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训练

合集下载

行走训练方案

行走训练方案

行走训练方案行走是一种简单而又易于实施的身体锻炼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健康,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肌肉力量,并且对于减轻压力、改善心情也非常有益。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套科学合理的行走训练方案,帮助您养成良好的行走习惯,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标。

一、准备阶段在开始行走训练之前,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1. 身体检查:行走训练虽然简单,但也需要一定的身体适应能力。

如果您长期没有进行过运动,建议在开始训练之前进行一次身体检查,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2. 准备装备:一双舒适合适的运动鞋是进行行走训练的基础。

同时,您还可以准备一根计步器来帮助您记录行走的步数和距离。

二、行走训练方案下面是一个适用于初学者的行走训练方案,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1. 热身准备:在每次行走训练之前,都需要进行5-10分钟的热身准备。

可以选择慢走或者做一些简单的拉伸运动,来预热身体。

2. 步行速度:在行走训练中,控制步行速度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适宜的步行速度是每分钟大约70-100步。

您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来控制步行的速度,保持呼吸略微加快但不困难。

3. 步数目标:刚开始进行行走训练时,可以设定一个步数目标,例如每天走5000步。

逐渐增加步数,目标可以提高到10000步或更多。

通过逐步增加步数目标,您可以提高对行走的耐力和适应能力。

4. 训练时间:每天进行30分钟到1小时的行走训练,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您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调整,但是保持每周至少进行5天的行走训练。

5. 步行环境:选择一个适宜的步行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尽量选择空气新鲜、无污染的室外环境进行行走训练。

避免在高峰时段选择人流密集的区域,以免影响行走的顺畅。

6. 持续改进:随着您的身体适应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渐增加行走的难度和强度。

可以选择增加步行时间或者选择一些有坡度的地形进行行走,以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7. 适度休息:行走训练过程中,如果感到身体不适或者疲劳,及时停下来休息。

步行功能分阶训练的六个步骤

步行功能分阶训练的六个步骤

步行功能分阶训练的六个步骤1.坐位训练:这是训练的第一步,患者从坐位开始进行训练。

训练师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和设备,如平衡训练板、带轮椅等,来帮助患者保持坐姿平衡,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稳定。

在这个阶段,目标是让患者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坐姿,增强上体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

2.辅助步行训练:在这一阶段,患者通过使用助行器或支具等辅助工具来进行步行训练。

助行器的选择应基于患者的特定需求和能力水平。

在训练中,训练师会教患者正确的使用助行器的方法和姿势,并逐步减少对助行器的依赖,以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3.平衡训练:平衡是步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平衡训练在步行功能分阶训练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这个阶段的训练主要包括以平稳的方式站立、变换站立姿势(如单脚站立)和维持平衡的练习。

训练师可以使用特定的平衡器具和机械辅助设备来帮助患者进行平衡训练。

4.动作控制训练:这个阶段的训练旨在帮助患者改进和调整步行姿势和步态。

特定的训练方法可以包括重心调整和重心转移的练习,以及深蹲和腿部力量训练。

这些练习有助于加强患者的核心和下肢肌肉,提高步行的稳定性和效率。

5.路面适应训练:一旦患者具备适当的平衡和动作控制能力,就可以引入路面适应训练。

这涉及到在不同的地面条件(如不平整的地面、上坡和下坡)上进行步行练习,以更好地适应真实的步行环境。

这样可以提高患者的脚部和腿部肌肉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

6.功能临床应用:在这一阶段,患者将完成所有必要的训练,并开始进行实际的步行活动。

这可能包括患者进行长距离步行、爬楼梯、上下坡等。

训练师将监测和评估患者在不同功能环境下的表现,以确保患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安全和有效地行走。

步行功能分阶训练的每个步骤都是基于前一阶段的能力和进展来设计和执行的。

这种分阶训练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逐渐恢复步行能力,提高他们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康复过程和需要的训练程度都是独特的,所以训练计划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

步行功能训练实验报告

步行功能训练实验报告

步行功能训练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通过步行功能训练,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和耐力,并改善步行姿势和步态。

实验材料和方法:1. 材料:室内或室外的开放空间、运动鞋、计步器等。

2. 方法:a. 步行姿势训练:根据步行姿势训练计划,进行正确的步行姿势训练。

包括:- 身体姿势:站立时保持身体直立,收腹、夹紧臀部,避免侧身或前倾。

- 手臂动作:挥动的幅度不宜过大,手臂应以肩关节为中心挥动。

- 步幅和步频:保持步幅适中,能自然呼吸,保持相对较快的步频。

b. 步态训练:根据步态训练计划,改善步行姿势。

包括:- 步幅和步频:根据个人步幅和步频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调整。

过大的步幅和过快的步频都会对步行姿势造成不良影响。

- 脚步着地:保持脚步着地均匀、平稳,整齐地在大地上呈平行状态。

c. 耐力训练:逐渐增加步行的距离和时间,使身体适应更长时间的步行运动。

开始时可以是短时间的步行,逐渐增加至30分钟或更长时间。

实验结果:通过步行功能训练,我感到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和耐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步行姿势训练使我能够正确地保持身体的直立姿势,收腹、夹紧臀部等,从而改善了我的身体姿势。

手臂动作的适当挥动更加增强了步行的协调性。

步幅和步频的调整使得我的步行更加轻松和自然,避免了过大的步幅和过快的步频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脚步着地的改善使我的步行更平稳、舒适,能够更顺畅地与地面接触。

此外,耐力训练的逐渐增加使我获得了更好的体能。

刚开始进行步行训练时,我感到非常吃力,但随着训练的进行,我逐渐适应了步行运动,并能够持续较长时间地进行步行运动。

步行的距离和时间能够越来越长,使我的耐力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实验结论:通过步行功能训练,我成功提高了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和耐力,并改善了步行姿势和步态。

步行姿势训练使我能够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手臂动作的挥动增强了步行的协调性,步幅和步频的调整改善了步行的舒适度,脚步着地改善了步行的平稳性。

耐力训练使我逐渐适应了步行运动,耐力水平得到了提高。

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
康复医学科 崔显超
概念
步行训练是针对患者疾病的特点,利用各种 康复手段,最大限度的帮助患者提高步行能力, 矫正异常步态,促进患者独立转移,提高生活质 量,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的训练方法之一。
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外伤或脑卒中引 起的偏瘫、截瘫、小脑疾患、脑瘫等)影响行 走功能的患者。 2.骨骼运动系统的病变或损伤(如截肢后安 装假肢、下肢关节置换术后等)影响行走功能 的患者。
此步行方式与正常步态基本接近、步行速度 较快;适用于一侧下肢疼痛需要借助于腋杖减 轻其负重,以减少疼痛的刺激;或是在掌握四 点步行后训练。
②使用手杖的步行训练 手杖三点步行:患者使用手杖时先伸出手杖,再迈患 侧足,最后迈健侧足的步行方式为三点步行。此种步行 方式因迈健侧足时有手杖和患足两点起支撑作用,因此 稳定性较好,除一些下肢运动障碍的患者常采用外,大 部分偏瘫患者习惯采用此种步态。
谢谢!
助行器辅助行走的操作方法: 患者用双手分别握住助行器两侧的扶手,提起助行器使之向 前移动20 — 30cm后,迈出健侧下肢,再移动患侧下肢跟进, 如此反复前进。
头 、 颈 部 姿 势 控 制
(2)使用腋杖步行训练: 交替拖地步行:将左腋杖向前方伸出,再伸右腋杖, 双足同时拖地向前移动至拐尖附近。 同时拖地步行:双拐同时向前方伸出,两脚拖地移动 至拐尖附近。
禁忌症
1.站立平衡功能障碍者。 2.下肢骨折未愈合者。 3.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
仪器设备
起立床、平行杠、助行器、拐杖、轮椅等。
起立床
平衡杠
助行器
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拐
腋拐
操作程序
1.步行前的训练 (1)肌力训练:患者因病长期卧床,致使身体软弱无力,因 此,在下床活动接受行走训练之前,首先要对上肢、躯干、 下肢的肌肉力量及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评定,在此基础上,方 可进行肌力训练。对于需要借助于助行器或拐杖行走的患 者,应重点训练上肢伸展肘、腕关节的肌群和使肩部产生向 下运动的肌群、下肢髋关节伸展肌群、外展肌群和膝关节伸 展肌群。若患者下肢截肢,则可指导其进行残端肌群和腹部 肌肉力量的训练。

《步行功能训练》课件

《步行功能训练》课件

评估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步行表现 、量表评估、仪器检测等 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步 行功能训练效果。
评估周期
定期评估,如每周、每月 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 训练计划,确保训练效果 。
步行功能训练的改进建议
增加训练强度
结合日常生活
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增加步行训练的强 度,如增加步数、时间或坡度等。
将步行功能训练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如上下楼梯、家务活动等,提高训练 效果。
《步行功能训练》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步行功能训练概述 • 步行功能训练的原理与技术 • 步行功能训练的实践与应用 • 步行功能训练的效果评估与改进 • 总结与展望
01 步行功能训练概述
定义与目标
定义
步行功能训练是指通过特定的训 练方法,改善步行能力、提高步 行的稳定性和舒适度,以及预防 和纠正步行障碍的一系列训练。
耐力训练
进行有氧运动,提高心 肺耐力和持久力。
步行功能训练的应用场景
康复治疗
针对因疾病或损伤导致的步行 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
健身锻炼
提高普通人的心肺功能和身体 素质,促进健康。
竞技体育
针对运动员进行步态和体能训 练,提高竞技水平。
老年人护理
帮助老年人改善步行功能,提 高生活质量。
步行功能训练的实践案例
步行功能训练的适应人群
介绍步行功能训练适合的人群,包括老年人、慢性疾病患 者、康复期患者和运动员等,以及不同人群的训练特点和 注意事项。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1 2 3
新技术与步行功能训练的结合
探讨如何将新技术(如虚拟现实、智能设备等) 应用于步行功能训练中,以提高训练效果和趣味 性。

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

四点步
适 于 骨 盆 上 提 有 力 者
两点步行
比比有 迈四屈 越点髋 步步肌 慢快参 与 者
三点步行
稳速适训练
拐杖高度的测量
手杖三点步行
手杖二点步行
减重训练
适应证: 由于上运动神经元综 合征导致的下肢神经 瘫痪 禁忌证: 脊柱不稳定;下肢骨 折未充分愈合或关节 损伤处于不稳定阶段; 患者不能主动配合; 过分痉挛;体位性低 血压;严重骨质疏松
减重训练
常用治疗方案 减重程度:0-40% 训练时间:30min 训练频率:5times/wk 疗程:8-12wks 注意事项 有治疗师指导和保护 避免活动平板速度过快 步行时可佩带矫形器 训练前检查悬吊装置 悬吊固定带要适当,避免痉挛

康复机器人训练
模拟场景训练
其它
10m
5cm
1
2
4
3
步行训练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康复医学科 姜宝印
步行训练

步行前训练

患者为准备完成步行练习进行的系列训练, 以提高患者站立、步行等体位的适应能力。 患者自身或利用不同步行辅助装置进行步 行能力的练习 。

步行训练

一、步行前训练

起立床训练 肌力增强训练 平行杠内训练,手杖、拐杖站立训练
起立床训练
残肢肌群肌力训练
平行杠、拐杖、手杖站立训练

负重 重心转移 单足支撑 原地踏步 跨步练习
负重

可在平衡杠内练习,一侧放姿势镜,另 一侧放两个体重计,患者在治疗师的保 护下站立,治疗师通过体重计的计数, 帮助患者调整到对称的位置,并让患者 体会正常的感觉。
负重

步行训练感悟心得体会(3篇)

步行训练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小时候跟随父母在乡村长大,我便对步行这项看似简单的活动充满了敬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步行不仅仅是一种出行方式,更是一种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参加了步行训练,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深刻体会到了步行带来的诸多益处。

以下是我对步行训练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身心愉悦在步行训练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身心愉悦的双重效果。

首先,步行让我摆脱了久坐办公室的束缚,让我的身体得到了充分的放松。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选择在傍晚时分,穿上运动鞋,踏上熟悉的道路,享受那份宁静与舒适。

其次,步行有助于调节心情,释放压力。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而步行让我暂时忘却了烦恼,沉浸在自然的怀抱中,让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

二、锻炼身体步行训练让我深刻认识到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通过长时间的步行,我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个方面:1. 增强心肺功能:步行是一项有氧运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心脏泵血能力,使身体更加健康。

2. 增强肌肉力量:步行过程中,腿部肌肉、臀部肌肉、背部肌肉等都会得到锻炼,从而增强肌肉力量。

3. 增强关节灵活性:步行有助于关节的活动,使关节更加灵活,降低关节疼痛的风险。

4. 增强免疫力:步行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降低患病的风险。

三、培养毅力在步行训练中,我逐渐体会到了毅力的价值。

刚开始步行时,我发现自己很难坚持长时间的运动,总是觉得疲惫不堪。

然而,在教练的鼓励和自己的努力下,我逐渐克服了困难,坚持了下来。

这个过程让我明白,毅力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四、拓展视野步行训练让我有机会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行走的过程中,我们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共同进步。

此外,步行还让我有机会欣赏到沿途的风景,拓展了我的视野。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得以放松心情,领略大自然的美好,从而丰富了生活。

五、培养环保意识在步行训练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步行功能训练实验报告(3篇)

步行功能训练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步行功能障碍的影响,如中风、关节炎、骨折等疾病导致的运动能力下降。

为了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步行功能训练已成为康复医学中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旨在探讨步行功能训练对提高患者步行能力的效果。

二、实验目的1. 观察步行功能训练对提高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2. 分析步行功能训练在不同阶段对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善作用;3. 为康复医学中步行功能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60名患有步行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

2. 实验分组:实验组进行步行功能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

3. 训练方法:(1)热身运动:进行5分钟的全身热身运动,包括关节活动、肌肉拉伸等。

(2)平衡训练:进行站立平衡、单腿站立、足底压力测试等训练,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

(3)步态训练:进行步态调整、步频训练、步幅训练等,纠正患者的异常步态。

(4)上下楼梯训练:进行上下楼梯训练,提高患者的下肢力量和协调性。

(5)持杖步行训练:进行持杖步行训练,提高患者的步行速度和耐力。

4. 训练时间:每周训练3次,每次60分钟,持续12周。

5. 数据收集:在实验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步行速度、步频、步幅、平衡能力等指标进行测量。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患者在步行速度、步频、步幅、平衡能力等方面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

2. 实验组患者在12周训练后,步行速度、步频、步幅、平衡能力等指标均达到显著改善(P<0.05)。

3. 在不同阶段,实验组患者的步行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在训练6周和12周时,患者的步行能力改善最为明显。

五、实验结论1. 步行功能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2. 平衡训练、步态训练、上下楼梯训练和持杖步行训练等不同训练方法对提高患者步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 本实验为康复医学中步行功能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杖
• 用单侧手扶持,分为单脚手杖、多脚手杖、 助站手杖和坐椅手杖。 • 用于有一定平衡能力下肢功能障碍者和体弱 者。
普通手杖
• 用单侧手支撑的普通 手杖,按手杖杆类型 分为直杆和弯杆。 • 用于手有一定握力, 且有一定平衡能力的 下肢功能障碍者和体 弱者。
助站手杖
• 用单侧手支撑,使用 者可利用中间扶手从 坐位到站位。 • 用于手有一定握力, 且有一定平衡能力的 下肢功能障碍者和体 弱者。
四脚肘杖
• 装有手柄和肘托四脚支撑 的腋杖。比腋杖轻便,但 稳定性要差一些。 • 利用前臂和手共同支撑, 不对身体局部产生压迫; 可单侧手或双侧手同时使 用,双肘杖同时使用可减 轻下肢承重,提高行走的 稳定性。 • 上下两端均可调节。上端 调节以适应前臂长度,下 端调节改变肘杖的高度。 • 用于需要借助拐杖助行者
双拐三点步行
• 快速移动、稳定性良好的步态。 • 患侧下肢和双拐同时伸出,双拐先落地,健 侧待三个点支撑后再向前迈出。 • 适用于一侧下肢功能正常,能够负重,另一 侧不能负重的患者,如一侧下肢骨折,小儿 麻痹后一侧下肢麻痹等患者。
手杖三点步行
• 患者使用手杖时先伸出手杖,再迈患侧足, 最后迈健侧足。 • 因迈健侧足时有手杖和患足两点起支撑作 用,因此稳定性较好,除一些下肢运动障碍 的患者常采用外,大部分偏瘫患者习惯采用 此种步态。 • 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练习时按健侧足迈步 的大小,又可分为后型,并列型和前型三 种。
两轮式助行器
前轮为固定轮的方向性 好,前轮为万向轮的转 弯灵活。
三轮式助行器
装有手闸、前轮为万向 轮,转弯和移动灵活, 较其它轮式助行器稳定 性能差。
四轮式助行器
移动灵活,较三轮助行 器稳定
分类——框式助行器
• 支撑面积大、稳定性能好、价格低廉。 • 类型包括普通、交叉步进、前轮、助起等。
普通助行器
普通肘杖
• 装有手柄和肘托单脚支撑 的普通肘杖。比腋杖轻 便,但稳定性要差一些。 • 利用前臂和手共同支撑, 不对身体局部产生压迫; 可单侧手或双侧手同时使 用,双肘杖同时使用可减 轻下肢承重,提高行走的 稳定性。 • 上下两端均可调节。上端 调节以适应前臂长度,下 端调节改变肘杖的高度。 • 用于需要借助拐杖助行者
• 使用时需要提起助行器前移,因此适用于上 肢有提握功能的下肢功能障碍者。
• 固定式 • 折叠式
前轮助行器
• 前面两个支撑腿装有 轮子或万向轮。
• 使用时,推动或提起 助行器的后支脚前 移。 • 可用于上肢肌力差, 提起助行器行走困难 者。
交叉步进式助行器
•助行器两边装有铰链, 可单侧交替推进助行器 前移。
手杖二点步行
• 手杖和患足同时伸出并支撑体重,再迈出健 足。手杖与患足做为一点,健侧足做为一 点,交替支撑体重,称为两点步行。此种步 行速度快,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当患者具有 一定的平衡功能或是较好地掌握三点步行 后,可进行两点步行练习。
注意事项
• 步行训练时应注意患者的血压变化。 • 行走训练时,要提供安全、无障碍的环境; 衣着长度不可及地,以防绊倒;穿着合适的 鞋及袜,鞋带须系牢,不宜赤足练习行走, 严防摔倒。 • 选择适当的行走辅助具和行走步态,选择高 度和长度适合的助行架、拐杖或手杖。 • 如使用拐杖,要避免腋下直接受压,以防臂 丛神经损伤。
禁忌证
•认知功能障碍且无法监管。 •下肢骨折未愈合。 •站立平衡功能障碍。 •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
步行前训练
•定义:患者为准备完成步行练习进行的系列 训练,以提高患者站立、步行等体位的适应 能力。 •设备与用具:肌力增强训练装置、平行杠、 起立床、手杖、拐杖等。
步行前训练
• 肌力训练 需要借助于助行器或拐杖行走 的患者,重点训练上肢肌力。独立行走者重 点训练下肢肌力。下肢截肢者进行残端肌群 和腹部肌肉力量的训练。 • 起立床训练 长期卧床或脊髓损伤患者, 为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可利用起立床渐渐调 整到直立的状态。在患者能够耐受身体直立 时,才可以考虑开始行走训练。
三脚手杖
• 支撑面积较单脚手杖 大,较单脚手杖稳 定。 • 更适用于平衡能力欠 佳而使用单脚手杖不 安全者。
四脚手杖
• 属多脚手杖,支撑面积 较单脚手杖大,较单脚 手杖稳定。 • 按手杖杆分类为直杆和 弯杆,按支撑脚分为大 四脚和小四脚。 • 更适用于平衡能力欠佳 而使用单脚手杖不安全 者。
扶拐步态
步行训练
• 定义:患者自身或利用不同步行辅助装置进 行步行能力的练习。 • 设备与用具:平行杠、手杖、拐杖、助行 车、助行架、减重步行装置、步行机器人、 轮椅等。
步行训练
• 平行杠、助行器步行训练:适用于初期的行走训 练,为准备使用拐杖或手杖前的训练;也适用于下 肢无力但无瘫痪、一侧偏瘫或截肢患者;对于行动 迟缓的老年人或有平衡问题的患者,助行器亦可作 为永久性的依靠。助行器仅适宜在平地使用。助行 器行走的方法为,用双手分别握住助行器两侧的扶 手,提起助行器使之向前移动20-30cm后,迈出患 侧下肢,再移动健侧下肢跟进,如此反复前进。
其他训练方式
• 减重 • FES • 机器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助起式助行器
•助行器呈阶梯形,有助 起扶手和支撑扶手。
•站起困难者,可借助助 起扶手实现从坐位到站 位。
拐杖
前臂支撑杖
• 风湿性关节炎拐杖,使用者将前臂固定于臂 托上方,利用前臂支撑体重,以达到辅助行 走的目的。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和因手 部无力无法使用手杖、肘杖和腋杖者。
肘拐
• 利用前臂和手共同支撑,不对身体局部产生 压迫。
步行训练
• 江苏省康复医学培训中心
涉及知识
• 步行中枢控制 • 步行周期基本概念
步行训练
• 矫治异常步态 • 促进步行转移能力的恢复 •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适应征
• 各种原因导致的步行能力障碍或步态异常
– 中枢性瘫痪者,如脑外伤或脑卒中引起的偏瘫、 截瘫、小脑疾患、脑瘫等。 – 运动系统病损影响行走的患者,如截肢后安装假 肢、髋关节置换术后等。
步行辅助器的主要作用
• 步行中辅助保持身体平衡,减少下肢承重, 缓解疼痛,改善步态,改进步行功能。 • 单臂操作的拐杖类产品小巧、轻便,但是支 撑面积小、稳定性差; • 双臂操作的步行辅助器具支撑面积大、稳定 性好,但比较笨重。
助行器
分类——轮式助行器
• 装有轮子和手柄的助行器具。 • 使用时,推动助行器前移。 • 适用于老年人。 • 包括两轮、三轮和四轮式,并装有椅座、储 物筐等辅助
双拐步行训练-摆过步
• 拄拐步行中最快速的移动方式。 • 双侧拐同时向前方伸出,患者手支撑,身体 重心前移,上肢支撑力使双足离地,下肢向 前摆动,双足在拐杖着地点前着地。 • 开始训练时容易出现膝关节屈曲,躯干前屈 而跌倒,应加强保护。 • 适用于路面宽阔,行人较少的场合,也适用 于双下肢完全瘫痪,上肢肌力强壮者。
• 两点步态 • 三点步态 • 四点步态
双拐步行训练-拖地步
• 交替拖地步:将左拐向前方伸出,再伸右 拐,双足同时拖地向前移动至拐脚附近。 • 同时拖地步:双拐同时向前方伸出,两脚拖 地移动至拐脚附近。
双拐步行训练-摆至步
• 移动速度较快,可减少腰部及髋部用力。 • 双拐同时向前方伸出,患者身体重心前移, 利用上肢支撑力使双足离地,下肢同时摆 动,双足在拐脚附近着地。 • 适用于双下肢完全瘫痪而使下肢无法交替移 动的患者。
双拐四点步
• 稳定性好、安全而缓慢的步行方式。 • 每次仅移动一个点,始终保持四个点在地 面,即左拐→右足→右拐→左足,如此反复进 行。 • 步行环境与摆至步相同,适用于骨盆上提肌 肌力较好的双下肢运动障碍者以及老人或下 肢无力者。
双拐两点步
• 与正常步态基本接近、步行速度较快。 • 一侧拐杖与对侧足同时伸出为第一着地点, 然后另一侧拐杖与相对的另一侧足再向前伸 出作为第二着地点。 • 步行环境与摆过步相同。 • 适用于一侧下肢疼痛需要借助于拐杖减轻其 负重,以减少疼痛的刺激;或是在掌握四点 步行后练习。
步行前训练
• 平行杠内训练 行走训练自平行杠内训练 开始。站立训练从10~20分钟/次开始,依 患者体能状况改善而逐渐增加。在平行杠内 行走训练时,其一端可放置一面矫正镜,使 患者能够看到自己的步行姿势以便及时矫 正。
步行前训练
• 注意事项
– 步行前训练时应注意患者的血压变化。 – 要提供安全、无障碍的环境。 – 衣着长度不可及地,以防绊倒。 – 穿着合适的鞋及袜,鞋带须系牢,不宜赤足练 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