却来到群众中组织武装抗日。
正在苦闷彷徨中的徐宝珊很快就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走上一条发动、组织、武装群众,建立抗日游击队,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的道路。
徐宝珊和谢鑫鹤、陶东岱等一起,向村民宣传抗日思想,讲救国道理,并教大家唱救亡歌曲。
徐宝珊还专门买来一个电池收音机,他经常把从收音机里听到的有关抗日的消息讲给群众听,以激发群众的抗日激情。
徐宝珊根据党组织的指示,趁热打铁,向群众提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人出人,为抗日拉武装”的口号。
群众带着刀枪很快组建了一支二三百人的抗日武装。
他的两个弟弟也参加了这支队伍。
徐宝珊带领着队伍,挖沟破路,保家防匪,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很快发展为一支近千人的抗日武装。
湖西“肃托”:山东党史上的悲剧事件

湖西“肃托”:山东党史上的悲剧事件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3年第36期湖西“肃托”事件是1939年发生在山东湖西地区的一起在全党有着重大影响的冤假错案。
“肃托”事件在所谓“肃清托洛茨基匪帮”的名义下,使湖西大批党政军干部被捕、被杀,严重损害了湖西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一)湖西地区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因其大部位于山东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湖以西,故称湖西地区。
这个地区紧靠津浦、陇海两条铁路干线,逼近战略要地徐州,是连接华北与华中两大战略区的纽带。
抗战开始不久,湖西人民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并于1938年6月成立了湖西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当时总队下辖十几个大队、1000余人,到当年底就发展到20多个大队、5000余人。
队伍后奉命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挺进支队,成为抗战初期坚持湖西抗日斗争的一支主要武装力量,为开创湖西抗日根据地作出了很大贡献。
1938年12月,由八路军一一五师第685团改编成的苏鲁豫支队到达湖西地区,一举粉碎了日伪军4000余人对湖西的首次“扫荡”。
湖西人民欢欣鼓舞,称誉苏鲁豫支队是“神兵天降”。
不久,苏鲁豫支队与山东纵队挺进支队合编,迅速发展到8000余人。
1939年5月间,遵照中共中央要苏鲁豫支队向陇海路以南发展的指示,支队长彭明治率三个大队进到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西一带开辟根据地,并与淮北的新四军彭雪枫部取得了联系。
支队政委吴法宪率部分兵力到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东一带开辟根据地。
留在湖西地区坚持斗争的是原挺进支队改编的苏鲁豫支队第四大队,梁兴初兼任大队长,王凤鸣兼任大队政委,王凤鸣同时还担任湖西军政委员会的负责人。
王凤鸣对湖西地区党政军大权的独揽,为湖西“肃托”事件的发生埋下了祸根。
所谓“肃托”,就是肃清“托派”。
在中国,1931年5月陈独秀曾组织过“托派中央”,进行反党活动。
但1932年10月,陈独秀被国民党逮捕后,“托派”组织即发生了分化。
抗战英烈徐宝珊 毁家纾难的聊城籍抗日民族英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抗战英烈徐宝珊毁家纾难的聊城籍抗日民族英雄导语:徐宝珊,原名许惟豫,学名文弼,乳名显万,1903年7月31日生于湖北省汉川县杨集乡许家村一个没落宦官家庭。
父亲许菊软,清末进士,民国初年徐宝珊,原名许惟豫,学名文弼,乳名显万,1903年7月31日生于湖北省汉川县杨集乡许家村一个没落宦官家庭。
父亲许菊软,清末进士,民国初年,任国民党湖北省议员,后辞职回乡任教。
徐宝珊有兄弟四人,他排行第三。
长期受严父的教育和影响,他奋发向上,刻苦好学,受到父母喜爱和乡邻的器重。
徐宝珊18岁那年,族里兴力私学堂,乡邻都力举他当教师,徐宝珊就在湾里从业任教。
徐宝珊担任教师后,在教学中极力反对八股文,主张学习新文化,他因人施教,向学生灌输一些爱国、变革社会的思想。
村里每逢婚丧嫁娶之事,都喜欢请他去帮忙,他利用这些机会宣传新文化、新思想。
有一次,湾里许天祥订婚请他写“八字”,他边写边讲一些婚姻不能自主和妇女裹脚的事,用谋事在人的道理驳斥儒家的天命观。
许天祥的妹妹许元英,受徐宝珊的影响,同封建礼教作斗争,挣脱了裹脚的折磨和痛苦。
徐宝珊因亲近乡邻,湾里老少都非常尊敬和爱戴他。
徐宝珊踏上社会,耳闻目睹丧权辱国之耻,暗暗立志要为改变中国这个黑暗的世道出力。
1923年春,他到武汉求学深造,考入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
武汉中学当时是宣传革命的阵地,陈潭秋、恽代英、李汉俊、刘子通、黄负生等都在这所中学讲课,宣传革命思想,培育革命人才。
徐宝珊亲聆他们的引导下,开始阅读进步书刊,如《新青年》、《向导》、《湘江评论》、《学灯》、《觉悟》等,逐步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
1925年,他积极投入武汉各界人民罢工、罢市、罢课、游行活动,反对英、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装抗战驰骋鲁西——徐宝璧事略徐宝璧于1919年6月出生于茌平县徐家河口村一个富裕农民家庭。
7岁上私塾,后又到本村国民革命小学就读,学习刻苦,各门功课,名列前茅。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徐宝璧辍学,来到济南一家酱菜厂当学徒工。
因不堪忍受老板的欺辱折磨,不久即回到家乡。
1938年春,范筑先部下的宣传队来到徐家河口村,演唱了《在松花江上》等流亡歌曲,徐宝璧听了激动万分,决心也像大哥宝珊那样,抗日打鬼子。
日本鬼子开进徐河口村,徐宝璧真想趁机打它一下,母亲嫌他小,把他藏到地窖里,才躲过了一场灾难,可打那起就坚定了徐宝璧抗日的决心。
他和徐德辅几个小伙伴拉起打鬼子,怎么个打法?徐宝璧灵机一动说:八路军(李光斗)有个五大队,咱们拉个六大队吧!和哥哥一样打鬼子、除汉奸。
伙伴们一齐响应,并推徐宝璧为队长。
这个不属名、不挂号的六大队很快发展到20多人。
这个由青少年组成的六大队,敢说、敢做、敢闯。
一天,村里来了个打扮成孙猴儿的人,要为村民治病,徐宝璧说:我就不信他这个猴子跳跳蹦蹦地能治病!六大队几个小队员一商量,就把那孙猴儿撵跑了。
博平县委很快知道了这支小队伍,便派指导员李玉仁和徐宝璧联系,徐宝璧觉得有县委支持,劲头更大了。
他和队员们把全村一二百人召集起来,动员大家抗日,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有枪的出枪,并组织群众挖了30多条交通沟。
队员们平时站岗、放哨、捉匪徒,成了抗战队伍的有力助手。
这年7月份,徐宝璧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组建了以徐德辅为书记、徐宝璧为宣传委员的村党支部,领导全村的抗日活动。
1939年1月,博平县、区两级抗日民主政权逐步建立起来,徐宝璧被派往博平县三区任抗日区长。
徐宝璧和其他领导同志深入群众,动员青年参军参战。
不到半年就动员20多名青年参军入伍,并筹集20多支手枪,40多支长枪,进一步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
同时,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宣传抗日救国,宣传除霸除奸,很快打开了三区工作的局面。
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三区的壮大,引起该地区日军、治安军、国民党驻军的强烈不安。
国民党山东省第四专员袁聘之曾带着二三百人的部队,自称是国民党的正规军,到博平驻防。
他们到处招摇撞骗,蛊惑人心,经常跑到抗日根据地内,建立政权,委派政府人员,招兵征粮,扩大他们的影响,还常与在博平一带活动的共产党的队伍搞摩擦。
五大队的胡泮生副队长和王希永教导员曾两次到他驻地联系,谈建立统一战线、联合抗日的问题,但他蛮横无理,以嫡系正规军自居,宣传蒋介石是全国领袖,要博平共产党的队伍听从他的指挥和调动。
他的这些主张和要求被胡泮生和王希永拒绝后,双方的摩擦越来越多,斗争愈来愈激烈。
有一次,双方部队邻村相驻,袁聘之以专员身份,命令三区区长徐宝璧去见他,李光斗、王希永和胡泮生当即向徐宝璧分析情况,认为事情很不正常,袁肯定没怀好意,如徐宝璧一个人去侯寨子见他怕有危险,但也不能示弱不去,如果不去,会被认为徐宝璧同志害怕他,不敢去。
经几个人商量,一方面让部队在袁的驻地附近埋伏,以应付突发事变;另一方面由胡泮生陪同徐宝璧一块去。
这天下午,胡泮生和徐宝璧骑着自行车各带一名警卫员到了袁聘之的驻地侯寨子,袁看到胡泮生也来了,感到非常突然,不知所措。
原来他想捏造一个理由,扣留并杀害徐宝璧同志,没想到胡泮生也去了,打乱了他的计划。
如果袁要谋杀他两人,就有所顾虑了,既然他俩人一起来,就肯定有所准备,再说五大队的力量比自己部队大。
因此,他一面同徐宝璧、胡泮生寒暄,一面侈谈“一个政权,一个政府,一个领袖”,还说博平是他的地盘,归他管理,要委派区长,建立政权等等。
徐宝璧和胡泮生两人寸步不让,驳斥了他的谬论,向他讲述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指出:大敌当前,国共应团结抗日,配合行动,相互支援。
袁聘之心怀鬼胎,心神不定,一面敷衍搪塞,一面同他的副官窃窃私语,他的副官和警卫人员出出进进,鬼鬼祟祟,气氛貌似平静却暗藏杀机。
徐宝璧和胡泮生在和袁聘之的舌战中,一直观察着四周人员的动静,看到这个情景,他俩起身告退。
徐宝璧、胡泮生和两名警卫人员手持匣枪,迅速骑上自行车返回部队驻地。
从这以后,博平县共产党的武装同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更尖锐了,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我抗日武装积极开展活动,建立抗日政权,逐步缩小袁聘之的影响和活动范围。
最后,袁聘之在当地站不住脚,只好带着他的队伍逃跑了。
1939年11月,二、三区合并,徐宝璧被调到筑先纵队七团军需处任职。
不久,被抽调到军分区轮训队参加学习。
1940年春,徐宝璧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后,留任分区司令部见习参谋,后又任侦通参谋,随军东征西战,驰骋鲁西。
在日伪猖獗,到处碉堡林立的环境下,他经常顶风冒寒,冲过敌人的道道封锁线,夜行百里,来往于省、地军区之间,传达命令和信件。
有一次,分区基干团一营和分区司令部在茌南大吴庄被日军包围,一营首当其冲,打开缺口,日军逃跑。
徐宝璧带领三个战士趁机追击,打死两个日军,缴获两支步枪,配合部队冲出敌人包围圈。
1943年7月,经军分区党委决定,重建博平县大队,并调徐宝璧任博平县大队副大队长,开辟博平根据地,发展地方武装。
当时博平县是日伪集中、活动猖獗的重要地区,又是济聊、济临、聊禹公路交叉点,政治、军事位置相当重要。
鉴于此,日军驻县一个中队100余人,治安军驻一个团,还有地方伪军4000多人。
徐宝璧就是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勇于赴任,去时仅带着石永香(河北人,曾任班长、排长、连长,1947年6月在黑虎战斗中牺牲)一人和两支短枪。
到博平后,他上靠泰运地委、军分区党委,下靠当地党的组织和广大群众,日伏夜出,发动党员和群众积极分子除奸反暴,参军参战,壮大革命队伍。
同时,为了提高县大队的战斗力,徐宝璧要求大队在没有战斗任务时进行军事训练。
新参加队伍的同志主要练习列队、射击和拼刺,老同志则练习进攻、防御、协同等。
平端着一根木棍纹丝不动,木棍前端吊上砖块锻炼瞄准和臂力;扛着梯子跑来跑去,又滚又爬地递炸药包,练习攻碉堡搞爆破;一声令下就地卧倒,把枪放在能摸到的地方,然后翻转身子向左右刨,一边挖土,一边观察情况,把土堆在自己的前边和两侧,用杂草和树枝伪装起来,就成了一个卧射掩体,如时间允许这些掩体可以挖到能跪射、立射,甚至连成战壕。
随着县大队的发展壮大和战斗力的提升,再加上地熟人熟等有利条件,县大队的活动范围逐渐延伸到茌平、博平、堂邑边沿地区和部分敌占区,影响力不断扩大。
由于徐宝璧坚决执行了党的政策和毛主席的战略战术,加之自己的勇敢机智、因势利导,运筹帷幄,县大队在1943年夏至1946年博平解放的三年间,由几十人发展到有五个连,四个区中队,一个保卫队,一个侦通排,共计1000余人的地方武装,其间配合主力部队进行大小战役50多次,拔掉大小据点多个,歼灭日伪军数千人,为党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县大队刚成立不久,徐宝璧带领县大队40余人在博平二区的陶桥、郎庄、半天张、大磨王一带活动,引起敌伪注意。
博平治安军、伪军数百人,于一天傍晚对驻扎在半天张的县大队进行清剿合围,徐宝璧带领战士们利用有利地形,沉着应战,激战2小时,一直打到天黑,敌人始终没敢进村。
因敌众我寡、力量悬殊,如再战恐怕群众的生命财产会受到很大损失,徐宝璧就利用天黑、路熟、地形熟的有利条件,组织战士突围,打开一个突破口,边打边撤,吸引敌人一路向东,敌人追出几里地后因天黑怕县大队有援军,停止追击并缩回了博平。
此次战斗打死打伤敌伪30余人,我方伤亡4人,战斗中徐宝璧被打中下颌,子弹带着血和牙齿从他口中穿出。
徐宝璧负伤后由徐振东、王克四、贾孟喜三同志秘密护送到抗日堡垒村吴家胡同,安排在地下党员于树三家养伤。
当时于树三在后场小学以教书为掩护,做党的地下工作,闻讯徐宝璧受伤后,立即到算子李村找到李志一医生。
因于树三和李医生有多年的交往,对李比较了解。
李志一性情直爽,见义勇为,曾在博平32支队当过军医,支队瓦解后,他存有部分药品。
李了解情况后便跟随于树三到吴家胡同为徐宝璧治疗。
后来李医生又单独跑了几趟。
每次来吴家胡同,骑车由西往东走,到于树三家门前,如果门外有别人玩,他就不下车子,继续往东走,走出几里,估计门外可能没人了,再拐回来,一直骑到家去。
就这样直到把徐宝璧的伤治好。
博平县的汉奸头子总团长罗兆荣鉴于后场村的有利位置,修建起后场据点。
对外凭险固守,残杀革命家属,对内更是血腥镇压,以防变乱,群众虽糠菜不继,敌人犹榨取不完。
县委确认拔除据点的条件成熟后,遂策划相机行事。
1943年7月下旬的一晚,电闪雷鸣,黑云压顶,县委命令冒雨攻克后场据点:四区区长袁庚率本队50余人埋伏村东公路侧“打援”;县大队主攻。
大队副徐宝璧率警卫班(12人皆短枪,班长贾梦喜)、侦察班(16人枪好弹足,班长张子芳、卢兴泉)及第一连共130余人,皆全副武装,另有机枪一挺。
由一俘虏带路,从五区纸坊头出发,直奔后场西北角。
时大雨如注,唯闻雨声,趁势拔掉重重鹿砦铁网,搭上云梯,徐大队副及侦察排长徐振东率警卫侦察二班战士,飞身越过大壕攀上围墙,猛扑西门,直插门楼及避雨楼内。
待哨兵发觉,只能举手投降了。
遂枪逼哨兵打开围门,一连金连长率部一跃而入,未发一枪,占据大围子。
迫使哨兵叫开小围门,捉了小门哨兵,又叫他进部队报告情况。
至屋门刚喊“报告”,屋内骂道:“妈的”“下雨没事”还未说完,我军已破门而入,枪指敌人——“缴枪不杀”!正在打牌的汉奸高会长、谢队长、传令班长等战战兢兢举起双手,小老婆早已抽身溜进内室。
我军在收枪搜索时,旁屋敌卫从窗口射出二弹,我军机枪射手陈庆仑立即扫射,敌人便哑了。
我军遂喊:“弟兄们,不要怕,我们是八路军,优待俘虏!”就擒的汉奸队长便下令:“放下武器,出屋投降。
”从开始不到一小时,战斗结束。
疯狂残暴不可一世的敌人,个个俯首听命:逐个交出枪栓,负枪整队,用口袋、裤子背粮,随我军奔赴西北边区——我县府驻地王古南营。
齐集后天已蒙蒙亮。
等敌人吃过早饭,挨个审问、登记,集合训话:“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今后再遇战争,只有射空或不打。
违者严惩,立功受奖。
去留自便。
”这一战斗,历时一夜,行程90里,歼敌60余人、缴枪60余支,子弹2000余发,缴获豆子、小米两千余斤,食油百余斤。
后场据点拆除了,博平西北部的抗战更加活跃起来。
温陈乡史胡村南边原有一个伪炮楼,驻伪军30余人,小队长齐怀水,群众送外号“齐坏水”。
史胡炮楼控制着公路南北行人要道,他们盘查行人,抢夺财物,奸污妇女,无所不干,群众恨之入骨,同时也影响我军侦察活动,县大队决定用智取的办法拔掉这个钉子。
1943年秋天的一个晚上。
八、九点钟的时候,月亮照得象白天一样,茌博公路上出现了六个伪军,其中有伪军官一人,骑着自行车从东向西来,说话声、歌唱声、车铃声响个不停。
炮楼哨兵发现后,高喊:“干什么的,站住。
”这六个人答道:“总团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