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老子的“无为而治”

合集下载

道德经的感悟

道德经的感悟

道德经的感悟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

它以深邃的思想、简洁的语言和朴素的风格,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深刻的感悟。

下面,我将从道德经中选取几个重要的观点,谈谈我的感悟。

一、无为而治道德经中强调“无为而治”,这是一种相对于积极干预的理念。

它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下,不需要过多的干预和控制,反而要顺其自然,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这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有时候我们过度干预反而会导致事情变得更糟糕。

比如,我们在养花时,过度浇水反而会导致植物死亡;在教育孩子时,过度保护反而会让他们变得软弱。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放手,相信事物自身的发展,尊重事物的本然规律。

二、反思自我道德经中强调“反求诸己”,提倡人们反思自己的言行和行为动机。

这种反思不是为了自我批判或自责,而是为了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通过反省自我,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及时改正,并且更加谦虚和包容。

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自我,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成为更好的人。

三、以柔克刚道德经中提到“柔弱胜刚强”。

这告诉我们,在处理事物时,柔和的方式比强硬的方式更加有效。

在与他人相处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同意见和冲突,如果我们选择强硬对待,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矛盾和冲突。

而如果我们选择柔和的方式,以理服人,以和为贵,往往能够化解矛盾,达到和谐的局面。

这让我想到了日常生活中的争吵和纠纷,如果我们能够学会以柔克刚,善于沟通和妥协,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和谐。

四、无欲则刚道德经中提到“无欲则刚”,意味着当一个人不贪婪、不追求权力和物质上的利益时,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刚强之人。

这是因为贪欲和私欲往往会使人心生贪婪和懒惰之心,导致道德品质的下降。

只有摒弃欲望,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和平静,才能真正做到刚正不阿,独立自主。

这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的人往往很难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欲望,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自由。

老子的金钱观

老子的金钱观

老子的金钱观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中。

关于金钱观,老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财富与生活的平衡、淡泊名利、追求简朴自然等方面。

1.淡泊名利:老子主张追求淡泊名利,认为贪图名利、追逐权势
只会让人迷失于物质的诱惑中,失去内心的宁静。

他提倡不为
外物所累,不为功名所困,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解放。

2.无为而治:老子强调“无为而治”(无为而治者,天下希及之),
即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以保持心境的宁静与平和。

他认为,
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过度追求物质,不勉强自己,以达到内
外和谐的状态。

3.财富与生活的平衡: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知足者富”,
强调了知足常乐的理念。

他认为,追求无尽的欲望只会带来不
必要的困扰,而适度满足自己的需求,保持内心平和,才是真
正的富有。

4.谨慎使用权谋:尽管老子并未直接谈论金钱,但他在《道德经》
中强调了对权谋和权力的谨慎使用。

他认为,权力容易导致混
乱和矛盾,因此,处理金钱事务时也应该保持谨慎与理智。

总体而言,老子的金钱观强调了追求内在的平和与宁静,警示人们不要被物质追逐所困扰,强调适度、谨慎、淡泊名利的处世哲学。

他的思想强调以自然之道为依归,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人生的真谛。

当然,这并不是直接回答金钱是否重要的问题,而是在人际关系、
事业追求等多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处事的态度。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思考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思考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思考老子以“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宇宙观看待社会政治,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学说。

从而为统治阶级提出了一套极为高明的统治之术,成为其政治学说的总原则。

一、“无为而治”的涵义《道德经》中曾有这么一段话;“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无为”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老子当时正处于诸侯混战天下大乱之时,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对劳动人民专横暴虐和任意剥削,百姓不胜其苦。

老子认为,当时统治者的恣意妄为、胡作非为,正是造成人间不平与残暴的根由。

所以他极力呼吁为政要“无为”。

老子认为,这是治国的根本,同时这也迎合了老百姓希望有一个和平安定环境的心理。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大智者不敢为也。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因此,老子主张“以静治国”。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把“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作为圣人之治的原则。

可见老子的“无为”是以静制动的“为”,老子的“无为”是顺应自然的“为”,并且是“为无为,则无不治”,以无为为,天下大治。

二、“无为而治”思想的辩证思考“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先贤真挚深沉的“民本”情怀,成为中国政治思想的重要渊源,对后世的治国安邦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包含的主要思想观点有:(一)“无为而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而治”不是“无治主义”。

实质上,老子“无为”是“以无为为”,即“为无为”。

“无事”不是“绝事”,即什么事也不干,而是“事无事”,不可执事以扰民。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也强调“为”,重视“治”。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 思想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一、“无为”的含义“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会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

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积极,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

1、要正确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首先要对“无”字有正确解读。

《老子•德道经》中“无为”一词中的“无”,不是表示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含义,而是指无具体形象的物质和状态,这种物质和状态只是看不见,听不清,摸不着。

它是既表无具体形状的物质,又表抽象思维的属性概念。

比如,《德道经》第五十五章说:“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

埏埴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这一章中的几个“无”字的含义是指的一种空间,它没有肉眼可见的物体,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容纳有形的物体。

如果没有这个无形的空间,有形的物体就不能发挥作用。

《德道经》第六十九章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这一章中说讲述的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无形无像的“物”,虽然没有具体形象,但是它可以产生天地万物,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德道经》第四十五章说:“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这里的“无”就是指的那个可以产生天地万物的特殊的“物”。

这种无形物质的存在,已经得到现代科学的证明。

如:太空、空间、紫外线、引力、雷电、磁场、声、光、热等捉不住、看不清的东西。

到了大海看不到边和角;到了太空,看不出形象;声音超过1000赫兹、低于200赫兹,人耳听不见……对这种奥妙,一般人未曾发现,老子说“道隐无名”,是非常高明的概括。

“有”与“无” 是什么关系呢?老子说“有生于无”,辨正统一。

这是老子大智慧的一个闪光点。

在2500年前,全世界对宇宙怎样产生,万物由何而来,人是谁造的等重大宇宙和人生问题茫然无知时,老子已经明确指出“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老子无为而无所不为对人生事业的启迪

老子无为而无所不为对人生事业的启迪

老子无为而无所不为对人生事业的启迪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强调了“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哲学理念。

这句话深刻地启示了我们在人生事业中的一种态度,即在不费力气的情况下,却能做到无所不为。

这种看似矛盾的境界,实则是一种超越个人欲望和功利心态的境界,是一种追求内心真实和平静的境界。

“无为而无所不为”并非是消极怠工,而是指放下执着与功利心,顺应自然规律,随遇而安,做到无为而治。

在人生事业中,我们常常追求成功,努力奋斗,却往往忽略了内心的平静与放松。

当我们太过执着于目标,过分追求功利,反而容易迷失自我,失去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从“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学会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不抗拒,不逆流而上,而是顺势而为,随波逐流。

当我们顺应自然,顺势而为时,事业便能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而然地顺利发展。

这种放下执着,顺势而为的态度,能让我们更加从容淡定地面对挑战与困难,做到无为而治,无所不能。

在实践“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理念时,我们需要学会放下功利心,不要过分追求名利,不要被外在的成就和物质所束缚。

要明白成功并非唯一的标准,内心的平静与自由才是最重要的追求。

只有内心平静与自由,我们才能做到无为而治,无所不为。

要懂得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不要强求,不要逆流而上,要顺应自然,顺势而为。

当我们顺应自然,顺势而为时,我们的事业便能水到渠成,无往而不利。

这种顺应自然,顺势而为的态度,能让我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到无为而治,无所不为。

“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种超越功利心态,顺应自然规律,顺势而为的生活态度。

在人生事业中,我们不应过分追求功利,不应被名利所困扰,要学会放下执着,顺应自然规律,顺势而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无为而治,无所不为,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愿我们都能领悟这种态度,活出真实的自己,做到无为而无所不为。

浅谈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对廉政建设的启示

浅谈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对廉政建设的启示
社科纵横
青年 与社会
浅谈老子 “ 无为而治 ”思想对廉政建设的启示
王效忠
【 摘


( 常州信 息职业技 术学院 ,江苏 常 州 2 1 3 1 6 4 )
要】 “ 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重要理念,充分体现了廉政治国的理念,对于时下中国的廉政建设具有十分
重要的价值与意 义,是廉政 建设 不可或缺 的思想资源 ,对廉 政建设给 以了很 多启示。 【 关键词 】 无为而治 ;廉政建设 ;反腐倡廉 2 0 1 2 年1 0月 ,国务 院发布 了 《 关于第六批 取消和调 整 行政审批项 目的决定 》 ,取消 和调整 了 3 1 4 项行 政审批项 目。 特别 指出 : 凡公 民、法人或者其 他组织能够 自主决定 ,市场 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 ,行业组 织或者 中介机构能够 自律管 理的事项 ,政府都要退 出。这 一决定 反映 出了政府廉 洁办事 的又一实 际行动 ,使廉政建设 实质性 地 向前 推进 了一大步 , 的引导 ,把该 由市场来调节 的事情交还 给市场 。这是从市场 规律来看 的 ,同时 ,也是预 防腐败 的重要 内容 。从经济社会 发展 的角度来 说 ,政府是一个服务部 门 ,一旦政府 官员掌握 着某部分经济利益 , 就有可能利用手 中的权利把 它占为己有 , 滋生腐败 。当然 ,这种减少对经济行为 的直接 干预也是要逐 步进 行 的,即从 “ 有 为”到 “ 善 为” , 再到 “ 无 为而治 ”的 理想状态 。

《 道德经 》第 五十七章中指 出 : “ 我无为 ,而 民自化 ; 我 好静 ,而 民 自正 ; 我无 事 ,而 民 自富 ; 我无 欲 ,而 民自朴 ” 。 也就是说 ,为官干净 少苛捐杂税百姓 自然丰盈 ,为官 不喧嚣 ,

老子的思想主张

老子的思想主张

老子的思想主张,对中国人的影响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

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

在老子看来,高明的当政者和领导者应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让下属和百姓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而切忌用过多的条规制度来进行强制性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

这就是“无为而治乃大治”的思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在这一章里老子从反对“有为”的角度出发,仍然谈论的是“无为”的道理。

天地不仁,表明天地是一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般的理性和感情;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然法则运行。

老子从“无为”推论下去,无神论是符合逻辑的必然结果。

他认为天地是无为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只须依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生长变化,不需任何主宰者驾临于自然之上来加以命令和安排。

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

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

汉文帝用老子的“无为”思想,休养生息,恢复国力,造就了文景之治这一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更造就了中国人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和”的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作者:曹德品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0期摘要:《老子》一文五千言,论述阐发了老子的哲学核心——道,道它无为而无不为,在整篇《老子》中,无为的思想贯穿始终。

《老子》一文中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去做,而是一种顺应规律和自然的有为,有它很高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无;无为;有为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75-01一、什么是无为与有为整篇《老子》中,“无为”一词共出现了八次,可见“无为”在《老子》中的重要性。

“有为”一词,文章中出现的次数相对较少,仅在第七十五章“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

”中出现一次,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有为”一词的理解。

因为“有为”一词与“无为”一词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可以从对“无为”的深刻了解进而了解到“有为”的含义。

《老子》一文中首次出现“无为”一词是在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最后一次在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这些章句虽然直接使用了“无为”一词。

但是对于我们理解它的本意的帮助并不大,要了解“无为”一词在文章中的意思和内涵,就要先对文章中的哲学概念“无”有所了解。

文章的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四章“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有助于我们对“无”的理解。

十一章中讲由三十根条辐组成的一个轮子,正是由于它的中间空无才可以作为車的一部分使用、房间因为中间空,中间无才可以作为房室来装东西用。

但是我们要看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车轮之中的空不是凭空而空的、由无而无的,而是有条件的“空”与“无”的。

是先有由三十根条辐组成的轮子后才能使其中间的部分“无”的,若是先没有轮子的“有”是不存在中间的“无”的,也就不存在整架车子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老子的“无为而治”
当你的身体疲惫了,要停下来休息,不休息而硬撑着就是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对健康造成伤害;当你的肚子饥饿了,要及时填补食物,不吃东西而硬撑着就是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对健康造成伤害;当你的身体出现不虞,要及时就医,不就医而硬撑着就是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对健康造成伤害。

疲惫,饥饿,不舒适,都是身体发出的信号。

回应它,就是顺应规律,就会健康而长寿。

事实上,整个人类乃至宇宙,客观规律都在时刻指引着我们行为的方向。

由此让人想到老子。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扰扰,诸侯纷争,产生了诸多思想派别,而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非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莫属,或者说孔子、老子、韩非子。

儒学最终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而对于个人修养而言,老子的“无为而治”则更显智慧。

老子的思想在西汉初期70年间也曾被用作国家的统治思想,秉权者清静无为,与民休息。

后来被与天斗的汉武帝彻底推翻,自此经儒学大师晁错糅合的儒法思想一直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然而,随着当前我国文化事业的空前繁荣,老子的思想重回人们的视野。

老子的思想突出表现为“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并不是不作为,恰恰相反,“无为而治”也是作为,是不乱作为的作为。

胡适说它是“因时而业”。

《淮南子·原道训》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

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
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老子在《道德经》中这样解释“无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物,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常使民无知无欲。

……为无为,则无不治。

”可见,“无为”就是既不冒进又不右倾,进而顺应规律,不去做违背规律的事。

唯物论、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业已家喻户晓。

而老子的“无为而治”恰与唯物论不谋而合,都强调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老子的“无为而治”不止于此,更是我们的行为准则。

在物欲喧嚣的今天,面对名与利的角逐,不妨翻开历史的页张,看一看留侯张良急流勇退的智慧,不妨重温一下老子“无为而治”的思辨,涤除心中的杂念,勿载恚而归,还一个快乐舒心的自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