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学基本概念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城市地理学1.城市的定义: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城市可以看做是一个“面”。
2.城市地理学的定义: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3.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个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4.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1)城市化研究(2)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3)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如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行为空间和感知空间、市场空间、社会空间、感应空间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5.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侧重点和研究方向不同。
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的等,工程性较强。
6.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四个阶段:1920年以前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
1920-1950 第一,把物质环境的约束条件看城成市命运的决定因素第二,对城市做形态上的研究,忽视成因的动态分析。
1950-1970 宏观城市空间;微观城市空间。
1970年以来城市地理学中出现了人文学派、行为学派和激进学派7.帕克、沃思和伯吉斯创立了城市结构的同心环模式被称为“人类生态学的芝加哥学派”8.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9.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1.产业构成上2.人口规模上3.景观上4.物质构成上5.职能上10.城市具体到空间上无非有三种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11.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12.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13.大都市带的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集的交互作用4.规模特别庞大5.国家的核心区域14.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的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15.都市连绵区五个必要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 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 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16.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17.自然地理条件:地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18.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19.我国城市暗器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1.滨海城市2.三角洲平原城市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6.平原中腹的城市7.高平原上的城市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9.中山谷地城市10.高山谷地城市.20.城市的地理位置定义: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21.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22.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1.大、中、小位置依据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23.规模经济:是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会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地名学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不仅是世界上地名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且其文化底蕴之深厚也非一般国家所能比拟,是一座地名文化资源的“富矿”。
而文化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为物质文化,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生产、生活的器具及其相关的技术;其二为精神文化,包括人们的思想、信念、价值观以及心态等;其三为行为文化,指人闷在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文模式;其四为制度文化,表现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确立的社会规范。
地名的起因和分类,一般也都从这四个方面谈起。
地名的分类和起源地名种类繁多,意义各异。
在这里只能列举一些比较常见的种类。
而且部分地名分类的界限也比较模糊,既可以说是以姓氏分,也可以说是以地貌分,所以在本文中就不细抠其类别了。
一、以地貌特征或地物命名。
如黑龙江、大横沟、青崖头、石崖只、窑子门、中岔口、岭底、坡头、沙凹、红土坡、苌池、红崖底、窄门只、车箱、磁盆水、宽坪、白石、黑石窑、黄龙头、岑峰等。
有典型性的是“四龙村”,它是以背着一条南北走向如龙的山貌与村落所处的地形而命名为黄龙头(龙王头)、黄龙凹、龙潮湾和青龙坡。
还有桂林的象鼻山等等。
还有一种格式,是姓氏与地名的结合,为第一种和第二种格式的综合部分。
在人口密集、地貌各异的地方,这样的名称不胜枚举。
如*家*,一般第一个*是姓氏,第二个*一般说的是地貌,如沟、梁、峪、陵、丘、阜、畈、墩、乡、亭、聚、坞、壁、垒、戍、堡、镇、铺、集、市、场、务、平、坪、门、砭、碱、寺、塔、咀、店、渠、岭、湾、汇、垴、川、场、窑、城、台、池、坳、屯坎、坟等等。
具体如:亢家沟、李家梁、戚家庄、马家砭、肖家汇、梁家寨、蔡家坪、郭村、贺村、路家村、牛家村、傅家垴、贾家峪、郑家沟、刘家坡、赵家岔、郭家坪、苏家岭、袁家梁、王家湾、朱家坟等。
其中如“岳各庄”这种名称,是由于发音的变化演变过来的。
岳各庄其实就是岳家庄而已,这些都是由于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而来的。
先秦时代,华北平原以“丘”、“陵”、“阜”命名的地名很多,这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地貌起伏不平,人们择高地而居以避洪水,“丘”的消逝则说明它们日后被黄河等河水漫流所挟泥沙淤平;两汉时,以“乡”、“亭”、“聚”命名地方,表现了当时的地方基层行政制度;六朝时;坞、壁、垒、戍、堡等地名用字的出现,应与当时豪族大土地所有制以及社会动乱需要防御有关;唐中叶以后,内地出现的“镇”、“集”、“市”反映小商业城市的兴起,“场”、“务”表明了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地名的概念和定义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_

地名的概念和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地名是指对特定地理位置的命名,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理信息。
人们为了区分不同的地理区域,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地名。
通过研究地名,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环境。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地名的概念和定义”为核心内容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将介绍地名的含义及其起源与发展。
接着,我们会详细探讨地名的分类和特征。
然后,我们会阐述地名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并强调其在现代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以及相关保护与命名规范。
最后,我们将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地名差异,并讨论历史文化、语言等因素对地名产生的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和阐述地名这一重要概念,并深入探讨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同时,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地名差异,使读者更加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历史、语言和风俗习惯。
将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地名的保护意识,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发展。
最后,我们还会展望未来地名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的详细清晰描述,请根据需要自行调整语言表达和句式结构。
2. 地名的概念和定义地名是用来标识、描述和区分地球上特定位置的名称。
它们是由人类社会为了方便交流而创造的,用于区别不同的地理实体和地点。
地名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城市、村庄以及其他自然和人工地理特征。
2.1 地名的含义地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具有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记录历史的作用。
通过命名地理实体,我们可以清楚地表达位置信息并指导人们进行定位与导航。
此外,地名也承载着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2.2 地名的起源和发展地名起源于人类对周围环境进行认知,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最初,人们使用简单明了的方式来命名物体或者因为其形状、颜色或特征等与其相关联。
随着时间推移,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名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复杂而精确的系统。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何种对象可以被称为“地名”,以及如何确定一个合适的名称可能存在差异。
地名学基础教程

地名学基础教程地名学基础教程地名学是研究地名的学科,也称为地名学科。
它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主要涉及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等领域。
地名不仅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信息来源,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人文历史和地理文化,是研究人类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入口之一。
本文将按类别对地名学的基础知识进行简要探讨。
1. 按名称意义分类地名往往来源于某个历史事件、自然地理环境或其他特殊意义。
按名称意义可以将地名分为三类:自然地名、人文地名和抽象地名。
自然地名是指以自然物和自然景观为命名对象的名称,例如山、河、湖、海、水库、岛、沙漠、盆地等。
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也是历史的见证。
人文地名是指以人物、事件、建筑物、居民等为命名对象的名称,例如城市、街道、广场、村庄、居民区等。
这类地名除了记录人群聚集的历史进程,同时还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历史和故事。
抽象地名是指以一种抽象概念为命名对象的名称,例如仪式、祭坛、神庙、勇士、义士。
这类地名常常伴随着某些宗教、信仰等相互联系。
2.按地名来源分类地名来源主要包括地理地貌名称、宗教地名、历史事件名称和人名地名等。
地理地貌名称是指以地势、地貌为命名对象的名称,例如山、河、湖、海、草原等。
这些名称的命名往往较为简单,是基于地形特征的简单描述。
宗教地名是指以宗教、信仰为命名对象的名称,例如寺庙、教堂、神坛等。
这类名称往往是由古代宗教历史留下的文化名片。
历史事件名称是指以某一具体历史事件为命名对象的名称,例如五四广场、七里渠等地。
这类名称常常是记录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或奠定了历史基础的地区。
人名地名是指以人物为命名对象的名称,例如孔庙、朱家角等地。
这些地名往往是针对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人物而命名的。
3.地名文化遗产地名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集中着人文历史和地理文化的丰富内涵。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人们继承历史遗产的基本义务。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充分展示各地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11cody】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一)1、城市: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特殊聚落,具有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
2、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二)1、大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2、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3、中心县:简单地说即中心城市所在的县或至少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的县。
(三)1、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2、中心位置:位于区域中央,则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
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新的交通线,促使城市的发展。
3、重心位置:中心位置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地区几何中心,很多情况下可能是地区的重心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
在这里形成的中心城市也具有和重心位置一样的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
4、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
避免与中心城镇的竞争冲突,而具有好于一般次中心的发展表现。
5、门户位置: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6、实体转运: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为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7、商业性转运:主要指商品所有权的改变。
8、政治性转运: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这时需要付关税。
中国史中的地名变迁

汜》:“江有汜,之子归。”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地名
人文地名的产生与人类文明进程是密切联
系的。 郡县制度的产生,是人文地名诞生的划时 代事件。 出现的地名中即有郡、县,之后又有府、 郡省、京师等行政地名。 《汉书· 地理志》是我国地名学史上第一部 具有地名学研究内容的著作,它对60处地 名渊源的解释成为后世地名学的典范。
(2)影响地名变化的几种因素
地名具有稳定性,也具有变动性的特点。
影响因素有 A、改朝换代。如王莽篡汉后,即对全国所 有县名进行改动。 B、行政区划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地名的改变。 如乡升县、厅改州等。新疆 C、经济变化。如旧时桂林的盐街,今时的 文化步行街。
D、社会心理变化。一些较俗的地名,随着
例:京师的解释
《公羊传》桓公九年(前703年):“京 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 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 之。” 意思是说,被周天子选为都城的地方必须 以“众多”、“弘大”之类的词语来形容 才行,也表示首都规模的恢廓广大和人口 众多,所以才叫“京师”。这就开了地名 渊源解释的先河。
6.冈,指小山。《小雅· 正月》:“谓山盖卑,戈同为 陵”。 7.丘,指隆起的地形。《陈风· 宛丘》:“子之汤兮, 宛丘之上”;
(2)表水的地名
1.浒或干.指河边。《王风· 葛藟》:“绵绵葛 藟,在河之浒”;《大雅· 江汉》:“江汉之浒”; 《魏风· 伐檀》:“坎坎优檀兮,寘之河之干兮。” 2.洲.《丙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 洲,”朱熹注:“河,北方河水之通名;洲,水 中可居之地也。”
地名史讲座
被忽略的身边文化
地名学基本概念

地名学基本概念2004-1-13 资料来源:本网地名学是近代以来出现的交叉学科,与地理学、语言学、历史学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本栏目介绍一些地名学基本概念、常识,都选自现有的地名学著述,有些存在学术争论的还引述了不同论著中的观点。
希望大家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共同推动地名学的发展、繁荣。
地名的基本概念地名: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
(选自《地名学概论》)地名:(geographical names)人们对各个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
地名专名:(specific terms)地名中用来区分各个地理实体的词。
地名通名:(generic terms)地名中用来区分地理实体类别的词。
专名化的通名:(generic terms used as specific terms)转化为专名组成部分的通名。
地名的汉字译写:(transformation of geographical names from foreign languages into Chinese)用汉字书写其他语言的地名。
(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名卷》)地名:(Geographical Names或Place Names)是人们赋予宇宙中特定地理实体的代号,是区别某一特定地理实体与其他地理实体的一种标志。
标准地名:(Standard Geographical Names)是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经标准化处理,并由有关政府机构按法定的程序和权限批准予以公布使用的地名。
通名:(Generic Term of Geographical Names)是地名中表示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类别的部分,在同类地名中具有相同的意义。
专名:(specific term of geographical Names)是地名中用来区分各个地理实体的部分。
通名专名化:(Generic Term Specialization)即地名的某些通名用字失去通名的含义,转变为专名的组成部分。
城市地理学重点整理

城市地理学重点整理城市地理学重点整理第一章1. 城市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系统。
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4. 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5.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l 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l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l 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l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l 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6. 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A.宏观城市空间:城市间构成的空间,集中在城市体系研究上。
包括空间的形成—城市化、城市规模分析、空间格局、职能结构和网络形式。
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一般以县做单位。
16.大都市带:戈特曼提出的由许多市区首尾连成一片,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存在密切联系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其特点:a.多核心b.交通走廊c.密集的交互作用,不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d.规模庞大e.国家的核心区域世界六大都市带:美国东北部波士华;芝匹兹;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西北欧大都市带;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
17.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位,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几个大都市带相互连接,形成有许多大的节点或发展极联结成网络的更大的城市地域空间,称之为世界性大都市带。
第三章21.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2.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是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分布有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位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
大多数城市的分布要求气温适中、适度的降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名学基本概
念
2004-1-13 资料来源:本网
地名学是近代以来出现的交叉学科,与地理学、语言学、历史学有天
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本栏目介绍一些地名学基本概念、常识,都选自现有的地名学著述,
有些存在学术争论的还引述了不同论著中的观点。
希望大家能够发表自
己的意见,共同推动地名学的发展、繁荣。
地名的基本概念
地名: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
名称。
(选自《地名学概论》)
地名:(geographical names)人们对各个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
地名专名:(specific terms)地名中用来区分各个地理实体的词。
地名通名:(generic terms)地名中用来区分地理实体类别的词。
专名化的通名:(generic terms used as specific terms)转化为专名组成部分的通名。
地名的汉字译写:(transformation of geographical names from foreign languages into Chinese)用汉字书写其他语言的地名。
(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名卷》)
地名:(Geographical Names或Place Names)是人们赋予宇宙中特定地理实体的代号,是区别某一特定地理实体与其他地理实体的一种标志。
标准地名:(Standard Geographical Names)是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经标准化处理,并由有关政府机构按法定的程序和权限批准予以公布使用的地名。
通名:(Generic Term of Geographical Names)是地名中表示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类别的部分,在同类地名中具有相同的意义。
专名:(specific term of geographical Names)是地名中用来区分各个地理实体的部分。
通名专名化:(Generic Term Specialization)即地名的某些通名用字失去通名的含义,转变为专名的组成部分。
(选自《数字地名》)
地名的含义
第一,地名是人们赋予的,而不是本身自有或天然的,这种赋予从历史发展看,经历了从当地少数人使用到逐渐为众人所知直至被社会大众广泛使用,从赋予语言到文字再到数字代码,从约定俗成到标准化、法定化。
第二,在空间上,既包括陆地,也包括海洋和海底,随着人类对宇宙探测的进展,地名命名的空间范围逐步从地球不断向宇宙中的其他天体扩展。
第三,这里所称的特定,包括特定的主位、特定的范围、特定的时间,也就是特定的时空。
第四。
我们所说的代号,既包括语言代号、文字代号,也包括早期的图画、图形符号,以及信息时代的数字代号,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历程。
(选自《数字地名》)
地名的本质属性
1.指位性:地名之所以称为地理实体的专有名词,其主要原因是它所代表的这个地理实体是在地球表面上具有一定方位和范围的,即具有一定的空间位置。
2.社会性:地名是社会的产物,它的命名、更名、发展、演变始终受着社会各方面的制约。
因此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选自《地名学概论》)
地名的要素
地名的要素是指物质的最基本的元素,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必要的、不可分的基本因素。
(选自《数字地名》)
地名的功能
地名的功能即地名的作用和效能。
主要有两个方面:1.地名是人们工作、生活、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
2.地名为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宝贵资料。
(选自《地名学概论》)
地名命名的意义
地名命名的意义通常认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达的含义,它是人们为地命名时的着眼点,或者叫命名的因由或理据。
(选自《地名学概论》)
地名命名的类型
1.描写自然景观的:方位距离地理形态特征物产和其它特征
2.记叙人文历史的:居民族姓史迹事件人物传说
3.寓托思想感情的:歌颂崇仰祝福言志
4.其它命名:古老原始地名移用地名序号地名
(选自《地名学概论》)
地名标准化
地名标准化(Geographical Name Standardization)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地名的称谓和书写进行统一和规范,明确其使用条件和范围,并将其固定下来。
地名国际标准化(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f Geographical Names)即在全球范围内统一、规范地名的书写,实现地名的单一罗马化。
地名国家标准化(The 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f Geographical Name)即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用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统一、规范地名的书写形式,明确使用条件。
(选自《数字地名》)
地名标准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维护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二)有利于国际交往和睦邻友好;(三)有利于民族团结;(四)有利于社会治安和国防建设;(五)有利于经济建设;(六)有利于旅游事业和人民日常生活。
(选自《地名学概论》)
地名国际罗马化
地名的国际罗马化是指用罗马字母(又称拉丁字母)书写的标准化地名,或转写的非罗马字母文字国家的标准化地名。
罗马化,英文写作Romanization。
(选自《地名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