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抗日战争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6章抗日战争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3
中国的抗日战争(1931.9—1945.8)
▪ 局部抗战
第一阶段:“9.18事变” 1931.9— 1934年底 第二阶段:“华北事变” 1935. — 1937.7
▪ 全民族抗战
第一阶段:战略防御 1937.7—1938.10 第二阶段:战略相持 1938.10—1943.12 第三阶段:战略反攻 1944.---1945.8
13
▪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18
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 从世界意义看,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的胜利,对反法西斯战争胜 利和维护世界和平产生巨大影响。
▪ 从战争性质看,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压迫、和奴役的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 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
▪ 从战争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 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
的中流砥柱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
重点、难点:
1、国民党政府在抗战中的抗战路线 和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2、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 砥柱
6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抗战路线
片面抗战路线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六章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日本侵华战争的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有利时机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
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 制定《对华政策纲领》。
1936年,日本五相会议 通过了《国策基准》。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国 近现代史纲要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二、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三、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四、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国共两党从对抗到合作—全民族抗战的实现
决定因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推动因素: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的推动
全
民
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倡议、主导和促成
族
转 折 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抗 战
实现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以及蒋介石庐山谈话,承认中共合法 地位
国民党阵亡少将: 高志航、姚中英、司徒非、 邹绍孟、赵渭滨、范庭兰、 刘桂五、黄启东、付忠贵、 林英灿……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佟麟阁将军
佟麟阁 (1892-1937) ,河北高 阳人。 1933年率部参加长城喜 峰口抗战。同年筹组察哈尔抗 日同盟军,任第一军军长兼代 理察哈尔省主席。后任国民政 府第29军副军长,1937年7月28 日在南苑抗战中阵亡。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敌对状态,红军、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形
成了民族统一战线。
27/ 51
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
1936年5月、《停战议和一致抗日》 9月, “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对蒋介石的政策
对蒋介石的政 策 “反蒋抗日” “逼蒋抗日” “联蒋抗日”
起止时间 1931年9月中旬—1936年5月初 1936年5月——同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前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整个抗日战争时期
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140
日本的大陆政策
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 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
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
1927年 “东方会议”、 “对华政策纲领”
1927年7月 “田中奏折” ,宣称:“惟欲征服支那,
28/ 51
4. 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146
“停止内战,改组政府,出兵抗日” 成为国内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结束
29/ 51
5.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47
8月,国共两党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 八路军 (后改18集团军) 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9.22 ,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
52/ 51
中国最后取得胜利,“亡国 论”是错误的
(2)毛泽东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战略防
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3)意义:阐明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揭示了抗日战争 的发展规律,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自考 近代史纲要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仅三个月时间东北三省在不抵抗主义断送下,沦于敌手, 1932年3月建立了伪满洲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
1940年6月,日军占领宜昌,威胁重庆
1942年5月,日军占领缅甸和云南西部
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本发动豫湘桂战役, 占领2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在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下,日军于 1938年 10 月占领广州、武汉后,被迫停止正面战 场的战略进攻。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 针下,调整侵华政策,实施“以华制华” 和“以战养战”策略。
杨靖宇
赵尚志
1936年1月东北抗日联军成立,公推杨靖宇为总司令,赵尚志为副总司 令。
2.共产党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
(1)1933年5月,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 抗日同盟军”。盟军中有大量的共产党员,约300人。 (2)和十九路军签订 《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 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发动 反日反蒋的福建事变。
3文教上:通过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 蒙蔽、麻醉和腐蚀中国人民,推行奴化教 育和愚民政策。
目的:消磨、摧残 中国人民的民族意 识和反抗意志,实 现其同化政策。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进行奴化教育,强制推行殖民文化。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国 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 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 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 美元。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本章概述:基本特征:全民族反侵略战争三条基本线索:一对主要矛盾:日本帝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国民党:片面;正面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共产党:全面;敌后三个发展阶段:战略防御• 战略相持• 战略反攻一、教学目的: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不断加深的过程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所做的努力,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抗战胜利的意义。
通过学习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理解中国共产党实行人民战争路线,开辟敌后根据地的原因和意义。
通过学习中国人民在抗战过程中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使学生明白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保证抗战的最后胜利,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深。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重大意义。
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进行持久抗战的依据,以及战略和战术原则。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
三、教学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重大意义;开辟敌后战场的依据及战略战术。
专题一:中国抗日战争的战局演变及其胜利的重要意义思考: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日本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史实或事件:1874 年:进犯台湾1895 年:发动甲午战争并侵占台湾1900 年:日本加入八国联军侵华1904 年:日俄战争侵犯中国东北领土和主权1914 年:出兵占德国在华租借地青岛,控制山东1928 年5 月:济南惨案,武力阻止中国统一=>灭亡中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1927 年6 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宣示了八条《对华政策纲要》,企图把“满蒙”从中国彻底分割出去,并决心为之诉诸武力。
1927 年7 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呈递了一份秘密奏折,即《田中奏折》,其中提出了日本新大陆政策总战略:“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六章中华

叶挺
项英
新四军改编誓师大会 八路军改编誓师大会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937年9月,陕甘宁根据地改称陕甘宁边区,林伯渠任边区政 府主席。陕甘宁边区仍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林 伯 渠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935年12月9日,北平 学生举行抗日示威游行, 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 动”、“打倒日本帝国 主义”等口号,遭到国 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 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 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 会。会后,举行了更大 规模的示威游行。
(一)一二九运动与中共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1935年华北事变到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日军策动,拼凑了一 些地方性傀儡政权
日本在台湾设立的总督府
1931年日军占领中国 东北后,开始了对东北 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
伪“满洲国”执政就职典 礼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二)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 ——“图”证如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在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下,日军于 1938年 10 月占领广州、武汉后,被 迫停止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调整侵华政 源自,实施“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策略。
对于国民党政府 政治诱降为主、 军事打击为辅
对于日本占领区
加紧扶植傀儡政权, 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2014年自考近代史第六章

第六章抗日战争`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第三节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与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第一节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计划的实施1、九一八事变:1931年,占领东北,开始了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侵华战争。
2、华北事变:1935年,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妄图吞并华北地区。
3、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二、日本殖民统治的灾难1、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2、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中共中央先后选派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等到东北,加强中共满洲省委及各级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力量。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的兴起1、1932年1月,驻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蔡庭锴、蒋光鼐领导下抵抗日军,中共中央号召各界支援十九路军作战。
2、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3、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等在福州举行抗日反蒋事变。
4、1934年,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宋庆龄、何香凝、李杜等人签名,发表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
三、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面抗战的开始1、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抗日游行,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2、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1)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为抗日救亡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停止内战,共同抗战;(2)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提出与民族资产阶级重新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3)逼蒋抗日,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对象,由反蒋抗日转向逼蒋抗日。
3、西安事变:1936年12月,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第六章 抗日战争ppt课件

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1、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中的不抵抗
原因: 弱国意识,民族失败主义情绪 寄希望与国际社会的调解 对共产党作战,无暇北顾,攘外必先 安内。 张学良难辞其咎
七七事变中日军炮轰我军阵地
2、卢沟桥事变后,1937年7月17日蒋
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决心抗战:“如
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
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 本关东军发动了旨在侵 占东北的九一八事变。 日本变中国为其独占殖 民地的阶段由此开始。 日军仅仅用了4个多 月的时间,就侵略和攫 夺了山海关至黑龙江之 间的相当于日本国土3倍 的中国领土。
日军装甲车侵占沈阳城
策动华北事变 1935年日本向国民政府提出华北 “特 殊化”,策划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 山东五省和北平、天津两市的“防共自治 运动”,制造傀儡政权。
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日之责
任”。
9月23日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
话》,国共合作实现,抗战表庐山讲话,决心抗日
九一八事变
3、 国 民 党 四 次 大 会 战
七七事变 太 原 会 战 徐州会战
一二八事变 重庆
武 汉 会 战
南 京
八一三事变、淞 沪会战
现代大学的内迁
抗战前夕,全国有高等院校108所,到日 本无条件投降为止,未经迁移而在原址 授课的,只有新疆的新疆学院,许多学 校一再搬迁。 1944年,大学注册人数达79000名,远远 超过1936年的42000名
建设西南联大
设在遵义子弹库的临时浙江大 学本部(1940年)
(二)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3、抗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部地区 的现代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学目的和要求:1.基础知识方面:(1)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提高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识。
(2)了解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的历史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以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2.思想教育方面:通过抗日战争历史的概括性介绍,教育学生明确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去探索挽救中华危亡的道路的。
3.能力培养方面:以史为鉴,正确看待今天的中日两国关系问题。
教学重点: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本章热点问题较多如中日两国在某些问题上的错误认识和看法,关于国共两党的抗日战争领导权问题的争论等必须对学生进行解释。
如时间允许可以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教学、播放视频课时分配:4课时授课内容概要: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侵略者以“大陆政策”为方针,为控制中国,夺取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乃至称霸世界,先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及七七事变,最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灾难。
同时在中共的努力下,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结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特别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了近代一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罪恶图谋和野蛮暴行1、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与步伐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略步伐,步一步地蚕食中国的领土。
1872年10月,日本吞并琉球,设琉球藩,破坏了自1372年起中国为其宗主国的地位。
(琉球群岛是太平洋的一系列岛屿,位于台湾与日本之间。
到目前为止,琉球群岛中南部一直处于日本托管之下,但主权不属于日本。
琉球群岛在古代是一个独立王国。
14——19世纪曾经向中国明清政府纳贡,中国明朝时曾封琉球岛统治者为琉球王。
因水路之便,是邻近国家的贸易枢纽。
1609年遭到日本侵略,1693年,萨摩藩逼迫割让北部的奄美群岛给日本。
从此,日本开始了吞并琉球国的计划。
1879年,琉球国被日本灭亡,同年并入日本版图,设冲绳县。
1945年,日本战败,根据《波茨坦公告》,琉球主权重归中国,但当时鉴于国共内战无暇顾及琉球,由美国暂时托管。
1970年,美日背着中国签订《美日旧金山和约》,把琉球连同钓鱼岛的管理权转给日本。
)1874年,日本派遣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部3600余人发动“征台之役”。
清政府得知日军侵犯台湾的消息后,立即提出质问,并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率军直赴台湾。
日军由于水土不服,士兵病死较多,转而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
后签订《北京专条》,清政府付给白银50万两,日军从台湾撤走。
日本对中国本土扩张首选的目标即为台湾,暴露了日本侵略台湾的野心。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后,台湾再次受到威胁。
鉴于台湾的重要位置,1885年10月,清政府在台湾建省,台湾省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
187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1904年到1905年,经过日俄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将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
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国内统治体制向法西斯化转变。
1927年,田中义一内阁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要》,核心就是首先把满蒙从中国分离出去,会议后,日本又制造了《田中奏折》,提出日本对外扩张的总体战略是:“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并详细阐述了“满蒙积极政策”的措施和步骤。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柳条湖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
九·一八事变爆发。
九·一八事变是中日战争的开端,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吞并中国、称霸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而采取的一个蓄谋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骤。
它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日本占领东北后,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华北,在对华北进行经济扩张的同时,迫使国民党中央势力退出平津和河北,策动国民党的地方实力派脱离中国,实行华北五省(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山东)自治。
日本一系列策动华北五省自治的行为被称作华北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进行实弹演习,23时左右,演习日军诡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在遭到中国驻军拒绝后炮轰了宛平城,驻守在卢沟桥附近的二十九路军奋起抵抗,给日军沉重打击,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日本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和在中国部分地区的殖民统治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极为深重的灾难。
(1)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播放南京大屠杀相关视频)在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对中国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
以大屠杀最为典型。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的指挥下,对南京及其附近地区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30多万军民被杀害。
(2)伪政权的建立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为了平息国际舆论,也为了彻底征服中国人民,日本帝国主义运用“以华制华”的手段,收买和培植汉奸势力,建立傀儡政权。
1932年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作为统治东北人民的工具。
1937年12月成立伪华北“临时政府”。
1938年3月28日,日本在华中地区扶植伪政权“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3)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抢夺战略物质,控制东北的金融体系,大量移民中国东北,抢占土地,掠夺粮、棉、油等农业资源。
(4)推行奴化教育在思想文化教育上,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同化、奴化政策,进行殖民主义的思想灌输和精神奴役。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国各地爆发了抗日救国的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积极倡导和推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深,民族矛盾的激化,国民党也放弃了开始的不抵抗政策,国共两党再次携手,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共赴国难,局部抗战发展到全国抗战。
1、爱国救亡运动和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兴起了的抗日救亡运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群众基础十分广泛,工农兵学商各界以及少数民族、海外侨胞共同参加,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外敌面前的同仇敌忾;第二,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在挽救民族危亡奔走呼喊中,抛弃了民主主义立场转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立场;第三,一部分爱国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转而同情共产党的主张;第四,一部分国民党内的爱国将领,如冯玉祥、蔡廷锴、马占山等坚决抗日,反对“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在这一时期,抗日救亡运动形成了三次高潮:(1)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各大城市的学生首先游行示威,发表通电,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收复失地;(2)1932年,日本为了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转移各国的注意力,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指挥下,奋起抵抗,开始了凇沪抗战,上海民众和全国人民热烈支援,并掀起了第二次群众抗日高潮。
(3)1935年,华北事变爆发后,地处抗日前线的华北人民,痛感华北的沦亡已经迫在眉睫,北平学生于12月9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日示威救国游行,高呼“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即一二·九运动。
打击了日本吞并华北的计划和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宣传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进一步推动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展开。
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中共满洲省委在中央的指示下,派大批的党员干部到抗日义勇军中工作,领导抗日游击,1933年初,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东北各地崛起,在此基础上,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后改组建制为东北抗日联军,在及其艰苦的条件下,同日本侵略者殊死搏斗,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周保中等就是他们的优秀代表。
1932年,日本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指挥下,奋起抵抗,开始了凇沪抗战,但是蒋介石仍然坚持“不宜使战争扩大”,拒绝派兵增援十九路军,并于5月5日与日本签订《上海停战协定》,然后宣布把“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国民党处理对内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这个政策的基点就是和外剿共,认为“安内”是“攘外”的前提,重点是消灭共产党和红军,同时消灭违抗中央的叛逆军阀,充分表现了鲜明的阶级本性,从维护统治出发,以民族斗争服从阶级斗争,致使领土和主权不断丧失,中华民族灾难深重。
2、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头,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发表了一系列的宣言,做出很多决议,谴责日本的侵略行径,揭露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号召全国人民实行对日作战。
(1)“八一宣言”民族危机的加深,使中国共产党对形势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动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和估量: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的陕北瓦窑堡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指出在目前的形势下“只有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层的和上层),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与其走狗蒋介石”,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会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分析了九一八事变以来国内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论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3)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转变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1936年5月,毛泽东、朱德发出了国共“停战协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主动放弃了“反蒋”口号,提出“逼蒋抗日”的方针,表现出中共为了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的努力。
(4)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播放视频片段)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西北军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为了迫使蒋介石改变内战政策,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史称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全国性抗战创造了必要前提。
3、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国内形势的变化,国民党的政策也发生了变化,最终实现了国共合作。
(1)国民党五大1935年11月,由于华北事变后,华北主权的日益丧失,深重的民族危机促使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日本的侵略又加剧了同英美的矛盾,这些都影响了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调整,促使国民政府逐渐对日本采取比较强硬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