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徂徕山抗日武装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徂徕山起义纪念馆观后感

徂徕山起义纪念馆观后感

徂徕山起义纪念馆观后感前几天去了徂徕山起义纪念馆,那一趟可真是收获满满,心里就像被注入了一股超有力量的清流。

刚到纪念馆门口,那股庄严肃穆的气息就“唰”地扑面而来,就好像历史老人在那站着,跟你说“小同志,这里面可有大故事呢”。

走进馆内,就像一下子钻进了时光隧道,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看着墙上一幅幅黑白照片,照片里的战士们虽然衣服破旧,眼神却坚定得像燃烧的小火苗。

那时候条件得多艰苦啊,我看着都忍不住想,要是我在那时候,估计得天天喊着“这可咋整”。

可是他们呢,不仅没抱怨,还雄赳赳气昂昂地搞起义,那股子冲劲,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再看那些陈列的老物件,什么破旧的枪支啦,简陋的生活用品啦。

那枪支,在现在看来就是个老古董,估计还不如小孩子的玩具枪精致,可在当时那就是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大杀器”。

那些生活用品,破破烂烂的,我都怀疑他们是怎么靠着这些撑下来的。

可这恰恰说明,他们为了理想,什么艰苦都能忍受,就像打不死的小强,而且是超有信念的小强。

其中有一个场景复原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就好像看到战士们在秘密地策划起义,那紧张的氛围仿佛能从玻璃罩子里溢出来。

我站在那儿,感觉自己都不敢大声喘气,生怕打扰了他们。

从纪念馆出来,我满脑子都是那些画面,就像看了一场超燃的电影,而且还是那种能让你记一辈子的电影。

这次参观让我明白,现在的幸福生活可不是天上掉馅饼掉下来的,那是无数像徂徕山起义的英雄们用血汗换来的。

以前我总是抱怨这不好那不好,现在想想,和他们经历的比起来,我那点事儿算个啥呀。

就像人家在黑暗里摸爬滚打,为我们闯出了一片光明大道,我要是还天天叽叽歪歪,可太不应该了。

我想我得把这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带回我的生活里,以后再遇到啥难事,就想想这些英雄,然后大喊一声“冲啊”,肯定能把困难打得屁滚尿流。

这趟徂徕山起义纪念馆之旅,就像给我上了一堂超级生动、超级有力量的课,我可得好好消化消化,把这份红色力量传承下去。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及其影响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及其影响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及其影响摘要:1937年7月7日爆发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寇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因此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难之中,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正是中华民族在这一历史紧急关头奋起抗争的重要一幕。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山东在当时紧迫而又复杂的形势下树立的一面抗日旗帜,鼓舞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念;并且孕育了一支真正的人民抗日武装,为后来的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乃至夺取山东抗日战争的胜利都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关键词: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影响徂徕山是泰山的姊妹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

徂徕山山势雄伟,幽深绵延,总面积达250平方公里。

沧海桑田,世代变迁;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给这里留下了众多的名胜遗迹。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山东省委正是在这里直接领导了著名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革命先辈们不屈不饶,浴血杀敌,书写了一幕幕动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篇章,使徂徕山成为了一座闪耀着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大山。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虽然已经过去70多年了,但它却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

因此,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是很有历史意义的。

一、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原因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件,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而此时的国民党政府由于政治上的腐败,对抗日缺乏战备,执行着片面抗战的路线和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在华北的几十万国民党大军又未能有效的组织抵抗,致使平津、平汉、绥远铁路等被日寇大举入侵。

徂徕山发生抗日武装起义绝不是偶然的,省委选定徂徕山这一“风水宝地”,擎起直接领导抗日武装起义的大旗,之所以这样,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由徂徕山特定的基础决定的。

(一)徂徕山战略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徂徕山重峦叠嶂,沟壑纵横,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它“北依泰山,南接蒙山,东连沂蒙山,西通大峰山,四周群山怀抱,成天然屏障,进可进攻泰安、淄博、济南,退可凭险据守。

思政展厅观后感武装起义

思政展厅观后感武装起义

思政展厅观后感武装起义2018年4月3日,又是一年清明时节。

这一天,虽是天朗气清,但自徂徕山起义旧址前马头山脚下,踏着50级盘道缓缓而上,心情也愈发沉重起来。

怀着无尽的崇敬,我们静默于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前,缅怀革命先烈,重温革命历程。

573块泰山花岗岩砌成了这座高23米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在它的背面,是当年徂徕山武装起义的亲历者武中奇撰书的碑文。

碑文不足千字,只要两三分钟便可走马观花地浏览一遍;那段岁月却很长,碑文背后浓缩的硝烟弥漫的历史,让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感觉度日如年。

坚硬的碑石,略带温暖,仿佛其中还有当年革命先烈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英勇热血与澎湃激情在奔流涌动。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展室。

徂徕山上的四禅寺,是当年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队伍誓师成立的地方。

80年前的冬日清晨,晨光熹微中,从各地赶来的160余名齐鲁儿女,就在四禅寺,举行了庄严的抗日武装起义誓师大会,宣告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组建成立。

在革命号角的召唤下,短短数日,起义部队就扩大到了300余人。

而之后的徂徕山起义,如星星之火一般,引燃了泰安地区抗日武装起义的燎原烈火,为山东地区创建鲁中、鲁南、鲁西等七大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山东抗日革命历史中,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幅幅照片,不仅是对当年影像的重现,更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定格;一段段文字,不仅是对当年革命历程的记录,更是对革命志士牺牲与奉献的深情讴歌。

环境的艰苦没有吓倒徂徕山人民,敌人的暴行没有压倒这里的起义队伍,救亡图存的民族血脉,引领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打响了山东省委独立领导山东抗战的第一枪。

走出展室,眺望山间,不远处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沐浴在春日和暖的阳光中,庄严肃穆之余多了一丝温柔,仿佛革命先烈的欣慰目光,在注视今天平静安然的生活。

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战火已然熄灭,但其铸就的“热爱祖国、不为强暴、忠诚于党、矢志为民、艰苦奋斗、拼搏苦战、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徂徕山起义精神,将如丰碑一般,提醒我们时刻牢记使命,用胸前荣耀的检察蓝,绘就充满激情的极致明天!。

徒步穿越徂徕山的感受作文

徒步穿越徂徕山的感受作文

徒步穿越徂徕山的感受作文《徂徕山徒步穿越之旅》在城市的喧嚣和繁忙中生活久了,内心总是渴望着一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渴望在山水之间寻找那份宁静与力量。

于是,我踏上了徒步穿越徂徕山的征程。

徂徕山,那是一片神秘而壮丽的山脉,山峦起伏,绿树成荫,仿佛是大地展开的一幅雄浑画卷。

当我站在山脚下,抬头仰望那高耸入云的山峰,心中既充满了敬畏,又涌动着挑战的渴望。

一开始的路程还相对轻松,沿着蜿蜒的山路,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微风拂面的温柔。

路边的野花野草摇曳生姿,似乎在向我这个陌生的访客点头致意。

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仿佛在为我加油鼓劲。

然而,随着山路的逐渐陡峭,脚步也变得愈发沉重起来。

每向上攀登一步,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力气。

汗水湿透了衣衫,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但我没有放弃,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登上山顶,俯瞰那壮阔的美景。

在攀爬的过程中,我不得不手脚并用,抓住路边的树枝和石头,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有几次,脚下的石头松动,差点让我滑落下去,但幸好有惊无险。

这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威力和人类的渺小。

经过几个小时的艰苦攀登,终于,我登上了山顶。

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心中只剩下无尽的喜悦和满足。

放眼望去,连绵的山脉尽收眼底,云海在山间翻腾,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远处的村庄和田野宛如一颗颗明珠点缀在大地上,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站在山顶,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和豁达。

风在耳边呼啸,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山的故事。

我想,这就是徒步穿越的魅力所在,不仅是对身体的挑战,更是对心灵的洗礼。

下山的路同样充满了挑战,但有了上山的经历,我变得更加从容和坚定。

当我终于走出徂徕山,回望那座雄伟的山峰时,心中充满了感激。

这次徒步穿越徂徕山的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就像这爬山的过程,会有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登上属于自己的顶峰,看到那最美的风景。

我会将这份勇气和毅力带在身上,去面对未来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

游览红色景点观后感800字5篇

游览红色景点观后感800字5篇

游览红色景点观后感800字5篇游览红色景点观后感800字1又是一个雨季,又是一个清明,又是一个缅怀先烈的日子!巍巍惠山,垂首致意,滔滔运河,含泪呜咽!我在此时怀念起那些烈士来!清朝时,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蛮横无理,使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饱受了战争的“洗礼”: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然后清政府被推翻,紧接着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国共内战……战争筑就了烈士,烈士用他们的青春、热血、生命换来了生活的安定,换来了我们的幸福,更换来祖国的繁荣。

我们忘不了抗日战争中的赵一曼、吉鸿昌等烈士,忘不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邱少云、杨根思等英雄,最让我忘不了的是用身体当炸药支点的董存瑞。

董存瑞1940年,在家乡参加儿童团,任团长。

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

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军后,苦练杀敌本领。

在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先后荣立3次大功、4次小功,荣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

1948年春,担任班长,在攻坚战术训练中,全班取得优异成绩,被誉为“董存瑞练兵模范班”,他被命名为“模范爆破手”。

同年5月25日,在解放热河隆化(今属河北)的战斗中,担任爆破组长,率领全班战士先后炸掉敌8个碉堡。

在途中,敌桥型暗堡的机枪严密封锁了我军前进道路。

为扫除这一障碍,在战友们的掩护下,他抱着炸药包冲到桥底,但无法安放。

在这紧要关头,他毅然托起炸药包顶在桥身上,拉燃导火索,高喊:“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敌人暗堡被炸毁,董存瑞也牺牲了!壮烈牺牲了!为新中国牺牲了!我相信,董存瑞和千千万万烈士的个名字会永远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它时刻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伟大的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胜利!先烈们为了革命事业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对他们来说也不算什么,他们为了人民的`和平抛去了家庭和个人的一切,他们是最忠诚的!他们将于日月同辉、江河共存!在这雨季,在这清明,在这缅怀先烈的日子,献上一束纯洁的菊花,深深的鞠一躬,代表我从心底发出的敬意!游览红色景点观后感800字2这次旅行的起源得追溯到上学期期末考结束,回爷爷家陪他一起看电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伟大的转折》。

追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精神学习心得5篇

追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精神学习心得5篇

Don't preach your own heart everywhere, you are not the only one in this world who have stories.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追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精神学习心得5篇追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精神学习心得(一)适逢抗战胜利_周年,为了让我切身感受那段战火燃烧的岁月,爸妈决定带我到我的老家———横街镇朱敏村,开启段缅怀革命先烈,追寻英雄足迹的旅程。

到朱敏村,我们就在爷爷的引领下马不停蹄地来到目的地———横街镇革命史迹陈列馆。

刚迈进陈列馆,股凛然的英雄气息扑面而来。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朱敏烈士的雕像。

说起这位烈士,你可能马上就会联系到我们村的名字。

不只我们村,就连周边好几个村的村名都是由像朱敏烈士样不朽的革命先烈的名字命名的,比如爱中村、惠民村……沿着走廊,我们继续往里浏览英雄的点点滴滴。

随着脚步的不断前移,我们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

因为我们陆陆续续地看到许多烈士的照片,还有他们使用过的随身物品,槍支、工具等。

特别是他们壮烈的英雄事迹已不知不觉间深深地触动了我敏感的神经。

我很惊讶:在那战火纷飞、艰苦异常的岁月里,是股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支撑他们与凶残的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

爷爷语重心长地告诉我:“是份对祖国深深的忠诚和热爱之情,使他们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和民族的荣誉而战。

”参观结束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觉得,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真的来之不易了。

我们不但要好好珍惜,更要学会感恩,感恩革命先烈们的浴血奋战。

因为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现在幸福和谐的生活。

追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精神学习心得5篇追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精神学习心得(二)“周贡植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是中共早期在四川的组织工作者、农民运动领导者、国共合作实践者。

”7月9日,国网重庆电科院组织党员代表前往铜罐驿镇红色教育基地--一革命先烈周贡植故居参观学习。

寻找红色足迹的观后感范文400字

寻找红色足迹的观后感范文400字

寻找红色足迹的观后感范文400字寻找红色足迹的观后感范文400字1提起革命圣地,大家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延安革命老区等,但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也有一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陕甘革命根据地——照金。

为了寻找红色足迹,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驱车去往照金。

路上我一直在想:那个年代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要打仗?陕甘革命根据地是什么样子……来到照金革命纪念馆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场中央矗立着的宏伟雕像,他们分别是谢子长、刘志丹、习仲勋;进入纪念馆,我看到了革命先辈们曾经使用过的简陋的兵器:刀、矛、土炮、土枪、土地雷以及他们生前简朴的生活用品:鞋子、毛笔、墨水、背包、帽子……我认真地聆听了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终于明白了先烈们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要打仗,俗话说得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于是就有了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人民革命行动。

而当时陕甘革命的负责人正是谢子长、刘志丹、习仲勋,在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和新中国的解放战争中,他们以热血与生命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通过此次照金之旅,使我明白了革命先烈不是为了财富、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革命信仰和解救大众于水深火热、建立新中国而战斗,甚至为之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要发扬革命精神,继承先烈遗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祖国的更加强盛而奋斗!寻找红色足迹的观后感范文400字2战争,自古以来伴随着硝烟、炮火与人员伤亡。

1937年,全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东北打响,紧接着,在1946年,全国人民解放战争马不停蹄地赶来。

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中国人民取得大团结!14年的烽火,14年的杀戮,让多少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所以,我们要勿忘国耻,重走胶东红色之路,传承胶东红色文化,让血一样的红色,永驻我们心间。

日出东方,海面旖旎。

胶东,奏出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红色史歌!几天前,我去了雷神庙战斗遗址,这里打响了胶东战争的第一枪。

山东泰安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重大意义(精选)

山东泰安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重大意义(精选)

山东泰安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重大意义徂徕山,又称龙徕山,驮来山,是泰山的姊妹山。

地理坐标东经117°20′,北纬36°03′。

位于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

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横亘连绵29公里,总面积250平方公里。

其主峰太平顶,海拔1027米,相对高度800多米,与泰山玉皇顶的直线距离为30公里。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概况: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号召:“每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中共山东省委迅速率领机关干部和济南市一部分党员,分批先后由济南迁到泰安,和中央派来的红军干部、省民先队、平津流亡学生组成一支抗日救亡队伍,并在泰安地下党的全力配合下,分赴泰安、莱芜等地,深入农村城镇,开展抗日救亡斗争。

徂徕山位于泰安县城东甫30公里处,在泰(安)、莱(芜)、新(泰)、泅(水)4县之间。

它北近泰山,南接蒙山,东连莲花山、沂蒙山,西通泰西大峰山,四周群山环绕构成天然屏障。

占据沮徕山既便于我武装部队周旋,又可以控制北面的泰新、泰莱,南面的新次(大汶口),西面的寨议(上)几条公路和津浦路等交通要道。

同时,徂徕山地处山东中心,在此发动起义,对齐鲁大地既是个震动,又便于与全省其它各地区进行联系。

还有更重要的一条,就是徂徕山一带具有较好的群众墓础:一是泰安党组织经过整顿、恢复,掌握了一些干部,正在深人进行发动群众工作;二是这里的穷苦百姓在地主豪绅的剥削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勒索下,生活困苦不堪,早盐盼着共产党来解救他们,三是抗战爆发以来,这一带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抗日情绪高涨,纷纷要求驱逐日军出中国,大有振臂一呼,万人奋起之势。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1月,在抗日战争中,山东省泰安、莱芜、新泰、泗水地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领导下,在山东省泰安县东南徂徕山地区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而发动的武装起义。

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宣传部长林浩、红军干部洪涛、赵杰,在徂徕山大寺举行起义,黎玉代表省委宣布“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成立,洪涛任司令员,黎玉任政委,赵杰任副司令员,林浩负责政治部,马馥塘负责供给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心得体会徂徕山抗日武装心得体会篇一:徂徕山徂徕山徂徕山,又称龙徕山,驮来山,是泰山的姊妹山。

徂徕山山势雄伟,幽深绵延,俨然如岱宗之屏障。

地理坐标东经117°20′,北纬36°03′。

位于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

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横亘连绵29公里,总面积250平方公里。

其主峰太平顶,海拔1027米,相对高度800多米,与泰山玉皇顶的直线距离为30公里,位于举世闻名的五岳之尊——泰山东南部,山地、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

徂徕镇以徂徕山而得名。

徂徕镇依山傍水,南靠徂徕山,北临大汶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徂徕山半年之久,人称“竹溪六逸”,并作名句:“云弄竹溪月,海色明徂徕”。

宋初大理学家石介就出生在这里,著有《徂徕集》20卷,收入《四库全书》。

金代文学家党怀英也曾在此著书讲学。

现遗址尚存。

一九三八年山东省委发动了著名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

一九八八年中央在此修建了雄伟矗立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境内还有原泰安县抗日旧址“走神洞”,风景独特的中军帐、马场、独秀峰、徂徕山夕照、秋到徂徕、夫妻石、情人石、紫藤抱石等四十多处名胜古迹,每年都吸引大批中外游人到此观光旅游。

“徂徕山夕照”是泰山旅游八大景观之一,自古是泰山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代帝王封禅泰山时,均在汶河沿岸举行禅地活动。

徂徕山西麓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1994年,徂徕山被列为“国家自然森林公园”。

徂徕山岩石为太古界泰山杂岩,周边地带有灰岩出露,山体突兀峻拔,峰峦嵯峨,沟谷幽深,绵延起伏。

山上奇峰怪石遍布,恣态万千。

山西、山北两面有大汶河,南有小汶河,三面环水,山水相映。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山下四季分明,山上春秋相接,山上气温比山下低3-6摄氏度。

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水源充足,涝泉分布广,涧水清澈见底,四季长流。

山区无工业,属绿色农业区,无空气、水资源、噪音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源,生态环境没有破坏,山区空气含氧量明显高于周边,是天然吸氧保健场所。

1992年9月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是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

山区生物物种多样,温带物种基本俱全,动植物种类达上千种。

共有植物资源449属789种。

植被以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覆盖全山,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

水土保持较好,发生水土流失的小部分地区,流失程度在轻度以下。

徂徕山多美松,《诗经·鲁颂》称“徂徕之松”,《水经注》记“山多松柏”,《邹山记》载“犹有美松”。

野生动物资源有狼、獾、山猫、雕、鹰、山鸡、斑鸠等200余种。

物产丰富,出产大量名贵中药材、山珍、茶叶和多种干鲜林果,其中樱桃居全国第一的优势地位。

徂徕山古迹众多。

据初步普查,今存寺庙3处,碑碣54块,摩崖刻石113处,古树名木千余株。

《诗经》、《史记》对此山有多处记载,历史名人多有题咏,民间传说更是数不胜数。

吴王阖闾、孔子、汉武帝、汉光武帝、李白曾亲自登临,司马迁也曾到达此处,汶河沿岸是春秋时鲁国人才辈出之处。

山上有吴王驻跸的中军帐,有西汉赤眉军起义的根据地天胜寨,有北齐时的映佛崖摩崖刻石,有唐代大诗人李白与山东名士孔巢父等6人隐居处,有宋初理学家石介创建的徂徕书院,有石介墓,石敢当故里桥沟村,有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遗址等,历史文物古迹丰富。

传说:徂徕山是八仙之一张果老欲与碧霞元君只泰山比高低,倒骑驴从各地驮众山叠在一起,后因山太高妖精众多祸害百姓,被玉帝降罪,张一气之下挥鞭抽之,所以成现在徂徕山。

李白与徂徕山《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猎客张兔罝,不能挂龙虎。

所以青云人,高歌在岩户。

韩生信英彦,裴子含清真。

孔侯复秀出,俱与云霞亲。

峻节凌远松,同衾卧盘石。

斧冰嗽寒泉,三子同二屐。

时时或乘兴,往往云无心。

出山揖牧伯,长啸轻衣簪。

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

今晨鲁东门,帐饮与君别。

云崖滑去马,萝径迷归人。

相思若烟草,历乱无冬春。

这首《送韩准孔巢父还山》,是李白对徂徕山隐居生活的深情回忆。

这不仅是对韩准、裴政、孔巢父等人的人品、才能和志趣和赞赏,而且也是对徂徕山的称美。

对风景如画的徂徕,对深厚无私的友谊,李白都充满了深情。

他在诗中写道:高尚的人乐于居住山野,为的是不受朝廷的约束。

他们都与青山、云霞相爱相亲。

崇高的气节超过高山青松,一同居住在深山野岭。

常常乘兴在夜间欣赏明月,常常乘兴在白天登山抒发豪情。

昨夜又梦见徂徕山的山水,云影、月光都在竹溪中呈现。

今晨与诸君在城门外告别,设帐痛饮来安慰衷肠。

中国文学的一个很有特点的现象,就是歌颂友情和友人的友情文学。

历朝文坛,友情之作都有名篇。

徂徕山竹溪河畔的美景和友情,当年不知催生了竹溪六逸多少美文,可惜,大多数都随着时光的河流飘然而逝,流传到现在的寥寥无几,李白的作品现存不多,其他五位名士的诗作更是早已流失,想来真是令人感到可惜可叹。

“迄今人去已千载,风流余韵犹宛然”。

而今的竹溪,清流依旧,山月无恙,一条流淌着诗情画意的清澈溪流,像李白率真潇洒的诗篇,就这样流淌了千年,从李白的脚下,流到了我们的身边,让我们时时追忆这位天才诗人,和他的遗韵华章。

公元744年,空怀抱负无处施展的李白,被唐玄宗赏赐千金放还乡间。

一年的朝廷生活,让这位诗仙彻底明白,皇帝需要的只是一个写歌词的弄臣,而不是一个胸怀天下的李白。

醉酒当歌,人生几何?迷茫失落的李白向东而行,他的家还在齐鲁,还在美丽的徂徕山下,只有那里,能够治好他失落的理想和被现实打得粉碎的心。

在诗仙李白走到洛阳的时候,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轰动一时的千古盛事发生了。

因为,诗圣杜甫,此时正在东都洛阳。

两颗文坛巨星人生的轨道戏剧性地交汇到了一起。

两位大师的相遇,一定很值得纪念,可惜千载以下,当时的情景,已经谁也无法得知了。

幸运地是,历史记载了二人一见如故、过从甚密,他们做出的第一个共同的决定,就是联袂同游齐鲁。

李白用“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游”这样的诗句记载了与诗圣杜甫的友情。

当时李白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了,小他十一岁的杜甫,当时的名气要小得多。

两位诗人在徂徕山一带携手同游、诗酒唱和,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与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愿望不谋而合。

他的创作影响着杜甫,他重义气、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也感召着杜甫。

对人生、对诗歌艺术,两人都有太多的共鸣和相通。

两颗伟大的心在徂徕山上连在了一起。

在徂徕山找到的的友情和美景,平复了李白怀才不遇的忧郁和遭放还的烦恼。

虽然李白还会在“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怀才不遇中惆怅一时,但徂徕山的清幽美景抚慰着诗人的心灵,而杜甫的陪伴更让李白忘却了失意的创伤。

在山东,在徂徕山的漫游,让李白和杜甫十分舒畅满足。

秋天来了,李白和杜甫终于也要分手了。

杜甫即将西上长安,步李白的后尘,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李白也要再下江南,游历江东。

在徂徕山西南的尧祠石门,李白为杜甫设宴饯行。

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并不能抵消他们暂时遗忘的失落。

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还不知道要走向何方。

今日辞别,不知何日再能相聚?徂徕山下,两位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依依惜别。

但他们谁都没有想到,徂徕山一别,竟成永诀,两位文坛巨匠直至终老,再也无缘相见。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没有几天便要离别了。

过去的日子里,我们携手同游。

我多么盼望这次分别后还能再次重会,同游痛饮啊!现在的徂徕山秋高气爽、风景迷人,秋色苍凉、散落泗水河畔,苍绿的色彩映照徂徕山。

好友离别,仿佛飞絮随风飞舞,各自飘零远逝。

那么,就喝尽手中酒杯,以酒抒怀,痛快地一醉而别吧!这首诗是李白的送别名作之一,其中“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一个“明”字,传神而生动,写活了秋天的徂徕山色,显得生气勃勃而富有气势。

在这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背景中,两个知心朋友在难舍难分,依依惜别,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倾吐无遗。

这首送别诗以“醉别”开始,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的感情。

诗中的山水形象,秀丽隽永,明媚动人,自然美与真挚的友情,互相衬托;纯洁无邪、胸怀坦荡的友谊和清澄的泗水秋波、明净的徂徕山色交相辉映,景中寓情,情随景现,给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

李白一向对友人充满深情,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还有这首《送杜甫》,都使人读之感动,终生难忘。

(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徂徕山抗日武装心得体会)从李白与杜甫的千古一遇,到二人在东鲁大地上的联袂畅游,直至两位大师的离别永诀,这几幕中国文学史上极富纪念意义的事件,都与徂徕山密不可分。

韩愈《醉留东野》诗云:“昔年因读李杜诗,长恨二人不相从。

” 这的确是一件遗憾的事。

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们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暂。

相识已是太晚,分别又是那么匆忙。

这首送别名篇,可说是李白杜甫携手同游、酬答相和的最后绝唱。

此后李白与杜甫没能再次聚首,但两人均留下了不少彼此思念的诗歌。

生活上的困顿、政治上的失意,阻挡不了李白对友情的渴望和对那段杯酒斗诗章的快意生活的向往。

与杜甫相遇的那些日子也由此进入了中国的文学史,就像伯牙和子期的知音相逢,成为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心驰神往的精神之梦。

徂徕山竹溪六逸的隐居,与杜甫携手同游徂徕山的经历,李白这两段值得书写的佳话友情,为中国文学史成就了光照千古的友情文学传奇,更为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友情名篇,孕育了文学史上的朵朵奇葩。

李白一生志在天下,虽然四次婚娶,与家人共住、同享天伦的时间并不太多;他灿若星辰的千余首诗歌中,描写家人亲情的也属凤毛麟角。

是李白心如铁石没有感情,将家庭看成累赘、心中没有家人的位置吗?公元七五零年,李白寓居南京。

春天来了,附近的桑树绿了,农家的蚕宝宝也肥胖可爱起来。

李白不由得想起了徂徕山下的家。

他挥毫泼墨、写诗寄意,抒发了对他们的怀念和怜爱之情。

寄东鲁二稚子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在徂徕山下,李白有一子一女,天真活泼,深得李白的钟爱。

虽然李白一生浪迹天涯,但他却始终心中挂牵。

他在诗中说:江南的桑树已经一片葱绿,我的家小还寄居在遥远的东鲁。

家中的春种我已无法赶回了,旅行江上徒使我心中怆然。

微微的暖风吹醒我一片归心。

我的心儿飞落在故家的楼前;姐弟双双站在桃树下,享受不到父亲的爱怜。

每想到这里我心情烦乱,心中反复受到熬煎。

我们都知道,李白的故乡在四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